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国内哈代小说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哈代小说语言的隐喻性探讨

哈代小说语言的隐喻性探讨

哈代小说语言的隐喻性探讨[摘要] 托玛斯•哈代的小说风格多变,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他特别擅长在其长篇小说中运用隐喻的手法来丰富他的写作艺术技巧、增强小说的表达力和刻画人物性格。

本文以《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为例对哈代小说语言的隐喻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哈代隐喻性裘德苔丝19世纪后期,英国文学代表性作家托玛斯•哈代(1840~1928年)在小说创作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中国从1920年代起就陆续介绍、翻译哈代的诗及小说作品,他早已成为中国读者熟悉的英国作家之一。

哈代的小说风格多变,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他特别擅长在其长篇小说中运用隐喻的手法来丰富他的写作艺术技巧、增强小说的表达力和刻画人物性格。

所谓隐喻,又称暗喻,是一种比喻的修辞手法。

但与明喻不同,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在哈代的小说中,作家经常突破词句之间的习惯联系,把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

把相互之间似乎缺乏联系的词句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以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为例,对其小说语言的隐喻性进行了一些探讨,以此来丰富我们对哈代及其小说的认识。

一黑格尔认为,比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自觉的象征”。

“主体凭他个人的见识,在形象与意义之间发见到某些类似点,于是就信任这些类似点,用似有关联的个别形象去阐明本身原已明晰的意义。

”比喻是一种古老的写作修辞手法或艺术形式,根据黑格尔的研究,早在古希腊时期,荷马就已在写作《荷马史诗》时使用比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修昔底德、德谟斯特尼斯、梭福克勒斯、奥维德等人也用过比喻;近代的莎士比亚、歌德、席勒更擅长在自己的作品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引喻等等。

按照传统修辞学的解释,隐喻是以一个异质同值的词替代预期出现的正常词语。

如“汽车在蠕动”这一隐喻就是以通常修饰虫类行为的“蠕动”替代了汽车的“行驶”,从而在“蠕动”和“行驶”这两个本质相异的概念之间建立某种等值效果。

20年来老舍小说研究综述

20年来老舍小说研究综述

20年来老舍小说研究综述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老舍研究始终是文学研究的重镇。

本文就这两部作品中堕落者堕落方式、堕落形态、堕落心理几方面粗略梳理了二十多年来关于老舍研究的丰硕成果。

关键词:老舍小说;《骆驼祥子》;《正红旗下》;人物形象;民俗描写《骆驼祥子》与《正红旗下》作为老舍先生中年和晚年的两部力作,在20世纪的中国文坛上留下了深深地足迹,而关于两者的研究资料也是浩秩卷繁。

站在20世纪第一个10年的门槛上回望20年来对两部力作的研究历程,梳理这两部作品的研究成果是必要的。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对主要堕落人物悲剧形象的研究。

两部作品不同的人物历史家庭社会环境及个人的不同选择造成了不同悲剧形象,这些悲剧形象各有原因,我们把该领域的研究以作品分为两个领域。

第一个领域是《骆驼祥子》领域。

祥子真实地塑造了祥子这一生活在旧中国社会底层的城市个体劳动者的形象。

通过祥子为了活下去而拼死拼活想买一辆车而不能的辛酸遭遇,生动地描写了他艰辛顽强的挣扎及痛苦绝望失败的全过程,这个“铁扇面似的胸,直硬的背”、“宽宽的肩”、象一棵树一样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的青年最后祥子,这棵坚壮而又有生气的大树,就是被那罪恶的社会一点点地剥掉了美好的品德腐蚀了他顽强的求生意志,最后把这个象树一样执拗倔强的劳动者连根拔起,抛到了城市流氓无产者的行列中。

针对祥子这样一个干干净净的好青年最后转变为一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白志坚总结祥子这个理想主义者的堕落表现在:生存理想的失败、祥子人格理想的失败、祥子婚姻理想的失败三个方面,并进而指出了“生命的支柱——生存、人格、婚姻逐个坍塌,这使祥子的人生整个陷入灰色的境遇,祥子终因无力回天而自甘沉沦。

作家借助这样一个具有传统道德理想形象的毁灭来传达一种对社会、文化、人生、生命的一种哲学思考和阐释:用毁灭来展示现存社会的弊端,来揭示生命的悲剧形态,来引起人们对文化发展的更多更深的关注”【1】无疑带有一定的深刻性。

解析哈代的短篇小说_一个富于想象的女人_

解析哈代的短篇小说_一个富于想象的女人_
[5]陈熹宇编选.哈代创作论集.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6] 托马斯·哈代. 哈代爱情小说 [M].. 刘荣跃,蒋坚松译.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李 静(1975—),男,河北科技大学唐山分院,讲师 自己的幻想世界的爱情, 为了虚设的内疚和自我责备消耗了她年轻的生命。特雷威也是一 个极富幻想的人,在他死前的一封信,写到“: 也许假如我有一个母 亲,或一个姐妹,或一个另一类别的对我温柔体贴的女性朋友,我 会想到继续生活下去。正如你所知道的,我早就梦想着有这样一 个无法得到的人,而她这个难以发现、捉摸不透的女人使我产生灵 感写出了最后一本诗集。只有那个想象的女人,虽然在某些地方 已说过,实际上是并不存在的,直到最后她也没有露面,没有遇见, 没有赢得。”可以说,特雷威的一生都是靠这个幻想的女性形象支 持着。哈代正是用这种夸张而又纯净的手法将人的的精神世界分 析得那样鲜明深刻。
尼采认为,世界的美并不是源于世界本身,而是源于人的“内 在的幻觉世界”。总之,日神精神是另一种非理性的原始冲动,是 趋向幻觉的迫力。从埃拉知道她正住着的房间曾经住的是她所崇 拜的诗人罗伯特·特雷威时,她的幻想就开始了。埃拉在自己的 世界里织就了一张爱情之网,网络了所有与特雷威有关的思绪。 最后,诗人特雷威出了一部诗集,受到《评论杂志》的猛烈攻击,也 许因为感到不被世人所理解,特雷威选择了自杀。埃拉便一直幻 想并不停地自责,假如她向特雷威表明身份,他一定不会那么早地 结束生命。
了“清白”,家庭拮据的经济状况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
社会背景因素 苔丝的悲剧人生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原因。 一方面,苔丝是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牺牲品。苔丝生活的维多 利亚时代,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与世袭道德观念发生冲突, 社会 物质供求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冲突急剧深化的年代,维多利亚时 期的自由面纱和神圣不可侵犯的社会道德的伪善面具不撕自破。 男人主宰着社会, 妇女社会地位地下。清教思想统治着人们的灵魂, 禁欲思想盛行。男人与女人在婚姻爱情上的地位是永远无法平等 的,女性被认为是男子的附属物,成为被奴役的对象,遭到以男性 为权力核心的社会的压迫。她们在社会上找不到立足之地。主人 公苔丝不仅忍受农业资本家的经济剥削,还受到富家子弟的污辱。 但是,社会和法律都认为那些侮辱和迫害是正当的,因为她是毫无 权利的底层农民,无力自卫。作者试图让苔丝和克莱尔平等:他们 同样在青年时代都“犯过错误”。但是,这个有着先进的文明思想, 一直说深爱着苔丝的人,到了紧要关头,却也暴露出自私自利的资 产阶级虚伪本质,没办法原谅苔丝以前的“过错”,在新婚之夜弃她 而去。苔丝心目中的婚姻不是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的, 而是把 自己的一切托付给克莱尔。她因失身而自卑, 即使后来被丈夫抛弃, 她还认定是自己罪有应得而默默忍受。在她的心灵深处, 还残留着 许多封建道德和封建观念,甚至到死都没能摆脱传统伦理观念的束 缚。她的不幸不仅得不到社会的同情, 也得不到周围人的同情, 她 虽然是为了全家人毁了自己的一生, 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安抚。克莱 尔是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体现者,他虽然是个有开明思想的知识 分子,但他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他自己 也有过放荡行为,并得到苔丝的原谅,但他却不肯原谅原本无辜的 苔丝。阶级观念仍深深地烙在他的灵魂深处。他用传统的贞操观 来看待一个女人的纯洁与否,对苔丝没有丝毫的同情,置苔丝于痛 苦绝望之中,使苔丝又被迫回到亚雷的身边。克莱尔身上所体现出 来的虚伪的资产阶级道德把苔丝推向了悲剧的深渊。当时社会的

