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发展服务型制造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内在要求
一方面,随着人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市场消费能力加快提升,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同时产品技术和功能越来越复杂也催生了新的服务需求,社会消费群体不再单纯满足于企业提供的产品本身,而是更加注重与产品相伴随的服务。
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经过多年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伴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现代生产管理技术、知识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初步建立了产品销售与服务、生产作业与控制、产品设计与管理等协同机制,特别是通过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和服务业发展,服务和商务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了客观条件。但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许多关键领域研发设计能力不强,传统产业主要集中在价值链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环节,企业市场竞争力弱、产品附加值较低。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一些地区和企业探索发展服务型制造,取得一定成效。2014年,江苏省制造业中的生产性服务增加值达2531.3亿元,同比增长9.3%,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3.9%。抽样调查显示,全省三成左右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服务型制造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多数企业已逐步由单纯制造向制造加服务的模式转变。
一、准确把握发展服务型制造的内涵和意义
服务型制造,有别于传统的生产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的一种先进制造模式,是面向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协同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实现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型,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投入服务化,即服务要素在制造业的全部投入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二是业务服务化(即产出服务化),即服务产品在制造业的全部产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提升创新设计能力
发展工业设计是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抓手,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制造业创新设计能力建设。国务院在《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等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业,促进工业设计从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引导民间资本投资设计服务领域。2010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颁布《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明确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六方面措施推进工业设计发展。2012年开展了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评选活动,2013年组织开展了首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工作。
《中国制造2025》wk.baidu.com读之: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为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制造业强国建设三个十年“三步走”的战略,并重点对第一个十年的目标、任务进行了部署。《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发展服务型制造,对推动制造业跨越发展并实现由大变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企业转型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虽然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而言,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多数制造企业研发设计投入不足,基于客户需求的整体解决方案业务所占比重较小,服务活动所带来的质量品牌效益尚不明显。
一是制造业企业自主开展服务化的动力不足。受传统粗放式工业发展思维模式影响,我国制造业企业还普遍存在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重批量生产轻个性化定制、重制造轻服务的现象,发展服务业务的动力还不足。此外,由于开展服务业务,需要大量的资金与人力支持,短期投入较大,而长期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如市场风险、技术开发风险、经营风险等,导致生产企业推进服务型制造转型时比较谨慎。
目前,我国工业设计发展良好,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区等核心发展高地已经逐步形成。另外,在一些中心城市已经聚集了一批工业设计的重点企业,形成了较好的工业设计人才梯队。
《中国制造2025》提出将进一步推动制造业创新设计能力提升。在传统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开展创新设计示范,全面推广应用以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技术。加强设计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攻克信息化设计、过程集成设计、复杂过程和系统设计等共性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设计工具软件,建设完善创新设计生态系统。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设计集群,培育一批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鼓励代工企业建立研究设计中心,向代设计和出口自主品牌产品转变。发展各类创新设计教育,设立国家工业设计奖,激发全社会创新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领军企业探索步伐不断加快
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推动下,一些行业龙头企业在发展服务型制造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探索,我国服务型制造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在装备制造、通讯设备、信息技术、汽车、智能设备等制造领域涌现出一批成功的案例。有的工程机械企业在提供基本的产品与售后服务之外,同时提供融资支持、二手机交易、产品租赁、工程信息咨询与整体施工方案设计、设备的翻新与改造、特约服务、定点服务等业务支持与拓展服务,从单纯的产品供应商向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工程总承包与系统解决方案等高端服务延伸。在电气设备领域,一些企业由能源设备生产扩展至合同能源管理等现代服务领域,为数字化电厂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在消费品制造领域,有的企业开展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社交化营销等服务,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在节能环保领域,部分企业以设备制造为依托,向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投融资、运营服务等产业链高端领域延伸,成为环保产业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在通讯设备与信息技术领域,有的企业销售模式采用“线上线下”营销模式,业务范围涵盖通讯设备制造、咨询服务、客户体验管理以及整体解决方案等全产业链条。在智能装备领域,一些企业推出跨品牌、跨终端的智慧操作系统,提供产品无故障运转监测、智能化维保服务。
二是部分关键领域自主研发设计能力欠缺制约了服务型制造发展。目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设计水平仍较低,难以形成提供差异化、个性化集成服务的技术支撑,难以提供独创性的产品和服务,区域和行业发展不平衡,直接影响到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程度和效果。
