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中的堆和栈

Java 中的堆和栈
Java 中的堆和栈

Java 中的堆和栈

简单的说:

Java把内存划分成两种:一种是栈内存,一种是堆内存。

在函数中定义的一些基本类型的变量和对象的引用变量都在函数的栈内存中分配。

当在一段代码块定义一个变量时,Java就在栈中为这个变量分配内存空间,当超过变量的作用域后,Java会自动释放掉为该变量所分配的内存空间,该内存空间可以立即被另作他用。

堆内存用来存放由new创建的对象和数组。

在堆中分配的内存,由Java虚拟机的自动垃圾回收器来管理。

在堆中产生了一个数组或对象后,还可以在栈中定义一个特殊的变量,让栈中这个变量的取值等于数组或对象在堆内存中的首地址,栈中的这个变量就成了数组或对象的引用变量。引用变量就相当于是为数组或对象起的一个名称,以后就可以在程序中使用栈中的引用变量来访问堆中的数组或对象。

具体的说:

栈与堆都是Java用来在Ram中存放数据的地方。与C++不同,Java自动管理栈和堆,程序员不能直接地设置栈或堆。

Java的堆是一个运行时数据区,类的(对象从中分配空间。这些对象通过new、newarray、anewarray和multianewarray等指令建立,它们不需要程序代码来显式的释放。堆是由垃圾回收来负责的,堆的优势是可以动态地分配内存大小,生存期也不必事先告诉编译器,因为它是在运行时动态分配内存的,Java的垃圾收集器会自动收走这些不再使用的数据。但缺点是,由于要在运行时动态分配内存,存取速度较慢。

栈的优势是,存取速度比堆要快,仅次于寄存器,栈数据可以共享。但缺点是,存在栈中的数据大小与生存期必须是确定的,缺乏灵活性。栈中主要存放一些基本类型的变量(,int, short, long, byte, float, double, boolean, char)和对象句柄。

栈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殊性,就是存在栈中的数据可以共享。假设我们同时定义:

int a = 3;

int b = 3;

编译器先处理int a = 3;首先它会在栈中创建一个变量为a的引用,然后查找栈中是否有3这个值,如果没找到,就将3存放进来,然后将a指向3。接着处理int b = 3;在创建完b 的引用变量后,因为在栈中已经有3这个值,便将b直接指向3。这样,就出现了a与b 同时均指向3的情况。这时,如果再令a=4;那么编译器会重新搜索栈中是否有4值,如果没有,则将4存放进来,并令a指向4;如果已经有了,则直接将a指向这个地址。因此a值的改变不会影响到b的值。要注意这种数据的共享与两个对象的引用同时指向一个对象的这种共享是不同的,因为这种情况a的修改并不会影响到b, 它是由编译器完成的,它有利于节省空间。而一个对象引用变量修改了这个对象的内部状态,会影响到另一个对象引用变量。

String是一个特殊的包装类数据。可以用:

String str = new String("abc");

String str = "abc";

两种的形式来创建,第一种是用new()来新建对象的,它会在存放于堆中。每调用一次就会创建一个新的对象。

而第二种是先在栈中创建一个对String类的对象引用变量str,然后查找栈中有没有存放"abc",如果没有,则将"abc"存放进栈,并令str指向”abc”,如果已经有”abc” 则直接令str 指向“abc”。

比较类里面的数值是否相等时,用equals()方法;当测试两个包装类的引用是否指向同一个对象时,用==,下面用例子说明上面的理论。

String str1 = "abc";

String str2 = "abc";

System.out.println(str1==str2); //true

可以看出str1和str2是指向同一个对象的。

String str1 =new String ("abc");

String str2 =new String ("abc");

System.out.println(str1==str2); // false

用new的方式是生成不同的对象。每一次生成一个。

因此用第二种方式创建多个”abc”字符串,在内存中其实只存在一个对象而已. 这种写法有利与节省内存空间. 同时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程序的运行速度,因为JVM会自动根据栈中数据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有必要创建新对象。而对于String str = new String("abc");的代码,则一概在堆中创建新对象,而不管其字符串值是否相等,是否有必要创建新对象,从而加重了程序的负担。

另一方面, 要注意: 我们在使用诸如String str = "abc";的格式定义类时,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创建了String类的对象str。担心陷阱!对象可能并没有被创建!而可能只是指向一个先前已经创建的对象。只有通过new()方法才能保证每次都创建一个新的对象。由于String 类的immutable性质,当String变量需要经常变换其值时,应该考虑使用StringBuffer类,以提高程序效率。

java中内存分配策略及堆和栈的比较

2.1 内存分配策略

按照编译原理的观点,程序运行时的内存分配有三种策略,分别是静态的,栈式的,和堆式的.

