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评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最感兴趣的电影(之一):《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是一部改编自玛丽亚·冯·崔普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团》的戏剧作品,最初以音乐剧的形式于百老汇上演,之后被改编成电影,其主题曲与电影同名。从其它译名,如《真善美》、《仙乐飘飘处处闻》中,我们可以猜测出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思想。

《音乐之声》由美国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发行,于1965年3月2日正式公映。该影片时长174min(约2.9小时),语言为英语,属于歌舞、剧情类电影;由多次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Robert Wise导演,编剧是Ernest Lehman,由国际知名演员Julie Andrews、Christopher Plummer和Richard Haydn主演。《音乐之声》曾获得1965年金球奖,1966年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中的多种奖项;并于2001年被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确定为国家影片登记奖。这部电影自登上舞台,便“受到全世界各个国家数百万观众的喜爱,被认为是人类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好莱坞音乐歌舞片中经典中的经典,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来自百度)

电影《音乐之声》描写了热爱音乐的见习修女玛利亚,在退役海军上校冯·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师的故事。善良的心灵和美妙的音乐帮助玛利亚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进而改变了冯·特拉普家中严肃冷酷的气氛,并因此打动了特拉普,与他终成眷属。最后,当德国占领奥地利后,上校一家又凭借参加音乐节的机会逃离了纳粹的控制。

22岁的玛丽亚是一个活泼好动、热爱自然的志愿修女,但她的性格却总是让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烦。修女院女院长决定让玛丽亚到冯·特拉普上校家当家庭教师,也借此让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玛丽亚对特拉普严格管教7个孩子的做法不满,她用窗帘给每个孩子逢制游戏服装,带领他们到市场游玩,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上野餐,还教他们唱歌,用温柔和善良感化孩子。这让上校和男爵夫人很不满,但孩子们为男爵夫人的演唱打动了上校。在上校和男爵夫人的舞会上,上校和玛丽亚的共舞表明了两人之间的爱意。但在男爵夫人的劝导下,玛丽亚回到了修女院。但孩子们和男爵夫人难以相处,不愿上校和男爵夫人结婚。在孩子的寻求与院长的鼓励下,玛丽亚回到了特拉普家。男爵夫人最后主动退出婚约,上校和玛丽亚互诉衷肠并最终结婚。

在他们度蜜月时,德国占领了奥地利,并要求特拉普一家为德国做事。一向痛恨纳粹的上校准备带领家人离开奥地利时被纳粹发现,借口参加希尔斯伯格节演出。上校一家演出时,上校和玛丽亚演唱了《雪绒花》,在场的观众也跟着一起唱完了这首民族歌。演出之后,趁着颁奖的时候上校一家人借着音乐的掩护逃离演出现场,纳粹尾随一路追到修道院。在修女们的帮助下,上校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后面,躲过纳粹的追踪,然后他们翻过阿尔卑斯山,离开了奥地利。

电影《音乐之声》的创作灵感源自于玛丽亚·冯·崔普的真人真事,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玛丽亚·冯·崔普生于阿尔卑斯山一带,原本在本笃会的侬柏格修道院(Nonnberg)担任实习修女,1926年因健康问题,被院长送到盖尔·冯·崔普爵士(Georg Ritter von Trapp)家修养,兼任家庭教师,照顾男爵的一个患风湿热的女儿,最终与男爵相爱,于1927年结为连理。为了抗议纳粹,他们一家便离开奥地利前往美国,继续家庭音乐生涯。这个故事母体很有曲折、演绎性,曾被二战后的欧美国家追捧,还被写成《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一书于1949年出版。用罗里·约翰斯顿的分析方法,这个故事的故事原型特点接近“罗密欧与朱丽叶”,即“命中注定的情侣”,却在相爱的路上遇到了阻挠。故事情节生动曲折,故事性强,更重要的是人物对话有时极其坦率直白,有时却委婉含蓄,但都异常风趣而充满智慧,值得回味。

作为一部音乐歌舞片,该影片清新有致,细腻感人,雅俗共赏;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

深沉凝重的感情。这部影片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它告诉我们人类永远需要善良、爱心、智慧、热情、尊严、尊重、爱国和坦诚相见等。

