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呼唤道德课堂

合集下载

道德讲堂讲话稿诚信之光创造辉煌_

道德讲堂讲话稿诚信之光创造辉煌_

道德讲堂讲话稿诚信之光创造辉煌_一个文明的社会首先应该表达在人对伦理道德自觉的信任,至今为止我们不得不以更多的框架来约束强迫促进社会与人及人与人的关系链结,假如退回到一个思考的原点,审视我们的灵魂与窥视他人的举止,不难发现,诚信两字在我们生活中正以一种无意识而向有意识的常态过渡蔓延。

人生呼唤诚信,时代呼唤诚信,国家呼唤诚信,教育更呼唤诚信。

诚信教育应当从娃娃抓起,校园就是诚信教育的基地。

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遇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而我们要说:少年诚信则民自信,少年诚信则国自强。

诚信是学生美好人生的起点。

一位经济界的知名人士曾经这样说过:“我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知识--学会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学会了借东西一定要还,""学会了真诚相对,学会了诚信。

”物质社会所负荷出的思考下,有些人把诚信二字重新定义,认为诚信只需要向利益讲究,诚然,我们失去了一种信任,大概对自己无关紧要的信任,能够给自己更多的空间做非常现实而感性的思考与个人进展,当然我们无视人是共存的动物,失去了一种对利益以外的责任感,姑且不论失去一种做人的厚道良知与道德谴责下的麻木不仁,所引发的心理思考,足够导致文明社会下人性的瓦解,一个极不稳固的社会生活环境下对人性是危险的,人与人的关系乃至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暧昧的,社会风气是腐蚀狭隘的。

德国诗人海涅说。

“生命不可能从诺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学生从小养成了诚实的好习惯,将会铺成一条通向光明未来的开始之路。

“人因诚信而立。

”作为当代中国青年,个人认为每个青年最重要的是学会做人,至少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这是一个长远而有意义的品格持续过程,看似简单却对个人与他人乃至社会进展起到极其重要的推进,一个有诚信的社会是文明的,一个文明的社会必定飞速进展,关于小到个人,大到种族与国家进展是智慧而民主的,值得每一个人严肃去审视;去鞭策。

《时代呼唤道德》中学生演讲稿

《时代呼唤道德》中学生演讲稿

《时代呼唤道德》中学生演讲稿尊敬的评委和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时代呼唤道德》。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个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可能性和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我们不禁要问,这个时代是否缺少道德?道德是我们行为的准那么和信念。

它决定了我们如何与别人相处,如何对待自己。

然而,我觉得目前的社会风气中,道德和伦理的问题正逐渐受到无视。

人们追求金钱、权利和利益,而忽略了对别人的尊重和关爱。

老实、守信、友善等等美德似乎已成为了过去的东西。

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和虚假信息的传播让人们对人性的恶意窥视非常担忧。

我们不乏听到年轻人为了追求短暂的名利而不择手段,不择手段地诋毁别人,甚至伤害别人。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社会道德的缺失和人们价值观的扭曲。

然而,我们作为中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有责任和义务去呼唤道德。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调老实、友善和公平。

我们需要学会尊重别人、理解别人,用温暖和蔼意的言行来影响和感化别人。

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比方在学校里,我们可以主动与同学交流合作,互相帮助。

在家庭中,我们可以关心父母的感受,尊重他们的意见。

在社会中,我们可以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别人付出一份力量。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教育的力量来呼唤道德。

学校和家庭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教育,告诉他们什么是道德,为什么需要道德。

我们应该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道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社会和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的基石。

只有当每个人都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我们才能共同创造美妙的将来。

最后,让我们共同呼唤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让道德之光照亮我们的时代!谢谢大家!。

呼唤社会道德作文800字

呼唤社会道德作文800字

呼唤社会道德作文800字本文是关于道德的话题作文,仅供大家参考!一件件道德缺失的例子,一次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全社会动员其来,积极捍卫道德,小编收集了呼唤社会道德作文800字,欢迎阅读。

第一篇:呼唤社会道德在这个社会中,有许多行为规范约束着我们的一言一行,这就是道德。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其实很简单,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细想一想,多为他人考虑一点,道德就会伴随在你的身边。

