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先生的工夫论与道德之为

阳明先生的工夫论与道德之为
阳明先生的工夫论与道德之为

《阳明先生的工夫论与道德之为“道”》

罗同兵

阳明先生弟子钱德洪在《刻文录叙说》中指出:“先生之学凡三变,其为教也亦三变:少之时,驰骋于辞章;已而出入二氏;继乃居夷处困,豁然有得于圣贤之旨:是三变而至道也。居贵阳时,首与学者为“知行合一”之说;自滁阳后,多教学者静坐;江右以来,始单提“致良知”三字,直指本体,令学者言下有悟:是教亦三变也。”这简略概括了阳明先生一生求道、悟道、传道的思想历程。阳明之悟,绝非口头工夫而已。分析《王阳明年谱》中的一些具体事例,有利于切实理解阳明先生所用、所传的悟道工夫。

一、立志。先生少年时期,志向即迥异俗人。先生十一岁时,遇一相士。相士对对他说:“吾为尔相,后须忆吾言:须拂领,其时入圣境;须至上丹台,其时结圣胎;须至下丹田,其时圣果圆。”先生感其言,自后每对书辄静坐凝思。尝问塾师曰:“何为第一等事?”塾师曰:“惟读书登第耳。”先生疑曰:“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可知先生志向或有儒道两个方向,但实修而内证,是十分明确的。先生闻一教,即躬行实践。

二、格物。先生十八岁。与人谈宋儒格物之学,谓“圣人必可学而至”,深契之。二

十一岁,“为宋儒格物之学。”先生“遍求考亭遗书读之。一日思先儒谓“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沉思其理不得,遂遇疾。”直到二

十七岁时,先生自念辞章艺能不足以通至道,求师友于天下又不数遇,心持惶惑。按朱熹

的方法读书,“思得渐渍洽浃,然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也。沉郁既久,旧疾复作,益委

圣贤有分。偶闻道士谈养生,遂有遗世入山之意。”虽然向外驰求,于道不契。但读书明理,功不唐捐。

三、导引。先生三十一岁,在京师。京中旧游俱以才名相驰骋,学古诗文。先生叹曰:“吾焉能以有限精神为无用之虚文也!”遂告病归越,筑室阳明洞中,行导引术。久之,遂先知。一日坐洞中,友人王思舆等四人来访,方出五云门,先生即命仆迎之,且历语其来迹。仆遇诸途,与语良合。众惊异,以为得道。久之悟曰:“此簸弄精、神,非道也。”又屏去。已而静久,思离世远去,惟祖母岑与龙山公在念,因循未决。久之,又忽悟曰:“此念生于孩提。此念可去,是断灭种性矣。”明年遂移疾钱塘西湖,复思用世。往来南屏、虎跑诸刹,有禅僧坐关三年,不语不视,先生喝之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僧惊起,即开视对语。先生问其家。对曰:“有母在。”曰:“起念否?”对曰:“不能不起。”先生即指爱亲本性谕之,僧涕泣谢。明日问之,僧已去矣。

《中华道教大辞典》解释导引说:“或为内功修炼的总称,或仅指动功修炼而言。”并引郭沫若论《行气玉偑铭》所言,“古人所说的导引,即今人所说的气功。”

证之印度教,也有相似的工夫。室利·阿罗频多《瑜伽论》中说:

佛教中也相似修法。安般守意或称数息观,尤其是四界分别观,与导引有高度相似的内景过程。当代缅甸帕奥禅师《如实知见》中指导安般守意修法时说:“在气息扫过及接触上嘴唇上方或鼻孔出口处周围最明显的一点觉知气息,你将能培育及成就禅定。”“当你如此

持续修行时,禅相就可能会出现。在禅相即将出现之时,许多禅修者会遇到一些困难。大多数禅修者发现气息变得非常微细且不明显;他们可能会以为呼吸已经停止了。如果这种现象发生,你应保持觉知的心,在之前你还能注意到气息的那一点等待气息重现。只有七种人不呼吸,即:死人、子宫内的胎儿、溺水者、昏迷闷绝者、入第四禅定者、入灭尽定者、梵天神。你应省思自己并非其中任何一者,只是正念不够强,不足以觉知呼吸的气息而已。”对此,我们可与道教的丹道略作比较。呼吸微弱似乎停止,近于丹道极为重视的“胎息”。丹道要求高度清醒而无杂念的觉知“息”,称为“神气相依”。《如实知见》指出的入定前出现各种禅相,主要是脑海中产生的各种视觉形象,即光明。如说:“对于有些人,禅相是柔和的,例如:棉花、抽开的棉花、气流、似晨星的亮光、明亮的红宝石或宝玉、明亮的珍珠。对于有些人,它粗糙得有如棉花树干或尖木。对于有些人,它则呈现有如:长绳或细绳、花环、烟团、张开的蜘蛛网、薄雾、莲花、月亮、太阳、灯光或日光灯。”专注于禅相,可使定力越来越深。丹道对各种光明则根据颜色、形状等做五行分类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实知见》中指导四界分别观修法时说:“跨越观念:不应只是心念「地、水、火、风」而已,同时要注意它们所代表的真实内涵,即:硬、粗、重、软、滑、轻、流动、黏结、热、冷、支持与推动。”“继续以四界分别观培育定力,并且趋向于近行定时,你将见到不同种类的光。对于某些禅修者而言,刚开始的光是犹如烟一般的灰色。若继续辨识灰光中的四界,它将变得白若棉花,然后白亮得有如云朵。此时,你的全身会呈现为一团白色的物体。继续辨识白色物体中的四界,你将发现它变得透明晶莹,犹如冰块或玻璃。这种明净的色法(透明的物质)乃是五根,我们称之为「净色」。在这五种净色当中,身净色遍布于全身。在此阶段,身净色、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与舌净色看起来像透明的团块,这是因为你还未能破除相续、组合及作用这三种密集的缘故。”五净色,颇似道教所说“五气”。道教把五官、五藏及其中运行的精微能量称为五行之气。内丹便是要“攒五行、会八卦”。这样,很容易发生所谓“神通”。因为神通的物质基础就是“净色”。《大毗婆沙论》一百四十九卷云:“天眼以何为自性?答:非诸筋骨血肉所成、色界大种所造净色,能无碍视,体不可见;眼界、眼处、眼根所摄,是谓天眼。”年谱所记阳明所发“前知”,应是“天眼”的作用。因是按道教导引的方法修炼精、气、神,故阳明先生称之为“簸弄精、神”。甚深定力的摄持下,阳明先生当时的生命境界有超离欲界的趋向。所以他会“静久,思离世远去”。阳明先生之所以未入佛、道,“惟祖母岑与龙山公在念,因循未决。久之,又忽悟曰:‘此念生于孩提。此念可去,是断灭种性矣。’”儒门以仁总持;而孝弟为仁之本。仁,生生不息;恰与“断灭”相反对。所以年谱对此年总述说“是年先生渐悟仙、释二氏之非。”仙、释二氏是否如儒所说“断灭”且置不论,但从此阳明先生娵面临着出世或入世而修行的选择。问题在于,入世,可以修行么?