静态存储分配是指在编译时就能确定每个数据目标在运行时刻的存储空间需求,因而在编译时就可以给他们分配固定的内存空间.这种分配策略要求程序代码中不允许有可变数据结

构(比如可变数组)的存在,也不允许有嵌套或者递归的结构出现,因为它们都会导致编译程序无法计算准确的存储空间需求.

栈式存储分配也可称为动态存储分配,是由一个类似于堆栈的运行栈来实现的.和静态存储

分配相反,在栈式存储方案中,程序对数据区的需求在编译时是完全未知的,只有到运行的时候才能够知道,但是规定在运行中进入一个程序模块时,必须知道该程序模块所需的数据区

大小才能够为其分配内存.和我们在数据结构所熟知的栈一样,栈式存储分配按照先进后出的原则进行分配。

静态存储分配要求在编译时能知道所有变量的存储要求,栈式存储分配要求在过程的入口处必须知道所有的存储要求,而堆式存储分配则专门负责在编译时或运行时模块入口处都无

法确定存储要求的数据结构的内存分配,比如可变长度串和对象实例.堆由大片的可利用块

或空闲块组成,堆中的内存可以按照任意顺序分配和释放.

2.2 堆和栈的比较

上面的定义从编译原理的教材中总结而来,除静态存储分配之外,都显得很呆板和难以理解,

下面撇开静态存储分配,集中比较堆和栈:

从堆和栈的功能和作用来通俗的比较,堆主要用来存放对象的,栈主要是用来执行程序的.而这种不同又主要是由于堆和栈的特点决定的:

在编程中,例如C/C++中,所有的方法调用都是通过栈来进行的,所有的局部变量,形式参数都是从栈中分配内存空间的。实际上也不是什么分配,只是从栈顶向上用就行,就好像工厂中的传送带(conveyor belt)一样,Stack Pointer会自动指引你到放东西的位置,你所要做的只是把东西放下来就行.退出函数的时候,修改栈指针就可以把栈中的内容销毁.这样的模式速度最快, 当然要用来运行程序了.需要注意的是,在分配的时候,比如为一个即将要调用的程

序模块分配数据区时,应事先知道这个数据区的大小,也就说是虽然分配是在程序运行时进行的,但是分配的大小多少是确定的,不变的,而这个"大小多少"是在编译时确定的,不是在运

行时.

堆是应用程序在运行的时候请求操作系统分配给自己内存,由于从操作系统管理的内存分配,所以在分配和销毁时都要占用时间,因此用堆的效率非常低.但是堆的优点在于,编译器不必知道要从堆里分配多少存储空间,也不必知道存储的数据要在堆里停留多长的时间,因此,用堆保存数据时会得到更大的灵活性。事实上,面向对象的多态性,堆内存分配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多态变量所需的存储空间只有在运行时创建了对象之后才能确定.在C++中,要求创建一个对象时,只需用new命令编制相关的代码即可。执行这些代码时,会在堆里自动进行数据的保存.当然,为达到这种灵活性,必然会付出一定的代价:在堆里分配存储空间时会花掉更长的时间!这也正是导致我们刚才所说的效率低的原因,看来列宁同志说的好,人的优点往往也是人的缺点,人的缺点往往也是人的优点(晕~).

2.3 JVM中的堆和栈

JVM是基于堆栈的虚拟机.JVM为每个新创建的线程都分配一个堆栈.也就是说,对于一个Java程序来说,它的运行就是通过对堆栈的操作来完成的。堆栈以帧为单位保存线程的状态。JVM对堆栈只进行两种操作:以帧为单位的压栈和出栈操作。

我们知道,某个线程正在执行的方法称为此线程的当前方法.我们可能不知道,当前方法使用

的帧称为当前帧。当线程激活一个Java方法,JVM就会在线程的Java堆栈里新压入一个帧。这个帧自然成为了当前帧.在此方法执行期间,这个帧将用来保存参数,局部变量,中间计算过程和其他数据.这个帧在这里和编译原理中的活动纪录的概念是差不多的.

