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社会要坚持走自己的道路

为什么中国社会要坚持走自己的道路
为什么中国社会要坚持走自己的道路

为什么中国社会要坚持走自己的道路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先辈们不断失败的教训中,中国人民终于探索处自己的道路。本文先从中国道路的不断探索讲到失败到经验教训,然后从最终成功的经验到最后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讲述中国社会走自己道路的必然性。

关键词: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列宁主义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

正文

中国近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也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程。中国发展的成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华民族振兴、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

在半殖民的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从维新变法到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在中国人心中刻下了永远的烙印。直到俄国十月革命的音讯传到中国,一些具有远见的爱国者,开始了解马克思思想。俄国的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这根中国国情是相识的,当时中国人民生活在列强的蹂躏下,中国清政府如同一个小丑,无时无刻不在想办法取悦列强,而清政府代表的是殖民地主的利益,公民党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在历史的车轮下,唯有伟大的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于是,历史选择了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我们指明了大的方向,但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问题,马克思、列宁没有现成的答案,在革命胜利后,新中国建设走什么道路问题,马克思、列宁也没有现成的答案。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个问题,马克思、列宁有明确的结论。马克思早在《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中,就提出了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存在着一个过渡阶段的思想。列宁根据俄国革命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过渡时期的思想。根据俄国的历史情况,指出过渡时期的基本经济形式,是资本主义经济、小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基本阶级力量,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特别是农民)和无产阶级。由于这些经济成分的性质不同,这些阶级的利益不一致,他们彼此之间必然要进行激烈的斗争。无产阶级政党在过渡时期的重要任务,就是必须利用自己掌握的国家政权,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通过合作社,把广大农民引上社会主义道路,把农民的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剥夺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归苏维埃国家所有,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同时,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马克思、列宁的论断,解决了在资本主义国家,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般原则问题,这对中国解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是,中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历史不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不同,不论革命,还是建设,都不可能从马克思、列宁那里找到现成的答案,也不能照搬俄国的经验,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走自己的路。不仅中国革命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而且革命胜利后搞社会主义,也要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情的中国式的建设道路。

早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前,毛泽东就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积极思考如何找到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的问题。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光辉著作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思想和方针,其中包括: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关于人民内部要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在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科学文化工作中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要正确处理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充分重视农业和轻工业,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汉族和少数民族、沿海和内地,中央和地方、自力更生和学习外国等各种关系,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注意综合平衡等;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等等。于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

重要观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等各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贡献。可惜的是,由于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实践,人们对如何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加上受当时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毛泽东对国际、国内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过分,党在指导思想上犯了“左”错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发生了曲折,甚至还出现了像“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十年“文化大革命”是整个国民经济陷入了崩溃的边缘。整说明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世界,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还没及时形成理论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对基本国情认识不清,盲目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没有自己的道路与方向。

在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不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且还积累了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经验。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华民族振兴、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

1.关于中国的科学发展。中国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科学发展,是在社会发展问题上客观规律性和主体选择性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其意旨是坚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即通过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确保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2.关于中国的和谐发展。中国在推进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所要努力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的内容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内涵,也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实现的价值目标。中国希望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最终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局面。

3.关于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发展既关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密切相关。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仅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人类进步的时代潮流。其核心思想是:中国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在国内追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同时,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在先辈们的不断探索中,我们汲取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经验:

1;新中国60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形成和拓展,是因为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意义,是以各个国家和民族革命和建设的实际为依托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与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转变为巨大的推动力。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思想;

3;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关注民生问题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人的唯物史观,始终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强调执政为民是党的唯一宗旨。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是向国际社会和世界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和庄严宣示。这一昭告的特殊意义在于,中国的发展,从根本上说,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和不断改革创新。中国决不走历史上一些大国那种充满刀光剑影和“血与火”的发展道路,中国不把问题和矛盾转嫁给别国,更不通过掠夺别国发展自己。

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5期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百度文库《中国社会发展要坚持走自己的路》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搞清“四个重大问题” 昆仑岩 当今中国社会,人们政治共识出现严重分裂,思想价值理念尖锐冲突,深化改革道路选择上的分歧日愈突出,已是不争的事实。没有全党高度统一的清醒头脑和科学认识,就没有抵御风险挑战的灵魂和力量,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当前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思想和实践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新形势下澄清是非,端正方向,统一全党思想,把握政治大局和战略全局,有效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自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但由于传达范围有限,媒体宣传很少,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想看看不到,想听听不到,社会上误传曲解不少,种种猜疑、争执和思想隔阂难以消弭。因此,有必要在全党全国范围加大学习宣传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的力度,以推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不断提高到新水平。在学习宣传中,必须紧紧抓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依据