三是促进制造业服务化的政策环境有待完善。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在制造业企业发展服务业务时还难以享受到服务业的优惠政策,比如:制造业企业普遍缺少服务类资质,在拓展服务业务时存在政策障碍。缺少统一的服务型制造统计口径和标准,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型制造的发展。
同时,《中国制造2025》明确要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
(四)建立健全服务功能区与公共服务平台
要进一步发挥服务功能区与公共服务平台的创新载体和服务辐射功能。在服务功能区建设方面,重点发展研发设计、信息、物流、商务、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增强区域辐射能力。在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主要依托制造业集聚区,着力推进研发设计、物流服务、质量检验检测认证、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公共平台建设。同时,结合我国当前产业布局,以及东西部不平衡现状,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鼓励东部地区企业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加快发展生产服务基地,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产业转移承接地的服务配套设施和能力建设。
发展服务型制造,是提升我国制造业价值链和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的形势下,发展服务型制造显得尤为迫切。
二、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
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发展服务型制造。2011年国务院印发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不断提升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支撑能力。《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在深化服务领域体制改革、降低服务业门槛、扩大出口退税政策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服务型制造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一些地方政府也根据地区发展实际,制定了当地发展服务型制造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一)完善制造和服务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
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正积极研究制定促进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着力破解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的制约因素,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推动服务型制造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重点实施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开展示范试点,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鼓励制造企业以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再造业务流程等形式培育新的业务形态与商业模式,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融资租赁、网络精准营销、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在线支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工程总承包和供应链管理、服务外包等商业模式。鼓励优势制造企业“裂变”专业优势,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面向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三)强化信息技术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
信息技术广泛渗透于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已成为全球各国制造企业服务化的重要驱动力量,对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起到“黏合”作用。《中国制造2025》提出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提高重点行业信息应用系统的方案设计、开发、综合集成能力。鼓励互联网等企业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在线定制、线上到线下等创新模式,积极发展对产品、市场的动态监控和预测预警等业务,实现与制造业企业的无缝对接,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
(三)发展服务型制造是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以美国、德国、法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为抢占经济制高点,掀起再工业化浪潮,重新审视制造业战略定位,制造业重新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紧与我国在传统市场展开竞争。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着发达国家在中高端制造业和新兴经济体在我国传统优势领域的双重竞争压力。
四是高端复合型人才缺乏。长期以来,制造业在以产品为核心的模式下,人才的培养方式比较简单,人才储备大多围绕产品本身开展,适应服务型制造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缺乏复合型高端人才成长环境,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有待加强。
三、《中国制造2025》为发展服务型制造指明方向
《中国制造2025》提出,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与业态创新,促进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主要涉及四方面内容。
近年来,全球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以互联网、宽带无线通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革命更是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制造业生产方式,全球制造业发展模式呈现出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趋势,特别是服务型制造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众包设计、网络协同研发、基于工业云的供应链管理、网络精准营销、便捷化电子商务、全生命周期运维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涌现,加速推动制造业价值链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正在重塑,制造业服务化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
服务型制造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一种先进制造模式,是制造业的升级而不是衰退,更不是所谓的“去制造化”,是以制造为基础,以服务为导向,使制造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和传统模式相比,服务型制造具有科技含量高、资源环境友好等特点。实践证明,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还能够有效提升制造业对服务业中间投入产品的需求,扩大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规模,催生新的服务业态。
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对企业提质增效、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选择。
(一)发展服务型制造是全球制造业的大势所趋
发达国家制造业服务化的实践始于上世纪60、70年代,进入90年代后,随着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大型装备复杂化程度的加深,制造环节在整个价值链中的比重日趋下降,产品的研发设计、交付、安装、维护和服务等服务环节所占价值愈加提升。2010年,德勤公司曾在《基于全球服务业和零件管理调研》中访问80家全球领先制造业公司,调查结果显示其服务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平均值为26%,服务净利润贡献率平均值达到46%。
