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左哈尔的Polysystem-Theory(多元系统理论)
埃文·佐哈尔
多元系统理论的问题或局限性
每一种理论都有其局限性, 多元系统论也不例外。 根泽勒 提出了四个问题。如佐氏的“普遍法则”支持证据、过于强调 “文学性” 、所指的定位问题及佐氏的方法论本身的问题等。 兰博特(Lambert)认为,佐氏多元系统论的局限在于它仅 仅从一种语言或文化的强弱来阐释翻译现象 , 而这显然是不够 的。 一些国内学者对多元系统论的局限性也进行了论述,如有人 从其渊源——俄国行式主义出发,认为多元系统论存在三方面 的局限:译者主体性缺场、暗含心理主义主观性、对社会文化 因素关注不足等。从之前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 其实于在 这里归纳的第一个局限性是多元系统论同它之前的翻译研究之 间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即对于译者主观性与社会规范文学常规 谁占支配地位的问题,多元系统论与早期的翻译研究正好持相 反的观点。多元系统认为后者占支配地位, 从而不可避免地将 译者主体性排除在自己的研究之外了。
POLYSYSTEM THEORY ITAMAR EVEN-ZOHAR
佐哈尔(Even-Zohar)的多元系统 论
多元系统介绍
背景
理论 简介
核心
作者 简介
INTRODUCTION OF ITAMAR EVEN-ZOHAR
埃文.佐哈尔,生于1939 年特拉维夫市,以色列人, 是诗歌和比较文学的研究教 授。他最大的贡献是总结出 了广为人知的(Polysystem Theory)“多元系统理论”
对英译本的赏析
可以看出,斯奈德在语言风格上,与原诗很 接近。 “黄老”他采取的是直译的形式。 但 是他用第一人称做主语,似有改写的痕迹。 从多元系统论研究寒山诗的翻译更能使人 了解翻译文有其局限性,如多元系统论对译者 的主体性关注不够,涉及的本背后的东西,更 贴近于学术性的研究。 但是任何一种理论都本 背后的东西,更贴近于学术性的研究。 但是任 何一种理论都本背后的东西,更贴近于学术性 的研究。 但是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局限性,如多 元系统理论对译者的主体性关注不够,涉及的 面太多太复杂,也不能解释所有的文学翻译现 象,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论多元系统理论
论“多元系统论”一伊塔玛·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的理论观点多元系统论(Polysystem Theory)是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理论。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是基于俄国形式主义和捷克结构主义而提出的一种普通文化理论。
佐哈尔于1978年将他在1970年至1977年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结成论文集,以《历史诗学论文集》(Papers in Historical Poetics)为名出版,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Polysystem)这一术语。
佐哈尔认为不应把翻译活动视作个别的文化现象,而应联系到更大的文化层次上加以探讨。
多元系统论实现了对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突破,并结合翻译研究派的理论,对影响翻译过程的诸多因素及翻译的多元准则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有益探讨。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视作一个系统。
而且,这个系统也不是单一的系统,而是一个由不同成分组成的、开放的结构,也即是一个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多元系统。
在这个多元系统里,各个系统“互相交叉,部分重叠,在同一时间内各有不同的项目可供选择,却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
”[1]但是,在这个整体里各个系统的地位并不平等,它们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
与此同时,它们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永无休止的斗争:处于中心的系统有可能被驱逐到边缘,而处于边缘的系统也有可能攻占中心位置。
任何多元系统都是一个较大的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必然与整体文化以及整体内的其他多元系统相互关联,同时它又可能与其他文化中的对应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大多元系统。
因此,任何一个多元系统内发生的变化都不能孤立地看待,而必须与整体文化,甚至世界文化这一人类社会中最大的多元系统中的变化因素联系起来研究。
浅析多元系统理论视阈下翻译策略的选择
浅析多元系统理论视阈下翻译策略的选择作者:刘传玮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6年第04期【摘要】多元系统理论是翻译研究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给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基于左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本文以我国两个历史时期为例,即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改革开放以来,试析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及成因。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策略文学翻译一、多元系统理论简介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由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左哈尔(Itama Even-Zoha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
该理论主张语言、文学、政治等各种社会符号现象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大系统。
在这个大系统中又包括众多相互依存的子系统。
然而,各个系统地位并不平等:有的处于中心,起主导作用,有的处于边缘,起次要作用。
它们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永无休止的斗争中不断地从中心到边缘、从边缘到中心地转化。
