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浅谈刘家琨的“此时”与“此地”
浅谈刘家琨的“此时”与“此地”——以“何多苓工作室”和“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为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东广州 510641内容提要:刘家琨有一个对地域主义建筑绝妙的解释:“与其说利格瑞塔的建筑和巴拉甘相似,不如说西扎的建筑与巴拉干的建筑更为相似,因为他们对资源利用的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关键词:刘家琨批判地域主义游走路径中国园林低技策略天井母题内部迷宫建筑的文学性在我开始建筑学学习的时候,我就有幸接触到刘家琨的作品,浅浅的阅览了一下,渐渐就对他失去了关注。
现在看来,当时的我很肤浅,不懂建筑,在众多的建筑师当中,我往往会关注那些设计作品的形式很吸引眼球的人物。
因此,我也失去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对空间、场地关系及建构等方面的理解。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慢慢对建筑有些熟悉,开始以理性和审视的态度对待建筑学学习。
前段时间,我看到了家琨建筑事务所的“胡慧珊纪念馆”,一间坡屋顶的混凝土小房子,为了纪念汶川地震中罹难的女孩而建,她的名字叫胡慧珊。
房子很小,外部素雅宁静,内部简单而温馨,充满着天光。
纪念馆关注普通的生命,让人感受到淡淡的悲哀和生命的力量。
在被感动的一瞬间,我觉得我应该去了解刘家琨和他的建筑作品。
随后,我查阅了关于刘家琨的许多资料,探究刘家琨建筑充满力量的所在。
下面是我对“何多苓工作室”和“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的介绍分析,以及我因彼而发的感受与想法。
一、何多苓工作室何多苓工作室的基本构成是一个金石玉章般外形简单、内部复杂的正方体。
一条路径绕围封闭的天井外壁盘旋而上,在投影即将闭合时于一个空中小院处骤然转折,进入突现的天井,一条飞廊凌空斜穿而过,从天井上空折返回刚才经过的房间,迷宫化的空间和路线由于观察角度的突变而顿时变得清晰,使人明白刚才身在何处。
这条使人进入非常状态的飞廊是整幢建筑的“机锋”所在,他打破了稳定严谨的正方体,所到之处焕然一新。
先以一个循序渐进的叙述引领我们自然而然地进入,突然间机锋一转,截断惯性,使人一步踏空,于反常中有醒悟。
【精选】鹿野苑博物馆案例分析
北主面
研究建筑师的草图后会发现,由于一层北面展厅主要运用凸出于外墙一侧的柔 和天光来展示藏品,建筑师试图在天窗内侧和组合墙外皮间布置120mm宽的排水浅 沟,所以组合墙外皮后退框架柱外皮180mm是一种合理的构造。这里也可以看出, 即使北立面表现了结构逻辑,也不是出于建筑师有目的的建构表现,而主要从展室 的采光角度考虑。但这也暴露了这个建筑在四个面上的表达逻辑并不一致。
光
1 建筑师必须妥善处理开窗问题,既要满足博物馆室内陈列的采光,又要保持建筑 物“巨石”的实体雕塑感。清水混凝土里揉入了铁灰,显得“青”、“润”一些。
2 “缝隙光” 目的是要通过室内外的明暗反差来表现这种并不明亮的光线。
3 运用实体雕刻的手法来采光,主要采用天光,(1)切挖凹槽——在实体缝隙间采 光,(2)将墙体外拉或嵌入小尺度采光,等等。
2最终,博物馆主体被设置于基地中最大的一块林间平地上。其余三块空地, 一块作为前区和停车场,一块作为露天展区兼预留用地,一块作为后勤附属用房基地。 树林成为各个区域的自然分隔。
形式的操作
1以路易斯•康式的“服务——被服务空间”的分类,建筑师将整个项目分解为 两大部分(皆两层高):中心巨石(被服务空间),容纳所有的展览空间,置于基 地北部;四块一组的小石头,或混凝土“筒体”(服务空间),其中两个分别容纳 办公室和楼梯间加洗手间,另两个共同容纳一个多功能厅。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设计背景及构思
1现实在这个项目中被一一抽空
2从情感判断上自然会感到必须离日常生活远一些
3意向: 他总是能为文学或绘画意向找到直接对应的建筑材料,从而保证设计 绝大部分是在材质、建造、体量、空间、气氛和意境等抽象层面上展开。
4 刘家琨就选取了“混凝土”通过“雕刻”来达成“巨石”这一意向的精确概 念描述来控制整个设计过程:“博物馆藏品以石刻为主题。在建筑设计中,也希望 表现一部‘人造石’的建筑故事。而清水混凝土是‘人造石’的重要内容。设计人 希望得到其朴素和整体,得到一块冷峻的‘巨石’”。
鹿野苑博物馆案例分析
2 “缝隙光” 目的是要通过室内外的明暗反差来表现这种并不明亮的光线。
3 运用实体雕刻的手法来采光,主要采用天光,(1)切挖凹槽——在实体缝隙间采 光,(2)将墙体外拉或嵌入小尺度的混凝土盒子——利用挡板或小混凝土盒子与主体墙 体间的缝隙采光,等等。
路径及体验 1强迫性 2架起 3反日常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设计背景及构思
1现实在这个项目中被一一抽空
2从情感判断上自然会感到必须离日常生活远一些
3意向: 他总是能为文学或绘画意向找到直接对应的建筑材料,从而保证设计 绝大部分是在材质、建造、体量、空间、气氛和意境等抽象层面上展开。
4 刘家琨就选取了“混凝土”通过“雕刻”来达成“巨石”这一意向的精确概 念描述来控制整个设计过程:“博物馆藏品以石刻为主题。在建筑设计中,也希望 表现一部‘人造石'的建筑故事。而清水混凝土是‘人造石'的重要内容。设计人 希望得到其朴素和整体,得到一块冷峻的‘巨石'”。
2最终,博物馆主体被设置于基地中最大的一块林间平地上。其余三块空地, 一块作为前区和停车场,一块作为露天展区兼预留用地,一块作为后勤附属用房基地。 树林成为各个区域的自然分隔。
形式的操作
1以路易斯?康式的“服务——被服务空间”的分类,建筑师将整个项目分解为 两大部分(皆两层高):中心巨石(被服务空间),容纳所有的展览空间,置于基 地北部;四块一组的小石头,或混凝土“筒体”(服务空间),其中两个分别容纳 办公室和楼梯间加洗手间,另两个共同容纳一个多功能厅。
选址及场地
1 博物馆选址于四川成都郫县新民镇云桥村府河河畔,用地为10亩(6670㎡), 是河滩与树林相间的一块平地。上游有一座石桥,下游不远处是河湾。河床中和平地 的薄土下面是沉积的卵石,本地的野生杂树和竹林无规则地生长。距河10m之内属国 有,不允许任何永久性建筑(沿河的10m用地最后被划出去了,导致现在的螺纹钢栅 栏离房子太近了),因此,这临河的用地实际上与河流又有着一道隔绝。在处理场地 时,刘家琨平等的对待了空地,竹林,建筑空间等元素。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调研报告-刘家琨
建筑的排水: 以下是排水的具体构成。
Thank you ^-^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
——刘家琨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MRGADAVA
建筑师:刘家琨
关于建筑: 建筑方面独具匠心, 博物馆展厅布局采用中庭 环绕方式,其外墙以木质 模板浇注成型并形成木纹 肌理,露面则运用无梁结 构,室内天光和壁面反射 光巧妙运用,以及坡道入 口处之抬高,由上而下的 参观路线,都给人一种进 入石窟式的体验。原生态 园艺,在看似随意或荒芜 之中体现用心。野石与树 丛相映成趣,流水与芳草 相得益彰。石板路如琴键 散向通幽之处,玻璃屋在 阳光中折射出现代美感。
建筑天光的运用: 建筑采光都运用自然光,将屋顶与前面融为一体,并且能达到借景的效果。