一方面,随着人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市场消费能力加快提升,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同时产品技术和功能越来越复杂也催生了新的服务需求,社会消费群体不再单纯满足于企业提供的产品本身,而是更加注重与产品相伴随的服务。
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经过多年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伴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现代生产管理技术、知识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初步建立了产品销售与服务、生产作业与控制、产品设计与管理等协同机制,特别是通过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和服务业发展,服务和商务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了客观条件。但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许多关键领域研发设计能力不强,传统产业主要集中在价值链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环节,企业市场竞争力弱、产品附加值较低。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一些地区和企业探索发展服务型制造,取得一定成效。2014年,江苏省制造业中的生产性服务增加值达2531.3亿元,同比增长9.3%,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3.9%。抽样调查显示,全省三成左右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服务型制造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多数企业已逐步由单纯制造向制造加服务的模式转变。
一、准确把握发展服务型制造的内涵和意义
服务型制造,有别于传统的生产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的一种先进制造模式,是面向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协同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实现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型,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投入服务化,即服务要素在制造业的全部投入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二是业务服务化(即产出服务化),即服务产品在制造业的全部产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提升创新设计能力
发展工业设计是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抓手,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制造业创新设计能力建设。国务院在《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等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业,促进工业设计从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引导民间资本投资设计服务领域。2010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颁布《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明确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六方面措施推进工业设计发展。2012年开展了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评选活动,2013年组织开展了首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工作。
《中国制造2025》wk.baidu.com读之: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为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制造业强国建设三个十年“三步走”的战略,并重点对第一个十年的目标、任务进行了部署。《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发展服务型制造,对推动制造业跨越发展并实现由大变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企业转型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虽然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而言,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多数制造企业研发设计投入不足,基于客户需求的整体解决方案业务所占比重较小,服务活动所带来的质量品牌效益尚不明显。
一是制造业企业自主开展服务化的动力不足。受传统粗放式工业发展思维模式影响,我国制造业企业还普遍存在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重批量生产轻个性化定制、重制造轻服务的现象,发展服务业务的动力还不足。此外,由于开展服务业务,需要大量的资金与人力支持,短期投入较大,而长期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如市场风险、技术开发风险、经营风险等,导致生产企业推进服务型制造转型时比较谨慎。
目前,我国工业设计发展良好,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区等核心发展高地已经逐步形成。另外,在一些中心城市已经聚集了一批工业设计的重点企业,形成了较好的工业设计人才梯队。
《中国制造2025》提出将进一步推动制造业创新设计能力提升。在传统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开展创新设计示范,全面推广应用以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技术。加强设计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攻克信息化设计、过程集成设计、复杂过程和系统设计等共性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设计工具软件,建设完善创新设计生态系统。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设计集群,培育一批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鼓励代工企业建立研究设计中心,向代设计和出口自主品牌产品转变。发展各类创新设计教育,设立国家工业设计奖,激发全社会创新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领军企业探索步伐不断加快
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推动下,一些行业龙头企业在发展服务型制造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探索,我国服务型制造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在装备制造、通讯设备、信息技术、汽车、智能设备等制造领域涌现出一批成功的案例。有的工程机械企业在提供基本的产品与售后服务之外,同时提供融资支持、二手机交易、产品租赁、工程信息咨询与整体施工方案设计、设备的翻新与改造、特约服务、定点服务等业务支持与拓展服务,从单纯的产品供应商向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工程总承包与系统解决方案等高端服务延伸。在电气设备领域,一些企业由能源设备生产扩展至合同能源管理等现代服务领域,为数字化电厂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在消费品制造领域,有的企业开展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社交化营销等服务,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在节能环保领域,部分企业以设备制造为依托,向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投融资、运营服务等产业链高端领域延伸,成为环保产业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在通讯设备与信息技术领域,有的企业销售模式采用“线上线下”营销模式,业务范围涵盖通讯设备制造、咨询服务、客户体验管理以及整体解决方案等全产业链条。在智能装备领域,一些企业推出跨品牌、跨终端的智慧操作系统,提供产品无故障运转监测、智能化维保服务。
二是部分关键领域自主研发设计能力欠缺制约了服务型制造发展。目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设计水平仍较低,难以形成提供差异化、个性化集成服务的技术支撑,难以提供独创性的产品和服务,区域和行业发展不平衡,直接影响到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程度和效果。