近20年国内哈代小说研究述评

近20年国内哈代小说研究述评

近20年国内哈代小说研究述评刘茂生X托马斯#哈代以诗歌进入文学生涯,又以诗歌结束其文学生涯,但是如果论其文学成就,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更是一位杰出的小说作家。

正如聂珍钊先生所说:/在19世纪,哈代是著名的小说家,在20世纪,哈代是著名的诗人0(聂珍钊21)。

可以说,哈代是19世纪后30年英国小说史上的领军人物。

由于他一生跨越了两个世纪,在英国文学史上正好比是一座桥梁,起着沟通着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作用。

国内对哈代的研究始于上世纪20年代。

徐志摩是一位深受哈代影响的中国诗人,从1924年起,他就在5东方杂志6上撰文介绍哈代的诗歌,其实,当时其他杂志如5人生与文学6、5新月月刊6以及报纸5大公报6、5世界日报6等,都发表过不少介绍与研究哈代的文章。

但是,也许由于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原因,哈代研究在以后很长的日子里,进展不大。

在中国,真正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哈代小说,却是近20年的事情。

一、对哈代小说的总体研究哈代曾经把自己的小说叫做/性格和环境小说0(张中载18),后来的研究者也就比较注意从其精神特质或者总体上对其小说创作进行考察,并成为哈代小说研究的一个特点。

近20年来国内学者对其小说的研究,也不例外。

第一,对其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悲剧思想的理解。

以5还乡6为起点,悲剧主题就一直贯穿于哈代的小说作品中,并构成了对维多利亚时代盲目乐观情绪的鞭挞。

张世君在/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悲剧系统0一文中,把哈代后期的四部小说看作是一个有序的、互相联系的整体,并且把它们融入到/情节构思的复合系统0、/环境描写的绘画系统0、/情绪渲染的音乐系统0及/社会批判的认识系统0(张世君22-34)之中进行考察,认为哈代通过其小说的社会认识系统,有力地控诉了黑暗的社会制度,抨击了资产阶级上层建筑的虚伪性与残酷性,同时也突出地表现了对悲剧意识认识的逐步深化。

吴锡民的/主体的构架,多重的意蕴)))论哈代悲剧小说对比艺术0¹则从艺术的角度,全面剖析了哈代小说的悲剧艺术之构成,他将/人0、/环境0与/色彩0等作为对比的三维空间,认为哈代小说不仅在思想上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在写作技法上也超越了他的同辈作家。

评哈代短篇小说《三怪客》中的民间文学元素

评哈代短篇小说《三怪客》中的民间文学元素

评哈代短篇小说《三怪客》中的民间文学元素摘要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他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又以出色的诗歌震惊了英国20世纪的文坛。

对音乐的迷恋和对乡村文化的敏感构成了哈代内心的基调,融合成一种富含诗意的既美丽又野性的创作风格。

由于哈代的作品往往表现出浓郁的民间文学的倾向,并带着古老的乡村的气息,所以他的作品也被人们誉为“诗化小说”、“音乐化小说”,而他著名的短篇小说《三怪客》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民间文学三怪客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他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又以出色的诗歌震惊了英国20世纪的文坛,使其成为英国文学史上一位在小说和诗歌两个领域都取得辉煌成就的“双料冠军”。

在早期创作中,哈代是一位追求田园生活的作家,他遵从英国的传统文化,并及时地融入英国的时代精神,在长达60多年创作生涯中,哈代所有的创作活动都与他的故乡多塞特郡密切相关,他把小说里的人物和故事背景都放置在了一个叫做“维塞克斯”的小地方。

的确,这里有着牧歌般的生活情调和美丽的小村落,这里远离现代城市文明,呈现出一派原始的民风和倾向。

自幼生长在这里的哈代感受着这片土地的神秘与温暖,汲取着这片土地的智慧与传统,他非常喜爱这里的传说、民谣、音乐和舞蹈,四岁时的他就对音乐特别敏感,他会被质朴的乡村舞曲感动得流泪。

对音乐的迷恋和对乡村文化的敏感构成了哈代内心的基调,融合成一种富含诗意的既美丽又野性的风格,这也是哈代小说的基本特征。

由于在哈代的作品里,往往呈现出浓郁的民间文学元素,并带着古老的乡村气息,所以他的作品也被人们誉为“诗化小说”或”音乐化小说”,而著名的短篇小说《三怪客》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三怪客》是哈代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完成于1883年,发表于1888年出版的哈代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威塞克斯故事》中。

论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件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事情。

哈代所写的19世纪末的英国社会中,女性处在一种不平等的地位,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社会上,都明显落后于男性。