建筑的结构: 对于展品采光的部分,建筑师充分运用了自然采光的形式,对于人们的聚光 心理充分利用,展品外墙对外挑出,利用玻璃折射光线。
建筑的排水: 由于建筑运用组织排水,建筑师考虑到排水管对外墙立面的影响,从而设计 出了凹于墙面的竖向排水沟。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临于荷塘,由毛竹包围,建筑师利用玻璃幕墙,让室外环境借入室内, 达到一种“移步一景”的效果。
建筑的材料: 建筑师根据当地施工技术集合建筑的需求,设计出了一套适合本建筑的施工 工艺与材料的运用,具体方式如同下。
建筑与光: 光线对于建筑而言,就像冰冷注入温情,自然合,全部采用自然光。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博物馆主体设置于基地中最大的一块林间平地上。一条坡道由慈竹林中升起, 从两株麻柳树之间临空穿越并引向半空中的入口。在坡道的下面是自然状态的莲 池。该博物馆结合了当代性和本土性,充分融入环境,是采用“低技策略”而取 得高品质的典范。
建筑的功能布局: 建筑师将整个建筑分为两大部分:中心巨石(被服务空间),容纳所有的展 览空间,置于基地北部;四块一组的小石头(服务空间),其中两个分别容纳办公 室和楼梯间,另外两个共同容纳一个多功能厅,它们在基地南边共同排成四块一组, 整齐划一的石砌壁垒,与外界环境形成对比。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建筑解析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建筑解析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要聊的是一座超级有故事的建筑——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这个地方,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且它的建筑设计还特别讲究,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想多看两眼。
咱们得说说这个博物馆的建筑风格。
你知道吗?它可是采用了传统的日式建筑风格哦!你看那屋顶的曲线,简直就像是一条优雅的舞龙,让人看了心里都乐开了花。
而且,这建筑的线条流畅,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就像是一个翩翩起舞的姑娘,既端庄又不失灵动。
再来说说这个博物馆的入口吧。
它设计得可真是巧妙,一进门就能看到一个巨大的佛像雕塑,那佛像的眼睛好像在对你眨眼呢,让你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进去。
而且,门口还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欢迎来到鹿野苑石刻博物馆”,这亲切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再来看看这个博物馆的内部吧。
里面的展览厅一个接一个,每个展厅都有不同的主题,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特别是那些珍贵的石刻作品,它们雕刻得可真精细啊,一看就知道是大师的手笔。
这些石刻作品不仅展示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日本的历史和文化。
除了这些,这个博物馆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它的休息区。
那里有各种各样的茶具和点心,让人一边欣赏着美丽的石刻作品,一边品尝着美味的食物,简直是享受啊!而且,休息区的布局也很合理,既不会影响到参观者的行走路线,又能让大家在这里放松一下,缓解一下旅途的疲劳。
总的来说,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的建筑风格独特,内部展览内容丰富,休息区舒适宜人。
如果你有机会去日本旅游,一定要去看看这个充满历史和文化气息的地方。
我相信,你一定会被它的美丽和魅力所吸引的!。
美术馆案例分析_【PPT课件】
总平面图
一期
二期
三期
●平等的对待了空地,竹林,建筑空间等元素
●躲一躲,绕一绕
●博物馆主体被设置于基地中最大的一块林间平地上。其余三块空地,一块作为前区和停车场,一块作为露
天展区兼预留用地,一块作为后勤附属用房基地。树林成为各个区域的自然分隔。
功能、流线分析
室外展览场地
入口处
林间小路
二层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简洁的主入口体现亲近的感觉
前厅左侧墙洞上有一层薄纱,后面的 中庭变得模糊,给人朦胧感
曲折木梯形式别致,引导观者随梯而上。
木梯曲折的流线给游客全方位的视野对中 庭进行扫描
与古镇的对话
对“水院”的重点塑造,一泓清泉占据大半 个院子,不仅对古树做了一个创意性收藏, 而且为整个流线带来了高潮
光线视线处理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分析
By: 赵爽
建筑概况
受钟鸣所托在四川郫县建造的私立小型 主题性博物馆,用于展出主题为“南传 佛教”的石刻佛像
博物馆占地15亩,基地位于郫县新民场 镇云桥村府河畔,主体建筑面积900平方 米
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参加过2001年9月 柏林文化节亚太周的展览,获得欧洲建 筑权威展示机构AEDES的好评,认为其 建筑观念和美学意味已经迈入了当代建 筑文化讨论的视野;
通过墙体间产生的缝隙采 光
通过屋面与墙之间产生 的缝隙采天光
● 低窗 + 水面反射
● 竖向条形窗获得
的“缝隙光”
建筑体量形成
建筑师将整个项目分解为两大部分 (皆两层高):中心巨石(被服务空 间),容纳所有的展览空间,置于基 地北部;四块一组的小石头,或混凝 土“筒体”(服务空间)
值得赞叹的一个细节是建筑师娴熟地 利用外墙凹槽,将一个本来较大的多 功能厅体量在外部形象上“分裂”为 两个小体量,与旁边的办公室和楼梯 间加洗手间筒体尺度相当
鹿野苑ppt讲稿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2003中国建筑艺术奖钟鸣,诗人,当他最为湘财工会策划了一个主题为“南传佛教”的博物馆时,他找到了刘家琨,并告诉他:“反正这是你的事,我已经找了你,剩下的是你自己的事了”。
不知刘家琨在接受这个项目时是否意识到这个博物馆将会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项目名称: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一期、二期、三期项目地点:中国四川成都郫县新民镇云桥村项目功能:博物馆(一期、二期);会所,旅馆(三期)项目建筑师:刘家琨汪伦用地面积:6670㎡(一期)+6984.6㎡(二期)+8507.0㎡(三期)建筑面积:900㎡(一期)+1735.3㎡(二期)+2689.8㎡(三期)竣工时间:2002.7(一期)2005.2(二期、三期)施工单位:四川大营造工程有限公司●刘家琨总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1956年生于四川成都。
1982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1987年至1989年被调至四川省文学院从事文学创作工作。
1999年成立“成都市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从事建筑、室内及景观设计。
1999年8月参加“中国青年建筑师实验作品展”。
