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成因及对策

合集下载

社会保障改革下的养老金隐性债务问题及对策

社会保障改革下的养老金隐性债务问题及对策

社会保障改革下的养老金隐性债务问题及对策[摘要]在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轨的过程中,政府要解决的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处理隐性养老金债务。

我国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养老资金缺口过大,个人帐户空帐运行和养老金替代率过高等基本上都与隐性养老金债务问题有关,因此如何解决隐性债务的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关键点。

[关键词]社会保障改革;养老金隐性债务;部分积累制;对策研究一、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形成背景和总量测算(一)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形成背景养老保险是国家为化解公民老年风险而提供定期收入的一种社会保障。

二战期间,全球经济遭受重创,一些国家在战前建立的初步社会保障体系随之瓦解。

战后,为了恢复经济和社会稳定,各国纷纷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也随之形成。

从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来看,世界各国的养老保险体系主要有三种类型: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和部分积累制。

在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下,为了应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支付危机,大部分国家养老保险筹集模式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制转变。

新制度的实施,为每位企业的在职职工设立一个终身不变的帐户。

对“新人”而言,由于从工作一开始就有个人帐户,其退休时的养老金可以直接按制度的计发办法,不用考虑其他因素。

而对于“老人”、“中人”(以下,对二者不作区分时,均称其“老职工”)来说,由于他们在新制度之前的工作年限里没有实行个人帐户,则其过去的劳动贡献无法得到体现。

我国在计划经济下长期实行低工资、低消费、高积累的政策,企业利润全部上交国家,其中就包括职工的养老金,然后由国家财政统一集中投资,形成了现有的国有企业,也就是说,在目前全国3万余亿国有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老职工的养老金的积累。

实际上,这是老职工被国家向国有企业这家特殊的“保险公司”投保了,退休后,理所当然要支付养老金,对老职工支付的这部分养老金费用就形成隐性债务(IPD)。

(二)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总量测算养老金债务最常用的计算方法是终止假定法,也就是说,假设现收现付制立即终止,计算所有养老金领取者和职工在原制度下积累起来的养老金权益数量,而不考虑可能的新债务或者来自未来缴费或利息的收入。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隐性债务问题研究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隐性债务问题研究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隐性债务问题研究【摘要】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从研究背景和问题意义入手,分析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并探讨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措施。

对隐性债务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隐性债务的影响。

结合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提出了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为其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1. 引言:研究背景、问题意义2. 正文: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分析、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措施探讨、隐性债务问题分析、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隐性债务的影响、可持续性发展探讨3. 结论: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希望这些关键词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组织和撰写您的文章。

祝您写作顺利!如果您有其他问题或需要进一步帮助,请随时告诉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社会养老问题日益突出,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的严峻挑战。

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关键机制,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但在制度建设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特别是隐性债务问题逐渐凸显。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养老金支出逐渐增加,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隐性债务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成为制约养老保险制度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

深入研究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隐性债务问题,为推动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改革措施、隐性债务问题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深入分析,探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隐性债务问题之间的关系,为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解决隐性债务问题提供参考和启示。

1.2 问题意义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加剧,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包括缺口增加、资金短缺、政策不完善等问题。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隐性债务问题研究]什么是隐性债务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隐性债务问题研究]什么是隐性债务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隐性债务问题研究]什么是隐性债务隐性债务是指一国或一地区政府通过各种方式为公共利益或公共服务提供担保或负债,但未经记录在官方的财政报表中的债务。

这些债务通常以非财政部门责任的形式存在,包括政府担保、政府承诺、政府支持等。

隐性债务是公共财政领域的重要问题,可能需要政府承担风险或支付费用,对财政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隐性债务的出现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转移性政策:政府通过各种形式的转移性政策,如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为居民提供保障和福利。

这些政策要求政府承担一定风险和责任,但这些责任往往未经核算,未被计入官方财政报表中。

2.公私合作项目:政府与私人企业合作开展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或公共服务项目,政府通常会为这些项目提供担保或负债。

然而,这些债务并没有计入政府的官方财政账目中。

3.政府企业的债务:在一些情况下,政府可能为国有企业提供担保或承诺,以保证其继续经营或完成重大项目。

这些债务通常没有被反映在政府财务报表中。

4.存量债务的积累:由于历史原因或一些特殊情况,政府可能存在一些积累的隐性债务,比如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支付、医疗费用等。

这些债务通常未被充分核算。

隐性债务的存在对经济和财政稳定造成了一定的风险和压力。

首先,隐性债务的规模庞大可能导致政府财政压力增加,给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带来限制。

其次,隐性债务可能导致政府信用风险增加,降低投资者和国际债权人对政府的信任,进而增加借款成本。

此外,隐性债务的存在也可能导致企业和金融机构出现风险暴露,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为应对隐性债务问题,我国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财政信息公开和透明度,规范政府债务的核算和报告体系,确保所有形式的债务都能得到充分记录。

其次,政府应加强监管和评估,确保通过公私合作项目或政府担保的债务不会超过一定限度,防止隐性债务的继续积累。

此外,政府还应该注重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加强债务风险管理和预警机制建设,及时发现和处理隐性债务问题。

