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概论》课件第一章绪论

合集下载

(完整版)民俗学概论

(完整版)民俗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的定义与分类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生活。

二、民俗学定义的分歧♦西方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大致可分为七类:♦1.民俗是旧时的残余遗风,完整的阐述是民俗学标准辞典的两则定义:“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Entirebody),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

”“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2.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及文明民族的传统创造,或专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造作人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那些东西。

♦3.民俗指含意广泛的传统现象。

它们比其它的文化现象或社会现象更可表现出传统的任务,内容“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的谚语”。

还包括一个民族传统的风俗、信仰、以及文学。

♦4.民俗是退化的宗教。

认为民俗是还模模糊糊地残存在文盲和乡下人生活中的古代宗教仪式。

一种民间宗教的残余物。

♦5.民俗仅指民间故事。

一种范围界说不明确,而且和神话分别不明显的故事。

同时,这些故事的内容和用意在原先传诵人心目中也不够严格和清晰.♦6.民俗是一种主要由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

即口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谚语及其它文学方式的东西。

♦ 7.民俗是俗民文化。

换言之,民俗是文明文化中庶民的文化表现,或者说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

三、民俗学定义分歧的原因♦一、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与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二、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

♦三、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内涵与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四、分歧中所达成的共识♦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二、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民俗学概论

民俗学概论
古典思想家民俗学观
唐宋农政民俗和都市民俗
农政民俗思想:农本思想在农书中 体现出来,包含了农业民俗。宋儒 也逐渐摆脱了汉代守旧的经学思想, 重新认识典籍中的民俗本来面目。
都市文化与都市民俗:市井百态
运一 动、 对民 民族 俗主 学义 兴和 起民 的族 推国 动家
中国古典民俗学理论与方法
古典思想家民俗学观
运一 动、 对民 民族 俗主 学义 兴和 起民 的族 推国 动家
中国的民俗学——启蒙与救亡
中国现代民俗学史
1949年以后,1950年3月29日成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 会,郭沫若任理事长, 1955年创办《民间文学》, 1958年5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了少数民族 研究组,1958年6月23日成立民族研究所。1956年在 周恩来的授意下,杨成志、潘光旦、吴文藻起草了 《中国民俗学十二年远景规划》,
精英眼中的民族脊梁。
德国民族国家的梦想
德国的窘境
赫德尔(Jobann Cottfried Von Herder)一方面接受了法 国大革命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努力抵制法国文化对德 国上层精英的殖民。
德国的民族文化自文艺复兴以来被法国文化及其他外 国传统所打破,因此要到中世纪晚期去寻找民族精神 的起点,而通道则是民间诗歌(folk poetry)。
1978年秋顾等人中国社会 科 学院提交了建 议书, 1979年这些人又将建议书在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第三 次代表大会以《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 印发,在《民间文学》上发表。1983年5月21日-24日, 在北京成立中国民俗学会。
运一 动、 对民 民族 俗主 学义 兴和 起民 的族 推国 动家
演变说,杨宽提出神话自然演变分化说与 东西民族神话系统说,童书业提出神话发 展因果说,形成。

民俗学概论(绪论) PPT课件

民俗学概论(绪论) PPT课件

民俗学概论
民俗事象纷繁复杂,从社会基础的 经济活动,到相应的社会关系,再 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 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 心理活动。总体说来,大略可以分 为以下四部分。
民俗学概论
物质民俗 ,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 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 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 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它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 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 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民俗学概论
“风俗”(Lore)一词指人民群众在社会 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 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 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即令统治阶级 中的成员,也有公务活动与私人生活 之别。在公务活动中他们必须遵从官 方的定制,在个人生活中他们除了保 存着上层社会的某些生活习惯外,基 本上也与民族共有的习俗惯制取一致 的态度。
民俗学概论
社会民俗 ,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 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 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 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 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 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民俗学概论
“引起民俗学家注意的,不是耕
犁的形状,而是耕田者推犁入土 时所举行的仪式;不是渔网和渔 叉的构造,而是渔夫入海时所遵 守的禁忌;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 筑术,而是施工时的祭祀以及建 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活。”
民俗学概论
3 、民间文学说。这种观点认为民 俗即民间文学,主要流行于美国和 前苏联。例如美国学者厄特利 (F . L .Utley) ,将民俗定义为“口 头传承的文学艺术”,将习惯、宗 教、语言、工艺等排斥在外。在前 苏联,民俗 (Folklore) 仅指劳动人民 的口头创作。
民俗学概论