这部影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女主人公玛丽亚。她让一个本来了无生机的家庭逐渐散发出生气和活力,她让孩子们打开心扉回归天性,逐渐喜欢她、依赖她、不能离开她;她还将冷酷上校的激情重新点燃,最终放弃富有的男爵遗孀而选择她作为孩子们的母亲。影片中玛丽亚的歌声节奏或高昂、或低沉,歌声或吟咏、或叙述,还有幽默风趣的表演等等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爆发出一种引人追随的力量。最让我喜欢的是玛丽亚对生活充满无限的激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突破自我性的追求,聪明而又多才多艺。还有她那积极乐观的心态、美妙的歌声,都给人一种心潮澎湃的感觉。所以有人评价这部电影时说:“感动心灵的是最美的”。

这部影片最为著名的应该是其音乐的奇妙。在电影《音乐之声》出现之前,1959年的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的副制片人,美国音乐剧界著名剧作家Richard Rodgers就说过:“我们认为这出戏不但要写出真实的人物,更要保留他们的背景。‘音乐之声’是戏里出现的第一首歌,是挥舞手臂歌唱自然和音乐的歌曲;‘Do-Re-Mi’是玛丽亚给孩子们的第一堂音乐课,也是她试图接近孩子们的结果;‘我最喜爱的东西’(My Favorite Things) 是一连串的最简单又最惹人欣喜的事物,这首歌有一点民歌的风味;‘孤独的牧羊人’(The Lonely Goatherd) 和音乐‘涟恩德拉’(Laendler) 都是由奥地利阿尔卑斯山上景色引发的灵感;‘翻越每一座山脉’(Climb Every Mountain) 则是为了给离开修道院的玛丽亚鼓气,而且这首歌在后来也成为全家人翻过阿尔卑斯山离开祖国奥地利的音乐。”

1965年的电影《音乐之声》依然保留了音乐故事片时的音乐特色,保持民族风味,并尽量与故事情节相匹配。影片有时用歌舞演唱来代替部分对白,用歌舞来代替影片中的人物动作,并且用音乐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心理甚至推动剧情发展等。正是对音乐的成功运用,丰富和增强了这部影片的表现力,也使得这部影片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更加具有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力。

这部影片的音乐具有通俗性和艺术性。这部电影中的音乐感情真挚朴实,音乐简洁流畅,里面的插曲既悦耳动听又简单上口。例如玛利亚教孩子们初学音乐时的歌曲《哆唻咪》。这首歌曲是由“1 2 3 4 5 6 7 ”等最简单自然音阶的骨干音构成,与词的结合几乎是一字一音。乐曲非常简单,也很容易上口,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几乎都能够现场跟着哼唱。它与电影中流动的画面相结合,为人们展开了一幅幸福美好的生活图卷。关于这首歌曲,就影片的内容来看,因为玛利亚要教的是从没有学过音乐的孩子们,所以音乐必须简单易懂;然而就整部电影音乐的风格来看,这首歌曲则显示出这部电影音乐通俗性的特点。而插曲“雪绒花”的歌曲曲调朴实感人,音乐形式流畅简洁,但简洁中又蕴含了高超的写作技巧,蕴含了较高的艺术性。它以奥地利的民歌风格,表达了主人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电影《音乐之声》有很多让人难以忘记的带有奥地利民族风味的经典歌曲。例如影片中玛丽亚演唱的Prelude And The Sound Of Music、I Have Confidence、My Favorite Things、Do-Re-Mi、The Lonely Goatherd等;修女院修女合唱的Maria、Processional And Maria 等,特别是玛丽亚和孩子们的Do-Re-Mi,上校、玛丽亚、孩子们和合唱队的Edelweiss等,无不给观众留下舒心的音乐享受,这些曲调已成为人们记忆中的经典旋律。

此外,该影片中的插曲《雪绒花》堪称是电影插曲中的经典,它在整部电影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电影插曲是电影音乐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好的电影插曲更好地凸显了电影的主题、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特征、丰富和细腻了电影的感情,可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影片中多次出现插曲《雪绒花》,用以表达人物的特殊情感,例如孩子们为男爵夫人演唱,上校轻哼着这首歌曲,伴随着动听的吉他声娓娓道来。此情此景不仅细腻的刻画出上校善良的内心世界,更衬托出此刻安静祥和的家庭气氛。音乐节上全体观众高亢嘹亮地合唱《雪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