然而,哈代笔下的女性形象,却有着不同寻常的力量和魅力。

她们有着强烈的内心世界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她们也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哈代小说中几位典型的女性形象,以及她们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

一、巴斯蕾特·艾弗雷特《苔丝·得梅因》中的巴斯蕾特·艾弗雷特,是哈代创作的最为出色的女性形象之一。

她高贵、聪颖、美丽,受到了男主人公安吉尔的热烈追求。

然而,她并不是一个被动的女性。

她有着自己的追求和价值观,毅然离开了安吉尔,选择跟随自己的爱情和信仰。

她相信自己的能力,坚持自己的选择,让人钦佩和敬重。

这一形象在当时的社会中尤为珍贵。

19世纪末的英国,女性处在极度的压制和束缚之中。

她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甚至没有自由的行动权。

但是,哈代并不将她们描绘成一群毫无自我意识的被动存在。

相反,他通过笔下的女性形象,表达出了一种属于女性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二、苔丝·得梅因《苔丝·得梅因》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哈代创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女主人公苔丝,是一个强烈而自由的灵魂。

她既坚守自己的信仰,又懂得在现实中抵御压力和困境。

她为自己的爱情勇敢地挺身而出,为自己的价值观而奋斗,最终用生命诠释了自己对真理和自由的追求。

苔丝的一生,是一段不同寻常的旅程。

从一个小小的乡村女孩,到成为一个意志坚定、反抗压迫的女性,她的经历和实践,都体现了哈代对女性力量的无比敬意。

正是这种力量,让她成为了19世纪末英国文学中的经典形象之一。

三、爱伦娜·霍莉哈代的小说中,不仅有充满坚韧和勇气的女性形象,也有一些比较脆弱和受到伤害的女性形象。

《扫帚边的人》中的爱伦娜·霍莉,就是这样的一个形象。

国内近十年哈代小说研究综述

国内近十年哈代小说研究综述

国内近十年哈代小说研究综述纪洁萍(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79)!摘要"近十年国内哈代小说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悲剧主题与悲剧意识探讨;女性主义解读;艺术手法和艺术形式研究;哈代的宗教观和宗教意识探讨。

!关键词"哈代;悲剧;女性;艺术;宗教[中图分类号]1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66X (2005)02-0054-03一悲剧主题与悲剧意识探讨托玛斯·哈代被誉为“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

“悲戚”来源于哈代自身的时代精神、哲学思想、自然感悟等方面,但“悲戚”决不代表“颓废”,“刚毅”才是哈代这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艺术家、诗人、小说家的性格和作品的真正底蕴。

由于悲剧性是哈代小说的最大特色,因此近年来对这方面的研究依然是重点。

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悲剧意识内涵丰富又复杂,研究者往往从以下三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命运悲剧意识。

一般认为,哈代小说中的悲剧意识最主要的来源是古希腊悲剧。

哈代悲剧小说与古希腊悲剧在形式上有许多相同之处,它们共同的审美价值在于,在神秘而不可抗拒的命运面前,拒力抗衡,毫不妥协,奋斗到生命最后一息的崇高的悲剧精神,然而关于“命运”的内涵,在古希腊悲剧中表现为不可理解的“无意”,在哈代悲剧小说中则是“比较可以理解的”,也就是那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的自发力量。

哈代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深刻地体现着古希腊悲剧精神,小说中的主人公与古希腊悲剧英雄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近年来评论家着重从人物的贵族气质、爱情处境和悲剧人物的“过失”等方面探讨这种联系,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现代人类生存处境的哲学思考。

社会悲剧意识。

哈代准确把握了威塞克斯地区人物的文化心态,从经济困境方面入手表现他们的悲剧,反映资本主义侵入农村后社会各方面的变化。

同时,研究者们还注意到了哈代真实地反映了在新旧两种文明的撞击中,人们精神世界的分裂和危机,他在小说中着意表现现代文明给人的心灵带来的巨大创痛,具有浓重的危机意识,与现代主义文学颇为相似。

_苔丝_与_无名的裘德_研究现状综述

_苔丝_与_无名的裘德_研究现状综述
2004 年东北农业大学贾洪波、李忠霞在《抗击宗教制度的 强音—评〈无名的裘德〉中对宗教制度的批判》里,从三个层 面,即宗教对追求人性自由的践踏、对生活的麻痹、成为被人 利用的工具来展开论述。
2005 年济南理工大学朱林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圣经〉 人物原型》里从宗教原型批评角度来分析哈代创作理念。
(2)从小说所反映的主题角度 1953 年英国当代文学批评家 A·凯特尔在 《英国小说导 论》中对《苔丝》有专门的论述。他说这部小说更具有一种社会 文献性质,主题反映的是随资本主义的扩张农民阶级瓦解过 程,苔丝为德伯所付出的代价是这个历史进程在起作用的象 征。他还指出《苔丝》所唤起的不是绝望,而是一种不欠深沉的 气愤,他认为《苔丝》是对农民世界毁灭表现得最动人的小说, 历史发展的力量对于农民的生活方式具有强大的力量。 1961 年作家 A·阿尔瓦雷斯在 《无名的裘德》(美国新文 库,1961 年)的后记中认为该部小说之所以在出版后受到激烈 的批判并非因为小说的主题是哈代的宿命论,因为自《苔丝》 后,公众已习惯它;也并非小说对社会与宗教的攻击;他认为 是小说表现的“孤独”,没有这一主题,该部小说就显示不出它 的任何力量。他发现小说中的人物聚在一起时,人物都是呆滞 的、无表现力的,而一旦听其自然,人物便开始思索、鲜活起 来。这一研究成果的视角非常独到、新颖。 (3)从哈代与读者层面的角度 2000 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DALE KRAMER 编著 的 《THOMAS HARDY》, 其中有一篇 DALE KRAME 的论文 《Hardy and readers: Jude the Obscure》,作者从一个全新角度
2010 年玉溪师范学院邵红在 《人生并非宿命中—— —从叔 本华哲学角度看〈无名的裘德〉》中认为哈代的悲剧并非让人 去悲观厌世,而是要实现痛苦人生的彻底解救,这一论点与传 统的哈代悲剧宿命论相反。

最新 从哈代小说塑造的女性形象看哈代对女性的效果分析-精品

最新 从哈代小说塑造的女性形象看哈代对女性的效果分析-精品

从哈代小说塑造的女性形象看哈代对女性的效果分析哈代处在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社会是非常重视婚姻的,这为哈代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哈代的小说主题非常广泛,但几乎都离不开恋爱和婚姻问题,在他后期小说创作中主人公的恋爱和婚姻升华为小说的主题部分。