2000年4月参加北京“首届梁思成建筑设计双年展”。
2001年9月参加柏林亚太周“土木——中国青年建筑师展”●建筑师主要思想“此时此地”:不追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我在这里工作,是因为这是我的家乡,因为一些自然而然的命运安排,也因为我逐渐意识到:这种城市,其实也正是一类典型。
”“低技策略”:P13“乡土建筑”:P16“文人意蕴”:不仅指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取向,不仅指以心造境的氛围营造概念;它还指建筑手法上的拙朴野逸,即类似于文人水墨相对于院体画的非职业化和飞正规性;它甚至还指我个人想把文学方法和建筑设计融为一体的企图。
"对我而言,无论城乡,无论其最终的形态结果如何不同,但方法是一样的:即如何直面现实,积极应对,尽可能地使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因素都转化为设计的依据和资源。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收获与感悟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收获与感悟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位于中国山东省鲁西南的临沂市罗庄区,是中国重要的石刻艺术博物馆之一。
我有幸参观了这个博物馆,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知识,还深深感受到了石刻艺术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建于1985年,占地面积达到了6000多平方米。
博物馆内收藏了大量的石刻作品,时间跨度从唐代到现代,展示了中国石刻艺术的发展历程。
在博物馆的展厅中,我看到了各式各样的石刻作品,包括佛像、人物、动物、山水等不同主题。
这些作品既有精美绝伦的浮雕,又有精巧精细的线刻,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家的卓越才华和创造力。
在参观过程中,我特别被一幅名为《千手观音菩萨像》的石刻作品所吸引。
这幅作品高约4米,由一块整块的青石雕刻而成。
观音菩萨坐于莲花宝座上,千手伸展开来,每只手上都拿着不同的法器,形象庄严肃穆。
观音菩萨的头冠、衣袂等细节刻画精细,栩栩如生。
通过这幅石刻作品,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古代艺术家的卓越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
除了观赏石刻作品,博物馆还提供了丰富的解说和导览服务,让参观者更好地了解石刻艺术的历史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通过导览员的讲解,我了解到石刻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石刻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
每一幅石刻作品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通过观赏这些作品,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参观鹿野苑石刻博物馆,我不仅感受到了石刻艺术的魅力,也收获了一些深刻的感悟。
首先,石刻作品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家的智慧和创造力,他们通过雕刻将自然和人文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式。
其次,石刻作品也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每一幅作品都是历史的见证,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
最后,石刻艺术的发展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演进,从唐代的繁盛到现代的多元,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通过参观鹿野苑石刻博物馆,我不仅仅是欣赏到了一些精美的石刻作品,更重要的是对中国石刻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鹿野苑
THANK YOU
For Your Potential Watching
基本单元 切割 增加
/myid
/myid
交通流线
林间小路沿途逐渐架起,架起是为了保持荒地的自然状态,形成 行走者和场地的间离,从精神上脱离农地,适应传奇。其中最具 戏剧性的处理是:一条坡道由慈竹林中升起,从两柱麻柳树之间 临空穿越并引向半空中的入口。在坡道的下面是自然状态的莲池 (莲花是佛教的吉祥植物)。虽然是平地,这博物馆的行进路线是 先从二层进入再下到一层。目的是制造一些反日常的体验,并使 参观路线中有向下进入地宫般的感受。为此,指向性向下的阶梯 也有意比正常情况下作得高而陡,并且幽暗一些。
/myid
www.facebook.Leabharlann om/myid采光
建筑师必须妥善处理开窗问题,既要满足博物馆室内 陈列的采光,又要保持建筑物“巨石”的实体雕塑感。成 都地区潮湿多雾,阴天多,日照少,灰色的天空产生的是 一种漫射光,一种有阴无影,更加安详的光线,因此使用 缝隙光,通过室内外的明暗反差来表现这种并不明亮的光 线。 刘家琨在石刻博物馆中娴熟的运用实体雕刻的手法来 采光,主要采用天光,他一系列形式的操作包括切挖凹 槽——在实体缝隙间采光,将墙体外拉或嵌入小尺度的混 凝土盒子——利用挡板或小混凝土盒子与主体墙体间的缝 隙采光,等等。在博物馆中,天光和展品之间的关系很好 的把握了一种精神性方面的追求,有崇高庄严的顶光,也 有戏剧性的侧光,这些光线同时却又是安详的,在他看来, 或许只有这种光线才能使藏品和佛的真意契合在一起。
/myid
/myid
场地分析
博物馆选址是河滩与树林相 间的一块平地。上游有一座 石桥,下游不远处是河湾。 河床中和平地的薄土下面是 沉积的卵石,本地的野生杂 树和竹林五规则地生长。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
四川,成都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类别:博物馆业主:湘财证券工会建筑面积:1100m 2时间:2001.02—2002.07设计单位: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主设计师:刘家琨设计团队:汪伦、赵瑞祥、申捷、陈虹设计内容: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 摄影:毕克俭撰文:家琨建筑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位于成都市郫县新民镇徐堰河畔,是卵石河滩与茂密竹林相间的平地。
设计全面保留现场原生竹林和树木,利用现有零散空地分散布置建筑。
博物馆主体用地位于其中最大的一块临河空地上,其余三块林间空地分别位于前区广场、露天展区及后勤附属用房。
竹林成为其间的自然分隔。
建筑设计在理念上平等对待由建筑构成的人造空间和由竹林形成的自然空间,将竹林视为绿色展厅,空地视为日光展厅,而室内展厅则充分引入室外元素,力图实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共生。
