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媒介正负效应的看法
浅析新闻媒介正负效应的看法
![浅析新闻媒介正负效应的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ba45d701f12d2af90242e6ce.png)
浅析新闻媒介正负效应的看法【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传媒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新闻传播业繁荣发展和竞争加剧的同时,也出现了媒体行为的违规和越位现象。
“谁来监督媒介”成为传媒业界内外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大众传媒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受商业化侵蚀而出现的正负效应也显而易见,引起业界乃至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忧虑,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兴利除弊?【关键词】新闻媒介;电视;知识新闻媒介对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从新闻传播的实际效果看,新闻媒介的正负效应是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具体表现如下:一、新闻媒介展现了整个世界,但一些新闻失真却干扰误导了受众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观察世界的四大窗口,新闻媒介的传播超越时间和空间,把地球上每日每时发生的重大事件迅速的传遍世界各地;它把全球各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土人情形象逼真的展示在人们面前。
人们对当今世界的了解,绝大多数来自于新闻媒介,个人的亲身经历或人们口口相传是及其有限的。
但正因为人们对新闻媒介的极度依赖、信赖,往往使人们轻信新闻媒介,甚至上当受骗。
二、新闻媒介连接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新闻媒介把个人和世界联系起来,增强了各国、各地区人民的彼此了解和交流。
人们常说:广播电视把偌大的地区变成了一个小小的“世界电视村”。
但是,在这个“世界电视村”里,构成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之间却由于广播电视而日益变得封闭起来,变得“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
据美国、日本近年来的调查,每人每天用于看电视、听广播的时间平均在6小时以上,中国城市居民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也已达108分钟,为每天平均拥有闲暇时间183分钟的59.1%。
这意味着,许许多多的人下班回家就足不出户,关起门来不是看电视就是听广播。
人与人之间的亲身交往被人与机之间的交流所取代,人际交往日益淡漠。
而在家庭内部,广播电视有时也会成为拆散家庭的分离器。
新闻传播的负效应与应对措施
![新闻传播的负效应与应对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235ff7f3910ef12d2af9e7ee.png)
再 比如 ,曾经轰动一 时的大学教授摆小摊卖馅饼 的新 闻 报 道—— 一个教授处于生活亦 或是 脑体 倒挂现象 的激愤而做 出了过 激行 为 ,针对他这个人来说 ,这 件事件是真实 的,但 是对 于整个知识 分子群体而言 , 绝 对是 片面的 ,因此报道 中 出现的 “ 造 导弹的不 如卖 茶蛋的”是错误的 。 三 、避 不安 ,甚 至影响到一段 时期 的情 绪。例如某电视 台记 者在报 道云南一个劫车杀人 团伙 时候 ,详细地描述 了犯罪嫌 疑人 当着 另一个 受害人面 , 用斧头 、 菜 刀将 同伙 的头颅砍下 , 然后 煮尸 、 碎 尸后分给 了三十多条狗去吃 。而这样的详细 去 描述 了血淋淋的恐怖场面 ,无疑会让 观众产 生 了压抑恐惧 的
为顺利 。
【 关键词 】 新闻传播;负效应;相关问题;应对措施
近 几年 ,由于新闻传 播过程 中对 内容选择不 当而 引起 的 负效应现象逐渐 引起 了人 们的关注 。这种新 闻选择 内容不 当 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新 闻工作 者片面去追求新 闻内容 的 价值 , 也就是对于新闻 内容的选择是从其价值角度来考量 的, 很可能从宣传价值角度来 看 ,对国家 、政府 、群众 的利益带 来损害 ; 另一种是 片面去追求宣传价值 ,这种新 闻通 常会 忽 略新闻 自 身 的规律 ,新 闻工作 者并不能加 以分析 , 不顾客 观 事实就去为某些地 区的领导脸上贴金 ,以上两种情况都会 带 来严重 的负 面效应 。随着 社会 不断发展 ,我们生活 中充斥 着 五彩缤纷 的内容 ,新 闻工作者去挖掘 出一个新 闻并不难 ,但 是要使其具有新 闻价值 ,并且 建最大程度上去减少一些 内容 为 国家与群众带来 的负面影响 ,却十分 困难 。因此 ,我们 必 须要正确认识新 闻传播所 带来的负效应 ,并在 日后工作 中尽 量避免这些负面影响 的情况 。 新闻传 播过程中负效应现象归类 ( 一) 有损 自身。部分新 闻传播 的负效应是 针对于媒 体 自身形象与声誉来说 的 ,本来新 闻报道是想要提 高了 自身 的 声誉 , 但是受众看 到后 就有 着不同的想法 , 甚至会不屑一顾 , 对这个媒体产生 了不好 的印象 。 ( 二) 有损 于褒扬对象 亦或是有 利于贬斥对 象 。部分 新 闻传播 出现 的负 面效 应是针对于新 闻报道 中的主体对象来说 的,新 闻报道本来 涵义就是要去褒扬某个对象 主体 ,但是却 玷污 了该人 与事 件 ; 新闻报道本来是想斥责某个 对象 的 ,但 是却大加赞扬 。 ( 三 )有损 于受众 。部分新 闻报 道产生 的负 面效应是 针 对 于受众来说 的 , 本来想要依靠其 内容来提高受众思想觉悟 , 但是 却对其 内心产生 伤害。部分 报道打击 犯罪 团伙 的新 闻 , 过 于详 细地 去描写 了其犯罪行为与过程 ,这 让部 分人们在提 高警惕性 的同时 , 也很有 可能诱导 了部分人们去进行犯 罪。 ( 四 )有损 于社会 。部 分新 闻报 道的负 面效 应对 于现代 社会 客观效果来说 的 ,因为新 闻报 道存在着诸多 问题 ,当新 闻报道逐渐 被受众所接受职后 ,而这种新 闻报道 并没有对社 会生 活而产 生出积极意义 ,反而带来 了负面的影 响 ,是通过 多部分受众 所危 害到社会整体 。 二 、当前新 闻传播 中出现 的负效应分析 新 闻传播者所发 布的信息 内容 是怎样的 ,在实际传播过 程 中呈 现的形态如何 , 受众是 怎样 的反馈效果都是 基础条件 , 假如在 传播过程 中每个条件都是正确 的 , 那 么就能够产生 了 正 面效 应 ,与其相悖就会产生 了负面效 应。在我 国如今 的新 闻传播 过程 中,产生 了负面效应 的原 因是 由于新 闻工作者 自 身 对于传播 内容 掌握地偏差 。假 如传播 者在思 想道德意 识 、 业务水 平等主观意识方面存在局 限性 , 对 于新闻报道 中涉及 到 的法 律法 规 、政策等 内容不熟悉 , 那 么很 可能在表现 内容 上就不 真实。另外 ,新 闻播报 的内容基本 真实 ,但是部分 内 容却不科 学 、不严谨 ,这些都会让新 闻报道 产生 出多种负面 影 响。 例如有些新 闻连篇报道 了灾难 内容 ,并且有一些超越人 类 的超 人表演报道 ,许多新 闻还专 门配上了视频 、图片 。尽 管 这些新 闻报道有着 一定刺 激性 ,容 易去吸引 大众的 眼球 , 但是 不能太过 、太滥 、要掌握好分 寸 ,过 于逼真只会受众感
新闻传播中负效应的产生与预防
![新闻传播中负效应的产生与预防](https://img.taocdn.com/s3/m/1d075a939b6648d7c0c746cb.png)
922020第04期 / 总第398期Column新闻传播的负效应亦称副作用,是指新闻媒介通过正面报道抑或是批判报道的形式,在某一方面或某种程度上所产生的、出乎传播者意料的、消极或不良的社会效果。
