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闽南民居营造技艺

合集下载

闽南建筑室内改造方案

闽南建筑室内改造方案

闽南建筑室内改造方案闽南建筑室内改造方案闽南地区地域特色鲜明,建筑风格独特。

在室内改造方案中,我们将充分保留闽南建筑的传统元素,同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打造出舒适、时尚的居住环境。

一、建筑材料选择在闽南地区,福建石材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其纹路独特,质地坚实。

在室内改造中,我们将采用福建石材作为地面的主要材料,不仅能增加建筑的稳定性,还能带来自然的美感。

二、空间布局1. 开放式空间:闽南地区多为独栋别墅或民居,室内空间相对宽敞。

我们将采用开放式的布局形式,打造出一片通透的居住空间。

客厅、餐厅和厨房相连,不仅方便居住者的日常生活,还能增加亲密感和交流的便利性。

2. 多功能空间:闽南地区气候温暖,人们一般喜欢在室内外之间流动。

为了满足居住者的需求,我们将设计一个多功能空间。

这个空间既可以作为室内花园,种植一些花草植物,也可以作为休闲区,摆放一些舒适的座椅和茶几,让居住者在此享受阳光和美好的时光。

三、色彩搭配1. 温暖色调:闽南地区四季如春,气候温暖,人们喜欢温暖、明亮的颜色。

在室内改造中,我们将采用温暖色调的墙面和软装饰品,如橙黄、浅蓝、米黄等,既能让居住者感到舒适,又能让整个空间充满活力。

2. 木质元素:闽南地区的建筑常常使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木质元素在室内改造中也不可缺少。

我们将运用木质的家具和地板,为整个空间增添一份朴实的自然气息。

四、灯光设计1. 自然光源:在室内改造中,我们将充分利用自然光源,增加室内的采光面积。

通过设计大面积的窗户和阳台,保证室内充足的阳光,为居住者带来舒适的居住体验。

2. 柔和灯光:为了营造温馨的居住环境,我们将采用柔和的灯光设计。

在客厅和卧室等主要区域使用吊灯和壁灯等柔和光源,营造出浪漫、安静的氛围。

五、细节处理1. 传统元素:为了保留闽南建筑的传统特色,在室内细节处理中,我们将采用福建木雕和瓷器等传统元素进行装饰。

这些传统元素既能体现闽南文化的独特性,又能为居住者提供美感和艺术享受。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闽南地区是中国独特的地域之一,其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以及文化表达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与建筑结构相辅相成,通过装饰细节的运用将文化内涵和民俗习惯融入其中,成为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符号和象征的运用。

传统的屋顶脊兽通常采用福、禄、寿、财等吉祥图案,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例如,龙门脊兽作为一种常见的装饰元素,带有辟邪驱邪的寓意。

此外,传统民居的门框和门楣上也常常雕刻有花鸟、虫鱼、人物等各种生活图案,以象征着家庭的如意吉祥。

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物,更是文化和心愿的表达。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特点之二是注重色彩和纹饰的运用。

传统的屋脊和墙面常常涂成红色、灰色、白色和绿色等传统颜色。

其中,红色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寓意着喜庆和祥和。

灰色则代表稳重、安定,白色则常与灵感、纯洁和无瑕伴随。

绿色则寓意着和谐、健康与富饶。

此外,传统民居的木构架结构以及室内家具也常采用独特的纹饰,例如传统的雕花、木雕和绘画等手工艺技术。

这些色彩和纹饰的运用使得闽南传统民居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并且从中体现出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特点之三是注重室内布局的合理性。

传统闽南民居有四合院和类似庭园的院落结构。

它们通常由多个厢房和花厅组成,分为前后两进。

而每个房间的布局也常常注重功能的合理性。

例如,礼堂一般用于招待客人,房间则用于家庭生活。

此外,闽南传统民居的家具布置也承载着文化内涵。

家具的选择和摆放常常考虑到家庭成员的身份和尊重的程度。

例如,神龛常常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以示对祖先的崇敬。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在现代社会中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仅是建筑和装饰风格的体现,更是闽南文化的物质载体。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运用可以有效地传递文化信息,弘扬和传承闽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智慧。

它们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愿望,并且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

(完整word版)闽南古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

(完整word版)闽南古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

闽南古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经济学严志成学号:101205025 闽南与台湾有着深厚和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

文化、习俗一脉相承。

以砖木石结构、红墙赤瓦的传统古厝民居最为典型和常见。

被称为“红砖民居”。

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遍布闽南的厦门、漳州、泉州的大部分地区和台湾西半部及金门、澎湖。

涵盖了闽南语族的分布地区。

明、清时期。

随着大量闽南居民迁移、开发台湾。

闽南民居在建造风格和建筑材料上对台湾民居产生了举足轻重和深远的影响。

闽台两地不仅在血缘和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相通相近。

同风同俗。

而且在古厝民居形式及风格上传承有序。

自成体系。

形成了鲜明个性。

一、布局形式常见的闽台古厝民居形式有一条龙式、三合院式、四合院式、多护龙式及前后多落。

进。

式等。

1. 普遍形态为“一条龙”式。

即一字形排开的三开间或五开间。

中间。

明间。

为稍大的厅堂。

两侧。

次间。

为卧房。

俗称“正身”。

两旁加盖较低的附房。

梢间。

则为杂物间。

2. 在“一条龙”左、右两侧垂直向前分别加盖一、二间较低矮的榉头。

护厝。

作为储存农用杂物的什物间或作为厨房、书房。

偏厅。

整体平面形成“凹”形。

中间空地用作天井。

即“深井”。

前部围建院墙、院门。

这就形成了闽台古厝最基本形式——三合院式。

俗称“一落大厝”。

也是闽台古民居中数量最多的类型。

闽台地区古厝民居建筑的“一进”称为“一落”。

如“三进”则称“三落”。

3. 四合院式是指在三合院的基础上将天井前的院墙、院门改建成大厝。

形成前、后二落古厝与左、右两侧榉头的合围形式。

二落以上规模古厝才称大厝。

4. “二落带护龙”形式为闽台较富有家庭常用。

它是在四合院的外围左、右两侧各围建一列纵向且稍矮的房屋。

护龙。

护龙也划分成前、后两部分。

各部分均由小厅、房组成。

附带一小天井 。

从而构成了相对独立、封闭的单元居室——小合院。

这样就形成了以中央为核心的大合院和四周对称的四个小合院的“四菜一汤”形式。

护龙指建于合院外围的左、右两侧。

福建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与创新

福建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与创新

福建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与创新摘要摘要:福建的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独树一帜。

