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华简介-刘天华简介 刘天华 简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天华简介-刘天华简介刘天华简
历
刘天华-个人简介
刘天华,江苏江阴人。国乐一代宗师,“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1895年2月4日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2年6月8日病逝于北京。1909年在常州中学读书期间,曾参加学校军乐队的训练和演出活动,开始接触西洋铜管乐。1911年的辛亥革命,刘天华回到江阴参加“反满青年团”军乐队1914年先后在江阴、常州中学教音乐。1915年父亲逝世,自己又失业,患病,
仍自学二胡,处女作二胡曲《病中吟》便是此时创作。第二年被江苏省立五中聘为音乐教员,并在该校组织了丝竹部和军乐部两支乐队,在这段期间,他专心于向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学习二胡,向沈肇洲学习崇明派琵琶的全部《瀛州古调》的演奏。甚至利用暑期跑到河南向高人学习古琴,沿途还一路寻访民间艺人,采集各处民间音乐。
1932年5月底,他在北京天桥搜集锣鼓谱不幸染上猩红热,于6月8日去世。
刘天华一生致力于改进国乐“五四”时期,在“平民教育”“平民文学”等民主思想影响下,他反对音乐成为“贵族们的玩具”,提出音乐“要顾及一般民众”。他珍视中国民族音乐传统,但不赞成抱残守缺的“国粹主义”,认为发展国乐,“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另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方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
刘天华-职业生涯
刘天华的父亲刘宝珊,是一个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及教育家,与人合作于江阴创立了一所新式小学堂。天华自小受其父启发并就读于此一新学堂,因此接触到不少的西方新思想。天华自小即对音乐有颇浓厚的兴趣,在家乡的庙会及宗教音乐演出时,经常到场聆听,经由这些音乐的耳濡目染,使他对于当地的民间音乐,尤其在江浙流行的江南丝竹等有了不少的认识,也在这个时期,他对二胡有了最初的认为。小学毕业后,他进入常州中学就读,加入了学校的军乐队,学习了军号及长笛,这使其对于西洋音乐的一些观念如乐理、五线谱等有了初步的认识。
1912年刘天华十七岁时,考进了上海开明剧社的乐队,开明剧社为一新式话剧的剧团,在那里他更广泛地学习了各种西洋乐器,除了原本所学的管乐器外,又学习了钢琴和小提琴等,并对西洋作曲理论有所接触。1914年,开明剧社解散,天华回到江阴、常州的中小学
担任音乐教师,开始了他音乐教学的生涯。刘天华在常州中学任教期间,在学校成立了军乐队及丝竹乐队,常至民间演出,成就不凡。后来并请到江南丝竹名家周少梅指导,刘天华向其学习二胡及琵琶等,其后又至南京向浦东派名家沈肇州学琵琶,再至河南学古琴。至此,天华才算比较深入地认识到中国传统音乐精致典雅的一面。在此期间,他对各种传统民间音乐也进一步学习,他常和熟习音乐的好友澈尘和尚探索研究民间音乐及佛教音乐,其后又在江阴组织了国乐研究会,与当地国乐同好研究二胡、琵琶、丝竹及锣鼓等音乐。
1922年,刘天华前往北京,至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任教,结识了音乐家萧友梅、杨仲子等人,在此期间向俄籍教授托诺夫学小提琴,得到了不错的成就,小提琴的学习,给予他对胡琴的改进十分大的启发,他又对西洋作曲方式,尤其西方和声学的进一步研习。在这时期,也对中国传统戏曲有进一步的研究,
此外,他在家中组织了学习昆曲的组织,和北大、及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共同学习研究,又学习三弦拉戏,并不时研究欣赏京剧,这些都对他以后的作曲有不小帮助。由于刘天华对中西音乐都能深入学习,也因此能够在音乐创作上融合中西,获得一定的成果。
刘天华-个人年表
1895年:2月4日生于江苏省江阴县。
1909年—1911年:在常州中学求学时,参加校中军乐队,学习吹军号及军笛。
1911年:辛亥革命,学校停办后,返里参加青年团的军乐队,吹奏军号。从此时开始音乐工作。
1912年—1914年:赴沪参加沪西开明剧社,任乐队工作。刘天华简介在这时期学习各种西乐器,举凡管弦乐器、钢琴等,均加学习,尤以铜管乐器,多有深造。
1914年:剧社解散,返里任教于华
墅华澄小学。
1915年:是年春丧父,复贫病失业,心境恶劣,偶赴市购得二胡一把,每日拉奏,随产生《病中吟》旋律初稿,表达他当时的不得志和内心的抱负。秋任教常州母校,为母校建立了军乐队与丝竹合奏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