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传统民居的传承与演变
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浅析
![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0e9d31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48.png)
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浅析摘要通过研究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历史演变、现代发展及未来展望,指出了该文化的发展与保护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索具有推动时代发展的积极因素,在空间形制、建筑形态、材料利用等方面传承和发展闽南传统建筑文化。
关键词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化;文化认同引言闽南地区拥有独特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在传统建筑方面能够体现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为了进一步发展闽南传统建筑文化,需要在创造风格和特点等方面进一步挖掘,探索具有推动时代发展的积极因素。
1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特点闽南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陶唐时期,而在隋唐时期,闽南地区开始出现以木材和竹子为结构骨架,以泥土、青砖、青瓦、花岗石为建筑材料,同时采用斗拱和悬山式等传统建筑技法的建筑形式。
明清时期,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开始进入全盛时期,大量的园林建筑、宗祠、民居、府第、钟楼、鼓楼、牌楼、桥梁和墓葬等建筑遗迹留存至今。
在传统建筑发展历程中,很多建筑始于民间,历经演化,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其中,园林建筑、宗祠和民居是闽南传统建筑的三大类别。
园林建筑是闽南文化的代表,营造了既有“天人合一”的理念,又把闽南文化的地理特点和文化传统与建筑完美融合在一起。
宗祠是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形式由家庙发展而来,承载了宗族的传承和依附、信仰和礼仪、历史文化和社会秩序等多重意涵。
民居则是最具代表性的闽南传统建筑,以土政掌握为核心,讲究阳宅选址、气运格局、用材装饰、节令礼制等规矩,形成了多样的居住体系和富有装饰性的建筑风格。
闽南传统建筑是闽南地区一种历史悠久的建筑形式,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纯朴、雅致、端庄、和谐为特点,表现了闽南人民精神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凝聚着千百年来建筑工匠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红砖白石双坡曲, 出砖入石燕尾脊, 雕梁画栋皇宫式”,形象地概况了闽南泉州传统民居的特点。
其外观特点为高大挺拔,形体厚重,屋檐翘翹,构造严谨。
闽台建筑风貌特色与保护_0511简
![闽台建筑风貌特色与保护_0511简](https://img.taocdn.com/s3/m/47d5d6c276eeaeaad1f3303c.png)
漳州
基于建筑体量视角的建筑形态控制——多层建筑
建筑风格定位
多层建筑的体量与传统建筑己经有 一定的差别,特色构件与做法与整体建 筑尺度会出现一定的矛盾难以整体采用 形态相似的设计手法,而设计策略建议 采用局部模仿、拼贴、重构等手法。
控制策略
〇尺度转换:通过形态或者色彩的特殊设 计,“化整为零”,把整体建筑体量分解为 若干小尺度的部分,然后再施以特色构件 做法,使得特色元素不至于比例失真; 〇屋顶:建议采用坡顶为主,结合坡顶下 空间的设计,充分利用空间,突出屋脊形 态的漳州特色具体做法应予以简化 〇门窗:门窗造型建议在传统门窗造型基 础上广以提炼简化; 〇骑楼:商业建筑低层必须采用骑楼做法, 墙柱外贴胭脂砖; 〇材质与色彩:墙体采用红色胭脂砖与白 色抹灰相结合的手法,局部点缀石材,突 出一层、二层建筑细节:底层作出墙裙, 建议采用石材贴面;底层为商业店面时, 采用骑楼的做法,墙柱外贴胭脂砖;
一、闽台建筑历史渊源
※移民-定居(1624~1895)
1. 荷属东印度公司的劳工需求(1624~1662)
2. 明郑:第一个汉人政权,屯田(1662-1683) 3. 清初:1683-1788 4. 清中:1788-1859 5. 清末:1859-1895
1926年调查台湾地区汉族移民之原籍分布图(陈正祥,1993:229)
清代台湾重要城池规模比较图
9
二、闽南城市建筑的风貌特色与保护
10
闽台城市建筑的风貌特色与保护
漳州
漳州城市建筑的风貌特色与保护控制导则(2009) 漳州城市建筑风貌控制规划主要是在漳州所处的文化和地理的整体 环境中统一考虑漳州的城市建筑风貌。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控制: 1.对漳州历史建筑的特色研究:分析传统建筑,把握其形态特征。 2.对漳州城市建筑形态与风貌控制:考虑建筑在城市景观体系中的位置, 建筑自身的体量与高度,以及建筑自身的功能三大因素,基于不同视角对 建筑形态进行控制。 3.对漳州城市建筑色彩控制:建筑色彩分区内的建筑应具有协调统一的主 色调,做到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按主色调统一,辅色调有序,装饰色多 样化的原则进行色彩搭配设计。 4.对漳州地域建筑风格的把握:新建筑的创作植根于漳州传统建筑特色, 塑造新地域建筑景观;主要途径为“形态继承”、“神韵继承”。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c0caacf4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25.png)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闽台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传统建筑更是别具特色。
这些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文化视角出发,浅谈闽台传统建筑的特点、历史渊源以及文化价值。
闽台传统建筑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和台湾地区,这些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在建筑风格上,闽台传统建筑秉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兼收并蓄了汉族、闽南族、客家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闽台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多呈“四合五天井”或“两进四合院”式样。
这种布局方式不仅符合中国人的居住习惯,还充分考虑了当地气候和风水的影响,体现了古代建筑理论的精髓。
这种布局方式不仅使建筑能够充分利用空间,还能够形成天然的通风采光系统,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
闽台传统建筑的建筑结构主要采用木材和砖瓦。
木结构体现了古代建筑工艺的精湛,而砖瓦的运用则给建筑增添了一分稳重和庄重。
这种结构不仅能够保证建筑的稳固耐久,还能够有效防火抗震。
木结构的灵活性也为建筑赋予了动态美感,使得建筑更加具有韵味。
闽台传统建筑的装饰艺术也是其特色之一。
建筑的斗拱、雕花、画栋、翘角等装饰元素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