总平面布局借鉴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以蜿蜒迂回的路径串连起各个区域,使观众穿越各不相同的自然空间和人工空间,延长游览路线,丰富参观体验。
用就地挖掘的沉积卵石浇筑而成的露骨料景观堤坝,界定出空间边界并引导路线转折。
架起于草地的石板路径沿途逐渐升高,临空穿越慈竹林和天然水塘,引入位于高处的博物馆主体入口。
图A-1 总平面草图图A-2 全景鸟瞰图博物馆主体采用多个独立小体量进行聚合,利用体量之间的间隙联系起室内外视线,同时组织光线。
采用展厅环绕中庭的布局,使参观者在迂回的行进路线中仍然保持中心性的定位。
中庭二层通高,朝向中庭的墙面按外墙处理,营造室内空间室外化的效果。
通过各个建筑独立小体量之间的间隙,可以间断地看见河流和花园,视线与风景之间是一种经过限制和组织的关系。
每个展区都有不同的采光方式,如间隙采光、天窗釆光、墙面反射光及室内水池反射光。
室外风景与室内展厅相互渗透,亦内亦外,创造出独特的场所氛围。
博物馆藏品以南传佛教石刻为主题。
建筑外墙采用清水混凝土,希望以“人造石”与石刻藏品相呼应。
为适应当地施工水准,针对生疏的浇筑技术以及后期内部改动随意性极大的情况,采用了“框架结构、清水混凝土与页岩砖组合墙”这一特殊的混成工艺,利用组合墙内层的砖墙作为内模,以保证混凝土浇筑的垂直度;内层砖墙同时成为“软衬”,以应对后期难以控制的开槽挖孔等。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第一次看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是<当代建筑>杂志上的介绍,很喜欢他的一些空间形态的表现,呵,应该是座有"气质"的建筑.特此推荐给大家建筑师刘家琨设计的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已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它用永恒和现代手段将我们从日常世界带到一个非凡的意境。
像今天的大多数旅游景点一样,该博物馆的第一个场所是一个停车场,游客在这里下车并开始步行。
树木将停车场与博物馆隔开并将府河河畔的10亩平坦土地分为几片不连续的区域,从而创造了一个可以经过和体验的空间序列。
鹿野苑这个名称来自汉字鹿野,它意味着一个鹿跑的原野并指有佛教教义的地方,其中塑有释迦牟尼的化身,建筑师为游客设计了一条蜿蜒的小路,一条支路将游客带到一个设有办公室和储藏室的简单辅助性建筑,另一条支路越过一个以旧稻草农舍改建的讲堂,经过一片竹林间的空地,最后通向跨越小莲池的长混凝土坡道。
“沿着森林散步然后穿越它的过程对营造心理空间序列很重要,”刘家琨说。
建筑师通过使游客在行进过程中欣赏到景色的转变从而为游客参观博物馆做好铺垫。
随着坡道伸过池塘,坡道缓缓升起,从两株柳树之间临空穿越并引向半空中的入口。
刘家琨运用虚实对比为从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到宋代(公元960—1125)的佛教石雕创造了生动的展示场景。
这座面积达900㎡的博物馆由混凝土构筑而成,贯穿室内外的入口坡道直达二层,游客由坡道进入博物馆,穿过一个两层高的空间来到展室。
二楼的展示空间环绕一个屋顶庭院,经由室外楼梯上至一个有顶的楼梯平台,这为二楼的展示空间增添了吸引力,并为欣赏府河及周围区域景色提供观景点。
在一楼,建筑师布置了更多的展室以及一个小型多功能厅和一个办公室。
刘家琅在博物馆室内使用了和外部相同的粗糙的混凝土墙,赋予博物馆以几乎是“地下宫殿”般的感觉,游客由顶层向底层游览。
他通过在建筑物的砖石体块的交接处插入通透的玻璃(以保护艺术品不受太多日光照射并强化虚与实、天与地之间的对比)增强这种效果。
张家琨鹿野苑石刻博物馆解读汇报
张家琨鹿野苑石刻博物馆解读汇报简介张家琨鹿野苑石刻博物馆是一座位于中国XX省XX市的博物馆,以展示和解读石刻艺术为主要内容。
本次汇报旨在介绍该博物馆的历史背景、展览特色和解读方法。
历史背景张家琨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创建于19XX年,位于鹿野苑景区内。
该博物馆由张家琨先生捐资兴建,旨在保护和传承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石刻艺术品。
博物馆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传统和现代设计元素,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览环境。
展览特色张家琨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的展览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石刻艺术品丰富多样:博物馆内收藏了大量的中国传统石刻艺术品,包括碑刻、壁画、石窟等。
这些石刻艺术品通过展览和解读,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2. 历史背景深入解读:博物馆设置了详细的解读牌,对每件展品的历史背景、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进行了深入解读。
观众可以通过阅读解读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石刻艺术。
3. 互动体验活动:为了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博物馆还设置了一些互动体验活动,如仿制石刻工艺品、石刻书法体验等。
这些活动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石刻艺术,并提供了参与其中的机会。
解读方法张家琨鹿野苑石刻博物馆采用了多种解读方法,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石刻艺术。
1. 多媒体展示:博物馆内设置了多媒体展示屏幕,通过影像、音频等形式,展示石刻艺术品的创作过程和历史背景。
观众可以通过这些展示更全面地了解石刻艺术。
2. 导览讲解:博物馆内设有专业导览员,他们会为观众讲解每件展品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等内容。
观众可以通过导览讲解获得更深入的解读信息。
3. 解读书籍和手册:博物馆提供了解读书籍和手册供观众阅读。
这些资料详细介绍了石刻艺术的历史、特点和解读方法,观众可以在阅读中独立探索石刻艺术的奥秘。
结束语张家琨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作为一座重要的石刻文化传承机构,致力于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的石刻艺术。
通过丰富多样的展览特色和多种解读方法,博物馆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欣赏石刻艺术的良好平台。
刘家琨--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分析
这个外柱般的混凝土随处可 见,但不仅为形式而做。因 为展品主要靠自然光源,同 时展品又需要墙身来展示, 故出现了这样的形式。“形 式追随功能”在这里得到了 体现。
材质-混凝土
“我希望寻找到一种方法 ,它既在当地是现实可行,自然恰当的, 又能够真实地接近当代的建筑美学理想。” -----刘家坤
一个出口处的们廊, 古朴的混凝土墙面 上的金戈铁马、长 枪盾牌,增加了历 史的感觉!