从Java的这种分配机制来看,堆栈又可以这样理解:堆栈(Stack)是操作系统在建立某个进程时或者线程(在支持多线程的操作系统中是线程)为这个线程建立的存储区域,该区域具有先进后出的特性。

每一个Java应用都唯一对应一个JVM实例,每一个实例唯一对应一个堆。应用程序在运

行中所创建的所有类实例或数组都放在这个堆中,并由应用所有的线程共享.跟C/C++不

同,Java中分配堆内存是自动初始化的。Java中所有对象的存储空间都是在堆中分配的,

但是这个对象的引用却是在堆栈中分配,也就是说在建立一个对象时从两个地方都分配内

存,在堆中分配的内存实际建立这个对象,而在堆栈中分配的内存只是一个指向这个堆对象

的指针(引用)而已。

关于java内存分配问题

2009-04-30 15:10

2009-03-28 23:45

Java把内存划分成两种:一种是栈内存,另一种是堆内存。在函数中定义的一些基本

类型的变量和对象的引用变量都是在函数的栈内存中分配,当在一段代码块定义一个变量时,Java就在栈中为这个变量分配内存空间,当超过变量的作用域后,java会自动释放掉为该变量分配的内存空间,该内存空间可以立即被另作它用。

堆内存用来存放由new创建的对象和数组,在堆中分配的内存,由java虚拟机的自动垃圾回收器来管理。在堆中产生了一个数组或者对象之后,还可以在栈中定义一个特殊的变量,让栈中的这个变量的取值等于数组或对象在堆内存中的首地址,栈中的这个变量就成了数组或对象的引用变量,以后就可以在程序中使用栈中的引用变量来访问堆中的数组或者对象,引用变量就相当于是为数组或者对象起的一个名称。引用变量是普通的变量,定义时在栈中分配,引用变量在程序运行到其作用域之外后被释放。而数组和对象本身在堆中分配,即使程序运行到使用new产生数组或者对象的语句所在的代码块之外,数组和对象本身占据的内存不会被释放,数组和对象在没有引用变量指向它的时候,才变为垃圾,不能在被使用,但仍然占据内存空间不放,在随后的一个不确定的时间被垃圾回收器收走(释放掉)。这也是java比较占内存的原因。

Java程序运行时,我们最好对数据保存到什么地方做到心中有数。特别要注意的是内存的分配。有六个地方都可以保存数据:

(1) 寄存器。这是最快的保存区域,因为它位于和其他所有保存方式不同的地方:处理器内部。然而,寄存器的数量十分有限,所以寄存器是根据需要由编译器分配。我们对此没有直接的控制权,也不可能在自己的程序里找到寄存器存在的任何踪迹。

(2) 堆栈。驻留于常规RAM(随机访问存储器)区域,但可通过它的"堆栈指针"获得处理的直接支持。堆栈指针若向下移,会创建新的内存;

若向上移,则会释放那些内存。这是一种特别快、特别有效的数据保存方式,仅次于寄存器。创建程序时,Java编译器必须准确地知道堆栈内保存的所有数据的"长度"以及"存在时间"。这是由于它必须生成相应的代码,以便向上和向下移动指针。这一限制无疑影响了程序的灵活性,所以尽管有些Java数据要保存在堆栈里——特别是对象句柄,但Java对象并不放到其中。

(3) 堆。一种常规用途的内存池(也在RAM区域),其中保存了Java 对象。和堆栈不同,"内存堆"或"堆"(Heap)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编译器不必知道要从堆里分配多少存储空间,也不必知道存储的数据要在堆里停留多长的时间。因此,用堆保存数据时会得到更大的灵活性。要求创建一个对象时,只需用new命令编制相关的代码即可。执行这些代码时,会在堆里自动进行数据的保存。当然,为达到这种灵活性,必然会付出一定的代价:在堆里分配存储空间时会花掉更长的时间!

