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隐性债务问题
持续化解隐性债务的措施(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逐年扩大,其中隐性债务问题尤为突出。
隐性债务的存在,不仅加大了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也给经济社会的稳定带来了风险。
为有效化解隐性债务,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将从政策、管理、市场等多方面探讨持续化解隐性债务的措施。
一、政策层面1. 优化债务限额管理(1)合理确定债务限额:根据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状况、债务风险等因素,合理确定债务限额,防止债务规模无序扩张。
(2)动态调整债务限额:根据经济形势和债务风险变化,适时调整债务限额,确保债务规模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2. 严格债务审批程序(1)强化债务审批责任:明确债务审批权限,确保债务审批过程公开、透明,防止违规举债。
(2)加强债务审批监管:建立健全债务审批监管机制,对违规举债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3. 完善债务置换政策(1)扩大债务置换范围:将符合条件的隐性债务纳入置换范围,降低地方政府债务成本。
(2)优化债务置换方式:采用市场化、多元化的债务置换方式,提高债务置换效率。
二、管理层面1. 加强债务风险预警(1)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对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结构、期限等进行全面监测,及时识别和评估债务风险。
(2)完善债务风险预警指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债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提高预警准确性。
2. 优化债务结构(1)调整债务期限结构:合理配置短期、中期和长期债务,降低短期债务占比,降低债务偿还压力。
(2)优化债务品种结构:合理配置政府债券、企业债券、银行贷款等债务品种,降低单一债务品种的风险。
3. 提高债务使用效率(1)加强债务资金管理:建立健全债务资金管理制度,确保债务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
(2)强化债务资金使用监督:加强对债务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防止资金浪费和滥用。
三、市场层面1. 发展债务市场(1)完善地方政府债券市场:扩大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地方政府融资成本。
(2)培育企业债券市场:鼓励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拓宽融资渠道。
做好隐性债务化解(3篇)
第1篇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隐性债务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确保经济金融稳定,做好隐性债务化解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隐性债务的成因、化解措施、监管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隐性债务化解提供有益借鉴。
一、隐性债务的成因1. 经济发展需求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面临巨大压力,为满足这些需求,地方政府通过城投平台、融资平台等渠道进行融资,导致隐性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2. 政策导向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鼓励地方政府加大投资力度,以拉动经济增长。
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在融资过程中,往往忽视债务风险,导致隐性债务规模失控。
3. 监管不到位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过程中,监管力度不足,导致部分地方政府违规举债,形成隐性债务。
同时,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不透明,监管机构难以掌握债务真实情况。
4. 地方政府行为偏差部分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忽视债务偿还能力,导致债务风险积聚。
二、隐性债务化解措施1. 优化债务结构(1)调整债务期限:通过发行长期债券、置换短期债务,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债务风险。
(2)调整债务利率:通过发行低利率债券、调整现有债务利率,降低债务成本。
2. 加强债务管理(1)完善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明确债务限额、债务期限、债务利率等规定。
(2)加强债务预算管理: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确保债务规模可控。
3. 提高债务透明度(1)加强信息披露:地方政府应定期披露债务信息,提高债务透明度。
(2)建立健全信用评级体系: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信用评级,为投资者提供参考。
4. 推进市场化改革(1)完善融资平台改革:推动融资平台转型,实现市场化运营。
(2)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5. 强化风险防控(1)加强债务风险评估:建立健全债务风险评估体系,及时识别和化解债务风险。
隐性债务化解措施和思路(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不断扩大,风险隐患日益凸显。
为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化解措施,并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化解思路。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隐性债务化解措施和思路进行探讨。
二、隐性债务化解措施1.完善债务管理机制(1)建立健全债务限额管理制度。
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明确债务限额上限,强化债务限额的约束力。
(2)加强债务预算管理。
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实现债务的透明化、规范化。
(3)完善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对债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化解风险。
2.优化债务结构(1)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置换存量隐性债务,降低债务成本。
(2)调整债务期限结构。
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短期债务占比,提高长期债务占比。
(3)拓宽融资渠道。
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等多元化融资方式,降低对银行贷款的依赖。
3.加强债务风险防控(1)强化债务风险监测。
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化解风险。
(2)完善债务风险处置机制。
建立健全债务风险处置机制,确保债务风险得到有效化解。
(3)加强监管和问责。
加大对违规举债行为的查处力度,强化监管和问责。
4.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投入。
(2)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3)加强创新驱动。
鼓励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隐性债务化解思路1.从应急处置转向主动化解过去,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化解主要依靠应急处置。
如今,政府已逐步转变思路,从被动应对风险转向主动防范和化解风险。
2.从点状式排雷转向整体性除险过去,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化解主要针对个别风险点进行处置。
如今,政府更加注重从整体上防范和化解风险,实现风险防控的系统性、整体性。
化解隐形债务方式(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
隐性债务的存在,不仅加大了地方政府偿债压力,也增加了金融体系的风险。
为有效化解隐形债务,本文将从策略、实践与展望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化解隐形债务的策略1. 调整债务结构,优化债务期限(1)延长债务期限:通过发行长期债券,降低短期债务占比,缓解地方政府短期偿债压力。
(2)提高债务流动性:鼓励地方政府发行短期债券,提高债务流动性,降低利率风险。
