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学]华支睾吸虫
第二十八章第二节 华支睾吸虫
形态与生活史
1.成虫 • 形状:体形狭长,背
腹扁平,前窄后钝, 似葵花子仁。 • 大小: (10~25)mm×(3~5)mm • 颜色:无色,半透明
• 预防指导:护理人员应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卫生宣教,勿 吃生鱼、醉虾等,做菜时生熟应分开,以防传染此病。
• 定期复查:应嘱病人3个月后及时到医院复诊检查,以 免治疗不彻底。
小结
1.华支睾吸虫寄生于病人的肝胆管内,可以导致肝吸虫病。 2.肝吸虫病轻症病人仅表现为头晕、上腹不适、食欲减退、
消化不良、轻度腹泻、疲乏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肝硬 化腹水,甚至死亡。 3.病原学检查是本病的确证依据。 4.首选吡喹酮进行治疗。 5.护理要注意心理疏导,指导用药,嘱病人定期复查。
• 饮食护理:轻度无症状病人给予普通饮即可,中重 度病人应给予易消化、低脂肪、高蛋白、高维生素的 饮食,禁止吃油炸食品,鼓励病人多饮水,有腹胀的 病人要少量多餐。
• 休息:轻症病人应正常作息,转氨酶升高病人要适当 卧床休息,有黄疸的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禁止一切 活动。
• 用药指导:护理人员应指导病人,在转氨酶升高的时候, 禁止服驱虫药,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转氨酶降至正常 时,要在医生指导下按标准体重来测算用药剂量;建议 病人第一次服药时最好能在医院进行,以防意外。
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
第二十八章 吸虫学
南华大学 廖力 刘彦
重点难点
• 掌握吸虫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生活史及分类。 • 掌握华支睾吸虫的致病、诊断、预防治疗和护理要点;
了解其形态学特点、生活史及流行。 • 掌握姜片吸虫的致病、诊断、预防和治疗;了解其形
华支睾吸虫病
疾病名:华支睾吸虫病英文名:clonorchiasis缩写:别名:clonorchiasis sinensis;肝双盘吸虫病;支睾吸虫病ICD号:B66分类:消化科概述: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是由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寄生于人体肝内胆管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人类常因食用未经煮熟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或虾而被感染。
轻感染者可无症状,重感染者可出现消化不良、上腹隐痛、腹泻、精神不振、肝大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胆管炎、胆结石以及肝硬化等并发症。
感染严重的儿童常有显著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
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国内流行于广东、山东、河南等24个省、市、自治区。
Mc Connel 1874年首次在印度加尔各答一华侨尸体的肝胆管内查见此虫,1875年在日本也发现此虫,以后国外各地,如越南、毛里求斯、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埃及、波兰等陆续报告有华侨感染此虫。
我国于1908年首次发现本病患者。
1956年在广州明代古尸、1973年湖南省衡阳北宋古尸和1975年在湖北省江陵西汉古尸内分别检出华支睾吸虫卵,可以确定本病早在500多年前、700多年前和2300多年前即已存在,且分布范围较广。
流行病学: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多见于中国、日本、朝鲜、菲律宾、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我国除青海、宁夏、新疆、甘肃、内蒙古、西藏等尚未有报道外,其余25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台湾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都已有本病的流行报道或病例报告,估计受感染人口约为3000多万。
各地流行情况包括感染率及感染程度颇有差异。
人群感染情况较重的地区除广东外,尚有山东、河南、辽宁等省。
有些地区淡水鱼的感染率较高,而人群的感染率却很低或仅有零星发现,如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等省、市。
1.传染源 主要是被华支睾吸虫感染的人和哺乳动物,如猫、狗,鼠、猪等。
