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性报道对媒体的影响

合集下载

从香港《东周刊》事件看传媒报道的价值取向

从香港《东周刊》事件看传媒报道的价值取向

近日,许多报纸在娱乐版用较大版面报道了被炒得沸沸扬扬的香港《东周刊》事件:2002年10月30日,香港《东周刊》用一幅女星被虐裸照作为封面,题为《字母女皇被虐裸照曝光》,内容是说一名神秘人日前向该刊编辑部提供一幅女星真实半身裸照。

照片中女星正垂头痛哭,显然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被强行拍摄,由于《东周刊》在刊出这幅照片时用方格做了眼部遮挡,所以无法直接辨认女星身份,但是台湾某报根据《东周刊》文内所给的种种相关提示推测出女星真实身份。

这一事件引起香港各界的强烈谴责。

成龙和梅艳芳等香港著名演艺界人士都出面声讨《东周刊》,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11月2日公开谴责这一事件,表示高度关注,他指出,《东周刊》事件抵触了香港社会的道德价值,引起了社会人士的公愤。

该周刊隶属于香港英皇集团,其大股东杨受成11月2日发表声明,对旗下的《东周刊》刊登裸照封面感到十分震怒及羞愧,他要求《东周刊》立即停刊,并马上采取善后措施,而《东周刊》的3名主管随后宣布引咎辞职。

香港多家报纸发表评论,批评《东周刊》行为不负责任。

香港演艺界代表强烈呼吁"社会上有良知的个人和团体,罢买、罢看,抵制个别不良媒体,强烈要求自由而负责的新闻媒体发挥拨乱反正的作用,免于向下沉沦"。

《东周刊》停刊并未平息演艺界对裸照事件的怒气。

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11月3日如期举行演艺界抗议集会,500名来自演艺界、教育界、妇女界及宗教界人士参加,总会点名要求《东周刊》母公司英皇集团老板杨受成公开解释事件,包括为何不阻止刊物出版及交代如何弥补受害人伤害等。

此外,总会劝喻事件受害女星公开露面,勇敢地面对事件。

3日,裸照影射的女星发表书面声明:诚挚地盼望,今后传媒朋友们在面对类似的悲剧时,能够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为受害者和他们的家人着想。

她说,如果我们每个人心存善念,这个社会就能多一些希望,世界也能多一些和平。

《东周刊》事件令各界要求传媒反思,它的停刊是一个让传媒冷静的机会,传媒应该趁这次机会审视本身的责任,在新闻自由之外,亦要兼顾新闻道德;社会也应该讨论,需要一个怎样的传媒。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1. 引言1.1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的现状当前社会,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象日益严重。

虚假新闻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误导大众的认知和判断。

由于新媒体的便捷性和广泛性,虚假新闻往往能够快速传播到各个角落,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于信息获取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靠性,虚假新闻往往能够混淆视听,误导公众的认知。

新媒体平台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一条虚假新闻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全球范围内,影响巨大。

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审查制度,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虚假新闻谋取暴利,严重损害社会整体利益。

面对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我们需要深入认识其危害性,加强监管执法,提升公众媒体素养,共同努力遏制虚假信息的传播,维护社会信息传播的健康环境。

1.2 虚假新闻传播的危害虚假新闻会误导公众的认知和观念。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很难分辨真假信息,一旦误信了虚假新闻,可能导致错误的判断和行为,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

虚假新闻会破坏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

一些恶意制造的虚假信息,往往会引发社会恐慌、群体事件甚至暴力冲突,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虚假新闻会损害个人和机构的声誉。

一旦被虚假新闻攻击,无辜的个人和机构可能面临名誉受损、信誉受损等问题,甚至会影响到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虚假新闻会扰乱信息秩序,导致疑似真实信息被淹没。

一旦虚假信息泛滥,真实信息很难传播,公众容易被混淆,导致信息不对称,影响社会的信息传播效率和质量。

虚假新闻的传播危害不容忽视,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遏制和消除。

1.3 应对虚假新闻传播的建议一、加强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的虚假新闻监管机制,对发布虚假信息的新媒体平台和个人进行严格处罚,提高违法成本,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

二、提升公众媒体素养:加强对公众的媒体素养培训,教育公众如何正确辨别真假信息,提高信息获取和评判的能力,从而有效抵制虚假信息的传播。

浅析批评性报道对媒体的影响

浅析批评性报道对媒体的影响

本 和高 代 价 。做 揭 露性 报道 需 要 付 出高 成本 。 以 从如 下 三 方 面来 看 : 可 一是 做 揭 露 性 报 道 需 要 做 大量 的 采 访 、调 查 、 取 证 . 要投入大量的人力 、 力 、 需 物 财力 . 所 以 , 少 雄 厚 的 资 金 支 持 , 露 性 报 道 要 缺 揭 么 做 不完 善 . 么 做不 彻 底 . 有 可 能 因 要 也
增加 许 多 人 为 的 阻 力 .这 又增 加 了揭 露
性 报 道 的 成 本 。 三 是 随着 媒 体 一 窝 蜂 的 跟进 . 以及 各 种 法 律 、 度 逐 渐 健 全 、 制 完 善 ,各 种 违规 性 操 作 以及 黑 幕 将 会 越 来 越 少 。 此 。 寻 、 掘 “ 幕 ” 成 本 将 因 搜 挖 黑 的 会 越来 越 大 。 此 , 龙 江新 闻广 播 的揭 因 黑 露性 报 道 一 向 比较 慎 重 , 帖 , 意把 握 妥 注 分寸。
保 证 了记 者 采 访 活 动 中的 顺 利进 行 。
2媒 体 做 揭 露 性 报 道需 要 付 出高 成 .
的 呐喊 重 新 唤起 社 会 的 诚信 。 实 证 明 , 事 在 社 会 责 任 的 履 行 上 ,媒 体 在 一 系 列 “ ” 件 的 曝光 和解 决 中发 挥 了非 常 重 黑 事 要 的作 用 . 净 化 社 会 空 气 、 定 社 会 经 为 稳 济 秩 序 、揭 露 打 击 犯 罪 做 出 了 应有 的 贡 献。 在媒 体 市 场化 进 程 中 , 露 性 报道 也 揭
做 揭 露 性 报 道需 要付 出高 代 价 。主
要 有 以下 两 方 面 :一 是 因 为揭 露 性 报 道
有 新 闻 报 道 都 应 当遵 循 的 最 基 本 的 原 则 。 揭 露 ” 等 于主 观批 判 . “ 不 被揭 露 者 也

