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海沧区新阳学校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复习纲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山中学高二历史(文化史)第一单元复习纲要(整理)1、两条线索:一是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二是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里了应有的贡献
2、掌握理论: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3、学习方法:采用“以人带事”的方法。
第一课孔子和老子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把处理现实问题放在首位。
4.孔子思想有哪些积极、消极的影响?孔子死后为什么会被神化,从凡人变成圣人?
(1)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秩序。
(2)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高了。
(3)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社会动乱时,孔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
5.老子也称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思想家。
道家学派代表人。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1、哲学思想:“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万物,有生于无。
2、辨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
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政治上的放任主义和伦理的自然主义)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
1、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面对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廷揽人才
一、孟子、荀子和儒家
1、孟子主要思想:
(1)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A、尊王贱霸
B、重民
(2)人性本善——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3)“养浩然之气” (重义轻利)
影响:(1)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2)《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
(3)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2、荀子
主要思想:
(1)“明天人之分” “制天命而用之”
(2)“性恶论”
(3)礼法并施,王霸兼用,但以王道为主
影响:
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墨子和墨家
1、墨家学派组织严密:成员成为墨者,领导人成为巨(钜)子。
是侠客的渊源。
2、墨子的思想
(1)主张“兼爱”、“非攻”政治思想
(2)主张“尚贤”“尚同”
(3)承认上天,鬼神的存在——哲学思想
(4)提倡“尚力”、“节用”、“节葬”
3、墨子思想的影响
战国时,一度成为显学,战国后,不再受人们重视。
三、生命的超越——庄子和道家
1、庄子:战国时代宋国(今商丘)人,名周,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与老子合称“老庄”。
2、庄子的主要思想
(1)“齐物”
(2)逍遥的人生态度(“无所恃”)
(3)天与人“不相胜”
3、庄子在其他方面的成就:文学、美学
四、韩非与法家
1、韩非的思想
(1)将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反对“是古非今”。
2、韩非思想的影响
韩非的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五、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黄老之学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其中,黄帝之学主要指的是《黄帝四经》,即《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四部份。
大致成书于战国,东汉时亡佚,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
老子之学主要指《道德经》。
关于“无为而治”
老子这里说的“无为” 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
“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
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政,顺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在,自我发展。
这种顺应自然,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的观点,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实行的原因:汲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黄老之学适应了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内容:治身(养生)、治国。
3、基础:早期道家理论(结合阴阳、儒、墨、法等各家学说)
4、核心:“无为而无不为” ;“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积极无为”
5、作用: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
(1)王国问题、匈奴的威胁使统治者认识到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
(2)汉武帝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3)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这一需要
2、思想来源:
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3、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人君须仿效天道,行仁政。
4、思想核心:大一统(“新”所在)
5、评价:(1)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2)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3)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
(4)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5)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第四课宋明理学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
2、“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
二.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
1)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2)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并不低。
3)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三.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2、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长幼有序,怜贫恤寡,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等)
五.补充知识
宋代儒学的特点是,儒家学者们大都不顾旧有的传注,他们往往抛弃传统的训诂,提出了儒家自身对宇宙的形成和人的本性的看法, 因涉及天理人性,因此被称为“性理之学”,简称“理学”。
理学的创始人是北宋的程颢、程颐等人,至南宋时,朱熹为集大成者,统称为“程朱理学”。
1)“理”,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是离开事物而能独立存在的一种什么东西,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宰,是天下万物永恒普遍原则。
它体现在社会是儒家三纲五常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
2)要通过“格物致知”方法,即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最终贯通。
3)个人修养要以天理为准则,要“存天理,灭人欲”。
4)朱熹参考二程学说,将四书五经编辑成《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后代科举考试的内容。
奠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儒家强调人世,根本目标就是强国。
个人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
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就是了解万事万物的道理即穷理!
致知就是心里明白了!
修身是用正理来指导修行的。
齐家是治理家族。
治国是治理国家。
平天下是治理天下。
道家强调自由,目标就是超脱尘世而获得更大的自由。
佛家强调解脱。
都想要解脱了,还在乎什么呢?
儒家思想在三教中多侧重于人世间的事。
而儒家思想是佛道二家的基础,因为我们是生活在人世间的,首先应做好人这个基础,把基础做好了才有条件学习佛道二家的知识,人应该不违世法以证佛法,宗教是人类理想的最高祈祷目标,宗教的道德标准超然地高于人世间的法律和道德标准。
以上这些足以看出,在三教中儒家思想这个基础的重要性了。
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伦理,讲信修睦,通仪礼。
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
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履之中。
第5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生活经历:求学-做官-入狱
2、背景:(1)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因循守旧
(2)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
(3)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3、思想代表作:《焚书》、《藏书》
4、进步思想主张:
(1)反对孔孟学说,反对绝对思想权威
(2)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3)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
(4)从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5、对李贽思想的评价: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二、倡导经世致用
1、含义: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和现实相结合
2、背景:
(1)明王朝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2)士大夫主张以史为鉴,学术与现实相结合
3、代表人物: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各自的著作)
4、主要思想:
(1)学术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
(2)提出种种拯救时弊的主张——《天下郡国利病书》
(3)“工商皆本”学说广泛提出
5、评价:
(1)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
(2)为后世提供重要思想源泉
三、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1、背景:明朝后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2、主要思想:
(1)揭露专制帝王的罪恶
(2)关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3)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3、评价:
(1)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2)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3)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一览表
原因:[1]满足农业生产“授农以时“的需要;
[2]为封建王朝统一天下提供“授命于天“的依据,宣示政权统治的合理性、合法性能;
[3]朝廷集中人力对天文历法乾地观测和研究,取得显著的成就。
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
农学:(强调应用)
医学:(以为君除疾为民除厄为目的,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从而保证农业有充足的劳动力)
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第一,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第二,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第三,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不具有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方,但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原因是什么?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对此有各种解释:
(1)固守农耕经济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发展;
(2)科举制度扼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3)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专制集权的官僚体制、封闭禁锢的社会结构,以及环境气候、语言与文字、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4)没有成熟的市场,漠视私有产权,没有专利权观念,扼杀创新发明的动机等。
(5)近代科学技术其实是与近代工业化相互鼓荡的结果,明清科技滞后是农耕经济与工业文明较量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