当今时代,新闻宣传必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而对于时时出现在各类媒体上引起负效应的报道,显然是违背了我们的宣传目的。
因此,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新闻传播所带来的负效应,找到应对措施,努力避免因新闻传播带来的消极影响。
新闻传播的负效应现象归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有着五彩缤纷的内容,新闻工作者从中去挖掘出一条新闻并不难,但是怎样才能体现其新闻价值,最大限度地去减少传播的负面影响,并不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
由于新闻从业者本身的知识水平、立场观点等不同,使得其在报道新闻事件前并不能十分确切地预知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这些负面效应包括:一是有损自身。
部分新闻传播的负效应是针对媒体自身形象与声誉来说的。
作为媒体,报道新闻的初衷本来是想要提高自身的声誉,但是受众看到后有着不同的想法,甚至会不屑一顾,对媒体产生了不好的印象。
二是有损于受众。
部分新闻报道产生的负面效应是针对受众来说的。
新闻报道本来的目的是要提高受众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但却对其内心产生伤害,以至于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
三是有损于社会。
部分新闻报道的负面效应是对于现代社会所产生的客观效果来说的。
当新闻报道逐渐被受众接受后,这种新闻报道并没有对社会生活产生积极意义,而是通过受众扩散传播引发网络舆情等影响社会稳定的现象。
当前新闻传播中出现的负效应原因及对这种现象的探究。
新闻传播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发生的效应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新闻传播者所发布的信息内容是什么?在实际传播过程中呈现的形式是怎样的?受众的反馈效果如何等。
决定于以下因素:选择采访编辑新闻的内容出现偏差。
新闻题材,也就是新闻的内容,是新闻传播中的精髓部分。
如果对内容选择不当,那么所引起的负效应应该是沉重的、致命的。
微博新闻传播的正负效应分析
![微博新闻传播的正负效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69a5ec04b35eefdc9d33334.png)
微博新闻传播的正负效应分析作者:马艺丹来源:《科技传播》 2018年第13期摘要微博的出现和二次崛起,为新闻传播开辟了全新的路径,微博已经成为各大媒体发布新闻的官方平台和构建公共话语空间的中流砥柱。
但从实际的传播情况来看,微博在为新闻传播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新闻的真实性带来挑战。
文章从微博的传播特点出发,对微博新闻传播的正负效应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和优化新闻传播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微博新闻;传播;突发公共事件;真实性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4-0114-02据微博发布的2017 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截至2017 年12 月,微博月活跃用户数达3.92 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微博凭借其巨大的用户数量、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以及新兴的微博故事、视频后推荐等功能成为了当今新闻发现、发布、传播的首要工具。
1 微博及微博传播的基本特征1.1 开放性和碎片化微博之所以能够取代博客成为新一代社交平台,其最大的原因是其较低的发布门槛。
“口语化”信息传播减轻了对外在因素的要求。
同时,微博传播的开放性催生了其信息的碎片化,文字内容被限制在140 字以内,这一特性适应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摆脱了传统媒体严肃性、枯燥性的传播方式。
前谷歌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在微博上宣布自己离职的消息仅用了四个字“再见,谷歌”。
1.2 草根性和平民化微博传播不再是媒体机构、明星达人的专利,普通用户从媒体传播的“旁观者”转变成“参与者”,这种全新的互联模式使得意见领袖的话语权下移,突现平民化和分众化的传播个性。
“大胃王密子君”就是从一名普通的微博用户依靠发布吃播视频成长为一个粉丝量高达几百万的大V。
1.3 参与性和交互化相比传统媒体一对多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微博形成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相互传播的网状传播模式。
首先,微博用户可以通过“互粉”形成的微博信息“互动场”。
其次,微博的转发、评论、私信功能为用户提供了开放、便捷的讨论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新闻传播正负效应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新闻传播正负效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cb61a2202d276a201292e2d.png)
加便捷的推送渠道 因为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本身
就能够带来大量的数据信息,所以过去 传统的新闻媒体便可以利用这一优势, 更为便捷地对实时新闻信息进行更大范 围的收集、采纳。微信公众平台的优点 是反馈信息十分迅速、方便,而且节约 钱财,并且种类多种多样,从而使其较 好地用于举行一些大型的议题会议。除 此以外,微信公众平台还对一些时效性 高、社会性强的主题方面会议也十分适 合。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不仅能够对新 闻内容进行一定的选择,还能够进一步 地对新闻信息进行相应的跟进,以进行 下一步的工作。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获取 更佳的资源,使采访效率得到很大提升, 并且能达到非常满意的效果。其中,最 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微信公众平台能够 为用户提供一个相对隐蔽的网络环境, 从而能够确保用户的隐私以及财产安全。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新闻传播;正负效应分析
微信是由腾讯公司创造的一款在全国 拥有上亿用户的手机软件,它可以实现语 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发送功能, 还可以群聊,其消耗的流量少,适合大部 分智能手机。目前,微信公众平台在我国 得到了快速发展,几乎每部智能手机里都 安装了微信公众平台 APP。在微信公众平 台运行过程中,所采用的运行方式便是微 信上的一对多媒体发布媒介,该平台改变 了以前相对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从而使 得新闻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方便,最终 让社会信息的传播方式以及其所处的生态 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互动层 面上看,微信公众平台所具备的互动条件 是十分高效的,并且其用户的使用情况十 分频繁,因此,使得微信公众平台吸引了 更多的传统媒体对其的密切关注,更是有 很多的用户都纷纷加入到微信公众平台的 大家庭之中。新闻工作者希望能够通过这 种方式来为传统的新闻行业注入更加新鲜 的血液,使传统品牌充满活力。但是,除 了以上所提到的,微信公众平台在带来积 极影响的同时也给新闻行业带来了一定的 负面影响。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出发,简要 分析了在微信公众平台新闻传播中所存在 的正面以及负面的影响,并通过细致分析 这些造成正负面影响的主要原因,最后阐 述了微信公众平台只能作为新闻传播方式 的补充途径,而不能作为新闻信息的主要 传播途径之一 [1]。 1 微信公众平台中新闻传播所产生的正 效应
