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荐语

什么才是值得的学习呢?

青春年少时,我们将满腔热情奉献给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以期博个光明坦荡的前途,从此人生顺遂。

却不知,现实给了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那些知识并不能教会我们如何提高情商,如何与同事更好地交流,如何辨识生活中的风险……

究竟是哪一环出了问题,让我们的学习“投资”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会帮你打开内心的焦虑:传统教育存在哪些真正致命的问题?什么才是好的学习(全局性理解)?如何打造你的创造力?

作者简介

?

戴维·珀金斯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资深教授,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国际思维协会组织委员会常委,全球教育界知名演讲家和顾问。

哈佛大学“零点项目”创始人之一,与霍华德·加德纳一起,作为“零点项目”的负责人共同工作超过25年。从最初成立至今,50年来,零点项目致力于研究智力、理解、思考、创意与人类的学习等相关议题,吸引了来自全球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老师,尤其是美国诸多专业人士、国际学校的教师等参与其中,并定期举办研讨会和工作坊,推广研究成果。

精华解读

以下内容为《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录

引言:你的“学习”产生“回报”了吗?

一、为何传统教育下的学习总陷于被动

二、你真正理解透彻的知识是哪些?

三、如何超越既定的知识和已知的学习

四、如何让有用的知识在生活中融会贯通

五、传统教育的分科还有用吗

六、如何认识各学科背后的认知方式

七、新的单元体系将为我们提供什么?

八、哪些能力是闯荡未来世界所必须的?

正文

引言:你的学习“投资”产生“回报”了吗?

从小学到大学,你学到的哪些知识在今天的生活中仍然有用?

这些知识会在专业技术、社交活动、家庭生活、艺术活动以及更好地理解日常生活等方面给你带来帮助吗?

很遗憾,大部分的人回答是“NO”。那么,什么样的知识才值得学习呢?

极具生活价值的学习

一般而言,只有当实际场合需要某种知识并且使之生动有效,容易获得时,我们才能说这类知识是好的、应当学习的。

简言之,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所以我们在对教育构想时,基本的出发点就是教育内容中哪些对学生的生活有价值,并尽量围绕这些知识点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为学生的个人爱好提供空间。

这就要求任何一位关心教育的教师、家长、学生、校领导,甚至政府官员都应该积极探索:

1.辨别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

2.选择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

3.为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而教

4.建构具有生活价值的课程

?

一、为何传统教育下的学习总陷于被动

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为自己的个人生活、公民生活、职业生活做好准备。既然初衷这么好,那么,究竟是什么阻挡了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的发展道路呢?

“我以前学过这个,为什么我的孩子就不学了?”

“我们在教材上投资太大,不好轻易改动”

……

除了这些陈旧的教育惯例外,还有三类突出且重要的学习议题阻挡了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之路:学业成就、信息、专业知识。

过于关注学业成就,忽略相关性差距

学业成就反映到我们的教育现状,就是最终文凭。小学毕业了吗?大学毕业了吗?

在生活实践中,学业成就低,就意味着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挣很少的钱,所以完成学业成就,比如考上好大学成为这个时代孩子们最主要的教育挑战。

但过度关注学业成就却忽略了相关性差距,也就是忽略了我们学到的知识,对生活到底有什么作用?能解决哪些问题?

过于关注了解性知识,忽略知识内涵

我们总是希望通过学校教育来获取大量信息,但是,我们究竟需要获取多少信息?

“了解”,就意味着需了解表面知识,而不用特别深入地理解。

殊不知,这样的学习也有其软肋:

1.知识的内涵远比信息本身更加丰富,而在信息风暴中,知识的内涵很有可能被湮没。

2.掌握大量信息固然很好,但是通过说教的方式获得的信息很容易被遗忘。

3.如今,互联网使得各种事物的信息都唾手可得,这就意味着巨大的记忆性信息库并不像原来那样富有价值。

过于强求专业知识,忽略生活相关知识

我们传统教育对专业知识有一种超乎常人想象的执念,总希望学习者可以形成符合他们专业水平的能力。

正是在这种要求的驱使下,许多高中学生不得不学习那些他们既不感兴趣、也看不到生活价值的内容。

其实,基础教育应当塑造业余的专家,而非一定要塑造深厚的专业知识。业余的专家能够自信地、正确地、灵活地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例如:

业余的专家或许不太了解多元线性回归或因素分析之类的高级内容,但却很清楚平均数和标准差意味着什么、它们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或不能很好地描述总体;如何用小样本数据来测谎等。统计和概率学中的这些知识几乎已经涵盖了日常生活中所有运用需求。

传统教育结构满足不了世界发展的需求

当今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传统的教育方式始终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传统教育的层级结构是一种迟钝的、不恰当的结构,很难体现当代世界在丰富的信息和交流方面提供的便利,也难以支持今天的学习者在这样的世界中获得远大前程。相反,灵活的网状结构却能够以更具拓展性和生成性的方式来接纳各种机会。

?

二、你真正理解透彻的知识有哪些

你在学校学的知识对你的生活有帮助吗?

我们知道欧姆定律呈现的是电流运动的模式,即电流=电压/电阻。

有人在物理课上接触过欧姆定理后,开始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项知识。在他的家里,有些房间比较冷,所以,他根据欧姆定理,按照能够大幅度提升气流量的方式重新配置了房

子的通风系统。结果供暖系统更有效了,房间也不那么冷了。

上述这类生动灵活、具有适应性,而且明显是积极主动地理解与我们生活的世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理解,我们称之为“全局性理解”

上述这类生动灵活、具有适应性,而且明显是积极主动地理解与我们生活的世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理解,我们称之为“全局性理解”。

判断全局性理解的四个标准

“全局性理解”这个术语体现出综合、概括的特质,判断一种理解是否具有全局性的标准包括:

1.深刻见解方面:全局性理解应当有助于呈现物理、社会、艺术等不同世界的运转机制。

2.行动方面:全局性理解应当能够指导我们采取有效的专业行动、社会行动、整治行动等。

3.伦理道德方面:全局性理解应当敦促我们变得更有道德观、更有人性、更有同情心、更愿意规范自己的行为。

4.机会方面:全局性理解可能出现在各种场合中,表现为多种不同的重要形式。

全局性理解对生活的三个贡献

全局性理解只有在生活中的一些特定时刻才起作用,平常生活中我们似乎更依赖于所谓的“配方知识”。比如:按熟悉的配方来烤蛋糕,不需要你去思考,就能完成。

如果说在大部分情况下“配方知识”为我们提供了生活所需的90%的解决方案,那么全局性理解提供了剩下10%的解决方案。

当新的情况发生,而“熟悉的配方”已经不起作用时,全局性理解就能帮助我们思考并采取行动。全局性理解对我们生活有三个贡献:

定向:全局性理解帮助我们确定并保持方向。

慎思:全局性理解帮助我们慎思地思考不同的情况。

深入学习:全局性理解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如何学习“全局性理解”?