三、静虑。直至三十七岁,先生在龙场,居夷处困。“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乃为石墩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而从者皆病,自析薪取水作糜饲之;又恐其怀抑郁,则与歌诗;又不悦,复调越曲,杂以诙笑,始能忘其为疾病夷狄患难也。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乃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经臆说》。”大学言,静而后能虑。阳明超脱荣辱、端居澄默,以求静一,是静。心中寻找圣人了生死之道,是虑。通过这样的工夫,“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静虑”,佛教亦以之译“止观”。止于初禅,有伺无寻。止于二禅,无寻无伺。寻伺是两种心理功能,“起语为业”。故静虑是无言的直觉。阳明先非以经语推理,而以直觉体证心性;后再证以经语。终于确认了悟心性,从此开始传道教人。

先生的教法,略有下列几种。

一、知行合一。年谱记“先生三十八岁,在贵阳。……是年先生始论知行合一。”后徐爱请教先生说:“如今人已知父当孝,兄当悌矣,乃不能孝悌,知与行分明是两事。”先生曰:“此被私欲隔断耳,非本体也。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人复本体,故《大学》指出真知行以示人曰:‘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夫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色时已是好矣,非见后而始立心去好也。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臭时,已是恶矣,非闻后而始立心去恶也。又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此便是知行之本体。”早些时候,学者多把知、行理解为今天所谓理论与实践,从而把知行合一当成一个认识论命题。现在学者们则多从伦理学角度来思考这一命题;然而对所谓“本体”,仍莫衷一是。

二、静坐。先生三十九岁,离开贵阳,教法也有所变化。“悔昔在贵阳举知行合一之教,纷纷异同,罔知所入。兹来乃与诸生静坐僧寺,使自悟性体,顾恍恍若有可即者。”既又途中寄书曰:“前在寺中所云静坐事,非欲坐禅入定也。盖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拿,未知为已,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功夫耳。”这是以止的工夫解释儒门“收放心”。因为“纷纷异同,罔知所入”,是概念分别无法趋近本体。乃转以静坐教人,却又恐入禅定虚寂。

三、高明一路。先生四十二岁,至滁州。地僻官闲,日与门人遨游山水间。“月夕则环龙潭而坐者数百人,歌声振山谷。诸生随地请正,踊跃歌舞。”理性是处理感觉经验的。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故将耳目置于山水之间,理智即远离尘俗“可欲”。山水熏陶,使人超脱。然后,再引导理智趋向神圣知识。这相似于阿罗频多的“知识之道”:

四、存天理,去人欲。得知滁州游学之士多放言高论,亦有渐背师教者;先生乃曰:“吾年来欲惩末俗之卑污,引接学者多就高明一路,以救时弊。今见学者渐有流入空虚,为脱落新奇之论,吾已悔之矣。故南畿论学,只教学者存天理,去人欲,为省察克治实功。”前此,有学生请问静中制念,先生指示曰:“纷杂思虑,亦强禁绝不得;只就思虑萌动处省察克治,到天理精明后,有个物各付物的意思,自然精专无纷杂之念;《大学》所谓‘知止而后有定’也。”“物各付物”者,应事无穷,乃是行业。“就思虑萌动处省察”,是观心工夫;但更要“克治”,则是意志的训练。所以,这类似于“行业之道”。

五、致良知。先生五十岁,始揭致良知之教。平定宁藩之乱后,先生遗书守益曰:“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尽,今自多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矣。”颠风逆浪,是人心唯危。只凭良知,可免没溺。但俗人大众,怎做得前述各种工夫以现良知?在《朱子晚年定论》中先生说:“孟子见人即道性善、称尧舜。此是第一义。若于此看得透,信得及,直下便是圣贤,便无一毫人欲做得病痛。”此极强调“信得及”之力。《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唯识学释“信”说:于实德能,深忍乐欲为性,净心为

业。对于真理之真实性、实证真理之功德及自他能证真理,深刻认同,志愿追求;这能清净心灵。只“信”,而无需高深工夫,便能为心灵设一底线保障,更奠定向上的基础。故“信”,最合教化大众。这类似于“虔敬之道”或“敬爱之道”。

室利·阿罗频多《瑜伽论》中说:

从阳明先生一生自修与教他的经验可知,入道之途多矣,诚所谓一致百虑,殊途同归。方便多门,举凡身体、情感、理智、意志等,无不可为归元之路。人人具足,个个都是“完人”,但须保持完整,趋向完美。然而从工夫难易看:身体训练易生“簸弄精、神”之迷执。概念思辨无法趋近本体;配合以美的熏陶,则易流入狂放。静坐易入枯寂。行业要有克己、“牺牲”精神,众人避之唯恐不及。并且,上述工夫都要极大意志驱动切实践行,俗众之动力何来?唯以常人情感为动力、为途径,最为亲切简易。只要相信真情通向本体,即可。

道德,若无超越之本体的摄持,则只是“调节人们利益关系的社会准则”;再加血亲、差等之执著,更易造成虚伪卑污的人格与黑暗浊恶的制度。故必严义利之辨。义之“宜”,由超越之本体的真实性来保证。道德的非世俗性,即“道德之为道”的意思。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 何为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何为知行合一 知心明性阳明职场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何为知行合一文:刘长志编辑:廖先辉 王阳明,又叫王守仁,是明朝中叶很有名的军事家和哲学家!←何为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的精髓 明朝,嘉靖六年,56岁的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王阳明,即将奉旨前往两广平乱。临行前,他召唤门下两个重要弟子钱德洪和王畿,在天泉桥上,进行了他最后一次课业传授。他说道:“我死之后,心学必定大盛,我之平生所学,已经全部教给了你们,但心学之精髓,你们却尚未领悟,我有四句话要传给你们,毕生所学,皆在于此,你们要用心领会,将之发扬光大,普济世人。” “立功”、“立言”、“立德”,史上真正的三立之人。 01何为立功?平定宸濠之乱、平定闽南古藤的暴乱,这只是立功的一部分!他创立的心学,从根本继承和发扬了儒学,将儒学应用到了生活之中。2何为立言?流传至今的传**录、当时王阳明授课的盛况,都将他的一言一行传播到了众多的弟子当中,从而流传至今。3何为立德?不说别的,单单“良知”二字,就为当时沉闷的社会,注入了一丝朝气,开辟了新的气象!王阳明的心学来源于陆九渊,陆九渊没有将心学系