谈当前新闻报道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谈当前新闻报道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目录•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新闻报道的敏感性•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01维护公信力真实的新闻报道能够赢得观众的信任,使媒体机构建立起良好的公信力。

02传递准确信息只有真实的新闻才能准确传递事件的真实情况,避免误导公众。

03促进社会正义真实的新闻报道能够揭露社会的不公,推动社会进步和正义。

真实性的重要性误导公众01虚假新闻会误导公众的认知,导致人们对事实的理解产生偏差。

02损害公信力虚假新闻一经揭露,将严重损害新闻机构的公信力,影响其后续的新闻报道。

03引发社会恐慌部分虚假新闻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社会恐慌,如夸大其词的疫情报道等。

虚假新闻的危害如何确保新闻真实性•严谨采访: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的采访,多方面了解事件真相,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信息的传播。

•提高新闻人员素质: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新闻报道真实性的重要性,并坚守职业道德。

•总结起来,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不仅关乎媒体机构的公信力,更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保障。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真实性的重要性,警惕虚假新闻的危害,并积极采取措施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只有客观真实才能准确反映事实,避免误导读者,维护新闻公信力。

真实反映事实增强可信度促进理性思考客观的新闻报道能够增强新闻的可信度,让读者更加信任媒体,从而树立媒体的权威性。

客观的新闻报道有助于读者进行理性思考,减少情绪化的偏见,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030201客观性的意义主观色彩过浓的新闻报道,往往会扭曲事实,偏离真相,给读者带来误导。

扭曲事实主观色彩强烈的新闻报道容易引发读者的情绪波动,导致社会舆论的失控,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

引发情绪波动过多的主观色彩会损害媒体的公信力,使读者对媒体报道的真实性产生质疑。

损害媒体公信力主观色彩的影响深入调查多角度呈现对于同一事件,应从多个角度进行报道,充分呈现事实的全貌,避免片面和偏颇。

新闻报道中的侵权与隐私保护

新闻报道中的侵权与隐私保护

新闻报道中的侵权与隐私保护新闻报道作为传媒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播信息、观点以及揭示社会问题的重任。

然而,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侵权问题和隐私保护问题常常引发争议。

本文将探讨新闻报道中的侵权行为以及应采取的隐私保护措施。

一、新闻报道中的侵权问题1. 涉及隐私的侵权在追求独家新闻或者吸引眼球的诉求下,部分新闻机构和记者会侵害个人的隐私权。

例如,未经当事人同意,擅自曝光其私人生活、家庭问题或个人情感等。

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个人的尊严,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精神损害。

因此,加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严禁擅自揭露他人隐私,是新闻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2. 虚假报道的侵权虚假报道不仅误导公众,破坏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也可能对个人或机构造成巨大的声誉损失。

为了追求点击率和曝光量,有些媒体不择手段地发布未经核实或者捏造的新闻,违背了新闻报道真实、准确的原则。

因此,严格约束虚假报道的产生,将是保护公众利益和个人权益的必然要求。

二、隐私保护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1. 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包括个人的姓名、年龄、住址、照片等,这些信息应该得到合理保护。

新闻报道过程中,应注意遵循隐私保护原则,尊重个人隐私权。

当事人对于是否公开其私人信息应有自主权,新闻报道者应该尊重并严格把握边界。

2. 公众权益的平衡新闻报道旨在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帮助公众了解社会事件和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平衡公众的知情权和个人的隐私权。

对于一些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或公共利益的事件,适度披露相关信息是合理的。

然而,在报道个人隐私问题时,媒体应当谨慎行事,遵循隐私保护的原则。

三、加强1. 建立法律法规国家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立健全的侵权与隐私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相关权益的界定和保护范围。

依法严惩违法行为,保障公众知情权和个人隐私权的平衡发展。

2. 媒体自律规范新闻媒体应当加强自身的伦理道德建设,建立健全自律机制。

如推出新闻协会或监管机构,制定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并对违规行为进行惩处。

揭露性报道对媒体的影响初探——从经营媒体的角度

揭露性报道对媒体的影响初探——从经营媒体的角度

中 图分 类 号
G 1 22
中 国 从计 划 经 济 转 向市 场 经 济 , 与此
同 时 ,中 国 的媒 体 也 渐 渐 走 上 商 业 化 与市
场 化 的道 路 , 始 注 重 “ 营 ” 以接 受 市 场 开 经 ,
l 揭露 性报 道的 正面效 应
质 是 “ 响 力 经 济 ” 揭 露 忭 报 道 做 得 成 功 影 ,
志 相 关栏 目的设 置 成 功 ,使 全 国 各类 媒 体 要 表 现 在 :

切 。这 就要 求媒 体 能 够 提 供 一 个强 有 力 的背 景 支 持 ( 台支 持 ) 另外 , 体需 要 拥 后 。 媒
群 起 跟 之 。可 以说 , 中 国 社 会 转 型 期 间 , 在
首 先 . 读 者 心 理 掌 来 讲 , 而 报 道要 有 丰 富 的 信 息 资 源 ,才 能保 证 揭 露性 报 道 从 负
维普资讯
理 论视野
揭露性报道对媒体 的影 响初探
从 经 营媒 体 的 角度
刘 合 强
( 中科 技 大 学新 闻与信 息传播 学 院 湖 北 武 汉 华
摘 要
40 7 ) 3 0 4 源自从 经 营媒 体 的 角度 , 不是 从 常规 的媒 体 责任 和 新 闻人 责 任 的 角 度 来 探 讨 揭 露 性 报 道 给 媒 体 带 来 而
于媒 体 知 名 度 的建 立 ,在 日趋 激 烈 的 媒 体 了许 多 鲜 为 人 知 的 内幕 信 息 。领 导 人 胡舒
立 的新 闻理 念 以及 领 导 能 力 和 人 际 关 系 网 其 次 , 闻传 播 学 有 关 理 沧认 为 。 众 也 是 别 的 财 经 媒 体 所无 法 复 制 的 。 新 受