隐形债务

隐形债务

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成因及对策哲学社会学院08级劳动与社会保障李雪妍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成因及对策摘要:隐性债务是制约养老保险制度健康发展的瓶颈,进而影响到企业改革和社会的稳定,是当前中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

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形成的原因及严重性,并根据这几点成因提出应对隐性债务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改革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极大的财政压力,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其改革趋势是由现收现付制转向积累制。

中国也在进行同一性质的改革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但这其中又产生了财政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解决我国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

一、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严重性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将给社会带来的严重的危害,首先是个人账户积累部分逐渐减少。

近年来各地为了减轻企业负担,借助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进行不透明管理,个人账户空账规模迅速扩大。

累积下去,部分积累制度将名存实亡,改革也将回到原点,带来的将是更大的养老保险问题。

其次是没有相关规范来制约财政补偿行为。

为了弥补养老保险基金当期收支赤字,解决养老金欠发,近年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不断给养老保险补充资金,成立了社会保险基金,而且各级财政投入也在不断加大。

但是,由于在制度设计时没有把财政补助考虑进来,财政补助比较被动,不够规范。

一方面,财政乃至社保等部门不清楚究竟应当补多少,补到何时,难以有步骤地安排资金,另一方面,在未分清楚隐性债务与其他原因造成的基金损失的情况下,中央与地方的责任难以明确,容易造成地方对中央财政的依赖。

另外就是在具体的实践当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和提高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率这两项工作受到了两方面的制约,一是立法滞后,各地在执行中普遍感到强制力度不够。

另一方面,企业过高的交费率严重影响了扩大覆盖面和提高征缴,从现实情况来看,企业交费率过高明显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就连国有企业也存在严重逃缴现象,进而导致统筹基金收入越来越少,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探究

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探究

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探究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型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隐性养老金债务。

目前,养老资金缺口过大,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和养老金替代率过高等基本上都与隐性养老金债务问题有关,因此如何解决隐性债务的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

文章在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形成原因及规模的基础上,分析了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带来的问题及现行偿还方案的不足,进而提出了决绝这一问题的对策建议。

标签: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对策解决制度转型过程中的隐性债务问题是世界性难题。

在我国从现收现付制到部分积累制的转制过程中同样面临这一问题。

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养老资金缺口过大、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和养老金替代率过高等基本上都与隐性养老金债务问题有关。

因此,能否消除和补偿这些债务直接影响到养老保险制度能否正常运转,关系到每个城镇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是否有切实的保障。

在研究问题的同时必须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制度,才能为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寻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从而实现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的顺利转变,以及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积极回应。

一、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规模及形成原因第一,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概念。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是指在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下对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承诺,如果现收现付体制能够持续下去时一般不需要进行专门的处理,但是,当现收现付体制转为部分或完全的积累制时,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就会部分或全部的显性化。

国际上对于养老金隐性债务的定义主要有三类:一是到目前为止已经产生的债务和将来支付的养老金现值;二是当前职工和养老金领取人的债务,假定现存养老金制度一直延续到最后一个人死亡(不含新缴费人的加入),现存成员的贡献和其新权利在现行规定下都可以得到承认;三是开放系统的债务,即缴费的当前价值和当前制度下新职工的养老金及可能扩展范围的债务。

在讨论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时,要注意区分隐性债务与转制成本的区别。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隐形债务问题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隐形债务问题

我国现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隐性债务问题一: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概念。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是指在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下对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承诺,也可以说是国家对已退休人员和实行新制度前就业的人员的一笔欠款。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规模大。

我国大部分省、自治区出现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有的地方企业缴费率已高达25%,总缴费率到了30%,但养老保险基金仍收不抵支,这就把隐性债务造成的养老金缺口问题暴露出来了。

根据2013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快报数据,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期末参保人数已经达到49750万人,2014年养老保险亏空或超千亿现行补贴模式难持续。

2014年4月15日,财政部公布了2014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情况,按险种分别编制显示。

若2014年预算执行情况基本符合预算,则在剔除财政补贴因素后,2014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014年或陷入收不抵支的境地,当期“亏空”1563亿元。

怎样填补养老保险的基金也成了学术界热议的话题。

二: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形成的原因。

1)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转变是必然原因。

由于1997年前实行现收现付制,(现收现付制概念)已经退休和临近退休的老年职工没有养老金的缴费积累,所以他们无法凭借现在的个人账户领取养老金。

不得不依靠当前在职职工的缴费积累支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用统筹基金向个人账户透支就成为必然,也就是说有些企业的缴费进入社会统筹账户是空账的,它只是一种权益,而钱被老人用了。

从1997年以来改革后的养老金支付分为制度新人,制度中人和制度老人三种(三种人的概念,以及支付方式)2)养老保险基金收缴率下降,养老保险覆盖低,个人账户隐性债务加剧。