统化,他感觉心即是主宰,但是心如何变,为何变,他都没有解释清楚。 王阳明在后期立了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可以说这四句话,就是阳明心学的精髓所在! 王阳明心学精髓:万事万物皆有心。动物、人、植物、静物皆是有“心”的。静物,如石头、桌椅。植物,如柳树、杨树。他们的心,是不被展现的,在咱们这个宇宙中,他们的“心”始终未被唤醒,都随自然而变,春夏秋冬,树木自然花开花落,自然开花结果。同样,动物、人的“心”,则是自己可以动,做到知行合一。如,乌鸦的反哺之义,很类似于人的孝顺之情。并且在自然之中,人都是有生老病死之态的。 王阳明心学精髓: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就像一朵花,你看他时,此花便在你心。你不看时,此花便与你同寂。 王阳明心学精髓:知行合一。你所知道的要和你的行动统一,用现在的话说理论与实践统一才能产生改变世界的力量,学以致用,从实践中学**、总结和自省,然后再去实践,如此反复。千万不可只知不行、或者只行而不自省,所谓知行合一,是知与行要统一在一起,知和行是一件事!古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职业道德论述题

《师德》答案(精简版) 1.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功能。 ①教师的人格、品性、德操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②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学业的发展起着催化和激励的作用;③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修正的作用;④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完善作用。 2.教师形象的塑造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①仪表:主要包括衣着、发式、修饰、打扮等; ②举止:包括坐、立、行的姿势,以及表情、动作、行为习惯等;③语言:规范纯洁、准确鲜明、生动幽默、情绪合理等;④礼仪:包括称谓、交谈、聆听、服饰、介绍等。 3.列举教师职业道德习惯? ①热情主动——教师走向成功必备的第一心态; ②端正大方——教师形象塑造的基本要求; ③规范得体——教师礼仪修养的基本要求; ④宽容公正——教师对待学生的核心原则; ⑤沟通合作——教师与家长真诚交流的基本原则; ⑥双赢思维——教师之间协作的首要原则; ⑦关注细节——教师课堂教学必须养成的重要习惯; ⑧不断更新——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 4.教师在与家长交往中合作沟通的态度和技巧有哪些? ①谦虚和蔼。②尊重理解。③一视同仁。④角色置换。 5.什么是教学姿态?它有哪些要求? 教态就是教学姿态,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的表情、语言、手势和身姿的综合表现。 (1)站态要有安定感和力度,这样有利于学生提高情绪,振作精神,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要求教师适当变化站姿;(2)要用优美的手势正确地表达感情,不能指手画脚,盛气凌人;(3)面部表情要丰富,但不做作,要善于运用喜、怒、哀、乐、爱、恨、怨、叹等表情;(4)要用普通话教学,力求发音正确、语调流畅、抑扬顿挫。 6. 教师理解学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1)站在学生的立场,理解学生的心态; (2)让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决定班级的活动; (3)选择班干部时,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公开唱票;(4)遇事能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不打断学生的讲话;(5)尊重学生的意愿,而不是以教师的主观想法为中心;(6)在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 (7)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意见; (8)给学生机会,给教师提意见; 7.教师以情感人,乐于帮助学生的细节要求有哪些? (1)在课堂教学中语言生动,有幽默感;(2)在讲课的过程中,真诚流露自己的感情,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学生;(3)会多介绍一些课本中没有的事情或问题,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自我;(4)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积极想办法帮助解决;(5)学生有疑惑时,主动讯问,热情解答。 8.什么是教师德性?它有哪些表现? 教师德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品质,它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力的品质。 ①能使教师个人担负起其教师角色的品质;②道德意志在履行教育教学责任和义务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力量;③在教师对为师之道体验基础上所形成的内在的、运用自如的教育行为准则。 9.列举富有积极心态的细节行为表现 1.昂首走路 2.恰到好处地有力握手; 3.坐姿要不失身份;4.运用手势表现你的进取精神;5.声音做到诚挚自然,饱含信心与精力;6.坦然的目光会增加你的信心 7.表现出豪迈的一面;8.把积极的思想存入你的大脑;9.坐在前排;10.将你的步伐加快四分之一;11.比别人早到单位; 10.简述教师道德教育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完善的重要作用。 ①能使教师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意义,深刻理解教师所担负的社会职责和使命,确立坚定的职业信念;②能促进教师改善劳动态度,敬业爱生,形成良好的教风;③能提高教师的行为选择能力和心理素质;④能促使教师努力钻研业务,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业务素质。 11.简述教师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体系 ①从横向看,教师道德教育包括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人格等内容; ②从纵向看,教师道德教育包括三个基本层次:理想层次、原则层次和规则层次. 12.什么是教师职业作风?人民教师应该树立哪些优良职业作风? 教师职业作风,就是指教师在自身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①实事求是、坚持真理;②工作积极,认真负责;③忠诚坦白,平等待人;④发扬民主、团结互助。 13.优秀教师的人格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从事教育工作的使命感;②稳定而持久的职业动力;③对工作的事业心与上进心; ④获取成就的动机与欲望;⑤求知的欲望与兴趣;⑥对教育教学具有高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能力。 14. 与人交往握手要注意哪些顺序? (1)在上下级之间,应先上级伸出手后,下级才能接握; (2)在长幼之间,应长辈先伸手后,晚辈才能接握; (3)在男女之间,应女方先伸手后,男方才能接握 15.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构成 教师职业理想.责任.态度.纪律.技能.良心.作风.荣誉 16、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存在哪些误区 1,利用家长2,排斥家长3,教师一言堂4,向家长推卸责任5,动辄向家长告状。 17、简述教师的职业纪律。 (1)要有教师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2)认真学习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3)在教育劳动中恪守教师职业纪律;(4)从一点一滴做起;(5)虚心接受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善于改正错误。 18. 简述教师自我更新的主要内容。 (1)身体:适当运动和营养,保持健康(2)精神:荡涤心灵尘埃;(3)心智:不要停止自我教育;(4)社会情感:历练待人处事之道。 19.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如何做到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1)对因材施教有正确恰当的理解;(2)公正的前提是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3)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尽量缩小由社会不公正给学生带来的差异;(4)辨证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不绝对化;(5)不同的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要考虑不同的动机与原因进行处理。 20.优秀教师有哪些主要特征? (1)表现出热情。(2)了解并跟上你专业领域的变化;(3)搞好组织工作;(4)积极地讲授;(5)展现一种好的态度;(6)建立一种有效的班级管理模式;(7)制定好教学步骤;(8)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9)有效的提问能力。 二、辨析题 1.师德规范体系是由社会道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三部分组成的道德 ①错误。②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三个领域。③所以,这个错误混淆了师德规范体系与社会道德体系的区别。 2.教师道德评价的依据就是看教师的道德行为的动机。 1.教师道德行为是道德动机的结果,动机的内容决定了行为的性质。只有怀着平等爱生之心和献身教育事业的善良动机,才能产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行为。 2.但是,对道德行为的评价,不能仅仅依据动机,还要考虑行为的效果,而且要更加检验教师教育实践及其取得的效果。只有考虑道德行为的实际效果,教师道德行为的评价才有现实意义。教师道德评价,必须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3.所以,光看动机或光看效果,都是片面的。 3.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先进的教学机器,机器将要代替教师,学校要逐渐消亡。这种看法是否不正确?阐述您的理由。 ①错误。②先进的教学机器出现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机器代替教师成为可能,说明教学手段的先进。但是,机器教学永远代替不了教师,不仅因为教学机器的设计和内容程序的编制需要懂得教育规律的教师,更重要的是学生心灵是不