华支睾吸虫病是人畜共患病,人和多种哺乳动物对此种吸虫均易感。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概述 一、形态
二、生活史
3
三、致病
四、实验诊断
五、流行与防治
概述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 又名肝吸虫。成虫寄生于肝胆管,引起 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即肝吸 虫病。人感染本虫多由生吃或半生吃鱼 肉所致。在我国,除了青海、宁夏、内 蒙古和西藏等省区外,已有25个省、市
• 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如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东南亚国家。 • 在我国除青海、宁夏、内蒙古、西藏等尚未见报道外,在27个省、市、自治
区均有发现或流行。 • 据2001—2004年第二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流行区感染率为
2.4%。 27
五、流行与防治
2 流行原因
1)传染源:病人、带虫者、受感染的家畜和野生动物。保虫宿主大量存在; 2)传播途径:生熟砧板不分;中间宿主广泛存在;新鲜粪便施肥或将厕所建在鱼塘上。 3)易感人群:无性别、年龄差异,主要因生食或半生食鱼虾而感染。
(2)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查虫卵:离心沉淀后镜检。
2 免疫学诊断
25
皮内试验 ELISA 间接血凝试验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四、实验诊断
3 影像学诊断
B型超声波检查:可见肝内光点粗密不均,有团块状或小斑片回声等。 CT检查:可见肝内胆管从肝门向四周呈管状扩张。
26
肝脏CT影像下的虫体
五、流行与防治
1 分布
15
成虫寿命:一般20~30年 ; 保虫宿主:猫、狗和猪等。
二、生活史
华枝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豆螺
虫卵被豆螺吞食后, 在螺体内孵出毛蚴, 经胞蚴、雷 蚴,发育为尾蚴,成熟尾蚴从螺体逸出入水。
请观看“活豆螺”视频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人体寄生虫学课件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Praziquantel is the choice. For adults and children older than 4 years---
Light infection: 1 dose, 25mg/kg 3 times/day 1 days.
2.特点 1)成虫寄生于肝胆管内.
2)终末宿主:人 保虫宿主:猫 犬 3)中间宿主:Ⅰ纹沼螺、赤豆螺、长角涵螺
Ⅱ淡水鱼虾 4)生食半生食含有囊蚴的鱼、虾而感染。
三、致病
虫体致胆管壁炎症反应,管壁纤维组 织增生而致胆管狭窄阻塞
胆管炎、胆囊炎、黄疸、 胆结石、肝硬化,可能致肝癌。
Cross-section of Clonorchis sinensis adults in a bile duct. Thee is marked fibrosis of the bile duct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chronic clonorchiasis. H and E.
Life cycle
infection of humans occur by ingestion of undercooked, salted, pickled, or smoked freshwater fish.
metacercariae excyst in duodenum and ascend biliary tract.
maturation takes about 1 month. Adults can survive 20 - 25 years.
carnivorous animals can serve as reservoir hosts.
华支睾吸虫病-广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华支睾吸虫病方悦怡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是由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Cobbold, 1875),Looss,1907]即肝吸虫寄生在人的肝胆管内所引起的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也称为肝吸虫病。
人体感染是因为食入含有华支睾吸虫活囊蚴的鱼或虾所致。
寄生在肝胆管内虫体运动的机械性刺激和虫体代谢产物的作用,致胆管上皮损伤,胆管阻塞,从而引起华支睾吸虫病,可表现为胆管胆囊炎、胆石症和儿童发育障碍等,重者可发生肝硬化。
华支睾吸虫是McConnell 1874年在印度加尔各答解剖一因病死的华侨木匠尸体时,在该尸体肝内首次被发现的。