翻译文学是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对于传统文学来说,翻译文学只能处于边缘地位,但左哈尔提出了三种使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条件:第一,当一种文学还处于“幼稚”期或建立过程中;第二,当一种文学处于“边缘”或者“弱小”状态;第三,当一种文学正经历某种“危机”或转折点,或出现文学真空时。
同时,就翻译文学而言,当它处于多元系统中心地位时,译者主要侧重于译文的充分性,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而当翻译文学处于边缘地位时,译者往往更加注重译文的可接受性,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
基于左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本文以我国两个历史时期——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改革开放以来——为例,试析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及成因。
二、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翻译策略的选择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林纾的文学翻译采用的是归化翻译策略。
林纾不懂外语,他的翻译通常由懂外语的合作者口译,再由他根据意思形成文字,其译文语言均采用文言文。
《黑奴吁天录》(又译为《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作家斯陀夫人的代表作,此书一直被认为是一部反对奴隶制并带有宗教性质的小说。
多元系统理论9.26
多元系统理论的起源多元系统理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由以色列学者Even-Zohar提出,然而其源头却可追溯到俄国形式主义时期。
形式主义对多元系统理论最大的贡献在于:形式主义提出了系统的概念,形式主义认为,系统是一种多层次的结构,其构成元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Baker, 2005: 176)。
形式主义者给文学研究带来革新,提出将文学作品看作是有次序、分等级的结构,而非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
他们看重的不是元素本身,而是各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形式主义概念中,文学革命的推动力是用陌生的取代熟悉的,用新鲜的取代传统的那股持续力量。
”在形式主义思想中,Yury Tynjanov 的思想与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关系最为密切。
Tynjanov是将文学视为“系统”的第一人。
他认为一个“文学事实”是一个相对的实体。
他声称“一个‘文学作品’、一种‘文体’、一个‘时期’、一种‘文学’、或者‘文学’本身,都代表了各种特征的总和,这些特征在与其它元素构成的网络中获得自身价值”。
他还提出了“中心/边缘对立”的概念,这一概念后被Even-Zohar采用。
多元系统理论的重要概念以Tynjanov和其他形式主义者的研究成果为起点,Even-Zohar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开启了他自己的系统方法。
当时他的直接目标是解决与翻译理论以及希伯来文学的历史结构相关的问题。
他在这些领域对形式主义概念的运用最终导致了“多元系统理论”的诞生。
根据Even-Zohar的观点,“多元系统”指异质的、分等级的多个系统的聚合,各个系统相互作用,整个多元系统维持一种持续的、动态的发展状态。
在这种模式中,有三组对立:(1)“经典化的”产品或模式和“非经典化的”产品或模式的对立,类似于“高级”文学和“低级”文学的对立。
“经典化”的或“高级”的形式指“被一个文化的统治阶层视为合乎正统的文学规范和作品(即模式和文本),其最突出的产品被社会保存下来,成为历史遗产的一部分” (Even-Zohar, 1990b:15)“非经典化”的或“低级”的形式指“被那个阶层视为不合正统的规范和作品,其产品通常最终被社会遗忘(除非其地位有所改变)”。
多元系统论分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译本
多元系统论分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译本摘要: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于1979 年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
本文将重点阐述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的产生,发展,及其实践意义,并通过对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三个版本文化背景翻译策略的介绍对该理论进行更明确的分析。
关键词:多元系统论;翻译策略;文化背景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2《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刘易斯·卡洛尔(1832-1898)。
该书于1865年出版,不仅深得英国女皇的青睐,而且在全世界有80多种语言的译本,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剧本。
书中充满了智慧,不仅有大量的双关语,俏皮话及打油诗等文字游戏,甚至小说里角色的名称都富有隐藏的意义.爱丽丝来到中国已超过八十年,译本也不下十几种,而本文将选取有代表性的三个译本。
1922年作为“清华四导师”之一的赵元任翻译的第一个译本。
1981年陈复庵所翻译的第二个完整版本也是双语版本。
以及2002年中央编译出版社为纪念卡洛尔诞辰170周年,而邀请知名翻译专家王永年先生翻译的全新版本。
一、多元系统论以色列著名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itamareven-zoha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它常常用于指导文学和翻译研究。
多元系统被看作是一个庞杂的,有阶级性的,由有多体系聚集而成的多元体系,在这个多元体系中,有“高级的”、“中心的”、文学形式,例如诗歌;也有所谓“低级的”、“边缘的”、文学形式例如通俗文学。
然而,在这个多元体系中,各个单元体系彼此竞争,演变。
而正是由于这种演变,翻译文学的地位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佐哈尔在阐述多元系统理论时,着重讨论了翻译作为多元系统中的一个系统在文学多元系统里所占的位置。
多元系统理论简述