这些装饰元素既能够增加建筑的美感,又能够传达民族文化的信息,是闽台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台传统建筑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
在布局、结构、装饰等方面,闽台传统建筑都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理念以及佛教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象征。
这些符号和象征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古代智慧和美德的赞颂,凝聚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
从历史渊源上看,闽台传统建筑源远流长,其形成和发展与闽台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宗教信仰以及民族文化密切相关。
建筑的布局、结构、装饰等方面都体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和把握,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7ec47472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02.png)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1. 引言1.1 闽台传统建筑的历史渊源闽台传统建筑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南方文化的发展。
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受到福建省南部地区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主要特点是山水相依、依山傍水。
闽南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四合五糖”的建筑结构,即中间为四合院,四周围绕着厅堂、耳房、鱼池等,形成一个整体。
而闽北地区的传统建筑则更多地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更加庄重、厚重。
台湾传统建筑则融合了闽南传统建筑和客家建筑等多元文化元素,形成独特的风格。
这些传统建筑不仅是居住和工作场所,更是文化、历史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
通过对闽台传统建筑的历史渊源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1.2 文化视角下的建筑特征文化视角下的建筑特征主要体现在闽台传统建筑的建筑风格、装饰特色和功能用途上。
在闽南地区,传统建筑多采用木结构,房屋多为横向纵深的独立式或成组的庭院式建筑,屋顶多为重檐歇山顶或悬山顶,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闽南建筑的外墙常用灰白色的石灰漆涂装,窗棂和门楣则常常精雕细琢,雕刻精美。
而闽北地区的传统建筑则更多地采用青砖和木材结合的形式,屋顶多为歇山顶,庭院以四合院或三合院居多。
台湾传统建筑则在闽南风格的基础上融合了客家文化和原住民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特有的风格。
在这些传统建筑中,宗教元素常常体现在建筑布局和装饰上,如庙宇、祠堂等建筑。
民俗文化在传统建筑中的体现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上,如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等。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闽台传统建筑在文化视角下的独特魅力。
2. 正文2.1 闽南传统建筑风格闽南传统建筑风格受到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特色。
在闽南地区,传统建筑常常采用红砖青瓦的建筑材料,整体外观呈现出简洁、精致的风格。
建筑物常常以庭院为中心,形成围合式的布局,保护住户的隐私同时营造出宁静的生活氛围。
闽台文化:台湾传统民居源于闽南——从建筑形式到建筑内涵的传承
![闽台文化:台湾传统民居源于闽南——从建筑形式到建筑内涵的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8ebdda53f01dc281e53af062.png)
台湾传统民居源于闽南——从建筑形式到建筑内涵的传承传统时期,台湾的典型民居,是以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且白石红砖双翘脊加燕尾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居住建筑(参见“台湾典型传统民居鸟瞰图”),而为人们所熟识。
其实,无论是从建筑风格或样式、布局或构成的形式上看,或者是从建筑观念思想、风俗意识等的内涵上论,都是源于邻近的海峡对岸的大陆闽南,迄今的两岸民居建筑遗存,尚可找到这一脉络的传承关系。
或者简言之,台湾传统民居,就是传承于闽南传统民居的。
一、建筑形式台湾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人们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给予认识。
一方面是自前而后、从总体平面布局上着眼,看其各部分构成空间的情况和特征;另一方面是自下而上、从立面造型样式和构造上观察,分析其各个组成构件的形态和风格。
然后,来与闽南的传统民居作比较,人们或许会有惊讶的发现--难道这是一种巧合?1、平面布局由于台湾大部地区,地处约北纬22度—25.3度、东经120度-122度之间,刚好是躺在北回归线上而重心稍北,故其传统民居多取南北朝向而坐南朝北;民居总体通常呈南北稍长的矩形的院式建筑构成平面,有明确的纵中轴线,且基地的建筑总体规划也重心在北,以前(南)埕、后(北)厝为基本构成平面形式,先入前埕、再入后厝,后厝的入口大门朝前埕,这便构成为“前埕后厝”的总体基本联系。
“前埕”,一般也为矩形,由于前埕通常所占面积比例(与后厝面积之比)较小,故而其矩形却是东西稍长、南北稍短。
也一般是铺砌地产的长条凿平白石板的埕面,所铺石板有规则地纵横交错,与主体建筑呼应地也分成三个区,以中区的纵中轴线为对称的左右相同或相似的铺砌而成;然后围以周垣,留下中轴线两侧对称的左右入口,或在南墙两侧,或分置东西墙,而南墙中轴线上的稍高的部分为“照壁”。
这便构成了一个围合的院式“埕”,也为整座民居建筑的前奏部分。
“后厝”,在前埕之北,一般与埕的东西向同宽,其包括纵中轴线上的“主厝”和通常是对称的东西两侧的“护厝”两部分。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49ca440e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fe.png)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闽台地区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传统的地区,其传统建筑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通过对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地区的历史与文化,并且体会到传统建筑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一、历史渊源闽台传统建筑源远流长,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在中国古代史书《左传》中,就有关于闽台地区古文化的记载。
福建、台湾地区属于闽南文化圈,该文化圈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文风蓬勃、风俗淳朴而闻名。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闽台传统建筑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色,传承了古代文化的精髓。