在进入大学之前,可能有一万种值得教学的全局性理解。

如果我们的教育狂热地竞相涵盖每一个制定的主题内容,那么,学习的深度就会被弱化,广度则会被分散。

好在语文老师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即“巧妙地抽样教学”。例如:本学年,我们无法读完鲁迅所有的作品,但我们可以阅读其中两三篇。

抽样教学具体应当怎么做呢?丰富的个体选择:典型,通俗易懂、能激发共鸣,从特殊到一般。

总体范围选择:不同风格类型、体裁,贴近出发点、向远处扩展,不同观点。三、如何超越既定的知识和已知的学习

新几内亚的原住民亚利,问了贾雷德·戴蒙德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们白人会有那么多物质财富呢,而我们新几内亚人却几乎没有呢?

亚利想知道答案。亚利的经验让他自然而然地提出这个问题,并引起了贾雷德·戴蒙德的兴趣。他把亚利的问题归结为“历史的开放性问题”,创作了《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荣获1998年的普利策奖,而亚利的问题是该书根本的动力线索。

什么是开放性问题?

是什么让问题具有开放性呢?和全局性理解一样,我们可以从深刻见解、行动、伦理道德和机会四个方面来判断和解释。

例如,亚利的问题,戴蒙德的回答、我们自己的深入思考共同为理解当今世界提供了一种启发性的观点(深刻见解),有助于思索适合于本时代的社会结构(行动),并培养了对周围世界和人际社会的道德参与感(伦理道德),而且这些主题都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得到体现(机会)。

带着好奇心去发现,学习更要知其所以然

开放性问题为我们提供了困惑的对象,但如果仅有困惑,那我们的的探究之路就会变得无聊乏味。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学校的学生都有失去这种好奇心的危险。他们习惯性地在固定的题目上,写上固定的答案。

那么,为了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我们应当更关注探究取向的学习,使用针对问题、项目、案例之类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帮助学生从学习的主题中发现意外、悖论、技巧、戏剧性、幽默等令人好奇不已的特性。

有生命力的问题

这类问题都具有生活价值,因为它们往往既有用,又有启发意义。

1. 假如不是呢?

例如,学习者可能会遇到一个经典定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是经过验证的结论。那假如不是三角形,而是四边形呢?假如不是平面三角形呢?相应的法则是否也成立呢?

“假如不是”的问题让学习者能够不受目前直接面对的任务所限制,思考各种不同的情境,并且更进一步探究相关问题。

2. 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当人们在不断地重复着一些浅层次讨论的时候,作为一名引导者,这时候需要的问题是: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引导人们发现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样人们的思考会越来越深入问题的本质。

?

四、如何让有用的知识在生活中融会贯通

也许我们已经获得了充分的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但除非能够立刻把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否则这种学习对我们而言仍然没有什么意义。

所以,教育者必须广泛地把握学习要素的组合,才能使我们的学习为生活做好准备。

学习的过程包括思考、运用、注意、兴趣

1.思考

我们的学习经常因为缺乏相应的思考而流于肤浅。例如,学生掌握了历史事实,但却不能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思考。他们更多局限在各类零碎的要素上,没有形成丰富的全局观。所以,学习者在解决生活问题时,要充分利用自己拥有的思维工具,将所拥有的知识融会贯通。

2.运用

理解知识,并以其为工具来思考其它问题,在各种场合运用它来解决同类事情。

3. 注意

利用自己的思维工具判断事物的不常见的那一面是否与问题情境有关。

4. 兴趣

只有当你发自内心地希望理解某事,而不是囫囵吞下打包好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完成全局性理解。

学习即融会贯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许多教育者都希望学习者可以自主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相关场景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迁移”或“举一反三”。

但传统的教学过程,并没有让学生准备好迁移知识。另外,传统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无法培养学生钻研学习内容、广泛地联系学习内容所必须的敏感性和倾向性。

所以,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应当包含思考、运用、注意、感兴趣的体验。不在滑雪场上迈出第一步,就永远不会滑雪。相应地,如果你不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地尝试一下,就永远学不会思考、运用、注意某个主题内容或对它产生兴趣。

?

五、传统教育的分科还有用吗?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常见的学科划分能不能带来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

有人认为生活价值的学习只包括如何准备面试、修理房屋等一类现实的实用性,从而忽略了超越现实的实用性。它涉及到我们如何投身于世界中,包括接触这个世界上的艺术、人文、历史,这些都影响了我们大半人生,并且关乎生活品质。

比如,学习诗歌,能够让我们有能够洞察世界运转规律和重构世界观的机会;学习代数,能让我们能够以更进一步的、更有效的方式发挥数学模型的开拓作用。

可见,传统教育的分科在当代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

?

六、如何认识各学科背后的认知方式?

全局性理解和开放性问题不止与学科内容有关。而且与不同学科、不同文化背后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关系。

所以哪怕你并非某个学科的专家,只要你试图从周围的世界中汲取深刻的见解、行动指导以及伦理道德规范,就可以在概念上理解这些思维方式,并在实践中运用。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像X一样思考”,X可以是科学家、数学家、历史学家或类似的专业人士。

欧几里得式认知

欧几里得,数学家。

欧几里得为我们提供了形式化的演绎推理,就是广义上的猜想与证明。一方面,猜想即提出力图证明的观点;另一方面以定义、公理、已证实的定理、广泛概括的各种数学对象和系统为基础,借助于证明机制,严谨的数学才得以建立。

培根式认知

培根,哲学家、散文家。

培根式认知从假设开始,即基于观察和思考提出的一个概括性命题。即大胆假设,然后小心求证。

卡尔·波普尔为培根的认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注解,提出科学的可证伪性,一个东西必须得可证伪,才有可能是科学的。

牛顿式认知

牛顿,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科学家、思想家。

牛顿式认知,是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来描述现实情境。并通过数学推理得出各种含义及预测,最后再回归现实生活(如创设一份水资源管理计划、验证交通状况是否符合预期等)。

修昔底德式认知

修昔底德,历史学家、哲学家。

修昔底德是历史学的认知方式,解释原始资料、批判性地探讨其中可能的偏见、拼接多元资料,进而建构历史叙事。他运用他的思维方式所构建的历史观,写下《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

七、新的单元体系将为我们提供什么?

一个人如果过早地深入学习专业知识,也是扎入到某一个学科的兔子洞里面去,他的思维方式就会变得很窄。

如果教育中全是大大小小的“兔子洞”,必须深刻钻研具体细节,那么学生就再也没有机会从整体上熟悉一个学科中最好的那片广袤天地。为此,有必要建立一种新的单元体系或者有助于在广泛的分类中鉴别值得学习的知识。案例:

杰克和吉尔中午放学回家,妈妈问道:“今天学什么呢?”两个孩子异口同声地答道“《堕落的天使》”,并且稍微解释了一下。妈妈又问:“那么,没有学数学吗?”“包括在《堕落的天使》里啦!”“那么,历史呢?”“也包括在《堕落的天使》里啦!”

