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发展_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新诠释

合集下载

闽南建筑文化赏析

闽南建筑文化赏析

闽南建筑文化赏析闽南居民建筑特色闽南民居从建筑形式的角度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

闽南民居从建筑形式的角度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

我们在认定建筑的要素时,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谈,即空间性、实用性、物质性和审美性。

从审美的角度看,闽南的红砖墙反映着其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的因素,虽然我们现在已无法追溯其产生的渊源,但我们从整个中国建筑史了解所知,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混砌和墙面的装饰及色彩纹样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它独特之处,因而有学者认为这个区域的民居是属于“红砖文化区”。

→闽南特色戏台角檐闽南砖墙是属于实砌砖墙,但上面所说的石建筑也同时存在,于是闽南民居中其墙面的最大特色是在于它能如此协调地混合着砖和石,并在混合中隐藏着艺术化的本义,也有出砖入石之说。

挖掘闽南民居中砖石墙审美性元素时,特别是砖石墙里面所蕴含的审美样式、装饰图式,某种角度说,对我们现代全球化中本土文化的保持和理解是极富现实意义的。

虽然也有学者认为福建民居有海洋文化的痕迹,特别是闽南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海外交流繁多,多文化之间影响痕迹明显,但就从民居而言,这种海外宗教及装饰的影响,更多局限于寺庙等带有宗教色彩的地方。

我们认为闽南民居虽有多样性文化的影响,但更多是本土文化,特别是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特点及血统等诸多因素,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迹表露无遗,这从一些纹样、一些隐喻符号以及一些建筑样式上得以证明。

当然,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建筑也同样存在,诸如土楼、圆楼、吊脚楼、手巾寮等。

但这不影响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墙的类型化的形式。

红砖赤瓦、燕尾山墙,镶嵌上精美的木石雕刻装饰……这样的红砖古厝在闽南一带十分常见。

从审美的角度看,这类建筑反映着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形成也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

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浅析

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浅析

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浅析摘要通过研究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历史演变、现代发展及未来展望,指出了该文化的发展与保护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索具有推动时代发展的积极因素,在空间形制、建筑形态、材料利用等方面传承和发展闽南传统建筑文化。

关键词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化;文化认同引言闽南地区拥有独特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在传统建筑方面能够体现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为了进一步发展闽南传统建筑文化,需要在创造风格和特点等方面进一步挖掘,探索具有推动时代发展的积极因素。

1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特点闽南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陶唐时期,而在隋唐时期,闽南地区开始出现以木材和竹子为结构骨架,以泥土、青砖、青瓦、花岗石为建筑材料,同时采用斗拱和悬山式等传统建筑技法的建筑形式。

明清时期,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开始进入全盛时期,大量的园林建筑、宗祠、民居、府第、钟楼、鼓楼、牌楼、桥梁和墓葬等建筑遗迹留存至今。

在传统建筑发展历程中,很多建筑始于民间,历经演化,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其中,园林建筑、宗祠和民居是闽南传统建筑的三大类别。

园林建筑是闽南文化的代表,营造了既有“天人合一”的理念,又把闽南文化的地理特点和文化传统与建筑完美融合在一起。

宗祠是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形式由家庙发展而来,承载了宗族的传承和依附、信仰和礼仪、历史文化和社会秩序等多重意涵。

民居则是最具代表性的闽南传统建筑,以土政掌握为核心,讲究阳宅选址、气运格局、用材装饰、节令礼制等规矩,形成了多样的居住体系和富有装饰性的建筑风格。

闽南传统建筑是闽南地区一种历史悠久的建筑形式,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纯朴、雅致、端庄、和谐为特点,表现了闽南人民精神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凝聚着千百年来建筑工匠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红砖白石双坡曲, 出砖入石燕尾脊, 雕梁画栋皇宫式”,形象地概况了闽南泉州传统民居的特点。

其外观特点为高大挺拔,形体厚重,屋檐翘翹,构造严谨。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闽南地区是中国独特的地域之一,其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以及文化表达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与建筑结构相辅相成,通过装饰细节的运用将文化内涵和民俗习惯融入其中,成为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符号和象征的运用。

传统的屋顶脊兽通常采用福、禄、寿、财等吉祥图案,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例如,龙门脊兽作为一种常见的装饰元素,带有辟邪驱邪的寓意。

此外,传统民居的门框和门楣上也常常雕刻有花鸟、虫鱼、人物等各种生活图案,以象征着家庭的如意吉祥。

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物,更是文化和心愿的表达。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特点之二是注重色彩和纹饰的运用。