(4) 静态存储。这儿的"静态"(Static)是指"位于固定位置"(尽管也在RAM里)。程序运行期间,静态存储的数据将随时等候调用。可用static关键字指出一个对象的特定元素是静态的。但Java对象本身永远都不会置入静态存储空间。

(5) 常数存储。常数值通常直接置于程序代码内部。这样做是安全的,因为它们永远都不会改变。有的常数需要严格地保护,所以可考虑将它们置入只读存储器(ROM)。

(6) 非RAM存储。若数据完全独立于一个程序之外,则程序不运行时仍可存在,并在程序的控制范围之外。其中两个最主要的例子便是"流

式对象"和"固定对象"。对于流式对象,对象会变成字节流,通常会发给另一台机器。而对于固定对象,对象保存在磁盘中。即使程序中止运行,它们仍可保持自己的状态不变。对于这些类型的数据存储,一个特别有用的技巧就是它们能存在于其他媒体中。一旦需要,甚至能将它们恢复成普通的、基于RAM的对象。

具体说明:

照编译原理的观点,程序运行时的内存分配有三种策略,分别是静态的,栈式的,和堆式的.

静态存储分配是指在编译时就能确定每个数据目标在运行时刻的存储空间需求,因而在编译时就可以给他们分配固定的内存空间.这种分配策略要求程序代码中

不允许有可变数据结构(比如可变数组) 的存在,也不允许有嵌套或者递归的结构出现,因为它们都会导致编译程序无法计算准确的存储空间需求.

栈式存储分配也可称为动态存储分配,是由一个类似于堆栈的运行栈来实现的.和静态存储分配相反,在栈式存储方案中,程序对数据区的需求在编译时是完全未

知的,只有到运行的时候才能够知道,但是规定在运行中进入一个程序模块时,必须知道该程序模块所需的数据区大小才能够为其分配内存.和我们在数据结构所熟

知的栈一样,栈式存储分配按照先进后出的原则进行分配。

静态存储分配要求在编译时能知道所有变量的存储要求,栈式存储分配要求在过程的入口处必须知道所有的存储要求,而堆式存储分配则专门负责在编译时或运

行时模块入口处都无法确定存储要求的数据结构的内存分配,比如可变长度串和对象实例.堆由大片的可利用块或空闲块组成,堆中的内存可以按照任意顺序分配和释放.

堆和栈的比较

上面的定义从编译原理的教材中总结而来,除静态存储分配之外,都显得很呆板和难以理解,下面撇开静态存储分配,集中比较堆和栈:

从堆和栈的功能和作用来通俗的比较,堆主要用来存放对象的,栈主要是用来执行程序的.而这种不同又主要是由于堆和栈的特点决定的: 在编程中,例如C/C++中,所有的方法调用都是通过栈来进行的,所有的局部变量,形式参数都是从栈中分配内存空间的。实际上也不是什么分配,只是从栈顶向上用就行,就好像工厂中的传送带(conveyor belt)一样,Stack Pointer会自动指引你到放东西的位置,你所要做的只是把东西放下来就行.退出函数的时候,修改栈指针就可以把栈中的内容销毁.这样的模式速度最快,当然要用来运行程序了.需要注意的是,在分配的时候,比如为一个即将要调用的程序模块分配数据区时,应事先知道这个数据区的大小,也就说是虽然分配是在程序运行时进行的,但是分配的大小多少是确定的,不变的,而这个"大小多少"是在编译时确定的,不是在运行时.

堆是应用程序在运行的时候请求操作系统分配给自己内存,由于从操作系统管理的内存分配,所以在分配和销毁时都要占用时间,因此用堆的效率非常低.但是堆的优点在于,编译器不必知道要从堆里分配多少存储空间,也不必知道存储的数据要在堆里停留多长的时间,因此,用堆保存数据时会得到更大的灵活性。事实上,面向对象的多态性,堆内存分配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多态变量所需的存储空间只有在运行时创建了对象之后才能确定.在C++中,要求创建一个对象时,只需用new 命令编制相关的代码即可。执行这些代码时,会在堆里自动进行数据的保存.当然,为达到这种灵活性,必然会付出一定的代价:在堆里分配存储空间时会花掉更长的时间!这也正是导致我们刚才所说的效率低的原因.

JVM中的堆和栈

JVM是基于堆栈的虚拟机.JVM为每个新创建的线程都分配一个堆栈.也就是说,对于一个Java程序来说,它的运行就是通过对堆栈的操作来完成的。堆栈以帧为单位保存线程的状态。JVM对堆栈只进行两种操作:以帧为单位的压栈和出栈操作。

我们知道,某个线程正在执行的方法称为此线程的当前方法.我们可能不知道,当前方法使用的帧称为当前帧。当线程激活一个Java方法,JVM 就会在线程的 Java堆栈里新压入一个帧。这个帧自然成为了当前帧.在此方法执行期间,这个帧将用来保存参数,局部变量,中间计算过程和其他数据.这个帧在这里和编译原理中的活动纪录的概念是差不多

的.