有一次,我和妈妈到银行存钱,银行里人头攒动,我和妈妈排了很长时间的队伍才轮到我们。

就在我们走向柜台时,一位70多岁的老人忽然跌跌撞撞地走了过来。

我开始还认为他是有什么东西丢在那里要拿回去,可他还没站稳,就发话了:“请问一下养老保险怎么取?” 我可不高兴了,明明是我们先来了,怎么让他先办起业务呢?而且这么大人了,先来后到这点道理不懂吗? 可妈妈却好像让着他一样,什么话也没说,而且还把身子往一边让了让。

妈妈的举动,更让我惊讶和气愤,难道妈妈也不懂这点道理吗? 妈妈好象看见了我表情的变化,就悄悄把我拉到一边,微笑着对我说:“你是不是有点不高兴啊?”我用劲地点了点头,气愤地说出了我的想法。

妈妈的脸色立刻变得严肃起来,对我说:“你这就不对了。

虽然先来后到是规矩,但是他毕竟是位老人啊!而且他跌跌撞撞,必然有重要的事情。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种道德的表现,所以我们必须要让着他,尊敬他。

”我这才点了点头。

妈妈的表情终于由严肃化为轻松,“如果你也是一位老人,你愿意为这么一件小事而和别人争吵吗?”我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

这时,那位老人的事已经办好了,正招呼我们过去。

他这时向我们解释:“刚才真对不起,我有点急事,让你们久等了!”我笑着说:“没关系!这不算什么!” 同时,我也看见了妈妈赞许的目光。

可见,讲道德会让社会更加和谐,幸福,美满。

但是社会上还存在一些不道德的事情。

今年五月份,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许多人为此慷慨解囊,都积极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奉献自己的爱心。

对话,生活课堂的呼唤

对话,生活课堂的呼唤

对话,生活课堂的呼唤作者:李金和来源:《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08年第04期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

这表明对话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表明了教育已步入对话的世纪。

一、对对话的认识1.涵盖现代教育平等。

平等对话有利于构建民主、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促进师生以尊重、信任、包容、共享的关系相处。

师生互相理解、互相承认、互相支持,实现彼此之间友好的相知、热情的接纳和真诚的沟通。

自主。

在对话过程中,师生双方是相对独立的、自由的。

人格的独立,能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的积极性;心态的自由,能够使学生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展示生命的独特性。

快乐。

对话能让人获得倾诉的快乐。

人是靠思想活着的,对于生活、环境、文本、社会等一系列事物的认识,别人的观点永远属于别人,因学识、环境、观念、年龄的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认知和解读的方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观点一且形成,就会有表达的需要,而这种欲望如果不能满足,心灵就会受到压抑,甚至感到痛苦。

对话恰能满足表达的欲望,让人在畅所欲言中,展示自我,享受快乐,从而更好地促进个体的发展。

合作。

对话不是为了排斥,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对话不是标榜,而是为了更好地融合。

对话既是加强理解,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也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合作方式。

2.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断对话的过程备课的过程是教师与文本完成对话,形成自己审美体验的过程。

“与文本对话,绝不只是要求学生去感受与体验,更重要的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融合,如果教师本身对生活的认识不全面,对生命的理解不深刻。

与文本的交流、对话不到位,怎么能够引领学生去与文本对话呢?”“作为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中对话者之一的教师,理应是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生活态度、审美水平对学生解读文本起着向导作用。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1.1《心灵的呼唤》教学设计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1.1《心灵的呼唤》教学设计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1.1《心灵的呼唤》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心灵的呼唤》是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相互关爱、尊重和帮助,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对于关爱他人、尊重他人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自我中心、缺乏同理心等问题,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他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关爱、尊重和帮助他人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关爱他人,提高道德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的意识。

2.难点: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提高同理心,将道德观念付诸实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关爱、尊重和帮助他人的情感。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思考道德行为的意义。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实践教学法: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将道德观念付诸实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课堂分析。