为解决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各种自然、人文等因素影响,需要修缮和加固这些传统民居建筑数不胜数。

以互联网+为背景,以现代技术为依托摘要:福建的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独树一帜。

为解决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各种自然、人文等因素影响,需要修缮和加固这些传统民居建筑数不胜数。

以"互联网+";为背景,以现代技术为依托,融合科技的创新路径,研究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模式下,传统民居建筑结构与碳纤维增强材料相结合,实现传统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为传统技艺寻求新的保护与创新途径。

关键词:福建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碳纤维材料;保护与创新1 研究方法1.1 案例选取对福建民居进行调研,分别选取闽南地区、闽北地区、闽东地区、闽西地区以及闽中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建筑,其中6 项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见表1)。

1.2 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

主要为现场观察和调查[1]。

调研分别在8 个地方进行考察,对木结构、砖石结构进行分析,对长久以来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归纳总结,向当地居民进行询问采访,通过整理分析得出结论,了解建筑结构工艺的存在时间、现有的传承人以及手艺的更替。

调查内容图片展示如图1- 8。

2 福建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的分析与保护2.1 福建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的分布与类型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有着独特的地理面貌。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各地区的民居形式风格迥异。

主要分为内陆山地民居和沿海平原民居。

在内陆山区,民居往往建在山脚下的缓坡处,竖向发展形成了多层住宅形式,为确保住宅坚固,一般采用木结构和生土夯筑技术,如闽东大宅和闽南土楼、闽西民居。

沿海平原建筑由于受到台风的影响,民居多采用平面横向展开,形成了多种院落组合方式,以青砖、红砖和木材等建筑形式进行空间围合和分割,如闽南、莆田、福州平原上的居民。

其中3 种类型的传统营造技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以泉州和厦门为代表的闽南传统技艺,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营造技艺是杨阿苗故居;二是龙岩和漳州的客家土楼的营造技艺;三是仙游地区的营造技艺。

闽南古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

闽南古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

闽南古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经济学严志成学号:101205025 闽南与台湾有着深厚和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

文化、习俗一脉相承。

以砖木石结构、红墙赤瓦的传统古厝民居最为典型和常见。

被称为“红砖民居”。

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遍布闽南的厦门、漳州、泉州的大部分地区和台湾西半部及金门、澎湖。

涵盖了闽南语族的分布地区。

明、清时期。

随着大量闽南居民迁移、开发台湾。

闽南民居在建造风格和建筑材料上对台湾民居产生了举足轻重和深远的影响。

闽台两地不仅在血缘和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相通相近。

同风同俗。

而且在古厝民居形式及风格上传承有序。

自成体系。

形成了鲜明个性。

一、布局形式常见的闽台古厝民居形式有一条龙式、三合院式、四合院式、多护龙式及前后多落。

进。

式等。

1. 普遍形态为“一条龙”式。

即一字形排开的三开间或五开间。

中间。

明间。

为稍大的厅堂。

两侧。

次间。

为卧房。

俗称“正身”。

两旁加盖较低的附房。

梢间。

则为杂物间。

2. 在“一条龙”左、右两侧垂直向前分别加盖一、二间较低矮的榉头。

护厝。

作为储存农用杂物的什物间或作为厨房、书房。

偏厅。

整体平面形成“凹”形。

中间空地用作天井。

即“深井”。

前部围建院墙、院门。

这就形成了闽台古厝最基本形式——三合院式。

俗称“一落大厝”。

也是闽台古民居中数量最多的类型。

闽台地区古厝民居建筑的“一进”称为“一落”。

如“三进”则称“三落”。

3. 四合院式是指在三合院的基础上将天井前的院墙、院门改建成大厝。

形成前、后二落古厝与左、右两侧榉头的合围形式。

二落以上规模古厝才称大厝。

4. “二落带护龙”形式为闽台较富有家庭常用。

它是在四合院的外围左、右两侧各围建一列纵向且稍矮的房屋。

护龙。

护龙也划分成前、后两部分。

各部分均由小厅、房组成。

附带一小天井 从而构成了相对独立、封闭的单元居室——小合院。

这样就形成了以中央为核心的大合院和四周对称的四个小合院的“四菜一汤”形式。

护龙指建于合院外围的左、右两侧。

16闽南民居营造技艺

16闽南民居营造技艺

16闽南民居营造技艺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是发源于泉州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技艺,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还有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

俗称“皇宫起”的官式大厝是泉州最为典型的类型,在泉州侨乡随处可见,其代表作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南安蔡氏古民居和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杨阿苗故居。

闽南民居属于中国院落式民居的一个流派,是民居形态中材料使用和结构技术最先进、构成因素最丰富、“礼”的层次最复杂和装修装饰最多样的一种类型。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分为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石作、油漆作、彩画、堆剪作等主要工种,其中大木作最为重要。

工匠也按工种分类和分工,同样以大木作工匠为核心。

该技艺发源于泉州,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早报讯(记者张素萍)泉州南音、泉州李尧宝刻纸已入选世界“非遗”名录,但鲜为人知的是,泉州市博物馆发起参选的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也入选世界“非遗”!记者昨日获悉,8月19日至20日,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颁证仪式暨保护论坛在北京举行。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列入世界“非遗”名录,而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作为其三大技艺之一,也被囊括其中。

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国际古建筑修复师姚洪峰说,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以我国3个省的营造技艺“捆绑”在一起,联合进行申报的。

福建省是其中之一,而泉州是福建省惟一参与并入选的城市。

其实,申报工作早在2008年前就开始了。

“我们以杨阿苗民居为代表性建筑,制作了相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用来介绍闽南民居营造技艺。

”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说,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发源于泉州,工作人员以杨阿苗民居建造技艺为范本,“阐述”了该技艺。

此技艺是“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一个子项,也许就是它造成了该技艺入选世界“非遗”,但却长时间“养在深闺人不知”。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发源于福建泉州,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代表。

2009年,该营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之一,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闽南 建筑 特色做法

闽南 建筑 特色做法

闽南建筑特色做法
闽南地区的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其中一些特色做法包括:
1. 福建园林建筑:闽南建筑以福建园林建筑为主要风格,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通常采用青砖、木材等传统材料,结合精美的雕刻和装饰,展现出优雅的气质。

