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投资理财的十大死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投资理财的十大死穴
赵筱赟2015-08-10 星期一随着理财产品的丰富,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不少人盲目追求高收益,而忽略了很多风险。

那么,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该如何避免走入投资理财的死穴和误区?涨时多赚钱,跌时不亏钱,可谓众投资者皆期许的美好愿望和梦寐以求的终极投资水平。

随着理财产品的丰富,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在选择增加的前提下,不少人盲目追求高收益,而忽略了很多风险。

那么,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该如何避免走入投资理财的死穴和误区。

死穴之一:投机炒股中国股票市场在最近13个月中过山车般的跌宕起伏,彰显出这个独特投资者群体行为的“滚雪球效应”。

上证综合指数在最近1年中大幅飙涨了150%,但在短短的三个交易周多一点的时间里暴跌了30%。

当市场一路涨升时,国家一直引导着投资者队伍一路前行,政府希望中国股票的估值大幅上升。

更高的股价也有助于中国的国有企业降低负债水平,因为它们可以将自己持有的股票卖出偿还借款。

政府的宣传机器也为股票市场摇唇鼓舌,与此同时,官方还放松了股市规则,从而可以让投资者融资购买股票变得更加容易,这些举措既刺激了缺乏经验的小投资者的需求,也刺激了投机大户的需求。

在市场大牛期,
“猪在风口上都能飞”,这常使人产生错觉,似乎股市里有一个极大的馅饼,去晚了就没了。

可股市里只是买卖很容易,但要盈利,尤其持续盈利则谈何容易。

在股市,你看不到对手,但对手无处不在,等着你犯错误。

投资者进入股市,根本目的当然是要赢利,要使财富增值。

但股市中有“7赔2平1赢”的规律,这么多人赔钱,不能不说是这一规律使然。

为什么这么多投资者不懂或不相信这条规律?原因有多种,重要的方面是心理上本能的偏误在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而股市幻觉又强化并放大了人们原本就有的行为偏差。

随着股票市场的暴跌,投资者现在需要面临更多的麻烦。

他们必须拿出更多的现金或者其他资产来应对追加保证金的要求,因为他们的借款是以他们持有的股票价值做担保的,而市场的暴跌则大大降低了抵押品的价值。

与此同时,政府又出台了一个鼓舞人心的措施来支撑股指。

在7月初,股市暴跌不久,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2,873家上市公司就有近一半公司停牌,不过这一比例后来降低到了31%。

此外,政府还限制了保证金交易,禁止恶意卖空,官方威胁称,要依法处理违规者以及散步市场谣言的人。

救市举措包括中国21家最大券商同意向股票市场投入1,200亿元(190亿美元),同时,社保基金也将入市。

此外,禁止上市公司大股东在6个月内卖出自己的股票。

为了稳定市场,新IPO——会造成投资者出售既有持股购买新股——也
被叫停。

与此同时,为了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以促进经济增长,政府还降低了利率。

“股市有风险”,不是说作为普通的工薪阶层的散户,炒股时不该有一点儿“投机心理”,但“投机心理”还是少一些为好。

如果说,一段时日,股市上“一路飘红”,大爷大妈们便“蜂拥而至”,而一旦风吹草动便“仓皇出逃”,这样的“投机”,十之八九会“血本无归”的。

毕竟,“市场大鳄”,他们“经验丰富”,往往瞅准机会,“快进快出”而“赚了就跑”,那样的功夫,一般中小散户是难以学来的。

很多人都知道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但只看到人云亦云,很少看到真正有人能静下来思考股市的风险究竟在哪里,如何规避。

很多人认为,在你没有找到规避股市风险的办法,没有找到好的指路人之前,最好不要进入股市。

此外,在股市一定要用自己合法的闲钱、并且以投资的心态去操作,绝对不能像赌徒一样。

先多熟悉股市的游戏规则,然后再做好资金管理,在股市调整的时候可适当的进入,然后在上涨到有一定的利润时要果断坚决卖出,不要贪婪,贪字到最后只得一个贫。

记住:永远要先保住本金,再盈利。

死穴之二:买房保值
无论中国的房价怎么涨,总会有一些房地产泡沫即将破裂,房地产市场马上崩盘的声音。

普通购房者惧于这些声音迟迟不敢下手,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买房花费了自己大半
生的积蓄。