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着重在四个重大问题上澄清是非,统一认识。 一、当今中国要搞的是什么主义? 有人说,改革就是为了“过河”,河那边就是资本主义,就是私有化,只不过中国比苏联采取的办法巧妙,是“平滑过渡”。中国改革好比“过河”,但究竟是过“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河,还是要从社会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 习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基于对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由空想到科学、实践乃至发展至今的“六个时间段”的精辟分析,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 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内涵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内涵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对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城镇化,可以加强城乡联系,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最终达到城乡共同发展繁荣。提高城镇化水平.增强大城市以及城镇群的整体实力,可以更好地配置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进一步发挥城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整体竞争力(胡锦涛,2005)。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推进城镇化的同时面对着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解决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环境脆弱、地区差异大等许多问题和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一是要坚持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城镇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合理、集约利用土地、水等资源,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集约式的城镇化道路。 二是要全面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条件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发挥市场对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作用,通过市场实现城镇化过程中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吸引各类必需的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同时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和改善政府对城镇化的管理、引导、规范。 三是要坚持走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推进各级各类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各级各类城市和小城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职能作用。 四是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特点、资源察赋和环境基础.合理确定各地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镇化战赂及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分工协作,实现城市以及地区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五是要通过深化改革,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营造城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逐步转变的历史过程。人口向城镇集中或迁移的过程包含了人口、空间、经济、社会转换等多方面的内容,最终体现于现代文明和现代生活方式的传播和扩散。城镇化道路可以理解为实现城镇化这一过程的原则和方式,亦即推动城市化进程所采取的模式。它涉及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的关系,即随着城市化推进,城市发展的同时,农村地区是否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繁荣;涉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即在生产和生活方式变革的同时,能否实现土地、水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涉及对不同规模和职能城镇之间关系的处理,即不同规模和职能的城镇之间能否形成共生、互补、高效的关系,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

新型城镇化: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新要求

新型城镇化: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新要求 何树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此后,“新型城镇化”成为一个热词。去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随后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今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正式出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内涵不断丰富,要求更加明确。 为什么要提出新型城镇化 一方面,城镇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进一步凸显。近年来,中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低迷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常态。从国内情况看,中国经济已进入个位数增长期,在外需不振的情况下,必须牢牢把握住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是一个重要选择。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 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化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规模庞大的农民工阶层,与城市居民构成了“城市二元结构”问题。城乡二元结构还没解决,又出现城市二元结构,使得问题更加复杂。二是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的扩延带来的“城市病”问题。三是大量的农民工进城造成的农村“空心村”和土地撂荒问题。还有诸如土地占用过多、利用粗放,“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问题;“大拆大建”、“千城一面”,破坏城市文化和历史的问题等。 这些问题,党中央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期间,就已经注意到了。“十二五”期间城镇化率达到预期水平不成问题,关键是要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科学发展水平。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国城镇化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创新思路,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从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一些重要文献和中央领导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来看,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要求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新型城镇化是“质量明显提高”的城镇化。这是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同时,要促进“城”和“乡”的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 新型城镇化是“四化”同步的城镇化。这是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新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即“三化”同步。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加速发展的今天,推进城镇化必须把信息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任何一方面都不可偏废。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城镇化的目的在于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要让广大人民共同分享城镇化的成果,要让有意愿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融入城市,有就业支撑,有政策保障。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是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城镇化。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对推进城镇化提出了新要求。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总结中国近代以来“落后就要挨打”的悲惨命运和建国以来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的教训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党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从当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勾画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蓝图。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并通过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和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确立了坚实的精神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实现了发展布局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向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个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开辟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为正确并将继续指导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升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谈得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全面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坚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解决好制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特征(详细)