(3)优化债务品种:鼓励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等领域,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率。
2. 加强债务管理,规范举债行为(1)建立健全债务管理制度:明确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期限、利率等要求,加强债务审批和监管。
(2)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禁止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购买地方政府债券等方式违规举债。
(3)完善债务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地方政府及时、准确披露债务信息,提高债务透明度。
3.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增强地方政府财力(1)调整中央与地方税收分配关系: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税收收入,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收入。
(2)优化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地方政府财力。
(3)推进地方税制改革:逐步完善地方税体系,提高地方政府税收自主权。
4. 发展实体经济,提高债务偿还能力(1)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债务偿还能力。
(3)推动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二、化解隐形债务的实践1. 推进债务置换通过发行专项债券,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降低债务成本,缓解偿债压力。
2. 发展地方金融,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地方政府设立融资担保公司,为地方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同时,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
3. 加强债务风险监测,防范系统性风险建立健全债务风险监测体系,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化解债务风险。
隐性债务的化解(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凸显,其中隐性债务风险尤为突出。
隐性债务是指地方政府在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之外,通过各种渠道融资形成的债务。
这些债务往往缺乏透明度,风险难以评估,一旦爆发,可能对地方经济和金融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加强对隐性债务的化解工作,对于维护经济稳定、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隐性债务的成因、现状、化解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隐性债务的成因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不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隐性债务的主要来源。
由于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限,为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资金需求,一些地方政府通过设立融资平台,以土地出让收入、政府投资等方式进行融资。
然而,部分融资平台运作不规范,存在违规举债、资金挪用等问题,导致隐性债务风险积聚。
2. 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土地出让收入占据较大比重。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通过出让土地获取资金,用于弥补财政收入不足。
然而,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减少,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压力增大,进一步加剧了隐性债务风险。
3. 金融监管不到位金融监管不到位是隐性债务产生的重要原因。
部分金融机构在信贷审批过程中,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识别和防范不足,导致违规放贷现象时有发生。
同时,部分金融机构为追求利润,放松信贷条件,为地方政府提供违规融资渠道。
4. 地方政府政绩观偏差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短期政绩,过度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导致财政支出过大,债务负担加重。
此外,部分地方政府对债务风险认识不足,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导致隐性债务风险不断积累。
三、隐性债务的现状1. 规模庞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已超过20万亿元。
这些债务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风险隐患较大。
2. 地域差异明显隐性债务在地域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
东部地区隐性债务规模较大,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债务压力相对较小。
如何化解隐性债务(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经济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
隐性债务的存在不仅加大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对国家财政安全、金融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因此,如何有效化解隐性债务,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隐性债务的成因、化解策略、实践案例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全面解析。
一、隐性债务的成因1.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的高投入、高增长模式逐渐不可持续,地方政府为保持经济增长,大量举债投资。
2. 地方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不匹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不明确,地方政府在承担大量公共服务支出责任的同时,缺乏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
3. 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观扭曲:部分地方政府官员追求短期政绩,过度依赖债务投资,导致债务规模不断膨胀。
4. 金融监管政策不完善:金融监管政策在防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方面存在不足,部分金融机构违规放贷,加剧了债务风险。
二、化解隐性债务的策略1. 优化债务结构:调整债务期限、利率和规模,降低债务成本,优化债务期限结构。
2. 推进债务置换: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将隐性债务显性化,提高债务透明度。
3. 加强预算管理:强化地方政府预算约束,确保财政支出与收入相匹配,降低财政风险。
4. 调整事权与支出责任: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5. 改革财税体制:完善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制度,确保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匹配。
6. 强化金融监管: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防范金融机构违规放贷,严控新增隐性债务。
7. 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确保债务风险可控。
三、实践案例1. 江苏省债务置换:2018年,江苏省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了部分存量隐性债务,优化了债务结构,降低了债务成本。
2. 山东省债务置换:2019年,山东省采取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方式,置换了部分存量隐性债务,提高了债务透明度。
化解隐性债务经验做法(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其中隐性债务成为影响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隐性债务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化解。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化解隐性债务的经验做法。