从Java的这种分配机制来看,堆栈又可以这样理解:堆栈(Stack)是操作系统在建立某个进程时或者线程(在支持多线程的操作系统中是线程)为这个线程建立的存储区域,该区域具有先进后出的特性。

每一个Java应用都唯一对应一个JVM实例,每一个实例唯一对应一个堆。应用程序在运行中所创建的所有类实例或数组都放在这个堆中,并由应用所有的线程共享.跟C/C++不同,Java中分配堆内存是自动初始化的。Java中所有对象的存储空间都是在堆中分配的,但是这个对象的引用却是在堆栈中分配,也就是说在建立一个对象时从两个地方都分配内存,在堆中分配的内存实际建立这个对象,而在堆栈中分配的内存只是一个指向这个堆对象的指针(引用)而已。

GC的思考

Java为什么慢?JVM的存在当然是一个原因,但有人说,在Java中,除了简单类型(int,char等)的数据结构,其它都是在堆中分配内存(所以说Java的一切都是对象),这也是程序慢的原因之一。

我的想法是(应该说代表TIJ的观点),如果没有Garbage

Collector(GC),上面的说法就是成立的.堆不象栈是连续的空间,没有办法指望堆本身的内存分配能够象堆栈一样拥有传送带般的速度,因为,谁会为你整理庞大的堆空间,让你几乎没有延迟的从堆中获取新的空间呢?

这个时候,GC站出来解决问题.我们都知道GC用来清除内存垃圾,为堆腾出空间供程序使用,但GC同时也担负了另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

让Java中堆的内存分配和其他语言中堆栈的内存分配一样快,因为速度的问题几乎是众口一词的对Java的诟病.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使堆的分配也能够做到象传送带一样, 不用自己操心去找空闲空间.这样,GC除了负责清除Garbage外,还要负责整理堆中的对象,把它们转移到一个远离Garbage的纯净空间中无间隔的排列起来,就象堆栈中一样紧凑,这样Heap Pointer就可以方便的指向传送带的起始位置,或者说一个未使用的空间,为下一个需要分配内存的对象" 指引方向".因此可以这样说,垃圾收集影响了对象的创建速度,听起来很怪,对不对?

那GC怎样在堆中找到所有存活的对象呢?前面说了,在建立一个对象时,在堆中分配实际建立这个对象的内存,而在堆栈中分配一个指向这个堆对象的指针(引用),那么只要在堆栈(也有可能在静态存储区)找到这个引用,就可以跟踪到所有存活的对象.找到之后,GC将它们从一个堆的块中移到另外一个堆的块中,并将它们一个挨一个的排列起来,就象我们上面说的那样,模拟出了一个栈的结构,但又不是先进后出的分配,而是可以任意分配的,在速度可以保证的情况下,Isn’t it great?

但是,GC()的运行要占用一个线程,这本身就是一个降低程序运行性能的缺陷,更何况这个线程还要在堆中把内存翻来覆去的折腾.不仅如此,如上面所说,堆中存活的对象被搬移了位置,那么所有对这些对象的引用都要重新赋值.这些开销都会导致性能的降低.

java内存分配研究

java内存分配研究

今天看了一下java的内存分配,分享一下:

基础数据类型直接在栈空间分配,方法的形式参数,直接在栈空间分配,当方法调用完成后从栈空间回收。引用数据类型,需要用new来创建,既在栈空间分配一个地址空间,又在堆空间分配对象的类变量。方法的引用参数,在栈空间分配一个地址空间,并指向堆空间的对象区,当方法调用完成后从栈空间回收。局部变量 new 出来时,在栈空间和堆空间中分配空间,当局部变量生命周期结束后,栈空间立刻被回收,堆空间区域等待GC回收。方法调用时传入的 literal 参数,先在栈空间分配,在方法调用完成后从栈空间分配。字符串常量在 DATA 区域分配,this 在堆空间分配。数组既在栈空间分配数组名称,又在堆空间分配数组实际的大小!