二、建筑风格闽台传统建筑的风格主要表现在它的建筑形式和设计风格上。
首先是建筑形式,闽台传统建筑多采用“四合五天井”的布局方式,即由前殿、中殿、后殿和厢房组成,中间为天井,形成一种独特的院落建筑形式。
其次是设计风格,闽台传统建筑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建筑结构和装饰艺术都体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在建筑构件上,多采用剪影、雕刻、装饰等手法,突出了闽南风格的独特韵味。
三、文化内涵闽台传统建筑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符号闽台传统建筑中随处可见的龙、凤、麒麟等传统文化符号,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审美情趣。
这些符号常常出现在建筑的柱雕、门楣上,不仅为建筑增添了艺术气息,也反映了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 宗教信仰闽南地区有着丰富的宗教传统,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各种宗教都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闽台传统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寺庙、教堂等宗教建筑,这些建筑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载体,也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社会生活闽台传统建筑是当地居民生活的载体,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传统建筑中,可以看到各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构件和装饰,如天井、神龛、挂墙等,这些构件和装饰都是当地居民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的体现。
四、传承与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破坏。
闽台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应用探究-以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开发为例
![闽台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应用探究-以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开发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ab72f68f46527d3240ce07c.png)
第33卷第7期 Vol .33成都师范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C H E N G D U N O R M A L U N IV E R S IT Y 2017年7月 Jul .2017闽台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应用探究—以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开发为例韩娟(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州 350003) *摘要:闽台传统建筑文化是闽台文化圈特定的民间艺术和建筑技术结合所形成的地域文化,其蕴含的价值在旅游开发中得到体现。
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建设项目,将建设包括文化体验区与民俗旅游区等五大核心区。
在建设规划设计中加入闽台传统建筑文化元素,使建筑构筑与民俗风情相互交融,展现闽台文化圈独有的魅力,提升对闽台传统文化价值一体和平潭旅游文化内涵独特性的认识,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对于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闽台;专统建筑文化;专承与运用;平潭doi : 10.3969/j .issn .2095-5642.2017.07.071中图分类号:T U 80;T U 8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642 (201 7 )07-007 1-07闽台传统建筑文化带有福建与台湾浓厚的沿海地域特色,是闽台文化圈融合了建筑设计、建筑外貌、建 筑工艺及人文艺术的综合体,是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从现代旅游业发展看来,原生态+文化 旅游是地方旅游产业保护与开发的重要内容,在国家和省市政府的政策引导下,大部分的城市建设尤其是在 旅游产业及其产业链开发方案设计过程中,尊重地方文化生态圈,保留其自身魅力,成为目前旅游产业的发 展理念之一。
作为闽台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借助旅游文化的高需求背景,对于闽台传统建筑文化进行继承 和开发,可以延续地域独特文化魅力的活力与张力。
平潭综合试验区旅游岛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处于 闽台文化圈的交点,其建设开发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现开发方案已完成,处在实施阶段,生态+文化旅游 是其开发的重点内容之一。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赏析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1df8b8f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50.png)
第7页/共34页
第8页/共34页
砖雕和石雕
第9页/共34页
3、飞檐
• 房屋的正脊中间低两头高,两端的翘尾处有美丽的燕尾。这是闽南人保持了祖先从 中原南迁时带来的中古时期的建筑风格。
美 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在话 • 这种屋面呈现轻盈的轮廓给人以腾跃、飞翔的感觉。
• 林路厝是一排四座红砖大厝,气势恢宏。它的特色在于增加了楼层,左右护厝均为二层八角形。二层和八 角建筑是林路从西洋移植过来的,当时也是先例。
第16页/共34页
林 路 厝
第17页/共34页
黄家花园
• 黄家花园是印尼华侨黄奕住建造的,在当时被称为“中国第一别墅”。他由三栋独立的别墅和一个广阔的 花园构成,整个外形整洁华贵,气度非凡。别墅前绿草如茵的运动场据说是中国最早的足球场。 ——《中国国家地理》
下!
第10页/共34页
(三)、典型的建筑
• 南安蔡氏古民居——群体民居典型代表
第11页/共34页
• 泉州杨阿苗故居——单体民居典型代表 第12页/共34页
二、闽南民居的演变
闽南华侨建筑
——说不尽的旧时遗事满画楼
--
《中国国家地理--福建特辑》
闽南,华侨聚集的地方,这里的华侨建筑,无论是鼓 浪屿的洋楼,还是侨乡的番仔楼,都不可避免带有强 烈的“中西混搭”的风格。
第18页/共34页
——黄家花园
第19页/共34页
骑楼
• 骑楼是源自南洋商住一体建筑,通常建二层或三层楼房,连成一体;底楼共同退缩而空出一条公共人行道, 正好遮阳避雨;临街正立面全成了店面,里间和楼上则做仓库和住所,使用率极高。
闽南 建筑的发展历程
![闽南 建筑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3e1f824c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15.png)
闽南建筑的发展历程