调查性报道的特点及采写要求

调查性报道的特点及采写要求

调查性报道的特点及采写要求作者:刘保全来源:《新闻爱好者》2015年第02期摘要: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报道方式,是新闻工作者针对被掩盖或者被忽视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以及社会问题,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

它被称作媒体的利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从当前媒体上呈现的一些调查性报道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选题不精、调查不深、批评监督没有威力,致使利器不利,成为无查处结果、问题得不到解决与改进的烂尾新闻。

如何使调查性报道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提高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指导性和服务性呢?以“中国新闻奖”作品为例,调查性报道应遵循选题的新闻价值要高、调查要深入、叙事要完整、逻辑更缜密、言辞要有度五大方面的采写要求。

关键词:调查性报道;特点;采写要求一、调查性报道的起源与发展调查性报道是西方新闻界经常采用的报道体裁,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它最早产生于美国新闻界。

揭丑是美国商业性报纸的传统。

19世纪末叶,调查性报道在美国诞生,其倡导者是当时的报业大王普利策。

1883年前后普利策在经办《圣路易快讯报》《纽约世界报》时,就主张通过报纸来揭露社会黑暗和贪官污吏的丑行促进社会进步。

他说:“什么是报纸的特色?就是斗争和揭露罪恶,为社会谋福利,发表独家新闻。

”1883年5月11日,普利策在《纽约世界报》创刊号上发表《告读者书》,指出:“在这个日益发展的大都市里,这样的一份报纸是有用武之地的,它不仅便宜,而且明白易懂;不仅明白易懂,而且容量巨大;不仅容量巨大,而且真正有民主精神——忠于人民的事业,而不当有钱有势者的奴仆;……揭露丑恶的欺诈现象,鞭挞一切社会罪恶和弊端;真诚地、诚心诚意地为人民服务和战斗。

”100多年来,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一大批经典、影响巨大的调查性报道。

例如《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对“水门事件”的追踪报道,西摩·M·赭代对“美莱大屠杀”的揭露等;《申报》对“杨乃武与小白菜案”长达三年的调查,《工人日报》《人民日报》对“渤海二号”事件的披露,《南方都市报》对“孙志刚事件”的揭露等等。

媒体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媒体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媒体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一、引言媒体作为信息传递和舆论引导的重要渠道,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然而,在当前媒体行业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媒体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二、问题一:缺乏客观公正报道许多媒体在报道时,存在偏颇倾向,无法提供客观中立的信息。

这主要受到广告商、政府官员和观众经济需求等方面影响。

缺乏客观公正报道不仅会破坏媒体形象,也影响社会大众对于新闻真实性和可信度的认可。

针对这一问题,媒体需要加强内部管理,制定并执行严格的新闻守则,确保报道内容准确、客观和公正。

同时,应加强记者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意识。

此外,政府部门也应制定更加明确有效的法律法规来监管媒体行业,并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减少对媒体的干预。

三、问题二:乌烟瘴气的商业手段商业化是现代媒体行业发展的趋势,但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导致了一些乌烟瘴气的商业手段。

例如,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和增加点击量,不惜制造谣言或夸大事实。

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公众对于新闻真实性的信任,并使新闻报道失去了原本应有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为解决这一问题,媒体首先应提高自律意识,遵守道德底线,坚决抵制制造谣言及夸大事实的行为。

其次,政府应该建立符合市场规律又能有效监管的机制,加强对于广告等商业手段的管理和监督。

此外,公众也要提高辨别能力,理性看待信息,并选择那些负责任、真实可靠的媒体渠道。

四、问题三:网络传播带来虚假信息泛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了传递信息最快捷、最广泛的平台之一。

然而,网络传播也带来了虚假信息泛滥的问题。

不少媒体纷纷采用“猎奇”和“低级趣味”等手段来吸引网民眼球,以获取更多点击和关注量。

这种造假行为严重损害了公众对于网络信息的信任,同时也对社会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媒体自身加强内容审核和真相验证机制,严格筛选发布内容,并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

其次,广大网民应提高辨别能力,学会甄别真假信息。

记者证考试题_《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部分

记者证考试题_《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部分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部分(一)单选题1.以下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一项?( A )A.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具有时代意义、与时俱进的B.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只适用于党报C.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专业主义是水火不容的D.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是学习领导人的语录2.1842 年马克思所写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最能体现以下哪一项?( D )A.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实践的紧密结合B.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进步的、发展的科学C.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比较晦涩难懂、不容易理解D.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论述充满生动而智慧的阐释3.下列哪句话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新闻理念?( B )A.报纸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B.报纸要处理好与党的领导机关的关系,在党的监督下开展工作C.报纸是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D.报纸的新闻报道处在一种有机的运动过程之中4.“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是哪一位领导人提出的?( C )A.邓小平B.江泽民C.胡锦涛D.习近平5.毛泽东对《解放日报》改版的思路是什么?( D )A.走基层B.贴近生活C.联系群众D.改文风6.下列新闻实践活动和所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对应的是哪一项?( D )A.《人民日报》刊发习近平出访俄罗斯的新闻——舆论引导B.《新京报》发布社论“救援志愿者,别盲目去灾区”——党性原则C.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节目——媒体要成为思想团结的中心D.新华社推广官方微博“新华视点”——尊重新闻传播规律7.2009 年10 月9 日,在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胡锦涛正式提出以下哪项重要论述?( B )A.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B.遵循新闻从业基本准则C.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D.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8.下列选项中,第一个使用“党性”概念,并对党报的党性原则作出系统理论阐述的是哪一位?( A )A.列宁B.马克思C.恩格斯D.毛泽东9.既贯穿于毛泽东整个的新闻宣传思想之中,又成为指导党报宣传工作的基本路线的观点是下列选项中的哪一个?( B )A.全党办报B.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C.为人民服务D.党性原则10.“新闻工作者必须同人民群众保持最广泛最深刻的联系、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新闻专业舆论学复习资料

新闻专业舆论学复习资料

1舆论三要素:1舆论的客体—问题的规定性特点:公共性冲突性和反常性现实性2舆论的主体—公众的规定性特点:问题的相关性社会成员的主体性3舆论的存在形式—意见的规定性特点:集合性表层性2 舆论定义(无):公众的意见或言论3 舆论角色与功能:社会舆论在造成或转移社会风气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社会舆论反映人心的向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展。