国内于1908年在广东发现华支睾吸虫病人后,又陆续在汉口、北京、沈阳、香港、广西和上海等地发现华支睾吸虫病例。
但对湖北江陵马山砖厂出土的战国时代女尸进行寄生虫学研究证实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至少流行了2300年。
我国目前除西北地区外,25个省、市、自治区有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或散发病例,该病已被卫生部列为我国重点防治的寄生虫病之一。
1 流行病学1.1 分布1.1.1华支睾吸虫病在世界分布情况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日本、朝鲜、韩国、越南北部,俄罗斯的少部分地区。
韩国居民有食生作者单位: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0鱼的习惯,故该病在韩国分布范围较广,流行区主要分布在汉江、锦江和洛东江等7条大河流域内。
华支睾吸虫病曾在日本广泛流行,除北海道外,各地均有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或病人。
在越南,华支睾吸虫病主要流行于北部的红河三角洲、海防、河内,西部和南方感染较低。
在俄罗斯,华支睾吸虫病人主要集中在远东地区。
在菲律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以及一些西方国家里的亚洲人也有被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报道,但这些病例均是在其他流行区被感染或是吃了进口的淡水鱼而感染,尚无证据说明这些病例是在当地感染的。
1.1.2 华支睾吸虫病在国内分布情况根据调查资料,华支睾吸虫感染呈现随水流分布的规律,我国的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外流区域的太平洋流域。
人卫版人体寄生虫学之华支睾吸虫教学护理课件
华支睾吸虫的成虫具 有两个椭圆形的吸盘 ,分别位于虫体的前 部和后部。
华支睾吸虫的生活史
华支睾吸虫的生活史包括成虫、卵、 毛蚴、胞蚴、雷蚴和尾蚴等阶段。
毛蚴和胞蚴生活在水中,而雷蚴和尾 蚴则寄生在第一中间宿主(螺类)和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等)体内 。
华支睾吸虫的卵呈椭圆形,黄色或黄 褐色,大小为11-28μm×6-15μm。
华支睾吸虫的流行病学
华支睾吸虫病主要流行于亚洲地 区,特别是中国、日本、韩国等
国家。
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与当地居民 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以及环境
条件等因素有关。
华支睾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感 染了华支睾吸虫的病人和携带者 ,而传播途径则主要是通过食物
和水。
CHAPTER 02
华支睾吸虫对人体的影响
华支睾吸虫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华支睾吸虫的诊断与治疗
华支睾吸虫的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流 行病学资料进行初步诊断 。
实验室诊断
通过粪便检查、十二指肠 引流胆汁检查、酶联免疫 吸附试验等方法确诊。
影像学诊断
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有 助于发现肝内胆管扩张、 胆囊增大等异常表现。
华支睾吸虫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首选吡喹酮,具有疗效高、疗程 短、副作用小等优点。
肺部病变
华支睾吸虫的幼虫可通过血液流 动到达肺部,引起肺部炎症和肺 动脉栓塞。
脑部病变
极少数情况下,华支睾吸虫幼虫 可侵入脑部,引起脑部炎症和脑 实质病变。
华支睾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腹痛等。
全身症状
乏力、消瘦、低热等。
并发症
胆管炎、胆囊炎、肝硬化、肝癌等。
寄生虫学肝吸虫介绍
汇报人:xxxx
日期:20XX
-
1 形态特征 3 致病性 5 总结 7 肝吸虫病的预防和治疗
2 生活史 4 诊断与防治 6 肝吸虫病的流行病学 8 展望
寄生虫学肝吸虫介绍
1
肝吸虫,又称为华支睾吸虫,是寄生在人或动 物肝脏内的寄生虫
2
在我国,肝吸虫的感染人数和感染率均较高,
主要分布在华南、华东和西南等地区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 强肝吸虫病的防治工作, 通过科研和技术创新,提 高防治效果和效率
12
+34ຫໍສະໝຸດ 然而,由于肝吸虫病的流 行地区广泛,防治工作仍
然面临挑战
同时,也需要加强国际合 作和交流,共同应对肝吸
虫病的全球威胁
-
THANK YOU
蚴的水生植物或贝类等
食物而感染肝吸虫
5
3
PART.3
致病性
致病性
长期感染可导致肝 硬化、肝癌等疾病
感染肝吸虫后,患者 可能出现乏力、食欲 不振、右上腹疼痛等