二、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主要特征 与以往走过的城市化道路相比,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城市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同时推进的城市化道路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时期,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既不能是中国过去走过的滞后型城市化道路,也不能是部分发展中国家所走过的过度型城市化道路,而应是一条城市化与工业化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适度同步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同时,中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又处于信息化的启动和起步时期,因此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也就是说,中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面临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双重任务。在一些城市,特别是先进的大城市和科技城市,信息产业已处于重要的、突出的地位,成为城市发展的增长点,是优先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到什么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化发展到什么程度。 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还是一条城市化与现代化同时推进的城市化道路。现代化(modmeziatoin)这个术语开始被学者们广泛使用始于1958年丹尼尔·勒纳发表的《传统社会的消逝》一书。勒纳提出了相互对立的两种社会系统,一是传统社会,一是现代社会。所谓传统社会是指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比较落后,生产力较低的前工业社会;而现代社会则指市场经济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很大的提高,生活方式有很大的改进,生产力较高的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并且他认为现代化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个过程,是一个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社会、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学者英·克尔斯给现代化下了一般定义的同时,还给出10项指标来明确现代化的状态和发展水平,它们分别是①人均GDP3O00美元以上;②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下降至12%一巧%;③第三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上升至45%;④非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比重超过45%;⑤成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科 学社会主义 姓名:张慧勇 学号: S082121 学院:电气信息学院 上课时间:周一第三大节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科学社会主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可以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崭新实践中,才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这是因为,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同当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进行革命一样,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指望照搬书本、照搬外国,是根本行不通的,必须从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富民强国路。这条道路全面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它历史性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改变了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改变了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人民摆脱了贫困,逐步走向富裕。从1978年至2006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17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3587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6.7%,这是前所未有的纪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国家走向富强。中国经济在近30年间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在2006年迈上了20万亿元的大台阶,不断扩大的经济规模提高了国家影响力,为改善人民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较为雄厚的国力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释放出人民创造财富、共谋发展的激情与活力。近30年中,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所有制结构改革到分配制度改革,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到在实践中的深入推进,从经济建设到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我们的制度在不断完善,我们的社会在不断进步,我们的目光更加远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人民日益展现出文明自信、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精神面貌。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实践一再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发展中国、富强中国、振兴中华的唯一正确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创造,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如果说,在鸦片战争以来160多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通过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找到了救中国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和道路,那么,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则通过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一条振兴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和道路。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上真正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教学设计

第九课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教学设计 (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确立依据 1、课程标准 理解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教材分析 主要引导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目标: 1、结合近代历史及二、三单元所学,能归纳出奉行“全盘西化”论或“文化复古主义”都无法使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坚定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增强对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阅读课本及前三单元知识,结合小组合作探究课本中的四个视角,能说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注重前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树立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信念 3、分析导学案中的材料,分析出文化自觉和自信的重要性,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评价设计 1、通过导学案的检查,90%的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导学案-课前导学部分,以检查学生对所预习知识的掌握情况; 2、结合师生、生生提问为什么建设文化强国,90%的学生能够背熟,以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2的达成情况。 3结合导学案中的学以致用的习题,90%的学生能够完成选择题上的题目,以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3的达成情况。 3、通过自评和互评相结合,90%的学生能够掌握本框题的重点知识。 四、教学方法: 1、情景唤起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经验出发,通过设置情景,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问题探究法:以辨析题的方式驱动学生学习,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充分体现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3、合作探究法:分组开展学习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潜能得到发挥。同时培养合作的精神,感受合作的快乐。 五、教学流程设计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全国总工会在十五届六次执委会议上通过了《学习宣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决议》,要求广泛开展学习宣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活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振奋精神、凝心聚力,奋发有为、开拓创新,团结动员广大职工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充分发挥工会的重要作用。 一、深刻认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重大意义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准确把握中国工人阶级和工会的地位作用,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坚定不移地走适应时代要求、符合中国国情、体现工会性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事关党的事业发展全局,事关工人阶级根本利益,事关中国工会前途命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就是要坚持中国工会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工会、怎样建设工会”的重大问题。