一、明确隐性债务定义和范围1. 定义:隐性债务是指地方政府及其部门、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以各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形成的,不属于政府预算内债务,但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转化为政府债务的债务。
2. 范围:隐性债务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债务;(2)地方政府为规避债务限额而采取的变相融资;(3)政府性基金支出形成的债务;(4)地方政府担保的债务;(5)地方政府及其部门、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对外借款形成的债务。
二、建立健全隐性债务监测预警机制1. 完善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监测预警体系,对隐性债务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和预警潜在风险。
2. 明确监测指标:将隐性债务规模、增长速度、债务风险等级等作为监测指标,对隐性债务进行分类管理和风险防控。
3. 强化数据分析: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隐性债务进行深度分析,提高监测预警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加强债务管理,优化债务结构1. 严格控制债务规模:严格执行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制度,合理控制债务规模,防止债务过度扩张。
2. 优化债务结构: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短期债务占比,提高长期债务占比,降低债务风险。
3. 创新融资方式: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政府购买服务、PPP等方式融资,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四、推进政府性基金预算改革,提高基金支出效率1. 严格执行政府性基金预算编制和执行制度,确保基金支出合规、高效。
2. 优化基金支出结构,将基金支出重点用于民生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提高基金支出效益。
3. 加强基金资金监管,防止资金挪用、浪费和腐败现象。
五、加强政府性融资平台公司改革,降低融资风险1. 优化平台公司治理结构,明确平台公司功能定位,规范平台公司融资行为。
化解隐性债务途径(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隐性债务问题日益凸显。
隐性债务的存在不仅增加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影响了我国经济金融市场的稳定。
为了有效化解隐性债务,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化解隐性债务的途径。
一、加强债务管理,规范债务行为1. 完善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明确债务规模、期限、利率等要素,确保债务管理科学、规范。
同时,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审批、使用、监督和审计,防止违规举债和挪用债务资金。
2. 严格债务审批程序严格执行债务审批程序,确保债务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发展规划。
对违规举债行为,要严肃查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3. 强化债务风险监测建立健全债务风险监测体系,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化解债务风险。
二、优化债务结构,降低债务成本1. 调整债务期限结构优化债务期限结构,合理配置短期、中期和长期债务,降低债务偿还压力。
对于长期债务,可通过发行长期债券、延长还款期限等方式进行置换。
2. 降低债务利率通过市场化手段,降低债务利率,减轻地方政府债务负担。
同时,加大对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培育和监管,提高债券发行质量和流动性。
3. 拓宽融资渠道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增加直接融资比重,降低对银行贷款的依赖。
鼓励地方政府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优化债务融资结构。
三、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效益1. 优化资产配置对地方政府存量资产进行梳理,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产效益。
将闲置资产、低效资产进行处置,盘活存量资产,增加财政收入。
2. 推进资产证券化鼓励地方政府将优质资产进行证券化,提高资产流动性,拓宽融资渠道。
通过资产证券化,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高资产价值。
3. 加强资产管理加强对地方政府资产的监管,确保资产安全、保值增值。
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规范资产运营,提高资产效益。
四、加强财政体制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1.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等领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化解隐性债务主要做法(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
为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本文将从主要做法和策略两个方面对化解隐性债务进行深入分析。
一、主要做法1. 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隐性债务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隐性债务是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手段。
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可以将隐性债务转化为显性债务,有利于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降低债务风险。
具体做法如下:(1)明确置换范围。
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中符合国家政策导向、期限合理、利率适中的项目纳入置换范围。
(2)优化债券发行期限。
根据项目实际需求,合理确定债券发行期限,降低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
(3)降低发行成本。
通过市场化方式,降低债券发行成本,减轻地方政府债务负担。
2. 实施债务置换与重组债务置换与重组是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另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债务置换与重组,可以降低债务成本,延长债务期限,优化债务结构。
具体做法如下:(1)实施债务置换。
将部分隐性债务置换为期限更长、利率更低的显性债务。
(2)实施债务重组。
与债权人协商,调整债务期限、利率等条件,降低债务成本。
3. 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效率,增加地方政府债券的供给,为化解隐性债务提供资金支持。
具体做法如下:(1)提高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规模。
根据实际需求,适度提高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规模。
(2)优化债券发行结构。
合理配置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期限和利率,满足不同项目的融资需求。
4. 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是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基础。
具体做法如下:(1)完善债务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明确债务管理职责,规范债务发行、使用、偿还等环节。
(2)加强债务风险监测。
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地方化解隐性债务的方式(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其中隐性债务占比逐年上升,给地方政府财政安全带来了较大压力。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地方隐性债务风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化解这一风险。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地方化解隐性债务的方式。