2. 四合院式布局:闽南建筑常采用四合院式布局,围合成庭院式结构,突显家族文化和人际关系。

庭院中常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出宁静优美的生活氛围。

3. 飞檐翘角:闽南传统建筑常见的飞檐翘角设计,是其独特的标志之一。

飞檐可以挡雨遮阳,翘角则体现了建筑物的线条美感。

4. 厚重实用的结构:闽南建筑注重建筑结构的坚固稳固,常采用厚重的墙体和柱子,以应对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

5. 木雕石刻装饰:闽南建筑常使用木雕、石刻等装饰,丰富建筑表面的艺术感。

这些装饰从细节处展现出工匠的精湛技艺。

6. 高脚厝:高脚厝是闽南建筑中的一种特色建筑形式,常见于农村地区。

建筑底部留有一定高度,可避免涝水侵袭,同时也方便通风和储藏物品。

总的来说,闽南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展现出浓厚的地方文化氛围,吸引着许多人的目光和喜爱。

南安非遗项目

南安非遗项目

南安非遗项目南安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是其中一些项目:1. 英都拔拔灯:英都拔拔灯是福建省南安市的民俗活动,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它集舞蹈、音乐、表演为一体,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蔡氏古民居营造技艺:蔡氏古民居营造技艺是福建省南安市的独特建筑技艺,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其建筑风格独特,装饰精美,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永春纸织画:永春纸织画是福建省永春县的传统美术项目,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

它以宣纸为原料,通过编织和染色而成,画面精美,色彩鲜艳,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 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是福建省安溪县的传统茶叶制作技艺,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它通过独特的制作工艺,形成了独特的品质和风味,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客家土楼营造技艺是福建省闽西地区的传统建筑技艺,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它以生土为主要材料,通过夯筑、木架结构等工艺建造而成,具有坚固耐用、防火防震等特点,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 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技艺,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它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通过雕刻、彩绘等工艺建造而成,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装饰效果,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 闽南童谣:闽南童谣是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口头文学项目,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

它以儿童为主要受众,通过吟唱、念诵等方式传承和发展,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简练生动,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 德化白瓷烧制技艺:德化白瓷烧制技艺是福建省德化县的传统陶瓷制作技艺,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

它以高岭土为主要原料,经过多道工序烧制而成,具有温润如玉、细腻如瓷的特质,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 福州软木画:福州软木画是福建省福州市的传统美术项目,具有精湛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规范第一至四批和公布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规范第一至四批和公布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规范第一至四批和公布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泉州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6.03
•【字号】泉政文〔2016〕44号
•【施行日期】2016.0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规范第一至四批和公布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泉政文〔2016〕4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有关规定,决定将“泉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名称调整为“泉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参照国家级名录的项目归类及项目命名做法,对我市第一至四批市级非遗名录中“湖头水车阁”等36个项目归类、项目名称予以调整规范、重新公布(详见附件1)。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有关规定,在各地各有关
单位推荐、申报的基础上,经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同意确认《泉州什音(晋江)》等43项为泉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予以公布(详见附件2)。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指导方针,依法加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力度,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全面落实保护措施,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进一步推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各项工作。

附件1
附件2
泉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闽南传统园林建筑景观及特色美学库

闽南传统园林建筑景观及特色美学库

闽南传统园林建筑景观及特色美学库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极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

闽南文化的内涵是极为丰富深刻的,其表现形式是多姿多彩的。

构建闽南特色本土美学库,既有利于闽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又能展现泉州特有的闽南城市美学,还可对外输出泉州特色闽南文化。

一、闽南传统园林闽南园林以书院园林、寺庙园林、私家园林为代表,数量多、分布广且特色鲜明。

泉州书院园林有梅石山房、小山丛竹等,寺庙园林以开元寺、承天寺等为代表,私家园林则有施琅(1621-1696)的“春夏秋冬四季园”。

闽南园林平面布局较简洁,以小空间近距离的欣赏为主;园林均有湖石假山、掘池为景的做法,假山体量小巧,有池必有石桥,并以平板桥居多。

(一)闽南传统园林建筑建构筑物是构成闽南园林的重要元素,形式有:楼堂斋馆、亭廊轩榭、坊塔桥院、拱门石埕、长墙漏窗、石栏凳几等,风格均按闽南传统建筑做法,采用红砖、红瓦、白石、燕尾脊、水车堵、鸟踏等要素。

在园林景观项目建设中巧妙运用闽南传统建筑手法,充分展示闽南传统建筑美学。

现已建设完成的“小山丛竹”复建工程中“不二祠”、“过化亭”、“晚晴室”古风古貌呈现;即将开园的西湖公园桃花岛通过在林中巧妙安排亭、台、楼、廊等园林建筑,营造一处构思精巧、景境相融、契合西湖山水园林神韵和自然生态的传统园林,再现闽南人的园林生活意趣。

(二)闽南传统建筑材料闽南传统建筑材料皆就地取材,主要有杉木、花岗岩、胭脂砖、红瓦、海蛎壳白灰等。

闽南传统园林中大量采用石材,园林中的建筑、地铺、桥、池、花台等均采用闽南盛产的花岗岩。

“小山丛竹”的复建以恢复历史原貌为主,采用的材料都是回收的老构件,体现闽南传统建筑材料之美。

(三)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泉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历经千百年传衍,形成了闽南“红砖建筑文化”特色,其传统的“砖”、“石”、“木”及“灰塑”、“陶作”、“剪粘”、“油漆”、“彩绘”、“安金”等工法,均体现出各自独特的技艺特征。