1997年全国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采用“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法,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方法在全中国实施是存在问题的?在这里有一个养老保险制度有一个碎片化的状态,刚开始的时候是不存在养老保险碎片化的,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社会保险制度覆盖的主要是城镇体制内的人员,也就是国企,机关事业单位,其他的社会成员基本上是被排除在外的,他们享受的只是一些专项的社会保障,像社会救济,农村的五保户制度,20世纪90年代进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只是为了和国有企业相配套,减轻国有企业的负担,因此实行了统账制度,但是统账制度在一些非国有的企业是很难适应的,尤其是对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农民,我们可以看到企业采取隐报或拖欠等措施逃避应缴纳的社会统筹基金;非国有企业,以及个人不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直接导致养老金收不抵支,为弥补这些差额必须向个人账户透支,个人账户隐性债务便加剧了。

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成因及对策

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成因及对策

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成因及对策提要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从一开始就忽视了包括转轨成本在内的养老债务问题,因此必须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扩大社会统筹的覆盖率,提高个人账户的长期投资回报率,加强基金监管,防止挤占挪用,努力解决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

关键词: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基金管理;制度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从一开始起,就忽视了包括转轨成本在内的养老债务问题,因此必须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扩大社会统筹的覆盖率,提高个人账户的长期投资回报率,加强基金监管,防止挤占挪用,努力解决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

一、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成因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基金采取“统账结合”的制度,既发挥了社会统筹共济性强的优点,又发挥了个人账户激励作用强的优点。

但实际运行中由于制度不配套,部分积累制流于形式,个人账户空账规模不断扩大,再加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未来支付的压力非常大,潜在风险突出。

1、公共财政投入不足,转制成本动态规模大,消化不良。

199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肯定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

从理论上讲,这种模式一方面部分地保留现收现付体制下个人收入在代际之间进行再分配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能部分地发挥完全积累制下对人们劳动和缴费的激励功能。

它既能够缓解现收现付体制下因福利刚性所带来的支付危机,又能够克服完全积累制下个人退休收入过度不均的弊病。

制度供给是受到约束的,几乎任何能带来预期收益的制度变迁都需要支付转制成本,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变迁也不例外。

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转制成本主要指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变,建立新的统账结合制度时,已经退休的职工(老人)的退休金和在职职工(中人)在旧制度下已有工作年限所应积累的养老金权益。

根据世界银行的推算,目前我国转制成本的动态总规模大约为30,000亿元。

而且,随着退休人员的增多,短缺资金规模将会更大。

如何化解隐性债务(3篇)

如何化解隐性债务(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经济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

隐性债务的存在不仅加大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对国家财政安全、金融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因此,如何有效化解隐性债务,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隐性债务的成因、化解策略、实践案例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全面解析。

一、隐性债务的成因1.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的高投入、高增长模式逐渐不可持续,地方政府为保持经济增长,大量举债投资。

2. 地方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不匹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不明确,地方政府在承担大量公共服务支出责任的同时,缺乏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

3. 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观扭曲:部分地方政府官员追求短期政绩,过度依赖债务投资,导致债务规模不断膨胀。

4. 金融监管政策不完善:金融监管政策在防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方面存在不足,部分金融机构违规放贷,加剧了债务风险。

二、化解隐性债务的策略1. 优化债务结构:调整债务期限、利率和规模,降低债务成本,优化债务期限结构。

2. 推进债务置换: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将隐性债务显性化,提高债务透明度。

3. 加强预算管理:强化地方政府预算约束,确保财政支出与收入相匹配,降低财政风险。

4. 调整事权与支出责任: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5. 改革财税体制:完善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制度,确保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匹配。

6. 强化金融监管: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防范金融机构违规放贷,严控新增隐性债务。

7. 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确保债务风险可控。

三、实践案例1. 江苏省债务置换:2018年,江苏省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了部分存量隐性债务,优化了债务结构,降低了债务成本。

2. 山东省债务置换:2019年,山东省采取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方式,置换了部分存量隐性债务,提高了债务透明度。

化解隐性债务风险措施(3篇)

化解隐性债务风险措施(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其中隐性债务风险尤为突出。

隐性债务是指未纳入预算管理、未经人大批准的债务,其存在形式多样,包括政府购买服务、违规担保、信托融资等。

这些隐性债务的存在,不仅加剧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也增加了金融风险,对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化解隐性债务风险已成为我国当前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二、隐性债务风险的形成原因1. 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受经济下行压力、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等因素影响,一些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2. 监管制度不完善:现行监管制度对隐性债务的界定、监测、控制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隐性债务风险难以有效识别和防范。

3. 地方政府行为短期化: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增长,忽视债务风险,过度举债,导致债务规模失控。

4. 金融体系不完善:我国金融体系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力度不足,导致一些金融机构为追求利润,违规参与地方政府融资。

三、化解隐性债务风险的措施1. 完善监管制度:(1)明确隐性债务的定义和范围,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行为的监管。

(2)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潜在风险。

(3)加强对金融机构参与地方政府融资的监管,防止违规操作。

2. 优化债务结构:(1)降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严格控制新增债务。

(2)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短期债务占比。

(3)鼓励地方政府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规范融资行为。

3. 加强财政管理:(1)加强地方财政收支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

(3)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提高地方政府财政透明度。

4. 发展实体经济:(1)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提高企业盈利能力,降低企业债务风险。

(3)加强创新创业,激发市场活力。

5. 加强金融监管:(1)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防止违规操作。

(2)推动金融机构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降低金融风险。

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探究

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探究

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探究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型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隐性养老金债务。