当然,谈起婚姻,离不了女性。

哈代在小说中塑造女性形象时不难发现他受到许多观,婚恋观和伦理观的影响。

本文试着从下几方面分析:一、符合时代特性的完美女性哈代在小说中力图塑造完美的女性特征。

当时英国社会宣扬女性的谦恭顺从和自我牺牲,斥责女性的我行我素。

有一位小说家这样评论19世纪的女性:“习惯,道德训练和现代使然,她们不得不这样做。

孩提时期的第一节课就是教会她们压抑自己的情感,控制自己的念头。

”[1]《林地居民中》的马蒂·苏斯在其父亲病重时用瘦弱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为生计操心劳神。

她对自己心爱的人维恩特波恩痴情无私,在得知维恩特波恩与格蕾丝恋爱后默默的祝福他们在一起;在维恩特波恩死后,马蒂·苏斯独自去维恩特伯恩的坟墓看望他,书中写道:“在这薄雾升起的时刻,贫穷和苦难的痕迹都被抹去,她神态庄严崇高,心情冷漠,似乎为了更高尚,净化了的博爱精神,已经抛弃了自己女子的属性。

”[2]她的爱情毫无自私成分,不含任何杂志的纯洁。

《卡斯特桥市长》中的苏珊婚后忍受丈夫亨查德的粗鲁专横,亨查德酒后在众目睽睽下打赌要卖掉自己妻子和女儿时,苏珊只当作是场玩笑。

二十年后为了女儿苏珊又和刚愎自用的亨查德复婚,她认真地操持这个家。

小说中苏珊这个隐忍,宽容,善良的好妻子好母亲受到众人的好评。

“她就像天上的圣徒一样,没有因为做了错事犯什么罪。

”[3]二、哈代笔下的反传统,反道德女性人物哈代笔下的女性绝大多数是不符合传统道德的。

作者塑造了一批“提前跨入20世纪的维多利亚女性”,她们一反19世纪英国小说中的传统妇女形象,本文试着从以下两点着手分析:1、哈代受古希腊的影响。

古希腊文化中的神和人都有自由奔放,狂放不羁的精神。

试论《德伯家的苔丝》中主要人物

试论《德伯家的苔丝》中主要人物

试论《德伯家的苔丝》中主要人物《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一部代表作。

在这部小说中,主要人物苔丝和亚雷克·德伯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性格、行为和命运构成了这部小说的核心。

苔丝是这部小说的女主角,她是一个美丽、单纯、善良的农村女孩。

她具有一种自然的美丽和青春的活力,这使得她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苔丝的美丽和纯洁成为了她的负担,因为她常常成为男性的目标,包括她的贵族亲戚亚雷克·德伯。

亚雷克·德伯是一个富有的贵族,他是一个放荡不羁、不受道德约束的人。

他对苔丝的美貌垂涎三尺,并不顾一切地要得到她。

他无视苔丝的意愿和感受,利用她的单纯和善良占有她,使她遭受了种种不幸。

然而,亚雷克·德伯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他的行为给他带来了内疚和痛苦,他最终也无法得到苔丝的心。

除了这两个主要人物,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人物。

例如苔丝的父母亲,他们虽然爱苔丝,但因为自己的利益和欲望,对女儿的遭遇无动于衷。

另外还有苔丝的丈夫安玑,他虽然爱苔丝,但因为自己的虚荣心和狭隘思想,无法理解苔丝的痛苦和无助。

这些人物的行为和命运都与苔丝和亚雷克·德伯密切相关。

他们的故事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背景,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扭曲。

通过这些人物,哈代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并提出了对道德、人性和女性地位的深刻思考。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主要人物苔丝和亚雷克·德伯是两个鲜明、复杂的形象。

他们的故事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黑暗面,并对道德、人性和女性地位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作品。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作家哈代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

这部作品不仅描绘了当时英国社会的伪善和道德的扭曲,也展示了苔丝这位悲剧主人公的命运。

阿历克和苔丝,一个作为悲剧的始作俑者,一个作为悲剧的主角,在小说中共同构建了这部充满悲剧色彩的作品。

托马斯_哈代诗歌研究述评_郭妍

托马斯_哈代诗歌研究述评_郭妍

托马斯·哈代诗歌研究述评郭 妍内容提要:托马斯·哈代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晚期的重要作家之一,其“性格与环境小说”历来备受研究者的重视。

然而,哈代本人无论在文学理论或实践方面都对诗歌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

早在哈代发表第一部诗集之初,国外诗歌评论界对他的创作就颇为关注。

相比之下,国内学者对哈代诗歌的翻译与研究较为滞后。

本文试图通过综合评述国内外关于哈代诗歌的研究现状,为学者进一步研究哈代诗歌创作风格的独特性提供借鉴。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 诗歌 研究述评作者简介:郭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英国文学。

T i t l e:AC o m m e n t a r y o f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nT h o m a s H a r d y's P o e t r yA b s t r a c t:T h o m a s H a r d y,a s o n e o f t h e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 w r i t e r s i n l a t e V i c t o r i a nP e r i o d,w a s p a i dg r e a t a t t e n t i o nb y m o s t c r i t i c s b e c a u s e o f h i s“n a t u r e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n o v e l s”.H o w e v e r,H a r d y t h r e wm o s t o f h i s e n e r g y i n t o t h e w r i t i n g p r a c t i c e o f p o e t r y.A s e a r l ya s h i s f i r s t p o e t r y a n t h o l o g y w a s p u b l i s h e d,H a r d y w a s w i d e l y k n o w n o nt h e P a r n a s s u s o f E n g l i s h s p e a k i n g c o u n t r i e s,w h i l e t h e t r a n s l a t i o na n dr e s e a r c hw o r ko f H a r d y's p o e t r yo nt h em a i n l a n do f C h i n a w a s f a l l i n g b e h i n d.T h i s a r t i c l e 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 t h e p r e s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o f t h e r e s e a r c h w o r ko n H a r d y's p o e t r y,s o a s t o g i v e p o s s i b l e r e f e r e n c e s t o s c h o l a r s f o r f u r t h e r s t u d y.K e yw o r d s:c o m m e n t a r y r e s e a r c h T h o m a s H a r d y's p o e t r yA u t h o r:G u o Y a ni s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a t t h e C o l l e g e o f C h i n e s e L a n g u a g e 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B e i j i n g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E m a i l:g y b s d@ s i n a.c o m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晚期的重要作家之一,在1898年以后专注于诗歌创作之前,哈代已经凭借1871-1897年创作的一系列饱含民主倾向和人道主义热情的“性格与环境小说”,在世界文坛上奠定了作为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的地位。