理论争鸣Theory of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林娟多元系统理论简述摘要:埃文-佐哈尔运用多元系统理论,把翻译文学视作一国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子系统,探究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的位置,促进了翻译描述性研究的发展以及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本文对多元系统理论进行简述,目的是为翻译研究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多元系统论;翻译文学;埃文-佐哈尔;翻译研究引言:20世纪70年代,埃文-佐哈尔(Itmar Even-Zohar)在对希伯来作品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主要用来说明文学系统(systems)的行为和演变。
这一理论一经提出,就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翻译跳出了文本的限制,视线转向了文化语境、社会条件和政治经济等更加宽泛的领域。
本文对多元系统理论进行简述,希望能对国内的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多元系统论理论概述多元系统理论是对早期翻译研究派理论的延伸和发展,借鉴了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引入了“多元系统(polysystem)”这一概念,对影响翻译过程的诸多因素和翻译的多元准则进行研究和探讨(廖七一 2002:59)。
多元系统是指由多个系统组成的聚合物(或大系统),多元系统内的各元素之间关系并不平等,而是相互争夺在多元系统中的中心地位,这种相互竞争使得整个多元系统处于不断进化的动态过程(Baker 1998: 179)。
多元系统有多个层级,即某个多元系统既是由多个不同元素(或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又是组成另一更大范围、更宏观视野下多元系统(大多元系统,mega-/macro-polysystem)的一个元素。
多元系统理论中的一个核心内容是,某个多元系统由多个阶层的元素(或子系统)组成,各元素在系统中有的出于中心位置,有的处于边缘位置,各元素在不断相互竞争,争夺系统中的中心位置,系统中各元素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而是互相相互关联、相互重叠、共同作用的关系。
埃文-左哈尔与其多元系统
学位。他也在奥斯陆、哥本哈根以及斯德哥尔摩学习过。
• 埃文-佐哈尔研究过希伯来语(他的母语)、阿拉伯语、英语、法语、 瑞典语、西班牙语、挪威语、丹麦语、意大利语、俄语、德语,冰岛语 等。 • 埃文-佐哈尔于2014年4月被选举为澳大利亚人文社会科学院名誉会员。
2.多元系统理论概述
• 2.1 理论来源 • 2.2 理论主演内容与用 语言学 陶强强 2 0 1 6 .4 .2 6
目录
• 埃文-佐哈尔简介
• 多元系统理论概述
• 相关评述
1. 埃文-佐哈尔简介
• 埃文-佐哈尔(1939~)出生于以色列特拉维夫市(Tel Aviv),他于特 拉维夫大学(University of Tel Aviv )获得文学学士与哲学博士学位,并 于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获得文学硕士
捷克结构主义
捷克结构主义理论家穆克诺夫斯基分析文学与其周围环境 的关系,提出了与文学作品其他功能共存的美学功能 (aesthetic funtion).读者将自己的美学与非美学的期待 附加在文学作品上,由此将文学作品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 起。因此文学的演变不仅来自文学内部的演进( intrinsic evolution)还来自外界的干扰。
2.2 多元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与观点
多元系统论(Polysystem Theory)是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佐尔(Itamar Even-Zohar )于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的一种理论。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是 佐哈尔于1978年将他在1970年至1977年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结成论文集,以 《历史诗学论文集》(Papers in Historical Poetics)为名出版,首次提出了 ‚多元系统‛( Polysystem )这一术语。佐哈尔认为不应把翻译活动视作 个别的文化现象,而应联系到更大的文化层次上加以探讨。多元系统论实 现了对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突破,并结合翻译研究派的理论,对影响 翻译过程的诸多因素及翻译的多元准则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有益探讨。
伊塔玛埃文佐哈尔
佐哈尔在阐述多元系统的设想之前,对科学的研究范式进行 了界定,认为传统的研究侧重于实证主义,“即搜集资料, 然后以经验主义理由将之接受,并分析其物质内容”。而现 行的研究方法则应该是功能主义的: 以分析现象之间的关系为基础。把符号现象视为系统,就有 可能对各种符号集成体的运作方式提出假说,从而迈向现代 科学产生以来一直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找出支配着各种现 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规律,而不是对这些现象进行登记和 分类。 与此同时,佐哈尔批评索绪尔及其学派将“系统构想为一个 静态(共时)的关系网”,使“历史层面在实质上被排除到 语言的领域之外”。可以看出,佐哈尔首先是要对复杂多样 的关系进行客观描述,然后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去发现规 律,对未来的文学现象进行预测。
多元系统(polysystem)由“poly”与“system”合成。 它是以色列学者伊塔玛· 埃文-佐哈尔(Itama EvenZohar)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佐哈尔吸 取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一般系统理论与文化 符号学的积极因素,将翻译文学视为文学多元系统 中的子系统,客观描述翻译文学在主体文化中的接 受与影响,以期有效揭示制约文学翻译的规范与规 律。
翻译的性质和范围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因而并非一成不变;翻 译活动取决于它在一定文化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参见 Shuttleworth:178)传统规约性(prescriptive)的翻译标准始终认 为存在绝对、完美的或理想的翻译文本,而译文中出现的所谓 迁移、变异常常被指责为“不忠实”、歪曲或谬误。多元系统 采用描述性(descriptive)的研究方法,不斤斤计较于一字一句的 忠实与得失,而是将翻译文本视作目标系统中的存在实体,从 目标系统的意识形态、诗学、规范,甚至赞助系统等角度描述 翻译活动的性质,解释翻译文本的生成、消费,以及在目标文 化系统中的功能与运作。虽然多元系统还存在某些局限性, “还有待于修正和精化”(refinement),但它开辟了一条“翻译 最终超越规约美学的道路”,为翻译,特别是外国文学的译介 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