第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没有劳动关系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工会作为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作为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以劳动关系为基本的活动领域,以协调劳动关系为基本任务,在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工会才能充分发挥这种作用,真正成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 第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在党长期执政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党同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摆在工会组织面前的重大任务。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才能更好地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群众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进一步夯实党的阶级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第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开创工会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利益关系和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给工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才能不断加强工会自身建设,适应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内容摘要 城镇化作为一种影响极为深远的社会经济变化过程,要融合多学科的知识,全方位,多角度,综合的剖析城镇化内涵。而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地理等条件都是不同的,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城镇化进程和问题。我们必须联系中国城镇化的历史和具体问题,研究出适合中国的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城镇化、中国、特色、道路 城镇化即城市化,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人口、非农产业、低于城市化的过程,是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引起城乡关系转型的过程。城镇化道路是指实现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原则和方式,所要解决的是怎样实现城镇化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城镇化类型的选择、城镇化动力和实现机制选择及城市发展模式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界,我国城镇化历程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8),为我国城镇化的短暂发展和停滞阶段。这一阶段又可细分为1950-1957年的短暂健康发展时期,1958-1960年的过度城镇化时期,与1961-1978年的城镇化停滞时期。总体而言,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前的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一直比较低,多在20%以下。尽管有许多众所周知的政策因素人为地降低了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低下和现代工业、服务业发展的不足,是直接制约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原因。这一阶段我国城镇化总体处于起步阶段,以萧条、徘徊、低速为特征。 第二阶段(1978-至今)是我国城市化的迅速推进阶段。呈现出稳步推动和加速多元的特征。这一时期又可以1990年代中期为界进一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从1980年代初期开始至1990年代中期,政策取向是限制大中城市发展,主张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民离土不离乡。一方面,农村改革使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不断成为剩余,需要从这一部门流转到其他部门或行业;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城镇工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后期是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我国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随着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工业化水平提高,加上外资企业的快速进入,我国的产业结构迅速发生了变化,农业增加值占国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812786286.html,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作者: 来源:《经济》2017年第21期 习 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进行了阐述。 他说,全党要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 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四、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五、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学习“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专题体会 十六大报告关于“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内容非常丰富、博大精深。下面,我主要是谈一下“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学习体会。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谈到城镇化,不得不提到城市化这个概念。在国际学术界,没有城镇化这个概念,其实,城镇化是城市化的一种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概念。也有人认为,城镇化是指非农化。实际上两者是有区别的。城市化,简单说就是指城市的产生和生长扩大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有三方面的涵意。其一是人口的迁移,人口从农村向城市地区迁移,其二是地域的转变,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转变,其三是产业结构的转换,由农业向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转变。 中国的城市化道路经过三个阶段: 1、自由放任阶段(1949-1956),新中国建国初期,

我过仍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城市化水平很低,城乡流动相当自由,没有任何限制,城市及其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供应,城市化与工业化基本上做到同步发展,是没有带来严重社会问题的城市化。 2、反城市化阶段(1956-1978),文革中的“大跃进”运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国家机关干部下放农村劳动,出现了非正常的城市人大批口向农村迁移的现象,通常被称为反城市化阶段或逆城市化阶段,它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3、城市化迅速发展阶段(1979-现在),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摆脱了土地的束缚。加上乡镇企业的崛起,国家实行全方位的开放政策,使得大、中城市日益膨胀,小市镇如雨后春笋,城镇规模、数量的发展十分迅猛。 这一方面说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水平和工业化水平都在迅速提高,而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 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已达80%。但同时我国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80%,说明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不相适应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工业化没有发挥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当前中国城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学设计 东太学校李明 课程标准 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教材分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个新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邓小平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阐明了一系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的政治术语较多,对于世界观尚未形成的八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利用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看录像、阅读课文、探究问题,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上邓小平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的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逐步确立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 本课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教学难点 本课难点是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特别是难于理解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教学过程:

最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思想汇报 精品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思想汇报 为什么中国要坚持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呢?下面这篇思想汇报资料告诉大家原因。 敬爱的党组织: 众所周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中国***同志提出的。自***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始终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通过政治学研究院的俞老师生动详细的一课,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任何先进的理论,如不结合实际情况考虑问题的话都只是些空洞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在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基本经验和总结,它结合了我国的具体发展情况和基本国情,是全党和各族人民的旗帜和方向,带领和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展开、来深化的。并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中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也逐步提升。无数的事实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在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我们还应该廓清道路上的种种疑难。在实践中做好一切,充分肯定和证明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也不能动摇,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 发展中总会存在问题,这是不能避免的。在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背后也必然要意识到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刚结束的“两会”中,“民生”成为重要主题,出现了一些关键词,如:幸福、医改攻坚、保障性住房、还清教育欠账、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平稳物价、十二五规划纲要等,这些都反映党章了繁荣之中仍然存在的问题。要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我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当前全党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习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而从整个干部队伍来说,处于带领和引导地位的领导干部又是重中之重,是最重要的主体,也是走好群众路线的关键.领导干部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既是组织者、推进者、监督者,更是参与者,领导干部要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始终坚持深入一线接地气,转变作风办实事,化解矛盾克难题,真正问计于民、取信于民、造福于民,让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因此,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在活动中践行宗旨、勇当先行、争做表率.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党在长期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法宝,是我们党最重要的政治优势.长期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无论所处的历史方位、面临的中心任务怎么发生变化,我们党要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处理好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不变,使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答案