论教师的职业道德

论教师的职业道德 近年来,由于受到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影响,我国教育事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有许多负面的现象引发人们的反思,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树立起学校师德的新标准,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命题。 师德建设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必须拥有合理载体,才能充分体现出德之芳馨;必须考虑其生成的土壤,从沃土培根开始,方能硕果殷实。然而,当前,学校在师德建设方面却存在一些误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组织轻过程,没有长远规划 许多教育主管部门虽然将师德建设视为“一把手工程”,但在实施过程中,多是下发一些相关的会议文件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通知,往往缺乏实质性、长期性、整体性的规划。 2.重制度轻人文,缺乏人文精神做引领 建立一个好的师德评价体系,既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师德建设的必然需求。但是,急功近利地搞制度建设,却容易成为空壳噱头。任何工程,其实质内容可以根据需要不断添加,但若把握不了神韵,就不可能建筑出好的结构实体。 3.重行政轻文化,没有文化底蕴作支撑 许多学校搞师德建设行政味道很浓,好像除了行政以外就无路可走了,没有考虑到千百年来中国文化就是以德为中心。 在人类历史的沧桑巨变中,教师承担着传授知识、教化万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正因为如此,教师有比较高的社会声望,赢得了诸如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私奉献的蜡烛等称号。这不仅是因为其职业的神圣,而且还因为在绝大多数教师身上有一种共同的品格与精神,那就是师魂——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种集高尚的情操、高洁的道德修养于一体的品行,是一种献身教育、孜孜以求的境界,是一种呕心沥血,身体力行的磨砺,是引领一个教师不断进取的旗帜和感召力量。正因如此,教师还有一个特别的节日——教师节,这是人们对教师表达的敬意。 教师的职业道德表现在多个侧面: 1.教师的职业道德表现为师品,品优为师

论王阳明

论王阳明——致良知(2011-05-18 17:00:05)转载▼标签:王阳明文莱致良知《大学》全知全能 (文莱按:古人说“修辞立其诚”,这篇文章也是我长久以来的思考结果,在此首发,这种对王阳明“良知论”的理解也是自家体贴出来,希望能对大家有用。我素来认为哲学都是个人化的,我们无法强制别人接受思想,最多只能是吸引,来反思,哲学如果对个人无用,那么它真就无用;如果对个人有用,那么它将是革命的力量。哲学的意义在此!我没有写文章打草稿的习惯,文章稍微有点凌乱,等有机会再调整。) 没有哪一个古人能像王阳明这样身前身后美名不断,并且尤其受到今天人的喜欢。个中缘由还不好断言,不知道有没有人说说原因,我是很想知道的。朱熹大家很讨厌,更多的都是些非理性的责骂,把“存天理,灭人欲”作为他的一条罪证。实际上这句话是大部分宋明儒的共识,提到致良知时,王阳明也是这个观点,“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灭人欲”(《传习录》上)。天理纯粹至善,人欲为恶乃是共识。有说朱熹是伪君子,假道学,而这只是后来搞坏掉的,如果开始即是坏的,也不会流传那么久,否则,我们不得不说我们的祖先也太蠢了些。或许是因为有比较的缘故,把朱熹搞成小丑,王阳明就成了圣人了。但是,今天那么多人喜欢,我确实不知道怎么回事。 王阳明最重要的理论无非“致良知”,“吾平生所教,只致良知三字”,这三个字稍微知道王阳明的,差不多就清楚是他在百死千难中所得,所以,这三个字就有很重的分量。王阳明这么重视这三个字,那么到底这是什么意思?“千百年圣学,心学也”,这心学也就是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除此外,在王阳明看来,更无别的学问。 我们清楚,儒家学说是入世间法,目的就在于实现社会的大治。用时髦的话说——和谐(但是这两个字得小心点用,因为现在这差不多成贬义了,但我这里是它的原意)。那么王阳明的“致良知”是如何实现一个儒者心里的理想,实现社会的和谐的呢? 致良知是“良知”和“致知”的和合,“良知”来自《孟子》,“人之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致知”则来自《大学》,“致知在格物”。致良知简单地说,就是把我们自身固有的纯粹至善的良知推致到事事物物上,使万物皆得其理。为什么要做致良知的功夫?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良知常常会被物欲蒙蔽,不推致良知,虽拥有这个良知本体,但是我们浑然不知,以至于成就不了我们的德性,就会为恶。“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传习录》下)。 良知纯粹至善,不虑而知,就是说我们只要随着本心发动,那么我们就必然是善的。这自然不错,但是大部分只是理解到这个层次,所以,致良知并不对他起到作用。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在于,我们把致良知三字想得太简单了,好像只要我们一觉悟,我们也是圣人了,后来明末“满街都是圣人”的狂辞,就是太大意,以为已经明白了致良知了。那么我们也自然会问,既然我们是跟从良知的,那么我们随良知走,为什么还会不完满?为什么还在为恶?为什么我们还是不知所从?如果我们的良知就是判别是非的标准,那么只要我们反本归心,不就一切都善了吗?问题是这么简单吗?或许未必。如果真就这样,王阳明何必九死一生,才发现了“良知”呢? 朱陆之辨是学术上的公案,陆九渊批评朱熹“道问学”为支离,认为自己的“尊