小人物的悲喜人生:哈代短篇小说浅析

小人物的悲喜人生:哈代短篇小说浅析

内容提要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他以诗人的身份登上文坛,又以诗人的身份结束文学生涯,诗人是他更喜欢的头衔。

但是,对中国读者来说,哈代作为小说家的身份似乎更加容易接受,他的长篇小说《苔丝》、《还乡》、《远离尘嚣》等作品的名声不能说是如雷贯耳,但也拥有着大量的拥护者,哈代也因此成为最受关注的英国作家之一。

但是,他创作的一系列短篇小说却似乎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它们往往淹没在长篇小说耀眼的光环下,不被人们注意,虽然说这些短篇小说节奏轻快、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本身极具可读性。

出于这样的原因,本文拟从试探的目的出发,挑选哈代笔下那些特色鲜明的小人物作为分析的对象,力图从这个角度出发展现哈代短篇小说的魅力,并希望能引起更多的人来关注、欣赏这些被忽视的短篇小说。

关键词:哈代小人物悲喜人生目录引言 (1)一威赛克斯与小人物 (3)二小人物和他们的悲喜人生 (5)1.凄苦的爱情 (5)2.无望的人生 (10)3.侥幸的命运 (13)4.不屈的性情 (16)三小人物悲喜人生溯源 (19)1.社会环境 (19)2.命运 (22)3.性格 (25)结语 (31)注释 (33)参考文献 (34)论文摘要(中文) (1)论文摘要(英文) (1)后记导师及作者简介引言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文坛上,托马斯·哈代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全能型作家,他是一个小说家,也是一个诗人。

哈代一生创作有14部长篇小说,47部短篇小说,8卷诗和2部诗剧;作为一个诗人,哈代的诗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欣赏和赞誉,而他的诗剧《群王》更是被许多评论家誉为是可以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相媲美的伟大作品;作为一个小说家,哈代的长篇小说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极大的声誉,像《苔丝》、《还乡》、《远离尘嚣》这样的作品更是为中国的读者所熟知和喜爱。

与这些笼罩在光环下的作品相比,哈代的短篇小说似乎黯淡了许多,有时,人们只是在谈到长篇小说时顺便提一下,而有时则是一笔带过,更有时是完全忽略不计。

当代西方哈代研究综述

当代西方哈代研究综述

学术综述当代西方哈代研究综述*何宁内容提要西方哈代研究在近十年里得以繁荣发展,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突破。

当代西方哈代研究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哈代生平研究的深入,奠定了理解哈代、评论哈代作品的基础;二是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的出现,随着文学理论的发展,研究者的视野更为开阔,出现了不少具有新意的对哈代作品文本的诠释;三是研究范围的拓展,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逐渐由原来有限的主要作品转向次要作品。

当代西方哈代研究的发展,可以为中国的哈代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哈代当代西方研究综述近十年来,西方的哈代研究的繁荣发展,对哈代生平的研究日趋深入,对哈代作品的阐释也出现了不少新方法和新思路,研究范围也由原来有限的主要作品向哈代的全部作品拓展。

在经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飞速发展之后,西方的哈代研究遭遇了研究发展的瓶颈,未能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有所突破,因而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一度沉寂,直到80年代末,随着一批新的学者的涌现,这才为哈代研究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在这些学者中,最受关注的是乔#费雪、罗杰#艾伯森和彼得#伍多森。

乔#费雪的5不为人知的哈代6(Th eH idden H a rdy,1992)论述哈代对传统社会叛逆的一面,罗杰#艾伯森以哈代的次要小说为重点,阐释文本隐含的哈代思想,这些论著都是对80年代西方哈代研究界重新认识哈代思潮的延续。

¹彼得#伍多森的5历史中的哈代6(H ardy in H istory:A Study in Litera ry Sociology,1989)从文学研究流变本身来审视评论界和大众视野对作家哈代所进行的研究范围和领域,指出评论界只关注哈代的的主要小说,而忽略他的次要小说,只突出作品的悲剧色彩,而不深究其它,这是由于文学研究本身的需要造成的,是文学社会学的表现。

伍多森突破了文学研究的局限,从批评发展、历史背景、作家创作这三个方面的互动来分析讨论,展现出哈代一直为研究者所忽视的一面。

中西哈代研究的比较与思考_何宁

中西哈代研究的比较与思考_何宁

中西哈代研究的比较与思考何宁(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摘要:作为西方近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英国经典作家哈代在中国和西方的研究历程几乎蕴含着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研究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重要作品和重要理论,以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与接受的发展与繁荣。

本文通过对近百年来西方和中国哈代研究的回顾与分析,梳理与勾勒中西哈代研究进程和发展态势。

对中西哈代研究的比较与思考不仅可以加深对西方文学、批评与社会文化、思潮之间复杂互动的认识,更有助于中国外国文学批评的长期发展。

关键词:哈代研究;西方现代文学批评;在中国的接受Abstract: The critical reception of the work of Thomas Hardy embodies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and the evolution of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in China. 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y of Hardy’s critical reception in the West and China, reflecting the progress of Hardy’s reception in China through a detailed comparison with its western counterpart and discussing the future of Chinese Hardy studies. This comparative study is not only to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western culture and literature, but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in China.Key words: Hardy study; Modern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West; reception in China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101(2009)04-0120-11 与很多外国作家不同,哈代不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外国文学热潮中才进入中国读者和研究者的视野中的。

浅析哈代悲剧小说的成因及其美学价值

浅析哈代悲剧小说的成因及其美学价值

浅析哈代悲剧小说的成因及其美学价值作者:李萌萌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08期摘要:19世纪的欧洲文坛上,还没有哪一位作家能像哈代这样以深刻的悲剧意识透视那一时代的历史生活,并凝聚为创作灵魂。

他的创作以其独到的悲剧意识,深沉浓重的笔触描绘了社会、人生、白然、文明、性爱、婚姻……,视野开阔、情感凝重、发人深思、悲剧感强。

本文将探讨哈代悲剧意识的形成,并简要赏析哈代小说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哈代;悲剧小说;美学一、悲剧美学悲剧,作为一种美学范畴,其特性尽管集中体现在作为一种文体的悲剧里,但在历史上、生活中、艺术里依然有充分的显现。