目前,养老资金缺口过大,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和养老金替代率过高等基本上都与隐性养老金债务问题有关,因此如何解决隐性债务的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

文章在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形成原因及规模的基础上,分析了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带来的问题及现行偿还方案的不足,进而提出了决绝这一问题的对策建议。

标签: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对策解决制度转型过程中的隐性债务问题是世界性难题。

在我国从现收现付制到部分积累制的转制过程中同样面临这一问题。

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养老资金缺口过大、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和养老金替代率过高等基本上都与隐性养老金债务问题有关。

因此,能否消除和补偿这些债务直接影响到养老保险制度能否正常运转,关系到每个城镇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是否有切实的保障。

在研究问题的同时必须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制度,才能为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寻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从而实现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的顺利转变,以及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积极回应。

一、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规模及形成原因第一,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概念。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是指在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下对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承诺,如果现收现付体制能够持续下去时一般不需要进行专门的处理,但是,当现收现付体制转为部分或完全的积累制时,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就会部分或全部的显性化。

国际上对于养老金隐性债务的定义主要有三类:一是到目前为止已经产生的债务和将来支付的养老金现值;二是当前职工和养老金领取人的债务,假定现存养老金制度一直延续到最后一个人死亡(不含新缴费人的加入),现存成员的贡献和其新权利在现行规定下都可以得到承认;三是开放系统的债务,即缴费的当前价值和当前制度下新职工的养老金及可能扩展范围的债务。

在讨论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时,要注意区分隐性债务与转制成本的区别。

关于我国隐性债务化解(3篇)

关于我国隐性债务化解(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日益突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隐性债务的膨胀不仅加大了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也增加了金融风险,对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构成了威胁。

因此,加快隐性债务化解步伐,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已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隐性债务的背景、现状以及对策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二、隐性债务的背景1.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逐渐扩大。

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满足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的资金需求,不断通过举债进行投资;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增长,采取“土地财政”模式,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攀升。

2. 隐性债务风险加剧在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张的过程中,隐性债务风险日益凸显。

隐性债务主要指地方政府通过不规范融资渠道、违规担保等方式形成的债务,其规模难以准确统计,风险难以控制。

这些债务往往具有较高的违约风险,对金融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隐性债务的现状1. 隐性债务规模庞大根据相关数据,截至2023年末,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余额约为14.3万亿元。

这一规模已超过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额的50%,给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带来了巨大压力。

2. 隐性债务结构复杂我国隐性债务结构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违规担保债务:地方政府通过违规担保方式为其他企业或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形成隐性债务。

(2)融资平台债务:地方政府通过设立融资平台,以企业名义进行融资,形成隐性债务。

(3)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债务: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形成新的隐性债务。

3. 隐性债务化解难度加大今年以来,受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需不足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税收收入不及预期,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各地隐性债务化解的难度加大。

四、隐性债务化解对策1.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1)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规范地方政府债务举借、使用和偿还行为。

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研究

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研究

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保险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然而,除了公开的养老保险基金之外,我国还存在着一种被称为“隐性债务”的问题,这是一个潜在的经济风险。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是指政府未来为养老金支付所需资金的不确定性。

尽管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规模庞大,但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养老保险支出将逐渐增加,而相应的养老金缴纳人数却逐渐减少。

这就导致了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问题。

隐性债务问题的核心在于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

如果政府无法保证养老金的支付,那么老年人的生活安全将受到威胁,社会稳定也将受到影响。

因此,研究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对于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至关重要。

首先,要深入分析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相对复杂,区域差异较大,各地政策存在差异,这就导致了养老保险基金的不均衡分布。

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加强统筹和整合,确保基金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要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管。

养老保险基金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基金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防止基金的滥用和浪费。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提高基金的收益率,增加基金的运作能力。

此外,要加强养老保险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通过加强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宣传和普及,可以增强人们对养老保险的认知和了解,提高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减少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老年人的关爱和支持力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总之,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经济问题,需要政府、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基金管理和监管、加强宣传和普及工作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应对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确保老年人的福利和社会的稳定。