八、哪些能力是闯荡未来世界所必须的?

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普遍重要性的个人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我们称之为综合能力。

它更关注人们如何更好地应对自己的个人生活和人际关系,包括家庭角色、工作角色等。如今的工作越来越需要综合能力,只是循规蹈矩已经不足以支持人们保住饭碗。

结语

?

我们每个人都要明白,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时代。

信息爆炸、数字化和全球化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复杂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这远远超过了对父辈时代的要求。而我们的教育却几无改变!

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到底该学什么,该教什么,如何才是真正的学习。

英语中的学科+——《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

英语中的学科+——《为未知而教,为未来 而学》读后感 戴维.珀金斯在他的著作《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中提到:我们值得学习的知识范畴不断扩展,所以我们就需要更新单元体系,更新传统学科的知识内容,建构新交叉学科。在学术研究的世界中,随着交叉学科不断涌现,一些学科已经发现了新的的观念源泉和兴奋点。正如我们学校现在所在研究的一个内容:学科+,英语教学也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改变。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是一门工具学科,所以英语其实是一个百纳海川的学科。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各学科的知识,不但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更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英语。那么在英语学科中的学科+,我们可以加什么呢? 一、加思想教育 英语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分析,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让孩子在上好英语课的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英语教材是德育的载体,其中不少对话、日常用语、阅读文章都具有丰富的德育修养知识,教师用这样的教材实施教学,在传授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自然也就渗透了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因此,教师困在组织学生听、

说、读、写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的德育价值,完成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大任务。比如在学译林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7 Would you like a pie?时,我们就可以渗透一个互相分享的观念,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分享。 二、加科学 学习英语不仅是为了满足人际交往的需要,也是为了用英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学科教学相互整合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发展趋势。小学英语教学只有注重科学教育的渗透,才能帮助“抽象思维能力比较低,形象思维能力强,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小学生对一件事物产生较为持久的兴趣,从而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现行上海小学牛津英语教材内容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与各学科知识互相融合,每一年段的教学内容都含有科学知识。比如我们在译林英语三年级上中学习了colours,虽然这是个简单的颜色单词的学习,但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颜色,了解颜色的形成和颜色的调和,虽然课的难度似乎加大了,但是学生学习的热情却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的效果也会比原来更加好。 三、加音乐 在每一节英语课的课前,通过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歌曲来调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 教师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从数学学习中找到兴趣,发现意外,自主提问就是我们一线教师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焕发课堂生命力时应该努力去实现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选择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极有可能变得有生命力的问题,可以通过培养好奇心和让学生参与提问等方式来实现。 关于如何提出开放性的有生命力的问题,书中介绍了三种方式。 方式一:“中心线索”法,就主题通常由问题的形式出现,学习者对此进行探究,现在我们的课堂中也经常会有这样的形式,针对一个知识点,设计了一些探究问题,然后学生可以分小组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分析,交流讨论,甚至提问质疑。 方式二:要素式问题,就是教师要围绕大概念而非答案来组织教学。 方式三:增殖性问题,是指最初由教师提出问题,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经验后,也提出相应的问题,理想的增殖性问题是开放的,破旧立新的,丰富的。这样的问题其实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也经常会有,教师通过关键环节或关键问题的追问,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然后由自己新的疑问,从而得到这样的增殖性问题,引领大家继续深入的思考,这样的方式我觉得就是教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可以追问: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假如不是呢?发生了什么?我们看到了

什么才能这样说呢?这样的一个个追问的问题包抛下去就能极大的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扩展理解的外延,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进一步思考而得到新的疑问。学习者受到问题的驱使,主动探寻答案,这样的过程和学习方式、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会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其实,重要的不止是得到答案,无论理解得多充分,关键更在于学习提问和寻找答案的艺术和技巧上,这样的一种理解的深入的有生命力的学习才是我们学生需要掌握的,我想在自己今后的课堂上,我也会朝这个方向努力,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生命力,慢慢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还有尽量保有学生的好奇心,最终学会学习,让学生能为未来而学。

为未知而教_为未知而学

第一篇2018.3.20 《为未知而教,为未知而学》读后感 什么是值得学习的知识 ——肖肖拜读了《为未知而教,为未知而学》这本书,封面上有个问题:“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算是很明白地说明了这本书的主旨。不过,要说最好的概括,其实还是书名本身。 这本书的作者戴维·珀金斯。是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站得高看得远,书中不乏诸多真知灼见。我翻得很快,对全书没有仔细阅读,只有一些浮皮潦草的感知,写在这里写一下自己的点滴心得。 先从“什么是值得学习的知识”开始。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很难下定论的,因为每个人有各自的立场,无论你怎么说都会有人反对。所以实际上作者是把这个问题缩小了:哪些知识是大家都觉得应该学,实际上却没有用的?不过好在虽然各自有各自的解读,但二次方程的遭遇却是容易达成共识的:没人说二次方程不重要,或者不该学,但确实学了以后用的地方很少。在这样的共识上,问题就来了:像这样的知识到底该不该学?或者说该怎么学?除了用以谋生的专业知识之外,还有某些基础性的知识是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所必须的,就是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基本认识。这些知识的定义是含糊不清的,或者是说混杂的,但是却是一个社会人与禽兽之间的本质区别,跟尼尔·波兹曼说的“宏大叙事”有点接近。 信息社会更是信息极度过剩,所以我们应该学习那些有生活价值的东西。这个生活价值要做广义的理解,不是说只有能赚钱的才是有用的。如果一个人沉迷于屠龙术的研究,他能够从中得到愉悦,对他来说就是有生活价值的。但从一般人的角度来说,确实可以大致画一个围,比如说概率和统计学,作者就主成为必修课,因为我们不得不使用抽样的办法来解决信息过剩的问题,如何保证抽样的准确性就很关键了。 书中第六章很有意思,说的是思维模式的问题。欧几里得的思维模式就是形式和逻辑重于一切,培根的思维模式则是归纳和总结,牛顿的思维模式则是项目管理式的,根据目标的需求来整合各种知识。修昔底德的历史学的思维方式则是在历史叙事中寻求解释,通过对真相的追问实现自圆其说的认知。这个世界美好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