2.准备教学课件,辅助讲解。

3.学生分组,便于开展小组讨论。

4.安排实践活动,如公益活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关爱、尊重和帮助他人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的行为,引导学生认识关爱、尊重和帮助他人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道德与法治研究论文: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道德学习的策略

道德与法治研究论文: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道德学习的策略

道德与法治研究论文: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道德学习的策略美德之教的困境呼唤道德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道德学习就是学生自主道德建构的过程,即关注生活、反思生活和改变生活的过程。

虽然学生是道德学习的主体,但并不能否定教师的作用。

在关注生活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真实的问题聚焦现实生活,以典型的生活事件唤醒生活经验,以调查探究类活动深入生活等策略促进学习。

在反思生活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多维度的对话引发不同经验的冲突,以体验活动促使学生换位思考,在与“类经验”的互动中拓展学生的视域等策略促进学习。

在改变生活方面,教师可以将课堂上的实践活动作为改变生活的起点,以生活智慧的学习突破改变生活的障碍,以教师的评价引导学生走向现实的生活等策略促进学习。

自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德育课程非常关注学生的自主道德学习。

基于这样的新理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也强调由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式教学转向促进学生自主道德建构的教学。

为什么要从教授道德转向道德学习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道德学习指的是什么?教师应该如何促进学生的道德学习呢?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

一、美德之教的困境呼唤道德学习自古希腊以来,“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一直存在于道德教育领域。

苏格拉底曾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方面,他假设“美德即知识”,那么,美德可教。

因为知识可教,所以道德可教;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可以教授美德的教师,因为这样的教师必须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德,并知道如何把这些真正的美德教给别人。

在苏格拉底看来,那些自称知道什么是真正美德的人仅仅是拥有关于美德的一种看法而已,他们并不知道何谓真正的美德。

苏格拉底的矛盾不仅限于他的思考,还体现在他的行为之中。

一方面他坚持不存在“美德之师”的观点,另一方面他自己却又在城邦中“教授”美德,还因此背上蛊惑青年人的罪名。

对于苏格拉底的矛盾,如果我们能从教授道德转向道德学习的视角去看待,就不再是矛盾了。

因为苏格拉底在城邦中是使用“助产术”唤醒青年人学习的“欲望”,促使他们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学习美德。

四年级道德下册听听他们的呼唤优秀教案

四年级道德下册听听他们的呼唤优秀教案

四年级道德下册《听听他们的呼唤》优秀教案活动目标1.协助同窗初步了解人类的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和由此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的恶果。

2.引导同窗用实际行动保护野生动植物,不捕杀和损害鸟类、青蛙等人类的朋友。

活动预备动植物头饰、环境被破坏的资料(文字、图片、录像、课件等都可);同窗课前搜集自身身旁的有关动植物的资料;课前排演小品。

活动进程第一课时一、欣赏漂亮的林海1.教师:同窗们,你们见过大片的丛林吗?是呀!此刻咱们已经很少能见到大片的丛林了。

今天,教师给大伙儿带来了一大片丛林,你们想看吗?2.播放漂亮的林海的录像(配讲解词和音乐)。

3.教师:适才,咱们观赏了漂亮的林海。

这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充溢了无穷的生机。

丛林不只美化了咱们的生活环境,它仍是许多野生动植物栖息的家园。

二、大自然的恩赐1.播放或出示多种动植物的图片。

2.教师:咱们的生活离不开大自然。

同窗们说说看,咱们吃的、穿的、用的,有哪些来自大自然?从中你想到了什么?3.同窗交流。

三、小鸟的哭诉1.教师:是呀!咱们的衣食住行样样都是大自然给予的。

可是咱们的朋友——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却愈来愈糟糕。

这是什么缘故呢,你们听,小鸟在哭诉它们的凄惨遭遇。

2.情景剧扮演:我想有个家。

同窗佩带上头饰扮演:两个人在山坡上砍树、狩猎,小鸟先是四处躲避被捕杀的危险,然后回到丛林寻觅自身的家,可是家已经被毁掉了。

小鸟和妈妈只能栖息在毫无生机的电线杆上,唱着那支凄凉的歌:“我想有个家”。

(参照教科书第46页上的图片)3.教师:同窗们,小鸟、树木会诉说些什么呢?又是谁让小鸟无家可归的?(同窗自由交流)四、绿色论坛1.教师:原先,让小鸟无家可归的是人类!可是,破坏丛林,最终无家可归的又是谁呢?请听一个真实的故事。