哦对了,补充一下static在DATA区域分配。

其实是有规律的,只要你理解了这些个基本的原理:

堆空间的话:操作系统有一个记录空闲内存地址的链表,当系统收到程序的申请时,会遍历该链表,寻找第一个空间大于所申请空间的堆结点,然后将该结点从空闲结点链表中删除,并将该结点的空间分配给程序,另外,对于大多数系统,会在这块内存空间中的首地址处记录本次分配的大小,这样代码中的delete语句才能正确的释放本内存空间。另外由于找到的堆结点的大小不一定正好等于申请的大小,系统会自动的将多余的那部分重新放入空闲链表中。是由new分配的内存,一般速度比较慢,而且容易产生内存碎片,不过用起来最方便,另外,在WINDOWS下,最好的方式是用VirtualAlloc分配内存,他不是在堆,也不是在栈是直接在进程的地址空间中保留一快内存,虽然用起来最不方便。但是速度快,也最灵活。是向高地址扩展的数据结构,是不连续的内存区域。这是由于系统是用链表来存储的空闲内存地址的,自然是不连续的,而链表的遍历方向是由低地址向高地址。堆的大小受限于计算机系统中有效的虚拟内存。由此可见,堆获得的空间比较灵活,也比较大。

栈空间的话:在Windows下, 栈是向低地址扩展的数据结构,是一块连续的内存的区域。这句话的意思是栈顶的地址和栈的最大容量是系统预先规定好的,在WINDOWS下,栈的大小是固定的(是一个编译时就确定的常数),如果申请的空间超过栈的剩余空间时,将提示overflow。因此,能从栈获得的空间较小。只要栈的剩余空间大于所申请空间,系统将为程序提供内存,否则将报异常提示栈溢出。由系统自动分配,速度较快。但程序员是无法控制的。

ok,头会不会有点小晕,不会的话继续吧:

JVM中的堆和栈

JVM是基于堆栈的虚拟机.JVM为每个新创建的线程都分配一个堆栈.也就是说,对于一个Java程序来说,它的运行就是通过对堆栈的操作来完成的。堆栈以帧为单位保存线程的状态。JVM对堆栈只进行两种操作:以帧为单位的压栈和出栈操作。

我们知道,某个线程正在执行的方法称为此线程的当前方法.我们可能不知道,当前方法使用的帧称为当前帧。当线程激活一个Java方法,JVM就会在线程的Java 堆栈里新压入一个帧。这个帧自然成为了当前帧.在此方法执行期间,这个帧将用来保存参数,局部变量,中间计算过程和其他数据.这个帧在这里和编译原理中的活动纪录的概念是差不多的.

从Java的这种分配机制来看,堆栈又可以这样理解:堆栈(Stack)是操作系统在建立某个进程时或者线程(在支持多线程的操作系统中是线程)为这个线程建立的存储区域,该区域具有先进后出的特性。

每一个Java应用都唯一对应一个JVM实例,每一个实例唯一对应一个堆。应用程序在运行中所创建的所有类实例或数组都放在这个堆中,并由应用所有的线程共享.跟C/C++不同,Java中分配堆内存是自动初始化的。Java中所有对象的存储空间都是在堆中分配的,但是这个对象的引用却是在堆栈中分配,也就是说在建立一个对象时从两个地方都分配内存,在堆中分配的内存实际建立这个对象,而在堆栈中分配的内存只是一个指向这个堆对象的指针(引用)而已。

PS: 相关内容

方法区

在一个jvm实例的内部,类型信息被存储在一个称为方法区的内存逻辑区中。类型信息是由类加载器在类加载时从类文件中提取出来的。类(静态)变量也存储在方法区中。

jvm实现的设计者决定了类型信息的内部表现形式。如,多字节变量在类文件是以big-endian存储的,但在加载到方法区后,其存放形式由jvm根据不同的平台来具体定义。

jvm在运行应用时要大量使用存储在方法区中的类型信息。在类型信息的表示上,设计者除了要尽可能提高应用的运行效率外,还要考虑空间问题。根据不同的需求,jvm的实现者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追求一种平衡。

因为方法区是被所有线程共享的,所以必须考虑数据的线程安全。假如两个线程都在试图找lava的类,在lava类还没有被加载的情况下,只应该有一个线程去加载,而另一个线程等待。

方法区的大小不必是固定的,jvm可以根据应用的需要动态调整。同样方法区也不必是连续的。方法区可以在堆(甚至是虚拟机自己的堆)中分配。jvm可以允许用户和程序指定方法区的初始大小,最小和最大尺寸。