兵团干部在线学习2014年第二季度必修课参考答案: 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单选 1.新型城镇化的新方式是()。(单选 2 分) [A]以人为本 [B]包容性发展 [C]四化统筹[D]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2.中国的城镇化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3.()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单选 2 分) [A]加快产业化[B]加快城镇化 [C]农业现代化 [D]农业产业化 4.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举行,讨论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规划方案。(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5.我国到()实现农业现代化。(单选 2 分) [A]2015年 [B]2018年[C]2020年 [D]2025年 6.在城镇化过程中,政府要注重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纠正()。(单选 2 分) [A]“半城镇化” [B]“被城镇化” [C]贵族化倾向[D]城镇化“大跃进” 7.()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单选 2 分) [A]十七大[B]十八大 [C]十八届三中全会 [D]中央经济会议 8.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并没能从根本上打破“建设靠财政、经营靠政府”的状况,财政投入和银行贷款在投资中所占比重()。(单选 2 分) [A]偏低[B]偏高 [C]适中 [D]以上都不对 9.中央城镇会议首次提出了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思路。(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10.“被城镇化”是违背农民意愿的盲目城镇化。(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11.新型城镇化的新动力是()。(单选 2 分) [A]以人为本 [B]包容性发展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敬爱的党组织: 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毕生为之奋斗的最伟大事业,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艰巨的历史进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党在现阶段的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论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观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主要内容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

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在连续5次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标题中,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字样。其中,十七大报告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六大报告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五大报告题为《高举共产主义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四大报告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三大报告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从山东省日照市看改革以来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引言 十七大报告第五部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9%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经济与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为我国工业化进程开辟了第二战场,加快了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特别是1997年下半年以后,我国从多年的短缺经济向结构性过剩经济转换,经济一度持续低迷,城市下岗职工增加,农村乡镇企业就业人员减少,部分劳动力再次加入到农业隐性剩余劳动力大军当中。如何提高消费和投资需求,如何增加就业岗位、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城市转移,如何提高农民收入?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城镇化,把加快经济发展的希望寄托于城镇化。 一、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内涵 城镇化道路是指城镇化进程的途径或方式,是推动城镇化进程中所采取的某种模式或战略安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城镇化机制、城乡关系、城镇发展方针。其中城镇化机制是最主要、最核心的要素,选择什么样的城镇化机制,往往就决定了相应的城乡关系与城镇发展方针;反过来,城乡关系与城市发展方针,也会对城镇化机制产生影响。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城镇化机制看,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民营经济推动为主体的城镇化道路。这样的城镇化机制,强调了市场选择的重要性,无论是企业发展、人口流动,还是资金集聚,都是以市场化的原则、经济主体的利益机制以及优胜劣汰的方式来决定产业发展,决定城镇化方式与进程。政府进行统一规划,引导企业与人口有序集聚、城市健康持续发展。城镇化机制决定了城乡之间成为一个开放的大系统,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可以自由流动与重新组合,通过比较利益优势来发挥要素的最大效益。二是在市场化原则指导下,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因此,它是一条城乡协调、工农协调、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道路。三是考虑到后代人的需要,走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城镇化道路。从城市发展方针角度看,提倡大中小城市与城镇协调发展,实际上是考虑了不同区域城市发展的背景与特点,走适宜本区域发展的城镇化道路。过去提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但在实际中大城市规模并没有得到控制,相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08安全工程王洁萱 200830060391 [摘要]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运用于新的实践,把改革开放作为新的革命推向深入,深刻把握和解决新形势下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 [关键词] 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自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始终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这连续5次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标题中,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字样。其中,十七大报告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六大报告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五大报告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四大报告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三大报告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