光影
天窗采光,在博物馆的室内, 结合展品做了许多的天窗, 天窗下的展品沐浴在自然光 下,显得庄严肃穆!而且, 不像光之教堂中那个光的十 字架是一种形式,这里的光 的设计均具有功能。
这种仿佛一个玻璃盒子将建筑切开的形式, 在博物馆大量的使用。使得室内和室外情 景交融,置身室内,又仿佛仍在室外一样! 同时,也为室内提供了大量的光线!
每个展区都有不同的采光分时, 如缝隙光,天光和壁面反射光, 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非日常化。
光在哪儿?光在佛的旁边
十字形两侧为落地的固定玻璃,而两 次的凸出部分的上面则是天窗。鹿野 院博物馆建筑的采光侧面采光和天窗 采光相结合,大量使用自然光。关掉 人工光源,仍然能满足参观的需要。 如这张图片一样,似乎没有窗户,其 实天窗使得室内光线充足。
空间塑造要素--反常态
博物馆面积为800平米,采用展厅围 绕中庭的布局,使参观者在迂回的行 进路线中仍然保持中心性的定位。中 庭二层高,采光利用各个建筑独立个 体之间的间隙,而且朝向中庭的墙面 都是按外墙处理的,因此中庭有一种 室外空间的意味。
虽然是平地,博物馆的 路线是先从二层进入再 下到一层,目的是制造 一些反日常的体验,并 使参观路线中有向下进 入地宫般的感受。
混凝土墙面因雨水冲刷而出现的青 苔,不仅没有使其显得很脏,反而 增添了博物馆的沧桑感。 拆除模板,不加装饰的混凝土,豪放 而粗犷。裸露混凝土的形式其实也进 行了精心的设计,模板的尺度在这里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
总主 刘家琨 在这个 建筑的设 计中 希望寻拽 到一种 当地 是现实可行 自然恰 当的 又能够真 实地接近 当代 想。
… ‘_暑舅兽 -_-_’IL…一j
博物馆藏 品以石刻为主 题 建筑 Ⅲ 希望表现一 部 人造 石 的故事 针对 当 地低下 的施I技 术以厦 事后改动 随意性极 大的情 况 采 用 框架结 构 滴 水混凝土与 页岩砖组台 墙 这一特殊 的混成工 艺 利 用组台墙 内层 的砖作为 内楼以保证 混凝土浇筑 的垂直度 同时成为 软衬 以应付事后 的开 檀改动 等。整个主体 部分清水 涩凝土外 壁采用凸口窄 条模板 一是为 了形成 明确的 肌理 增加 外墙的质感 和可读性 同时 粗犷 而鞍细小 的丹格可 以掩 饰由于
博物馆 用地是 河滩与 竹林相 问的平 地 主 体位于 其 中最大的 一块林 问空地 上。其余三块 空地分别 为前 区停车场 露天展区.后 勤附属用房 竹林成为其 问的自然分隔 路径串连起 各区域 沿途 逐渐槊起 临空穿越慈竹林 并引向莲 池上的人 口 博物馆采 用展厅环 绕中庭的布局 利用 建筑体块之 间的间隙组 织光线 展品和风景
Ⅲ刘家琨 日 ■‘ ■ 裟■ ■嚣性 I; 目i £“ e#’l ∞ 自 A 目}
l SJu cnve l1v 5tuua rn e- At .r0t 1M1.e useum 鹿野 苑石刻 艺术博 物馆
鹿野苑这个 名称来 自汉 字 鹿野 它意味 着一个有 鹿奔跑的原野 并指有 佛教教义的地 方 在通往博 物馆的路 上 可以看到不 少从汉代【公 元前206年- 公元220] ̄0宋代【公元960一I I25)之间的佛教 石雕 的收藏展示 这座面积选900 平米的博物 馆由混凝土 构筑而成 ^们穿过一 个两层 高的空问来到展 室 二 楼的展示空 间环绕一个 屋顶庭院 经由室外楼 梯上至一 个有顶的楼梯 平台 遣为二楼 的展示空问增 添了吸 引力 并为欣 赏河景以及 周围的景色提 供了观 景点 在一 楼 建毓 师布置了更 多的展室 以及 一个小型 多功能厅和 个办公 室 值得注 意的是 刘 家琨在博物 馆室内使 闱了和外部 相同的粗糙 的混凝土 墙 为保护艺术品不 受太多日光照射 刘家琨特地 把在窗户设计成长条形 。
佛之境——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之建筑现象学体验
佛之境——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之建筑现象学体验
匡志林
【期刊名称】《四川建筑》
【年(卷),期】2012(032)001
【摘要】当今建筑设计越来越关注场地、历史文脉以及地域特征,将哲学中的现象学引入建筑理论之中实践出新的思维和知觉方式,建筑设计不再是风格或者形式。
在成都游览刘家琨的鹿野苑石刻博物馆,浅析体验中所感受的现象。
【总页数】3页(P62-64)
【作者】匡志林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6
【相关文献】
1.建筑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为例 [J], 严田田
2.遗世独立的佛之境--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 [J], 刘珺
3.对散落在乡村中的文化项目的一次评价--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的建筑师POE [J], 陈晓唐
4.基于文博旅游资源的博物馆场馆文化体验因素分析——以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为例 [J], 唐佩璐;周睿
5.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对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的继承与创新 [J], 郭岸; 李冰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中的空间分析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中的空间分析作者:李阳来源:《东方藏品》2018年第07期摘要:著名建筑师刘家琨作为成都生人,在川渝地区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设计作品,其中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作为代表作之一在选址、用材、采光和与自然环境结合等方面都有其出色的展示。
体现了刘家琨本人人文意蕴的设计思想和石刻艺术馆所表达的禅宗美学。
同时也将低技理念运用其中,通过设计充分发挥和利用古老文化的优势,扬长避短,从而也能节约成本。
关键词:刘家琨;鹿野苑;建筑;空间;光或许是因为刘家琨热爱文学创作的缘故,在他的建筑设计中能熟练和巧妙的运用空间节奏和结合传统文化表达出建筑的主题和情感来。
这种手法让人有种身在其中却又妙不可言的体验。
其中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可以作为他最高程度的建筑艺术成就之一。
1、场地概况介绍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区。