民俗学概论第一章

民俗学概论第一章

第一讲认识民俗和民俗学一、近现代民俗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历程民俗是历史文化的构成,文字文献之外,“中国还有大量的没有或者很少有文字记录、流传于民间的各种文化,民俗学的对象。

”-民间文化存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很少得到掌握文字和知识的人的关注,只有少数的文人学者,偶尔的记录、评价。

在很长的时期是屏蔽在正统的文化之外。

-在明代中期以后,到清代末期,这种情况发生变化。

文人学者收集歌谣、谚语和笑话,参与小说、戏曲的写作和评论。

特别是清末,在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对民间文化、民族文化的观察和评价的变化。

城市民众的文学样式或者体裁,如小说、戏曲、时调等到文人的肯定和利用。

-20世纪初,民俗和启蒙精神的结合。

i.一方面是启蒙民俗思潮。

民族民俗是思想启蒙的利器,主重视民间诗歌,提倡文人使用民歌谚语,创作新诗歌,实现思想启蒙。

ii.二是一些学者学者主将民俗作为工具进行改良,反思政体,开化民智,进行社会弊病的补救。

-伴随着白话文的推新,报纸期刊等传媒的发展,歌谣、谚语等形式的应用,反应当时事件的口头故事的创作传播,民间文学作品的抄录等,在各个阶层流传的反抗故事等,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潮流。

-近代知识分子对民俗文艺的应用,童谣、弹词、文人竹枝词等体裁。

如章炳麟的《逐满歌》,广泛的传播和社会接受度,符合民众的理解和期待。

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品还有天华弹词体裁的《猛回头》(1903),秋瑾的《精卫石》。

梁启超《竹枝词》(1911年)。

-近代学者编撰全国风俗志。

-明代和晚清,民俗风土志主要是对一个地区活着都市的风俗的记载,《帝京景物略》《宛署杂记》《帝京岁时纪胜》等。

到了晚清,《清稗类钞》,《中华全国风俗志》(胡扑案编写)-五四运动前夕1918年大学发起的歌谣采集和刊行活动,1920年成立了歌谣研究会,1922年刊行《歌谣》周刊与丛书,以与方言调查会和风俗调查会(1923年)。

这样的做法被和地方的报刊采纳,民间文学的采集、刊载和讨论,成为当时的文化上的热潮。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教案绪论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一、民俗的定义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

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

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而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

但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

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第二节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一、民俗的特征(一)集体性集体性,又叫社会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

民俗学概论

民俗学概论
28
第一节 饮食民俗
一、饮食民俗:主要指人们在加工、制作、食用有关 食物和饮料过程中形成的习俗风尚,是民俗中最有 特色的事项之一。 二、饮食民俗的形成 1、自然因素 2、经济因素 3、民俗因素 4、信仰因素 三、饮食民俗的发展 1、自然饮食阶段 2、熟食阶段 3、烹饪 阶段
29
饮食民俗
四、饮食民俗的功能 1、保障生存 2、融合食用与养生 3、社交纽带 4、提供就业机会 5、成为旅游吸引物 五、饮食民俗的范围 1、各式各样的菜肴和饮料 2、分工精细的烹饪技法 3、琳琅满目的餐具器物 4、纷繁复杂的餐饮礼节 5、饮食职业传承及其类型
8
第二节 民俗的基本特征
一、集体性与类型性 二、传承性与扩布性 三、稳定性与变异性 四、规范性与服务性
五、民族性与地域性
9
第三节 民俗的社会功能
一 教化功能:教育、模塑,向着社会与集体