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分析研究
![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分析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c550b5a52ea551810a6879a.png)
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分析研究作者:李红昌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11期摘要:新闻媒介对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巨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不仅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新闻媒介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是矛盾的,错综复杂的。
关键词:新闻媒介效应新闻媒介正效应负效应“电视统治一切”,美国著名作家西奥多.怀特用这句话来概括电视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力。
这虽然是极而言之,但新闻媒介对社会的影响,是无法否认的。
新闻媒介的正负两方面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新闻媒介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但新闻失实、信息污染干扰误导受众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已成为人们观察世界的四大窗口,新闻媒介的传播超越时间和空间,把地球上每日每时发生的重大事件迅速地传遍世界各地;它把全球各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土人情形象逼真地显示在人们面前。
可以说,我们对当今世界的了解,绝大多数来自于新闻媒介,个人的亲身经历或人们口口传传是极其有限的。
但正因为我们对新闻媒介的极度依赖、信赖,往往使我们轻信新闻媒介,甚至上当受骗。
这里,万里大造林非法集资诈骗案给了我们深深启迪。
2004年1月,总部设在辽宁省的万里大造林有限公司在内蒙古通辽市注册,注册资本金1000万元,号称“用5年时间投入100亿元,在长江以北14个省份造林1500万亩”。
2008年9月,内蒙古警方向外界公布,内蒙古万里大造林有限公司自2003年以来,以托管合作造林高回报零风险为诱饵,在内蒙古以每亩每年2万到30元不等的价格承包(租赁)土地种植幼苗,或直接以较低的价格购买林地,再以每亩林地2600元左右的价格出售给买受人。
并在全国12个省市区成立了100多家分公司,发展销售人员9000人以上,通过虚假宣传和认购或介绍他人认购“林权”的手段,诱使全国3万多名群众投资所谓速生丰产杨树林,转让林地(林权)43万余亩,涉嫌非法经营等多种经济犯罪,其经营手段已涉嫌非法传销,涉案金额达13亿元。
第二节 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
![第二节 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c1a1ff4fcf84b9d528ea7ab8.png)
三.丰富了知识,却降低了思考能力
电视向人们传播的大量的知识性知识,丰富了人们的见闻。然而, 广播电视所传播的知识往往是零碎而不系统,肤浅而不深刻的。 加上许多哗众取宠的知识节目,给人们的往往是良莠不齐,模糊 不清的陈年旧货。受众沉湎于其中,往往无法独立思考,被媒介 牵着鼻子走,而且与媒介的大量接触往往会挤占通过其他渠道学 习知识的时间,由此造成思考能力的降低,人们的知识水平和认 知能力有下降的危险。
二.新闻媒介连接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 关系
一方面,新闻媒介具有进行宣传,整合社会的功能,媒介不 仅将个人与社会连结起来,而且通过广泛的报道与宣传,加 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彼此的了解与交流。另一方面,新闻媒 介为受众营造的仅仅是一个虚拟的现实,新闻媒介的出现, 使得大量亲身传播为通过媒介的大众传播所取代,人们与世 界的联系表面上加强了,实际上却忽略了和身边的人的人际 交往。
新闻媒介带来的“地球村”
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其它电子媒介的出现,随着各种现代交通方 式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 “村落”。“世界村”(global village)这一 地球村一词是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1967年在他的《理解媒介:人 地球村一 的延伸》一书中首次提出。麦克卢汉对现代传播媒介的分析深刻地改变 了人们——特别是当代青年人,对20世纪以及21世纪生活的观念,他所 预言的地球村在今天的社会已经变成了现实。麦克卢汉看来,“地球村” 的主要含义不是指发达的传媒使地球变小了,而是指人们的交往方式以 及人的社会和文化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交通工具的发达曾经使地球上 的原有“村落”都市化,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被迫中断,由直接的、 口语化的交往变成了非直接的、文字化的交往。而电子媒介又实施着反 都市化,即“重新村落化”,消解城市的集权,使人的交往方式重新回 到个人对个人的交往。“城市不复存在,惟有作为吸引游客的文化幽灵。 任何公路边的小饭店加上它的电视、报纸和杂志,都可以和纽约巴黎一 样,具有天下在此的国际性。”麦克卢汉觉得这个时候时间和空间的区 别变得多余。这种新兴的感知模式将人类带入了一种极其融洽的环境之 中,消除了地域的界限和文化的差异,把人类大家庭结为一体,开创一 种新的和谐与和平。旧的价值体系已经崩溃,新的体系正在建立,一个 人人参与的、新型的、整合的环球村即将产生。事实上,这种环球村已 经产生。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理论,是全球化理论的萌芽,对后来研 究全球化的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媒介融合的正负效应探析
![媒介融合的正负效应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3ece1c938bd63186bcebbc64.png)
媒介融合的正负效应探析作者:陈菁瑶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08期【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媒介融合成为当今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从媒介融合的内涵入手,探讨媒介融合给传媒业带来的巨大潜力,同时从媒介批评的视角来分析媒体融合产生的一些问题和出现的负面效应。
【关键词】媒介融合正效应负效应一、媒介融合的内涵最早提出“媒介融合”一词的学者是美国学者浦尔教授。