商业见地网此前分析指出,事实上,如果剔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十年后中国最便宜的东西有可能就是房子。

说十年后房子便宜,是相对人均收入而言的,比如现在人均月收入是3000元、房屋均价是每平方8500元,而十年后人均月收入是1万元时,房屋均价可能是每平方12000元,相对而言,房屋的价格当然比现在便宜多了,因此,现在高价买的房屋放到十年后非但不保值增值,还会严重贬值!
对比古今中外房价,中国现在的房价处在房价最高时期,以目前的房价,一个年收入8万元的家庭,全家不吃不喝整整15年才能买得起一套100平米的三居室普通商品房,这个代价是非常高的。

房价如果继续上涨,社会各方面都无法承受,既然无法承受,房价就失去了上涨的动力,也就是说现在的房价,相对老百姓的收入来说确实已经到顶了。

中国已经实施了十几年的“土地财政”政策,随着“地王”时代的结束,“卖地财政”越来越难以为继,政府部门开始转变思路,将逐渐从“土地财政”向“物业财政”模式转变。

也就是向房屋持有人征收’物业税”的方式取得新的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这无疑会增加房屋所有人的持有成本,降低房屋作为家庭财富的吸引力。

那些目前全国经济发达的地区,持续吸引外来人口流入,是促使房价不断走高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随着区域经济开发步伐的加大和产业资本向欠发达地区的转移,经济发达地区的总人口在十年内会出现此消彼涨的趋势,2010年开始的“用工荒”已经是一个苗头,预计十年内经济发达地区的外来人口将会是负增长的趋势,人口的负增长当然会导致房屋需求减少,进而促使房价下降。

中国已经实行30余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是终结房屋价格上涨的最强有力的杀手,支撑房价不断上涨的最根本的动力还是“钢需”,可是由于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新人”的数量逐年减少。

事实上中国社会现在已经步入“老龄化”国家,再过十年,中国社会将会更加衰老,年轻人将成为“稀缺”一代,对房屋的需求将会大幅度降低。

目前的社会中坚是60后、70后的这批人,这些人的消费能力和购买力无疑是整个社会中最强的,市场上购买别墅和豪车的基本上都是这批人,这些人中的许多人现在拥有不止一套高档商品房,而这批人的后代恰恰都是“独一代(独生子女一代)”。

十年后“独一代们”也长大成人了,这些“独一代”从父母和祖父母那里继承的房屋将达到“人均三套房”的水平,请问“独一代”如何消耗这些房屋呢?只能或租或卖吧?可
是指望同为“独一代”的同龄人互相“接盘”无疑是天方夜谭!
十年后,中国的老龄人口比例将达到25%,可能会有大量老年人住进老人院(“独一代”以一对四,无力照顾这些老人),老人们住进老人院后会产生大量空置房屋,也许今天的许多老新村在十年后因人气太少将沦为“鬼村”。

鉴于以上所述的原因,房屋将不会成为财富保值增值的手段,那些做了几十年房奴的人等来的将是房屋的贬值。

死穴之三:盲目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很多买过理财产品的人都有这么一个共识:买之前理财顾问说的天花乱坠:"怎么可能赔本呢?"
但是一旦亏本了,银行就不认账了,于是双方产生了很多纠纷。

这主要是因为双方在签订合同之前并没有明确谁是风险承担主体。

投资者认为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就是到期自己能得到的实际收益,而且还有银行做"隐形担保";但是银行却认为按照协议规定,产品投资风险应该是"买者自负",和银行没有半毛钱关系。

于是问题来了,亏本了算谁的?确实一般的商事行为都遵循"风险自担"的原则,但是金融产品不等同于一般的产品呀。

所以银行本身就应该担负着评估客户风险承担能力的责任。

一般人可以在两分钟之内学会怎么挑西瓜,但是正常人能在两分钟之内学会怎么挑理财产品么?
遗憾的是很多银行在卖理财产品之前并没有对客户进行风险承担评估,也没有帮助客户推荐合适的理财产品。

徘徊了好久之后,银行理财产品在7月上旬的平均收益率水平终于"破5"了,一个月内的短期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已经跌入了"3时代"。

根据普益财富发布的银行理财市场周报,在7月25~月31日期间,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80%,较上期减少4个基点,而且据说这种跌势还将继续……
很多人看到股市的惨状就把自己的钱从股市里面抽出来放到银行买理财。