传统的屋脊和墙面常常涂成红色、灰色、白色和绿色等传统颜色。

其中,红色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寓意着喜庆和祥和。

灰色则代表稳重、安定,白色则常与灵感、纯洁和无瑕伴随。

绿色则寓意着和谐、健康与富饶。

此外,传统民居的木构架结构以及室内家具也常采用独特的纹饰,例如传统的雕花、木雕和绘画等手工艺技术。

这些色彩和纹饰的运用使得闽南传统民居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并且从中体现出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特点之三是注重室内布局的合理性。

传统闽南民居有四合院和类似庭园的院落结构。

它们通常由多个厢房和花厅组成,分为前后两进。

而每个房间的布局也常常注重功能的合理性。

例如,礼堂一般用于招待客人,房间则用于家庭生活。

此外,闽南传统民居的家具布置也承载着文化内涵。

家具的选择和摆放常常考虑到家庭成员的身份和尊重的程度。

例如,神龛常常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以示对祖先的崇敬。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在现代社会中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仅是建筑和装饰风格的体现,更是闽南文化的物质载体。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运用可以有效地传递文化信息,弘扬和传承闽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智慧。

它们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愿望,并且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

传统民居解读及其传承意义探析――以闽南民居为例

传统民居解读及其传承意义探析――以闽南民居为例

传统民居解读及其传承意义探析――以闽南民居为例论文关键词:传统民居;闽南民居;传承意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民居是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中提炼创造的,在此过程中,结合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了无数优秀的民居建筑。

如何传承这些民居建筑中的优秀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社会,是设计师应注重研究的领域和课题。

本文以闽南民居的研究为着眼点,阐述学习传承传统民居的意义。

1引言在当今国际经济、文化日趋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亦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趋同化的趋势。

如何在规划中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本土传统民居优秀的特色,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设计体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景观显得特别重要。

做为一个环境艺术的学习和研究者,在本土传统民居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显得日渐式微而感到遗憾的同时,深感有责任就此课题进行探讨。

2闽南红砖传统民居的解读单德启在他的《人与环境一一中国传统民居聚落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一文中,用英文中的“本土的”(vernacular),“传统住宅”(traditional rcsidcnce),“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etecture without archtect),对“传统乡土民居”的含义进行l}释。

n]现仅以笔者当下生于斯长于斯的闽南民居为例,就其内部空间形态、外观特征、色彩特征、装饰符号、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探讨其对于今天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重要性。

[z]闽南红砖民居通常指的是用本地特制的红砖结合本地石材和工艺、融合了中原文化及闽南海洋文化的精神而建造的大膺a "詹”是闽南方言,就是通常所说的“房屋”。

1 .1闽南红砖民居的空间构成形式闽南红砖民居一般为单层,其布局以中轴线分布;呈“向心围合式“;左右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

正中间有天井,中设厅堂,一般摆放祖宗神位,前设石煌,两边为厢房,左为大。

浅谈闽南当代继承传统的建筑创作

浅谈闽南当代继承传统的建筑创作

浅 谈 闽南 当代 继 承 传 统 的建要 : 总结闽南传统建 筑的基础上 , 当前 闽南地 区继承传 统 的建筑 创作实例进行 了分析 , 在 对 并对 当代 闽南如何进 行 继 承传 统的建筑创作展开讨论 , 以期对今后 的建筑 实践 有所帮助。 关键词 : 传统建筑 文化 , 特色 , 细部装 饰
中 图分 类 号  ̄ U 4 T 21 文献标识码 : A
马丘 比丘宪章指 出 :不 仅要 保护 和维 护好 城市 的历 史遗址 “
闽南 大厝 屋顶 多 为悬 山式 曲线坡 屋顶 , 面铺 设朱 红筒 瓦 , 屋
燕 独 和古迹 , 而且 还要继 承文 化传统 。 当前 , ” 闽南 地 区正 处于 海西建 檐 口装 配瓦 当和 滴 水。其 中闽南 屋 脊— —“ 尾脊 ” 具 特 色。
基 础 上进 行 探 索 、 新 。 创
1 闽南传 统建 筑 特色
闽南传统 建筑具有 中国传统建筑 对称 、 严整 、 封闭 的性格 , 更 以其独特 的结构体 系 , 优美 的艺术 造 型 , 丰富 的雕绘 装饰 而 闻名 于世 。其 中传统 民居 中的官 式大厝最 为典型 , 蕴含 了大量 的传 统
第3 6卷 第 1 4期
2 0 10 年 5 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I TECT删
Vo . 6 No. 4 I3 1
M a. 2 1 y 00
・l ・ 7
文 章 编 号 :0 96 2 {0 0)40 1 —2 1 0 —8 5 2 1 1 —0 70
设的重要阶段 , 多建筑 以超 乎寻 常 的速 度被 建造 , 许 而建 造周期 “ 大厝 ” 的屋脊 如 同长 龙腾 飞 , 中间下沉 , 头 以燕尾 高翘 。我 国 两 的压缩导致 了建筑 在空间 、 态 、 形 细部等处理上被 忽视 , 大量标新 古代有敬天 的思想 , 而屋 脊上 的 “ 犹如 天使 , 一种通 天 的灵 鸟” 是