读《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有感 戴维·珀金斯是美国着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资深教授,“零点项目”创始人。他从事的是教育心理研究,他的作品当然是理论性很强的。阅读这类作品,一般需要静下心去慢慢品味。教育理念是无形的,但它们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却是实在的。清除陈腐的教育理念,是时代的呼唤,是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本书围绕“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展开四个方面的探索:辨别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选择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为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而教;建构具有生活价值的课程。 正是“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一说吸引了我。使我好奇许久朦朦胧胧,欲说还羞的教育理念豁然开朗,从此昂首挺胸起来。戴维·珀金斯认为,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作者多次提到“二次方程”的问题,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都学过二次方程,可是,成人之后,除了专业的教师,很少有人用过二次方程。类似的例子多着呢,还有人调侃过高数,说你买菜需要高数吗?试问我们大人们,有几个人在生活中用到了中小学时花了很多功夫学习的知识呢?我们是不是也有人抱怨,有些人没读过什么书,如今混得比我们好得多。是没读过书的人能力不如我们吗?不是。很多人失去了我们所谓的常规学习,却学到了很多意外的知识。过去,我们做了许多没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今天,我们是教师,同样教授了许多没有学习价值的内容,更忽略了大量极有价值的知识!长期不用的知识渐渐会被大脑遗忘,它们会逐渐消失,无论知识本身具有多么重要的内在价值,只要它被大脑遗忘,就不可能再具有生活价值。我们今天的传统教育大多是“了解性教育”,背、练、重复,使我们失去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面对这一说法,我们老师,家长,管理者都会很无奈地说:“不学,可是要考试啊。必须学!”这也许就是戴维在中国尚还受冷遇的缘故吧。我们国家还是处于一试定终身的阶段,还没有找到打破比目前高考更合理的升学方法。于是,学生们还得面对自己毫无兴趣的课程死死去读,去记,去练习。甚至,为了出人头地,不惜花大价钱去补习。为了上个名初中,光补习费就是好几万!就说我所了解的小升初名校招生培训吧,把大量初中甚至高中学习内容拿到即将毕业的小

读《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有感

读《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有感 读《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有感 ------让孩子进行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真是一本好书。 因为朱永新老师的推荐,我才像看小说一样地拜读了此书。 可能是水平和视角的问题,我觉得读懂作者的意图不是那么的容 易,有些地方要多次反复看,才明白。朱老师特别表明作者戴维 珀金斯在美国相当有名,是美国着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资 深教授。本书主要是倡导让孩子学习对未来有生活价值的知识, 这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学习,太过注重灌输 知识其实是不可取的,也是无效的学习。 本书围绕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展开四个方面的探索:辨别 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选择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为具有生活价 值的学习而教;建构具有生活价值的课程。 什么才是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呢?或者换成学生的问法,就 是我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最简单的回答是因为考试要考,这个 回答太无聊也太不负责任了。也许有人会回答是因为对你以后有 好处,但这个回答也很难有说服力。作者多次提到二次方程的问 题,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都学过二次方程,可是,成人之后,除了

专业的教师,很少有人用过二次方程。类似的例子多着呢,还有 人调侃过高数,说你买菜需要高数吗?试问有几个人在生活中用 到了中小学时花了很多功夫学习的知识呢?是不是也有人抱怨, 有些人没读过什么书,如今混得比我们好得多。是没读过书的人 能力不如我们吗?不是。哎!我的想法是内心的丰盈不是用成功 和实用性可以表现而已。戴维珀金斯认为,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 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也就是说,既不是关于阅读、算术 这样的基本生存技能,也不讨论一个人在工作以后因为职业需要 必须学习的专业技能。因为这两块知识,不存在异议,每个人都 值得或者说必须学习。而从小学到高中这12年里,到底什么知识 值得学习就不是那么确定了,有必要反思。 在全书的第一章里,珀金斯教授首先剖析了他认为现在传统 的学校教育教的内容存在的三大问题。一个是过分重视学业成就,通俗点说,就是各学科的考试分数,而不管这个分数的高低意味 着什么。第二个是过于关注了解性知识。这个概念可以用北京十 一校的特级教师魏勇的话来解释,就是凡能百度到的,一定不是 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第三个问题是过于强求专业知识,而忽略 了与生活有关的软知识。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可能是个解二次方程 的高手,却经常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些80%的人一用就灵,是中国人就转的文章。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一个观点:教育应该塑造的 是业余的专家,他们能够自信地、正确地、灵活地理解和运用基 础知识。业余专家可能在解二次方程上不具有专业技术能力,但

读书心得 读《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有感

因为朋友的推荐,知道了樊登读书这个app。当时给我介绍这个app的时候,就说比较方便,上边介绍的书籍比较全面,如果想买哪本书,先听听樊登的介绍,再决定。当时就觉得装一个app也无所谓,就顺手装上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想起来,划拉手机的时候看到也就是淡淡的瞥一眼,再后来朋友推荐我听一听《寻人不遇》,再到后来的《自卑与超越》、《非暴力沟通》、《活好》......在这周我终于结束了只听不看的现状,购买了4本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书籍,分别是《寻人不遇》、《幸福的方法》、《苏东坡传》、《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可能是作为老师的敏感性,看到教和学就会有莫名的亲切感,所以先打开了这一本,但也可能是水平和视角的问题,我觉得读懂作者的意图不是那么容易,有很多地方需要多次反复看,才明白。 本书的作者戴维·珀金斯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资深教授。本书主要倡导让孩子学习对未来有生活价值的知识,这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学习,太过注重灌输知识其实是不可取的,也是无效的学习。本书围绕“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展开四个方面的探索:辨别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选择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为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而教;建构具有生活价值的课程。 什么才是“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呢?换成学生的问法,同时也是我曾经问过的,就是“我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以前老师回答我“因为考试要考”,我现在回答我的学生也就是简单的“因为对你以后有好处”,但自己都觉得这个回答没有说服力,因为从我自身看除了教师以及以后的数学专业的人员会用到这些知识,没有人生活中会用到这些知识。比如说作者多次提到“二次方程”的问题,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都学过二次方程,可是,成人之后,除了专业的教师,很少有人用过二次方程。戴维·珀金斯认为,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也就是说,既不是关于阅读、算术这样的基本生存技能,也不讨论一个人在工作以后因为职业需要必须学习的专业技能。因为这两块知识,不存在异议,每个人都值得或者说必须学习。 因为拿到书的时间比较短,所以也仅仅就读了第一章。在全书的第一章里,珀金斯教授首先剖析了他认为现在传统的学校教育教的内容存在的三大问题。一个是过分重视学业成就,通俗点说,就是各学科的考试分数,而不管这个分数的高低意味着什么。第二个是过于关注“了解性知识”。就是“凡能百度到的,一定不是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第三个问题是过于强求专业知识,而忽略了与生活有关的软知识。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可能是个解二次方程的高手,却经常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些“80%的人一用就灵,是中国人就转”的文章。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一个观点:教育应该塑造的是“业余的专家”,他们能够自信地、正确地、灵活地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业余专家可能在解二次方程上

