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花甲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十花甲葬
我听过好多人讲,岢岚的窑子坡,秦家庄等好多地方都有花甲墓,好想去看个究竟。可巧同学赵殿荣说他小时候就进过他们村的花甲葬,六十多年过去了,不知现在能不能看到,愿意带我去试试,于是我们便驱车去他的故乡岢岚县高家会乡羊圈会村。
在羊圈会和团龙沟两村交界的地方。我们找到了花甲墓的遗址,可惜的是由于年久坍塌,只能看到半崖上一个一尺多大的窟窿,人根本进不去。
据赵殿荣讲,小时候他们去团龙沟上学,这里是必经之地,那时候花甲墓是完好的,由青砖砌成园型穹顶建筑,侧面留有三尺高拱门,进去里面有土炕,红色炕围,穹顶有一尺多大的孔,用石板盖着。老年人讲,这就是花甲墓,有个朝代的皇帝认为人老了就没用了,不应该活着,下令六十岁老人活着就要关在里面,由顶上的孔往下放饭,侧门在老人进去以后就封死了,以后天天给送饭,直到叫不应老人为止。
传说一天,有一敌国敬献牛大动物,扬言识得岁岁朝贡,不识俯首称臣。列班朝臣尽皆不识.散朝后一大臣给已葬的父亲送饭,谈起在朝所见。父教他次日上朝袖一老猫试之,那物见猫大骇,臣奏曰;此乃海外巨鼠,敌国之臣见已识破狼狈而逃。君问清此法得来始末叹道;人老成精啊,遂将六十花甲废之。
2011年,岚县岚州大道南侧新建岚县中学西北角发现一古墓群,很像传说中的六十花甲墓葬,有人拍了几幅照片在网上,其构造与赵殿荣所说十分相像。只是岢岚的花
甲葬内没有遗骸,也许是移出另葬了,现在
转贴过来与大分享。
六十花甲葬这一残酷的制度究竟发生在哪朝哪代,史书上没有记载,仅仅是在民间传说,现在有实实在在的建筑存在,(外地也有类似的墓葬)可见这传说是真的了,。
那么到底六十花甲墓的事情究竟发生在什么时代呢?保德县张剑飞先生认为,从已发掘的古墓文物看,无一不指向蒙古人统治的元代。1974年山西岚县出土的花甲墓内,墓志铭清晰记载:此葬始造于大元大德三年,后重葬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元代的统治从忽必烈算起在中国历史上先后延续了近百年时间,然而这段时间却是我国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长期存在,战争频发的一个时代,汉人作为四等公民长期忍受蒙古人和色目人的统治,汉族的文化受到了摧残,思想遭到了禁锢。在蒙古族建立政权的初期,以及明政权建立的初期,频繁的战争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不少繁华之地竟成为人烟荒芜之地。1357年朱元璋部将攻克扬州的时候,城中居民仅有十八户,山东、河南地区长期遭受元朝军阀的摧残,弄得多是无人之处,1368年徐达率师北伐“徇取河北州县,时兵革连年,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
元朝的初期政权更是建立在血腥屠杀镇压的基础上,以至于因为百姓逃亡,一些州县的建制突然扩大,这充分说明人口在战争中巨减,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元朝的统治者急需要稳定社会生产力,迅速积聚社会财富,于是不少作为驱口的汉族人民,很容易就会成为他们随意役使的创造价值的工具。显然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一到60岁以上就会丧失创造财富的能力,这很可能就成为元初统治者裁减开支的一条强制性政策出台的初始创意。
可以想象,在经历挣扎与血腥镇压的较量后,除作为经济重心偏移的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以外,绝大部分蒙古族占据的中原地带百姓大概都开始了这一政策的执行,于是汉民族开始有了这种特殊的墓葬制式,直到延续到明朝初期。在历经几代的习惯积淀中,这种
陋习便成为一种习俗的自然延续。
由于元代开始有了记述国史的蒙古文字,加上忽必烈对八思巴蒙古文作为官方文字的不断改良,汉文便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托卜赤颜》作为蒙古国史的唯一记载,在明代原文竟然亡佚,残余的部分内容因为硬译文体也显得文理不通,于是在正史中竟然找不到对花甲墓的任何记载。对于当时的汉民族来说,这一事件的原委记载是不敢轻易示人的,更不敢把仇恨的种子直接嫁接到蒙古统治者的头上,于是便产生了花甲墓种种离奇的口头传说,锻造了一个个让人费解的谜团。
但愿我们的史学家能考证出它的确切年代。
2015年8月25日赵德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