症状
肝吸虫的感染对寄主肝脏造 成损伤,导致肝脏炎症、纤 维化和胆管细胞增生等病变
此外,肝吸虫的寄生 还可能引起胆管炎、
胆囊炎等疾病
严重感染的患者可 能出现黄疸和腹水
3
本文将从肝吸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致病性、 诊断与防治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PART.1
形态特征
形态特征
肝吸虫成虫呈圆柱形,外观类似于蚯蚓, 体长10-25mm,宽3-5mm
头部有一个口吸盘,用于吸附在寄主肝 脏表面
身体由皮层、肌层和肠层组成
皮层具有微绒毛,可增加与寄主的接触面 积;肌层由横纹肌组成,使虫体能够灵活 运动;肠层是消化器官,具有复杂的肠管 和盲囊结构
华支睾吸虫知识点总结
华支睾吸虫知识点总结1. 华支睾吸虫的寄生方式华支睾吸虫是通过卵囊排泄至水体中的,螺旋蚴和人体相互攀附、凝固而进入蚬肉,在食用带有蚬肉的生物(如鳗鱼、虾、蟹)时进入人体。
华支睾吸虫是通过人体摄入含虫蚬肉传播。
2. 华支睾吸虫的生活史华支睾吸虫的生活史包括卵、毒囊、蚬肉、幼虫、成虫等阶段。
成虫寄生在人体的肠道内,寄生后不再吸收营养,主要通过孵化出的幼虫吸取宿主的食物以获取养分。
华支睾吸虫的成虫寄居在人体的肠道内,以成对的姿势生活。
3. 华支睾吸虫的危害寄生在人体肠道中的华支睾吸虫可以导致华支睾吸虫病,表现为体内缺铁性贫血、消化不良、胃肠道不适等症状。
长期寄生在人体内会造成身体的严重损害,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
4. 华支睾吸虫的预防和控制为了预防和控制华支睾吸虫病,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食用生的、不洁净的螃蟹、小虾等食物,严格执行食物安全卫生要求,避免生食含有蚬的海洋动物。
在食用海产品时要确保熟透,杀死华支睾吸虫的幼虫。
此外,要定期检查身体健康状况,注意排除体内寄生虫的可能性。
5. 华支睾吸虫病的诊断和治疗初步诊断可以通过病史采集、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来进行。
治疗华支睾吸虫病主要采用驱虫药物的方案,药物治疗是目前控制和治疗这种疾病的主要手段。
常用的药物有比他苏巴特、非诺沙星、曲安奈德等。
6. 华支睾吸虫的科研进展目前对于华支睾吸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阐明其生活史和感染途径,筛选和研发新的抗寄生虫的药物以及探索防治技术和方法。
同时也在探索新的防治方法,如开发疫苗等。
总结:华支睾吸虫作为一种寄生虫,在人体内引起的疾病对人体健康有着严重危害。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华支睾吸虫的了解,积极预防和控制。
希望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够找到更有效的防治方法,最终消灭这种疾病,保障人民健康。
寄生虫02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1 肝吸虫成虫(未染色) 幻灯片 6 一、形态 口吸盘(oral sucker)稍大于腹吸盘(ventral sucker),肠分两支,延伸到虫体后
1 肝吸虫生活史图 幻灯片 15 二、生活史 生活史要点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宿主的肝胆管内; 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或虾; 感染阶段:囊蚴; 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食入含囊蚴的鱼虾而感染;
成虫寿命:一般 20~30 年 ; 保虫宿主:猫、狗和猪等。
1 幻灯片 16 二、生活史 华枝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豆螺
据 2001—2004 年第二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流行区感染率为 2.4%。
1 幻灯片 28 五、流行与防治 1)传染源:病人、带虫者、受感染的家畜和野生动物。保虫宿主大量存在; 2)传播途径:生熟砧板不分;中间宿主广泛存在;新鲜粪便施肥或将厕所建在鱼塘上。 3)易感人群:无性别、年龄差异,主要因生食或半生食鱼虾而感染。
1 肝吸虫感染肝脏标本 幻灯片 19 三、致病 胆管上皮细胞脱落、增生、管壁变厚,管腔变窄,大量虫体寄生引起胆管阻塞,胆 汁淤滞和胆管扩张,引起阻塞性黄疸。 其周围组织纤维增生,引起肝肿大,甚至胆道炎症。 虫卵、死亡虫体及脱落组织碎片可作为结石中心,形成结石。
1 扩张的胆管内有二条睾吸虫,刺激胆管黏膜上皮增生(+示) 幻灯片 20 三、致病 1)带虫者(轻度感染者) 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症状较轻微。
1 幻灯片 22 三、致病
1 肝吸虫寄生引起的侏儒症 幻灯片 23 三、致病
1 腹水 幻灯片 24 三、致病