但是亲爱的们,整个金融市场都是彼此相关、互为因果地。

买理财的人一多,理财很有可能会傲娇地降低资产端的预期回报率啊,而且理财收益率也可能继续出现大幅下调……
虽说有的时候理财产品亏了也不能全怪银行,天要下雨,理财产品要亏,这都是没办法的事……是银行的错就打打官司,让银行承担损失;不是银行的错也就算了,谁让自己识财不明。

但如果既不是银行的错也不是自己的错,而是银行员工的错呢?就麻烦了。

之前某大型银行出现了700多万的飞单事件,就是因为理财经理忽悠顾客,最后某银行把涉事员工开除了,但是投
资人损失的700多万谁来补?
前些日子,《法制晚报》还爆出来一个理财顾问兼赌徒为了还债坑了投资人300多万,这笔钱谁来补?
综上所诉,银行理财,你长点心吧!
死穴之四:买黄金保值
黄金曾经作为世界货币流通的,目前依然在各国的国际储备中占有一席之地,是一种同时具有货币属性、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的特殊商品。

目前,随着黄金价格的升降起伏,黄金投资也逐渐成为个人理财投资的热门。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很多人都鼓吹黄金能够保值,所以在去年一轮黄金下跌的过程中,出现了中国大妈们疯狂抢购黄金的场面。

那么,黄金真的能够保值吗?
加拿大皇家银行投资部风险管理顾问陈思进认为,在中国,由于黄金保值之说占了上风,为防止通胀使资产缩水,人们投资金条和纸黄金,黄金又飞入寻常百姓家。

因为每当危机来临,惊恐财富流失的心理,促使人们听信国际炒家把金钱投入黄金,以为握住了金子就留住了财富。

很多人以为买黄金能抵抗通货膨胀。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从1990年到2010年二十年间,金价共上涨271%,年均6.77%而已。

如果再把时间拉长到三十年,投资黄金的年
化回报仅为3.33%,与长期的通胀率无大异。

100年前五两黄金就可以在上海买栋石库门。

按黄金猛涨到每盎司1000美元来计算,五两黄金相当于80盎司,也就是8万美元,折合人民币55万元,这哪够买石库门?
也许你听到很多人说黄金的价格会飞涨到多高,但必须注意,黄金从来不是用来对抗通货膨胀的,而是用来对抗贬值的、失去信用的货币的。

黄金最大的问题是它不能产生利息。

当通货膨胀到了下半场的时候,政府开始加息,不能生息的黄金吸引力会下降,价格就会下降。

不过,炒作黄金的现象,倒是应了一句老话:“Oneman’strashisanotherman’streasure”(一个人的垃圾是另一个人的宝藏)。

就在中国人排队抢购黄金的同时,作为全球三大金融机构之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俄国,趁金价高位大手笔抛售黄金。

想一想,如果黄金真能在三、五年内涨到2000到5000美元一盎司,难道他们都是傻瓜,丢掉生金蛋的鸡不要?
死穴之五:所有资金全部存银行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无论是资质经历丰富的80、70后,还是正在白领岗位奋斗的90后,几乎每个年龄阶段都
会有一定的储蓄资产,即使不多,也会有余蓄。

但绝大部分人却是把钱存在银行,享受稳定、微薄的利息,但是把钱存在银行真的好吗?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传统观念中,银行是国企保障,稳定有收益。

但是,相信近几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现象屡见不鲜,你的钱放在银行所得利息真的快得过通货膨胀吗?
两会期间,政府给出将2015年的通货膨胀率控制在3%左右的指标,这意味着,1万块钱放在银行一年利息是225元,而结合当年的通货膨胀,实际上1万块只相当于9700元,所以你实际上存在银行的钱还比不过通货膨胀。

利率和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就曾举过一个很好的例子:
有两种职业歌女和医生,假设从事这两种职业的人一生中得到的总收入相同,那么,对于一个对钱很看重,哪里收入高就去哪里找工作的年轻人,他该选择哪一个职业呢?
先看歌女:貌美年轻时,收入特别高;当年龄往上跳,收入便下降;人老珠黄时,再无人问津。