舆论对任何人都没有强制性,不能代替行政权力机关的发号施令。

4 舆论的形成过程(无):问题发生,舆论领袖的发现,意见的发生,事实与意见信息的传播,意见的互动与整合,舆论的形成。

5 突发性公共事危机件的形成机制:征兆期——爆发期——持续期——痊愈期潜伏期——初发期——持续期——消退期6 舆论的引导和监督:舆论引导概念:是要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把那些与己不同的舆论变成与己相同的舆论,使受众放弃不符合该传媒所主张的意见的意见,并进而引导受众的认识和行动。

靠“设置议程”来“引导”靠“沉默的螺旋”心理来“引导”甚至“控制”舆论监督概念:通过传媒对党务、政务的公开报道,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施政活动的报道和评论,以及对各类坏人坏事,特别是腐败行为、腐败分子的披露和批评。

7 媒体怎么发挥舆论引导,监督:引导:1、争取主动,迅速收集信息2、及时汇报,加强沟通协调3、统一口径,规范新闻发布4、滚动发布,准确把握角度5、收集舆情,关注网络动态监督:一、把握好“角度”:例如:政府腐败、社会丑恶二、把握好“宽度”:例如:南京冠生园制假卖假三、把握好“温度”:例如:明星绯闻8 我国目前舆论监督遭遇哪些障碍:一、有关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党的有关舆论监督的政策规定都比较原则,抽象,缺乏操作性,另外也有不连贯不统一的问题。

二、舆论监督大多集中于乡以下基层机关、基层干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问题,涉及高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和政治生活的甚少。

三、在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中如何进一步把握事实和分寸的问题。

十大新闻失实情况报告

十大新闻失实情况报告

十大新闻失实情况报告1. 政治人物涉嫌贪污丑闻被揭露:最近,一位备受尊敬的政治人物陷入贪污丑闻的争议中。

据报道,他被指控在担任公职期间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尽管他一直声称自己清廉正直,但大量证据表明其行为失实。

2. 学术界发现虚假研究问题:近年来,学术界频繁爆出虚假研究的问题。

有多起案例揭示了研究人员在数据收集、结果分析和论文发表过程中的不端行为。

这些失实的研究对科学界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人们质疑一些研究成果的可信度。

3. 大型公司隐瞒产品安全隐患:一些知名大型公司被曝隐瞒其产品存在的安全隐患。

这些安全隐患可能会对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报道指出,这些公司为了保护自己的声誉和利润,故意隐瞒这些问题,对消费者隐瞒真相。

4. 媒体对事件的不实报道被揭露:近期有多起媒体对事件的不实报道被揭露。

这些报道可能是由于不负责任的新闻编辑、记者或者政治倾向导致的。

这种失实报道可能会误导公众,对事实真相产生不良影响。

5. 社交媒体传播虚假信息引发关注:社交媒体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但近年来传播虚假信息的问题日益突出。

有些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虚假的新闻、照片和视频,不仅误导公众,还可能对社会造成负面动荡。

6. 疫苗失实报道引发公共卫生危机:在某些国家,有媒体和互联网上传播有关疫苗的失实报道,声称疫苗有害或者无效。

这种虚假信息可能导致人们拒绝接种疫苗,从而引发公共卫生的危机,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

7. 网络诈骗事件频发: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诈骗事件也日益猖獗。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虚假信息、诱导性广告和欺骗手段骗取公众的财产。

这些网络诈骗事件给受害者带来巨大损失,同时也对公众的信任产生了负面影响。

8. 运动健身领域出现虚假营销:许多运动健身产品和服务在市场推广时采取了虚假宣传的手段。

例如,一些产品声称可以快速减肥或增强体能,但事实上效果并不如所声称。

这种虚假营销对消费者的健康和财产造成了损害。

9.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不少食品企业被曝光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媒体在社会调查与揭露中的作用与意义

媒体在社会调查与揭露中的作用与意义

媒体在社会调查与揭露中的作用与意义概述媒体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其角色不仅是传递新闻和信息,还包括扮演社会监督者的角色。

在社会调查与揭露方面,媒体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本文将探讨媒体在社会调查与揭露中的作用和意义,并阐述其对社会、政府和个人的影响。

一、媒体的社会调查作用1. 倡导公共利益:媒体作为社会的第四权力,有责任和义务倡导公共利益。

通过对社会问题进行调查和揭露,媒体可以引起公众对于特定问题的关注,并形成共识,推动社会进步。

2. 发现问题与深层次原因:媒体在社会调查中能够发现各种问题的存在并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

通过调查报道,媒体能够揭示黑暗面、病态行为和违法乱纪现象,帮助公众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并促使社会、企业和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变。

3. 保护公众权益:媒体的社会调查作用还包括保护公众的权益。

通过调查揭露,媒体能够揭示各种不正当行为和违法行为,保护受害者的权益,迫使违规者承担责任。

4. 弱势群体发声:媒体的社会调查作用还表现在为弱势群体发声,传递他们的声音和诉求。

媒体可以通过调查报道,向公众展示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困境,促使公众对他们的关注和支持。

二、媒体的社会揭露作用1. 促使社会公众关注:媒体揭露的问题引起公众的关注,激发公众的热情,推动社会对于相关问题的重视。

媒体的揭露报道通常能够引起公众的共鸣,引发社会讨论和舆论,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和改革。

2. 保持社会透明度:媒体揭露的作用有助于维持社会的透明度。

通过揭露腐败、权力滥用和违法行为,媒体可以帮助公众了解政府和企业的运作方式,推动监督和改革。

3. 促进社会的公正和正义:媒体揭露可以促进社会的公正和正义。

通过揭露不公平、不正当的行为和现象,媒体能够促使社会形成对公正和正义的普遍认同,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和改善。

4. 增加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媒体的揭露作用对于政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可以迫使政府增加透明度,提高政府决策的质量和公正性,促使政府更加负责任地履行职责。

中国新闻道德现状分析

中国新闻道德现状分析

中国新闻道德现状分析【摘要】中国新闻道德现状一直备受关注,本文从宣传报道的倾向性、媒体失实报道的影响、新闻道德标准、新闻失信问题解决措施、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等五个方面展开分析。