1983年,他在《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提出“传播形态融合”,认为媒介融合的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①在我国,具有新意的媒介融合概念,最初是由蔡雯在考察美国媒介发展状况过程中引入中国并加以阐释的。
蔡雯2005年发表了与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有关媒介融合的探讨和对话后,发表了几篇介绍媒介融合的文章。
她认为“媒介融合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集中了各种媒介的操作平台,而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
②此外,丁柏铨教授认为,媒介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物质即工具层面的融合、操作即业务层面的融合、理念即意识层面三个层面的融合,有赖于制度提供创新保障。
③从以上学者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媒介融合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内涵丰富,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从狭义的理解来看,媒介融合多强调的是新闻业务操作层面的融合,而从广义上来说,就包含了媒介经营管理、所有权和意识层面等方面的重新架构和融合。
二、媒介融合的正面效应作为曾经在媒介市场上占据稳固地位的传统媒体正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不断地通过改革和创新寻求出路。
在此背景下,三网融合、媒介融合成为一种紧跟时代步伐、有效应对挑战的有力措施。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报道的形态、发布平台、传播渠道、接受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及其他新媒体的传播手段相互交融,共同构筑了一个纵横交错的媒介网络。
媒介融合也给新闻业带来了一系列让人耳目一新的变化。
1、传播者多元化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新闻传播者也渐渐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任何人在新闻现场都可以对新闻进行简单的描述并借助网络得以传送,尤其是微博兴起以来,随时随地140字就可言简意赅传播信息,表达诉求。
浅论新闻报道传播的“正能量”和“负能量”
![浅论新闻报道传播的“正能量”和“负能量”](https://img.taocdn.com/s3/m/08e2dd35fad6195f312ba63b.png)
浅论新闻报道传播的“正能量”和“负能量”媒体对新近发生事件的报道称为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向大众传递着政治经济、百姓民生文化娱乐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以满足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
将其引发的不同社会效果分类,带给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成功、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那新闻报道传播的就是“正能量”,“正能量”能让公众积极、豁达、理性,促进社会和谐。
反之,一味“博眼球”,强化社会阴暗面,使公众带来恐慌情绪,产生社会经济恶化、群众道德败坏、治安环境恶劣、社会动荡不安等错觉,这就是传播“负能量”,“负能量”使人消极、狭隘、偏激,加重一些人的消极或仇恨心理,进而引发社会矛盾。
一、新闻报道的“正能量”和“负能量”从字面上来看,“正能量”和“负能量”是一对反义词,从它们起到的作用来看,它们也是截然相反的两个词语。
笔者认为,它们的正反效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新闻报道传播的“正能量”有利于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负能量”影响社会经济稳定。
社会经济建设在任何新闻报道中都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
在经济新闻中,好的新闻报道就是好的精神产品,就能转化为物质财富,甚至成为全社会的福祉。
例如2016年12月11日有媒体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提2016年经济工作5项任务》,及时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同天报道的《中央经济会议:经济仍面临不少困难下行压力较大》提出了存在的问题。
相关报道一方面围绕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及时报道经济社会发展动态,正确传递发展思路,把各地各单位部门的工作思路通过媒体向联盟社会发布,相互启发。
另一方面,把各地各单位部门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难题、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群众的愿望、要求、呼声等收集回来,反馈给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从而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新闻报道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这两篇报道,让公众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也了解了可能会遇到的阻力,有展望、有分析、不隐瞒、不浮夸,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勾画出2016年的经济发展路线图,给人带来前进的力量。
浅论新闻报道传播的“正能量”和“负能量”
![浅论新闻报道传播的“正能量”和“负能量”](https://img.taocdn.com/s3/m/71cb9852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2e.png)
浅论新闻报道传播的“正能量”和“负能量”【摘要】新闻报道在社会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正能量和负能量是新闻报道中常见的两种表现形式。
正能量是指积极向上的信息,能够带给人们正面的影响和启示;负能量则是指消极压抑的信息,容易引发人们的焦虑和恐慌。
在新闻报道中,正能量的体现可以激励人们积极面对生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负能量的传播则可能诱发负面情绪,误导公众观念,甚至引发社会恐慌和不安。
新闻报道传播正能量至关重要,有助于建立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建议媒体加强正能量的传播,引导社会正能量的集聚,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新闻报道、传播、正能量、负能量、社会影响、积极、消极、重要性、建议、体现1. 引言1.1 新闻报道的重要性新闻报道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是人们获取最新资讯和了解社会动态的重要途径。
新闻报道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还可以向社会传递各种价值观和观点。
通过新闻报道,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扩大自己的视野,认识不同的文化和思想。