(显现《一个小村落的故事》)2.交流:听了故事,你们有什么感想?3.组织绿色论坛:假设丛林从地球上消失了,没有丛林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景象?4.同窗自由发表自身的观点。

品德教学呼唤对生活的回归

品德教学呼唤对生活的回归

品德教学呼唤对生活的回归反观时下的思品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实际,局限于书本知识,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

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遭的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

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

所以,思品教育要围绕社会和生活的真实需要、围绕人的培养来教育,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

一、从生活中发现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

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堂里、和书本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

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儿童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

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

走进儿童的世界,“蹲下身子”和他们交流,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当老师的应该做的事情。

比如,学生认识到自己长大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可家里的人不让做,于是,有的学生就会这样想: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动脑筋想想办法,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得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

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

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就不只是自我服务能力的锻炼,还有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在学习《怎样与人相处》一课时,在讲到“你周围的人们有哪些值得欣赏的地方?”这个话题时,让同学们从身边熟悉的人说起:从我的同桌、我的爸爸妈妈、我的老师、我的同学、我的朋友……我相信每位同学都得到过老师各种各样的夸奖,让我们再一次重温那光荣幸福的一刻,再一次体验被夸奖的感觉。

小学道德与法治_听听它们的呼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道德与法治_听听它们的呼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听听它们的呼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关注动植物,初步了解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给自己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

2、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懂得保护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对动植物的爱心。

3、不滥砍滥发,伤害鸟类、青蛙等人类的朋友,用自己的行动保护野生动植物。

教学重点难点:关注动植物,了解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初步树立生态意识。

教具学具的准备:2、多媒体课件、卡片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为了拉近咱们之间的距离,老师带来了一组图片,里面有很多我们熟悉的朋友,请大家仔细看除了动物朋友,还有什么?(提示:与动物朋友不同它们都是)植物朋友动物朋友和植物朋友都来自同一个地方——大自然。

(板书植物动物大自然)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听听动植物的呼唤吧。

板书课题:听听它们的呼唤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1.展示大森林的优美图片首先,我们来到了森林里。

你有什么感受?2.森林有什么作用,学生交流。

动植物栖息的家园,的确,看有……生:牛。

大象,……看看这些美丽的动植物和森林,都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资源。

大家仔细想想,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资源?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并完成表格过渡: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生:保护大自然师:是的,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非常密切,但人类怎么对待大自然?3.师讲故事。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听一听小鸟的故事,大树和小鸟是好朋友,小鸟天天唱歌给大树听。

当太阳露出笑脸的时候,小鸟给树唱歌,树呢,就听着鸟儿歌唱,当月亮挂上树梢的时候,数呢,就给小鸟唱歌,树呢,就听小鸟唱歌,当叶子在秋风中飘落的时候,小鸟就给树唱歌,书呢,就听小鸟唱歌,就这样从清晨唱的黄昏,从春天唱到秋天,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小鸟要飞到南方去了临走前,大树和小鸟做了一个约定,大树对小鸟说:明年我还要听你唱歌。

春天来了,小鸟飞回来了,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情景……小鸟的朋友去哪了?假如你是小鸟,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想说些什么?过渡:动、植物是有生命的,也许它们有自己的情感,很多是我们人类无法体验到的,我们人类有意或无意的行为,都会给它们带来伤害,现在,用我们的心去感受它们生存的危机,去倾听他们的呼唤吧。

2024年五年级品社下册《和平呼唤》教案沪教版

2024年五年级品社下册《和平呼唤》教案沪教版
2.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包容差异,倡导和平,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3.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和平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和平呼唤》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
1.和平的含义:和平是指国家、社会和人类在相互尊重、平等、合作的基础上,实现稳定、发展和幸福的状态。
2.和平的重要性: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它有利于国家的繁荣、人民的幸福以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3.我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我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国际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例题5:
题目:请给出一个关于和平实践的例子。
解答:一个关于和平实践的例子是:组织学生参加模拟联合国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扮演不同国家的代表,参与讨论和解决国际问题。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增强对和平的理解,学习国际合作和沟通技巧,培养和平意识,提高道德素养。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引入真实案例:在教学中引入与和平相关的真实案例,如国际冲突、和平解决争端等,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平的重要性。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和平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和平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道德与法治公开课《我们高声呼喊》教学设计