一、债务置换债务置换是地方化解隐性债务的重要手段,通过发行新债偿还旧债,降低债务成本,优化债务结构。
以下是债务置换的具体方式:1. 发行地方政府再融资债券:地方政府再融资债券是指地方政府为偿还到期债务而发行的债券。
通过发行再融资债券,地方政府可以将到期债务置换为期限更长、利率更低的债务,降低债务成本,缓解债务压力。
2. 发行专项债券:专项债券是指地方政府为特定项目融资而发行的债券。
地方政府可以将部分专项债券用于置换隐性债务,实现债务结构的优化。
3. 债务重组:债务重组是指债务人与债权人协商一致,对债务本金、利率、期限等进行调整的一种方式。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债务重组,降低债务成本,优化债务结构。
二、盘活资产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盘活资产来化解隐性债务。
以下是盘活资产的具体方式:1. 优化资源配置:地方政府可以对现有资产进行整合、重组,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增加收入,从而化解债务风险。
2. 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具有稳定现金流的基础资产打包成证券,在资本市场进行发行和交易的一种方式。
地方政府可以将部分优质资产进行证券化,降低债务风险。
3. 转让股权:地方政府可以将部分国有企业股权进行转让,回笼资金,用于偿还债务。
三、加强财政管理加强财政管理是地方化解隐性债务的关键。
以下是加强财政管理的具体措施:1. 严格控制债务规模:地方政府应严格控制债务规模,确保债务规模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2.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地方政府应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民生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3. 加强预算管理:地方政府应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执行预算,确保预算资金合理分配和使用。
四、发展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是地方化解隐性债务的根本途径。
化解隐性债务思路(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突出,其中隐性债务风险尤为引人关注。
隐性债务是指在预算管理之外,地方政府通过各类融资平台、违规担保等方式形成的债务。
这些债务由于不纳入预算管理,风险难以把控,对经济金融稳定构成了潜在威胁。
因此,深入分析化解隐性债务的思路,对于维护经济金融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隐性债务问题分析1. 隐性债务成因(1)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匹配。
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承担了大量事权,但财政收入有限,导致地方政府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过度依赖债务融资。
(2)投资冲动。
为追求经济增长,一些地方政府过度追求GDP增速,不顾财政可持续性,大举借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3)监管漏洞。
在预算管理之外,地方政府通过各类融资平台、违规担保等方式形成债务,监管难度加大。
2. 隐性债务风险(1)财政风险。
隐性债务风险一旦爆发,可能导致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影响经济社会稳定。
(2)金融风险。
隐性债务风险可能引发金融系统风险,甚至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
(3)道德风险。
隐性债务风险可能导致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忽视财政纪律,加剧债务风险。
三、化解隐性债务思路1. 完善预算管理制度(1)全面梳理地方政府债务。
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全面排查,确保债务信息透明。
(2)加强债务管理。
建立健全债务管理制度,规范债务发行、使用和偿还行为。
(3)强化预算约束。
将隐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督和控制。
2. 优化债务结构(1)调整债务期限。
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短期债务占比,提高长期债务比例。
(2)降低债务成本。
通过市场化手段,降低债务融资成本,减轻地方政府负担。
(3)控制债务规模。
合理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确保债务风险可控。
3. 发展实体经济(1)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2)加强创新驱动。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核心竞争力。
(3)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化解隐性债务的建议(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为了有效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化解目标1.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机制。
明确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期限、利率等要素,实现债务规模、期限、结构、风险等方面的合理配置。
2. 制定化解隐性债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明确化解期限,确保在2028年底前完成存量隐性债务的化解。
二、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1. 推动地方政府债务置换。
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置换存量隐性债务,降低融资成本。
2. 优化债务期限结构。
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安排债务期限,避免短期债务集中到期。
3. 推动市场化改革。
完善地方政府债务发行制度,引入市场化机制,降低融资成本。
三、强化债务风险防控,严控新增债务1. 严格执行债务限额管理。
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防止新增隐性债务。
2. 加强债务风险监测预警。
建立健全债务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对高风险地区和领域进行重点监控。
3. 严肃查处违法违规举债行为。
对违法违规举债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形成有效震慑。
四、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1.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通过财政资金投入,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增强地方经济发展后劲。
2.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资金投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3. 推动财政体制改革。
完善财政体制,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益,降低地方政府融资成本。
五、创新债务管理手段,提高债务使用效率1. 推进债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高债务管理效率。
2. 发展债务融资工具。
创新债务融资工具,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
3. 推动债务资产证券化。
将符合条件的债务资产进行证券化,提高债务使用效率。
六、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先进经验1. 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
化解隐性债务做法(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其中隐性债务占比较高,给地方财政安全带来了潜在风险。
为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动隐性债务化解。
本文将从策略、措施和展望三个方面对化解隐性债务的做法进行探讨。
二、化解隐性债务的策略1. 依法依规,规范债务管理(1)加强债务限额管理,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明确各级政府债务限额,防止债务规模无序扩张。