伊塔玛埃文佐哈尔
多元系统(polysystem)由“poly”与“system”合成。 它是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佐哈尔(Itama EvenZohar)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佐哈尔吸 取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一般系统理论与文化 符号学的积极因素,将翻译文学视为文学多元系统 中的子系统,客观描述翻译文学在主体文化中的接 受与影响,以期有效揭示制约文学翻译的规范与规 律。
伊塔玛埃文佐哈尔 Itama Even-Zohar
————陈茹
"多元系统论"是一套常用于文学 和翻译研究的理论。其提出者埃 文·佐哈尔指出,翻译文学是文学多元 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译学理 论界曾引起极大反响。这套理论的 特别贡献,在于把翻译研究放在整个 历史的角度,以宏观、动态的眼光,为 翻译研究的发展提出了一套新的研 究框架和模式。对于指导我国翻译 研究与实践,还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 义的。
实际上,维持系统运作的挑战、竞争和威 Nhomakorabea就是矛盾 和对立。佐哈尔列举了3对相互对立的概念:
:第一,经典化与非经典化(canonized and noncanonized)产品或模式(作品、形式、文类、习 俗及规范)的对立,大致与“高雅”与“俚俗” 文学相当。(参见Hermans,1999:107)所谓经典 化,即文化中主流阶层认可和接受的“合 法”(legitimate)文学,而非经典化则意味着主流 阶层排斥或不认可的“不合法”(illegitimate)文学。 但是,文化中的主流阶层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 规定,常常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经典性又有 静态与动态之分。静态经典是指“一个文本被接 受为制成品并且被加插进文学(文化)希望保存 的认可文本群中”;动态经典则指“一个文学模 式得以进入系统的形式库,从而被确立为该系统 的一个能产(productive)的原则”。就系统的演进 而言,动态经典“才是最关键的”,是“经典库 的真正制造者”。
多元系统理论总结报告
多元系统理论报告1埃文佐哈的多元系统理论1.1翻译在文学多元系统中既可以占主要(中心)位,也可以占次要(边缘)位置。
埃文一佐哈尔认为,人们一致认为翻译是一种次要系统,这是不准确的。
埃文一佐哈尔在阐述多元系统理论时,着重讨论了翻译作为多元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文学多元系统里所占的位置。
他认为,翻译在文学多元系统中既可以占主要位置,可以占次要位置。
具体要根据该文化里其它文学的状态而定。
占主要位置时,翻译在塑造多元系统的中心局部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即翻译文学积极参与建造多元系统的中心的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一局部。
具体出现在以下三种情况: (l)某一文学处于未成形开展的初期,也就是说该文学还处于“年轻〞阶段(即开展初期);(2)某一文学还处于“边缘〞或处于“弱势〞阶段或两者兼而有之;(3)某一文学处于转折时期,危机时期或出现文学真空时期。
1.2“充分性〞与“可承受性〞佐哈尔认为,任何系统的产品,制造和使用方式都是由“形式库〞控制。
形式库由规那么和材料两局部组成。
例如,语言的形式库就是语法加词汇。
保守的系统严格按照形式库定下的模式制造产品,可测性很高,称为二级产品;革新的系统那么会注人一些新元素,从而扩大和改造形式库,使产品的可测性一个比一个低,结果就是一级产品。
一级模式在形式库中占支配地位,从而走进系统的中心时,系统就会发生变化,但这些模式走进中心之后,不久就会固定下来,变成二级模式,系统就会处于稳定状态,形成新的保守主义。
一个系统的行为模式,有时又与它在多元系统中的位置有关。
以翻译文学为例,它处于中心时,往往参与创造一级模式,不惜打破本国的传统标准;处于边缘时,那么往往套用本国文学中现成的二级模式。
前者的翻译策略,着重译文的“充分性〞,后者那么着重“可承受性〞。
(佐哈尔所说的一级二级、革新保守,并无褒贬之意)。
2多元系统的合理性2.1多元系统理论将翻译置于更加广阔的文化场景中观照翻译,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视域,促进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鲁迅的翻译策略
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鲁迅的翻译策略摘要:鲁迅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极力主张的异化翻译策略对中国的翻译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为鲁迅的翻译策略提供了新视角。
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审视鲁迅的翻译策略,我们可以更清晰和深刻地理解鲁迅坚持主张直译的历史、文化背景。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鲁迅翻译策略一、多元系统理论简述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theory)是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ItamarEven-Zoha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一种文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社会、经济、意识形态等,形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大系统,即一个网络系统。
文学本身是一个多元系统,可以划分为经典文学、非经典文学;成人文学、儿童文学;原创文学、翻译文学等一系列互相对立的系统。
这些系统相互交叉、相互依存,但它们的地位并不平等,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而且这些系统处于相互对立和不断的斗争中。
在不断的斗争中,中心和边缘的位置可以转化。
在一定的条件下,处于中心地位的系统会向边缘移动,而处于边缘地位的系统则有可能占据大系统中的中心地位。
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既可以是主要的,又可以是次要的,视当时该文化里其它文学系统的状态而定。