再看医生:求学时,收入是零或负数;做见习医生时,收入较低;30岁后,经验不断增长,病人数量慢慢增长;40岁后,看病的人络绎不绝,收入越来越高。

如果想获得更多的钱,年轻人应该选择将未来收入折算成当前的现金价值后,收入总额最大的那种职业。

涉及到未
来的钱,自然就得将利率考虑进去。

利率高,对于吃青春饭的歌女有利;利率低,对于大器晚成的医生有利。

利率高的话,早期收入较高的歌女就可以将钱存进银行,这样若干年后,就能得到更多的钱。

利率低的话,对医生没什么影响,对歌女却有影响,因为她以后的生活没有了保障,相比较而言,医生这行比较得利。

不要以为利率一直是正数,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还会产生负利率。

负利率是指把钱存进银行一段时间后,会发现货币本金不仅没有让自己增值,反而贬值了。

当把钱存入银行,银行付出利息回报是天经地义的事。

假设银行在某年设定的一年定期利率是3.5%,而这一年因为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了10%,这就相当于货币贬值了10%。

这样一来,虽然银行如约付出了利息,但在货币贬值的影响下,把钱存在银行里不赚反赔了。

以上就是负利率产生的全部过程。

负利率将会对人们的理财生活产生重大影响,面对负利率时代的来临,将钱放在银行里已经有些落伍。

死穴之六:把买保险当成投资理财
近年来,市场上有关“投连险、分红险”之类的理财产品,看上去很诱人,似乎回报很高,迷惑了不少不明真相的老百姓。

但实际上,如果你是为投资分红才去买这类保险,那你真是傻到家了。

保险就是保险,只要其实现特有的保障
功能就已发挥了作用。

对消费者来讲,保险不是储蓄,不是投资,而应是保障。

中国人寿天津分公司理财经理认为,回归保障才是保险之本,只有回归保障,保险产品才能发挥出它真正的、本质上的强大功能,才算是一个好的产品结构。

保险就像一个金字塔,最下面的那层就是保障,它解决的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只有把这层做结实了,才可能往上面搭建。

理财专家认为,投资保值等业务是寿险的延伸业务,在收益率方面具有较大可变性,而对意外死亡、重大疾病等基本生存的保障才应该是每个投保人的“第一张保单”。

一个成熟的保险业内人士给自己买保险,会把50%以上的投入放在基础保障类产品上,而绝不是投资功能类产品。

聚川理财注册理财师李健表示,分红险、投连险和万能险的保费一般比较昂贵,对事业刚刚起步的年轻人来说并不合适,在金融环境动荡时,更可能出现保费断供的危机。

商业保险的本质就是保险公司拿所有投保人的钱去再
投资赚钱,保险公司是最典型的“空手套白狼”的公司,保险公司和银行一样,它的钱都是老百姓的,它自己只有一块牌子是没有资金的。

80年代中期,一商业保险公司向一个市民推荐一款商业保险,说等到2015年退休后,每月可拿到50元人民币的保
险金。

当时50元人民币相当于一个家庭一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费,还是很值钱的。

可现在50元算什么呢?
不要说到2015年,就是现在在深圳,这50元还不够到保险公司领保险金办手续的打的费用。

有钱买投连险不如自己去买股票。

死穴之七:把“定投基金”当成投资理财
基金定投产品的本质就是体现在“长期投资摊低成本、积少成多复利增值”的功能上,是在分享中国经济的果实,而不是短期牟取暴利。

由于投资者选择以固定时间、固定金额投资某只基金产品,由基金托管人(即银行)为投资者自动完成基金申购的理财方式,所以,即使基金净值短期出现暴涨暴跌,投资者也将获得一个平均值,可以较为稳定地获取长期投资的平均收益。