关于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校园传承方式的探索

关于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校园传承方式的探索
学生关注和喜爱。
4 . 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是学校的一场关注度极高的活
了然 。 动 ,我们组织学生 开展 各种 活动—— 古民居摄 影展 、 “ 家 乡古 厝 除 了市 区 的小 巷 是 大 家最 常去 的地 方 , 市 区浮 桥 镇 北 峰 镇 、 美” 绘画 比赛 、 墙体 彩绘 等。创作 ( 即使是 临摹 ) 当中必须先揣摩 南安官桥镇诗 山镇码头 、 镇金陶镇 、 安溪龙涓镇 、 虎丘镇 、 晋 江五 了解 , 熟悉对象 , 所 以参加这些活 动的过程 其实就是一个很好 的 店市金井镇 ……这些地方也都 留下了老师和同学们 的足迹 。因 学 习 过 程 。 此, 我们收集到 的图片资源还是较为丰富的。 但是 , 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中困难也是客观存在的 。
在形成课程资源 的基础上开发实施方式 ,形 成较为完善 的 机制和操作系统。 1 . 与常规美术课 堂教学结合 : 充分利用美术课堂 、 校本课 程 、 学生社 团活动 、 艺术 节 、 各种竞赛等 方式 , 把砖石墙 营造 技艺通 过欣 赏 、 讲解 、 实地考察 、 图绘 或立体塑造 等方式让学生 进一步 了解 。然而 , “ 砖 石墙 的营造技艺” 这一课题 的具体操作还是有其 特殊性 的, 它更多的还只能停 留在学生一种理解认识上 的程 度 , 真正意义上 的具体操作无法实现 ,所 以我们也 尽量把它形象化 到学生 的美术课行 为中 , 比如在初 中的手工课程 中, 学生们利用 各种 豆子粘贴 的传统 民居造 型十分 的生 动有趣 ; 在“ 泥塑 ” 课程 中, 我们引导学生利用油泥丰富 的色彩及简便可操作 的特性 , 塑 造 出闽南古建筑砖石墙那 独一无二 的绚烂与精彩 …… 2 . 与校本选修课 程结合 : 在每年春季 的校本选 修课程 中 , 开 设与闽南传统民居相关 的课程 。课程内容包含 : 传统民居的结构 类型 、 建筑工艺 、 建筑装饰及著名古 民居 的欣赏 。在此基础上开 设《 泥塑古 民居》 课程 , 学生的学 习兴趣高涨 。在一定程 度上弥补 了古 民居营造无法实际操作 的遗憾 。 ’ 3 . 充分发挥学生社 团的积极作用 : 学生社 团参加者涵盖各年 级, 在全校学生中具有广泛 的影响力 , 举办的文化艺术活动往往

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木结构营造技术与新科技融合途径--以福建闽

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木结构营造技术与新科技融合途径--以福建闽

175闽南民居有着自身独特的审美风格,其营造技艺于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该技艺逐渐被人们淡忘,面临着时代困境。

因此,必须将其与现代建筑中的新科技相结合,为传统营造技艺注入新鲜血液。

一、闽南民居营造技术的特点闽南民居又称闽南古厝,在闽南语中“厝”就是房子的意思[1]。

闽南民居发源于泉州,始于唐代时期,流行于福建、台湾等地。

与其他地区居民建筑有相似之处,朝向都为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用木梁来承重,用砖石、泥土砌墙,屋顶遍布雕梁画栋。

其形式主要为四合院,在房屋营造工序上也由大木作师傅主导,在制图、搭建构架和组织与分工方面与其他民居营造技术基本相同。

但闽南民居营造技术也具有自身独特的地域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房屋装饰风格独具特色闽南民居屋面多为披瓦覆壁式,以砖石堆砌墙体,且墙体色彩艳丽,屋脊呈燕尾状,白色花岗岩与红色砖瓦相搭配,在其他地区的民居中很难见到(如图1)。

图1 燕尾状屋脊 2.主要建筑工种的技法独特以瓦的制作为例,将平行的屋面抬举、折叠,形成双曲面,这种暗厝的建筑技艺反映出闽南民居的独特性。

闽南民居的屋顶也具有多种形制,包括单檐、重檐、三檐、山川脊等,其中以三川殿、假四垂、牌楼顶最具地域特色。

除此之外,闽南民居的红砖墙也独具代表性,在砌筑墙体时,工匠先将石块竖着砌墙,再用砖片将石缝填满,形成石块与砖片上下交错的独特外观(如图2)。

图2 红砖墙3.独特的建筑构件在闽南民居中,石雕、木雕、砖雕等被广泛用于门窗、屋脊、屏风、斗拱等建筑构件上(如图3),使房屋建筑有图、有景,意蕴吉祥,表现出闽南建筑的高超艺术境界与追求吉祥如意的文化特征。

图3 石雕二、闽南民居营造技术的困境随着经济与时代的发展,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极高艺术境界与审美特征的闽南民居却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时代的困境。

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2]。

收稿日期:2019-06-11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厅“福建省大数据管理新技术与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VR技术背景下的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结构营造技术研究” (BD201807)作者简介:张龙翔(1968—),男,福建闽侯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装饰设计研究。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赏析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赏析
• 泉州惠安是石雕的故乡,闽南民居也少不了石雕,形象栩栩如生,也为房子增加了 几分特色。
第7页/共34页
第8页/共34页
砖雕和石雕
第9页/共34页
3、飞檐
• 房屋的正脊中间低两头高,两端的翘尾处有美丽的燕尾。这是闽南人保持了祖先从 中原南迁时带来的中古时期的建筑风格。
美 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在话 • 这种屋面呈现轻盈的轮廓给人以腾跃、飞翔的感觉。
• 林路厝是一排四座红砖大厝,气势恢宏。它的特色在于增加了楼层,左右护厝均为二层八角形。二层和八 角建筑是林路从西洋移植过来的,当时也是先例。
第16页/共34页
林 路 厝
第17页/共34页
黄家花园
• 黄家花园是印尼华侨黄奕住建造的,在当时被称为“中国第一别墅”。他由三栋独立的别墅和一个广阔的 花园构成,整个外形整洁华贵,气度非凡。别墅前绿草如茵的运动场据说是中国最早的足球场。 ——《中国国家地理》
下!
第10页/共34页
(三)、典型的建筑
• 南安蔡氏古民居——群体民居典型代表
第11页/共34页
• 泉州杨阿苗故居——单体民居典型代表 第12页/共34页
二、闽南民居的演变
闽南华侨建筑
——说不尽的旧时遗事满画楼
--
《中国国家地理--福建特辑》
闽南,华侨聚集的地方,这里的华侨建筑,无论是鼓 浪屿的洋楼,还是侨乡的番仔楼,都不可避免带有强 烈的“中西混搭”的风格。
第18页/共34页
——黄家花园
第19页/共34页
骑楼
• 骑楼是源自南洋商住一体建筑,通常建二层或三层楼房,连成一体;底楼共同退缩而空出一条公共人行道, 正好遮阳避雨;临街正立面全成了店面,里间和楼上则做仓库和住所,使用率极高。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特征营造工法技艺解析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特征营造工法技艺解析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特征与营造工法技艺解析XX省XX市古建筑XX 董事长蒋钦全日期:2012年11月8日关键词:红砖民居特征营造技艺摘要:民居是人类赖以生栖、衍繁、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有形建筑实体(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居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载体,它折射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活式样和文明程度,并以其多元性、多样性的特质丰富了文化遗产宝库。