该场地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附近的河流为成都市的城市用水水渠,水源清澈不受污染。
而且地处城市边缘,树林荫翳,飞鸟相集。
自然环境闲适良好。
其大环境的氛围就属于安静恬淡的性质,与博物馆禅宗美学的主题相呼应。
2、空间感受变化的体验整个空间不是很大,但是设计的都很紧凑巧妙,很多细节可以慢慢体会所以不大但是会让人流连其中,同时又是一个环线移步换景的造园手法让人从不同的角度感受整个建筑和环境。
2.1空间节奏的变化进入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首先是一片空地,除了一面墙其他两面都是被树林遮住。
整个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起到游览者的一个聚集作用。
这块空地就像一个大型舞台,树林就像一块大的幕布,而建筑就深深的隐藏在树林后面,把精彩的节目(建筑)隐藏在身后,给游览者好奇和向往。
进入树林之中是一条不长的小径,左边依旧是被树林遮掩,在小径的右侧是一些石刻雕塑的展览。
用植被将每个展区分割开来。
整个空间狭长安静。
走到小径的尽头是一处转折,转折之处有一滩池水和一个展示台。
上面写了建造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的序言。
在这里人们可以做一个停留,如果说前面的小径是点题——点名博物馆的藏品为何物,那么这方长碑就可以说的起到会意的作用,将禅宗佛意告知众人,此处的停留既是一个短暂的休息,又可以领悟博物馆的宗旨。
关于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的设计研究探讨
关于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的设计研究探讨作者:刘欣来源:《大观》2015年第05期摘要:鹿野苑石刻博物馆,是第一所我不仅能在书籍论文中了解到,还能亲眼参观学习的建筑,所以希望以此作为例子来分享我初学建筑的感想。
本文主要立足于对博物馆的路径设定与空间体验、室内外空间联系和自然的建筑的讨论来分享本人对于建筑的初步理解。
关键词:鹿野苑石刻博物馆;路径设定;光线;自然;人造;建筑这所博物馆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块坚硬的四方“石头”,正如建筑师刘家琨所希望传达的设计意向一样——“混凝土”通过“雕刻”来达成“巨石”的效果。
但这所坚硬的“石头建筑”却流露着个性的文人情怀,有着园林的趣味,说是一座建筑,其实更像是一本小说。
建筑师,是设计师,亦是小说家。
在他看来写小说和做建筑是相似的:写小说实际上是先有一个结尾,再寻找一个走向的过程。
在设计建筑时,也是设想一个结局再走向它,中间寻找很多路子和方法……所以两头是非理性的,中间是很理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小说和做建筑时一样的。
通过什么路径达到结尾,实际上是一个设计的过程。
”小说里情节的安排、叙事性的结构,在建筑中是他对于空间效果和体验的主观性安排,这一点在建筑师的设计作品中最为鲜明,是强迫性的个性存在。
路径设定,是刘家琨先生的一个标签。
从艺术家工作室(何多苓工作室)到小型文化建筑(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他都希望通过预先设定的路线让参观者完完全全地体验到建筑最精彩的空间关系。
这所博物馆里,从坡道引入半空中的入口,从二层进入到一层,使参观者有向下“进入地宫般”的感受,形成了一条“反日常”的参观路线。
但是与何多苓工作室不同。
这一次刘先生还细心的为参观者预留了另一种选择,规划了一天“日常”参观路线:从狭长的龙头水道进入门厅中庭,从一层上二层。
评论家说何多苓工作室的建筑像是一座“迷宫”,那么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就是这样空间思想的传承了。
在我看来,“迷宫印象”这样复杂的空间感受正是设计师主观设定参观路线所想要向参观者传达的空间趣味性体验,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受。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建筑解析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建筑解析1. 引言说到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大家可能会想:“这到底是个什么地方?”别着急,咱们慢慢来,先聊聊这栋建筑的故事。
它不仅仅是一座博物馆,更像是一本打开的历史书,里面记录着古老的文明与艺术。
你走进去,就像走进了一个充满秘密的世界,真是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2. 建筑外观2.1 形状与材料这座博物馆的外观,嘿,真的是个性十足!用的材料可不简单,石头、木头,还有些金属元素,简直就像是大自然的拼图。
你看它的轮廓,线条流畅得让人惊叹,仿佛是从山间走出来的一块巨石,厚重而又不失灵动。
站在外面,阳光洒在身上,感觉就像在拥抱历史的气息,真是妙不可言。
2.2 色彩与环境而且,博物馆的色彩搭配也十分讲究。
外墙呈现出温暖的土色,仿佛在说:“来吧,走进来,咱们一起聊聊故事。
”周围的环境更是令人陶醉,绿树成荫,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芳香,让人一下子就放松下来。
你站在这里,时间仿佛都慢了下来,这种惬意,谁能拒绝呢?3. 内部设计3.1 展览空间一进博物馆,哇塞,眼前的展览空间让人目不暇接。
这里每一块石刻都像是在诉说自己的故事,别小看这些石头,它们可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展览的布局设计得相当用心,走一圈下来,简直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文化的“寻宝之旅”。
每一处细节都能让你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艺术的灵动。
3.2 互动体验而且,这里还特别注重互动体验。
游客可以在一些展区进行DIY,亲手尝试石刻技艺,别提有多好玩了!在这里,不仅能看,还能动手,体验感满满,感觉自己也成了历史的一部分。
这样的设计,真的是让人耳目一新,仿佛把我们拉回了那些古老的时光。
4. 文化价值4.1 传承与保护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不仅是个展览的地方,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