闽南建筑特色心得体会

闽南建筑特色心得体会

闽南建筑特色心得体会闽南建筑,是指中国福建省闽南地区特有的民居建筑风格。

闽南建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建筑特点而闻名。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闽南建筑已经成为了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近期的一次旅行中,我有幸亲身体验了闽南建筑的魅力,下面是我对闽南建筑特色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闽南建筑注重和谐与平衡。

闽南建筑讲究布局合理、结构稳定,追求气势恢宏的效果。

建筑师通常根据地形、地势、景观等因素来设计建筑,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布局上,闽南建筑多以中轴线为主,前后相一、左右对称,给人以稳定平衡之感。

其次,闽南建筑注重建筑材料的选用和装饰的精细。

闽南地区以石材丰富,闽南建筑大多采用花岗岩、青石等石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这些石材质地坚硬、富有质感,经过精心的加工和装饰后,使得闽南建筑更加具有艺术魅力。

另外,闽南建筑的装饰非常讲究细节,采用砖雕、木雕、石雕等工艺,对门窗、屋檐、墙壁等进行精致的装饰,使得整体建筑更加美观精致。

再次,闽南建筑注重室内外空间的结合和生活方式的体现。

闽南建筑常常采用院落式的布局,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

闽南人以家庭为单位,尊重家庭和睦相处的价值观念,因此闽南建筑常常注重家庭生活的方便和舒适。

在建筑内部,常常设有庭院、客厅、饭厅等不同的功能区域,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区域中进行不同的活动,同时也可以与自然环境充分接触,体验到自然的美好。

最后,闽南建筑注重文化传承和历史沉淀。

闽南建筑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各种历史文化的痕迹,如装饰、门神、匾额等,这些都展示了闽南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身份。

闽南建筑不仅是建筑形式的体现,更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可以通过闽南建筑了解闽南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综上所述,闽南建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建筑特点成为了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体验和了解闽南建筑,我也深深体会到了这种建筑的独特魅力。

闽南传统古厝建筑装饰艺术研究

闽南传统古厝建筑装饰艺术研究

一、红砖古厝的历史背景
红砖古厝主要分布于福建南部,台湾等地区,是一种传统的闽南民居建筑。 这种建筑风格以红色砖块为主要材料,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和装饰手法,营造出 古朴典雅、庄重大方的氛围。红砖古厝的外墙装饰作为整个建筑的核心部分,更 是体现了闽南人民对于建筑美学的独特追求和深刻理解。
二、红砖古厝外墙装饰的地域性 特点
内容摘要
红砖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是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风格。其基本形式是 用红砖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砖石和木结构相结合,建造出精美绝伦的住宅和公 共建筑。在历史上,红砖厝曾经是闽南地区最为普遍的建筑形式之一,代表着当 地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传统。
内容摘要
红砖厝的建筑材料主要包括红砖、青砖、石材和木料等。红砖是其主要建筑 材料,由当地特有的土壤制成,经过烧制而成。这种砖颜色鲜艳,纹理独特,具 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青砖则是用黏土制成,经过高温烧制而成,其颜色和红砖 形成鲜明对比,使建筑更加美观。石材和木料也常常被用作辅助材料,使建筑更 加坚固和美观。
三、闽南传统古厝建筑装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最后,应该加强对闽南传统古厝建筑装饰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在保护和传承 的基础上,应该积极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将传统的装饰艺术与现代设计理 念相结合,推动闽南传统古厝建筑装饰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也可以通过与文化产 业相结合的方式,将闽南传统古厝建筑装饰艺术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 品和文化品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闽南传统古厝建筑装饰艺术也注重弘扬传统美德,如忠孝节义、仁爱友善等。 许多古厝的墙壁、门窗和屋顶上都有寓意深刻的道德题材绘画和雕刻,如“岳母 刺字”、“孟母三迁”等历史故事,体现了对传统美德的赞扬和传承。
二、闽南传统古厝建筑装饰艺术 的艺术特点
二、闽南传统古厝建筑装饰艺术的艺术特点