论王阳明美育思想与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

摘要:王阳明心学中宝贵的美育思想对于当前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具有一定积极的作用。体现在王阳明重“格物”、“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精神,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阳明美育;大学生;人格建构 一、引言 当前,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越来越紧迫,探求新形式、新方法、新途径来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是摆在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的课题。德育工作者开展工作,首先要解决“继承传统”和“与时俱进”的关系,再次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大学生存在的思想实际,对症下药,方能取得成效。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发扬者,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的王阳明,他的心学中具有丰富的美育思想,他的美育思想对于当前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王阳明重“格物”、“致良知”,都是重要的美育途径,人非生而知之者,人总是在生活中不断地学习,不断提高,他的重知行合一,对后来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早期就受到王阳明的影响。 本文从阳明美育的来源及其实践途径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以求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建构的相关研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阳明美育思想溯源 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美学家之一,探源溯流,作为儒家思想的阳明心学,受到了先秦孟子心性之学的深刻影响,同时,他对朱熹理学的批判和佛老思想的扬弃,也成为王阳明美育思想的重要来源。 在王阳明之前,儒家思想从先秦的儒家思想开始,历经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隋唐的佛学和宋明理学等阶段。从思想体系来看,王阳明美育思想吸收了儒家思想中的美育思想,特别是孟子对其的影响,更为直接。 孟子直接继承孔子的美育思想,他的美育思想的核心是其心性之学,他在美学方面强调的是人格美育,填补了孔子人格理论的缺失,孟子明确地把人格精神、道德上的善良与审美愉悦联系起来,比如他论到“乐”时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孟子·离娄上》) 李泽厚认为,孟子的“乐”就是“乐”仁义(事亲从兄),而且达到手舞足蹈的地步,这就明显与审美愉悦联在一起。[1]实际上,孟子的“乐”与人的内在的精神上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他认为人性本善,也讲得是道德情感是个体的内在的要求。既然是内在的要求,孟子认为通向“善”之途,自觉的努力是非常重要的,不经过努力是很难体现出个体人格美的,例如,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滕文公上》 “待文王而兴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孟子·尽心上》) “凡天下未平治天下也,如欲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这是一种浩然开阔,敢于承担的精神,个体以天下为己任,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精神,是我们民族伟大传统。个体的善,在孟子看来十分重要,他又提出了“养气说”,即“善养吾浩然之气也。”可以说,孟子的心性之学以“尽心”、“知性”、“知天”填补了孔子的美学理论的缺失。

学习阳明心学个人心得收获

学习阳明心学个人心得收获 一、良知的力量-如何摒弃诱惑,坚守本心。 阳明心学告诉我们:良知是心之本体,知行的本体。 任何人都是有良知的,即使是盗贼、匪寇,内心也有“良知”。人生在世,应该不断地发现良知,实践良知。 世界纷繁芜杂,诱惑众多,在生命过程中,如何摒弃诱惑,坚守本心,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见识了太多人性中赤裸裸的“恶”,如果没有一颗良知之心,是极容易堕落的。在利益与诱惑面前,我也曾动摇过、纠结过。通过学习阳明心学,使自己坚定了一个信念:把自己活成一束光,照亮自己,温暖别人,然后自己所期望的那些美好都会向自己飞奔而来。 二、专注的力量-如何随时掌控自己的心境。 阳明心学,顾名思义,一门修炼自己强大内心的学问。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他之所以在困难面前游刃有余,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关键在于他在面对各种难题时,首先做到“心静”。心静了,做事情时全神贯注,内心的潜力便会被激发出来,外界的环境便无法影响他,问题随之迎刃而解。 我在年轻时,经常处于一种浮躁、茫然的状态,做事情时经常感觉心烦意乱,缺乏耐心,工作效率低下。通过学习阳明心学,我找到

自己的问题所在:心不静,心境自然不会摆脱各种偏颇情绪的干扰,做事情不专注,自然导致效率低下。现在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我都及时提醒自己静下心来。当心灵清澈、明净,不受任何现象拖滞时,反而能得心应手的处理各种看似棘手的问题。 三、信念的力量-如何克服畏难情绪。 阳明心学告诉我们:不论是做学问,还是做其他事情,务必要有一个必定成功的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坚定的信念,是成功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困难和问题纷至沓来,成为横亘在我与目标之间的拦路虎。人生是一场考验勇气与毅力的竞赛,在这过程中,如何克服畏难情绪,知难而进?通过学习阳明心学,我相信:坚定的信念是克服畏难情绪的良方。因为我充分意识到:我们做任何事,如果信念不坚定,内心的力量会匮乏,便无法做到全力以赴,事情自然不会成功。 四、行动的力量-如何立足于行,在事上磨炼自己。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至成。 只有把问题落实到行动上,才能得到最终的答案,即“立足于行”,在事上磨炼自己。 我们任何人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也一样。在生命过程中也曾遭遇当时看似无解的难题,痛苦、绝望如影随形,食不知味、夜不能寐。怎么办?我一遍遍的拷问自己。生活还要继续,问题必须解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到底是什么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到底是什么?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何为知行合一? 王阳明,又叫王守仁,是明朝中叶很有名的军事家和哲学家!“立功”、“立言”、“立德”,史上真正的三立之人。何为立功?平定宸濠之乱、平定闽南古藤的暴乱,这只是立功的一部分!他创立的心学,从根本继承和发扬了儒学,将儒学应用到了生活之中。何为立言?流传至今的传习录、当时王阳明授课的盛况,都将他的一言一行传播到了众多的弟子当中,从而流传至今。何为立德?不说别的,单单“良知”二字,就为当时沉闷的社会,注入了一丝朝气,开辟了新的气象! 王阳明的心学来源于陆九渊,陆九渊没有将心学系统化,他感觉心即是主宰,但是心如何变,为何变,他都没有解释清楚。王阳明在后期立了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可以说这四句话,就是阳明心学的精髓所在! 王阳明心学精髓:万事万物皆有心。动物、人、植物、静物皆是有“心”的。静物,如石头、桌椅。植物,如柳树、杨树。他们的心,是不被展现的,在咱们这个宇宙中,他们的“心” 始终未被唤醒,都随自然而变,春夏秋冬,树木自然花开花落,自然开花结果。同样,动物、人的“心”,则是自己可以动,做到知行合一。如,乌鸦的反哺之义,很类似于人的孝顺之情。并且在自然之中,人都是有生老病死之态的。 王阳明心学精髓: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就像一朵花,你看他时,此花便在你心。你不看时,此花便与你同寂。 王阳明心学精髓:知行合一。你所知道的要和你的行动统一,用现在的话说理论与实践统一才能产生改变世界的力量,学以致用,从实践中学习、总结和自省,然后再去实践,如此反复。千万不可只知不行、或者只行而不自省,所谓知行合一,是知与行要统一在一起,知和行是一件事!古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道理!!