闽南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其特点是注重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需求,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明清时期,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开始逐渐成熟并达到巅峰。
明代是闽南建筑风格逐渐形成的时期。
明朝时,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受到宋代建筑的影响,同时吸收了福建传统建筑特点,形成了独有的建筑形式。
闽南建筑的房屋通常采用悬山顶、匾额亭阁和庭院等构造,外观典雅简洁,内部空间合理布局,注重通风采光和舒适性。
清代是闽南建筑风格发展的黄金时期。
清朝时,闽南建筑进一步发展并达到巅峰。
清代的闽南建筑风格有着更为精致的雕刻和装饰,使得建筑更具艺术价值。
闽南建筑中常见的特点包括使用红砖和青瓦、多使用木质结构、建筑形式复杂多样,如厅堂、门楼、亭阁、庭院等。
20世纪初期,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闽南建筑受到了一些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新的建筑形式和材料。
然而,闽南传统建筑的特点仍然在保留和传承,同时也融合了现代建筑的元素,在古朴中展现新的特色。
如今,闽南建筑发展至今已有多个世纪,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闽南建筑风格的特点已经深入人心,并成为了闽南地区的标志性文化遗产之一。
同时,闽南建筑也进一步演变和发展,适应了现代化的需求和审美观念,展现了其与时俱进的特质。
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民俗信仰体系
![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民俗信仰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ccc09037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49.png)
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民俗信仰体系引言闽台地区是指福建省及台湾地区,这两个地区历史渊源深厚,有着密切的地理和文化联系。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一套独特而丰富的民俗体系。
本文将探讨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民俗体系,分析其特点和内涵。
共同根源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民俗体系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民和祭祀制度。
在古代,先民们崇拜自然界的力量,并以祭祀方式表达敬意和祈求保护。
这种祭祀体系在后来的演变中融合了___、和儒家思想,形成了独特的闽台地区的民俗体系。
特点一:尊崇祖先闽台地区的民俗体系强调对祖先的尊崇和敬意。
在各个城镇和村落中,都设有祖先庙宇或宗祠,供奉着祖先的牌位和神像。
人们会定期举行祭祀仪式,向祖先祈求祝福和保佑。
这种对祖先的尊崇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和家族价值观的重视。
特点二:崇拜自然闽台地区的民俗体系也尊崇自然界的力量。
人们相信山神、水神、土地神等各种自然神灵的存在,并将其视为保护者和神灵。
他们会在重要的节日和仪式中举行祭祀活动,向自然界表达感激和敬意。
这种体系反映了农耕社会对自然力量的依赖和敬畏之情。
特点三:民间闽台地区的民俗体系也包含了许多民间。
民间常常来源于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和宗教传统,形成了各种神话传说、神灵崇拜和民间敬仰的对象。
比如,在台湾地区,人们会信奉多位民间英雄和神祗,如关圣帝君、___等。
内涵丰富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民俗体系内涵丰富多样,其中融合了多种宗教思想和民间。
这种多元化的体系给当地人的生活和社会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民众通过祭祀、祈福和庆典活动来表达对神明的崇敬和感谢之情,同时也传承了历史和文化价值观。
结论闽台地区的共同根源的民俗信仰体系是经过多个时期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交流所形成的独特信仰体系。
其特点包括尊崇祖先、崇拜自然和民间信仰。
这一信仰体系内涵丰富,是这一地区文化传承和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对于了解闽台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研究其民俗信仰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1e5d5c74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d4.png)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闽台传统建筑是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共同的文化遗产。
在文化视角下,闽台传统建筑不仅是建筑艺术的代表,更是闽南和台湾地区历史和文化的缩影。
首先,闽台传统建筑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由于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的历史、地理和社会背景不同,所以闽台传统建筑的形式和风格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多为砖木结构,以方形院落为基本布局,建筑外观朴素典雅,雕刻艺术精湛;而台湾地区的传统建筑则呈现了南洋建筑风格,多以土木结构为主,房屋布局较为宽敞,建筑外观富有异域情调。
这些地方特色充分体现了两地区的文化多元性和历史发展演变的差异性。
其次,闽台传统建筑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建筑中的布局、装修、雕刻等细节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例如,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中,房子的正中间通常会设有一个天井,这是为了让阳光直射到房子的中心位置,使房子内部的气流流通,达到自然通风的效果。
同时,天井也具有风水作用,能够调节房子的气场,使居住者的运势更加顺畅。
在台湾地区的传统建筑中,飞檐、雕花等装饰也都具有象征意义,例如屋檐上的龙鱼雕刻代表着家庭兴旺,屋瓦上的蝙蝠雕刻代表着吉祥如意。
这些文化内涵不仅为建筑增添了诗意和意义,更是闽南和台湾地区的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现。
最后,闽台传统建筑成为了闽南和台湾地区的文化共同体。
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历史上一直有着紧密的文化联系,闽台传统建筑则是这种联系的具体体现。
无论是艺术形式还是文化内涵,闽南和台湾地区的传统建筑都存在着共性和互通性。
例如,闽南传统建筑中常见的雕花、雕龙都出现在台湾地区的传统建筑中,而台湾地区的“四合院”则和闽南地区的院落形制相似。
这种文化的相互渗透和交流,促进了两地区的互动和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综上所述,闽台传统建筑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闽南和台湾地区文化的一部分。
扎根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之中,闽台传统建筑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同时,闽南和台湾地区的传统建筑形成了紧密的文化共同体,彼此互通,互相影响,为两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传统民居解读及其传承意义探析――以闽南民居为例