闽南 建筑的发展历程

闽南 建筑的发展历程

闽南建筑的发展历程
闽南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其特点是注重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需求,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明清时期,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开始逐渐成熟并达到巅峰。

明代是闽南建筑风格逐渐形成的时期。

明朝时,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受到宋代建筑的影响,同时吸收了福建传统建筑特点,形成了独有的建筑形式。

闽南建筑的房屋通常采用悬山顶、匾额亭阁和庭院等构造,外观典雅简洁,内部空间合理布局,注重通风采光和舒适性。

清代是闽南建筑风格发展的黄金时期。

清朝时,闽南建筑进一步发展并达到巅峰。

清代的闽南建筑风格有着更为精致的雕刻和装饰,使得建筑更具艺术价值。

闽南建筑中常见的特点包括使用红砖和青瓦、多使用木质结构、建筑形式复杂多样,如厅堂、门楼、亭阁、庭院等。

20世纪初期,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闽南建筑受到了一些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新的建筑形式和材料。

然而,闽南传统建筑的特点仍然在保留和传承,同时也融合了现代建筑的元素,在古朴中展现新的特色。

如今,闽南建筑发展至今已有多个世纪,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闽南建筑风格的特点已经深入人心,并成为了闽南地区的标志性文化遗产之一。

同时,闽南建筑也进一步演变和发展,适应了现代化的需求和审美观念,展现了其与时俱进的特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承与发展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新诠释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New Annotation of the Minnan Tradition
Common People Residence Construction
文 / 陈琦 陈秀莲 Chen Qi Chen Xiulian
陈 琦 厦门市规划局建筑工程管理处 副处长
厦门市城市雕塑管理办公室 副主任
国家注册规划师
陈秀莲 前传媒工作者
筼筜书院建筑设计总平面图-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之美
2010 09 A+C XIAMEN P069
一、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特点
福建的传统民居主要有四种,即:土楼、
土堡、红砖和灰砖。

福建民居作为我国传统民
居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平面布局、结
构体系、外部造型及细节装饰等方面,既保持
中轴线对称、院落组合、木构承重体系和坡屋
顶等我国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共同特征,又由
于福建所处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文化
等方面的特殊条件的影响,而逐渐形成自己独
特的地方风格,在我国民居中独树一帜。

在这
四种民居中,以红砖民居(也是闽南地区特有
的)最为靓丽。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即红砖民
居)素有“闽南地上文物”之称,蕴含着丰富
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其充满闽
南地域特色的飞檐翘角、独具闽南风格的砖石
墙、成熟的砖雕工艺、精湛的木雕工艺、具有
象征意义的墙体彩绘等艺术形态,无不体现着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布局之美、结构之美、装
饰之美及文化意蕴之美。

1、闽南传统民居建筑布局之美
(1)中轴对称,主次分明。

在一条纵向
轴线上,布置一系列重要建筑,并左右对称地
布置其他附属用房和院落,组成一幢严谨对
称、主次分明的完整建筑群。

(2)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

院落,是
以三面或四面房舍(围墙)围合而成的。

以院
落为基本单元,进行群体组合,是我国民居建
筑布局的又一个共同特征。

在闽南传统民居建
筑中,院落的主体是厅堂,而不是庭院,这是
和常见的北方四合院民居的主要差别之一。

(3)宽敞的廊、厅,贯穿全宅。

闽南地
区太阳光强烈而且多雨,气候湿热,人们需要
长时间的户外活动。

檐廊厅堂,既能遮阳避
雨,又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从而成为人们活
动的主要场所。

因此,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一般
都使宽敞的檐廊与厅堂相连结,以构成全宅的
通道。

其面积约占全宅的一半,有时甚至更大
一些。

2、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结构之美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主要建筑结构由木
作、瓦作和石作构成。

其中,木作是建筑的
“主角”,分“大木”、“小木”。

“大木”
是结构性的,包括斗拱、构架等;“小木”则
筼筜书院主体-讲堂顶部装饰
筼筜书院主体-讲堂外观
配套设施B-一层平面图
配套设施B-二层平面
筼筜书院-展廊1
筼筜书院-展廊2
配套设施B-立面图
配套设施B-效果图
2010 09 A+C 厦门 P071
是细部、零件等。