当代教师职业道德作业及答案

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这说明了道德具有( B )( P 7 ) A.相对独立性 B.阶级性 C.历史继承性 D.共含性 2.教师的职业品质在教育过程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教育着每一个学生,这说明了教师职业道德具有( C )。( P 23 ) A.伦理价值 B.文化价值 C.教育价值 D.以上答案都正确 3.指教师要乐于从事教育事业,勤奋地进行工作。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具有( B )原则。( P 27 ) A.人格示范 B.乐教勤业 C.教书育人 D.以上答案都正确 4.调整教师与职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是(A)。(P31)A.依法执教B.爱岗敬业C.热爱学生D.尊重家长5.以人为核心,公正地平衡、调节着人与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自由-秩序关系和个体性—社会性的关系,体现了教育法规的(A)。(P 41)A.人道-正义性B.公平-合理性C.公正-平等性D.公开-和谐性 二、简答题 1.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P 25 – P 30 ) 答: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教书育人原则、乐教勤业原则、人格示范原则。 2.在实践中应怎样做到爱岗尽责( P 69 – P 71) 答:教师在实践中做到爱岗敬业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书育人,尽职尽责;第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第三、认真工作,不敷衍塞责;第四、勤奋钻研,科学施教;第五、淡泊名利,育人为乐。 三、辩析题,并说明理由 1.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P 3 ) 答:这种说法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却是不完全的。理由:因为它没有完整地反映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道德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或准则,而且是内在的品格。所以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准则,以及在这一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2.社会公共道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价值来源和基础,因此,只要注重社会公共道德的良好修养,就能做好教育工作。( P 9 – P 10 ) 答:这一说法是不完全的,具有片面性。理由:它把教师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共道德等同起来,以社会公共道德代替了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价值思想虽源于社会公共道德,但它是社会公共道德在教育领域的特殊表现,是关于教师职业言行的专门性道德;在教育现实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的修养,更要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因为教师在教育领域中的许多问题,是社会公共道德所不能直接解决的。 3.在“教书育人”这句话中,育人就是特指对思想品德的培养教育。( P 27 ) 答:这一说法是不完全的,具有片面性。理由:把育人仅仅理解为培养思想品德,在实践上窄化了育人的多方面功能,导致了育人功能的片面性。在育人中培养人的思想品德虽然重要,可这不是唯一的,教书育人这种活动所培养的人,是一个能在多方面适应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完整的人,即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谐发展的人。 四、案例分析题 案例1、我原来在小学是个很爱提问的人,可每次提问都给否定了。记得有一次,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古诗《春晓》时我觉得有异议,就问老师:“老师说诗人春天好睡觉,连天亮都不晓得,那他夜里怎么能听见风雨声呢”这位老师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奇怪的!早上起床到外面看一看不就知道了”当时我还要再问,老师挥挥手让我坐下,环视一下全班同学,多少带有嘲笑的口吻说道:“大家说说看,是他对还是老师对”同学们毫不犹豫地答道:“老师对!”当时我感到很尴尬,竟然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怀疑。所以,到了中学以后,我很少提问……不像以前那样“炸刺”了。 问题:请根据尊重关爱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蕴涵的思想观念,分析说明本例中教师的表现主要问题在哪里会产生什么危害教师应该怎样对待这样的事情( P 87 – P 90 ) 主要问题:是师道尊严的不良反映。主要危害:如此下去将束缚或压抑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的主动性,伤害学生的自尊、人格,难以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正确做法:对学生动脑思考、爱问问题在态度和行为上给予肯定;以这一问题激活全班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共同寻求合理的结论。理由:这是新的师生观的必然要求,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联系案例展开论述 案例2、上海市优秀教师毛蓓蕾在谈教育学生的"法宝"和"秘诀"时说:“其实,我什么法宝也没有,只是像其他老师一样,有一颗炽热的心,我用这颗心去温暖孩子们,体谅他们的甘苦,同时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去引导教育他们,促使孩子们一步一步上进。正因为我爱他们,所以我的精神生活始终是充实的,总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教师职业道德大讨论心得

爱与责任 ——教师职业道德大讨论心得体会 当今社会,人才和知识,民族素质和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的职业,无疑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道德素质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12月份初,我校开展了教师职业道德大讨论的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大规模的进行职业道德反思。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师职业道德大讨论活动的一些心得体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是值得我用一生去思考的问题。合格的教师不是终身的。过去是“不进则退”,现在是“慢进则退”,不进将会很快被淘汰,昨天的合格教师,今天不一定合格。只有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的学习、探索,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现在的学生真不好管。”“现在的学生真不好教。”这样的话语成为越来越多的教师的口头禅。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按照一是考试,大收集整理社会的需要和标准,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向学生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修养和工作能力,决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在新时期里树立新的教师职业道德,树立新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转变教师角色模式的重要手段。 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社会对教师的本质要求,也是教师的特征和优良传统。它要求教师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既重言传,也重身教。孔子说过其身正,不言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国教育史上对教师的根本道德要求是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言行一致,处处事事努力做学生的表率。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学生在校学习,往往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化为自己学习的内容、仿效的板样。教师不仅处处事事都应严于做到身正为范,以自己的良好形象来教育和感化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远大的理想、诚实谦虚的品质、勤奋好学的作风和礼貌待人的素养。 二、尊重学生是现代教育人道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要求每一位教师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热爱学生。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就是通过倾注在对学生的热爱上,教师对民族、对人民的感情融汇于对学生的培养上,教师对社会的责任与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关注是息息相关的,教师把自己的才智、精力、热情献给社会是从献给学生开始的,又落实在桃李满天下的伟业中。 三、教师对学生感情的加深,一方面,不仅会激励自己更加精益求精,而且会为了学生而更加注意锤炼自己的品德素养。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感情也会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缩短教师与学生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使教师更准确地认识学生、把握学生、亲近学生,从而沟通知识传播的渠道,使之更加通畅。师生心理相通、感情相融,学生也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必须以对国家人民、对学生极端负责的精神,勇于探索,具有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拓宽思路,想出新办法,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总