通常翻译文学在文学系统中处于边缘位置,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它的地位也可以发生转化。
佐哈尔提出,在以下阶段或条件下,翻译文学可以占据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1)当文学多元系统还没有完全确立,即文学还处于发展初期。
(2)当文学多元系统在大多元系统中处于边缘或弱势时。
(3)当文学多元系统出现转折、危机或真空时。
根据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当翻译文学处于文学多元系统的边缘位置时,译者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外国的文本,找来最佳的现成二级模式,其结果是译本的“充分性”不足,“可接受性”增大;反之,当翻译文学在译入语文学多元系统中占据中心位置时,翻译活动是参与创造移入语文学中的一级模式,这时,译者的主要任务就不是在本国的文学形式中寻找现成的模式,把原文套进来,而是译者不顾一切地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
左哈尔多元系统论
二.多元系统理论的含义
1.定义:埃氏多元系统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就
是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 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经济、政 治、意识形态等,视作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由各 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而且,这个系统也 不是一个单一的系统,而是一个由不同成分组成 的、开放的结构,也即是一个由若干个不同的系 统组成的多元系统。在这个多元系统里,各个系 统“互相交叉,部分重叠,在同一时间内各有不 同的项目可供选择,却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 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
1.在国内的发展
在中国大陆,多元系统理论一直没有引起注意,直2001年第 3期《中外文学》推出多元系统研究专辑,多元系统理论才开 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中国学者高度赞赏多元系统理 论。 2002年第4期的《中国翻译》上刊印了Even—Zohar的《多 元系统论》的中译文,其译者张南峰教授认为该理论“由于 强调历史和文化因素的研究,因而提高了翻译研究在文学研 究中的地位, 同时也把译本从文学系统的边缘带到了与其它 各种文本平等的位置”,其翻译理论和研究模式使得翻译研 究取得学科地位并进入学术研究系统的中心位置。他的观点 得到 了许多学者的支持。谢天振“用丰富的例证证明了多元系统 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有效性,最后指出多元系统理论把翻译 研究引上了文化研究的道路, 为翻译研究开拓了一个相当广 阔的研究领域”。 张柏然和辛红娟指出,多元系统理论就是从翻译和翻译文学 对目标文学和文化的影响入手,研究目标文化对外国文学的 接受能力
三.多元系统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局限
多元系统理论对于文学翻译的解释不充分性 的根源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过分强调主流意识形态,疏忽了非主流的意识形 态,从而把丰富的翻译现象简单化; 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决定论,忽视了文学发展的自 身规律和译者的主体性,能动性与超前性; 过分强调两极,忽视中间,结果导致研究方法的 僵化、简单化,忽视两极之间的各文化因素对翻 译的影响
ItamarEven-Zohar论多元系统理论对文学翻译的解释力的不充分性.doc
摘要: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是翻译研究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给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描述性的、面向译语系统的、功能主义的、系统的、动态的新途径,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
然而,该理论也有其不可忽视的盲点。
本文从文化地位、意识形态、译者的诗学观与主体性①等角度分析其对文学翻译的解释力的不充分性。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文化地位意识形态译者的诗学观与主体性不充分性On the Non-adequacy of Polysystem Theory inExplaining Literary TranslationZhang Qiyan(College of Arts,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60, China)Abstract: Polysystem Theory, an important branch in Translation Studies which approaches translation phenomena in a systemic, dynamic, descriptive, functional, target language-oriented way and contrasts sharply with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studies, broadens the horizon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speeds up the “cultural turn”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non-adequacy of this theory in explaining literary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cultural position of a nation and/or of translation literature in a given literary polysystem in relation to the sourc e culture, ideology, translator’s poetics and initiative.Keywords: Polysystem Theory; cultural position; ideology; translator’s poetics and initiative; non-adequacy一、引子多元系统理论是Itamar Even-Zohar于七十年代早期在研究以色列希伯来文学一种的模型时,基于俄国形式主义与捷克结构主义,提出的一种普通文化理论。