它通过展示这些珍贵的石刻艺术,帮助大家了解并珍惜我们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哎,古老的东西总是让人倍感珍贵,尤其是那些能引发我们思考和共鸣的艺术作品。
4.2 教育与交流此外,博物馆还经常举办各种讲座和交流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石刻文化的魅力。
刘家琨鹿野苑石刻陈列馆解读汇报
刘家琨鹿野苑石刻陈列馆解读汇报简介刘家琨鹿野苑石刻陈列馆是一个展示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博物馆。
博物馆内收藏了大量的石刻作品,为参观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艺术和历史的机会。
本文将对刘家琨鹿野苑石刻陈列馆的历史背景、展览内容和价值进行解读和汇报。
历史背景刘家琨鹿野苑石刻陈列馆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是为了保护、展示和传承中国古代石刻艺术而建立的。
该馆位于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周围环境宜人,使得参观者能够在安静的环境中欣赏石刻作品。
展览内容刘家琨鹿野苑石刻陈列馆内展示了丰富多样的石刻作品,包括拓片、浮雕和刻碑等。
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艺术的发展。
参观者可以通过欣赏这些精美的石刻作品,了解古代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思想和社会制度,进一步增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价值刘家琨鹿野苑石刻陈列馆的展览对于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价值。
首先,这些石刻作品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资源,能够为学者们提供丰富的资料和视觉参考。
其次,通过展示这些作品,可以促进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扩大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影响力。
结论刘家琨鹿野苑石刻陈列馆作为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重要展示场所,为参观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窗口。
通过参观这些石刻作品,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这个博物馆的成立和展览对于推广和传承中国古代石刻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 注意:以上内容为简要解读和汇报,仅介绍了刘家琨鹿野苑石刻陈列馆的历史背景、展览内容和价值。
详情请参观该博物馆或咨询相关专家。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细部------预制混凝土窗格
“光〞和“影〞——清净内心的冥想空间
光之教堂·安藤忠雄
建筑记号与表达
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渗透到建筑 领域的“符号学〞作为一种新型研究工 具,也使人们对建筑的解读带有了符号 的特性,诸如由物质表象构成的“能指 〞,以及由文化、思想和概念构成的 “所指〞,“能指〞和“所指〞形成了 建筑的双重性格。
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参加过2001年9月柏林文化节亚太周的展览,获得欧洲建筑权威 展示机构AEDES的好评,认为其建筑观念和美学意味已经迈入了当代建筑文化讨论的 视野;
2003年该建筑设计方案参加法国蓬皮杜中心法中文化年的中国新建筑展览,同年获得 首届中国建筑艺术奖金奖。
TIP 2
鹿野苑博物馆位于离郫县县 城15分钟车程的新民场镇云桥村 府河畔,上游有石桥,下游为河 湾,野生乔木,河滩卵石与形式 为现代建筑的博物馆和古朴的石 刻艺术品相映成趣。
根本要素——线
围合限定建筑平面形状。如平面图,由各种线维合形成建筑平面。线性平面除具 有维合空间的功能外,还具有引导视线,平衡平面构图的功能。如红线所示的墙体。
根本要素——线
限定建筑空间形状。垂直线要素——上顶楼梯间和水平线要素——入口坡道,共同限 定出了建筑的空间形态。
根本要素——线
引导交通,创造体验空间的线。鹿野苑建筑的一大特色即是在一片茂林之中,通 过一条狭长的坡道,将人们引入到建筑空间内部。这条线性的坡道,即成为建筑造型 的手段,也给人们创造了体验性的空间。
建筑外部形态〔北立面〕
鹿野苑北立面富于变化, 由四个相同的方形重复组合。
北立面
建筑外部形态〔南立面〕
一系列由组合规律的线, 通过不断重复就会强化我们对 于这些线所确定的平面的感知。 如鹿野苑南立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廊设计
• 建筑师在该博物中设计了 一个虚实相间的空间序列, 起始于一条贯通室内外的 混凝土坡道,通过凹进的 入口,在室内踏上一座横 穿二层高展室的桥。无论 是主体建筑还是附属结构, 都与环境完美相融。
材料运用
• 因为馆内展示的是石雕艺 术品,所以刘家琨想让博 物馆本身来讲述一个“人 造石的建筑故事”。 • 他用混凝土框架建造该建 筑,并采用了浇筑混凝土 和页岩砖这种非常组合的 复合墙。了解到四川省当 地建筑业的局限后,他以 内层砖墙为模板来使外墙 混凝土浇筑时保持垂直。 还将页岩砖用作模板来塑 出混凝土上的网格图案, 由此可形成墙壁纹理并掩 盖素混凝土上的瑕疵。
对于外界批评刘家琨的回应
• 刘家琨言辞委婉却明显地回应了外界的批评: • 1.混凝土和砖的组合墙是一种自成一体、共同作用的构造 方式,不是外层混凝土对内层砖的装饰。 • 2.由于组合墙的混凝土配有钢筋并与柱子同时浇筑 ,而非 后期围护浇筑,已不是单纯的围护墙,但“为了简化计算 概念,仍视为框架结构体系”。 • 当初曾想过‘砖墙只刷白,不抹灰,甚至留个断面出来, 更明确地表达建造方式,但至少在这里,比起展品的单纯 性来,建构的表现没那么重要因此最后还是抹平刷白了。
采光
• 建筑师对射入博物馆中的光照量进行精心调节,从而为所 展示的艺术品提供了生动的照明效果,同时也使参观者关 注周围环境。他同样运用玻璃来划分建筑的具有厚重形式 的外墙。
材料运用
• 刘家琨在博物馆室内使用 了和外部相同的粗糙的混 凝土墙,赋予博物馆以几 乎是“地下宫殿”般的感 觉,游客由顶层向底层游 览。他通过在建筑物的砖 石体块的交接处插入通透 的玻璃(以保护艺术品不 受太多日光照射并强化虚 与实、天与地之间的对比) 增强这种效果。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刘家琨