新闻报道还可以起到监督和批评的作用,它可以揭露社会问题、揭霜腐败行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新闻报道能够让事实真相得到曝光,让民众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新闻报道对于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它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还可以引导公众舆论,推动社会风气的良好发展。
新闻报道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传递信息的功能,更体现在其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力。
1.2 正能量与负能量的概念正能量与负能量是当前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也是新闻报道中经常被提及的概念。
正能量一词最早起源于网络用语,通常用来形容积极向上、正面引导人们的信息或情感。
在新闻报道中,正能量指的是那些能够传递积极、向上、正面信息的报道内容,能够给人们带来正面的情感体验和启发。
与正能量相反的是负能量,即传递消极、压抑、负面信息的报道内容,可能会给人们带来焦虑、压力甚至挫败感。
分析微信公众平台新闻传播正负效应
![分析微信公众平台新闻传播正负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188a0b4d4b73f242326c5f59.png)
2018.4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新媒新论近几年来,微信的用户在呈正比例增长,人群分布广泛,年龄范围广泛,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喜爱。
为此,微信推出了一款叫公众号的功能,作为一个传递新闻的平台,用户只需关注公众号,每天都能够关注新闻及其动态。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新闻的时效性已经达到了大家的认可,另一个问题出现了,那就是真实性。
如果新闻的真实性不能得到及时的答复,那么新闻的传播速度越快,受众会越来越多,这个新闻的“后果”就不可估量了。
一、微信公众平台新闻传播的正效应(一)刺激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当下,新媒体的运用已成为大流趋势,传统媒介正在走下滑线,如报纸、杂志。
然而,微信的出现,正好刺激了这些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
如果一个杂志公司需要推销自己,制作一款软件,需要耗费财力与物力,极大的损失了公司的利益。
而微信不一样,只需要建立一个公众号,引发大家的关注,每天传递杂志的消息即可。
所以,公众号的建立为传统媒介提供了一种更为便捷的传播方式,从反向刺激传统媒介的销量。
另外,面对这种困境,传统媒体只能迎难而上,否则就面临着出局的危险,所以,当下的传统媒体都在加快转型,努力适应这个世界的发展。
(二)推出了互动功能第一,公众号是一个平台,后台有运营操作的员工,用户只需在微信对话框内输入自己想说的话,工作者便可以收到。
无论是建议还是赞扬,都为读者与公众号之间搭起了桥梁。
第二,引发热议。
公众号启用了评论功能,用户在读完这篇文章,可以在下方说出自己的想法。
比如,在今年十九大期间,有一个公众号推出了互动模块,抛出一个话题:“你对十九大有什么寄语”。
这个话题的出台,立马吸引了大批网友留言。
一方面,作者可以了解用户的需求,找到方向,打造适合群众的信息[1]。
另一方面,新闻媒介可以收集网友的意见编辑成文章,及时传递。
最后,图片与声音的运用。
自从微信推出语音功能后,广播行业的发展有了新希望。
广播行业可以借助公众号,提供声音素材,并且与听众开启语音互动,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距离[2]。
最新-微信新闻传播正负效应探析 精品
![最新-微信新闻传播正负效应探析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41f515274a7302768e993929.png)
微信新闻传播正负效应探析摘要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进入了新媒体时代。
微信以其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强大的互动功能,引起了很多传统媒体的关注。
为了迎合时代的发展,以及希望藉由微信具有的强大互动性和很高的用户到达率,能为传统的新闻品牌注入新鲜的血液,许多传统媒体都纷纷注册成为微信公众平台的新用户。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视角,对微信公众平台新闻传播正负效应作进一步的分析。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新闻学;传播效应;正负效应微信是一款应用在智能手机上的第三方应用程序,是由腾讯公司开发的即时信息软件。
由于腾讯具有庞大的用户基础,涵盖了很多独特功能,使得微信在刚推出时,就受到了广大用户的喜爱,发展的速度极为迅速,所涉及的功能也越来越完善。
它的出现引发了一场由移动终端作为基础平台的新媒体技术革命,打破了传统的交流方式,使得人们的沟通方式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微信公众平台是依附在微信上的一种一对多的媒体发布平台,它革新了信息传播的渠道,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快捷,对社会信息传播方式以及信息的生态环境都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
微信公众平台以其强大的互动性和很高的用户到达率吸引了许多传统媒体的热切关注,很多用户纷纷加入到微信公众平台的行列。
希望能以此为传统的新闻品牌注入新鲜的血液,开创信息传播的新渠道,让信息传播更加高效、快捷。
但是,与此同时,它也给新闻传播带来了许多负面的效应。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微信公众平台新闻传播正负效应,并通过分析这种正负效应产生的原因,论述微信公众平台只能作为新闻传播的补充,而不能作为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
一、微信公众平台新闻传播正面效应一新闻素材的采集更加方便快捷。
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所携带的大量信息源,传统的新闻媒体可以更方便快捷地对即时新闻信息进行大范围的采集。
由于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反馈信息迅速、快捷、经济,且形式多样的优势,使得它非常适合用在对一些大型社会性议题在普通大众中的海量采集。
浅析多媒体课件在新闻学中的正负效应
![浅析多媒体课件在新闻学中的正负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2c1a65e64afe04a1b071de64.png)
力 , 而 发 挥 多 媒 体课 件 的 正态 效 应 ; 过度 依 赖 课 件 反 而 会造 从 但 成 的师 生 互 动 交流 少 、 教学 过程 控 制 不 够 规 范 等 问题 , 出现 课 件
教 学 的异 化 现 象 。
一
、
新 闻 学 多媒 体 课件 教 学 中的 正态 效 应
( ) 一 多维 度 感 官刺 激 : 直观 化 海量 的信 息 为 新 闻 学 提 供 了 丰 富 的可 利 用 的 资 源 , 外 , 此 随 着 视 听 信息 越 来 越 被 公 众 所 接受 ,信息 的传 播 媒 介 已 经变 得更 加 多 元 化 , 此 , 学 活 动 中也 应 适 应 这 一 变 化 , 效 的利 用 多 因 教 有 元 化 的信 息模 式 , 多维 度刺 激 学 生 的 感 官 , 以达 到 更 好 的教 学 效
( ) 息过 载 一 信
[] 卓. 4杨 多媒 体 课 件 在 新 闻 学 中的 应 用 Ⅱ. 春 大 学 学 报 , J 长
20 () 0 4, 8 .