针对宣传报道的倾向性,媒体应提高客观公正性,避免片面立场。

失实报道的影响则需要引起重视,勇于纠错和公开道歉。

新闻道德标准应该得到进一步探讨和完善,监管机制应当更加严格。

针对新闻失信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处罚机制和监督机制。

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建设也显得格外重要,需要加强教育培训和自律意识。

深层原因分析表明,提升新闻道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共建诚信的新闻传播环境。

【关键词】中国新闻道德、宣传报道、失实报道、新闻道德标准、新闻失信、职业道德、深层原因、提升、诚信环境1. 引言1.1 中国新闻道德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媒体行业的迅速崛起,新闻报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之而来的是新闻道德问题频发,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争议。

中国新闻道德现状的分析,对于推动媒体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下的中国新闻环境中,宣传报道的倾向性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媒体往往受到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报道内容往往呈现出一定的倾向性,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容易引发舆论误导和不良影响。

媒体失实报道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虚假信息的传播使公众容易产生恐慌和误解,媒体的可信度受到质疑,严重影响了公众对新闻的信任度。

探讨新闻道德标准和加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建立起科学、严格的新闻道德标准,引导新闻从业者做到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才能有效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可信度,建立起公众对新闻的信任。

加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也是推动媒体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2. 正文2.1 宣传报道的倾向性分析在中国的新闻报道中,宣传报道的倾向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媒体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与重要性

媒体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与重要性

媒体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与重要性媒体作为第四权力的代表,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一个监督权力、传递价值观念、建立社会合力的桥梁。

在现代社会中,媒体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媒体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监督权力的作用。

作为社会的看门人,媒体通过报道新闻、揭露丑闻和质疑权力的运作,确保政府和其他机构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通过调查报道,媒体发挥了反腐败的作用,揭露和追踪腐败事件,推动政府在保护公众利益和社会正义方面的行为。

此外,媒体还能对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人权问题等进行关注和监督,保障公民的权益。

媒体可以通过报道和触动公众舆论,促使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行动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媒体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传递价值观念的作用。

媒体是价值观念的传播者和引导者。

它可以通过新闻报道、电视节目、广告等形式传递正能量和积极价值观。

媒体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着重要作用,它塑造了社会的共同认知和意识形态,对于培养国民的道德观念、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媒体还能够推动创新和科技的发展,通过科学、文化和教育等节目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文化水平。

此外,媒体在社会发展中还可以建立社会合力。

媒体可以将社会上的个体连结起来,形成一种“公共知识”。

通过媒体的传播,人们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分享彼此的经验与知识,从而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发展中来。

媒体可以为社会各界人士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多方面的互动和合作。

媒体还能够帮助提高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通过报道正能量的事迹、弘扬英雄精神来塑造社会共识,增加社会和谐。

然而,媒体作为一个强有力的社会力量,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媒体应该坚持传递真实、客观和全面的信息,坚守新闻道德和职业操守,避免散播谣言和虚假信息。

同时,媒体还应该独立自主,不受政府或其他利益集团的控制和操纵,保持其监督权力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只有如此,媒体才能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精品】媒体如何避免舆情事件的二次伤害

【精品】媒体如何避免舆情事件的二次伤害

【关键字】精品媒体如何避免舆情事件的“二次伤害”【摘要】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事件发生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和参与。

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使更多的受众开始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

而媒体为了争夺受众的眼球,在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求新求异,加大报道渲染力度。

尤其是在一些舆情事件中,媒体的不恰当报道给原本受伤的当事人带来“二次伤害”。

本文结合“小悦悦事件”和“杨武事件”,分析媒体是如何产生“二次伤害的”,以及如何避免产生“二次伤害”。

【关键词】媒体舆情事件二次伤害一、“二次伤害”现象分析新闻媒体承担着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职责。

面对新闻事件,媒体有责任报道尽可能多的新闻事实,满足公众的新闻需求。

尤其是在一些备受关注的舆情事件中,采访越深入、收集信息越多、越真实,才能赢得受众的关注。

但是,报道并非越具体越好,媒体在承担报道职责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受众的心理、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考虑到一些事件细节和大幅度报道后的负面影响,准确来说是对新闻当事人所带来的影响甚至伤害。

我们可以将这种伤害称之为媒体的“二次伤害”。

“二次伤害”是把新闻价值凌驾于生命和尊严之上,是一种缺乏人文关怀的表现。

“二次伤害”在突发性事件以及危机性事件中体现较多,如记者不顾及被害人及其家属、亲人的感受,在对他们进行新闻采访的过程中,不断的提起伤害的过程,揭伤疤式的采访。

致使受害人的心理甚至身体再次受到伤害。

2011年10月13日,发生在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2岁的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在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在事件发生后,众多媒体前往广东佛山进行采访报道,引起普遍关注的不仅仅是事件本身的新闻性,更是因为事件背后带来的思考。

但在媒体的报道中,却出现了报道一面倒,言辞渲染性强,致使整个事件中受伤害的人不断增多。

关于媒体暗访问题整改情况汇报材料

关于媒体暗访问题整改情况汇报材料

《媒体暗访问题整改情况汇报材料》一、引言媒体暗访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一种公开、透明的媒体形式,暗访报道往往能够揭露出一些不为人知的真相,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

然而,暗访报道也面临着一些争议和挑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相关部门对媒体暗访问题的整改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整改情况汇报1. 督促媒体提高自律意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相关部门已经着手督促各大媒体加强自律意识,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措施和标准,要求媒体机构在进行暗访报道时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通过这些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些媒体在进行暗访报道时更加谨慎和负责。

2. 完善暗访报道流程除了督促媒体加强自律意识外,相关部门还对暗访报道的流程进行了完善和优化。

现在,媒体在进行暗访报道前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程序,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相关部门也加强了对暗访报道的监督和检查,一旦发现有不真实的报道内容,将严肃处理相关人员和机构。

3. 推动行业自律机制建设为了更加深入地整改媒体暗访问题,相关部门还在积极推动行业自律机制的建设。

通过多次座谈会和研讨会,加强了各大媒体机构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行业自律规范,确保了媒体暗访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三、总结与展望通过一段时间的整改工作,媒体暗访问题的整改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整改工作仍然任重道远,相关部门将继续严格督促媒体加强自律意识,完善暗访报道流程,并推动行业自律机制建设。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媒体暗访问题将会得到更加彻底的解决,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一种深入调查报道的形式,暗访报道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然而,在进行暗访报道时,媒体应该更加注重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避免出现夸大事实或者歪曲事实的情况。