第三章 肝胆寄生虫(华支睾吸虫)
2. 肠检胶囊法 将一粒装有尼龙线的胶囊让受检者吞入,尼龙
线的游离端留于口外。胶囊被吞人后溶解,尼龙线 释出、松开伸展,约经3~4小时到达十二指肠和空 肠,原虫滋养体可粘附于尼龙线上。轻轻将尼龙线 抽出,刮取其上附着物作生理盐水涂片镜检。
此法主要适用于检查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
2.免疫学诊断 ELISA、对流免疫电泳、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和免
疫金银染色试验等。 可用于临床辅助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3.影像学检查 B超与CT检查有助于肝吸虫病的诊断,其中CT检
查对华支睾病诊断也有较大价值。
【流行与防治】
1.分布 人体感染较高的国家:中国、日本、朝鲜、越南 和中南亚洲国家。 我国:20个省市、自治区有不同程度流行人群感 染率在1~30%之间。 广东:为高发区,平均感染率4.08%,珠江三角 州有的流行区感染率高达21.1%。
第三章 肝脏与胆管寄生虫
常见肝脏和胆管内的寄生虫
线虫 肝毛细线虫 华支睾吸虫
吸虫 肝片形吸虫 细粒棘球绦虫
绦虫 多房棘球绦虫
肝脾大、肝胆阻塞、 肝门脉高压、黄疽、 肝硬化、肝腹水等
易误诊为病毒性 肝炎等肝胆疾病
第二节 华支睾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中华支睾吸虫,简称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
生食/半生食含活囊蚴 的淡水鱼虾 8. 世代交替: 有阶段性,各阶段不可愈越 9.从感染囊蚴到排卵需1个月 10.成虫寿命:约为20~30年
【致病性】
1. 致病机理
分泌物与 代谢产物
胆管上 皮脱落
增生
机械性刺 激与压迫
虫卵、死亡虫体碎片
胆石症
阻塞性黄疸
胆汁性 肝硬化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肝胆管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华支睾吸虫轻度感染可无症状,重者有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疲倦乏力、肝区隐痛、肝肿大等临床表现,晚期可出现肝硬化、腹水和侏儒症,还可并发胆囊炎、胆管炎和胆管阻塞等。
一、华支睾吸虫生活史成虫寄生于人或其它动物(如猫、狗、鼠等)的肝胆管内,产出的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混于粪便中排出。
虫卵入水,当水中有可作为其第一中间宿主的淡水螺,如纹沼螺、赤豆螺、长角涵螺等,虫卵被螺吞入,毛蚴在螺体内孵化,经胞蚴、雷蚴阶段的发育,最后发育成尾蚴时离开螺体进入水中。
尾蚴在水中如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类,即侵入鱼皮下、肌肉等处,经30~40天发育形成囊蚴。
当人和动物等终宿主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活囊蚴的鱼虾时,囊蚴在终宿主消化道内经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作用,在十二指肠内破囊而出,脱囊后的后尾蚴(童虫)经胆总管进入肝胆管发育为成虫,从食入囊蚴到粪便出现虫卵,约需1个月。
二、流行概况(一)分布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我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俄罗斯等。
在我国,华支睾吸虫病流行于22个省、市、自治区,是当前我国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二)传染源作为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染源,除人以外,还有猫、狗、猪、鼠等多种动物。
(三)传播途径病人或患病动物粪便内含有的虫卵落入水中,先后经过两个中间宿主(淡水螺和鱼虾类)体内的发育,形成大量感染期囊蚴,人或动物食入含有活囊蚴的鱼虾而感染。
三、临床表现成虫在肝胆管内寄生,虫体的机械性损伤和分泌物、代谢产物的刺激使胆管上皮细胞脱落、增生,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周围纤维组织增生,严重时可使附近的肝实质萎缩,甚至肝硬化。
胆管阻塞、胆汁淤滞和胆管扩张可引起阻塞性黄疸。
胆汁引流不畅容易导致细菌感染,发生胆管炎症。
虫卵、死亡虫体及其碎片、脱落的胆管细胞可能构成结石的核心,发生胆石症。
国内外一些资料提示华支睾吸虫感染与胆管癌、肝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华支睾吸虫
五、流行与防治
2
流行原因
27
将厕所建在鱼塘上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五、流行与防治
3
防治
