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一、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语言是文化重要的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
学习一个民族语言的同时,就会遇到该民族在特定时空环境下形成的文化背景,诸如:历史发展、社会制度、一般风俗、礼仪、禁忌等。
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由此而产生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语境因素对第二语言学习构成文化上的障碍(cultural block)。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外语学习者了解目的语和本族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克服上述文化障碍,不仅能够学会“文化人的语言”(刘润清,《再谈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而且进一步认识和热爱本民族的文化。
正如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课程标准》还就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列出了具体的目标。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
1.社会习俗。
社会习俗是一定社会文化的集中体现。
作为英语学习者必须对英美人士的礼仪、风俗、禁忌等有相应的了解。
具体包括:①社会风俗,含如何使用头衔、隐私的概念、感谢与道歉等;
②社交礼仪与礼节,含表达礼貌的方式;③生活方式与风格;④传统节日及其历史;⑤体育竞技与消遣娱乐等。
了解这些习俗可以帮
助学生克服语用困难。
2.单词。
任何语言的词汇本身就体现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信息。
任何词汇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均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
(1)词义。
①词的理性意义。
词的理性意义是词在描绘客观存在的基本意义。
由于语义场不完全对等的原因,英语和汉语在描述同一客观事物时表现出鲜明的差异。
例如,cow (母牛)、bull(公牛)、calf (小牛)是英语指代不同种类的牛时所用的特定单词(相当汉语中的字)。
汉语却在“牛”之前加上不同定语组成词加以区分。
相反地,uncle一词译成汉语就要视不同情形译成“叔叔”、“伯父”、“姨父”、“姑父”、“舅舅”;grandparent对应着“爷爷”、“奶奶”、“外祖父”、“外婆”。
在第一个例子当中,可以看出西方人看待和思考自然存在时非常严格,即便是细小差异,也会用不同单词加以区分,而中国人却是习惯于把一类事物视作一个整体。
第二个例子则告诉我们汉语对亲属的指称会因辈分,年龄,性别,血缘的亲疏的不同而不同。
这告诉我们在中国传统社会人们重视彼此关系和等级,西方人之间则相对平等,自由。
这两个例子似乎也解释了为什么历史上自然科学如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发展并繁荣于西方,而伦理学盛行于中国。
②词的联想意义。
“词的联想意义是依附于词理性意义上的某种色彩,即一般所说的形象色彩、感情色彩、风格色彩等”(高名凯石
安石《语言学概论》)。
词的联想意义是词义中最具文化色彩的部分,往往用来指特定文化中的特定事物。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彼此交流时,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就容易导致误解。
green、 red、blue 等表示颜色的词就极具此类特点。
例如, blue love在译成汉语时只能是“忧郁的爱情”而非“蓝色的爱情”。
为了帮助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单词,可以鼓励他们使用英英词典,试着从英语释义来理解单词的意义。
对释义复杂的单词,可以从它最基本的物质意义开始,借助转化、引申等词义演变途径,理解和掌握其它意义。
以board为例,最初描述的物质是“木板”。
早先的布告、通知是贴在木板上的,于是有了“布告栏”的意义;早先的船是有木头制成,on board 意指“在甲板”,表示“登上船”,随着交通工具发展,on board又扩大表示“在车上,在飞机上”。
(2)词的构成。
词的构成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不同民族看待同一事物时不同的逻辑和社会心理方式。
例如,西方人固有的严重性别歧视在组词中得到充分体现,在mankind,man-made,chairman,policeman,postman,businessman 等词中,不难发现男人在社会生活中是占主导地位的,女性的作用被忽视甚至被完全否定。
3.语法。
作为语言的组织方式,语法是不同语言间重要的区别特征,其特殊的逻辑形式和结构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例如,我们在写收信地址和收信人时习惯如下表达”中国江苏南京浦口实
验小学何茹”,用英语说出来语序则是完全相反。
我们知道,在任何语言中,一般都把强调的对象置于句首,以便受众先看到或听到。
这个例子显示了在西方个人地位优先,在中国传统中,国家、集体优先于个人。
4.习语。
习语往往有着固定意义,产生于特定社会文化背景,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般不可望文生义。
例如,spend money like water译成中文是“挥金如土”。
这是因为英国是海洋性气候,多降雨,用水不必发愁,而中国历史上就是地广人稀,取土不尽。
三、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
1.英汉对比。
对比法是众多专家学者公认的学习外语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隐藏语言后面的文化信息和差异,充分发挥汉语文化正迁移,有意识地避免负迁移,从而增加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强化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和对英语的熟悉及掌握。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常常用直接解释法,引导他们进行英汉对比,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英语教学的效果。
例如,通过对比,学生不难了解英国由于地理环境影响,一天中气候多变,所以英美人见面寒暄天气,而中国人的寒暄语“你吃了吗”,源于传统上“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和历史上几次大饥荒的阴影。
2.充分利用教材。
教材是师生最方便的,最可靠的英语知识和英美文化信息来源。
例如,《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的11个模块,不
仅语言真实、自然、地道,而且内容相当广泛,涉及现实生活:学校生活、当代社会、环境保护、人际关系、广告、体育、商业等。
科技发展:克隆技术、基因食品、航天航空、自然之谜等。
充分发掘教材的作用,既增加了学生对课本的熟悉和对英语的理解,也扩大对文化知识的了解。
3.增加背景知识。
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时空环境,跨文化意识培养需要扩大学生对英语国家的了解。
英语老师有必要有意识地多介绍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宗教、民族、礼仪等风土人情,使学生得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拓宽视野,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和鉴别力,从而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4.加大英语接触面。
首先,加大英语的阅读量:不同文字的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从而折射出不同的文化现象。
对中国学生而言,阅读是了解和认识西方文化的主要渠道,从中可以感知一个民族的心理、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文化内容。
在平时教学实践中,笔者常要求学生去学校图书馆借阅一些英语名著的简写本。
此外,我校学生人手一份的《英语周报》,阅读报纸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实用、时新的英语。
同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不断地积累英语文化知识。
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视听和网络:由于图片、声音,视频比文字显得更真实、形象、生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更直接地体验到英语文化的不同。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除了有选择地使用好配发的
多媒体资源外,还在教室里利用网络优势,登陆诸如bbc、voa、npr 等知名媒体的网站,既可以收看它们的教学节目,也可以浏览音乐、新闻、人物访谈等版块。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比如感恩节,笔者就通过这些英文网站让学生看看相关最新报道,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是如何过这个节日的及相关趣事。
也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能完全听懂或看懂一些内容,但是,哪怕只要理解其中一半,学生就能感受到使用英语作为工具的成功喜悦和英语文化的魅力。
由此,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培养跨文化意识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帮助学生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开拓学生视野,形成世界意识的需要。
老师应当依据《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要求,注重语言教学过程中的文化融入,并注意采用不同方法,从而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同时,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或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邓道宣.试论外语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3).
[2]李超.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绵阳经济技术专科学校学报,1999,(3).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欧阳雪青.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薄弱的现象和强化措施
[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4).
[5]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6]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