道德与法治公开课《我们高声呼喊》教学设计

道德与法治公开课《我们高声呼喊》教学设计介绍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对于《我们高声呼喊》这部作品的研究,帮助学生理解和探讨道德与法治的关系,以及他们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 了解道德和法治的基本概念和定义;2. 探讨道德与法治的相互关系;3. 分析《我们高声呼喊》中的道德和法治议题;4. 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

教学内容1. 道德与法治的定义和概念- 分组讨论:请学生们以小组形式探讨道德和法治的定义,并汇报给全班。

2. 道德与法治的关系- 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探讨在这个场景下道德和法治的关系,并向全班展示。

- 教师讲解: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归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道德和法治的相互关系。

3. 《我们高声呼喊》中的道德和法治议题- 阅读小组:学生分成阅读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文本,讨论其中涉及的道德和法治问题,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发现。

- 教师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对于小组呈现的道德和法治议题进行讨论和进一步分析。

4. 提高道德和法治意识- 辩论活动:学生分成辩论小组,就一个道德或法治话题展开辩论,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

- 角色扮演:学生根据《我们高声呼喊》中的人物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体验不同情境下的道德和法治冲突,加深理解。

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和呈现的质量和深度;2. 对于《我们高声呼喊》中的道德和法治议题的分析和理解程度;3. 辩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中的参与和表现。

教学资源1. 《我们高声呼喊》文本;2. 小组讨论和展示所需的白板和标记工具;3. 辩论和角色扮演活动所需的相关话题和角色卡片。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探究其他经典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和法治议题,或者组织参观法庭、法律讲座等活动,加深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理解和意识。

部编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我们小声呼唤》说课稿

部编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我们小声呼唤》说课稿

部编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我们小声呼唤》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我们小声呼唤》是部编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教授小学生有关爱护环境和关心他人的道德法规知识。

该课文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德,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行为惯。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掌握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基本方法;- 了解公德的含义和重要性。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爱环境的情感;-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德活动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公德的认识;-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和关心他人。

2.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正确的环保和公德观念;- 培养学生正确的环保和公德行为惯。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 课件投影仪;- 课文《我们小声呼唤》的课件;- 视频素材:与课文相关的环保和公德宣传片。

2. 教学环境准备- 教室内干净整洁,教学用具摆放整齐;- 确保课件和视频素材正常播放;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播放环保相关的视频素材,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兴趣,引发他们对环保的思考。

2. 新课呈现通过课件呈现《我们小声呼唤》的课文,读给学生听,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体验请学生写下自己对环境保护和公德的认识和想法,并进行小组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分享。

4. 知识点拓展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如何保护环境和关心他人,提出一些具体的行动规范。

5. 练与巩固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中的情节,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合作能力。

6.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身边的环境问题并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我们小声呼唤》说课稿教学目标:- 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掌握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基本方法;- 了解公德的含义和重要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呼唤人本课堂.doc

初中思想品德课呼唤人本课堂.doc

初中思想道德课呼喊人本讲堂【纲要】在传统的初中思想道德课教课中,简单出现只重视教授理论知识,忽视学生感情体验,压迫学生个性发展等现象。

跟着教课改革的不停深入,教师一定抛弃陈腐的教课理念,从学生长久发展、终生发展出发,创建有益于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可连续发展的人本讲堂。

本文从“感情讲堂、生活讲堂、个性讲堂”等三个方面下手,对初中思想道德人本讲堂的建立进行了研究。

【重点词】思想道德;人本讲堂;建立“人本讲堂”是一种以学生的全面可连续发展为第一任务的讲堂,是一种表现“生命活力、自由发展、尊敬个体”的讲堂。

人本讲堂是师生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的平台。

那么,怎样建立人本讲堂让思品课充满活力呢?一、让讲堂充满感情我国有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也说过:“没有感情,就没有教育。