只有这样,媒体暗访报道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

在我看来,媒体暗访问题的整改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只要相关部门和媒体机构齐心协力,相信一定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我国的媒体行业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调查性报道案例

调查性报道案例

调查性报道案例在当今社会,调查性报道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报道形式,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不仅可以揭露事实真相,还可以为公众提供真实的信息,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展示调查性报道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案例背景:某市一家知名的食品公司被曝光存在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据报道,该公司的生产车间存在卫生不达标、生产环境脏乱差、员工操作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这一报道引起了消费者的恐慌和不满,也对食品公司的信誉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调查过程:为了深入了解该食品公司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

首先,我们走访了该公司附近的居民和消费者,了解他们对该公司产品的看法和评价。

其次,我们前往该公司的生产基地进行实地调查,深入了解生产流程和生产环境。

同时,我们还采访了该公司的员工和管理人员,了解他们对公司内部管理和食品质量的看法。

调查结果: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该食品公司存在着严重的生产安全隐患和管理漏洞。

生产车间的卫生状况较差,存在着食品交叉污染的风险。

员工操作不规范,没有严格的生产操作规程,导致食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此外,该公司的管理人员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着责任逃避和推诿的现象。

调查影响:我们的调查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消费者对该公司的产品表示了担忧和不信任,纷纷表示不再购买该公司的产品。

相关部门也对该公司展开了调查和整顿,要求该公司立即整改并对不合格产品进行召回。

同时,该公司的管理人员也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和问责,公司的形象和信誉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结论:通过这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调查性报道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作为新闻媒体的一种重要形式,调查性报道不仅可以揭露事实真相,还可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反思,推动问题的解决和整改。

因此,我们呼吁各界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保持高度的关注和警惕,同时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大监管力度,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权益。

浅析新闻舆论监督存在问题及对策[1]

浅析新闻舆论监督存在问题及对策[1]

浅析新闻舆论监督存在问题及对策【内容摘要】在日常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现实生活的深刻变化,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舆论监督越来越高度关注,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通过新闻媒体这一特殊形式,大力实施有效的舆论监督,为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本文将阐述舆论监督的意义,分析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问题;对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这表明舆论监督在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新闻舆论监督我国现行监督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监督形式,指社会公众通过新闻媒介对公共政策和社会权力中的偏差行为进行评说、披露和制约的一种倾向性传播活动,是一种软性的社会监督。

它是当代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制约机制,具有保障社会良性运转的作用。

通过新闻媒体这一特殊形式,大力实施有效的舆论监督,为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期关于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我国市场经济尚未发育成熟,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这给新闻媒体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阐述新闻舆论监督的意义,分析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一)新闻舆论监督缺乏法律保障我国现有的法律尚没有直接界定新闻舆论监督的权力,只是以相关的法律依据间接地确认其各项权利,支持和保护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机制仍不够完善。

越来越多的新闻也官司表明,新闻舆论监督已经成为诉讼的热点。

我国的司法机关在审理这类案件时,由于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和法律根据掌握标准不尽一致,导致案件审理结果千差万别。

由于缺少专门的法律规定新闻媒介无法得到授权性的法律规范的有效保护。

新闻记者遭到威胁、谩骂、殴打的事件在各地也时有发生。

高中语文选修 新闻阅读与实践5 第五章新闻评论

高中语文选修 新闻阅读与实践5   第五章新闻评论

第五章新闻评论:媒体的观点本章说明教学目标一、了解新闻评论的文体特征,体会新闻评论情理结合、语言准确生动并富于鼓动性的特点。

二、学习阅读社论、短评等主要新闻评论类型。

三、能够抓住评论所依据的新闻事实,弄清作者的主要观点。

四、学习依据新闻事实撰写简短的新闻小评论。

教学设想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评论就是议论文。

由于学生已经广泛接触并重点学习过议论文,教学不妨由此导入。

可以让学生选择一篇比较典范的议论文与课文作一些比较,讨论新闻评论与一般议论文的不同,这样学生对新闻评论的特点就可以了然于心了。

二、新闻评论被称为“新闻媒体的旗帜”,这主要体现在报纸的社论和评论员文章中,可以引导学生任选一份报纸,通过其社论和评论员文章,了解报纸的立场和态度。

也可以结合下边相关资料中的提示多作一些阐述。

三、本单元的每一课都有两篇评论,像12课、14课可以分别进行比较阅读,因为它们或性质、内容相近,或写作风格接近。

12课的两篇社论则最能体现新闻评论的特点,可以结合评论的文体特征,进行重点学习。

四、过去的评论,如果脱离了写作时的现实背景,在今天的读者看来,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议论文,13课《奴隶与盗贼》一篇即是如此,放在本单元进行教学我们要引导学生回归作者写作的时期,发现触发作者写作动机的新闻事实,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它作为新闻评论的特点和价值所在。

五、14课是两篇外国评论,不妨让学生课下阅读并作简单评析,课上任选一篇进行交流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点拨。

六、新闻评论的语言特色也应在本单元教学中多予关注,并能引导学生应用于评论写作的实践。

七、学习本单元,要提示学生留意近期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中的新闻事件或评论,为最后的写作实践做好准备工作。

相关资料一、关于新闻评论(一)什么是新闻评论关于新闻评论的概念,解释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新闻评论泛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所刊发的具有新闻性的评论文章。

(吴庚振《新闻评论学通论》,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新闻评论,从广义上说就是对新闻事实发评论,就是评说一件事情、一个问题。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对媒体公信力和社会舆论的影响研究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对媒体公信力和社会舆论的影响研究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对媒体公信力和社会舆论的影响研究近年来,媒体报道的客观性一直备受关注。

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它是指媒体在报道事件时应该遵循事实真实、客观准确的原则,不带个人偏见和立场。

然而,现实中的新闻报道往往难以做到完全客观,这对媒体公信力和社会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客观性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石。