《为未知而教,为未知而学》读后感

《为未知而教,为未知而学》读后感 浦三路小学徐力 今年寒假读了《为未知而教,为未知而学》这本书,封面上有个问题:“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算是很明白地说明了这本书的主旨。不过,要说最好的概括,其实还是书名本身。 这本书的作者戴维·珀金斯(David N. Perkins)是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站得高看得远,书中不乏诸多真知灼见。我翻得很快,对全书没有仔细阅读,只有一些浮皮潦草的感知,写在这里写一下自己的点滴心得。 先从“什么是值得学习的知识”开始。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很难下定论的,因为每个人有各自的立场,无论你怎么说都会有人反对。所以实际上作者是把这个问题缩小了:哪些知识是大家都觉得应该学,实际上却没有用的?不过好在虽然各自有各自的解读,但二次方程的遭遇却是容易达成共识的:没人说二次方程不重要,或者不该学,但确实学了以后用的地方很少。在这样的共识上,问题就来了:像这样的知识到底该不该学?或者说该怎么学?除了用以谋生的专业知识之外,还有某些基础性的知识是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所必须的,就是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基本认识。这些知识的定义是含糊不清的,或者是说混杂的,但是却是一个社会人与禽兽之间的本质区别,跟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所说的“宏大叙事”有点接近。 信息社会更是信息极度过剩,所以我们应该学习那些有生活价值的东西。这个生活价值要做广义的理解,不是说只有能赚钱的才是有用的。如果一个人沉迷于屠龙术的研究,他能够从中得到愉悦,对他来说就是有生活价值的。但从一般人的角度来说,确实可以大致画一个范围,比如说概率和统计学,作者就主张成为必修课,因为我们不得不使用抽样的办法来解决信息过剩的问题,如何保证抽样的准确性就很关键了。 书中第六章很有意思,说的是思维模式的问题。欧几里得的思维模式就是形式和逻辑重于一切,培根的思维模式则是归纳和总结,牛顿的思维模式则是项目管理式的,根据目标的需求来整合各种知识。修昔底德的历史学的思维方式则是在历史叙事中寻求解释,通过对真相的追问实现自圆其说的认知。这个世界美好的东西太多,所以现在人的普遍毛病是贪心不足,在知识这个问题上也是一样。

教师读书随笔《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

教师读书随笔《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资深教授戴维.珀金斯的著作,在前言中有这么一句话吸引了我“你们为什么而学习?”这是一句老师问学生的话,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又是为什么而教呢?”正如书中所说“对于这个问题,想给出 完美的答案并不容易。”大家给出的答案往往是“因为它是这个 单元的一个学习目标;因为***会涉及;因为你需要掌握……” 作为一名老师给予我们面对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正如书中 所说“老师们兢兢业业地工作,对那些不一定有趣的话题,学生 们根本不愿意给予半点机会,在大多数课堂上,我们所教授的内 容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学生又可以 为什么而“学”?我们又可以给予学生怎么的“教”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教在学的“兴趣”上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运用学 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这就要求 我们每位音乐工作者,从思想上去重视学生,从行动上去研究学生。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 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带着一种对音乐“感兴趣”的心态来上课。 二、为兴趣而学,教在学的“兴趣”上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音乐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 为一名音乐教师,应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不能过于注重单一 技能,要使学生的视野拓宽,让学生认为自己有艺术细胞,从而 利用音乐陶冶情操。对于小学生来说,只要对其进行熏陶就足够了,所谓“耳濡目染”、“不学以能”。 古人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直接推动学 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只有当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知道“为 什么而学习”,才能使整个学习活动兴奋起来,促使学生去追求 知识,探索科学奥秘。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 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来分享的书叫做《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资深教授戴维珀金斯的作品。 它的英文书名很简洁,叫Futureise,future的意思是将来,ise的意思是智慧,简而言之,我们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更加具有“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来看待教育。 珀金斯教授认为现在传统的学校教育教的内容存在的三大问题:一个是过分重视学业成就,通俗点说,就是各学科的考试分数,而不管这个分数的高低意味着什么。第二个是过于关注“了解性知识”,忽略只是内涵的把握。第三个问题是过于强求专业知识,而忽略了与生活有关的软知识。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一个观点: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应该塑造的是“业余的专家”,他们不强求专业知识,却能够自信地、正确地、灵活地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是不是过多的局限于教科书上的信息?我们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书本上已知的知识,已经验证过的事实和已经确立的法则。当今世界的变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仅按部就班的教授已经的知识这种方式还能不能行的通?这种方式下教育出来的学生能不能适应灵活多变的世界?答案是否定的。因此,我们要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要重新

调整我们的教育目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为将来做准备! 这本书,就是为了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知识是值得学习的?”或者换成学生的问法,就是“我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难道就“因为考试要考”,所以就要教学这样的知识吗?作者以数学中的“二次方程”为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学校学过“二次方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真的会用到二次方程吗?很少,少到几乎没有人。如果教学的东西我们的学生将来根本用不到,那这就不是值得学习的知识。由此可见,具有生活价值的东西是真正值得学习的。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从小学到高中,你学到的哪些知识在今天的生活中仍然有用呢?但是得把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和计算能力排除在外。作者认为值得学习的知识是对学习者的生活和未来有关和有用的知识,有助于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不过,珀金斯教授进一步将这个定性的标准分解成了两个更有行动指导意义的标准。个是:值得学习的知识应该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全局性的理解。也就是对所学的知识能进行全面的,生动灵活的理解,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能触类旁通,能很好的应用于实践。它就可以帮助学习者在遇到真实问题时:快速地判明问题的性质、审慎的思考,并能够激发进一步的深入学习。用作者的话来说,现在的教育教的是“配

教师读书笔记 读戴维.珀金斯的《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而感

教师读书笔记读戴维.珀金斯的《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而感 去年在北京教育行政学院培训,买到很多好书。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维.珀金斯的《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一书就是其中一本,寒假,推荐给老师们作为继续教育必读数目。身为学校大家庭的一员,在休息的同时,时时读一读,感到特别受冲击。深感此书非同寻常,它慢慢引导“现实世界中的我”去想象“超现实的未来”中学习是什么样子的,也引导我自觉地去思考我校正在研究的“深度学习自由课堂的教学改革项目如何深入推进。 贯穿整本书的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问题——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 作者用非常敏锐的眼光发现许多学校的老师开始拓展教学内容的边界,开始尝试6大超越的教学:超越基础技能——21世纪必备的综合能力与品质;超越传统学科——新兴的、综合的、有差异的学科;超越彼此割裂的各学科——跨学科的主题和问题;超越区域性观念——全球化理念、问题和学习;超越对学术内容的掌握——学习思考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现实世界;超越既定内容——提供多元学习的选择。作者的观点为我们深度学习研究指明了方向,也坚定了我们的草根研究立足在学生深度学习的目标的落实上,通过生活化