”学生的学习热忱,探访兴趣,对问题的感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都有赖于感情的支撑;而拨动学生的感情之弦,点燃学生的激情之火,仅靠书籍这类关闭单调的知识教课是难以实现的。

思品教师应把讲堂教课放到社会大背景中去,使讲堂教课切近学生和社会,和学生的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

1、以事唤情在思品课教课中,假如学生的认识与行为之间缺乏感情的驱动,就会致使知行脱节。

所以要提高思品课的实效,教师能够让学生在知中激刊行的感情,利用感情的驱动,促进学生自觉去实践道道德为。

思品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一些鲜活的案例,唤起同学们的道德感情,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指导学生的道道德为。

教师既有效利用课文中的案例,也能够利用一些时势资料,充分感性资料,知足学生道德情感上的需求。

与课本资料对比,时政资料最简单惹起学生的关注和共识,并能在感情、态度、价值观、行为规范等方面收到优秀的教育成效。

2、以情染情一个人的感情在必定条件下能够感染他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感情。

同理,他人的感情也能够感染自己。

这就是感情的感染性。

在思品教课中,教师要正确掌握感情的喜悦点,用生动动人的教课语言和表情实行教课,这样才能感染学生,激起他们相应的感情体验,收到优秀的教课成效。

思想品德课呼唤

思想品德课呼唤

思想品德课呼唤“体验式教学”平定县东关中学赵慧琴每次考试之后,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政治成绩很高却知行脱节,思想品行与实际行为很差的现象。

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政治课堂上只注重政治知识系统的灌输与传授,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于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培训,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而“体验式教学”能够很好地摒弃这一弊端,为深化政治课改另辟蹊径。

当我在《播种友情》一课讲到了建立真正的友谊,我课前先请同学们准备好材料“夸夸自己的好朋友及发生在我和朋友间最感动的一件事”,在课上进行交流,这节课我还特意打破常规,让好朋友们自由组合手拉手一起坐,致使学生热情高涨,激情高昂,情绪饱满,认真诚恳。

因为是学生自己的素材,同学们愿说、肯说甚至抢着说,而且内容真切感人。

有位同学说到自己生病,好朋友冒着大风大雨、长途跋涉去看她,竟然哭了,珍惜友谊之情油然而生……这样,同学们也就轻而易举地体会到了“真正的友谊是怎样的”及“友谊的重要性”,而我也就轻而易举地达到了教育他们友爱同学、珍惜友谊、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教学目标。

学生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要通过他们自己的生活,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体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和生活的确证而流于形式。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都是出于对学生实际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产生的,涉及实际生活的道德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的亲身感受和体验,现身说法来调动自己的主体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新课程把学习“只能意会”的知识提到了重要地位。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最难教的就是这些“只能意会”的知识,这些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获得亲身体验才能习得。

体验学习是实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价值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它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它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对学生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呼唤道德课堂
摘要: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越来越对课堂“不感冒”,我们的传统课堂会什么会走到这种境地?新的形势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的课堂不仅仅需要知识的传授,更需要教师爱的行动,爱的能力,爱的艺术。

我们共同呼唤道德的课堂。

关键词:道德课堂人性同理心情趣
在传统课堂这座大山里,我们迷失得太久了。

从接过教鞭的那天起,我们就辛辛苦苦地备、教、改、辅、考;在各种课堂改革的范例前,我们认认真真地模仿、借鉴、尝试……但就整体而言,却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厌恶课堂,越来越多的专家指责课堂。

我们困惑甚至痛苦:我们的课堂怎么了?我们的教师怎么了?我们的学生怎么了?
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传统课堂缺失了什么?新的形势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搞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更要有爱的行动,爱的能力和爱的艺术。

而孩子们需要真正的课堂——道德课堂。

何谓“道德课堂”?作为一线教师,我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我所理解和践行的道德课堂既有“真”的要求,也有“善”的成分,更有“美”的追求。