论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精品文档
论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伊塔马•埃文一佐哈尔(Itamar Eve n-Zohar )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 Tel Aviv University )文化研究中心的教授,他曾在欧美多所大学做客座教授和访问学者,并且他能够使用10几门语言,其中包括母语希伯来语,阿拉伯语以及英语,法语,德语,瑞典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俄罗斯语等主要欧洲语言。
他主要研究的是文化领域,所以根茨勒说“他主要不是翻译理论家,而是文化理论家”。
但是,他提出并发展的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 在世界翻译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理论综述多元系统理论是埃文-佐哈尔1969年首次提出来的,并在其随后的研究生涯当中发展和完善成一个理论。
其理论基础是俄国形式主义和捷克结构主义。
该理论认为,各种符号现象,即符号主导的人类交际方式(文学,语言,文化,社会等),不是由互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而是必须视为有许多不同的系统组成的多元系统。
这些不同的系统互相交叉,部分重叠,在同一时间内各有各的行为,却又相互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任何符号多元系统,都只不过是一个较大的多元系统的组成部分。
三、主要观点埃氏1990年在《今日诗学》杂志发表了“多元系统研究”,里面涉及翻译文学方面的论述可以分为5 个部分:1. 翻译研究在历史上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尽管翻译对某个文化的成型有巨大的作用,但针对翻译的研究相对来讲非常少。
并且,翻译从来没被视为一个整体,只是被当作零星或个别的作品来研究。
埃氏呢,在这里就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对翻译进行研究,即把翻译文学当作一个系统来对待。
埃氏认为,各个翻译作品之间至少在两方面相互联系:1.在本国文学对外国作品的选择方面,选择原则都与本国文学中其他并存系统相互联系;2.在翻译作品所采用特定的规范,行为模式和政策(即文学形式库)方面,这些都取决于他们与其他本国并存系统之间的关系。
埃文-佐哈尔把翻译文学看作文学多元系统里不可分割的一个系统,同时也是最活跃的一个系统。
多元系统理论的盲点
多元系统理论的盲点多元系统论是特拉维夫学派的理论奠基人昨哈尔在7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把社会符号的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视为一个开放动态彼此相互联系的大系统或多元系统。
虽然这些系统密不可分,但是这些系统中的地位却是不平等的,有的处于中心地位,有的处于边缘地位。
这些系统的地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互之间永远在争夺中心位置。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
佐哈尔都多元系统理论认为接受文化的社会规范及文学常规支配着译者的美学预设,从而影响着译者的翻译策略的选择,这样的看法把翻译研究重心由源语文本转向目标文化。
佐哈尔描述了三种使翻译处于主要位置的社会条件:第一,一个多元系统尚未定型,即是说,文学的发展尚属“幼嫩”,有待确立;第二,当一种文学处于“边缘”或处于“弱势”或两者皆有的文字;第三,一种文学出现了转折点、危机或文学真空。
根据佐哈尔的多元系统假说,当翻译文学处于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时,往往会打破译入语文化的传统规范,译者应该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从而将原著里大多数的新元素带到译入语文化系统里。
然而,当原来的文学系统发展完善的时候,便无须依赖翻译输入外来元素。
在这种情形下,翻译会在多元系统里形成一个边缘系统。
译者只能屈服或遵从系统里一些原有的规范,倾向于采取归化翻译策略,此时的译文比较注重可接受性。
多元系统理论肯定了社会客观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却忽视了人的主观因素,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如在晚清时,中国在政治经济上的危机,使得中国文化也出现了危机,中国文化在在世界文化这个大多元系统中处于边缘或者劣势。
根据佐哈尔的理论,此时中国的翻译文学应该处于中国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因而译者应该遵守出发语文化的规范,采取异化式的翻译策略。
但是晚清时期的文学翻译家依旧抱着一种文化优越感,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
译者在选材翻译的时候也会受自身的审美文化,伦理文化的影响。
异化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引进来的策略也在文化上有体现,中国人民有需求通过外国的作品,真实的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
经典:左哈尔的Polysystem-Theory(多元系统理论)
Norwegian, Danish, Italian, Russian, German, Icelandic, and a few other
languages. 2
System Polysystem
➢System: This concept is introduced by Tynjanov. Elements, Tynjanov argued, do not exist in
Chapter 5
Polysystem Theory
1
Introduction of Itamar Even-Zohar
➢ Professor Emeritus of Culture Research, of University of Tel Aviv
Itamar Even-Zohar
(Picture taken 1993, Santiago de Compostela)
6
Polysytem with translation theories
“It is necessary to include translated literature in the polysystem. This is rarely done, but no observer of the history of any literature can avoid recognizing as an important fact the impact of translations and their role in the synchrony and diachrony of a certain literature”.