(2)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严禁违规举债。
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地方政府债券等融资行为的监管,严防违规举债、隐性债务风险。
2. 调整债务结构,优化债务期限(1)调整债务期限,降低融资成本。
通过发行长期债券、置换短期债务等方式,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融资成本。
(2)拓展融资渠道,丰富债务工具。
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丰富债务工具。
3. 增强债务透明度,防范债务风险(1)加强债务信息披露,提高债务透明度。
要求地方政府公开债务信息,接受社会监督,防范债务风险。
(2)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及时识别和处置债务风险。
对债务风险进行监测、预警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置潜在风险。
三、化解隐性债务的措施1. 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1)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为地方政府腾出更多融资空间。
通过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为地方政府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提供资金支持。
(2)实施债务置换,降低融资成本。
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隐性债务,降低融资成本,优化债务结构。
2. 推动地方国有企业改革,剥离国有企业债务(1)推动地方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效益。
通过改革,提高地方国有企业盈利能力,降低债务风险。
(2)剥离国有企业债务,减轻地方政府债务压力。
将国有企业债务剥离至地方政府,降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3. 加强地方财政收入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1)加强地方财政收入管理,提高财政收入质量。
化解隐性债务化解方案(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其中隐性债务问题尤为突出。
隐性债务的存在,不仅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也对社会经济稳定构成了潜在威胁。
为有效化解隐性债务,保障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二、背景分析1. 隐性债务规模与构成:根据相关数据,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较大,主要包括融资平台债务、PPP项目债务、政府购买服务等。
其中,融资平台债务占比最高,达到39.3%。
2. 隐性债务风险:隐性债务存在期限错配、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问题,一旦爆发,将严重影响地方财政稳定和社会经济安全。
3. 化解隐性债务的必要性:为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保障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化解隐性债务。
三、化解隐性债务的目标1. 总体目标:通过三年时间,将隐性债务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确保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2. 具体目标:- 降低隐性债务规模:到2025年底,隐性债务规模比2022年底降低20%以上。
- 优化债务结构:提高短期债务占比,降低长期债务占比,降低融资成本。
- 加强债务管理: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提高债务风险防控能力。
四、化解隐性债务的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化解隐性债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推动化解工作。
- 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
2. 摸清债务底数:- 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进行全面摸底,建立债务台账,确保债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 对债务风险进行评估,分类施策。
3. 严控新增隐性债务:- 严禁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严禁新增隐性债务。
- 加强对融资平台的监管,规范融资平台举债行为。
4. 化解存量隐性债务:- 资产处置:通过出售、租赁、租售结合等方式处置闲置资产,将资金用于偿还债务。
- 债务重组:与债权人协商,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重新安排债务的还款期限、利率、还款方式等条件,以减轻债务负担。
- 债务再融资:发行新的债券或贷款,用新债务偿还旧债务,以降低融资成本或延长还款期限。
化解隐性债务困难(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影响经济稳定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如何有效化解隐性债务困难,成为摆在政府和全社会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隐性债务的成因、现状及风险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化解路径。
二、隐性债务的成因与现状1. 成因(1)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为推动经济发展,地方政府过度依赖投资,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2)分税制改革不完善:中央与地方税收分配不均,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增大,进而通过举债弥补财政缺口。
(3)监管不到位:地方政府在债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到位、违规举债等问题。
2. 现状截至2023年,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已达10万亿元。
其中,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占比最高,其次是地方政府债券和非标债权融资。
三、隐性债务的风险1. 财政风险:隐性债务可能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失衡,增加财政风险。
2. 金融风险:隐性债务可能导致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上升,引发金融风险。
3. 社会风险:隐性债务可能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影响社会稳定。
四、化解隐性债务的路径1. 加强监管,规范债务管理(1)完善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债务管理制度,明确债务限额、期限、利率等要素。
(2)加强债务风险监测: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全面监测,及时发现和化解风险。
(3)强化监管问责:对违规举债行为进行严肃问责,确保债务管理规范。
2. 调整投资结构,优化债务资金使用(1)优化投资结构:引导地方政府将债务资金投向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盘活存量资产: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增加地方政府收入,降低债务规模。
(3)创新债务融资方式:探索发行地方政府债券、PPP项目等方式,拓宽债务融资渠道。
3.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提高财政可持续性(1)完善分税制改革: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税收分配,减轻地方政府财政压力。
(2)加强地方税体系建设:拓展地方税源,提高地方财政收入。
(3)推进财政透明度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财政风险。
化解隐性债务建议(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影响国家金融稳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风险。
为有效化解隐性债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本文将从路径、措施和展望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路径1. 厘清中央与地方事权边界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明确各级政府财政支出责任,是化解隐性债务的基础。