1)控制传染源:治疗病人和感染者。 首选药物:吡喹酮、阿苯达唑; 2)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人粪入水。不生食、半生食淡水鱼虾; 3)保护易感人群:做好宣传教育;改变不良习惯,勿将生鱼喂猫、狗 等动物;生、熟菜板分开。
三、致病
3
临床症状
1)带虫者(轻度感染者) 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症状较轻微。
2)消化系统的症状(中度感染者) 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疲劳乏力、肝隐痛、肝肿大、腹痛 腹泻、消瘦等。
18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三、致病
3
临床症状
3)继发性细菌感染
胆管炎、胆囊炎 4)胆结石
5)晚期症状(严重感染者)
肝硬化,腹水 6)过敏反应(重感染的早期症状) 寒战、高热、肝肿大、黄疸、嗜酸性粒细胞数升高等。 7)侏儒症
19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三、致病
20
肝吸虫寄生引起的侏儒症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三、致病
21
腹水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免疫学诊断
23
皮内试验 ELISA 间接血凝试验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四、实验诊断
3
影像学诊断
B型超声波检查:可见肝内光点粗密不均,有团块状或小斑片回声等。 CT检查:可见肝内胆管从肝门向四周呈管状扩张。
2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期:肝硬化、腹水,甚至消化道大出血、肝昏 迷而死亡。
➢儿童:症状重,死亡率高。营养不良、贫血、低 蛋白血症、浮肿、肝肿大(肝硬化)和发育障碍 (侏儒症)
华支睾吸虫病 肝硬化腹水
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腹水侧面像
19岁华支睾吸虫病患者与同龄健康人比较
诊断
1.病原学检查:检获虫卵是确诊依据。 ➢涂片法:直接涂片
定量透明法 集卵法:漂浮集卵法、沉淀集卵法 ➢粪检阴性时,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查虫卵、
成虫 2 .免疫学检查:
间接血凝试验(IH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 验(ELISA)是比较理想的方法。
流行
分布:亚洲。25个省(山东) 传染源:病人、带虫者和保虫宿主 流行因素: ➢ 粪便污染水源 ➢ 一、二中间宿主同栖同一水体 ➢ 食生或不熟淡水鱼虾(最关键因素)
雌雄同体 (hermaphrodit e)
具两个分支状 的睾丸(在体后 1/3处,前后排 列)
卵巢边缘分叶
肠支
卵黄腺
睾丸
子宫 华支睾吸虫成虫玻片染色标本
2.虫卵(eggs)
侵入第二中间宿主内
寄生于第二中间宿主体内
生活史(life cycle)
(终宿主: 人猫犬)
第一中间宿主 螺蛳
成虫 卵 毛蚴 胞蚴 雷蚴 尾蚴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华支睾吸虫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又称肝吸虫,成虫寄 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引起华 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
形态
成虫
幼虫
虫卵
腹吸盘
口吸盘 肠支
子宫 卵黄腺 卵巢 受精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睾丸
1.成虫(adult)
虫体狭长,背腹 扁平,半透明,前 窄后钝圆,呈葵 花子状.
囊蚴
第二中间宿主 淡水鱼虾
生活史小结
➢成虫--肝胆管 ➢感染阶段--囊蚴; ➢感染途径—经口误食; ➢中间宿主:
豆螺--第一中间宿主 淡水鱼虾(麦穗鱼)--第二中间宿主 ➢终末宿主--人、猫、狗(保虫宿主)。
豆螺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虾
终宿主:人或一些哺乳动物(猫、狗)
致病
成虫寄生在肝胆管(次级胆管) 虫体代谢产物、机械性刺激和阻塞作用
鱼塘上的厕所
华支睾 吸虫中间宿主孳生地
防治
防治原则:卫生+粪管+灭螺 治疗:吡喹酮(首选)、阿苯哒唑
胆管上皮细胞脱落、增生,管壁增厚,管腔变窄; 胆管局限性扩张,胆汁淤积,若同时合并细菌感染
诱发肝癌
虫卵+碎片 胆管炎和胆管性肝炎
结 石 慢性感染,大量纤维组织 增生,肝实质萎缩
胆石症
肝硬化
成虫寄生在肝脏
肝脏病理切片(见虫卵)
临床表现:
➢轻者:肝肿大;
➢急性期(重度):过敏反应和消化症状—发热、 胃痛、食欲不振、乏力、腹胀、肝区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