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汉译的历史和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iterature is a lso ana ly zed.
K eyW ords.. Buddhist Scr ipture.. T ransla tion.. H istor ic im po rtance.. Soc ia l ro le
.. .. 佛教诞生于古印度, 由当时迦毗罗卫国的
2. 1佛经汉译对汉语的影响
佛经汉译对汉语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中国
音韵学的影响。微观上说, 佛经汉译对某些汉
字的读音产生了影响, 如伽叶的叶读sh..而不
读y.. ,
般若的般读b..而不读b..n, 道行的行读
h..ng 而不读x..ng 或h..ng, 南无阿弥陀佛的南无
读n..w..而不读n..nw.., 阿闍梨的闍读sh..而不
监护人使。玄奘的11种分工中, 前有译主, 即
译场主脑, 他精通华梵, 深谙佛理; 后有监护大
使, 乃饮差大臣, 受命于皇帝监阅译经。在具体
翻译过程中, 证义、证文在前, 主要负责审查原
文是否有讹误, 审查译文与原文意义是否有出
入, 保证了原文和译文的准确性: 缀文、参译、刊
定、润文在后, 主要负责对原文校勘, 对译文刊
还有一关于翻译的生动比喻, 即..翻也者, 如翻
锦绮, 背面俱花, 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赞宁对
中国佛经翻译理论作出的最大贡献是他..今立
新意, 成六例焉..。这.. 六例..主要是归纳译经
中的各种情况, 提出解决各类矛盾的方法, ..凡
诸类例, 括彼经诠.., 必须全面了解、融会贯通。
Aug. 2006
* 本文系属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 04C562 )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 2005.. 10.. 17 /52
奘所用的方法。当代香港翻译研究者戴天在
..采花与酿蜜.. .. .. 翻译琐谈.. (载..翻译丛论..
1986年)一文中认为, 玄奘的这种翻译组织分
大差异, 佛经翻译过程中为满足翻译的需要, 为
能更加充分地表达佛教义理, 汉语中有些字或
借用, 或引申, 被赋予新的含义; 也创造许多新
字, 出现许多新的词语; 汉语中还出现许多梵汉
合壁词。杜爱贤( 2000: 48)从这些词的构成上
把它们概括为四种情况, 即: 1、汉词佛意, 2、意
译词汇, 3、梵汉合壁词, 4、利用新造汉字组成的
削冗长, 加工润色, 使之符合汉语习惯, 保证了
译文文字纯正流畅。玄奘以后的译场组织和分
工虽也有变化和发展, 但总的来说没有超越玄
第19 卷3期
2006 年8月
中国科技翻译
CH INESE SC IENCE & TECHNOLOGY TRANSLATORS JOURNAL
Vo.l 19. No. 3
王子乔达摩.. 悉达多舍王位出家修行悟道后于
公元前6至5世纪创立。公元前3世纪, 由于
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大力弘扬, 佛光法乳遍流世
界, 佛教遂成为世界性宗教。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我国, 中国佛经翻译随
即开始。中国佛经翻译是中国文字翻译的滥
觞。史学界、佛学界公认中国佛经翻译始自公
元67年(汉明帝永十年), 即始自天竺僧摄摩
译经过程中原作内容或形式的流失。这..五
失.. , 反映了译家在..译梵为秦.. 时, 充分认识到
两种语言(在语法、修辞、文体以及行文习惯诸
多方面上)的差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而作的变
通。.. ..道安的..三不易.. 则反映了译家译梵
典的..难易观.. , 反映了译家对古梵文和古圣先
贤的玄奥哲理..洞入幽微, 能究深隐.. , 化难为
工即使用于现在, 也是十分科学的。
1. 2佛经翻译的基本理论
从西汉末年到宋初的千年佛经翻译, 自东
汉至隋唐约600年的译经盛世中, 译出的经书
浩如烟海。佛经译家也对自己的翻译实践自觉
地进行了经验总结, 对翻译方法、翻译标准、翻
译批评和译者应具有的基本素质等进行了探
讨。他们的翻译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
ent o f Buddh ism in China. In the present a rtic le, the h isto rical im po rtance o f Ch inese transla tion o f Buddh ist
Scr iptures is summ ar ized and its far-reach ing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 ent o f the Ch inese language, cu lture and
述了自己独特的翻译见解。对于翻译的性质和
定义, 他在..宋高僧传..第一卷..译经篇..的第一
篇..义净传..的最后写道: ..译之言易也, 谓以所
有易所无也。譬诸枳橘焉, 由易土而殖, 橘化为
枳。枳橘之呼虽殊, 而辛芳干叶无异。..赞宁借
我国古代..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典故来比喻翻
译, 令人耳目一新。在..宋高僧传..第三卷中他
..凡什公所译, 对于原本, 或增或削, 务在达
旨, ....信而后达, 达而后雅。..道宣对他的译文
评价也很高: ..后秦童寿(即罗什), 时称僧杰,
善披文意, 妙显经心, 会达言方, 风骨流便。..