主题内容的遴选、学习空间的设计与改造、多元学习共同体组建的研究、学习成果的自由表达等方面来落实项目研究的信心,同时也给我们的思考插上了专业的翅膀。这是一本可以作为推进我们深度学习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 对照现实,确实,有一部分有理想、有责任又有专业水平的老师再尝试这六大超越。我们的项目——深度学习的自由课堂,能够立项,本身说明我们看到了全球化的教育发展、看到了21世纪需要的人才要求而探索一种适合未来、能够走向未来的学习方式与生存方式。我们的研究不是零起点的,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研究,我们一直在探索一种生活化主题的学习,是基于生活情景解决真实问题的再学习、解决稍复杂问题的再探究;国际理解教育方面,我们就是通过国际跨文化游学、小团队研究在培养全球化的理念,共同探讨环保、气候、运动、饮食与生活方式、文化等问题做了比较深入的探索,在区域内是领先的;在国家课程的实施方面,各学科在抓好基础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进行了单元主题大嵌入与“八分之一”课堂的小嵌入的尝试,让学生思考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现实世界;在社团的教学中,一些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学习的选择……因此,我们有了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教学成果。 然后,对照这六大超越,我们清醒地看到许多挑战性任务需要面对与研究。

教师读书随笔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

教师读书随笔《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读后感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资深教授戴维. 珀金斯的著作,在前言中有这么一句话吸引了我“你们为什么而学习?”这是一句老师问学生的话,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又是为什么而教呢?”正如书中所说“对于这个问题,想给出完美的答案并不容易。”大家给出的答案往往是“因为它是这个单元的一个学习目标;因为***会涉及;因为你需要掌握……” 作为一名老师给予我们面对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正如书中所说“老师们兢兢业业地工作,对那些不一定有趣的话题,学生们根本不愿意给予半点机会,在大多数课堂上,我们所教授的内容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学生又可以为什么而“学”?我们又可以给予学生怎么的“教”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教在学的“兴趣”上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运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每位音乐工作者,从思想上去重视学生,从行动上去研究学生。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带着一种对音乐“感

兴趣”的心态来上课。 二、为兴趣而学,教在学的“兴趣”上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音乐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不能过于注重单一技能,要使学生的视野拓宽,让学生认为自己有艺术细胞,从而利用音乐陶冶情操。对于小学生来说,只要对其进行熏陶就足够了,所谓“耳濡目染”、“不学以能”。 古人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只有当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才能使整个学习活动兴奋起来,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科学奥秘。

《为未知而教 为未来而学》读后感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初看到书名感就觉感兴趣,认真读完之后受益匪浅,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也进行了相应的反思。现将读后感及个人反思总结如下。 本书围绕“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展开四个方面的探索:辨别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选择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为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而教;建构具有生活价值的课程。“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一说深深的吸引了我。戴维·珀金斯认为,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 而反观目前我们的教育,很多情况下,学校和老师都是被迫为分数而教,为高考而教。生物课程本身是一门离生活很近的学科,可是更多的时候我们迫于考试的压力,在课堂上不敢更多的“闲扯”,而是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过。以前的自习课真的是“自习”课,是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学生有相对多的自由时间,他们可以自由的支配并且安排自己的时间,从中也可以学会时间规划,学科安排等。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自习课上讲课,讲题,不给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迫于压力我也会在安排给我的自习课上,要求学生必须写生物作业,必须学习生物,但这真的是我曾经厌恶的状态。可能真的就是“最后变成了当初自己讨厌的那个人”。 现在进入了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种信息技术的使用确实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多的方便。通过微信、QQ、家校通等的形式发布作业给学生,确实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但却势必削弱学生自己记作业、写作业的责任感。把本该是学生自己操心的事情,变成了由老师操心,由家长操心。我们的老师们正在一步步的沦为学生的保姆,事无巨细,全部包办。试想,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有多大的自律力,多大的责任感,能作出多大的成就。 希望给有一天,我们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在今天这个复杂而多变的世界中,努力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启发智慧、增进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他们积极、广泛、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培养将来“闯荡未来社会必备的能力”。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初看到书名感就觉感兴趣,认真读完之后受益匪浅,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也进行了相应的反思。现将读后感及个人反思总结如下。 本书围绕“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展开四个方面的探索:辨别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选择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为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而教;建构具有生活价值的课程。“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一说深深的吸引了我。戴维·珀金斯认为,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 而反观目前我们的教育,很多情况下,学校和老师都是被迫为分数而教,为高考而教。生物课程本身是一门离生活很近的学科,可是更多的时候我们迫于考试的压力,在课堂上不敢更多的“闲扯”,而是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过。以前的自习课真的是“自习”课,是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学生有相对多的自由时间,他们可以自由的支配并且安排自己的时间,从中也可以学会时间规划,学科安排等。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自习课上讲课,讲题,不给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迫于压力我也会在安排给我的自习课上,要求学生必须写生物作业,必须学习生物,但这真的是我曾经厌恶的状态。可能真的就是“最后变成了当初自己讨厌的那个人”。 现在进入了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种信息技术的使用确实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多的方便。通过微信、QQ、家校通等的形式发布作业给学生,确实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但却势必削弱学生自己记作业、写作业的责任感。把本该是学生自己操心的事情,变成了由老师操心,由家长操心。我们的老师们正在一步步的沦为学生的保姆,事无巨细,全部包办。试想,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有多大的自律力,多大的责任感,能作出多大的成就。 希望给有一天,我们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在今天这个复杂而多变的世界中,努力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启发智慧、增进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他们积极、广泛、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培养将来“闯荡未来社会必备的能力”。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励志演讲稿:为未来而拼搏

励志演讲稿:为未来而拼搏 青春励志演讲稿:拼搏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清晨温柔的阳光透过绿色的叶子洒向大地,年轮中曾经青涩的时光向未来讲述着美丽的传说记得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著中有这么一段话:”生活赋予我们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的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和信心的青春”的确如此,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季节,是人生最铿锵的篇章,是摧枯拉朽的豪情,是旭日东升力量青春的我们意气风发,青春的我们敢为人先,青春的我们斗志昂扬青春的拼搏是人生一副洒满阳光的风景,是一道转瞬即逝的彩虹,是一首用热情奏响的乐章所谓”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说的就是青春青春既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话题,又是一种感觉于是,诗情画意的梦,天真纯洁的幻想、无忧无虑的日子,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青春画卷但蓦然回首,你发现在天蓝风轻的春光中,一切都像是透明的,从而感到一种超然的力量在心底爆发,时刻提醒着我们要永远向前生命易老,时光飞逝,无论失败或是成功,青春的痕迹告诉我们永远努力奋斗我们拥有青春,就如朝阳蓬勃向上;我们拥有青春,就如山溪不羁奔流;我们拥有青春,就如幼蚕破茧而出......励志成才演讲稿每个人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志向,也许远大、也许平凡,那么,同学们,属于你的那份志