媒体公信力是指公众对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的认可程度。

如果媒体报道缺乏客观性,就会引发公众对媒体的质疑和不信任。

例如,如果某家媒体在报道中夸大事实或者故意歪曲事实,公众可能会认为该媒体有意制造假新闻,从而对其报道产生怀疑。

这种质疑不仅会损害媒体的声誉,还会导致公众对其他媒体的不信任,进而对整个媒体行业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客观性是媒体公信力的重要保障。

其次,客观性对社会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舆论是公众对某一事件或问题的集体意见和看法。

媒体报道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来源,其客观性直接影响着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

如果媒体报道缺乏客观性,可能会导致公众对事件的理解出现偏差,从而形成错误的舆论。

例如,如果某一事件被某家媒体过分渲染或者忽略重要细节,公众对该事件的认知可能会偏离事实,形成片面的舆论。

这种片面的舆论可能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甚至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媒体报道的客观性对社会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现实中的新闻报道往往难以做到完全客观。

首先,媒体的所有者和管理层可能会对新闻报道施加一定的压力和干预,以符合其利益和立场。

例如,某些媒体可能会有政治倾向,其报道往往会偏向某一特定政治势力,以达到其利益和目的。

其次,记者个人的主观意识和价值观也会对报道产生影响。

记者在采访和撰写报道时,难免会受到自身的经验、观点和情感的影响,从而导致报道的主观性增强。

再者,新闻报道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也使得记者难以全面客观地报道事件。

在时间紧迫和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记者可能会依赖于有限的信息和来源,从而导致报道的片面性和不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揭露性报道对媒体的影响摘要从经营媒体的角度,而不是从常规的媒体责任和新闻人责任的角度来探讨揭露性报道给媒体带来的影响。

论述了揭露性报道带给媒体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阐述了处理揭露性报道应该把握的“度”,提出了媒体做揭露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揭露性报道经营媒体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与此同时,中国的媒体也渐渐走上商业化与市场化的道路,开始注重“经营”,以接受市场的检验,争取读者眼球而非官方的完全满意来维护媒体的发展与生存。

中国媒体市场化的趋势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媒体,包括主流媒体、都市类媒体纷纷效仿西方媒体的做法,改变中国媒体替官方进行宣传的传统定位,掀起了中国媒体的“扒粪运动”,这一改变的重要标志就是调查报道类栏目的争相设置,媒体舆论监督职能较充分的发挥。

如央视的《新闻调查》、《焦点访谈》,《财经》、《南方周末》等报刊杂志相关栏目的设置成功,使全国各类媒体群起跟之。

可以说,在中国社会转型期间,调查报道类新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社会课题和弊案的揭弊作用,有时能够引起官方的注意,甚至进行调查或调整相关政策。

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道》就成为了中国民众心目中媒体勇敢揭发黑心企业,替消费者维权的标志。

综观调查报道类新闻,其重头戏在于揭露性或者批评性报道。

所谓揭露性报道,“即深入揭露隐藏在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舆论监督。

”最近几年,由于揭露性报道的急剧增多,媒体出现了揭露性报道泛化的现象。

一些媒体过度热衷于寻求刺激性、耸动性的新闻题材,使得媒体市场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

本文暂且不论及媒体责任与新闻人责任的话题,而是从经营媒体的角度来探讨揭露性报道正负两方面的效应,然后试图阐述处理揭露性报道应该把握的“度”以及媒体做揭露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

1 揭露性报道的正面效应近年来,各类媒体上的揭露性报道越来越多,如揭露基金黑幕、足球黑哨、黑学术风波、药厂黑幕、矿难调查等。

被愚弄的公众愤怒了,纷纷用火药味十足的语言在媒体上口诛笔伐,以图用正义的呐喊重新唤起社会的诚信。

事实证明,在社会责任的履行上,媒体在一系列“黑”事件的曝光和解决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净化社会空气、稳定社会经济秩序、揭露打击犯罪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媒体市场化进程中,揭露性报道也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从读者心理学来讲,负面报道要比正面报道更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

作为负面报道的揭露性报道,不同于一般的正面报道,它拥有偏离于常态的独特性,在“新闻堆”中比较新鲜、醒目,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能抢先一步抓住受众眼球。

这有利于媒体知名度的建立,在日趋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其次,新闻传播学有关理论认为,受众对媒体的期待是“解闷”(休闲和心理调适)、“解气”(舆论监督和社会宣泄)、“解惑”(与新闻和资讯相关的意义系统的提供和指导)。

而揭露性报道正好可以满足受众“解气”的需求。

“在社会功能上也起到了缓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减压阀‟的作用。

”这有利于媒体影响力的建立,更赢得读者的青睐。

最后,揭露性报道还能为媒体带来经济收益。

一方面,揭露性报道为媒体抓住了受众的眼球,也就为媒体赢得了广告主的“钱袋”;另一方面,传媒作为产业的经济本质是“影响力经济”,揭露性报道做得成功能快速打造出媒体的影响力,使得媒体拥有作为产业发展的原始资本。

通过合理经营,能为媒体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2 揭露性报道的负面效应2.1 做揭露性报道需要必要的“背景”支持揭露性报道多是“揭短”,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阻力要比正常的新闻采访多得多,“碰壁”更是家常便饭,而且,揭露性报道完成后又会得罪许多实体和个人,靠单个的新闻工作者无法单独完成和承受这一切,这就要求媒体能够提供一个强有力的背景支持(后台支持)。

另外,媒体需要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才能保证揭露性报道的题材源源不断,使得新闻资源不至于枯竭。

以《财经》杂志的成功为例,它靠着揭露性报道迅速走红,但是它的显赫与成功是无法复制的:它的投资方——“联办”的半官方背景,为其提供了强硬的后台,也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信息。

领导人胡舒立的新闻理念以及领导能力和人际关系网也是别的财经媒体所无法复制的。

2.2 媒体做揭露性报道需要付出高成本和高代价做揭露性报道需要付出高成本。

可以从如下三方面来看:一是做揭露性报道需要做大量的采访、调查、取证,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缺少雄厚的资金支持,揭露性报道要么做不完善,要么做不彻底。

由于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大多是“隐藏”着的,就需要先“挖掘”出来再加以报道,比起一般性报道来,揭露性报道多了一个“挖掘”的过程,“挖掘”需要采访、调查、取证,这就需要付出比一般性报道更多的成本。