20130514058 唐戌
设计师简介
• 刘家琨,1956年生于成都。 • 1982年毕业于重庆工程学院, 后分配至成都市建筑设计研 究院工作。 • 1984到1985年在西藏工作。 • 1987年到1989年,被借调至 四川省文学院从事文学创作。 • 1990到1992年在新疆工作。 • 1999年成立家琨建筑工作室。 主要作品包括艺术家工作室 系列、四川美院雕塑系、鹿 野苑石刻博物馆等。
• 2.如果针对实际的框架结构、清水混凝土与页岩砖组合 墙建造方式,有人认为,应该在建筑形式上主动展现 墙身这种复杂的构造工序,而不是在建筑外部表现毫 无拼装缝隙的“独石”体量。倘若我们循此思路推论, 这个建筑不仅应该在外墙上表现不受力的混凝土墙体和 受力的混凝土框架梁柱的关系,而且应该在建筑外部 (或内部)揭示和表现独特的墙身建造工艺。
路径分析 路径从经过草地和室外展场开始,
从断面看,先浇筑了T形混凝土基 层,再铺以条形青石, 路径一开始 就是高于草地以脱离寻常的体验。 主要展览路径完整而线性;先经过 长长的贯通室内外的坡道,从二层 下到一层。但从二层下到一层的同 时,也可从楼梯边的小门进入露天 展室。部分观者可以从露天展室临 河一侧的梯段到达二层屋顶。这条 线路便是路径的一次分岔,因为梯 段的宽度和高度远远大于日常尺度, 并且梯段上还布置了展品,模糊其 功能,从而阻绝了一般人的行进。 梯段顶部平台一侧的小门暗示了向 上行进的可能,但又阻绝它,因为 到达小门后,必须弓身才能爬过高 高的门槛。小门外屋顶平台铺设的 卵石继续暗示了行进的可能。这条 分岔的路径既是行进的可能,又是 对可能的阻绝,带来绝非寻常的体 验。
采光
• 他还观察到:“灰色的天空产生的 是一种漫射光,一种有阴无影,更 加安详的光线”这或许能够解释他 为什么对“缝隙光”有着特殊的偏 爱,目的是要通过室内外的明暗反 差来表现这种并不明亮的光线。刘 家琨在石刻博物馆中娴熟的运用实 体雕刻的手法来采光,主要采用天 光,他一系列形式的操作包括切挖 凹槽——在实体缝隙间采光,将墙 体外拉或嵌入小尺度的混凝土盒 子——利用挡板或小混凝土盒子与 主体墙体间的缝隙采光,等等。在 博物馆中,天光和展品之间的关系 很好的把握了一种精神性方面的追 求,有崇高庄严的顶光,也有戏剧 性的侧光,这些光线同时却又是安 详的,在他看来,或许只有这种光 线才能使藏品和佛的真意契合在一 起。
THE END
材料的建构表现性与材料的表现性
• 对于批评的人而言,他以 “建构“分析博物馆是因为刘 家琨认为 “在流行给建筑涂脂抹粉的年代,清水混凝土 的使用已不仅仅是建筑方法问题,而且是美学取向和精神 品质问题”。据此推论 “在这里,显然混凝土的建构表 现性已成为建筑师的首要追求”。 • 其实 ,刘家琨的原文只能说明他追求清水混凝土作为材料 的表现性,接近于外界提出的材料的现象学特征。
平面布局
• 刘家琨运用虚实对比为从汉 代到宋代的佛教石雕创造了 生动的展示场景。 • 这座面积达900㎡的博物馆由 混凝土构筑而成,贯穿室内 外的入口坡道直达二层,游 客由坡道进入博物馆,穿过 一个两层高的空间来到展室。 二楼的展示空间环绕一个屋 顶庭院,经由室外楼梯上至 一个有顶的楼梯平台,这为 二楼的展示空间增添了吸引 力,并为欣赏府河及周围区 域景色提供观景点。在一楼, 建筑师布置了更多的展室以 及一个小型多功能厅和一个 办公室。
刘家琨的建筑立场
• “我的工作明显分为两 部分:乡村建筑和城市 建筑。对我而言,无论 他们的形式结果如何不 同,其方法论是一致的: 既如何直面现实,积极 应对,尽可能地使有利 的条件和不利的因素最 终都能成为设计依据和 资源。好的设计就是对 这些资源的创造性利 用。”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 “„„它突显于灰色 的天空和常绿的环境, 使建筑物整体在天空 和土地之间取得和谐 的关系。”。 • “一条坡道由慈竹林 中升起,从两株麻柳 树之间临空穿越并引 向半空中的入口。”。
基地环境分析
• 城市的边缘 • 十亩,河滩野地 • 距河十米之内属于 国有,不允许任何 永久性建筑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简介
• 鹿野苑这个名称来自汉 字鹿野,它意味着一个 鹿跑的原野并指有佛教 教义的地方,其中塑有 释迦牟尼的化身。 • 建筑师为游客设计了一 条蜿蜒的小路,一条支 路将游客带到一个设有 办公室和储藏室的简单 辅助性建筑,另一条支 路越过一个以旧稻草农 舍改建的讲堂,经过一 片竹林间的空地,最后 通向林散步然后穿越 它的过程对营造心理空间 序列很重要,”刘家琨说 • 建筑师通过使游客在行进 过程中欣赏到景色的转变 从而为游客参观博物馆做 好铺垫。随着坡道伸过池 塘,坡道缓缓升起,从两 株柳树之间临空穿越并引 向半空中的入口。
游览路线
演变过程
• 建筑师将整个项目分解为两大部 分(皆两层高):中心巨石(被 服务空间),容纳所有的展览空 间,置于基地北部;四块一组的 小石头,或混凝土“筒体”(服 务空间),其中两个分别容纳办 公室和楼梯间加洗手间,另两个 共同容纳一个多功能厅,其中一 个屋面还向北面纵深方向延长, 覆盖了博物馆西入口的过渡空间。 这里值得赞叹的一个细节是建筑 师娴熟地利用外墙凹槽,将一个 本来较大的多功能厅体量在外部 形象上“分裂”为两个小体量, 与旁边的办公室和楼梯间加洗手 间筒体尺度相当,使它们在基地 南边共同排成四块一组,整齐划 一的石砌壁垒,与十米开外优美 如画、水平洄转的溪流和浅滩形 成强烈对比
对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的批评
•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建成时(2002年7月),适逢“建 构”(TeCtonics)成为国内建筑界热切关注的一个理论话题。 • 对于该博物馆外界有一些批评意见。 • 1.建筑师为了让建筑“整体象一块冷峻的巨石,建筑外部 整体拟采用清水混凝土,清水混凝土作为一种“人造石” 无疑很好地表达了针对石刻展品的建筑构思。 然而清水 混凝土本体的建造方式是整体现浇,建筑师若以”独石结 构”的受力原则(混凝土墙体整体承重)整体现浇混凝土墙 体,则这个“独石建筑”在结构、建造方式以及建筑形式 上都具有建构的“本真性和整合性”。但是,这个建筑采 用了“框架结构、清水混凝土与页岩砖组合墙”的混成工 艺,也即是,外表看来象是承重的整体现浇混凝土墙,实 际却是非承重的清水混凝土与页岩砖的组合墙。
• 建筑师继续在下一个层次 上切割体量和空间,在中 心巨石的西南角切割出贯 穿两层高的门厅中庭。与 此背靠背,在二层中部偏 东南部位切割出一个屋顶 庭院,这样中心巨石的剩 余部分便是最终的室内展 览空间。其它一系列小空 间,如西边坡道入口处的 灰空间,二层屋顶平台东 南端大台阶顶端“陈列亭 ”空间等,都可被看作以 同等手法切割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