彦琮( 557 - 610)的..辩证论..是我国翻译
史上今存第一篇正式的翻译长篇专论。源自中的 圆满调和, 斯道之极轨也。..玄奘还立.. 五不翻..
原则, 对后世翻译活动, 特别是20世纪初掀起
的.. 译名大讨论.., 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国千年佛经翻译的总结者是赞宁( 919-
1001)。他主持编撰的..宋高僧传..记载了从南
北朝至宋朝五百余年间38位译经高僧的翻译
实践和翻译思想, 总结了前人的翻译经验, 也阐
分工, 有组织领导的特点。
曹魏的佛教重镇在洛阳, 译经在白马寺, 由
五人负责。孙吴的佛教重镇在建康, 译经主要
在建初寺, 也由五人负责。北魏孝文帝迁都洛
阳后, 佛法大兴, 洛阳成了译经中心。到隋朝,
设译经馆, 在长安大兴善寺和洛阳上林园开展
活动。到唐代, 译场先设在弘福寺, 后迁慈恩
词。
佛经汉泽对汉语词汇的丰富还表现在源于
佛教的成语和熟语的大量出现, 如.. 天花乱坠、
不二法门、不可思议、盲人摸象、作茧自缚、随机
应变、心心相印、现身说法、五体投地、心花怒
放、昙花一现、借花献佛、三生有幸..等。汉语史
上外来成语90%以上源于佛教。史有为在..外
来词: 异文化的使者..一书中作了专节介绍。
义与我国传统译论发展的一脉相承。
道安( 314- 385 )涉及佛经译论最有名的
是提出..五失本..、.. 三不易..之说的..摩诃钵罗
若波罗蜜经钞序..。钱钟书认为, .. 吾国翻译术
开宗明义, 首推此篇..; 而支谦的..法句经.. 序..
.. 仅发头角..而已。.. 道安的..失本.. , 指的是在
腾译..四十二章经..。至唐代, 中国佛经翻译达
至鼎盛时期, 之后逐渐走向衰落, 到北宋仁宗景
佑年间, 完全沉寂下来。至此, 我国翻译史上第
一次翻译高潮, 历经草创、发展、鼎盛和衰落四
个阶段的千年佛经翻泽完成了历史使命。千年
佛经汉泽, 不仅是建立中国佛教的重要基础之
一, 而且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给古代文明的中国带来了崭新的东西, 给汉语
文化和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中
国翻译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 佛经翻译在我国翻译史上的地位
1. 1我国第一次大规模有组织的翻译活动
我国的佛经翻译, 从东汉时起就采用..译
场..方式, 即许多人通力合作, 在严格的分工制
度下从事佛经翻译, 呈现出有固定场所, 有严密
关键词.. 佛经.. 翻译.. 历史地位.. 社会作用
Abstrac t.. T ransla tion played a very im portant pa rt in the process o f the introduction, d issem ination and dev elopm
佛经汉译的历史和作用*
刘祥清
(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 衡阳市.. 421001 )
摘.. 要.. 佛教向中国引入、传播和发展过程中, 翻译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佛教的影响已深入中国社会的
方方面面。本文主要概述、分析佛经汉译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地位以及它对中国汉语文化和中国文学的广
泛而深远的影响。
寺, 最后又迁玉华宫。
前秦符坚组织译场时, 有口授、传言、笔授
的职责划分, 后又增加记录梵文、证议和校对三
职责。唐代玄奘主持译场时, 译场分工组织比
以前要严密、健全、科学得多。据..续高僧传..