而且在市场震荡波动期,基金定投可以让投资者避免选时选点的烦恼。

不论市场行情如何波动,它都会定期买入固定金额的基金。

当基金净值上升时,买进的份额较少,而在基金净值下降时买进的份额较多。

长期累积下来,成本及风险自然会摊低,收益也就增加了。

不过,把“定投基金”当成投资理财是非常不可取的行为。

有的老百姓把每月的工资被人忽悠到去做基金定投。

有些人认为这是最典型的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投资理财”懒人行为。

基金的本质是基金公司拿你的钱去赚钱,拿你的钱去投资,去炒股炒房,他们赚了就给你分一点,亏了你自己扛着。

如果你真的有想长期去买基金的意识,还不如自己去多花点时间,找个好老师,研究一下股市。

然后采用“基金定投”的理念去买一支股票,越跌越买,长期买入。

有利润就出来一部分。

原理很简单:自己去买股票至少还知道钱是怎么赚的怎么亏的。

死穴之八:透支信用卡来投资
最近理财论坛里有不少人在分享信用卡投资技巧,一些网贷平台也声称可以利用信用卡天的免息期进行透支理财,以此吸引更多投资者。

不过,这种收益真的是那么容易赚来的吗?
每个人的每一张信用卡的交易动态、资金流向等等信息都在银行的监控范围之内,你以为你利用了它的免息期套用它的资金获取收益的方法十分精明。

然而这样一个看似完美的过程可能在短期内让你“无本生利”,但背负长期的风险首当其冲的就是个人信用风险。

使用信用卡投资网贷平台的投资人会在记账起始日几乎使用完信用卡全部的额度,资金使用在同一个地方,并且每个月规律性地如此操作这类消费行为会被银行监控到。

一般银行对此重则会认定为恶意信用卡套现停止该用户的信用卡并发出警告,轻则会采用逐步降低用户额度的方式来变相惩罚,并且会在央行征信中心留下不良记录。

另外就是PP平台本身的安全问题。

如果平台能够按时归还本息一切都好说,万一平台出现问题不能按时归还本息,到时候投资者需要额外一笔资金来率先偿还信用卡。

毕竟,信用卡一旦出现逾期记录以后无论是买房贷款还是其他方面都可能对个人信用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

所以,用信用卡来进行投资的风险很大,如不是对市场有着十分的把控能力,还是不要套用信用卡里的钱来进行投资为好。

死穴之九:迷信专家学者
这几年,很多老百姓有了投资理财意识后,经常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讲座,一些企业、机构也纷纷做起了这类生意,搞一些投资讲座,理财讲座等等。

但这样的免费讲座到最后,常常变成了变相的产品发布会,无形的产品推销会,一些听讲座的百姓迷迷糊糊就购买了他们的产品,被他们发展成了会员。

解穴理念与方法:尽量不要去参加这类活动,否则被人
卖了还要帮对方数钱。

真正懂投资的人会明白,其实免费的东西到最后常常是最昂贵的。

可惜的是很多老百姓竟然连这最基本的投资理财第一课都不能迈过。

道理非常简单:即使你花钱聘请专业理财顾问都不能保证你投资理财就一定能获得收益赚钱,免费的还能让你赚钱?!
与此同时,随着网络和媒体的发展,很多普通老百姓开始越来越关注经济,关注投资理财。

于是,各类形形色色的专家学者开始粉墨登场,有的出场费到了几万10万一次,发表了各种各样的言论。

但听的老百姓依然是云里雾里,没有实际操作帮助。

大家发现很多所谓的专家学者只是象牙塔里的理论人士,可能理论上能说得头头是道,但却没有任何实际操作经验,其作用可能还不如一个在市场第一线有经验教训的业务员有价值。

原理很简单:真正投资理财赚钱的人是没时间整天讲课出书的。

中国的专家学者都是为某个小利益群体代言的。

中国人要学会分辨真伪。

多和有实际投资理财经验的市场第一线老业务人员接触,和他们做朋友,至少可以让你学到更多实际的经验,避开风险。

死穴之十:按教科书理论投资理财这几年各类投资理财书刊汗牛充栋,但真正有价值的、
有实用操作且简单可行的方法几乎没有。

经常有读者要专家推荐什么书之类的,生活中确实也有很多老百姓喜欢买一些投资理财的书来看,以为可以从中找到投资理财的秘诀,其实这是最不靠谱的。

可以发现,中国目前还没有一科真正有价值的专业的投资理财学科,可以让每一个老百姓学到投资理财知识的。

倒是让这些专家专家学者的书卖了一个好价钱。

原理很简单:这个世界不可能有通用的投资理财书籍,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一样,照本宣科会害死人,反而走进一个误区。

更现实的是: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那方法也就不灵了。

所以说,书上得来终觉浅,看100本书,不如你自己去实践和向有实际操作经验教训的人士虚心学习一次,和他们做生活中的朋友不断学习。

实践是最好的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