三是促进制造业服务化的政策环境有待完善。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在制造业企业发展服务业务时还难以享受到服务业的优惠政策,比如:制造业企业普遍缺少服务类资质,在拓展服务业务时存在政策障碍。缺少统一的服务型制造统计口径和标准,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型制造的发展。
同时,《中国制造2025》明确要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
(四)建立健全服务功能区与公共服务平台
要进一步发挥服务功能区与公共服务平台的创新载体和服务辐射功能。在服务功能区建设方面,重点发展研发设计、信息、物流、商务、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增强区域辐射能力。在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主要依托制造业集聚区,着力推进研发设计、物流服务、质量检验检测认证、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公共平台建设。同时,结合我国当前产业布局,以及东西部不平衡现状,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鼓励东部地区企业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加快发展生产服务基地,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产业转移承接地的服务配套设施和能力建设。
发展服务型制造,是提升我国制造业价值链和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的形势下,发展服务型制造显得尤为迫切。
二、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
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发展服务型制造。2011年国务院印发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不断提升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支撑能力。《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在深化服务领域体制改革、降低服务业门槛、扩大出口退税政策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服务型制造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一些地方政府也根据地区发展实际,制定了当地发展服务型制造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一)完善制造和服务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
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正积极研究制定促进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着力破解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的制约因素,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推动服务型制造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重点实施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开展示范试点,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鼓励制造企业以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再造业务流程等形式培育新的业务形态与商业模式,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融资租赁、网络精准营销、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在线支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工程总承包和供应链管理、服务外包等商业模式。鼓励优势制造企业“裂变”专业优势,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面向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三)强化信息技术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
信息技术广泛渗透于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已成为全球各国制造企业服务化的重要驱动力量,对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起到“黏合”作用。《中国制造2025》提出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提高重点行业信息应用系统的方案设计、开发、综合集成能力。鼓励互联网等企业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在线定制、线上到线下等创新模式,积极发展对产品、市场的动态监控和预测预警等业务,实现与制造业企业的无缝对接,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
(三)发展服务型制造是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以美国、德国、法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为抢占经济制高点,掀起再工业化浪潮,重新审视制造业战略定位,制造业重新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紧与我国在传统市场展开竞争。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着发达国家在中高端制造业和新兴经济体在我国传统优势领域的双重竞争压力。
四是高端复合型人才缺乏。长期以来,制造业在以产品为核心的模式下,人才的培养方式比较简单,人才储备大多围绕产品本身开展,适应服务型制造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缺乏复合型高端人才成长环境,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有待加强。
三、《中国制造2025》为发展服务型制造指明方向
《中国制造2025》提出,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与业态创新,促进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主要涉及四方面内容。
近年来,全球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以互联网、宽带无线通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革命更是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制造业生产方式,全球制造业发展模式呈现出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趋势,特别是服务型制造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众包设计、网络协同研发、基于工业云的供应链管理、网络精准营销、便捷化电子商务、全生命周期运维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涌现,加速推动制造业价值链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正在重塑,制造业服务化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
服务型制造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一种先进制造模式,是制造业的升级而不是衰退,更不是所谓的“去制造化”,是以制造为基础,以服务为导向,使制造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和传统模式相比,服务型制造具有科技含量高、资源环境友好等特点。实践证明,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还能够有效提升制造业对服务业中间投入产品的需求,扩大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规模,催生新的服务业态。
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对企业提质增效、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选择。
(一)发展服务型制造是全球制造业的大势所趋
发达国家制造业服务化的实践始于上世纪60、70年代,进入90年代后,随着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大型装备复杂化程度的加深,制造环节在整个价值链中的比重日趋下降,产品的研发设计、交付、安装、维护和服务等服务环节所占价值愈加提升。2010年,德勤公司曾在《基于全球服务业和零件管理调研》中访问80家全球领先制造业公司,调查结果显示其服务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平均值为26%,服务净利润贡献率平均值达到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