规范功能: 法律、纪律、道德、民俗 三 维系功能:稳定,向心力与凝聚力 四 调节功能:娱乐、宣泄、补偿 五 审美功能:民间艺术
二 古代民俗
特点:
一是民族融合的规模远较史前时期为大, 由此引起的民俗的不断交流与同化的规模也大; 二是古代民俗无论如何变化,始终保持着以汉 民族为主体的基本体系,反映了民俗活动顽强的传 承性; 三是民间的 “俗”与官方的“礼”相互影响, 相互转化。
12
三 近现代民俗
特点: 一方面西俗东渐;另一方面传统民俗文化也蓬勃 发展,逐步生成以中国传统特色为主又兼具国际性的 民俗体系。
中大时期: 1927年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成立。1928年创办 《民俗》周刊。
7
四 民俗学内容与任务
内容:民俗学原理、民俗史、民俗志、民俗

民俗学概述(全套课件191P)

民俗学概述(全套课件191P)
民 俗 学 概 述
1
第一章 民俗概述
第一节 民俗的定义与分类
第二节
第三节
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第四节
第五节
民俗的调查与研究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2
第一节 民俗的定义与分类
一、民俗的定义 二、民俗的分类
3
一、民俗的定义
——Folklore
Folkloristics(民俗学)
1、文化遗留说 2、精神文化说

25
第二节 自然生态民俗与农业生产民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6
一、自然生态民俗的定义
与人类的食物链有关的民俗文 化,叫做自然生态民俗。自然生态 民俗又分为动物生态民俗和植物生 态民俗,其中自然也包括生态环境 的有关气象、季候的民俗。生态民 俗反映的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和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措施。
27
二、自然生态民俗举例
61
(三)西南民族服饰
1、藏族: 藏袍、帮典
2、傣族: 筒裙、筒帕 3、白族: 风花雪月帽 短围裙 4、纳西族: 七星披肩
62
(四)东北民族服饰
1、赫哲族: 鱼皮衣 2、鄂伦春族:狍皮服饰 3、满族: 旗袍、花盆鞋、旗头 4、朝鲜族: 七彩衣、船型胶鞋
63
第五节 外国服饰民俗举例
一、亚洲国家服饰民俗
3、民间文学说
4、传统文化说
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 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 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 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 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 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4

民俗学概论全套精美课件

民俗学概论全套精美课件

▪ 二、民俗事项都有异文
▪ 有异文是民俗事项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 民俗事项传承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民俗事项 不可能只有一个文本,因为每一个人在讲述、 表演、模仿和重复某一种民俗事项时,都可 以说是一种再创造。
▪ 另外,随着地理环境、民族、语言、生活方 式、信仰、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差异,同一个 故事也会有众多的异文。
第二节 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
▪ 一、国外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 ▪ 民俗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发端于19世纪初
期的德国。 ▪ 民俗学的早期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格林兄弟。 ▪ 1806--1807年,格林兄弟开始搜集民间故事。 ▪ 1812年格林兄弟出版了《儿童和家庭故事》,
标志着民俗学学科的诞生。
▪ 真正的民俗学一词是1846年由汤姆斯首次提 出的。
▪ 1922年,北大创办了《歌谣周刊》,由周作 人、常惠、顾颉刚等人担任编辑。

▪ 1927年中山大学把《民间文艺周刊》改为 《民俗周刊》,由钟敬文、容肇祖、刘万章 等人任主编。
▪ 到1949年,中国民俗学研究已取得一定的 成果:故事研究方面,如顾颉刚的《孟姜女 故事研究》;歌谣方面,如董作宾的《看见 她》、顾颉刚《吴歌甲集》、钟敬文《歌谣 论集》等;神话方面,如茅盾《中国神话研 究》等。
▪ 三、民俗事项具有强烈的地方性
▪ 尽管一些民俗事项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 都有异文,但如果把这些异文进行比较的话, 我们会发现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异文都反映出 了不同的文化传统,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 某个地区或民族的处世态度、价值观念等。
第四节 民俗的功能
▪ 一、娱乐性 ▪ 二、教育功能 ▪ 1、文化强化和保存功能 ▪ 鄂尔多斯婚礼歌 ▪ 2、强化人们的行为规范 ▪ 三、心理功能
▪ 一、神话

中外民俗概论ppt(共22张PPT)