论王阳明举业观的两重性

论王阳明举业观的两重性 钱明 科举制发展到明代,尽管已弊病丛生,但仍具有较大的选拔人才功能,王阳明本人及其家族成员多为科举制度的受益者。在阳明的家族成员中,其父王华“自布衣魁天下”[1],为成化十七年春廷试一甲第一;其岳父诸让(?-1498,字养和,号介庵,官至山东布政使司左参政)为成化十一年进士,虽比王华出世早,但与华“金石相期”,举子相资。阳明本人的举业之路则与王华、诸让有莫大关系,其二弟守文、妹夫徐爱的举业之路更与王华密不可分。本文拟通过对王阳明科举经历的详细叙述,透析其举业观的双重性以及成因。 一 据弘治八年王阳明《祭外舅介庵先生文》记载:成化十八年,阳明11岁,诸氏“为吏部,主考京师,来视”王华,见一旁“儿嬉”的阳明,遂曰:“尔子,我女妻之。”自此阳明“服公(诸让)之德,感公之私”。两年后,生母郑氏去世,阳明“寓京师”,“居丧哭泣甚哀”[2]。诸公“悯我(阳明)中年,而失其慈。慰书我父,教我以时”。弘治二年,“(诸)公参江西(江西布政司左参议),书来召我,我父曰:‘咨,尔舅有命,尔则敢迟?’甫毕姻好[3],重艰外罹,公与我父,相继以归。公既服阕,朝请于京,我滥乡举,寻亦北行。见公旅次,(诸)公喜曰:‘甥,尔质则美,勿小自盈。’南宫下第,我弗我轻,曰利不利,适时之迎,屯蹇屈辱,玉汝于成。拜公之教,夙夜匪宁。从公数月,启我愚盲。我公是任,语我以情,此职良苦,而我适丁。予谓利器,当难则呈;公才虽屈,亦命所令。(诸)公曰‘戏耳,尔言则诚。’临行恳恳,教我名节,踯踯都门,抚励而别”[4]。 对于以上这段经历,阳明隐去了其中的一个重要插曲,即在南昌结婚当晚,阳明“偶闲行人铁柱宫,遇道士趺坐一榻,即而叩之,因闻养生之说,遂相与对坐忘归。诸公遣人追之,次早始还”[5]。若诸让不把阳明从道士身边追回,阳明是否能顺利中举,很值得怀疑。被诸让追回后,阳明习书法,先在书艺中体验“游于艺”的快乐,又读程(明道)著,以正吾心,“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对明道心学,感悟渐深,“后与学者论格物,皆举此为证”。然当时的科场现实是,能否熟习程朱章句之学,乃是举业成败的关键。阳明“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的自得之学,对举子业无益处甚至有负面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后全靠诸让“教我以时”(意指流行于业界的八股学),及时矫正其方向,才使阳明于弘治二年“始慕圣学”(主要是程朱格物之学),接着便利用偕诸夫人归余姚途径广信的机会,谒见朱学名流娄谅于家舍。娄谅教其“宋儒格物之学”,谓“圣人必可学而至”,阳明对此“深契之”。这段经历,可谓帮助阳明确立了以程朱理学为范式的举业之指导思想,为日后的成功登第奠定了基础。 紧接着,弘治三年,王华“以外艰归姚,命从弟冕、阶、宫及妹婿牧相与先生(阳明)讲析经义”[6],督促阳明研习经义,积极应试。期间,阳明虽“日则随众课业(即科举课目),夜则搜取诸经子史读之,多至夜分。四子见其文字日进,尝愧不及,后知之曰:‘彼已游心举业外矣,吾何及也’”,但依然把科举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只是此时的阳明,已把入圣与举业合二为一,把“讲析经义”与“搜取诸经子史读之”相结合,以“经”证“史”,视举此为入圣之途径,成圣成了他的主要目标。这段经历,可谓帮助阳明完成了从单纯应式向以入圣为目的、应试为手段的道德学问的方向转换。此时在阳明心目中,应试及第只是手段,若为其所累,则为“累心”。因此,弘治五年,当阳明与孙燧、胡世宁同举浙江乡试后,虽为准备会试而更加努力地研习“宋儒格物之学”,王华为此还特地把他接到京师寓所,让其“遍求考亭遗书读之”,但他的心思已日趋活跃,已非举业所能羁绊,于是“一日思先儒谓‘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沉思其理不得,遂遇疾”,从而对程朱格物穷理说产生了怀疑。然而,当时阳明虽对身心性命之学已有感悟,但并未找到入门途径,于是在焦虑中“自委圣贤有分”,对入圣产生了动摇,只好再回到应试的套路上“随世就辞章之学(即程朱章句之学)”

学习阳明心学心得体会

--------------------------------- 精选公文范文 -------------------------- 学习阳明心学心得 体会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学习阳明心学心得体会 韩冬梅胶东阳明心学研究会 一、良知的力量 -如何摒弃诱惑,坚守本心。 阳明心学告诉我们:良知是心之本体,知行的本体。 任何人都是有良知的,即使是盗贼、匪寇,内心也有“良知”。人生在世,应该不断地发现良知,实践良知。 世界纷繁芜杂,诱惑众多,在生命过程中,如何摒弃诱惑,坚守本心,是我一直思 考的问题。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见识了太多人性中赤裸裸的“恶”,如果 没有一颗良知之心,是极容易堕落的。在利益与诱惑面前,我也曾动摇过、纠结过。通过学习 阳明心学,使自己坚定了一个信念:把自己 1 ---------------- 精选公文范文 ----------------

活成一束光,照亮自己,温暖别人,然后自己所期望的那些美好都会向自己飞奔而来。 二、专注的力量 -如何随时掌控自己的心境。 阳明心学,顾名思义,一门修炼自己强大内心的学问。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他之所以在困难面前游刃有余,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关键在于他在面对各种难题时,首先做到“心静”。心静了,做事情时全神贯注,内心的潜力便会被激发出来,外界的环境便无法影响他,问题随之迎刃而解。 我在年轻时,经常处于一种浮躁、茫然的状态,做事情时经常感觉心烦意乱, 缺乏耐心,工作效率低下。通过学习阳明心学,我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心不静,心境 自然不会摆脱各种偏颇情绪的干扰,做事情不专注,自然导致效率低下。现在无论遇到 什么问题,我都及时提醒自己静下心来。当心灵清澈、明净,不受任何现象拖滞时,反 而能得 2 ---------------- 精选公文范文 ----------------