向又能散发出多少光芒去指引你的未来呢?俗话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大志”立志是成功的动力,能让我们为实现人生目标而不懈地奋斗,凭借坚忍不拔的信念屹立在成功的巅峰眺望远方立志贵在坚持,立志贵在立大志!而立大志,莫过于立志成才,照亮祖国未来的希望或许你们会觉得,如此“伟大”的志向过于遥远但是,想必在座的每一位都该知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含义吧没错!可千万不要小看了这第一步,立下一个志向就是我们漫漫征途的开始,如果起点缺乏远见或是模糊不清,那么,你将来所要走过的路上将会留下遗憾、甚至悔恨无论你是立志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科学家、还是一名燃烧蜡烛的教师;成为勤劳为民的公务员,还是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成为一名驰骋商海的弄潮儿,还是一名公正廉明的法官,成为一名救病济世的医生,还是一名为国争光的运动员??.不论是什么样的选择,.只要你的志向崇高而远大,我会恭喜你已经找准了起点,只须付出足够的努力和不懈的拼搏,相信你人生中所拥有的辉煌灿烂就会是最多的!你的人生就会变得充实与富足,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和人民的爱戴立志成才,必须努力读书,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地读书作为莘莘学子,来学校的目标就是更好的泛舟书海,读书成才读书,就是用心灵去感悟:星的灿烂,月的朦胧,花的嫣然,泪的晶莹,人类的进步,科技的腾飞,以及生命的沧桑与美丽读书,是在如画风景中捡拾朝花,寻找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荐语 什么才是值得的学习呢? 青春年少时,我们将满腔热情奉献给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以期博个光明坦荡的前途,从此人生顺遂。 却不知,现实给了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那些知识并不能教会我们如何提高情商,如何与同事更好地交流,如何辨识生活中的风险…… 究竟是哪一环出了问题,让我们的学习“投资”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会帮你打开内心的焦虑:传统教育存在哪些真正致命的问题?什么才是好的学习(全局性理解)?如何打造你的创造力? 作者简介 ? 戴维·珀金斯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资深教授,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国际思维协会组织委员会常委,全球教育界知名演讲家和顾问。 哈佛大学“零点项目”创始人之一,与霍华德·加德纳一起,作为“零点项目”的负责人共同工作超过25年。从最初成立至今,50年来,零点项目致力于研究智力、理解、思考、创意与人类的学习等相关议题,吸引了来自全球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老师,尤其是美国诸多专业人士、国际学校的教师等参与其中,并定期举办研讨会和工作坊,推广研究成果。 精华解读

以下内容为《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录 引言:你的“学习”产生“回报”了吗? 一、为何传统教育下的学习总陷于被动 二、你真正理解透彻的知识是哪些? 三、如何超越既定的知识和已知的学习 四、如何让有用的知识在生活中融会贯通 五、传统教育的分科还有用吗 六、如何认识各学科背后的认知方式 七、新的单元体系将为我们提供什么? 八、哪些能力是闯荡未来世界所必须的? 正文 引言:你的学习“投资”产生“回报”了吗? 从小学到大学,你学到的哪些知识在今天的生活中仍然有用? 这些知识会在专业技术、社交活动、家庭生活、艺术活动以及更好地理解日常生活等方面给你带来帮助吗? 很遗憾,大部分的人回答是“NO”。那么,什么样的知识才值得学习呢?

《为未知而教 为未来而学》学习体会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后感 为什么会有选择题存在?我们多么习惯于这个存在的事实,从未想过,甚至从我们面对考试的时候多么喜欢选择题,它容易做啊,它有标准答案,而之带来的问题就是我们不用思考,我们喜欢更多选择题而更容易应付考试,毕业后的我们的职业考试就基本是选择题,因有我们的考试还有过关 和走过场的问题,那倒推回来,如果我们的目的是学习,我们为未来而学,那么选择题、填空题还能承载传递知识的作用吗?选择题压根就是为了方 便筛选而来工具。 引出的议题是我们更应注重于应用题,而应用其包含的内涵必须是结 合生活的,符合当时当地需求的应用的,真正的学习也必须是基于此的学习,我们也更应该看中学习的过程,也注重学习的结果。 应用也必将激发我们主动的学习,我们带着困惑和好奇的学习,探究 讨论式的学习是其最适合的土壤,我们为什么越来越不会好奇和困惑,面 对这个世界的习而为常是为未来学习的拦路虎,我们的孩子也日趋一日将 在传统传授式的教学里失去困惑和敏感,麻木如我们这样的成年人,如何 再激起对问题的敏感,如何面对孩子还存在的困惑和好奇的敏感,只能让 自己有意识的去刻意练习,从第一天的:I see ?I think ?I wonder?到今天的:1、什么让我们困惑了?2、为什么这样?3、假如不是呢?4、 答案说明了什么?我们去学会提问,我们去思考,我们去求取答案,我们

把答案变成工具,再尽可能的把所学会的知识,变成又一次探寻和发展的 工具,我们知道更多,我们就不知道更多,我们要更多困惑,更多问题, 更多为什么。 朋友举的瓶盖的例子,大开脑洞,如此生活中的学习,膜拜之极,提 问的水平和艺术,前段时间买的《学会提问》这本书也读的很艰涩,还是 要再啃一啃,也期待彭彭早日带读这本书,目前就从提问的刻意练习开始。

读书心得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笔记

读书心得《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 书笔记 戴维·珀金斯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资深教授,“零点项目”创始人。他从事的是教育心理研究,他的作品当然是理论性很强的。阅读这类作品,一般需要静下心去慢慢品味。教育理念是无形的,但它们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却是实在的。清除陈腐的教育理念,是时代的呼唤,是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本书围绕“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展开四个方面的探索:辨别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选择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为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而教;建构具有生活价值的课程。正是“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一说吸引了我。使我好奇许久朦朦胧胧,欲说还羞的教育理念豁然开朗,从此昂首挺胸起来。戴维·珀金斯认为,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作者多次提到“二次方程”的问题,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都学过二次方程,可是,成人之后,除了专业的教师,很少有人用过二次方程。类似的例子多着呢,还有人调侃过高数,说你买菜需要高数吗?试问我们大人们,有几个人在生活中用到了中小学时花了很多功夫学习的知识呢?我们是不是也有人抱怨,有些人没读过什么书,如今混得比我们