中外民俗概论ppt(共22张PPT)
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教育功能
概念的代表性观点 1 人种、民族与民俗
❖ 人类学家根据人类形体、肤色、头发、泪阜的深浅等遗传因素的差异把现代人划分为不同的种族与群体,这就是所谓的人种。
民俗旅游资源是指那些可以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并可以被旅游业利用,产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民风民俗现象。
❖ 内容:是指可供旅游业发展利用和旅游者参观考察的,由
整合变异性自然环境、历史发展、社会生产或生活所形成的具有传统
民族与民俗虽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内容,但却又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娱乐功能 交流功
话传说、宗教仪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艺术、雕 民风民俗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 阶段:原始社会阶梯式的部落、部落联盟和 原始民族,进入阶级社会的古代民族(前资 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 会的现代民族。
❖ 概念:广义和狭义
❖ 民俗即指民间风俗,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在社会生活中传 承、相沿成习的经济与社会文化生活模式, 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 集体习惯。
人类学家根据人类形体、肤色、头发、泪阜的深浅等遗传因素的差异把现代人划分为不同的种族与群体,这就是所谓的人种。
刻绘画、建筑形式、民族工艺、服装、饮食、待客礼仪等 人类学家根据人类形体、肤色、头发、泪阜的深浅等遗传因素的差异把现代人划分为不同的种族与群体,这就是所谓的人种。
社会政治性
。 民俗即指民间风俗,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在社会生活中传承、相沿成习的经济与社会文化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
❖ 物质民俗 ❖ 社会民俗 ❖ 精神民俗 ❖ 语言民俗

社会政治性

民俗学概论

民俗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民俗(Folklore)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1.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2.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3.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4.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民俗的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民俗文化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

在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类民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民俗学(Folkloristics)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风俗习惯及其它生活文化传承的社会科学。

它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概论 绪论教案定稿

民俗学概论 绪论教案定稿

《民俗学概论》教案绪论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民俗学相关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认识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我国的民俗学发掌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步骤与环节:导入(提问式):同学们认为民俗应该指的是什么啊?在我们的身边又存在着哪些民俗呢?下面的这两节课,我们就来看看民俗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文化现象。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的定义1.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生活文化。

2.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

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

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民俗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从以下几方面理解:(1)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2)历史学与民俗学(3)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4)社会学与民俗学(5)民族学与民俗学2.民俗学研究的六大内容(1)民俗学原理(2)民俗史(3)民俗志(4)民俗学史(5)民俗学方法论(6)资料学3.学习民俗学的意义第二、三节民俗的基本特征与社会功能一、民俗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集体性,又叫社会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

集体性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2.传承性和扩布性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同时也指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

民俗的扩布性,就是民俗在空间前后左右流动传播。

3.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稳定性,指民俗在流传中相对不变的特征。

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长期相对固定下来,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民俗学概论

民俗学概论
民俗学
第一讲 概说——民间、民俗、民俗学
第 一 讲
概 民说 俗 学民
间 、 民 俗 、
——
推荐阅读书目
董晓萍, 《现代民俗学讲演录》, 周星主编,《民俗学的历史、理 论与方法》
孟慧英,《西方民俗学史》 叶涛,《民俗学导论》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 钟敬文,《中国民俗史》 乌丙安,《民俗学原理》
中国的民俗学——启蒙与救 亡
近代启蒙民俗思想的产生
主张利用民俗作为工具,开化民智、救 治时弊 ,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
黄遵宪:中国民俗学的先驱 民俗具有难 以改变性和可以变异性的特征,初步形 成较为系统的民俗学理论
兴起于新文化运动时期 现代知识分子对民俗文艺的应用,表现
在创作革命童谣和弹词 ,章炳麟的《逐 满歌》,陈天华的《猛回头》和秋瑾的 《精卫石》;
民俗学对人类学的依附关系形成。
运一 动、 对民 民族 俗主 学义 兴和 起民了民俗 学:
俄苏的民俗学——争霸世界的需要
俄国的民俗学 :前期受到格林的理论影响, 后来接受了进化论。
苏联民俗学继承了俄国民俗学:接受了古 典进化论。
苏联民俗学与早期古典英美民俗学的相似 之处: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面纱下重述了帝 国主义的中心观。
西方世界的民间
德国(民俗学产生的摇篮)的民