( 文 是 河 北 省教 育厅 课 题 《 媒体 课 件 在 新 闻教 学 中的 应 本 多 用研 究》 项论 文 , 目编 号 S 9 0 1 结 项 0 10 )
体 , 堂 授 课 不 能 “ 刀 切 ”新 闻 学课 堂 不 是 电影 院 、 师 更 不 课 一 , 老 是幻 灯 放 映 员 或 电影 放 映 员 。 在教 学 过 程 中教 师 应 明确 自己 的 主导 地 位 , 理 的设 计 和 组 织课 堂教 学 。 合 多 媒 体 教 学 在 新 闻学 中有 着 不 容 轻 视 的 优势 ,然 而 是 否 能 够 成 功 的应 用 多 媒 体 课 件 辅 助 教 学 却 受 到 多 方 面 因 素 的制 约 , 所 以我 们 必 须 全 面认 识 多 媒 体 在 教 学 中 的 正 负效 应 ,不 断 探 讨 和 研 究 , 能 使其 真 正 起 到 优 化课 堂 教 学 的作 用 。 才
最新-微信新闻传播正负效应探析 精品
![最新-微信新闻传播正负效应探析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41f515274a7302768e993929.png)
微信新闻传播正负效应探析摘要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进入了新媒体时代。
微信以其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强大的互动功能,引起了很多传统媒体的关注。
为了迎合时代的发展,以及希望藉由微信具有的强大互动性和很高的用户到达率,能为传统的新闻品牌注入新鲜的血液,许多传统媒体都纷纷注册成为微信公众平台的新用户。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视角,对微信公众平台新闻传播正负效应作进一步的分析。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新闻学;传播效应;正负效应微信是一款应用在智能手机上的第三方应用程序,是由腾讯公司开发的即时信息软件。
由于腾讯具有庞大的用户基础,涵盖了很多独特功能,使得微信在刚推出时,就受到了广大用户的喜爱,发展的速度极为迅速,所涉及的功能也越来越完善。
它的出现引发了一场由移动终端作为基础平台的新媒体技术革命,打破了传统的交流方式,使得人们的沟通方式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微信公众平台是依附在微信上的一种一对多的媒体发布平台,它革新了信息传播的渠道,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快捷,对社会信息传播方式以及信息的生态环境都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
微信公众平台以其强大的互动性和很高的用户到达率吸引了许多传统媒体的热切关注,很多用户纷纷加入到微信公众平台的行列。
希望能以此为传统的新闻品牌注入新鲜的血液,开创信息传播的新渠道,让信息传播更加高效、快捷。
但是,与此同时,它也给新闻传播带来了许多负面的效应。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微信公众平台新闻传播正负效应,并通过分析这种正负效应产生的原因,论述微信公众平台只能作为新闻传播的补充,而不能作为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
一、微信公众平台新闻传播正面效应一新闻素材的采集更加方便快捷。
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所携带的大量信息源,传统的新闻媒体可以更方便快捷地对即时新闻信息进行大范围的采集。
由于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反馈信息迅速、快捷、经济,且形式多样的优势,使得它非常适合用在对一些大型社会性议题在普通大众中的海量采集。
新闻媒介效应面面
![新闻媒介效应面面](https://img.taocdn.com/s3/m/431c21ee856a561252d36f47.png)
然而,虚拟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不能等于现实社 会中的交往能力,就向虚拟社会的交往不能代替 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一样。虽然电车男在现实生 活中交往能力低下,但是他是真正的参与者,他 的交往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小 说本发行不久,也就是05年11月份,现实生活中 的御宅族青年“电车男”就和爱马仕小姐共结连 理步入了礼堂,当时这一消息被当作日本各大报 纸的头条发布,无论是喜欢这本小说的民众还是 网虫们都为他们祝贺。电车男而那些出谋划策的 网意见再高明,也只是在纸上谈兵,如果他们一 直和现实的交往绝缘的话,他们的现实交往能力 会退化到零。
在facebook上有将近五亿网民组成了虚拟的网络群体但有研究表明一条村落到150人就将面临分裂微博上那151个与你互粉的人最终也只是虚假的繁荣网络社会中其实很多都是扮演最熟悉的陌生什么是新闻的正负效应新闻媒介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了人们眼底但新闻失实信息污染干扰受众新闻媒介连接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丰富了知识降低了思考能力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发了个人无限的欲望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却污染了社会空媒介特别是新媒介的特点虚拟化让一些人沉溺其中而忽视关注身边的亲朋好友冷漠化用电脑手机等代替面对面的交流公开化把自己的一些私密东西暴露出来浮躁化人们对任何事物包括情感都开始走高速化低俗化增加了人们对色情商品等危险物的接触几率新闻媒介的优势可以拓展自己的交友圈大众之间有更强的交互性易于传播范围广覆盖全信息量大方便快捷你还愿意动手写写信吗
随着都市化、IT化、电玩产品热潮,在我国 和其他国家其实也有不少此类男人潜伏与 大家身边。这和日本学者中野收在《现代 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提到的“容器人” 的行为特点很相似。中野收进一步提出, 这个概念是建立在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 现象——“媒体依存症”的基础上。这个电 影通过电车男的形象和几位典型的网友形 象集中反映了这种社会病症:
新闻媒介的负效应举例
![新闻媒介的负效应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47716af03186bceb19e8bbde.png)
新闻媒介的负效应举例【篇一:新闻媒介的负效应举例】新闻媒介的正效应和负效应。
1、新闻媒介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但新闻失实,信息污染干扰误导受众。
一方面,新闻事业具有沟通情况,提供信息的功能,新闻媒介通过大量的新闻、评论、广告,把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庞杂的信息呈现给受众,为受众的决策提供依据。
另一方面,新闻媒介通过新闻选择和议题设置,构筑起虚拟的媒介环境,由于种种原因,媒介环境与真实环境并不一定相等,从而有可能为受众提供错误的信息,误导受众。
新闻媒介连接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
一方面,新闻媒介具有进行宣传,整合社会的功能,媒介不仅将个人与社会连结起来,而且通过广泛的报道与宣传,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彼此的了解与交流。
另一方面,新闻媒介为受众营造的仅仅是一个虚拟的现实,新闻媒介的出现,使得大量亲身传播为通过媒介的大众传播所取代,人们与世界的联系表面上加强了,实际上却忽略了和身边的人的人际交往。
3、新闻媒介丰富了知识,却降低了思考能力。
一方面,新闻媒介具有传播知识、提供娱乐的功能。
媒介通过其所提供的大量信息,向受众传播了大量丰富的知识。
另一方面,媒介所传播的知识往往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而且往往良莠不齐,真实性有待考察,失之肤浅,受众沉湎于其中,往往无法独立思考,被媒介牵着鼻子走,而且与媒介的大量接触往往会挤占通过其他渠道学习知识的时间,由此造成思考能力的降低,人们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有下降的危险。