![传统民居解读及其传承意义探析――以闽南民居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e605da9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9d.png)
传统民居解读及其传承意义探析――以闽南民居为例传统民居是一个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生活和活动的场所,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在中国传统民居中,闽南民居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以闽南民居为例,对传统民居的解读及其传承意义进行探析。
闽南民居是指福建闽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厦门、泉州、漳州等地。
闽南民居通常采用“围屋”形式,即围成一个庭院的建筑群体,包括正厅、翼房和后院等。
建筑材料以砖、木、瓦为主,其特点是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材料精美。
闽南民居的解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
首先是从建筑构造上看,闽南民居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如坚固耐用、风水布局、四合院等。
其次是从装饰艺术上看,闽南民居以彩画、纹饰为主,寓意吉祥、美好。
再次是从宗教信仰上看,闽南民居常常会在建筑中融入神像、祭坛等宗教元素,体现了当地人的信仰和精神追求。
传统民居的传承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文化传承的意义。
传统民居作为一个具体的建筑形式,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是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
传承和保护传统民居,可以让后人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认同。
其次是历史文化学习的意义。
传统民居承载了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沉淀,通过对传统民居的学习,可以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
再次是社会发展的意义。
传统民居虽然已经不再是现代人们居住的主要场所,但它所体现的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却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参考和借鉴。
传承传统民居,可以加强社会和谐,促进社会进步。
然而,传统民居的传承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首先是规划和保护的问题。
在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中,传统民居常常会被拆除或改建,给传承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其次是传承者的缺失。
传统民居作为一种复杂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很多年轻人对其了解和认同度不高,缺乏传承的动力和意识。
再次是市场需求的问题。
第五章 闽台文化与教育
![第五章 闽台文化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c5ce9c680b1c59eef8c7b4ea.png)
第一节 闽台的民间习俗 一、影响闽台民俗的因素 1、相似的地理环境是构成闽台同一风俗区的 重要因素 2、闽台与中原山海阻隔、相距遥远对民俗的 传承与变异产生了影响 3、闽台境内多山闭塞对民俗也产生影响 4、闽台滨海对民俗也产生影响 5、闽台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对民俗有所影响
二、闽台民俗的变迁与传播 1、闽越人、台湾远古居民以及高山族同亲缘、 同俗缘; (1)饭稻羹鱼 (2)干栏式住屋(底部悬空、正脊的两头翘 起并长于屋檐、屋顶的结构作两面岥式) (3)断发文身,凿齿拔牙 (4)猎头与蛇图腾
五、闽台民间信仰之与两岸关系的作用 1、闽台两地的民间信仰始于福建移民台湾的浪潮形 成的共同文化渊源; 2、在台湾,乡土神备受推崇,台湾民众非常重视来 自祖籍地的神灵,称为“桑梓神”,它们起到了 维系两岸骨肉之情的纽带作用; 3、闽台民间信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两岸同胞的共同认同; 4、闽台民间信仰的互动推动了闽台经济往关系的发 展; 5、闽台民间信仰的互动,固然是在两岸政治大背景 下进行的,反过来,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两岸政治 良性发展。
第二节 闽台的民间信仰
第一节 中国民间信仰的基本内容与福建民间 信仰的历史轨迹 一、中国民间信仰的基本内容、传承与传播 性 中国民间信仰的基本内容就是“泛神灵崇 拜”。 1、传承性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民俗宗教文化,一旦形 成,便具有稳定性和社会性,也就具有传 承的内在必然性。
2、传播性 它是指民间信仰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 也是指民间信仰横向传播过程。其主要有 非常态传播和常态传播。 (1)非常态传播 往往是在特殊情况下的传播行为,如战乱、 瘟疫、灾乱等特殊事件造成人口的大规模 迁移,随之将原地域的民间信仰移植过去。
四、闽台民俗的主要特征 1、鲜明的地域性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2、坚韧的传承性 如先秦传统儒家婚姻中的问名、纳吉 (议婚),纳采、纳征(订婚)等,六礼、 丧礼中的招魂、浴尸、小敛、大殓、停殡 等基本保留; 3、非强制的规范性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fed508ab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c9.png)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摘要】闽台传统建筑是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共同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从文化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闽台传统建筑的意义和特点,并阐述了其历史渊源、建筑风格、构造特点、装饰艺术以及传承与发展等方面。
结合现代社会对于文化传统的重视,强调了保护和传承闽台传统建筑的重要性,并探讨了这种建筑在当代的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闽台传统建筑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促进其保护和传承工作,并引领当代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发展。
【关键词】闽台传统建筑、文化视角、历史渊源、建筑风格、构造特点、装饰艺术、传承与发展、保护与传承、当代意义1. 引言1.1 闽台传统建筑的意义闽台传统建筑作为闽南文化和台湾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闽台传统建筑不仅是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的见证,也是这些地区传统美学和建筑技术的体现。