探究发掘,保护传承传统民居文化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结合长期的营造实践,就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的特征与营造工法技艺试加解析。

一、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略述红砖建筑在西方建筑中司空见惯,“红砖洋房”也成为西洋建筑的一大特征。

而历数中国各地各民族各流派的民居建筑,多使用青砖青瓦,形成中国传统民居沉稳、清雅的特色。

惟独闽南传统民居异于其它地区民居,普遍使用红砖红瓦,《砖块斜叠成黑线的独特图纹》形成独有的“红砖建筑”与“红砖文化”。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建筑有着久远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是由闽南地区特定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造就的。

闽南地区粘土中三氧化二铁(Fe2O3)含量很高,烧制成的青砖,颜色呈土黄色,色感观感难看。

若烧制成红砖,色彩纯正,特别耐看。

而红色正迎合闽南人热情豁达、喜好吉庆祥和的秉性,因而“红砖建筑”就应运而生,传承光大。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图1)独具鲜明的个性与特色,砖(石)木构造、红砖白石、坡屋顶燕尾脊、靓丽堂皇是其主要建筑元素与普遍特征,而又以红砖最彰显个性。

“红砖”泛指釉面砖、花头砖、火垫砖、花砖等系列规格砖,广义上还包括屋面、地面用的红地砖、红瓦等主要建材(俗称“红料”),构造成闽南传统民居的风韵。

红砖建筑根植闽南,经久不衰,并伴随闽南人的足迹,远播海内外,成为闽南籍华人的精神家园。

二、闽南传统红砖民居与其它民居异同分析闽南传统红砖民居作为民居,它与中国各地传统民居的共性是显而易见的。

从民居的形制布局上看,闽南传统红砖民居主要形式是四合院(图2),其保留了许多古代中原地区民居建筑的特点,这与闽南先民迁徙的历史密切相关。

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
闽南民居建筑形式及艺术起源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的角度来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我们在认定建筑的要素时,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谈,即空间性、实用性、物质性和审美性。从审美的角度看,闽南的红砖墙反映着其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的因素,虽然我们现在已无法追溯其产生的渊源,但我们从整个中国建筑史了解所知,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混砌和墙面的装饰及色彩纹样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它独特之处(见图1,图2),因而有学者认为这个区域的民居是属于“红砖文化区”(杜仙洲,1994)。 闽南砖墙是属于实砌砖墙,但上面所说的石建筑的同时存在,于是闽南民居中其墙面的最大特色是在于它能如此协调地混合着砖和石,并在混合中隐藏着艺术化的本义。挖掘闽南民居中砖石墙审美性元素时,特别是砖石墙里面所蕴含的审美样式、装饰图式,某种角度说,对我们现代全球化中本土文化的保持和理解是极富现实意义的。虽然也有学者认为福建民居有海洋文化的痕迹,特别闽南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海外交流繁多,多文化之间影响痕迹明显,但就从民居而言,这种海外宗教及装饰的影响,更多局限于寺庙等带有宗教色彩的地方。我们认为闽南民居虽有多样性文化的影响,但更多是本土文化,特别是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特点及血统等诸多因素,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迹表露无遗,这从一些纹样、一些隐喻符号以及一些建筑样式上得以证明。当然,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建筑也同样存在,诸如土楼、圆楼、吊脚楼、手巾寮等。但这不影响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墙的类型化的形式。
闽南民俗是讲闽南语的族群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并传承的民俗,闽南民俗史的发展轨迹与闽南移民史大体一致。闽南民俗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闽南的民俗”,不能与闽南民俗形成前的闽南闽越民俗混为一谈。在我们所说的闽南民俗中,汉民俗居主体地位,同时保留了部分古闽越民俗,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具有多元互补蕴蓄的内涵与特色。在福建现存最古的旧方志《三山志》卷40《土俗类·岁时》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原主要岁时年节习俗,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重阳节等,宋代时都已在福建普遍流行,闽南地区也不例外。《三山志》的作者梁克家(1127-1187)为南宋初年的泉州人,志中所载的岁时土俗绝大部分至今在闽南与台湾等地仍然可见。而古闽越人风俗的遗留在现代的闽南民俗中亦能见到,如泉州城乡旧时端午节独特的驱邪消灾习俗“采莲”,即被认为是古闽越人的遗风。

闽南传统古厝建筑装饰艺术研究

闽南传统古厝建筑装饰艺术研究

一、红砖古厝的历史背景
红砖古厝主要分布于福建南部,台湾等地区,是一种传统的闽南民居建筑。 这种建筑风格以红色砖块为主要材料,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和装饰手法,营造出 古朴典雅、庄重大方的氛围。红砖古厝的外墙装饰作为整个建筑的核心部分,更 是体现了闽南人民对于建筑美学的独特追求和深刻理解。
二、红砖古厝外墙装饰的地域性 特点
内容摘要
红砖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是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风格。其基本形式是 用红砖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砖石和木结构相结合,建造出精美绝伦的住宅和公 共建筑。在历史上,红砖厝曾经是闽南地区最为普遍的建筑形式之一,代表着当 地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传统。
内容摘要
红砖厝的建筑材料主要包括红砖、青砖、石材和木料等。红砖是其主要建筑 材料,由当地特有的土壤制成,经过烧制而成。这种砖颜色鲜艳,纹理独特,具 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青砖则是用黏土制成,经过高温烧制而成,其颜色和红砖 形成鲜明对比,使建筑更加美观。石材和木料也常常被用作辅助材料,使建筑更 加坚固和美观。
三、闽南传统古厝建筑装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最后,应该加强对闽南传统古厝建筑装饰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在保护和传承 的基础上,应该积极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将传统的装饰艺术与现代设计理 念相结合,推动闽南传统古厝建筑装饰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也可以通过与文化产 业相结合的方式,将闽南传统古厝建筑装饰艺术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 品和文化品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闽南传统古厝建筑装饰艺术也注重弘扬传统美德,如忠孝节义、仁爱友善等。 许多古厝的墙壁、门窗和屋顶上都有寓意深刻的道德题材绘画和雕刻,如“岳母 刺字”、“孟母三迁”等历史故事,体现了对传统美德的赞扬和传承。
二、闽南传统古厝建筑装饰艺术 的艺术特点
二、闽南传统古厝建筑装饰艺术的艺术特点