具体措施包括:(1)完善财政体制,合理划分事权。
中央政府负责国家重大战略、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公共事务,地方政府负责地方性公共事务。
(2)加强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确保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财力履行职责。
2. 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1)严格债务限额管理。
根据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债务风险等因素,合理设定债务限额,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2)完善债务发行机制。
引入市场化机制,优化债务发行流程,降低融资成本。
(3)加强债务风险预警。
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和化解债务风险。
3. 建立健全监管问责机制(1)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体系。
明确监管部门职责,加强部门协同,形成监管合力。
(2)强化责任追究。
对违规举债、违规担保等行为,依法严肃查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二、措施1. 推进存量隐性债务置换(1)提高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额度,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2)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债务置换,降低融资成本。
2.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1)完善地方政府债券市场,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
(2)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支持实体经济融资。
3. 加强地方政府投资管理(1)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
(2)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防范投资风险。
4. 推动地方国企改革(1)深化地方国企改革,提高国企经营效率。
(2)鼓励国企通过市场化手段化解债务。
5. 加强国际合作(1)借鉴国际经验,完善债务管理。
(2)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共同化解债务风险。
三、展望1. 化解隐性债务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市场等多方共同努力。
2. 未来,我国将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化解债务风险。
化解隐性债务措施(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风险。
为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保障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化解隐性债务的措施。
二、明确隐性债务定义及范围1. 定义:隐性债务是指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通过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违规设立融资平台、违规举债等方式形成的债务。
2. 范围:包括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形成的债务、违规设立融资平台形成的债务、违规举债形成的债务等。
三、加强隐性债务管理1. 严格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明确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结构、期限等要求,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2. 严格规范融资平台管理:加强对融资平台的监管,严禁违规设立融资平台、违规举债等行为,规范融资平台融资行为。
3. 严格规范地方政府融资担保行为:严禁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加强融资担保机构监管,防范融资担保风险。
四、优化债务结构1. 加大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力度:合理分配专项债券额度,支持地方政府重点项目建设,降低地方政府融资成本。
2. 鼓励地方政府发行长期限债券:引导地方政府发行长期限债券,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债务风险。
3. 优化债务资金使用:加强债务资金使用监管,确保债务资金用于项目建设、民生改善等领域,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益。
五、盘活存量资产1. 推进政府性资产评估:对政府性资产进行全面评估,为盘活存量资产提供依据。
2. 优化政府性资产配置:根据评估结果,优化政府性资产配置,提高资产利用效率。
3. 推进政府性资产盘活:通过股权转让、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盘活政府性存量资产,降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六、加强债务风险预警与处置1. 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预警债务风险。
2. 优化债务风险处置机制:建立健全债务风险处置机制,明确处置流程和责任,确保债务风险得到有效处置。
化解隐形债务建议(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其中隐性债务问题日益凸显。
隐性债务的存在不仅加大了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也增加了金融风险,对经济的稳定发展构成了潜在威胁。
为有效化解隐形债务,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地方债务管理制度1. 优化财政分配制度: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增加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提高地方政府可用财力,降低其依赖债务融资的冲动。
2. 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明确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期限、利率等基本要素,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审批、监管和信息披露,确保债务风险可控。
3. 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债务风险监测体系,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动态监控,及时发现和化解潜在风险。
二、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1. 优化债务期限结构:合理调整地方政府债务期限,缩短短期债务比例,降低短期偿债压力。
2. 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专项债券等多种方式进行融资,降低融资成本。
3. 加强债务置换:利用市场利率较低的时机,通过债务置换降低融资成本,优化债务结构。
三、加强地方财政收入管理,提高财政自给能力1. 盘活国有资产:通过盘活地方国有企业资产,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地方政府财政自给能力。
2. 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加强税收征管,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增加税收收入。
3. 加强非税收入管理: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提高非税收入比重,增加财政收入。
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1.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实体经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2. 培育新兴产业: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提高经济增长动力。
3. 提高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