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的指导
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的指导随着翻译实践的发展,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也逐渐深化。
普遍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在翻译活动中,作为源语作者与译入语读者之间沟通媒介的译者,必须考虑到诸多因素,其中之一就是文化因素。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下多元系统理论是怎样阐释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作用的。
一、多元系统理论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是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一个重要理论,由以色列当代著名文学家及翻译理论家埃文-佐哈尔(even-zohar)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
该学派主要从文化层面对翻译进行研究,认为文化因素对翻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978年,埃文-佐哈尔出版了《历史诗学论文集》(papers in historical poetics),在本书中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polysystem)这一术语。
根据该理论,各种社会符号现象,也就是由符号主导人类交际形式,诸如文化,语言、文学,社会等,须视为系统而非又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才能较充分地理解和研究。
各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形成了一个大的“多元”系统。
要全面并充分的理解各个系统,就必须将其置于多元系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中来研究。
后来佐哈尔把这一理论运用于文学翻译研究中。
多元系统理论认为,文学本身是一个多元系统。
作为整个文化和社会系统的次系统,文学系统是各种文学子系统的集合。
翻译文学是文学多元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要研究翻译文学,就必须将其置于大的文学系统中来研究。
二、多元系统理论指导下翻译策略的选择多元系统理论认为翻译作品时要考虑其文化因素。
翻译是一个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其过程涉及最少两个文化系统,即源语文化系统和译入语文化系统。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要考虑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从而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根据多元系统理论,翻译文学对译入语文化的作用取决于其在译入语文化中所占的地位。
多元翻译系统理论及规范PPT课件
2020/3/26
14
小结:
伊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将翻译研究从对转换 的静态语言分析和一对一等值的执迷中摆脱出来,进 而在目标文化历史的和文学的系统中,考察翻译文学 的整体地位。图里注重为描述性翻译研究寻找方法论, 他所提出的译文导向的理论框架,结合了对原文与译 文的语言比较和对译文文化框架的思考,目的是发现 翻译过程中的行为模式,从而“重构”翻译过程中的 规范。描述性翻译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去发现可能的 翻译法则,而这些法则或许能为将来的译者和研究人 员提供帮助。
翻译的直接性
10
操作规范
操作规范
母体规范
2020/3/26
篇章语言规范
11
3、翻译“法则”
图里希望通过描述性研究揭示翻译的规 范,累积起来,能够形成翻译的可能性 “法则”(laws),并由此形成“翻译的 普遍法则”。下面就是他提出的一些初 步法则:
(a)标准化(standardization)法则 (b)干涉 (interference)法则
4
二、理论提出背景
1. 俄国形式主义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思想来源于二十世纪 二十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尤其是什克 洛夫斯基、蒂尼亚诺夫等文艺理论家的 理论。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学作品并非是要
体现作者的气质或时代精神,而是文学
手段的聚合(amalgam),运用这些文学
手段或手法是为了让语言或观点显得新
多元翻译系统理论及规范
1
目
录
Contents
01
02
什么是多元系统理论
03
提出背景
04
图里的翻译行为规范及法则
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
2
一、何为多元系统理论
佐哈尔多元系统论
一、引言
“多系统论(polysystem theory)”是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提出的。他认为,文学、文化等社会符号现象都是由一系列不同却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系统组成。同时,埃文—佐哈尔(1990:45-51)在“多系统论”中也谈到了翻译文学在文学这个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翻译文学的地位影响着翻译实践,这一点对于我国的译学建设和翻译理论研究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无独有偶,针对中国两千多年来翻译界一直争论不休的翻译标准问题,辜正坤教授提出了“多元互补论”,在我国翻译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成为我国翻译标准史上一次重大突破。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埃文—佐哈尔的“多系统论”是针对文化、文学层面的,所以对于研究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也已经被广泛用于这些层面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埃文-佐哈尔还从文化层面上对翻译进行了考察,这种考察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和两个文本的转换行为,它更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化翻译学派的巴斯奈特(Bassnett&Lefevere, 1990: 8)认为,“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所以翻译应该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另外,佐哈尔埃文—佐哈尔对翻译文学地位的探讨打破了传统上认为翻译文学只能处于边缘地位的观点,提出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看待翻译文学是处于中心还是边缘地位。