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偿还的对策思考

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偿还的对策思考

变迁时应该需要做出偿还而安排的旧有制度,转轨成本 的概念产生于即使在部分缴费已分流到个人积累账户, 但仍要继续向年金领取者支付养老金而出现的融资缺 口, 它是一个流量概念。该融资缺口源于隐性债务, 但并 不等于隐性债务。 ! / " 2 3/&( 4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是个世 界性的难题, 以下是部分转型国家的隐性债务情况。
根据表 ! 可知,几乎所有实施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 积累制转变的国家都会面临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在 拉丁美洲的部分国家, 每年的 "#$% 国家以及东欧国家、 养老金支出占 &%’ 的 () * !() ,其养老保险隐性债务 则达到 &%’ 的 !++) * ,++) ,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更 严重的国家,甚至可能超过 &%’ 的 ,++) ,我国养老保 险隐性债务系数并不算高,达到 -.) ,尚属于较低水 平。 二、 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总量估算 制度之所以是稀缺的,是因为制度的供给是受到约 束的,几乎任何能够带来预期收益的制度变迁都需要成 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变迁也不例外。从现收现付 制向基金积累制转轨可以充分发挥养老保险制度的效 率功能,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但是, 这种制度变迁存 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测算制度转轨的成本—— — 养老保 险隐性债务的规模。 世界银行 ( 对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 ( 的 !//. ) 0’%) 估算假设中国现收现付的养老金制度在 !//- 年结束, 在对养老金覆盖率、 收缴率、 工资增长率、 基金投资回报 率、各部门与行业人口和劳动力未来结构、赡养率等作 一系列假设和估算的基础上,世界银行估计中国企业部 门的 0’% 还不到 !//- 年 &%’ 的 (+) ,这一比率远远低 于从现收现付转向完全基金积累的智利和阿根廷所承 担的 0’%, 这两国的 0’% 为 &%’ 的 1+) * !2+) 。 世界银 行的报告认为中国的 !/!3. 亿元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 水平是比较低的。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王晓军教授认为现收现付 制转轨时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就是旧制度的中止债务。这 一隐性债务在不同时点上是不同的,它受承诺的给付水 平、计划人口数和人口年龄结构、精算假设变动等因素 的影响。所计算的隐性债务以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统一 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前一年,即 !//. 年为 旧制度中止的年份。由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 主要是城镇从业人员,因此王晓军以 !/1/ * !//+ 年全 国市镇从业人口生命表提供的分年龄死亡率资料作为 精算估计的死亡率;利息率分别采取了 ,) 、-) 、() 、 得到不同条件下的隐性债务规模, 最低为 .) 四种假设, 最高为 ,.!!1 亿元。 2(1,/ 亿元, 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 所( 对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测算以 !//3 年 2+++ 年 ) 全国统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评估基期,以工资平均增

划拨国有资产和偿还养老金隐性债务

划拨国有资产和偿还养老金隐性债务

划拨国有资产和偿还养老金隐性债务一、划拨国有资产对养老金隐性债务的解决作用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和养老基金的底数不断降低,养老金隐性债务凸显。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国的养老基金赤字占GDP比例已远高于许多发达国家。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划拨国有资产成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国有资产的划拨有助于提高养老金的现金流,从而解决养老金的缺口。

同时,国有资产在流转过程中,也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增加税收收入,进一步提升养老金的偿还能力。

二、养老金隐性债务的影响及应对方案养老金隐性债务的存在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

应对方案包括提高退休年龄、增加征税范围、完善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等多种措施。

其中,完善养老保险第三支柱是长远、稳妥、可行的手段,可有效缓解养老金隐性债务问题。

三、国有资产划拨时需考虑的关键问题国有资产划拨虽然是解决养老金隐性债务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在划拨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国有资产权益和股东合法权益、合理确定划拨比例和时机、规范划拨程序等关键问题,以保证划拨的公平和合法性。

四、养老金隐性债务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养老金隐性债务问题由多个因素共同造成,如退休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结构失衡、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不善等。

理清问题成因,有助于制定更系统、全面的解决方案,全面有效地解决养老金隐性债务问题。

五、划拨国有资产解决养老金隐性债务面临的挑战国有资产划拨解决养老金隐性债务面临着资产安全和股东权益保护等多重挑战。

如何保障国有资产不被非法侵占,保全相关股东合法权益是解决养老金隐性债务问题的重要保障。

案例一:2017年山西省养老保险筹资模式改革山西省计划通过划拨本级国资体系相关企业持股以增加养老基金,以及增加社保费用缴纳比例来解决养老金隐性债务问题。

该措施显著提高了养老基金现金流。

案例二:广西柳州市加大养老金筹资力度柳州市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养老金筹资力度,发行养老债、开展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投资等多方面改革。

2019年柳州市商业银行率先推出养老保险市场化运作模式,大幅增加养老金收入。

【推荐下载】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隐性债务问题研究分析

【推荐下载】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隐性债务问题研究分析

[键入文字]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隐性债务问题研究分析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为您编辑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隐性债务问题研究分析”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隐性债务问题研究分析
 一、引言。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正由完全的现收现付制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以下简称“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转轨。

与改革初期人们对“统账结合”模式所寄予的厚望——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结合相比,制度转轨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增添了人们对改革前景的担忧,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个人账户“空账”,而个人账户“空账”产生的原因是我国未解决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所带来的转轨成本。

最近几年,国内学者关于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研究非常多,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隐性债务规模的测算,主要有周渭兵(2000)、王晓军(2002)、高建伟(2004)等;另一方面是如何偿还养老保险隐性债务,主要有贾康等(2000)、郭树清(2000)、吴敬琏和林毅夫(2003)、李绍光(2004)、詹明月(2001)、叶响裙(2000)、夏鹰和潘广云(2002)、李明镇(2001)、韦玮等(2006)。

从已有文献来看,国内还有不少学者对隐性债务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片面,所提出的政策建议往往有失偏颇。

针对此种现状,本文将深入系统地阐述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相关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转轨过程中的隐性债务问题,最后,就建立我国养老保险的长效机制提出政策建议。