闽台传统建筑通过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装饰艺术,展现了古代闽南和台湾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当地人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理解与尊重。
闽台传统建筑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闽南文化和台湾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这些传统建筑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还承载了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的记忆。
对闽台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传承,也是对闽南文化和台湾文化的传统和现代文化认同的重要体现。
保护和传承闽台传统建筑,有助于维护当地文化的多样性和传统价值观,促进文化多元共存与文化交流,为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繁荣贡献力量。
1.2 闽台传统建筑的特点闽台传统建筑的特点包括独特的建筑风格、精湛的工艺技艺、丰富的装饰艺术以及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些特点反映了闽台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
闽台传统建筑常常采用木结构和青砖瓦砌,建筑风格简洁大方,注重自然环境与建筑的融合。
匠心独运——析闽台传统民居空间衍化与营造技艺之传承
![匠心独运——析闽台传统民居空间衍化与营造技艺之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697407e3eff9aef8951e062d.png)
匠心独运——析闽台传统民居空间衍化与营造技艺之传承作者:陈顺和来源:《艺术评论》 2016年第10期陈顺和闽南是台湾移民的原乡,历史上,闽南与台湾之间族群的迁徙带来了各种文化的传播与融合。
其中,民居建筑风格的概念和思想也从随之出现内陆文化影响台湾文化的印记。
台湾建筑的前形来自移民入台伊始引入的原乡建筑,其设计思想、空间布局、匠师的谱系、营造过程、技艺特点在承续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又兼具台湾传统民居建筑的独特性。
经由基型与衍化进行观察,本文认为,由明末到清代的这段期间,闽南传统式建筑融入台湾建筑,其内容则包括前形引入、衍化过程以及成熟阶段等方面。
对于民居建筑技艺的传承、交流及融合,匠师在整个营造体系中扮演着相当关键的角色,从而使原乡的建筑技艺在台逐渐扎根。
匠师在延续传统的同时,也不断吸收新知,开始运用工作手册、机械制图等方式,将原本口传心授的知识记录下来。
可以说,第一代匠师代表的原乡传统形式,在代代传承中产生了新的转变。
因此观察台湾传统建筑,不能忽视有关匠师的谱系、作品与营造技艺的传承等研究。
本文将透过传统建筑的营建背景、工匠组织等方面观察移民建筑的衍化现象,并从活态性遗存与民居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体性传承。
一、原乡传统建筑移植的背景福建和台湾具有很深渊源,闽台区域文化作为边陲文化的产物,在乡族观念、民间信仰、民居建筑形态上,共同构建了闽台民居建筑不同的独特表现形式及鲜明的自身文化识别性的特征。
按1926年《台湾在籍汉民族乡贯别调查》统计,祖籍为福建泉州籍占44.8%,漳州籍占35.2%,并且同一族群有明显的集中现象。
各族群趋于认同的心理和态度,在台湾这一新聚的交流环境中不断碰撞,交流、变化,进而调整融合。
移民初期的祖籍认同观念,已逐次转变为对台湾本土的认同,由漳州人、泉州人之区分,逐渐转变为台南人、漳化人之认同。
而建筑文化及技艺的引入,融合和衍化,其进程和族群文化的交融过程是相呼应的。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6ed28a7b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6a.png)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闽台传统建筑是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在建筑方面的交流融合,也是两地群众生活方式和视觉审美的共鸣体现。
本文以文化视角探讨闽台传统建筑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福建和台湾地区地理相近,气候湿热,多雨,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地区。
闽台传统建筑因此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
其主要特点有:1. 突出建筑的水景意象。
闽台传统建筑总是与水景相依相保。
建筑群落被自然环绕,形成自然与建筑的和谐共生。
尤以台湾庙宇建筑、福建土楼为代表。
如福建的土楼通常建在湖畔或溪流旁边,这些楼宇常与水稻田相连,相互倚依,成为一道优美的田园风景线。
2. 反映社会生活和人文传统。
闽南文化和台湾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和人文积淀,在传统建筑上也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如台湾庙宇以宫殿式建筑和独具一格的风格见长,在结构和装饰上也有相应的特点。
福建土楼则是闽南建筑的代表,这些由土和石材砌成的楼房结构特殊,它不仅是居民的住所,更是防御要塞和教育中心。
3. 体现传统建筑的装饰特色。
闽南文化和台湾文化对于传统建筑装饰是十分注重的,因此闽台传统建筑在形式和色彩上也有自己的特点。
如闽南建筑的门楼、木雕花窗等都是经过精心雕刻的,色彩瑰丽,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闽台传统建筑的形成过程闽台传统建筑的形成过程与历史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闽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而台湾则在维新时期之后开始成为一个跨越不同国家的多元文化区域。
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相互依赖,让两地传统建筑形成了交流融合的局面。
闽台传统建筑在民居和庙宇建筑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特点上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福建土楼和台湾庙宇建筑都被视为闽南文化和台湾文化的代表建筑,它们也是两地文化的结合体,是一种建筑和民族文化的共同体现。
近代闽南建筑的艺术风格及其变迁
![近代闽南建筑的艺术风格及其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0133c8365901020206409c00.png)
近代闽南建筑的艺术风格及其变迁摘要:本文讨论了闽南民居的艺术风格及其形成与变迁,并以实例对不同时期的闽南民居设计风格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闽南建筑;风格;变迁闽南,亦即福建的厦门、漳州、泉州地区,地处中国大陆东南丘陵。
尽管平原和耕地较少,但是气候温润,雨水充沛,四季常青。
境内山脉纵横, 所以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闽南与中原地区交往不便。
自西晋开始,中原人大量迁入,他们与古闽越族人广泛融合,中原文化逐渐取代土著文化。
宋代的时候,闽南已有许多人飘洋过海到东南亚发展,闽南开始受到海外文化的影响。
自元人退出关外以后,沿海倭寇,为盗为匪,屡入州、县、城、乡抢劫烧杀。
因此许多村庄的民房仿卫城模式,聚族而建土楼以自卫。
明初,泉州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闽南建筑不可避免地带有海洋文化的痕迹。