五、加强债务风险防范,完善金融监管体系1. 强化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引导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避免过度依赖地方政府债务。
2.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化解隐性债务方法(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凸显,其中隐性债务尤为引人关注。
隐性债务是指地方政府通过非正规渠道融资的债务,如城投债、融资平台贷款等,由于这些债务缺乏透明度,容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为有效化解隐性债务,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化解隐性债务的方法。
一、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透明度1.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明确债务规模、期限、利率等关键信息,实现债务信息的公开、透明。
同时,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对高风险债务进行预警,防止债务风险累积。
2. 实施地方政府债务报告制度要求地方政府定期编制债务报告,详细披露债务规模、构成、使用情况等,提高债务信息的透明度。
同时,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报告的审核,确保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共享,实现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信息互通,提高债务监管效率。
二、优化债务结构1. 推进债务置换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地方政府一般债券等方式,置换存量隐性债务,降低债务成本。
在置换过程中,要确保置换后的债务规模、期限、利率等关键信息透明。
2. 加强债务期限管理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短期债务占比,提高长期债务比例,降低偿债压力。
3. 推动债务品种多元化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绿色债券等多元化债务品种,降低融资成本,分散债务风险。
三、加强债务监管1. 完善债务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体系,明确监管部门职责,加强债务监管力度。
同时,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行为的监督,对违法违规举债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2. 强化债务风险预警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高风险债务进行预警,提前采取措施化解风险。
3. 推进债务信息公开要求地方政府公开债务信息,提高债务透明度,增强社会监督。
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1. 深化税制改革优化税制结构,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增加财政收入。
同时,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地方政府合理举债。
化解隐性债务方式(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凸显,其中隐性债务成为关注焦点。
隐性债务指的是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城投公司等非正规渠道形成的债务,由于其不透明、风险高,对经济金融稳定构成了威胁。
本文将从策略、措施和展望三个方面,探讨化解隐性债务的有效方式。
一、策略1. 强化风险意识,建立长效机制化解隐性债务,首先要强化风险意识,从源头上遏制隐性债务的产生。
政府部门应建立长效机制,将债务管理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保债务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 改革融资平台,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融资平台是隐性债务的主要载体,改革融资平台是化解隐性债务的关键。
要推进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明确其功能定位,使其回归公共服务领域。
同时,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加强对融资平台的监管,杜绝违法违规举债。
3. 完善债务管理制度,提高债务透明度建立健全债务管理制度,明确债务管理职责,加强债务风险监测和预警。
同时,提高债务透明度,让公众了解债务状况,增强社会监督。
二、措施1. 债务置换债务置换是化解隐性债务的重要手段。
通过发行新债置换旧债,降低融资成本,减轻地方政府债务负担。
具体措施包括:(1)发行特别国债,置换部分地方政府债务。
(2)运用新增债券额度或结存额度发行地方债券,置换隐性债务。
(3)通过市场化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参与债务置换,降低融资成本。
2. 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用于支持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为地方政府提供更多资金来源,降低隐性债务风险。
同时,加强对专项债券使用的监管,确保资金用于实际项目。
3. 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通过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减轻地方政府债务负担。
具体措施包括:(1)提高直接融资比例,降低间接融资比例。
(2)鼓励地方政府发行长期债券,降低短期债务占比。
(3)拓宽融资渠道,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地方政府融资。
4. 加强债务风险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债务风险监测和预警体系,实时掌握债务状况,及时发现和化解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隐性债务问题,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一、中国基本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产生、规模和严重性(一)隐性债务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国养老保险始建于50年代初期,由国家与企业按现收现付模式筹资。
这一模式在人口年龄结构处于年轻、成年型时期还是适应的。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老年人口赡养率不断提高,以支定收统筹缴费率日渐上升,国家和企业负担沉重。
据预测资料,到200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突破10%,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2030年达最高峰为22.06%,退休人口占就业人口的比例将为47.39%。
养老保险若沿用现收现付制,到退休高峰期,养老金筹资将达工资总额的40%以上,届时企业将不堪重负,会出现养老金支付危机,影响社会安定。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部门和地方开始改革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深圳、上海等地探索了统帐结合的筹资模式。
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改革方向。
199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决定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制度,由各地进行统帐结合试点。
1997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在总结各地试点经验基础上统一了缴费率、个人帐户规模和养老金的计发办法。
对于新制度实施后参加工作的职工,其养老金由两块组成,一块是个人帐户养老金,筹资按职工本人工资的11%缴费(其中企业3%,个人8%)长期积累,退休后,每月按总积累额÷120计发;另一块是基础养老金,相当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20%,筹资仍沿用现收现付模式,由企业按工资总额的5%缴纳。
新制度实施前已退休的人员(简称"老人")实行老人老办法继续发养老金。
新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的在职职工(简称"中人"),除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外,另加一块工龄系数计算的过渡性养老金。
给"老人"发养老金和给"中人"发过渡性养老金是原现收现付制度的延续,但在新制度中已没有相应的筹资途径,构成隐性债务,也就是转制成本。
按理论和国际经验来说,转制成本由政府财政承担,有利于新制度一步到位,并可降低国有企业缴费率。