西方悲剧,从古希腊悲剧到二十世纪爱尔兰文艺复兴,各种悲剧文体、悲剧形象、悲剧动作、悲剧氛围,都显示着不同的美学价值。

一般说来,按性质区分的性格悲剧、命运悲剧、社会悲剧等,各自有着独特的悲剧美学含蕴与审美情趣。

但三者也不是绝然隔离、互不相干的。

悲剧在西方美学中,其含蕴不仅是汉语译文字面上的悲惨、悲哀、悲凉、悲伤等等,而是对崇高、正义、真诚、善良的歌颂,其情调是庄严、肃穆、典雅、凝重,甚至是悲怆、悲愤、悲壮的。

二、托马斯·哈代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一生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还有8部诗集和史诗剧《列王》。

他的主要成就是小说。

哈代把自己的小说分为三类:“罗曼史幻想”、“爱情阴谋故事”、“性格和环境小说”。

他利用小说公然揭起反抗一切社会礼法的旗帜,掀起一股推翻一切“神圣道德”的风潮。

他的作品中渗透出来的浓烈的悲剧意识和悲观主义色彩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虚假的乐观情绪形成鲜明对照,同时表明哈代对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时期对古老农村的侵蚀和凉掠夺的深刻观察和强烈谴责。

三、哈代悲剧意识的成因1.哈代的生活环境青少年时期,哈代目睹了农民饱受贫困之苦和自然灾害的肆虐,又遭受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的压迫,生活失去了光彩和乐趣,剩下的只是为了生存而痛苦地挣扎。

对世界文学的审视:哈代作品解读

对世界文学的审视:哈代作品解读

对世界文学的审视:哈代作品解读引言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是英国才华横溢的小说家和诗人,他以其深刻描绘自然景观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闻名。

本文将重点关注哈代的作品,并通过对其小说中重要主题、故事情节和角色分析,来理解和解读哈代作品背后所传达的深层意义。

1. 自然与命运哈代的作品常常探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暗示着命运和环境在个体生活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通过分析《远离尘嚣》等作品中自然元素的象征意义,我们可以看到人类与自然界紧密相连的命运纽带。

1.1 自然景观与情感表达哈代善于利用自然景观来传递情感和表达主题。

例如,在《好女儿》中,作者巧妙地将荒凉、寒冷的风景与主角苦难经历相呼应,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共鸣。

1.2 环境限制与社会压力哈代作品中的角色往往受到环境和社会压力的束缚,他们的命运被注定好像无法逃脱。

在《远离尘嚣》中,巴斯特号农民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遭受了破坏,暗示着人类对自然的侵害将给个体和社区带来灾难性的结果。

2. 社会与爱情哈代作品中普遍存在社会约束对爱情产生的影响,以及个体对社会压力做出选择的困境。

2.1 爱情与阶级在哈代作品中,阶级地位常常成为爱情障碍。

例如,《小说家》揭示了上层社会对异类恋情抱有偏见和排斥的心态。

2.2 婚姻制度与自由意志哈代对婚姻制度提出了质疑,并探讨了个体应如何面对传统观念和自由意志之间的冲突。

《城市之光》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故事描述了两个不同背景下幸福不能长久维系的婚姻。

3. 性别与社会地位哈代的作品经常关注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挣扎。

3.1 女性反抗与自主权通过塑造独立、勇敢的女性角色,《苔丝·达佛人》和《雾都孤儿》等作品揭示了女性因为社会地位限制而付出的代价,以及她们对不公平对待反抗的力量。

3.2 社会压迫与女性命运哈代作品中也展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命运无法改变的悲剧。

在《红房子》中,菲比被迫接受命运安排,最终身陷困境。

近10年国内《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研究综述

近10年国内《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研究综述

近10年国内《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研究综述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诗人,《德伯家的苔丝》这本著作问世于1891 年,是哈代现实主义小说继承与发展的优秀范例。

当时英国的批评家威廉·夏普说“: 没有男人和妇女读了《德伯家的苔丝》而不同情的,因此也没有人读了这部小说而不具有宽宏大量的心灵和大慈大悲的精神”, 因此他认为这部小说不仅是哈代最伟大的小说,而且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1]。

在中国,《德伯家的苔丝》最早由吕天石在1934 翻译出版,译名为《苔丝姑娘》。

后来,张谷若在1936 年翻译并出版了《德伯家的苔丝》。

二十年代末,李田意发表了中国哈代研究的第一部著作《哈代评传》。

因时代局限和参考文献的不足,在评《德伯家的苔丝》一书时,仅有数语“: 本书的文字实而不华,本书的结构密而不懈”[2],这是当时有关《德伯家的苔丝》的最早评论。

新中国以后,哈代小说从80 年代起开始走向繁荣。

据王桂琴统计分析,1980 年到2004 年间研究《德伯家的苔丝》的论文,总数有129 篇,人物形象分析的有30篇,这些人物形象分析的论文以苔丝为主要研究对象[3]。

在这些论文中,评论者大都从历史的观点出发,认为苔丝典型地代表着整个农民阶级向工人阶级转化的过程及其在这个过程中遭受到的悲剧命运。

论及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几乎都是为苔丝的悲剧命运服务,安玑·克莱与亚雷·德伯成为扼杀苔丝的刽子手。

其中,克莱被定性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的反叛者,代表着虚伪的资产阶级道德,亚雷更是被嗤之以鼻,认为是哈代塑造的一个达尔丢夫式人物,集道德与宗教的伪善于一身。

笔者通过梳理近10 年有关《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分析的论文,发现了不少新的变化,新的研究方法的运用,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小说中的人物也不再是简单的阶级符号,呈现出了更加丰满的圆形人物。

一、有关人物形象的论文统计分析笔者整理了2005 到2016 年间有关《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方面的论文,这些论文来源主要以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主,所检索的论文时间段为2005 年1 月1 日到2016 年4 月1 日,采用的检索方法为:检索栏“全文/《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分组浏览“发表年度”,依次从2005 年到2016 年4 月1 日,排序“主题排序”,再根据主题进行筛选,剔除与研究无关或重复论文,最后“导出/参考文献”。

当代西方哈代研究综述

当代西方哈代研究综述

学术综述当代西方哈代研究综述*何宁内容提要西方哈代研究在近十年里得以繁荣发展,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突破。

当代西方哈代研究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哈代生平研究的深入,奠定了理解哈代、评论哈代作品的基础;二是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的出现,随着文学理论的发展,研究者的视野更为开阔,出现了不少具有新意的对哈代作品文本的诠释;三是研究范围的拓展,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逐渐由原来有限的主要作品转向次要作品。