这样的自然历史背景下,闽南民居的建筑正风格打上了烙印。
近代的闽南建筑闽南漳州一带的土楼是闽南民居最具特色的代表。
先民们为了防匪、防盗,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设计出了土楼的建筑形态。
土楼大多呈圆形或者矩形结构。
一族人住在一个大院里,既和谐而又安全。
土楼是土、石、木结构,外墙非常厚,一般用土和石组成,能防水、防火、防枪弹。
楼内有三到四层的木结构房屋。
供居住、保存食物等生活物资。
特别是园形的土楼,在防台风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
土楼在外观上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非常协调。
在墙体的材料以及装饰方面,闽南地区的民居具有较为鲜明的特色。
民居的屋脊常使用燕尾脊或马鞍脊,屋脊的这种曲线这使得整个建筑显得十分典雅而又灵秀。
墙体常采用红砖墙或者红瓦。
蓝天白云下,河流清澈、山峦苍翠,因而红色建筑在大自然中分外鲜明。
另外,由于闽南是石材产地,而花岗石在建筑上是应用较广的一种材料。
闽南民居的外墙常采用砖石混砌。
不同材质的混合使用,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墙面的立体感。
这种特色和江南一带水乡的白墙黑瓦形成了鲜明的地域上的对比。
闽南民居房屋的勒脚多用白石和青石来作为装饰,图案常常是虎脚造型,麒麟,喜鹊、吉祥文字、花卉等。
闽南传统建筑.doc
![闽南传统建筑.doc](https://img.taocdn.com/s3/m/eb47021caef8941ea66e0523.png)
闽南建筑—屋顶这次将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顶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和设计方法的视角,对闽南传统建筑屋顶进行研究。
就是对其形态、构造、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研究,分别对各个部分的形态、构造、施工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了分析。
首先对闽南地区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因素做介绍。
一、源远流长的闽南建筑文化东汉时期,闽南地区还是一片荒凉之地,文化状态也处于最原始的状态。
大量的民族人口迁移带来了新的中原汉文化。
具有多元性的中原汉文化逐渐成为了闽南文化的主导。
历史记载中汉民的多次迁移,还有闽南地区依山傍海的独特的地理特征,以及儒学、释、道家这三大文化的交流汇集,受这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闽南文化。
南北朝时期的泉州已有不错的发展程度,而到了宋朝,泉州港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贸易大港,名扬内外。
这时的泉州凭借着海洋经济的繁荣发展,早期的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达到了顶峰。
外来的西方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等都开始了融合的过程。
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华侨文化,更是对后期的闽南民居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闽南民居建筑色彩中多以红砖为主旋律,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渊源。
据专家推断:闽南地区开始出现红砖建筑是在宋元时期,随后开始日趋流行起来,红砖也成为了闽南地区所独有的一种建筑材料。
所以说,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是在历史的积淀和闽南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并逐渐发展、成熟。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上看,并不是类型化千篇一律的,也不是张扬、个性的形式,它在屋顶的装饰和美化美学角度上,有着较为特殊精彩的表现。
闽南民居建筑的屋顶装饰从审美的角度上体现了闽南地域的风格和特性,这就是所谓的闽南风格建筑。
二、闽南建筑屋顶屋脊的特色中国的传统建筑主要由屋顶、墙身及基座三大部分组成。
能够较为直观的反映出建筑的等级的两大因素为建筑的规模与建筑屋顶的形式。
闽南风格建筑的标志性特色就是闽南传统建筑屋顶中的以“燕尾屋脊”和“ 马背山墙”所构成的屋顶形象形式。
在闽南民居传统建筑中,层层叠叠的燕尾脊以及各种马背山墙一同构成了美丽迷人的天际线,在依山傍水的背景中,形成了一副靓丽的风景画,强烈的地域特色令人流连难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到历史、文化、信仰、习俗、观念等社会因素和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台湾传统民居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特征,与居民祖籍传统民居的结构.风格互相对应。因此。我们考察台湾传统民居建筑,往往可以从移民的原籍看出其建筑风格的差异,反之也可以从建筑风格判断其移民开拓史。
台湾早期的建筑以原住民和汉人移民垦拓者的住房为代表。台湾少数民族可分为平埔族和山地族。前者居住在平原地区.已基本汉化。后者分布在高山、东部纵谷和岛屿.有泰雅、赛夏,布农,邹(曹),排湾,鲁凯,卑南,阿美,雅美等九族。各族群住房的样式.材料和功能有所不同。依室内地坪与户外地面高差的关系,可归纳为平地式、浅穴式,深穴式和高架式四种建筑形式t按建筑材料,可分为木屋、竹屋、草屋、石屋等。
漳州人在台湾的移民人数中占第二位。据1926年的统计。祖籍漳州的居民占台湾汉人总人13的35.1%。漳州人过台湾多为同村同宗相携而行.在台湾各地找到落脚开垦点后,又兴建起同宗同村的“血缘聚落”。经过世代繁衍生息,一些族姓成了当地乡、镇以及所在市、县的望族大姓。据族谱记载,明清时期漳州各县一百多个姓氏中,有九十余个姓氏有人迁往台湾,有的甚至是一村一族几百人同
亲自施工或授徒。其中名气最大的是来自惠安溪底村的泉州派大木匠师王益顺和原籍漳州南靖,出身台湾本土的漳州派大木匠师陈应彬,今天仍在台湾各地主持庙宇修建的老师傅大多是这两派的传人。
台湾传统民居的建筑流派可分为闽南派(泉州派,漳州派),客家派,个别的还有潮州派和福州派。
中国民居建筑年鉴(2008—2010)
闽台传统民居的传承与演变
戴志坚。
摘要:本文从分析闽台两地移民与建筑文化传播的关系入手.通过介绍闽台传统民居的分类和建筑流派,以及比较闽台汉人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异同,对海峡两岸建筑文化的传承关系和演化过程进行探讨。认为中华建筑文化经由福建东渡台湾,闽台传统民居的渊源关系十分密切,建筑形式极为相似。闽台传统民居在不断交融、发展、演化的过程中.既继承了中原建筑文化的优秀传统,又发展了地域建筑文化的特色,并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积极成果,成为中华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福建台湾民居传承演变
福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两岸文化具有非常密切的交流和融合关系。传统民居作为最基本、最大量的、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建筑类型,是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台传统民居的渊源关系十分密切,建筑形式极其相似。它们在平面布局、结构体系,外部造型以及细部装饰等方面既保持了我国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共同特征,又因为历史背景的不同和自然条件的变化。逐渐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呈现出多彩多姿的风貌,在我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