记载, 玄奘译经有11种分工, 即译主、证义、证
文、度语、笔受、缀文、参译、刊定、润文、梵呗和
..八备..说是我国译论史上最早较全面论述翻
译的主体即译者本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问题,
..可谓深探本源.. (梁启超语)、目光独到。.. 八
备..中的一、二、五、六条说的是译者的人格修
养, 是译德: 二、四、七、八条说的是译者的学识
修养, 是译才。只有德才兼备, 方为合格的译
者, ..八者备矣, 方是得人.. (彦琮语) , .. 凡此诸
( pp173- 212)
佛经汉译也推动了汉语的口语化发展。汉
魏六朝时期的佛典中, 开始出现..把.. ..将.. ..着..
.. 了.. ..便.. .. 就..等构成的新兴语法成分。..之
.. 3期.. .. .. .. .. .. .. .. .. .. .. .. .. .. .. .. .. .. 刘祥清: 佛经汉译的历史和作用 53
.. 总之, 赞宁的这些论述, 实可算是我国古代译
经理论的殿军.. (陈福康, 2000: 41)。
2.. 佛经汉译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影响
项, 即执以绳现代之翻译, 亦为不刊之言.. (汤
用彤: ..隋唐佛教史稿.. )。
玄奘( 602- 664)译经, 弃骈取散, 以朴素的
通俗文体真实传达出佛经的内容和风格, 主张
直译和意译完美结合, 开创中国译经史的.. 新
译..风格, 树立了我国古代翻译思想的光辉典
范。正如梁启超所说: ..若玄奘者, 则意译直译,
读d..。这些字在佛经中相对固定, 读音上也不
同。宏观上说, 张建木在..佛教对中国音韵学的
影响..一文中将佛经汉译对中国音韵学的影响
概括为三个方面: 四声、字母和等韵图表。
佛经汉译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 在很大
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思想交流, 对社会文化生
活起了积极作用。由于梵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巨
远的影响。这一时期也成为我国传统翻译思想
形成前的发轫时期。
我国翻译史上迄今所见论述翻译理论的第
一文是支谦(三世纪人, 生卒年不详)的..法句
经.. 序..。支谦1 700 年前在这短短300字的
序言中对维祗难和竺将炎翻译的..昙钵经.. (今
名..法句经.. )作出了理论评价, 阐述了自己的
.. 今传经者, 当今易晓, 勿失厥义, 是则为善。..
.. 今传胡义, 实宜径达..; 三是说明我国传统译
论从一开始就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
中。钱钟书在..管锥篇..中指山: ..严复译..天演
论..牟例所标: 译事三难: 信、达、雅, 三字皆已见
此。..由此可见, 此序在我国译论史上的开篇意
翻译思想, 涉及翻译的哲学本质问题, 翻译美学
问题(如文与质的关系问题) 以及翻译的标准
问题。在中国译论史上, 支谦此序一是首次指
出译事之不易, .. 名物不同, 传实不易..; 二是如
实反映了..文..、.. 质..两派对峙中质派的翻译主
张, 即.. 佛言依其义不用饰, 取其法不以严..,
易。可以说, ..五失本, 三不易.. 正是道安的翻
译辩证法思想的科学体现.. ( 王秉钦, 2004:
10)。
鸠摩罗什( 344- 413) 译经以信为本, .. 曲
从方言, 趣不乖本.., 强调翻译必须如实传达原
作的文体, 使译文达到信与美的和谐统一, 辞旨
婉约, 自然流畅, 声韵俱佳。梁启超曾评价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