4、新闻媒介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诱发了个人无限的欲望。
一方面,媒介的出现打开了人们的视野,从媒介出现以前的纵向比较的习惯,转变为现实的横向比较,从而从安于现状到不满现状,最后来改革现状,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
另一方面,媒介有时会给人带来不切实际的虚荣心和诱惑,引发个人的无限欲望,如果这些欲望没有诉诸良好的途径,而是走向极端,就会造成社会的潜在威胁,也对个人的健康发展不利。
5、新闻媒介促进了人类的文明,却污染了社会空气。
从“新闻已死”言论看当前新媒体负效应
![从“新闻已死”言论看当前新媒体负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082be3adaef8941ea76e0584.png)
从“新闻已死”言论看当前新媒体负效应作者:姜明来源:《活力》2018年第19期【关键词】新媒体;负效应;成因分析2018年3月23日,《上海商报》评论版主编陈季冰先生在腾讯·大家头条发表《新闻已死,无人在意》一文,取得90万级的阅读量和5万多转发。
“新闻已死”时至今日已成为一个关乎公众利益的问题,从中我们能看到新媒体迅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一些负效应。
笔者旨在分析负效应的成因以及对未来的几点探讨。
一、新媒体负效应成因分析1.传统媒体人大量流失1994年4月20日,中国全面接入国际互联网,自始依托互联网传播、新媒体应运而生。
2008年,网络媒体开始跻身主流媒体。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不可谓不惨烈:2013年8月,《人民日报》刊发文章,仅邮政报刊亭全国5年就关闭了万余个。
这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买报纸杂志的人少了。
此后,不断有报刊停发、报社欠薪的消息传出。
2016年12月28日晚,《国际先驱导报》宣布停刊。
2017年伊始,《东方早报》《渤海早报》《京华时报》相继宣布休刊。
这一年,随之关闭的还有美国《新闻周刊》。
一些报纸休刊的同时,一些报纸还面临新闻从业人员大量流失的窘境。
2013年8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媒体从业人员存在大量流失的现象,11.44%的媒体从业人员后来脱离媒体,转而从事其他行业。
其中传统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人员流失最为严重,达到了13.85%。
大量媒体人流失导致新闻质量严重下滑。
2.新媒体对量的追求,导致质的缺位曾有公众号评论,各家报社虽然停刊,但都保留了新媒体部分,这是“失去纸张的枷锁,新闻获得的是整个世界”。
然而,从近些年新媒体的发展来看,新闻内容的量是上去了,但质并没有得到大幅提升,而这些量更多的还是重复性新闻。
众所周知,新媒体运营是逐“量”的(当然量也是利),而一个原创新闻产品需要很多时间与金钱成本,人员、差旅费、采访设备等等,转载一篇文章又需要多少成本呢?复制、粘贴!于是,在网上大量信息被稀释的压迫下,迅速见效见量成为各家追求的目标。
论新闻媒体的负功能
![论新闻媒体的负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31c697e1856a561252d36fec.png)
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设计)题目:论新闻媒体的负功能所属系别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撰写日期年月摘要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而新闻传媒则离民众越来越近,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打开了人们的视野,舆论引导听众,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正面引导的情况下,也具有负功能的影响,错误的引导人们,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因此分析新闻媒体的负功能对于防范和制止其发生,真正是欣慰在涉过效果中最大程度地接近出新闻正确引导舆论的初衷。
本文主要概述了新闻媒体的负功能影响,并提出了如何防止这些负功能的产生做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新闻媒体;负功能;误导作用;防范AbstractAt presen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while promoting the arrival of information age, the news media is near the people more and more, has changed people's concept of time and space, opened the field of vision of people, public opinion guiding the audience,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case of positive guidance, also has a negative effect, error the guide people, created more problems, so the analysis of news media 's negative function for the prevention and suppression of its occurrence, really is relieved that wade effect most close to the correct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s of original news.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news media 's negative effects, and puts forward how to avoid these negative function has done a detailed analysis.Key words: news media; negative function; misleading; guard against目录1 引言 (1)2 新闻媒体功能的概述 (1)3 新闻媒体的正负功能 (3)3.1新闻媒体的作用 (3)3.2新闻媒体的负功能 (4)3.2.1 传播信息的负功能 (4)3.2.2 传播知识的负功能 (4)4 以法治新闻为例谈新闻负功能 (5)4.1对新闻事件当事人的负面影响 (5)4.2对听众的负面影响 (6)5 如何避免新闻媒体的负功能影响 (7)5.1尊重他人权利,加强新闻自律 (7)5.2确保新闻的客观公正 (8)5.3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8)6 总结 (8)参考文献 (9)1 引言新闻媒体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关于它的定义也有种种,但是任何一个简短的定义都不可能概括他的全部特征,只能做出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比较赞同郭庆光教授的界定: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新闻媒介正负效应的看法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传媒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新闻传播业繁荣发展和竞争加剧的同时,也出现了媒体行为的违规和越位现象。
“谁来监督媒介”成为传媒业界内外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大众传媒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受商业化侵蚀而出现的正负效应也显而易见,引起业界乃至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忧虑,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兴利除弊?