二是由于很多时候这样的“隐藏”是人为造成的,因此,在“挖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增加许多人为的阻力,这又增加了揭露性报道的成本。

三是随着媒体一窝蜂的跟进,以及各种法律、制度逐渐健全、完善,各种违规性操作以及黑幕将会越来越少,因此,搜寻、挖掘“黑幕”的成本将会越来越大。

做揭露性报道需要付出高代价。

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因为揭露性报道多是批判性质的,所以,常常会触及部分人的利益,如果媒体稍有疏忽,调查工作做得不够详细、周密、彻底,就会招来“官司”。

偶尔的一两场官司或许会提高媒体的知名度,但过多卷进官司,则百害而无一利。

既影响媒体声誉,又影响媒体的正常运转,处理不好会给媒体带来动荡与危机。

二是如果揭露性报道针对的是某个经济实体,那么,还有可能会影响到该经济实体在本媒体上的广告投放,给媒体带来经济损失。

2.3 过度的揭露性报道会影响媒体的公信力首先,由于媒体对信息的承载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一个媒体的揭露性报道过多,相应的就会使媒体的主流内容减少。

而主流内容才是办好一个主流媒体、权威媒体最不可缺少的支柱。

如果一味地为“揭露”而“揭露”,就会使媒体“揭露”的内容变得越来越琐细、零散,离人们的生活重点越来越远,让媒体变得偏激、浅薄、浮躁。

这不是一个主流媒体应有的风范。

主流媒体应当拥有一种大气,“立足时代,直面社会,不要远离社会生活焦点的琐碎。

”就像人们评价《南方周末》一样:“浅、偏、露是其致命缺陷。

缺少的是高屋建瓴的指引力和思想厚度。

而公信力、责任感、正义感是一份严肃报纸的坚硬内核。

”其次,如果媒体以揭露性报道为特色,就会使揭露性报道泛化,重者会使媒体的不实报道越来越多;轻者,使媒体容易戴上有色眼镜去观察社会,搀杂了媒体情感之后,再去观察社会、组织以及个体,就易削弱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影响媒体的公信力。

2.4 揭露性报道不当会使媒体承担额外的负担揭露性报道不当会把许多媒体“引上了歧途:让媒体承担了一份本不应当承担的责任。

”就像《焦点访谈》对外界说的那样,媒体不是法院,不是检察院,也不是政府。

媒体永远代替不了政府,媒体只是媒体,只有环境监视、社会协调、传承社会遗产和娱乐的功能。

所以,揭露性报道不是万能的,媒体也不是万能的,媒体也不能越俎代庖。

因此,揭露性报道太多或不当,会使媒体陷入额外的负担中,而不能专注于本职职能的发挥。

3 揭露性报道应该把握的“度”美国《财富》杂志的做法值得研究:“杂志发展前期可以通过一系列揭露问题的…负面报道‟吸引眼球,积聚资源;但随着自身的发展,应不断增加经验类问题的比重。

这是因为前期…负面‟新闻比正面报道更容易引起公众注意,打造媒体自身品牌形象;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负面报道‟的采编成本会增加,收益却在下降,打造媒体品牌的其他途径会增多。

杂志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后,读者对其可借鉴、学习内容的期望值会上升,也就希望看到其他方面的文章。

”那么,怎么平衡揭露性报道的正负两方面的效应,怎样处理揭露性报道?笔者认为: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策划时要注意防止揭露性报道的泛化,在报道的“量”上要适度;在处理揭露性报道时在“质”上更要把握好适当的“度”。

一是要有政治敏锐性。

明白揭露性报道根本出发点在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改革深化,维护党、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二是要有大局观。

在选题时要考虑到披露的问题是否带有普遍性和全局意义。

三是要掌握揭露性报道的角度以及批评的分寸,以达到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不至于使矛盾激化的最佳效果。

揭露性报道最终应该是促进问题的解决,完善有关部门的工作,或者是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如果揭露性报道的结果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引起社会的不安定,那么这样的揭露性报道就背离了舆论监督的初衷。

在这里,探讨式批评报道不失为媒体在进行揭露性报道时采用的一种较好的方式,能保证批评的质量和效果。

好处有三:一是本着与人为善的态度,确保了批评的适度适量。

“多对事、少对人”,能最大程度地尊重被报道者的权利,能有力地争取监督对象的配合,促进问题的解决。

二是探讨式批评报道摆正了媒体在批评报道中的位置。

“多给信息,少下结论”,能有效防止利用新闻工具进行媒介审判,避免出现新闻媒介妨碍司法的现象。

三是探讨式批评报道尊重了受众对问题的判断能力,把舆论评判的权力真正交还给受众,让受众成为舆论监督的实质性主角,有效防止受众逆反心理的产生。

4 做揭露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4.1 要“有理”所谓“有理”,就是在做揭露性报道时要做到客观、公正、全面,考虑问题要周全。

客观、公正、全面,是所有新闻报道都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

“揭露”不等于主观批判,被揭露者也不见得一无是处。

所以,一定要立足现实,有理有据。

材料一定要掌握全面,评判也一定要公正、客观。

做揭露性报道,媒体一定还要做到周全:既要替自己考虑周全,增强法律意识,不惧艰苦,寻找、保存好原始采访、调查材料,做好当被告的充分准备;又要替新闻工作人员考虑周全,保护好一线记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好他们的坚强后盾。

4.2 要“有利”所谓“有利”,就是媒体在做揭露性报道时,要时刻把握一个准则:揭露问题的根本目的在于有利于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而不是将问题扩大化、复杂化。

穆青前辈对此有经典的说法:“批判是为了进步,为了更好地推动工作,这是舆论监督的目的所在。

”像过去那样,一篇揭露性报道毁掉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行业,是极其不成熟、也不可取的做法。

4.3 要“有节”所谓“有节”,就是要注意防止揭露性报道的泛化,在揭露性报道时应当注重主流化。

主流传媒的基本风格应该是理性和建设性的。

揭露性报道可以为媒体赢得眼球、树立声誉,却不能最终帮媒体赢得主流地位。

做揭露性报道应当立足于对社会发展起长效作用;避免琐细、零散化;所针对的应当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和时代发展的…问题单子‟联系在一起”,“揭示这一时代发展进程中的瓶颈因素和问题单子”,这才是试图成为主流传媒的媒体所应追求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