木作由大变小、由简洁变繁琐的历史演变,实质上是由结构走向表现,木作的作用在力学上反而是次要的,而表现(主要是表现建筑的社会地位和美观)却变成是主要的了。

瓦作主要应用于屋顶和墙,其中屋顶形式多样(基本形式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
攒尖等),做法甚为复杂及讲究。

石构件则主要应用于台基、栏杆、台阶、铺地以及桥梁、牌坊等,形式同样多样。

3、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之美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是中国院落式民居形态中装修装饰最多样的一种类型。

涉及各种细部处理,也正是这些固有的传统做法及强烈的地方特色影响着民居建筑的艺术造型,对于形成闽南传统民居的风格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别有特点的细部处理包括:(1)丰富多样的“马头墙”及屋顶;(2)精雕细刻的梁架、
斗拱、柱头、垂花及门、窗、隔扇;(3)多样变化的柱础石刻;(4)丰富多彩的墙面装饰;(5)形式各异的大门入口处理。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作为我国古代住宅建筑的一种类型,建筑本身相当考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艺术装饰。

如装饰有“三雕”:木雕、砖雕和石雕,还有泥塑、壁画等其他许多艺术加工。

就部位而言,木雕施于构架、门窗、顶棚等部位;石雕施于墙垛、门洞、门框、匾额、阶沿、明沟、柱础等部位;砖雕施于主入口门罩等部位;泥塑施于院墙檐口等部位;壁
画施于院墙马头墙垛等部位。

4、闽南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意境之美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无论是整体布局,还是细部处理均透露着独特的文化意境之美,其建筑技艺及独特的建筑规制完整地表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思想理念(“礼”的层次最复杂)。

如屋脊上的翘脊优美清秀,和北方民居建筑上屋脊那种庄严、平稳,迥然不同;闽南传统民居建筑单体屋顶出檐长翘的形式除具有遮阳挡雨、防台风季风、避雷电、散热防潮的实用
配套设施C-二层平面图配套设施D-二层平面图
配套设施C-立面图配套设施D-立面图
配套设施C-效果图配套设施D-效果图
配套设施C-一层平面图
配套设施D-一层平面图
筼筜书院主体-讲堂内部装饰
性,独具的宋代曲线屋顶汇集后又可营造出独特的群体视觉效果(审美性)。

而闽南民间教化、崇祖敬宗、兴学重教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思想也在建筑中诸如对联、匾额等作品中完美体现。

二、厦门筼筜书院建筑小品对闽南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新阐释
1、厦门筼筜书院简介
厦门筼筜书院于2009年7月落成,是厦门第一座现代书院,这座浓郁古色古香气息的书院致力于国学传播、研究和交流。

筼筜书院共占地3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300平方米),由三个建筑群落组成。

主体建筑位于白鹭洲东公园中部,居中心位置,是书院主题功能用房。

它带有经典的中国书院格局和闽南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由讲堂、学堂、展廊3个部分组成;另有南北两组建筑作为配套设施用房,整体建筑风格不仅体现民族传统、人文
性,还具备闽南地域特色。

虽然书院的设计借鉴了中国古代书院的格
局,同时借鉴了闽南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外表
看起来古典,但是现代元素也很丰富。

比如屋
檐像琉璃瓦,其实是铝合金钢管制成,斜坡顶
采用玻璃材料,采光非常好。

透过现代手法及
新建筑语言,闽南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得到新的
阐释。

2、厦门筼筜书院建筑小品设计构思解读
筼筜书院所在的白鹭洲东公园三面环水,
具有良好的水岸景观,且植被丰富。

书院、服
务配套设施、管理用房等三部分建筑的设计以
自然协调为原则,在保证规划功能结构及景观
绿化完整的前提下,既有个性,又低调含蓄,
力求与环境融为一体。

在此设计原则的指导
下,建筑小品的设计追求“少就是多”的艺术
风格,办求做到小型、简洁、轻盈、通透、自
2010 09 A+C XIAMEN P073
厦门园博苑嘉园建筑外观实景图-闽南传统民居坡屋顶的“新”应用
厦门园博苑嘉园主大门-闽南传统民居坡屋顶的“新”应用
厦门园博苑嘉园主厅-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新”发展厦门园博苑嘉园主厅-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新”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