1。

中国社会保障养老基金的隐性债务问题

中国社会保障养老基金的隐性债务问题

中国社会保障养老基金的隐性债务问题[内容摘要];本文旨在从理论层面上对由基金制保障养老保险的创立所产生的隐性问题进行定性的分析和解释,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国际经验对于隐性债务中的责任认定、数值测算和债务安排等问题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隐性债务;责任认定;数值测算;债务安排一、隐性债务问题的产生和概念界定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中,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以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为准,可以分为基金制和现收现付制两类,基金制社会保障养老保险是在国家相关和政策的强制下,由社会保障养老体系覆盖范围内的个人在其年轻时按一定比例自我积累形成的、以个人账户形式保有的养老基金,用以保障其自身年老时的基本经济生活安全。

对于任何一个社会而言,在此类基金形成之时都将面对全部年龄层次社会保障养老保险体系覆盖范围内的参与者群体,在其参与者群体中的已参加工作者和退休者,此前没有缴纳过以个人账户形式存在的养老金,无法按照基金制社会保障养老制度‘自我积累、自我保障’的基本原则获得养老金,然而由于他们已经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拥有(现在和将来)获得养老金的权利,这样就产生了基金的筹集和支付的实际情况与其基本原则之间的矛盾,形成了在基金制社会保障养老保险体制下的国家对于其覆盖范围内退休者和在职者的某种负债,这就是隐性债务。

具体关系如图1所示。

这里,为便于读者理解有关概念和叙述的简洁,我们对于隐性债务中的相关名词作如下解释:‘新人’是指在基金制社会保障养老保险体制下刚参加工作的群体,他们的养老金完全可以按‘自我积累、自我保障’原则筹集和支付;相应的‘中人’和‘老人’分别指在基金制社会保障养老保险体制下的在职者和退休者,他们未按上述原则支付的养老金是隐性债务的产生根源。

这一债务称为‘隐性’的原因在于其总体规模随时间而变化,并且是逐年地、部分地体现出来的。

虽然对于基金制社会养老保险体制而言,隐性债务的发生是必然的,但是其存在具有时期性:从基金制社会养老保险的创立开始,到最后一个‘中人’退出其覆盖范围结束。

隐性债务怎么化解(3篇)

隐性债务怎么化解(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攀升,其中隐性债务问题尤为突出。

隐性债务的存在,不仅加大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对宏观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构成威胁。

因此,如何有效化解隐性债务,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隐性债务的成因、现状、化解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隐性债务化解提供参考。

二、隐性债务的成因1. 政策因素(1)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部分地方政府为弥补财政缺口,通过违规举债、变相举债等方式筹集资金。

(2)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强烈,为推动经济增长,部分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2. 市场因素(1)金融市场利率下行,地方政府融资成本降低,部分地方政府借此机会扩大债务规模。

(2)金融机构对地方政府融资需求旺盛,导致部分地方政府过度依赖金融机构支持。

3. 制度因素(1)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结构、期限等方面的监管不足。

(2)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对债务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防范能力不足。

三、隐性债务的现状1.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逐年上升,截至2020年底,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超过30万亿元。

2. 隐性债务占比高在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中,隐性债务占比逐年提高,已成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主要来源。

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区域差异明显东部沿海地区、部分省会城市和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较高,而中西部地区、部分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相对较低。

四、隐性债务的化解策略1. 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1)加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结构、期限等方面的监管,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2)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提高对债务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防范能力。

2. 优化地方政府债务结构(1)降低地方政府对短期债务的依赖,提高长期债务比例,降低债务期限风险。

(2)优化债务资金投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等领域,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率。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隐性债务问题研究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隐性债务问题研究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隐性债务问题研究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然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仅仅涉及到经济、社会等方面,还必然牵涉到财政体系、金融体系等方面,尤其是与隐性债务问题所关联。

因此,本文就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隐性债务问题进行探讨。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现状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其中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力。

基本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对全体参保者实行“基本养老保险”。

在当前我国的政策和法规的支持下,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首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总体上已经初步建立,大多数城镇居民已经实现了养老保险的覆盖。

2019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经接近9亿人,参保率超过80%。

其次,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正在逐步完善,未来基本养老保险将再次提高到达标准。

同时,财政、社保、医保等重要部门之间将加强协作与合作,推进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养老保险制度中的基金缺口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也越来越大。

同时,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缴费方面的情况也相应受到了影响。

这都使得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问题日益突出。

其次,养老金调整问题也存在一定难度。

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险调整方式是根据参保人员的工龄、缴费总额等相关规定计算出养老金,但是在实际操作环节中,当中存在各种复杂的权益关系,如何在保证养老金不受贬值影响的情况下,协调各方的权益关系,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重要问题。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隐性债务问题的关系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运营中存在的问题都与隐性债务问题有着密切关联。

解决隐性债务问题

解决隐性债务问题

解决隐性债务问题,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一、中国基本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产生、规模和严重性(一)隐性债务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国养老保险始建于50年代初期,由国家与企业按现收现付模式筹资。

这一模式在人口年龄结构处于年轻、成年型时期还是适应的。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老年人口赡养率不断提高,以支定收统筹缴费率日渐上升,国家和企业负担沉重。