中国的文学界和翻译界对此非常重视,有人认为“这种把翻译行为与文化的弱势或强势联系起来的理论,对人们客观冷静认识各民族文学中的翻译行为是很有启发的。”(陈惇等,1997:159-160)还有人认为埃文—佐哈尔的“多系统论”“给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描述性的、面向译语的系统的、功能主义的、系统性性的新途径,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催生了一个跨国界的翻译研究学派。”所以“多系统论”为中国的翻译学研究方向无疑具有借鉴意义。笔者认为,我国的翻译学,特别是文学翻译研究也可与文学与文化所处的时代和背景结合起来。例如佛经翻译研究和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研究等,都应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anguages. 2
System Polysystem
➢System: This concept is introduced by Tynjanov. Elements, Tynjanov argued, do not exist in
6
Polysytem with translation theories
“It is necessary to include translated literature in the polysystem. This is rarely done, but no observer of the history of any literature can avoid recognizing as an important fact the impact of translations and their role in the synchrony and diachrony of a certain literature”.
4
Polysystem
Literary System
Extraliterary System
Canonized form Non-canonized form
esteemed discourses and genres:
Poetry
…
‘less worthy’ genres: Children’s literature Popular fiction …
interrelated deciding
Specific t function
3
System Polysystem
➢ Even-Zohar adopted Tynjanov’s concept of system. He developed the polysystem hypothesis while working on a model for Israeli Hebrew literature. In a series of papers written from 1970 to 1977 and collected in 1978 as “Papers in Historical Poetics”《历史诗学论文集》, he first introduced the term “polysystem” to refer to the entire network of correlated system within society. Thus it is a global term covering all of the literary system, both major and minor existing in a given culture.
(Even-Zohar, 1978)
7
Polysytem with translation theories
• Just as the philosopher Chomsky uses linguistics to study how the human brain function in his philosophy, Even-Zohar regards translated literature as an effective way to study how the polysystem pose effect on translated literature. He believ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of translated to original literary works, he could arrive a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polysystem.
Patronage Social conditions Economics Institutional manipulation …
5
• He is not specifically a translation theorist, but a cultural theorist. But his pioneering work continues to exert considerable influence on translation, particularly when studying translation in emerging cultures or cultures in crisis. His thinking about translations led him to some of the most provocative hypotheses about literary system.
➢ Cultural theorist, not a translation theorist. One of forerunner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 Command a working knowledge of : Hebrew (mother tongue), Arabic, English, French, Swedish, Spanish,
Chapter 5
Polysystem Theory
1
Introduction of Itamar Even-Zohar
➢ Professor Emeritus of Culture Research, of University of Tel Aviv
Itamar Even-Zohar
(Picture taken 1993, Santiago de Compostela)
isolation, but always in an interrelationship with other elements of other systems.
systems
Literary structure Semi-literary structure Extraliterary 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