但在设计改革方案时,中国采取了长期加大企业统筹费率的办法,期望逐步消化隐性债务,从而使企业面临既要为新制度下的在职职工积累养老金,又要为老制度下"老人"、"中人"没有建立个人帐户的"欠帐"提供基金,形成了严重的双重负担。
据预测,如果企业完全承担这种双重负担,缴费率从2000年到2030年将持续高达35%左右,显然不堪重负。
为了适当减轻企业的双重负担,我们规定企业平均维持20%的统筹费率,统筹基金不够支付时,可以利用统筹基金和积累基金的混合管理,向个人帐户基金透支,个人帐户作为"空帐"运作。
近年来,由于国有企业经营效益低下,统筹保险费收缴率下降,大部分省、自治区出现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有的地方企业缴费率已高达25%,总缴费率到了30%,养老保险基金仍收不抵支,这就把隐性债务造成的养老金缺口问题加快暴露出来了。
事实说明,依靠企业长期负担高费率来消化隐性债务难以为继,既不利于搞活国有企业,又不利于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更严重的问题是潜伏着巨大的养老金支付危机风险。
(二)隐性债务的结构和规模从结构上看,政府应负担的隐性债务可分为"老人"、"中人"两块。
因为中国采取了部分积累的制度,因此对"老人"的债务是他们渡过余生所需养老金的总额减去其中的现收现付部分(相当于20%社会平均工资的份额);对"中人"的债务相当于他们在旧制度的工作年限中,假设按新制度的设计应当积累的个人帐户数额。
精算结果表明,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问题极为重要。
如果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回报率能达到8%,则政府的标准负债只有3.7万亿元;在维持当前总缴费率24%的情况下,政府的债务可以下降到1.8万亿元。
如果基金的增值率低于4%,又难以杜绝大量提前退休的情况,那么政府债务将高达12万亿元。
智利的经验也说明基金增值至为重要,从1981年实施全积累个人帐户养老制度以来,20年来智利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年回报率平均为11%,保证了改革的成功。
以1997年为时点,中国养老保险标准隐性债务(方案1)在回报率4%条件下相当于当年GDP的145.4%(在回报率8%条件下为49.6%),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养老金隐性债务处于其GDP的100%-200%的比例接近,比智利、阿根廷转制时的80%-100%要高。
与世界银行1995年测算中国隐性债务占GDP的50%左右比较,这次测算的债务要高的多。
初步分析,差别在于评估时间不同,所用参数和假设条件不同。
世界银行的测算是199 4年进行的,我们是以1997年为时点,考虑了1997年以后养老保险基金供款和支付的实际变化情况。
这期间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提前退休现象严重,退休人员大量增加,在职职工减少,从而扩大了政府的债务。
[NextPage](三)隐性债务问题的严重性实践证明,通过提高企业缴费率来弥补隐性债务已难以为继,目前统帐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度面临严重危机。
一是空帐规模迅速扩大,个人帐户积累部分减少。
近年来各地为了减轻企业负担,借助统筹帐户与个人帐户的"混帐"管理,不断透支个人帐户,个人帐户空帐规模迅速扩大。
这实际上是在用未来的基金风险减轻当前的基金压力。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到1997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历年积累为682.85亿元,1998年底减少到587.41亿元;空帐规模由1 997年底的140多亿元上升到448.85亿元(仅地方统筹部分);1998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出现当年收不抵支,1999年年底仍是收不抵支,个人帐户空帐已超过1000亿元。
目前还看不到有根本扭转这种趋势的可能,长此下去,统帐结合的制度将蜕变为一种计发办法,部分积累制将名存实亡,改革的初衷将会落空。
而在个人帐户和统筹基金"混帐"管理的情况下,基金总量的节余又掩盖了个人帐户空帐的严重性。
1998年,国务院加快了基本养老保险的省级统筹和属地管理步伐,这对于解决一些地方养老金发放困难起了积极作用。
但应当看到,在现制度范围内,通过省级统筹或属地管理等方式,以一些地区或行业过去历年滚存节余的基金来缓解当期养老金拖欠问题,从整体和长远看,仍是向个人帐户透支,动用本来已经积累不足的个人帐户。
长期拖下去,将引起更大的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风险。
二是财政被动支付各地养老金欠帐,补偿行为不规范,为了弥补养老保险基金当期收支赤字,解决养老金欠发、退休人员不满引起的社会问题,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事实上已在不断给养老保险补充资金。
1999年下半年,中央财政拿出76亿元用于补发拖欠养老金,另外又拿出63亿元用于提高退休金标准。
一些老工业城市为了解决养老金赤字问题,地方财政也以各种形式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有的还建立了应急基金,其中相当一部分资金来自于财政等渠道。
但是,由于我们在制度设计时没有把财政补助考虑进来,目前财政补助比较被动,不够规范。
一方面,财政乃至社保等部门不清楚究竟应当补多少,补到何时,难以有步骤地安排资金;另一方面,在未分清隐性债务与其他原因造成的基金损失的情况下,中央与地方的责任难以明确,容易造成地方对中央财政的依赖,单位、个人对国家的依赖,还容易产生鞭打快牛的现象,如有两个老工业城市的养老赡养率大致相同,但得到中央财政补助的数额却相差4倍多。
三是扩大覆盖面和提高征缴率的工作难度大。
目前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和提高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率受到两方面的制约。
一是立法滞后,1997年以来,养老保险制度按《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实施,各地在执行中普遍感到强制力度不够。
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企业过高的交费率严重影响了扩大覆盖面和提高征缴率。
到1998年底,全国欠费1000万元以上的大户有229户。
1999年,国务院出台了《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强制力度有所加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采取了举办欠费大户培训班、要求地方主要领导亲自督促检查等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到年底仍有145个欠费大户。
从两年来的实践看,企业交费率过高明显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连国有企业也存在严重逃缴现象,进而导致统筹基金收入减少,不得不进一步透支个人帐户基金,形成恶性循环。
二、解决隐性债务的途径目前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都与隐性债务有关,必须尽快加以解决。
当前着手研究解决隐性债务问题也有一些有利条件:国民经济仍处在高速发展时期,GDP增长较快,为财政实力的增强提供了基础;旧的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较窄,隐性债务占GDP的比重与其它许多国家相比还不算太高;城市化步伐将为养老保险扩大供款来源;等。
1999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等,开拓社会保障新的筹资渠道,充实社会保险基金。
应该抓住这一时机,认真借鉴国际经验,研究解决中国的隐性债务问题,巩固和完善统帐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
(一)解决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国际经验不同国家根据其国内经济和政治条件的不同,所采取的解决隐性债务的策略和具体办法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如下两种:一是由现收现付的社会统筹制转到完全积累的个人帐户制,其转制成本由国家财政承担。
智利1981年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产生的隐性债务,全部由财政预算盈余解决。
改革初期,制度过渡的资金缺口,由财政盈余提供资金,即便随后几年出现过财政赤字,仍然由财政支付。
对"老人"全部由财政负担,对"中人"在旧制度下的工龄由政府发放认可债券,到退休时按年利4%本利一并兑现,将债务偿还分散在40年左右逐步兑现。
目前每年用于偿还隐性债务的财政支出约占总支出的30%。
智利政府对制度转轨所提供的资金,在改革前10年相当于年GDP的5%,今后每年用于偿还认可债券的支出相当于GDP的1%,预计在2005年达到高峰时,占GDP的1.2%。
二是由现收现付的社会统筹制转到统帐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其转制成本由保留部分现收现付缴费和财政出资等办法解决。
这种办法减轻了财政负担,但加重了企业负担。
阿根廷、乌拉圭、秘鲁以及东欧波兰、匈牙利等国属于这一类型。
其中,有些国家如阿根廷、乌拉圭等将现收现付统筹制度与个人帐户积累制度,都作为法定加入的制度;有些国家将个人帐户积累制作为可选择参加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