【关键词】新闻媒介;电视;知识
新闻媒介对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从新闻传播的实际效果看,新闻媒介的正负效应是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新闻媒介展现了整个世界,但一些新闻失真却干扰误导了受众
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观察世界的四大窗口,新闻媒介的传播超越时间和空间,把地球上每日每时发生的重大事件迅速的传遍世界各地;它把全球各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土人情形象逼真的展示在人们面前。
人们对当今世界的了解,绝大多数来自于新闻媒介,个人的亲身经历或人们口口相传是及其有限的。
但正因为人们对新闻媒介的极度依赖、信赖,往往使人们轻信新闻媒介,甚至上当受骗。
二、新闻媒介连接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
新闻媒介把个人和世界联系起来,增强了各国、各地区人民的彼此了解和交流。
人们常说:广播电视把偌大的地区变成了一个小小的“世界电视村”。
但是,在这个“世界电视村”里,构成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之间却由于广播电视而日益变得封闭起来,变得“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
据美国、日本近年来的调查,每人每天用于看电视、听广播的时间平均在6小时以上,中国城市居民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也已达108分钟,为每天平均拥有闲暇时间183分钟的59.1%。
这意味着,许许多多的人下班回家就足不出户,关起门来不是看电视就是听广播。
人与人之间的亲身交往被人与机之间的交流所取代,人际交往日益淡漠。
而在家庭内部,广播电视有时也会成为拆散家庭的分离器。
1998年法国举办第16届世界杯足球赛期间,法国及西欧很多国家出现了大群被称为“足球寡妇”的家庭主妇。
因为她们的丈夫或去现场看比赛,或回家就成夜守着电视机看比赛,而且脾气特别暴躁。
有些家庭主妇无法忍受,干脆离婚了事,有人哀叹电视“团结世界,拆散家庭”。
三、丰富了知识,却降低了思考能力
新闻媒介是知识的“百宝箱”,人们从中了解到许多古今中外、天上地下的知识,大大丰富了人们的见闻。
但除了正规的电视教学课程外,广播电视所传授的
知识毕竟是零碎而不系统、肤浅而不深刻的,加上许多哗众取宠的知识节目,给人们的往往是良莠不齐、模糊不清的陈年旧货。
一个电视迷的脑子里充塞着许多杂乱无章的零碎知识,他们可能无所不晓,但却一无所长。
相比而言,读报还给人们留下思考的时间,但人们听广播、看电视的兴趣往往胜过读报纸。
一个人每天有五六个小时被广播电视“牵着鼻子走”,根本无法独立思考,这必然使他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思维能力降低,学业成绩大受影响。
美国的许多研究报告都指出,今天的电视一代年轻人,在读、写和想象力方面,不如过去的一代人,因为电视取代了他们童年时代的传统的成长方式。
电视代替了受众的思想,电视控制了人们的思想,这就易于使受众的思想趋于简单化。
四、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诱发了个人无限的欲望
新闻媒介打开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做不同时空的比较,即现实的横向比较,从而从安于现状到不满现状,最后来改变现状。
新闻媒介导致的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变化。
它赋予人们改变现状的紧迫感、努力追赶先进的强烈愿望,从而加快了社会前进的节奏。
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成了推进世界前进的一个动力源。
但这既可以成为改变现状、造福社会的力量,也可以诱发个人不切实际的求名、求利、求享乐的欲望。
新闻媒介的这种诱惑使一些人铤而走险,或者由于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发出喋喋不休的牢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潜在威胁。
五、促进了人类的文明,却污染了社会空气
新闻媒介源源不断的向人们输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沟通国内外的联系,促进了上下左右的交流,这大大加快了社会民主化的进程,加强了经济的横向联系。
新闻媒介对社会进步和繁荣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同样显而易见的是,新闻媒介尤其是广播电视的不少节目污染了社会空气,这在西方社会表现的尤为明显。
美国、法国、日本等国科研人员的大量调查都证明,广播电视中的黄色新闻和色情片、凶杀片泛滥成灾,直接导致了犯罪率的上升。
卜卫经过长达10年的调查观察写成《大众传媒对儿童的影响》一书,以确凿数据显示:媒介暴力具有引发和强化儿童实施暴力行为的作用。
新闻媒介的巨大功能带给社会的实际影响是有利也有弊的。
如何兴利除弊,关键在于人们怎样运用它。
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说过:“电视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但人类是否能享受到它的好处,主要取决于人们运用它的智慧是否能与发明它的智慧并驾齐驱。
”这个“运用”,既是指新闻媒介的传者,也包括新闻媒介的受者。
这是家庭、个人的问题,更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雷跃捷.新闻理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08-08.
[2]王振业,李舒.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3]吴文虎.传播学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