“双一流”背景下民办大学建设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一流”背景下民办大学建设策略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双一流”背景下陕西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策略研究》本文分析了民办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定位,针对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民办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策略:化解师资力量薄弱的困扰;增强培养方案的实效性;突出优势特色专业。
标签:民办高校;“双一流”;建设策略
“双一流”建设的强劲之风正在当下我国高校方兴未艾、如火如荼,业已成为新时代大学高歌猛进的主旋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日日昌盛。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改革创新趋势愈演愈烈。立足中国、融入世界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也在顺应中国迈进新时代的步伐中,积极尝试与国际接轨,学会“与狼共舞”,采用国际通用的评价体系与认定标准,建设中国式的、但却是国际“双一流”大学就必将成为当下,乃至以后我国大学发展的指向性任务和引领性目标。[1]
一、民办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定位
1、发展定位要准确
大学定位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它的长远发展和持续影响。具体而言,“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的发展定位,也要贴合实际,综合权衡。在此背景下,民办高校究竟如何确立其发展定位呢?
第一,定位在争创“同类型一流”,即民办高校的一流。[2]即在所处区域的同类型高校中,实现有序竞争并争创一流、“脱颖而出”,只有率先获得“区域一流”,然后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成为“全国民办高校一流”。避免雷同化、同质化办学所导致的区域内社会资源、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致使师资力量和投入资金等因素的稀缺,从而使学校发展动力受到削弱,优势也难以建立起来。
第二,定位在争创“区域一流”。而“区域一流”包含着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民办高校在实施“同类型地方、全国一流”的目标过程中,还要同时兼顾与区域性、地方性公办高校的竞争局面。譬如说,西安外事学院地处陕西西安,结合校情、省情、国情,在办学区域定位上明确提出“立足西安,面向西北,辐射全国”的办学方向。
第三,定位在学科专业上突破的“专业一流”。比如,驰名世界的意大利都灵大学的经济学与工商管理,法国巴黎大学的艺术设计,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的音乐,瑞士诺桑酒店管理学院的酒店管理,美国梅奥医学院的临床医学等等都是以鲜明杰出的专业优势位居全球前列。
2、须服务于陕西地域社会经济
陕西省在“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提出:发挥当地优势,重点建设机械、电子、工业自动化、新材料、交通、航天航空等学科;同时强调立足本土悠久文化,建设文化、考古、历史、旅游等学科。[3]
民办高校受制于实力和能力的制约,更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客观地讲,现阶段的民办高校其影响力和发展环境,还主要从所处省域经济社会来考虑。现阶段就讲实现全国水平、世界水平,恐怕不太现实。因而,着重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度融入地域社会发展、产业经济建设是其第一要务。依据所属省市区长远发展和重大建设规划,编制和确立重点建设的学科专业领域,筛选建设的着力点、突破点,找到自己可以有所作为的专业方向,从而一鼓作气培育出自己的学科专业优势,精打细磨达到一流,则不失为明智之举、可行之法。
3、面向“一带一路”战略机遇
“一带一路”是我国十三五发展规划部署的战略发展重点,必将会引领中国社会经济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的发展方向和建设任务。“一带一路”是中国发展战略,更是中国融入世界、带动世界发展的战略。其中蕴涵的发展契机、增长潜力是无穷的,巨大的。这个由中国倡导、引领的国际经济大合作、大发展的潮流,必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高等学校也理应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担当起科技攻关、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文化传播的重大教育研究任务,发挥科技教育的先导作用。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就更要牢牢抓住这个重大机遇,选准自己能够切入的层面、参与的点位,尽早谋划、抢占先机,早作部署、捷足先登。
二、民办高校“双一流”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我国民办高校从诞生到今天,已经走过三十余年的高速发展历程。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及其建设成就,民办高校也有了长远的进步和整体的壮大。但无论是从先天生成的制度上讲,还是从其后来的实际发展状况论,民办高校一直是在受制于师资力量短缺、培养方案模糊、专业特色不鲜明等三个办学的中心问题上艰难前行。因此,本文提出了以下应对策略。
1、化解师资力量薄弱的困扰
师资力量一直是民办高校跃升高水平行列的基本障碍,其中既有制度、政策方面的限制,也有环境条件因素的困扰。
人才集聚主要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未来发展空间及前景,二是现有研究基础与条件,三是实际待遇和关怀措施。第一个方面体现的是人才生存、成长的未来预期。第二个方面是已有的研究基础和项目资源力量。第三个方面就是生活工作的物质条件保障。就这三个方面来说,对于现阶段资金有限,基础薄弱,资源不足的民办高校,挖来或拥有一流人才是不太实际的。而所谓的自己培养也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因为人才成长需要肥沃的土壤和精细的耕耘管理,民办高校至
少在短期内还达不到。但如果转换发展思路和人才观念,在保证足够投入的前提下,通过创新制度、创造环境、创设资源的持续建设,获得准一流或二流人才的可能性是有的。综合现行人才引进聘任、管理使用情况看,这个方案可能是民办高校现阶段的明智之举与可行之路。
2、增强培养方案的实效性
民办高校由于其发展历史短,教育管理经验匮乏,教学基础资源短缺,没有成熟的模式套用。短时期内尚未探索出一套完全适合而又富有成效的成熟培养方案和教育体系。所以在学生培养方式方法上,难免是一方面不得不沿用公办高校的一般通行做法,而同时又在做一些必要的尝试、探索。这一过程已经持续了从20世纪80年代末民办高校开始创办至今的30余年,仍然是制约民办高校水平提升和进步发展的中心问题。
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定位的全新标准来看,国家在2014年出台了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大学转型发展规划,而这也正是民办高校需要的发展目标。通过资源整合,学科优化,打造团队,强化专业,走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之路,在学生的教育培养上,侧重职业素养与岗位技能需求,突出實际工作中的应知应会,专注于动手操作的技术要领和实施规范,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高技能人才教育培养方案。
3、突出优势特色专业
民办高校坚持特色、强化优势,可以达到较高水平。其中吉林外国语学院就是一个成功的先例,在全国各地民办高校都纷纷全面开花、四处出击的氛围中,其能坚守外国语这个学科专业定位;而河北传媒学院则以突出影视艺、新闻传播、艺术设计等专业优势形成特色;还有长沙医学院以打造国内一流的护理学、口腔医学、临床医学等专业为目标,专注于医学领域取得成就。这些民办高校都是以“小而强,少而精”的办学方向,坚持不懈、成功突围,迈入良性发展高水平轨道。
因此,必须改变思维,集中力量找准自己的学科发展方向和专业建设突破点,运用好团队集合效应,取得专业建设上的一流是完全能够做到的。比如,西安外事学院重点凝练外语与翻译、汉语言与文化的语言类;国际电子商务、财务、物流的商贸类;网络多媒体与计算机技术的信息技术类和社会健康、社区养老的护理类等学科,并在这些新兴边沿学科及专业建设上的探索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