据预测资料,到200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突破10%,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2030年达最高峰为22.06%,退休人口占就业人口的比例将为47.39%。

养老保险若沿用现收现付制,到退休高峰期,筹资将达工资总额的40%以上,届时企业将不堪重负,会出现支付危机,影响社会安定。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部门和地方开始改革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深圳、上海等地探索了统帐结合的筹资模式。

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改革方向。

199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决定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制度,由各地进行统帐结合试点。

1997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在总结各地试点经验基础上统一了缴费率、个人帐户规模和的计发办法。

对于新制度实施后参加工作的职工,其由两块组成,一块是个人帐户,筹资按职工本人工资的11%缴费(其中企业3%,个人8%)长期积累,退休后,每月按总积累额÷120计发;另一块是基础,相当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20%,筹资仍沿用现收现付模式,由企业按工资总额的5%缴纳。

新制度实施前已退休的人员(简称"老人")实行老人老办法继续发。

新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的在职职工(简称"中人"),除基础、个人帐户外,另加一块工龄系数计算的过渡性。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规模测算及其解决对策——以山东省为例的开题报告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规模测算及其解决对策——以山东省为例的开题报告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规模测算及其解决对策——以山东省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职工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一步加快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逐渐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财务压力。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76万亿元,缺口累计达到4.71万亿元,其中隐性债务占据不小的比重。

山东省作为我国的重要经济大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隐性债务也在不断增加,对于稳定社会、促进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问题和目标本研究的问题是:针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以山东省为例,对其规模进行测算,并探究解决对策,以促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

本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山东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规模的测算和分析,深入探究其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总结解决对策和实践经验,提出可行性建议,以促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概念、特点和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其次,对山东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规模进行测算,包括收支结构、余额和缺口等方面的分析;再次,对影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包括政策性因素、人口因素、制度因素、经济因素等方面;最后,总结解决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对策和实践经验,提出可行性建议。

本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和比较分析法。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的特点、形成原因、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对山东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对其隐性债务规模进行测算和分析,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

通过专家访谈和调研,整合各方面的经验和思路,总结出解决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对策和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成因及对策
提要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从一开始就忽视了包括转轨成本在内的养老债务问题,因此必须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扩大社会统筹的覆盖率,提高个人账户的长期投资回报率,加强基金监管,防止挤占挪用,努力解决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

关键词: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基金管理;制度完善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从一开始起,就忽视了包括转轨成本在内的养老债务问题,因此必须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扩大社会统筹的覆盖率,提高个人账户的长期投资回报率,加强基金监管,防止挤占挪用,努力解决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

一、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成因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基金采取“统账结合”的制度,既发挥了社会统筹共济性强的优点,又发挥了个人账户激励作用强的优点。

但实际运行中由于制度不配套,部分积累制流于形式,个人账户空账规模不断扩大,再加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未来支付的压力非常大,潜在风险突出。

1、公共财政投入不足,转制成本动态规模大,消化不良。

199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肯定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

从理论上讲,这种模式一方面部分地保留现收现付体制下个人收入在代际之间进行再分配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能部分地发挥完全积累制下对人们劳动和缴费的激励功能。

它既能够缓解现收现付体制下因福利刚性所带来的支付危机,又能够克服完全积累制下个人退休收入过度不均的弊病。

制度供给是受到约束的,几乎任何能带来预期收益的制度变迁都需要支付转制成本,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变迁也不例外。

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转制成本主要指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变,建立新的统账结合制度时,已经退休的职工(老人)的退休金和在职职工(中人)在旧制度下已有工作年限所应积累的养老金权益。

根据世界银行的推算,目前我国转制成本的动态总规模大约为30,000亿元。

而且,随着退休人员的增多,短缺资金规模将会更大。

从理论上讲,这部分转制成本是政府欠旧制度下“老人”和“中人”的养老保障负债,应该由政府进行偿还。

但是,近十年以来,政府并没有明确承诺自己是转轨成本的承担者,偿还费用没有明确列入政府公共开支的计划,而是隐含在对未
来福利的承诺之中,所以被人们称之为隐性养老金债务。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以统账制度下社会统筹部分的供款来偿付这部分成本,即通过代际转移的方法逐步消化旧制度欠下的债务。

但是,社会统筹账户的基金远远不足以支付退休金支出。

如,1996年全国企业社会统筹部分的供款率约为工资总额的7.6%,而当年退休金的支出却相当于工资总额的18%。

2、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混账管理导致个人账户“空账”严重。

由于制度设计的欠缺,养老金制度从开始实施到现在,个人账户从创建起就是空的。

基金管理仍是现收现付,未能实现向部分积累制过渡的目标。

由于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混账管理、相互调剂使用,当社会统筹账户的基金远远不足以支付退休金支出时,地方政府直接挪用“中人”和“新人”个人账户资金来保证“老人”养老金的支付,导致个人账户出现“空账”问题。