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统计一览表(2020年1月)

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统计一览表(2020年1月)

厦门市集美后溪霞城城隍庙管理委员会 厦门市集美区孙厝云龙岩庙宇管理委员会
厦门市湖里区文化馆 厦门外图集团有限公司 厦门市海沧区文化馆 厦门灵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 厦门市翔安区新圩镇新圩社区居民委员会 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通臂拳传习中心
厦门市湖里区高殿社区高崎武术协会
厦门市同安区南少林五祖鹤阳拳研究会 厦门市集美区乐安传统舞狮传习馆 厦门市盆景花卉协会 福建君巍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厦门市湖里区汉堂工艺品厂
厦门市南乐团
世界级非遗名 录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
国家级(10项)
第一批国家级
厦门惟艺漆线雕艺术有限公司
第一批国家级
厦门市文化馆
第一批国家级
第一批国家级 第一批国家级 第二批国家级
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
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 鼓浪屿博饼协会 厦门市青礁慈济宫
第二批国家级
厦门实验小学集美分校
第二批国家级 第三批国家级
序 号
项目名称
1
南音
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类别
传统音乐
9 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
民俗
1
厦门漆线雕技艺
2
答嘴鼓
传统技艺 曲艺
3
歌仔戏
4
高甲戏
5
中秋博饼
6
保生大帝信俗
传统戏剧
传统戏剧 民俗 民俗
7
闽南童谣
民间文学
8
讲古
9
海沧蜈蚣阁
10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曲艺 民俗 传统技艺

厦门市思明区文化馆 厦门市集美区文化馆 厦门市湖里区齐安药房 厦门市同安区朝元观管理委员会 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心小学 厦门市思明区福隆益食品店 厦门市翔安区文化馆 厦门市海沧区闽南蛇伤疗法非遗传习中心

浅谈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浅谈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浅谈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闽南”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笔下,这位擅长为别人写墓志铭的河南汉子,曾在《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监胡良公墓神道碑》提到这样一句:“使人自京师南走八千里,至闽南两越之界上”。

“福建”这个名称第一次出现于唐开元二十一年,即公元733年。

而韩愈担任潮州刺史,写下这篇文章的时间大约在公元819年。

也就是说,“福建”这一称呼出现后短短80年内,“闽南”这个地理名词也被创造出来了。

相比之下,“闽东”和“闽西”直到宋代才第一次亮相。

因此,唐代已有的“闽南”,称得上“元老级”的地理概念了。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中原文化和闽南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与泉州的地理、气候条件及文化习俗等相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式,土楼木楼还有中西合璧。

”短短的一句话高度概括了闽南传统建筑的特点。

闽南传统建筑造型朴素却色彩鲜明,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特有的形式、用材、工艺有着强烈的地域色彩,代表着闽南人的智慧。

闽南传统建筑极为讲究风水,大多取西南朝向,通常为前埕后厝的布局,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屋面为双曲面,两端双翘燕尾脊,护厝屋顶则使用马鞍脊。

闽南人特别偏爱红色,它代表了传统文化中的喜庆、吉祥和活力,至今仍被用作建筑的主要颜色。

闽南传统建筑常见的装饰技法有木雕、石雕、泥塑彩绘、彩陶、剪粘等。

其中,泥塑彩绘、彩陶和剪粘是中国南方闽、粤、台三地传统建筑所特有的装饰手法。

闽南传统建筑里的彩画、装饰和红砖拼图也包含了很多造型技巧。

“白石、红砖、赤瓦”是对闽南传统建筑用材的高度总结,因地制宜的运用多种材料混合砌筑是其最大的特征。

“出砖入石”最早为利用倒塌房屋残垣断壁的砖石重建家园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建造工艺,白石与红砖红瓦的强烈对比,带来了不一样的美感,再加之实用性、经济性以及牢固性的特点。

这种“就地取材”的砌筑方式被广泛于闽南民居的一些墙面、庭院围墙等处。

除了“出砖入石”这种特殊的工艺,闽南传统建筑中在装饰方面常与石雕、木雕、砖雕结合在一起。

闽南老院子: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闽南老院子: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闽南老院子: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闽南民居建筑技艺是发源于泉州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技艺,源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行业的主流。

作为泉州民居最为典型的类型,俗称“皇宫起”官式大厝的闽南民居在泉州侨乡随处可见,有三开间、五开间、带护厝、突山厅堂,两边对称,横向扩展布局,纵深有二落、三落、五落不等,以庭为组织院落单元,庭、廊、过水贯穿全宅,较多运用砖、瓦,多用石砌基础和红砖砌筑外围墙,穿斗木构架作承重结构,多采用硬山屋顶,弯曲起翘屋脊,脊角“燕尾式”,代表作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南安蔡浅古民居和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鲤城区杨阿苗故居。

闽南民居属于中国院落式民居的一个流派,是民居形态中材料使用和结构技术最先进、构成因素最丰富、“礼”的层次最复杂和装修装饰最多样的一种类型。

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技艺的一个分支,闽南民居建筑技艺在完整地表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思想理念、群组布局、结构形态等内容与形式的同时,又由于其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建筑规制。

如屋脊上的翘脊优美清秀,和北方民居建筑上屋脊那种庄严、平稳,迥然不同。

闽南民居官式大厝营造技艺是宫廷建筑技艺的平民化、建筑装饰艺术的实用化和闽南人文关怀的具体化,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传统的闽南建筑文化还有着许多独特的地方。

古民居中屋檐上的“水车堵”,屋檐下的“鸟踏”,墙上“出砖入石”,屋脊上的翘脊曲线优美,十分清秀,给人一种腾飞的感觉,和北方民居建筑上屋脊那种庄严、平稳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闽南地区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区之一,其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极具独特性,不仅体现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同时也是对当地文化的生动表达。

通过传统的建筑装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闽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一、灰瓦黛瓦的屋顶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以灰瓦、黛瓦为主要屋顶材料,这种屋顶独具特色,不仅具有实用的功能,还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灰瓦黛瓦的颜色与房屋墙体相互呼应,形成了独特的色彩搭配。