方法区同样存在垃圾收集,因为通过用户定义的类加载器可以动态扩展java程序,一些类也会成为垃圾。jvm可以回收一个未被引用类所占的空间,以使方法区的空间最小。

类型信息

对每个加载的类型,jvm必须在方法区中存储以下类型信息:

一这个类型的完整有效名

二这个类型直接父类的完整有效名(除非这个类型是interface或是https://www.360docs.net/doc/8810243990.html,ng.Object,两种情况下都没有父类)

三这个类型的修饰符(public,abstract, final的某个子集)

四这个类型直接接口的一个有序列表

类型名称在java类文件和jvm中都以完整有效名出现。在java源代码中,完整有效名由类的所属包名称加一个".",再加上类名

组成。例如,类Object的所属包为https://www.360docs.net/doc/8810243990.html,ng,那它的完整名称为

https://www.360docs.net/doc/8810243990.html,ng.Object,但在类文件里,所有的"."都被

斜杠“/”代替,就成为java/lang/Object。完整有效名在方法区中的表示根据不同的实现而不同。

除了以上的基本信息外,jvm还要为每个类型保存以下信息:

类型的常量池( constant pool)

域(Field)信息

方法(Method)信息

除了常量外的所有静态(static)变量

常量池

jvm为每个已加载的类型都维护一个常量池。常量池就是这个类型用到的常量的一个有序集合,包括实际的常量(string,

integer, 和floating point常量)和对类型,域和方法的符号引用。池中的数据项象数组项一样,是通过索引访问的。

因为常量池存储了一个类型所使用到的所有类型,域和方法的符号引用,所以它在java程序的动态链接中起了核心的作用。

域信息

jvm必须在方法区中保存类型的所有域的相关信息以及域的声明顺序,

域的相关信息包括:

域名

域类型

域修饰符(public, private, protected,static,final volatile, transient 的某个子集)

方法信息

jvm必须保存所有方法的以下信息,同样域信息一样包括声明顺序

方法名

方法的返回类型(或 void)

方法参数的数量和类型(有序的)

方法的修饰符(public, private, protected, static, final, synchronized, native, abstract的一个子集)除了abstract和native方法外,其他方法还有保存方法的字节码(bytecodes)操作数栈和方法栈帧的局部变量区的大

异常表

类变量(

Class Variables

译者:就是类的静态变量,它只与类相关,所以称为类变量

)

类变量被类的所有实例共享,即使没有类实例时你也可以访问它。这些变量只与类相关,所以在方法区中,它们成为类数据在逻辑上的一部分。在jvm使用一个类之前,它必须在方法区中为每个non-final类变量分配空间。

常量(被声明为final的类变量)的处理方法则不同,每个常量都会在常量池中有一个拷贝。non-final类变量被存储在声明它的

类信息内,而final类被存储在所有使用它的类信息内。

对类加载器的引用

jvm必须知道一个类型是由启动加载器加载的还是由用户类加载器加载的。如果一个类型是由用户类加载器加载的,那么jvm会将这个类加载器的一个引用作为类型信息的一部分保存在方法区中。

jvm在动态链接的时候需要这个信息。当解析一个类型到另一个类型的引用的时候,jvm需要保证这两个类型的类加载器是相同的。这对jvm区分名字空间的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对Class类的引用

jvm为每个加载的类型(译者:包括类和接口)都创建一个https://www.360docs.net/doc/8810243990.html,ng.Class的实例。而jvm必须以某种方式把Class的这个实例和存储在方法区中的类型数据联系起来。

你可以通过Class类的一个静态方法得到这个实例的引用// A method declared in class https://www.360docs.net/doc/8810243990.html,ng.Class:

public static Class forName(String className);

假如你调用forName("https://www.360docs.net/doc/8810243990.html,ng.Object"),你会得到与https://www.360docs.net/doc/8810243990.html,ng.Object对应的类对象。你甚至可以通过这个函数

得到任何包中的任何已加载的类引用,只要这个类能够被加载到当前的名字空间。如果jvm不能把类加载到当前名字空间,

forName就会抛出ClassNotFoundException。

(译者:熟悉COM的朋友一定会想到,在COM中也有一个称为类对象(Class Object)的东东,这个类对象主要是实现一种工厂模式,而java由于有了jvm这个中间层,类对象可以很方便的提供更多的信息。这两种类对

象都是Singleton的)

也可以通过任一对象的getClass()函数得到类对象的引用,getClass被声明在Object类中:

// A method declared in class https://www.360docs.net/doc/8810243990.html,ng.Object:

public final Class getClass();