据相关政府部门测算,到2007年末“空账”已达10,000多亿元,大大超过基金积累总额,而且当前“空账”以每年1,000多亿元的规模在增加。

“混账管理、空账运行”为养老保险制度留下了严重隐患。

3、“提前退休风”加剧了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规模。

“提前退休风”冲击养老保险制度。

种种不规范做法使我国平均退休年龄提前了7年,一些地方和企业在改革改制中,实行了提前5年退休和特殊工种可提前10年退休的政策,有些地方擅自跨行业执行特殊工种政策。

据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所属的劳动保障研究所提供的调查数据指出,在10个主要城市的新增退休人员中,属于提前退休的已近1/3。

湖南2002~2004年办理的25万名企业退休者中,提前退休人员有9.4万多人,占37%以上;全省平均职工退休年龄只有52.3岁。

在一些地方,特殊工种原因提前退休者占到26%以上。

从多支付和少缴费的角度来看,一个提前退休的职工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最少3万元左右。

如果按保守估计,我国有100万名职工提前退休,将影响养老保险隐性债务300亿元。

4、人口老龄化加剧了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规模。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越来越高。

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3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1%,预计2020年占17.2%,到2030年将达到老龄化的高峰,占24%,届时退休人员将相当于在职人员的40%以上,退休金的支出相当于在职职工工资的44%,远远超过国际普遍认可20%~23%的警戒线,战略储备资金至少要达到25,000亿元。

随着人口日益老龄化,“中人”和“新人”将开始退休,退休人员每年以6%的速度递增,全国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不断扩大,养老金隐性债务也将有失控的危险。

5、筹措、开支、运营、监管等环节运作不规范、效率低下,加剧了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规模。

我国养老保险覆盖面窄,参保率低,基金筹措困难。

截至2007年底,全国城镇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为76%,还有许多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未纳入城保。

农民工总体参保率不超过20%,且退保率高。

全国只有1,900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保工作,覆盖率仅10%。

社会保险基金被瞒报少缴、挤占挪用、欺诈冒领等相当严重,大大增加了政府养老保险的隐形负担。

一些地方政府擅自扩大统筹基金的支付范围,把统筹外项目纳入基本养老保险支付范围;在提高统筹层次之前,各统筹地区从本地区的利益出发,竞相提高养老金的替代率,导致全国基本养老基金节余数量大大减少;
甚至挪用基金作财政支出或非法投资于房地产、股市领域。

基金投资渠道单一,保值增值困难。

统筹基金和账户基金始终采取上世纪九十年代制定的银行协议存款和购买国债,收益率从未超过3%,银行存款利息低于同期通货膨胀率,使基金历年处于负收益的状态,面临着贬值的风险。

基金收入相对减少,支出却绝对增长。

二、化解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对策
随着人口日益老龄化,养老金隐性债务有失控的危险。

因此,完善养老保险基金制度,化解养老金隐形债务问题迫在眉睫。

1、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加大基金筹措力度。

加大力度,推进个体、私营企业职工入保,灵活就业人员低费率参保,再就业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给予社保补贴;推进分类分层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制定低费率、低门槛、低水平、广覆盖、便参保、可转移、与现行制度相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加快推进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按照“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积累相结合;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特殊社保,征地补偿费的一部分用于缴费,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最终向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制过渡。

2、加强基金监管,防止挤占挪用。

划清省、市、县财政在改革过程中的责任界限,严肃纪律,加大市县的责任,避免地方政府提高养老金的替代率、放宽职工提前退休和随意借口减免企业的负担而造成收缴率不足。

严禁挪用基金作财政支出或非法投资于房地产、股市领域,加大查处力度。

3、遏制提前退休风,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控制各种不规范的提前退休政策,建立特殊工种职工管理档案,严格审批,以降低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压力。

随着作业环境、劳动强度的变化及劳动保护的加强,有些工种已经不再是特殊工种,需要及时清理。

比如,以前冶炼工人是在炉旁铲煤,而现在一些工人是在计算机房里控制。

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积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借鉴东北三省做实个人账户经验,扩大试点范围,个人缴费实行基金完全积累,并与个人账户记账额相匹配。

4、统账基金分开投资,放宽账户基金投资范围。

应根据基金的不同性质采取两种管理模式,将具有现收现付性质的社会统筹基金记入财政部门的专户,纳入政府一般预算管理。

借鉴国际上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模式,结合我国国情,
具有完全积累性质的个人账户基金治理结构应是委托投资管理型。

在完善资本市场和确保基金安全的基础上,将由地方社保经办机构的直接管理转化为委托外部金融机构进行投资管理,实行市场化运营,投资工具适当拓宽,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都可成为新的投资渠道。

这既符合国际惯例,又是目前我国账户基金迫切提高收益率的重要途径。

应制定专门的基金投资监管规则,明确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比例、风险准备金的比例、管理服务机构的资格准入标准和信息披露标准、退出机制等,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为保值、增值提供保障。

5、做大做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发挥最后一道防线作用。

全国社保基金是我国政府专门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调节基金,作为国家的战略储备,发挥着最后一道防线的重要作用。

其收入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彩票收入和投资收益等。

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了较好的投资回报。

由2001年底不足100亿美元到2007年底超过700亿美元,增加了6倍多,年均收益率超过11%,2007年全国社保基金总资产为5,100亿元,比上年增长58%,实现收益1,100亿元,收益率高达38%,均创出历史最好成绩。

增强了满足养老基金隐性债务的资金需求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