浅论王阳明心学之知行合一

浅论王阳明心学之“知行合一”与“致良知” 姓名:陈泓君学号:312030505003 【摘要】:王阳明的心学体系把对封建伦常道德的外在式追求转向到内在于人心,人心的良知就是一切价值的标准。他的知行合一学说,更有强调行动的一面,这样,道德自觉就不仅仅体现在主体的心的主观层面上,而是要求落实到具体实践中。要实现知行合一,良知是基础,良知与行动紧密配合才能达到成圣成德的理想。 【关键词】: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良知 王阳明生活在明朝统治由盛转衰的时代。明初长期稳定,天下承平,统治者渐次骄奢淫逸,政务荒疏,朝臣争权夺利,相互倾轧,宦官乘机窃权专政,扰乱朝政,加之边患频繁,藩王反叛,下层人民的武装暴动,使明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纲常礼教失去了对人心的控制,人们普遍心怀不满,士大夫及其知识分子只知道趋炎附势,追官逐禄,醉生梦死,“方今之俗,廉耻未兴,……奔竞未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阳明的心学出现了。其心学突破了程朱理学禁锢天下的局面 ,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强调立德践行、知行合一,给沉寂积年的思想界注人了活力。 一、知行关系的理论探讨 “知行合一”说是王阳明针对程朱“知先行后”提出的, 在他的教育思想中,知行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 如车之双轮, 鸟之两翼, 不可以截然分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 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以自有知在。”任何现实活动, 都应该是理性与行为的合一。现实活动中理性指导的方面就是知, 而实地行动的方面就是行。知表现为对于行为的意向、推理、决断, 行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对理性指令的现实作为。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一个现实活动,一般来说,总是创意于知,实行于行,知与行是相互联系, 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的,“君子之学”不能“离去事为而废论说”。 具体来讲,在“知行关系”之前还有一个“知”域本身的“内还原”阶段。“知行合一”的细意即指由“知2向行1的还原”。这个所谓的“还原”就是“合一”。直观表述的阳明此一指令句的重要的心学认识论贡献,就表现在他将孔孟心学进一步细腻化: 先把心域过程(认知和感受) 分为两段(知1和知2),再把行为过程分为两段(行1和行2)。但后者分属心的内外两域。这样,阳明学等于暗示存在着一个“心、行”(内外) 兼融的“中介区”: “心行区”,即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在至真至善的状态下,心将认识到条件的需要,并因此认识到条件的性质。心会自然回应它所认识到的条件需要,这便是“发”。此回应的结果即是所谓的“德”。但作为善与德,它们不仅是知,更是行:它们关系到做实事,是在知善应德的同时行善行德。由此可知,知是有目的的指向与价值判断介入的。对形势的认识带来需要的判断,以及完成此需要所必须或应当做什么的判断,于是出现

教师职业道德论述题

教师职业道德论述题 1.结合社会实际,谈谈新世纪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德观。 答:(1)新世纪我们需要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统合”的师德观。(2)“理想与现实的统合”的师德观就是既满足教师个体的内在需要,也顾及社会规范的要求,是一种可信又可爱的师德观。其构建应符合三大原则:服务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张力性原则。(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交往于陌生的业缘群体之中,但利益关系却相互依赖,每个人都享受他人服务,同时每个人又主动服务于他人。人们处在一种互惠合作、相互依赖的利益关系之中:社会提倡以义取利的伦理观,精神的满足离不开物质的满足,劝人放弃物质欲望来实现社会大治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4)只有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师德统合起来,才能在正视现实和重视现实价值引导的基础上营造出让教师觉得可以接受、可以做到的师德。 2.《国际教师团体协商委员会教师宪章》关于师德规范要求的认识。答:《国际教师团体协商委员会教师宪章》,提出了教师应遵循的师德规范,包括:(1)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思想自由,并鼓励他们发展独特的判断力;(2)教师要致力于培养作为未来成人及公民的道德意识,并以民主、和平与民族精神教育儿童;(3)教师不能因性别、种族,肤色及个人信仰和见解的不同,将个人信仰及见解强加于儿童;(4)教师要在符合学生自尊心的范围内实施仁慈的纪律,不得采用强制和暴力。 3.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答: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1)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2)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养成良好品德处于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3)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1)对事业无私奉献;(2)对学生,真诚热爱; (3)对同志,团结协作;(4)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4.请联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做到模范遵守教师职业纪律? 答:教师职业纪律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遵守的规章、条例、守则等。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有教师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第二,认真学习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第三,在教育劳动中恪守教师职业纪律。第四,从一点一滴做起。第五,虚心接受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善于改正错误。教师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必须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分配,听从指挥。教师不得借职业之便谋取个人私利,弄虚作假,营私舞弊。教师应当和学生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必须禁止打骂,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 5.论述国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共性及其启示 答:共性:(1)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建设。国外都极为重视编制具体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保证教师在职业道德习惯养成上和社会对教师道德行为的评价上有规可依,有章可循。(2)注意划分师德规范的结构层次以便于实施操作。西方国家注重区分师德规范的不同层次。以对教师整体与个体提出不同层次的职业道德要求。(3)将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强调师生关系旨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4)强调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化与养成。西方国家不以师德为名专门设置课堂进行简单的灌输或空洞的说教,而是将其渗透在学校及社会的日常道德教育之中。启示:(1)应重新建构以民主法制和公民义务为基础的师德规范。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依据是基于对教师职业的崇高性认识而作出的对教师的人格期待。在西方各种行为规则都必须定位在法律的框架之内。(2)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从“理想”回归“现实”,从“高尚”走向“朴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应该现实一些,让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高尚”走向“朴素”,更加符合人性,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3)师德教育应从“灌输”走向“养成”。注重教师职业及师德内化与行为养成,使从教者和教师被选者真正从内心、从价值趋向上认同教师专业,

政治理论-教师职业道德观汇编

(1)教师职业道德 材料:有的老师不愿批评教育学生,担心得罪家长;有的老师往往特别喜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学习成绩不好或调皮捣乱的学生则严厉批评和教训,甚至有时打骂学生;作为从一名普通的乡村女教师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桂贤娣,30年来她用满腔的热情和真挚的爱心孜孜不倦地为孩子们的幸福人生奠基,她在平凡的工作中用智慧践行着一个小学教师激活学生心灵、做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伟大事业。她在小学班主任和语文老师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因生给爱十法”的经验和体会:体弱生爱在关心、残疾生爱在得体、过失生爱在信任、屡错生爱在严厉、向师生爱在珍惜、背师生爱在主动、个性生爱在尊重、普通生爱在鼓励、进步生爱在赏识、后进生爱在鞭策。 为师乐教 ——我的教师职业道德观 教师职业道德,又称“教师道德”或“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它是社会职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行业特殊的道德要求。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它也是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是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有怎样的职业道德观? 在大众传媒讯速发展的今天,尤其师生关系和医患关系作为社会重点关注的对象,一有风吹草动,大众媒体就是铺天盖地的报道,横加的指责,大肆的渲染,弄到最后,好像连最亲密的人也要混淆:事实到底怎样?比如离我较近的宁夏隆德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教师的无心之失被家长大肆的勒索、恐吓,其中有一个教师在他的博客这样写到:“救救老师——宁夏隆德“马利民事件”为什么不能走司法程序”?从中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教师的无可奈何、心寒、胆怯。当然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学生的无理取闹、家长的不理解不支持、还有社会媒体无聊的掺和,微博的薪水、有时不公正的社会舆论让一部分教师心寒,也让一个个教育工作者谨言慎行,此时,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一个个的紧箍咒,约束着群体。 当然作为教师,更痛心的还是媒体报道出来的诸如山东聊城一幼儿园教师虐待孩子,其中一个班里有20多个孩子遭到老师针扎;河北秦皇岛某实验小学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