黛瓦上还常常雕刻着各种生动的图案,如龙、凤、麒麟等,这些图案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传递着吉祥、富贵之意。

二、雕刻精美的方盖板闽南地区的传统民居方盖板雕刻精美,方盖板是位于建筑屋脊的一种装饰性设施,其造型多样,图案繁复,表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方盖板通常雕刻着龙、凤、狮子、花卉、鱼等吉祥图案,这些图案既具有装饰意义,又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方盖板的雕刻工艺非常讲究,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进行精细的雕刻和装饰。

三、木雕的匠心独具闽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中,木雕是重要的装饰元素之一。

无论是门楣、梁枋还是窗花、栏杆,都能看到别致的木雕装饰。

这些木雕以其细腻、精巧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展现了闽南地区民居建筑装饰的独特魅力。

木雕的图案多以动植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为题材,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吉祥富贵的追求。

四、门窗的独特设计传统民居建筑的门窗设计也非常独特。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以庭院式的大门和五马门为主,这些门的设计栩栩如生,既有实用价值,又体现了当地人民勤劳智慧的心血结晶。

门窗上通常会绘制各种图案,如龙凤、百花、瑞兽等,这些图案寓意着吉祥、安康、幸福之意。

同时,传统民居门窗上的雕刻和装饰工艺也非常讲究,细致入微,表现了当地木雕工匠们的匠心独具。

综上所述,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不仅仅是建筑的一部分,更是对当地历史文化的生动表达。

通过屋顶的灰瓦黛瓦、方盖板的雕刻、木雕的精美以及门窗的独特设计,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内涵,并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是发源于泉州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技艺,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还有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

俗称“皇宫起”的官式大厝是泉州最为典型的类型,在泉州侨乡随处可见,其代表作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南安蔡氏古民居和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杨阿苗故居。

闽南民居属于中国院落式民居的一个流派,是民居形态中材料使用和结构技术最先进、构成因素最丰富、“礼”的层次最复杂和装修装饰最多样的一种类型。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分为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石作、油漆作、彩画、堆剪作等主要工种,其中大木作最为重要。

工匠也按工种分类和分工,同样以大木作工匠为核心。

该技艺发源于泉州,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 早报讯 (记者张素萍)泉州南音、泉州李尧宝刻纸已入选世界“非遗”名录,但鲜为人知的是,泉州市博物馆发起参选的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也入选世界“非遗”! 记者昨日获悉,8月19日至20日,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颁证仪式暨保护论坛在北京举行。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列入世界“非遗”名录,而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作为其三大技艺之一,也被囊括其中。

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国际古建筑修复师姚洪峰说,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以我国3个省的营造技艺“捆绑”在一起,联合进行申报的。

福建省是其中之一,而泉州是福建省惟一参与并入选的城市。

其实,申报工作早在2008年前就开始了。

“我们以杨阿苗民居为代表性建筑,制作了相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用来介绍闽南民居营造技艺。

”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说,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发源于泉州,工作人员以杨阿苗民居建造技艺为范本,“阐述”了该技艺。

此技艺是“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一个子项,也许就是它造成了该技艺入选世界“非遗”,但却长时间“养在深闺人不知”。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发源于福建泉州,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代表。

2009年,该营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之一,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居住观念的改变,现代建筑正严重地挤压着传统木结构建筑以及相应的营造技艺的生存空间。

近日,经过几天的走访,笔者发现目前闽南民居营造技艺的传承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烟炙砖”与“红砖白石”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发展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并由泉州流传至漳州、厦门,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地区。

作为我国南方建筑技艺的代表,它不仅传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内容和形式,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反映了闽南的地方文化和经济社会生态。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可分为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石作、油漆作、彩画、堆剪作等工种,其中大木作是核心工种,主要负责木构架建筑中的承重结构,如柱、额坊、梁等,小木作是关于非承重木构件的制作和安装,如门、窗、栏杆等。

瓦作是屋面工程,而堆剪作则包含灰塑、陶作和剪贴等工艺,主要用于装饰构件。

闽南民居的主色调是红砖色,是因其外墙广泛使用一种被称为“烟炙砖”的红砖,再辅之以白石、青石、原木色等。

“红砖白石”相配,使闽南建筑显得既典雅气派,又不失活泼,颇富东方风情。

另外,这里的民居外墙一般以块石和条砖穿插混筑,石块略退后,呈现出“出砖入石”的特点,这也是闽南建筑特色之一。

泉州传统民居还有“光厅暗房”的特点,即正厅是祭祀祖先和接待客人的地方,宽敞明亮,两边的侧房则悬垂帘、开小窗,幽暗静谧。

最让人称绝的是,闽南民居房屋内外的墙上、檐下、壁间和门窗等都装饰有精美的木雕、砖雕、漆雕和石雕,工匠们会采用透雕、浮雕和平雕等手法,精雕细琢麒麟、大象、花瓶、琴棋书画、诗书楹联等,意蕴“太平有象、四季平安、诗书传家”,分外吉祥堂皇。

泉州市鲤城区的杨阿苗故居是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中的代表性建筑。

它始建于1894年,至1911年才完工。

这个建筑是三进五开间,主体建筑前辟一大庭院,两侧的东西梢间与东西厢房之间又各自形成两个直向小巧的庭院,俗称“五梅花天井”。

整座建筑美观大方、宽敞明亮、雕饰精美,厅堂、壁垛上还摹刻着唐代颜真卿、宋代苏轼、明代张瑞图、清代吴鲁等书画家的艺术作品。

“基本上达到了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艺术境界”,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人走了 一身绝技也就带走了我国传统木构架建筑相比西方石结构、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来讲,整体耐久性较差、保存困难,这就使得木结构建筑的维修、翻建、重建频率很高。

若相应的传统营造技艺消失,那么遗存至今的传统建筑,包括大量的文物建筑也终将消亡。

遗憾的是,近年来闽南地区的古建筑营造市场虽渐趋繁荣,但能全面掌握这一技术的人却越来越少。

因此,有专家说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传承人已步入“银发时代”,“往往是人走了,一身绝技也就带走了。

”在这一行里有一个远近知名的人物叫叶本营,他从事闽南民居建造、修复工作已有20多年,漳州南山寺、泉州少林寺、南普陀大殿等均由他参与主修。

据悉,叶本营19岁开始学这门技艺,28岁开始带徒弟,十几年来已培养了二三十个徒弟。

由于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全靠师徒之间口耳相传,没有图纸可参考,学习十分辛苦。