好得多。是没读过书的人能力不如我们吗?不是。很多人失去了我们所谓的常规学习,却学到了很多意外的知识。过去,我们做了许多没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今天,我们是教师,同样教授了许多没有学习价值的内容,更忽略了大量极有价值的知识!长期不用的知识渐渐会被大脑遗忘,它们会逐渐消失,无论知识本身具有多么重要的内在价值,只要它被大脑遗忘,就不可能再具有生活价值。我们今天的传统教育大多是“了解性教育”,背、练、重复,使我们失去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面对这一说法,我们老师,家长,管理者都会很无奈地说:“不学,可是要考试啊。必须学!”这也许就是戴维在中国尚还受冷遇的缘故吧。我们国家还是处于一试定终身的阶段,还没有找到打破比目前高考更合理的升学方法。于是,学生们还得面对自己毫无兴趣的课程死死去读,去记,去练习。甚至,为了出人头地,不惜花大价钱去补习。为了上个名初中,光补习费就是好几万!就说我所了解的小升初名校招生培训吧,把大量初中甚至高中学习内容拿到即将毕业的小学生面前,故弄玄虚,吸引家长把孩子送来,非培训不可。不光是家长,学校、教育局、各级教育主管,为了很快出政绩,不惜置学生终身不顾,为一纸考试花大力气补课,做许多重复性机械训练,拿考试分数排名。可是,这样的劳苦结果是什么呢?厌学!逃避!自杀!比比皆是。就算勉强上了

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 期待从这里开始,遇见更好的自己。12月6日至12日,我带着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来到湘水河畔岳麓山下的湖南师范大学,参加了河南省三门峡市2019年市级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这次培训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培训采取集中授课,一是分学科授课,通过学习,认识到教师应转变思想,做一个有情怀的教师,要心中有理想、肩上有责任、头脑有智慧,要把教育当成快乐,把讲课当成享受。现将这次培训总结如下: 一、专家引领成长 这次培训我聆听了高校资深专家教授、知名校长、中学一线教师的讲座,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一些“瓶颈”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与方法。 刘湘溶教授《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要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的要求,要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要一辈子做有追求的教师,引导我们践行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大爱教育。学生求学就是求进步,要学习无差异的尊重人,对学生要有大爱原则,要尊重人的差异,教师也应有工匠精神。 如张青博士的《信息技术时代的挑战: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讲座,幽默风趣地为大家分析了现代化媒体对学生、教师的影响,指出教师需要细化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教学策略,落实课堂目标,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需求,将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相融相生地落实在不同学段的学生身上。使我认识到人文情怀,理性思维的重

要,在课堂上把核心素养相融相生落实在教学目标上,教学讲究策略,培养学生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精神。同时,教师需要有反思精神,需要掌握教育学知识,才能成长为学生喜欢的教师。 又如姚利民博士的《高校课堂的判断标准与有效教学的实施》讲座,上课讲得太清楚是无挑战的,必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知识。对于学生上课分心,应让其忙起来,让学生想听,能说,善动,会思。而研究应该来自教育教学实践,又要回归课堂,服务课堂。 二、更新教育理念 语文老师传承知识与文化,是站在科学知识岸边的摆渡人。所以,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时时保持充电的状态,此次培训无疑是一次良好的机会。张良田教授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和培育》,认识到语文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文字运用方式及其品质,要将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转化为学习策略,要在语言实践中自觉运用语言知识。 国培专家冯辉梅的《学本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很会教的老师其实已经落伍”,很有新意。“战国四公子”专题教学,给人印象深刻,若你是当时的一名士,你更愿意到谁的门下生活,整合了生涯规划,个人体验情境,社合生活情境,学科认知情境有机结合,融入了思维冲突。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写学习策略设计,启动元认知。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自己不断更新,才能更上一层楼。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感悟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感悟 有幸聆听各位领导的读书感悟,大家的分享精彩纷呈,让我获益匪浅,这样的学习有意义,有总结,有探讨,让知识在我们内心生根发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书中对学习问题做了深入探讨。提出疑问,我们上学时学习的二元二次方程,LOG等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很少用到,而我们却要花很大精力去学习。而概率论等内容,我们生活中频繁用到,而我们学习的却很少,停留在了解皮毛而已。我认为,学习要为生活服务,学习的知识应该跟生活结合起来。把知识延伸,运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老师要引导孩子们多去思考,多去观察生活。把所学的知识生活化。鼓励孩子们把知识融会贯通,知识不应该是层级结构,应该是网状结构,环环相扣。通过一个知识点,联想到众多与之相关的点,这样才能把书读活。 这本书也激发了我对学习的思考,我们现在的教学体系重在传授知识点,缺乏对生命认知,爱的能力相关的教学,而这些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收获幸福的根。所以我们经常有看到一些学生因为一些挫折就选择自杀。或者父母含辛茹苦20多年培养一个大学生,孩子追求的方向错了,选择危害社会。这样的新闻网上一堆堆。关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这样的课题在学习生涯中尤为重要。先有生命,再谈发展,继而卓越。 教育问题一直是家长尤为关注的,不管在哪个时代,都不可能有完美的教育,教育是需一代又一代人,坚持去探索,坚持去总结,坚

持去思考,坚持去实践,不断沉淀,不断完善的课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务必时刻关注着孩子成长,及时给予心理和精神的陪伴。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社会,学校,家庭,把眼光放远,赢得未来,才是真正的成功。希望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来研读这本书,都怀揣这种理念,都坚持这种信仰。相信教育的春天必将来临!

《为未来而教》读后感

《为未来而教》读后感 《为未来而教》为李泽武老师所著。李泽武老师作为中国大陆首位华德福主课教师,现为成都华德福学校校长。书中以日记的形式记述了华德福学校创建初期的教学经历。正是这本书让我了解到除了传统教育之外,还存在着这样一种原生态的教育方式。 华德福教育方式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四点: 1、让孩子自然成长。这和我们现今社会流行的早教观念有点背道而驰。现在的教育理念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华德福则不主张孩子过早地进行知识性学习,认为过早进行各种智力开发,会影响孩子身心的正常发育及长远发展,儿童时期孩子主要的任务是构建自己强壮的身体,培养正常的和外界联系的能力。所以其教育方式是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包括音乐、艺术、木工、运动、做家务、照料动物等。 2、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现的家长大部分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所以出现了很多分数不够也要花钱、找关系送孩子上名校或者明知孩子无心向学,仍把孩子摁到学校学习的现象。华德福的教育目的不是让孩子成名成家,而是引导他成为他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迷失自己的方向,让自己的心灵有归属归属感,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 3. 注重教育的连续性 华德福学校教育分为幼儿园、1-8年级、9-12年级。1—8年级由一名主课老师教授孩子的所有主要课程的学习,9—12年级的课程才

由各专业老师任教。稳定的主课教师能够真正的了解学生、对学生负责,也有利于促进教育的连续性,这是我们现在传统教育所不能比的。 4、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 从学习方式看,传统学校教授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考试,知识是死的,而华德福教育强调在做中学,知识是活的。传统学校的孩子很少有真心爱学习的,而华德福教育会培养孩子对知识的兴趣,始终保持一种求知欲望。 实事求是的说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原生态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之所以称之为原生态是因为这种教学方式比传统的教育更能体现教育的本质。虽然这种教学方式不是我们个人能够实现的,但这种教育理念在班级管理中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以上是我对《为未来而教》的理解,如有不正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