当代西方哈代研究的发展,可以为中国的哈代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哈代当代西方研究综述近十年来,西方的哈代研究的繁荣发展,对哈代生平的研究日趋深入,对哈代作品的阐释也出现了不少新方法和新思路,研究范围也由原来有限的主要作品向哈代的全部作品拓展。

在经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飞速发展之后,西方的哈代研究遭遇了研究发展的瓶颈,未能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有所突破,因而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一度沉寂,直到80年代末,随着一批新的学者的涌现,这才为哈代研究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在这些学者中,最受关注的是乔#费雪、罗杰#艾伯森和彼得#伍多森。

乔#费雪的5不为人知的哈代6(Th eH idden H a rdy,1992)论述哈代对传统社会叛逆的一面,罗杰#艾伯森以哈代的次要小说为重点,阐释文本隐含的哈代思想,这些论著都是对80年代西方哈代研究界重新认识哈代思潮的延续。

¹彼得#伍多森的5历史中的哈代6(H ardy in H istory:A Study in Litera ry Sociology,1989)从文学研究流变本身来审视评论界和大众视野对作家哈代所进行的研究范围和领域,指出评论界只关注哈代的的主要小说,而忽略他的次要小说,只突出作品的悲剧色彩,而不深究其它,这是由于文学研究本身的需要造成的,是文学社会学的表现。

伍多森突破了文学研究的局限,从批评发展、历史背景、作家创作这三个方面的互动来分析讨论,展现出哈代一直为研究者所忽视的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20年国内哈代小说研究述评刘茂生X托马斯#哈代以诗歌进入文学生涯,又以诗歌结束其文学生涯,但是如果论其文学成就,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更是一位杰出的小说作家。

正如聂珍钊先生所说:/在19世纪,哈代是著名的小说家,在20世纪,哈代是著名的诗人0(聂珍钊21)。

可以说,哈代是19世纪后30年英国小说史上的领军人物。

由于他一生跨越了两个世纪,在英国文学史上正好比是一座桥梁,起着沟通着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作用。

国内对哈代的研究始于上世纪20年代。

徐志摩是一位深受哈代影响的中国诗人,从1924年起,他就在5东方杂志6上撰文介绍哈代的诗歌,其实,当时其他杂志如5人生与文学6、5新月月刊6以及报纸5大公报6、5世界日报6等,都发表过不少介绍与研究哈代的文章。

但是,也许由于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原因,哈代研究在以后很长的日子里,进展不大。

在中国,真正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哈代小说,却是近20年的事情。

一、对哈代小说的总体研究哈代曾经把自己的小说叫做/性格和环境小说0(张中载18),后来的研究者也就比较注意从其精神特质或者总体上对其小说创作进行考察,并成为哈代小说研究的一个特点。

近20年来国内学者对其小说的研究,也不例外。

第一,对其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悲剧思想的理解。

以5还乡6为起点,悲剧主题就一直贯穿于哈代的小说作品中,并构成了对维多利亚时代盲目乐观情绪的鞭挞。

张世君在/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悲剧系统0一文中,把哈代后期的四部小说看作是一个有序的、互相联系的整体,并且把它们融入到/情节构思的复合系统0、/环境描写的绘画系统0、/情绪渲染的音乐系统0及/社会批判的认识系统0(张世君22-34)之中进行考察,认为哈代通过其小说的社会认识系统,有力地控诉了黑暗的社会制度,抨击了资产阶级上层建筑的虚伪性与残酷性,同时也突出地表现了对悲剧意识认识的逐步深化。

吴锡民的/主体的构架,多重的意蕴)))论哈代悲剧小说对比艺术0¹则从艺术的角度,全面剖析了哈代小说的悲剧艺术之构成,他将/人0、/环境0与/色彩0等作为对比的三维空间,认为哈代小说不仅在思想上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在写作技法上也超越了他的同辈作家。

聂珍钊的/哈代的现实主义与悲剧思想0º认为哈代的可贵之处在于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悲剧思想的全新理解,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

聂先生的另一篇论文/哈代的小说创作与达尔文主义0»则从进化论的角度,全面而深入地揭示了英国威塞克斯农村及农民阶级走向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第二,对其小说现代主题的关注。

哈代既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同时也是英国小说史上X刘茂生,华中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研究生、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19世纪英国文学。

/现代主义的一个先驱0(聂珍钊,5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612)。

在哈代作品中挖掘出种种现代主义因素,寻找/自我实现0、/精神隔膜0、/理想幻灭0等主题,成了许多学者的共同追求。

颜学军在/论哈代悲剧小说的现代主题0中认为哈代是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其小说深刻地剖析了英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坦诚地表现了/现代文明给人的心灵带来的巨大创痛0(颜学军41-43)。

周秀敏的/哈代悲剧小说的现代精神0¼全面分析了哈代小说的现代精神,认为这种精神集中体现在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批判及对异化现象的描写上,同时也体现在现代文明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创痛中。

李鹏/哈代悲剧小说中的现代主义质素0½一文则从思想和艺术两方面探讨其小说的现代性,认为其叙事视角的多样化与西方的意识流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透露出了要集中展示世界荒诞性主题的先兆。

第三,对哈代小说创作思想及创作艺术的探究。

哈代小说不仅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有高超的结构艺术。

丁世忠、蒋玉斌在/哈代小说结构艺术探微0¾中认为哈代的小说以多角度恋爱作为结构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运用大量偶然因素作为情节的推进器,通过乡间道路来衔接故事情节,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构思。

陈庆勋/哈代的叙事手法与小说文体0¿一文认为只有从叙述角度、叙述语气、叙述距离等方面入手,才能全面地理解与把握其小说艺术。

王群的/从5苔丝6看哈代的创作思想0À一文则以5苔丝6的创作为例分析了哈代的创作思想,认为只有辨证地、全面地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才能认识哈代作为一位小说作家的伟大之处。

第四,对哈代小说中所体现的女性观、宗教观的讨论。

哈代小说中那些不同于传统价值取向和世俗道德标准的新女性形象,已经成为近年哈代研究的亮点。

马弦/论哈代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0一文从社会、历史、政治、道德习俗等方面分析了哈代所创作的一系列新女性形象,认为她们往往具有一种叛逆精神和屈从忍让的双重个性,并认为新女性形象给予当时人们在观念上的震撼。