1.闽南派建筑
闽南派建筑是台湾最常见的建筑形式。这是因为在台湾移民的祖籍分布上.占绝大部分的是属于闽南文化体系的泉州府、漳州府、永春州。闽南派建筑强调屋脊及屋面的曲线,但屋檐较平缓。至两端略为起翘,木屋架的桁梁及短柱多为圆形断面。外墙及屋面采用闽南的红砖及红瓦。
同为闽南地区的泉州与漳州建筑,在风格,流派上又有所差别。不过在外观上不易察觉,主要表现在大木结构的形式及细节方面。台湾泉州派民居建筑基本保留了祖籍地传统民居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建材,工艺。如台北林安泰厝、台北大龙峒陈悦记、台南麻豆林宅都是台湾传统民居的优秀作品。台湾漳州派民居建筑除保持祖籍地民居建筑特色外,也受到其他派系民居建筑风格如客家派、福州派的影响。同时由于在台的漳州人经营较好,在清代中后期出现了带有家族性质的深宅大院。如台北板桥的林家大厝与庭园,台中雾峰林宅等。
时迁入台湾。农耕睦植是漳州移民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今日台湾的云嘉平原,台中盆地、台北平原及丘陵、台湾东部的宜兰平原仍是台湾最富庶的粮仓,也是漳州移民聚落之一。
客家人人台时间最迟,人数也少。客家人大规模去台的时间当在清康熙二十三年以后,盛干雍正、乾隆年间。台湾的客家人绝大部分来自粤东的潮州府、惠州府、嘉应州及闽西的汀州府。其中嘉应州属的客家人占多数,约占全部人121的二分之一弱?惠州府属的约占四分之一。潮州府属的约占五分之一强?福建汀州府属(包括永定、上杭、长汀,连城,宁化、武平等县)的客家人最少.仅占十五分之一左右。至清末光绪年间,台湾的客家人聚居地区形成东(花莲)、西(东势)、南(高雄、屏东)、北(桃园、新竹与苗栗)分散的结局。这些地区多接近山区,具有类似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生活方式,自成一种较封闭的状况。
酒72锻
中国民居建筑年鉴(2008---2010)
的15.6%。
在台湾移民中,泉州人所占的比例最高。根据1926年日本人所作的台湾人13调查,祖籍泉州的各县居民,包括三邑(晋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移民后裔,占总人13的44.8%。17世纪以后泉州人大量移民台湾,而且在台湾移民史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明末以“三金一牛”号召饥民渡海赴台开垦的郑芝龙、协助荷兰人招募移民的苏鸣岗、清初驱逐荷兰人并屯据开发台湾的郑成功及其部属、指挥攻台收复台湾的清代将领施琅都是泉州人。泉州移民在台湾的开发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台湾开发史上最为辉煌的“一府(台湾府,今台南市)、二鹿(鹿港,今彰化县鹿港镇)、三艋脚(今台北市西边)”就是三邑人为首经营的。同安人在台湾的聚落,可以用台北的大稻埕和大龙峒来代表,这也是台湾重要的商业和文化区。安溪入主要聚居地在台湾北部丘陵地带,对生活聚落地的开发和茶叶的种植,有着很大的贡献。
闽北区包括南平市所属诸县。闽北民居至今沿用穿斗式木结构、吊脚楼和大出檐瓦屋面。山区的传统民居多为两层的。高脚厝”干阑式建筑,达官贵人则盖“三进九栋”式的青砖大瓦房。闽北是南宋时朱熹讲学、述著之地。理学之邦的书院文化在传统民居中得到延伸,所以在大型多进合院式民居中,常设有书院或读书厅。
闽中区指今沙溪流域的永安市、三明市和沙县。。土堡围屋”是闽中民居的一种独特形武。闽中地处林区,木材在民居建筑中得到广泛使用。民居建筑风格朴素,讲究实用,少有多余的装饰,体现了山林文化特色。
已经失传的构架和构造做法在这里得到延续。在建筑平面布局上,既有传统中原建筑文化特征的三合院,四合院布局形式.又有护厝,排屋、土楼、土堡、竹筒屋等富有地域建筑文化特色的布局形式。但是不管福建传统民居的形式和风格怎么演变,依然保持着中轴线对称、院落组合,木构承重体系和坡屋顶等我国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共同特征。
一个地区建筑文化的形成是地方历史文化的沉积和自然地理环境相互影响、作用的结果。据考证,福建的大规模开发始于两晋,止千南宋。中原汉人在西晋末年、唐初、唐末和宋室南渡前后曾四次大规模进入福建,福建的居民大多数是北方移民的后裔。在长达千年的迁移时间里,中原移民所挟带的中原文化与福建原来的闽越文化相交融.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一方面,北方汉人在不同时期迁移入闽,带来了中原不同时期的汉语言,在不同定居地与当地土语相融合,形成了众多的福建方言t不同时期的汉人南下,还带来了中原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对福建传统民居的形式和风格的形成影响很大。另一方面,由于北方移民的迁移时间、路线、定居点各不相同,而福建是我国东南沿海中山地面积最大的省份,历史上长期交通不便.各地域之间交往甚少。纷杂的地方方言与各自文化传统的差异造成文化交流的隔阂,制约了建筑形式的交流和发展,形成了今日福建传统民居类型众多、风格各异的基础。
闽台两地都是移民社会.中原汉人人闽成为福建居民的主体,同样福建人移居入台成为台湾居民的主体。17世纪中叶之前.已有大陆居民向台湾迁徙。若从明崇祯年间.郑芝龙以“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招集饥民赴台开眭算起.有过三次大的移民浪潮。连横在《台湾通史》中说:“台湾固无史也。荷兰启之,郑氏作之.清人营之。”现台湾人口中.汉人占97%以上.主要是闽粤两省的移民后裔。福建人(泉州籍,漳州籍及汀州、福州.龙岩等藉)占了绝大多数,约占全岛汉族人口的83.1%?粤籍的嘉应州(今梅州),惠州,潮州等地移民.约占汉族人口
翁72露
第七届海峡两岸传统民居理论(青年)学术会议{2008台北)论文
闽南区包括漳州市、厦门市、泉州市及龙岩市的漳平,龙岩部分地区。闽南传统民居从地域上可分为泉,Jtl、漳州两大匠派。其平面格局大多是以“三合天井”型或“四合中庭”型为核心,向纵.横或纵横结合发展起来的,在城镇人口密集地区还演变出“竹筒屋”的特殊形式。外墙用红砖组砌成各种图案。创造出绚丽多彩的红砖文化。民居建筑中精巧的雕饰,丰富生动的屋面形式也很有特色。出于防卫的需要,乡村则修建了土楼,土堡建筑。由于历史上泉州港、漳州月港和厦门港的兴盛。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闽南民居中还有大量的中西合璧建筑存在.体现了海洋文化的特性。
2.客家派建筑
客家人的原乡来自闽西和粤东,在区位上与漳州比较接近,所以建筑形式与漳州相去不远,但又带有一些广东建筑的特色,如屋面的材料多用青灰瓦,常用卵石墙基,墙面喜欢用较大面积的白灰墙或使用灰砖等,不过多数仍搭配闽南红砖。整体而言,客家派建筑的风格显得较为简朴内敛。
由于交通隔绝、地理与社会等因素.客家派建筑逐渐形成南、北两种流派。北部的客家民居建筑长期受到邻近的漳,泉人影响.已有变化发展的现象。如桃园的漳州人与客家人居住地相近。建筑材料与形成风格也相似。南部的客家民居建筑身处较完整的客家文化圈里,外来影响较弱,保存了较多大陆原乡嘉应州,惠州一带的特征。在平面布局上。南北最大的差异在于北部采用“五间见光”、南部则用。五间廊厅”之制。所谓。五间见光”,指的是三合院的正堂左右第五间房与横屋(护室或厢房)相衔接之处,呈90’直角相接.但故意向外偏三尺或五尺宽,以便增辟一窗,引光线进入正堂内的巷道。这种做法在台湾闽南武民居极为常见。所谓“五间廊厅”,指的是横屋不直接触及正堂,在两者相交成九十度之处让出一个走廊,其空间性质介于廊与厅。具有挡雨的功能。台湾南
麓72镬
第七届海峡两岸传统民居理论(青年)学术会议(2008台北)论文
的匠师按着传统习惯.将他们的手艺向下延续,逐渐形成台湾的建筑工艺体系。来自闽粤的石雕,木雕、泥塑、剪牯,交趾陶等民间建筑工艺也在台湾得到了很好的继续和发展。清光绪之后至20世纪初仍有不少漳、泉名匠师应聘抵台.
人类的迁徙是建筑文化传播的途径。当福建人民,尤其是闽南人大量移居台湾时.在把语言文字、耕作技术.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从大陆传播到台湾的同时.必然也带进了原住地的建筑文化与形式。来自泉州、漳州、客家的移民常聘请各自祖籍地的匠师建房,木材、石材、砖瓦等建筑材料也大多从大陆运送而来。匠师中以泉州的木匠师和漳州的泥水师居多.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