例如,假如你有一个https://www.360docs.net/doc/8810243990.html,ng.Integer的对象引用,可以激活getClass()得到对应的类引用。

通过类对象的引用,你可以在运行中获得相应类存储在方法区中的类型信息,下面是一些Class类提供的方法:

// Some of the methods declared in class https://www.360docs.net/doc/8810243990.html,ng.Class:

public String getName();

public Class getSuperClass();

public boolean isInterface();

public Class[] getInterfaces();

public ClassLoader getClassLoader();

这些方法仅能返回已加载类的信息。getName()返回类的完整名,getSuperClass()返回父类的类对象,isInterface()判断是否是接口。getInterfaces()返回一组类对象,每个类对象对应一个直接父接口。如果没有,则返回一个长度为零的数组。

getClassLoader()返回类加载器的引用,如果是由启动类加载器加载的则返回null。所有的这些信息都直接从方法区中获得。

方法表

为了提高访问效率,必须仔细的设计存储在方法区中的数据信息结构。除了以上讨论的结构,jvm的实现者还可以添加一些其他的数据结构,如方法表。jvm对每个加载的非虚拟类的类型信息中都添加了一个方法表,方法表是一组对类实例方法的直接引用(包括从父类继承的方法)。jvm可以通过方法表快速激活实例方法。(译者:这里的方法表与C++中的虚拟函数表一样,但java方法全都是virtual的,自然也不用虚拟二字了。正像java宣称没有指针了,其实java里全是指针。更安全只是加了更完备的检查机制,但这都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个人认为java的设计者始终是把安全放在效率之上的,所有java 才更适合于网络开发)

一个例子

为了显示jvm如何使用方法区中的信息,我们据一个例子,我们

看下面这个类:

class Lava {

private int speed = 5; // 5 kilometers per hour

void flow() {

}

}

class Volcan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ava lava = new Lava();

lava.flow();

}

}

下面我们描述一下main()方法的第一条指令的字节码是如何被执行的。不同的jvm实现的差别很大,这里只是其中之一。

为了运行这个程序,你以某种方式把“Volcano"传给了jvm。有了这个名字,jvm 找到了这个类文件(Volcano.class)并读入,它从

类文件提取了类型信息并放在了方法区中,通过解析存在方法区中的字节码,jvm 激活了main()方法,在执行时,jvm保持了一个指向当前类(Volcano)常量池的指针。

注意jvm在还没有加载Lava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执行了。正像大多数的jvm一样,不会等所有类都加载了以后才开始执行,它只会在需要的时候才加载。

main()的第一条指令告知jvm为列在常量池第一项的类分配足够的内存。jvm使用指向Volcano常量池的指针找到第一项,发现是一个对Lava类的符号引用,然后它就检查方法区看lava是否已经被加载了。

这个符号引用仅仅是类lava的完整有效名”lava“。这里我们看到为了jvm能尽快从一个名称找到一个类,一个良好的数据结构是多么重要。这里jvm的实现者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如hash表,查找树等等。同样的算法可以用于Class类的forName()的实现。

当jvm发现还没有加载过一个称为"Lava"的类,它就开始查找并加载类文件"Lava.class"。它从类文件中抽取类型信息并放在了方法区中。

jvm于是以一个直接指向方法区lava类的指针替换了常量池第一项的符号引用。以后就可以用这个指针快速的找到lava类了。而这个替换过程称为常量池解析(constant pool resolution)。在这里我们替换的是一个native指针。

jvm终于开始为新的lava对象分配空间了。这次,jvm仍然需要方法区中的信息。它使用指向lava数据的指针(刚才指向volcano常量池第一项的指针)找到一个lava对象究竟需要多少空间。

jvm总能够从存储在方法区中的类型信息知道某类型对象需要的空间。但一个对象在不同的jvm中可能需要不同的空间,而且它的空间分布也是不同的。(译者:这与在C++中,不同的编译器也有不同的对象模型是一个道理)

一旦jvm知道了一个Lava对象所要的空间,它就在堆上分配这个空间并把这个实例的变量speed初始化为缺省值0。假如lava的父对象也有实例变量,则也会初始化。

当把新生成的lava对象的引用压到栈中,第一条指令也结束了。下面的指令利用这个引用激活java代码把speed变量设为初始值,5。另外一条指令会用这个引用激活Lava对象的flow()方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