如今,像其他非遗项目一样,很多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学这门老手艺。

据悉,这几年为了能招到徒弟,叶本营还给徒弟们开起了工资。

虽然政府和传承人加大了对后学的培养力度,但目前在闽南仍十分缺乏像叶本营这样富有实践经验的工匠。

专家们都在担心,如果没有技艺精湛的古建老师傅,即便今后有施工图也难以确保实施。

借助现代技术做抢救性保护在闽南建筑行业从业多年的泉州惠风堂文化艺术会所创始人张川河说,除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以外,借助电脑技术记录和保存传统工艺是当务之急,“因为师徒之间靠的是言传身教,既无相关书籍可参考,也无图纸做依据。

如果再不做抢救性的整理和记录,随着许多老师傅离世,很多工艺都会慢慢失传。

”令人欣喜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针对这一态势,早已启动了“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三维数据库”建设,旨在利用先进的数字多媒体手段对传统建筑的构造、技艺等信息进行研究和建档,记录并演示其结构、比例和建造方式,依据从典型到特殊、从单体到群体的工作顺序建库。

据悉,泉州古民居已被选为试点,杨阿苗故居营造三维数据库制作是其重点项目之一。

在调研中,笔者还发现建筑材料的更改也影响着闽南民居营造技艺的传承。

过去,闽南沿海一带一般用牡蛎壳来砌筑民居外墙,墙体既牢固,又能防风挡雨,别具地方特色。

但现在这一建筑材料已经很少用,能见到的牡蛎壳外墙基本上都是以前遗存下来的。

过去闽南人也常常用壳灰、稻梗、红糖、糯米等配以一定比例的沙土,制成一种名为“三合土”的建筑材料。

这种材料不但粘性好,而且不易老化,建筑可保存上千年,但现在这种材料也基本上被水泥取代了。

除此以外,诗词、楹联的缺失也大大弱化了闽南建筑物的文化内涵。

历史上,闽南传统民居装饰构件上的各种雕刻作品都十分强调“诗书传家”“琴棋书画”等意蕴,常可在门联上见到体现屋主家族历史、才华个性的作品,而现在基本都采用借引的对联,原创的已很少见。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是工匠师傅们在长期的营造过程中积累下的丰富的营建经验,经过千年的传承,它更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可谓博大精深。

在今天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历史潮流中,政府更应加大对它的保护力度,决不能让这一独特的文化消亡。

(陈美者)闽南民居建筑技艺是发源于泉州惠安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技艺,源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行业的主流,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和港澳台、东南亚地区。

作为泉州民居最为典型的类型,俗称“皇宫起”官式大厝的闽南民居在泉州侨乡随处可见,有三开间、五开间、带护厝、突山厅堂,两边对称,横向扩展布局,纵深有二落、三落、五落不等,以庭为组织院落单元,庭、廊、过水贯穿全宅,较多运用砖、瓦,多用石砌基础和红砖砌筑外围墙,穿斗木构架作承重结构,多采用硬山屋顶,弯曲起翘屋脊,脊角"燕尾式",代表作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南安蔡浅古民居和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鲤城区杨阿苗故居。

泉州地材以白色花岗岩称著,建筑装饰以石雕和木雕见长,闽南民居既有中国传统建筑对称、严整、封闭的性格,又具有华丽活泼、夸张矫饰的特征。

其区别于外地民居的主要特点有:一、规制严谨风格独特。

如披瓦覆壁筒屋面、飞燕戬尾屋脊,“出砖入石”墙体,堆砌的水车堵,色彩斑斓的镜面墙,白色花岗石衬托的红色烟灸砖等,为其他地区民居罕见。

二、建筑构件配以饰件。

石、木、砖雕广泛应用于脊吻、斗拱、雀替、门窗、屏风、栋梁等构件,基本上达到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艺术境界,体现 “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闽南建筑追求吉祥、和谐、堂皇的区域特征。

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城市改造及房地产建筑兴起,很多闽南民居被拆迁或损毁,传统建筑市场萎缩,加上现代建筑工艺的发展和传统建筑技艺师徒相承的传承模式,一些名师名匠及其传人或故世或改行或失传,闽南民居建筑工艺面临自然消亡的危险。

惠安传统建筑是指源于福建惠安,以“皇宫起”官式大厝民居住宅类型为典型,是南派建筑的代表,它源起于唐五代,成熟于宋元,明清时步入巅峰,清末民国时名师鹊起、精品迭出,新中国成立后产业兴起、异彩焕发,成为闽南地区古建筑行业的龙头。

唐五代时期闽国(909—945年)闽王王审知妃黄厥系惠安后边村人,闽王对其宠爱有加,因而特许其按皇宫的规制和外形在家乡大兴土木,从此,“皇宫起”便成为当地建房兴宅趋之若鹜的模仿样式,至而向外传播,影响了泉州、漳州、厦门等闽南地区以及港澳台东南亚等地区。

“皇宫起”官式大厝有三开间、五开间、带护厝、突山庭堂,纵深有二落、三落、五落不等,以庭为组织院落单元,庭、廊、过水贯穿全宅。

规制布局以大门中线为中轴线,两边对称,横向扩展布局。

最大特色是穿斗木构架作承重结构,“墙倒屋不倒”。

屋顶造型一般有硬山式顶、悬山式顶、歇山式顶,以硬山式居多,弯曲起翘“燕尾式”屋脊。

还有木石雕刻,油漆彩绘。

“皇宫起”官式大厝在继承中国古典建筑精髓的同时,汲取闽南地域文化中的独特养分,从而在建筑结构、建筑装饰、雕刻题材和用材选择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特长,石、木、砖雕广泛应用于脊吻、斗拱、雀替、门窗、屏风、栋梁等构件,基本上达到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艺术境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深刻内涵,形成闽南传统建筑独特的风格。

“皇宫起”官式大厝还常是一个家族或族姓繁衍生息、祭祀先祖之地,其“燕尾归脊”寓意燕子(子女)不管飞出多远总要归来,这种思想在华人华侨中影响深远,成为海外侨胞认祖归宗、血脉相连割裂不去的一种思乡情结,是维系中华民族千年血脉的精神纽带。

历代以来,惠安传统建筑业多属家庭型或地域型的个体工匠组合,或父子相携,或师徒相从,农忙耕作,农闲打工,活动范围相对狭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