王桂琴/哈代的女性观透析0Á一文则从女性人物的生存环境、性格特征、悲惨命运等方面揭示哈代的女性观,认为其小说中的女性人物总是依赖外在力量而生存,毫无自己的生存空间,到头来还是受制于男权社会的文化观念与价值取向。

哈代在一生中经历了从信仰、怀疑到反叛的痛苦过程,要彻底了解哈代宗教思想的发展轨迹,绝非易事。

/论托马斯#哈代的宗教思想0 l u一文认为哈代并非宗教的反对者,他有时所持的是一种更为含糊的态度,准确地认识到了哈代那种游离的宗教观念。

这一时期,还有/从苔丝的命运看哈代的宗教意识0 l v等论文。

吴笛在/哈代创作中的鸟的意象0 l w一文中认为:鸟的意象不仅在揭示主题、塑造形象方面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也能使我们感受到哈代小说的音乐性和诗化倾向以及哈代作为自然诗人的一些特征。

/哈代小说中人物的动物隐喻0则以动物为喻体,认为哈代小说/通过动物与人新旧关系的立与破,揭示了一种深刻的生存状态0(李巧慧115-122)。

二、重要小说作品研究这一时期,还有多篇论文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哈代的一些主要小说,其中包括5远离尘嚣6、5还乡6、5卡斯特桥市长6和5德伯家的苔丝6。

5远离尘嚣6被认为是哈代的成名作,不仅是哈代早期小说在思想和艺术上达到高峰的标志,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表明/哈代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作为一个地方主义作家进行创作的0(聂珍钊,5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669)。

杨金才/论哈代的5远离尘嚣60一文认为从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对立到强调性格因素对悲剧形成的作用,哈代此部小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并认为此小说是哈代悲剧思想形成的标志。

敏捷在题为/5远离尘嚣6:哈代悲剧性小说的发轫0 l x的论文中,从/多层次的悲剧0、/多侧面的人物形象0和/多样化的艺术形式0三个方面入手,把该作品提到了应有的高度进行认识。

聂珍钊/试论哈代的早期小说创作0 l y结合作家的心路历程,认为其早期小说的特点主要是表现美丽的田园理想、描写英国南部农村的自然文明、歌颂农民的勤劳质朴的品格与自得其乐的传统生活方式。

5还乡6标志着哈代文学生涯中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作家把悲剧运用于小说,最充分地承续了希腊的悲剧元素。

在哈代的威塞克斯系列小说中,游苔莎是一个真正具有悲剧性的人物形象。

李红蓉的/论托马斯#哈代5还乡6中的女主角0 l z分析了这个主人公的性格,认为她具有追求幸福的坚强意志,但是由于她空洞的理想主义和怀旧的浪漫主义态度,注定她只能成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她的悲剧显然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些渴望摆脱压迫和环境以实现自己意志的所有人的悲剧。

廖天亮/5还乡6悲剧的根源0 l{一文则比较全面、系统地分析了这一悲剧的起源。

李元/5还乡6的神话)))原型批评0 l|则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探讨了5还乡6的主题、人物和结构,在突显其社会悲剧主题的同时,细致地分析了其环境原型和结构原型。

5卡斯特桥市长6借助象征塑造了丰富而深刻的人物形象。

郝涂根在/5卡斯特桥市长6象征艺术三题0 l}中分析了小说中的结构象征、背景象征和动物象征,并因此而传达出作家对历史、现实、宇宙、人生的总体理解。

张群/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迥异之作)))论5卡斯特桥市长6的创作风格0 l~认为哈代力避现实主义方法,大量利用偶然、巧合、突变等技法,于是象征、暗示、寓言式的描述也就成为其独特创作风格的主要内容。

5德伯家的苔丝6作为哈代成熟阶段的作品,表明在悲剧过后陷入了更深沉的哲学思考,探索了阶级解体后威塞克斯农民的前途和命运,表现了深厚的人道主义色彩。

/苔丝命运的典型性和社会性质0一文从女主人公苔丝的个人命运谈起,认为苔丝是美丽的象征和爱的化身:她有美丽的女人气质、坚强的意志和热烈的感情,同时也有威塞克斯人的正直忠实和自然纯朴,而正是这样一个纯洁的人,在资产阶级的道德面前却显得无能为力,处处受到无情迫害。

所以,归根到底,苔丝的命运最终是由英国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决定的。

苔丝被毁灭的命运也代表着破产后的威塞克斯农民阶级的悲惨命运。

林之鹤/5苔丝6的魅力0 m v一文展示了小说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精彩动人的故事情节、优美如画的景物和精巧别致的结构,让人既感轻松又增美感。

/从5苔丝6看哈代的创作思想0 m w一文从主人公的不同结局出发探讨了哈代的创作思想,认为苔丝的悲惨结局暗示着作家的悲剧观:苔丝既是社会的牺牲品,又是命运的牺牲品,她的悲剧是命中注定的;而亚雷则是资产阶级邪恶势力的代表,他最后死在自己害过的女人手中,也算是一种报应。

三、研究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近20年国内的哈代小说研究呈现以下两个特点:首先,哈代小说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近20年来的中国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大批有关哈代小说研究方面的论文,让哈代成为国内最受读者欢迎的、最受学术界和批评界关注的外国小说家之一。

其中最为重要的成果是聂珍钊5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托马斯#哈代小说研究6。

此著出版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文学教授F.B.皮尼恩曾经撰文给予很高评价 m x。

其次,研究者往往能够自觉地运用当代西方文学批评方法,对哈代的小说进行准确的解读。

如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对哈代与徐志摩、沈从文、贾平凹、狄更斯、德莱塞、福克纳、骚塞等人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易季娟的/清远、哀婉的田园牧歌0 m y把沈从文湘西小说与哈代威塞克斯小说进行比较,认为湘西与威塞克斯虽出自不同小说家之手,但都是一个原始、封闭、神秘的世界。

沈从文与哈代虽然在塑造高贵的小人物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但由于作家的世界观、美学理想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其作品批判力度、批判精神的彻底性还是存在明显的差异。

王玲珍的/沈从文与哈代的基调)))悲观意识0 m z从深层意识中发现了两位作家的相似性,从而在沈从文与哈代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狄更斯小说和哈代小说比较0 m{则把狄更斯和哈代这两位具有承继关系的作家进行了对比研究。

王琨的/主动的反抗者0 m|和王瑞的/激情与排斥0 m}运用女权主义理论解读5德伯家的苔丝6和5无名的裘德6,剖析了男权传统主导下女主人公所受到的压抑与摧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