下面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有人性:从“规训式”课堂到“人本化”课堂
所谓“有人性”,指的是在审视传统“规训式课堂”各种危害的基础上,努力构建的“人本课堂”,是“人课一体”的课堂,更是
以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并以促进人的健康发展为直接目的
而展开教学的课堂。

在这样的课堂里,孩子是鲜活的生命体而不是千人一面的待铸件。

然而遗憾的是,在现实的课堂形态中充斥的却是“规训式课堂”,上演着一幕又一幕规训式的“节目”。

且看一个例子:“雪融化了是什么?”某老师在课堂上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一个小学生近乎异想天开地回答道:“春天!”然而,他的老师却一本正个经地告诉他错了,并把“标准答案”写在黑板上,叫学生用心记住,答案是“水”。

只要对上述案例稍加审视,不难发现,这不是在教学,而是在规训。

改造规训式课堂,创造人性化课堂是道德课堂的自然追求,也是判断是否为道德课堂的首要标准,它意味着:
第一,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发展的、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是尊重。

第二,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这种关注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培养。

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使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教师在创建人性化课堂过程中,至少有三个方面可以去做:
一是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二是探究语言的人文内涵,三是倾
注课堂的人文关怀。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力求表现出三多:一是多一点鼓励,二是多一点赞赏,三是多一点期待。

只要我们抱着期待的心情,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学生是会进步的。

二、有同理心:从“单向传授思维”的课堂到“共情沟通思维”的课堂
所谓“有同理心”,指的是能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情绪,感同身受地明白及体会身边人的处境及感受,并可适当地回应其需要。

同理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一个条件,也是师生之间建立良好沟通的首要条件。

既然在课堂教学中,“同理心”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那么我们必须明白真正实现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第一,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第二,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第三,把这种对对方设身处地的了解让对方了解。

只有具有“同理心”的教师才能从细微处体察到学生的需求。

当然,需指出的是,不能把同理心与同情心混为一谈,更不能把同理心理解为不加分析地认同和赞同学生的行为和思想。

同理心要求沟通双方平等相待,互相尊重,而同情心是指一方对另一方的怜悯。

因此用同情心去沟通,是背离教育的本质要求的。

如果把同理心误认为认同和赞同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教育就失去了导向作用,也就不能实现培养人的目标。

三、有情趣:从“强调知识传授”的课堂到“追求情趣交融”的课堂
简单点来说,如果教师能高高兴兴并满怀激情地走进课堂,那么学生就很容易地带着希望与憧憬听课;与此相反,如果教师面无表情,那么,学生也会面无表情地听课,课堂就会死气沉沉。

如果我们希望课堂当中能有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来,需要我们的教师改变单纯知识传授的教学思维,努力追求情感共鸣不断产生的“有情趣”的教学境界。

那么,何谓“有情趣”?有位校长曾深刻地指出:情趣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一种教学思想,还应是一种教育境界。

我们来感悟一堂情趣盎然的小学语文情趣教学。

上课了,老师对孩子们说:“今天我们来猜一个谜语,‘一块豆腐切成四瓣,放到锅里盖上盖儿’,是什么字?”一双双小手托着一个个的小腮冥思苦想。

终于有一个小男孩儿迫不及待地抢着说:“是‘画’字,老师!”大家看着他兴奋的样子恍然大悟。

一个汉字由一个谜语引出,而且还分析了汉字的结构。

我们相信,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一定终生难忘。

这就是有情趣的课堂。

这样的课堂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为了使课堂教学富有情趣,首先,教师要有角色意识,教师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也是一个情感的示范者与教育者;其次,教师必须把握情感在教学中的价值,要注意发挥情感的作用,而不是受情感所支配;第三,必须学会对情感进行调控,学习情感表现的技巧,以提高支配情感的能力。

事实上,就其本质而言,情趣的课堂可以看作是一种“暗含的
期待”的课堂,这种的信息,通过教师积极情感的各种表现,比如,喜欢、关心、鼓励、期待、爱抚等等微妙地传递给学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学习上或在行为上发生向上的变化。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所做的是一种内在体验与直接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身心的整体介入,是教师对所教知识的身体力行。

因此,它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行育人,合情合理、理从情出、情从趣生、知行统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