对应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同时

也指分层社会中人口基数最大的一 部分

赫德尔首先是从民族精神开始入手

寻找民族精神的载体 ,由此他找到 民歌,民歌的创造者既是下层人民,
基本贡献——
将人类学理论中国化,力图创造一个中国 的神话系统,同时以文学研究吸纳人类学 理论。
重文献分析,在抗战期间于西南地区开始 注重收集口头文学。

民俗学课件(新)

民俗学课件(新)

理解定义时需注意:


1、关于民俗中的“民” 2、民俗的本质——传统文化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说,文化是人们生活方式和表 达方式的总和,它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传统应具有的特征: 必须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带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 的东西 ;传播方式:“口头”或者“行为”或 者“风俗”或者“物质”;传播途径:非正式性; 具有持续性和连贯性 。
二、什么是民俗学
(一)民俗学名称的由来 1、国外的情况 一般认为始自英国人威廉·汤姆斯 (William Thoms)于1846年提出的 “folk-lore”一词。他在1846年写给 《雅典娜神庙》杂志的一封信中提及该词。 汤姆斯的贡献在于确定了民俗学作为一门 学科的地位。

2、中国的情况
《北京大学日刊》刊登的《征集全国歌谣简 章》:
一、有关一地方一社会或一时代之人性风 俗政教沿革者; 二、寓意深远有类格言者; 三、征夫野老游女怨妇之辞不涉淫亵而自 然成趣者; 四、童谣谶语似解非解而有天然之神韵者。

(四)中国民俗学研究历史简介




4、中国现代民俗学研究的两次壮举 (1)妙峰山风俗调查 关键词:1925年;荣肇祖、顾颉刚 、孙伏圆等; 入境随俗、实地调查 ;成果最初发表在《京报》 副刊上 ,1928年作为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丛书正 式出版 ;被称为“中国学术界的一个霹雳 ”、 是“中国学术界起了革命” (2)西南民族调查 关键词:中山大学;始于1928年,结束于1930 年 ;地点—云南、广西、四川等的少数民族地 区;完成大量的考察报告和研究著述
(四)中国民俗学研究历史简介



结语: 1、北大为中心的民俗学是中国现代民俗学史的 发生、发展期 ;中山大学为中心的民俗学则是 其发展繁荣期 。 2、北大民俗学时期为中山大学民俗学时期奠定 了基础,开拓了道路,培养锻炼了学者,提供了 理论上和资料上的参考,造成了影响;因而中山 大学民俗学时期能够较早地站在了一个学科意识 更为强化、学术气魄更为宏大的层面上。

民俗学绪论

民俗学绪论
俗}; (四)游艺的民俗{1、民间口头文学,2、民间歌舞,3、民间游戏,

4、民间竞技、5、民间杂艺}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分 为四个部分: 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
神民俗、语言民俗

五、民俗的社会功能
概而言之,民俗主要有四种社会功能,即教化功能、 规范功能、维系功能、调节功能。 1、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

所谓全人类的共通性,是指各个民族的民俗在形成过程中,
都有许多相似相近的因素,具有人类共通的内容(如审美体验
的共通性。当然审美的标准又是不一样的。火葬习俗。)。


民俗的外部特征:
民俗的外部特征又表现为历史性特征、地方性特征、传承性特征、 变异性特征。 所谓历史性特征,是指民俗在特定时间或时代所显示出的特征。如 男女的发式。 所谓地方性特征,是指民俗在特定地域环境中形成并显现出来的特 征。如饮食的“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所谓传承性特征,是指民俗在发展过程中显示出的具有运动规律性 的特征。(大致传承不变。如清明祭扫踏青、中秋吃月饼、除夕吃 团年饭。) 所谓变异性特征,是指民俗事项在不同历史、不同地区的流传所出 现的种种变化的特征。(如六朝时太原地区“寒食节”吃冷食长达 百日,造成大量病亡,魏武帝曹操下令革除,改禁火三日。)

文是文饰、文采,延伸为人 文、文治之义;化是化生、 化成、教化之义。(文:本义同
“纹”;化:甲骨文中画两人背靠背—— 两人意见不一,要改变想法,使一致。)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 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 属于文化。(广义) 换言之,“自然的人化”即文化。

• 广义“文化”一般有四层次说,即:物态

民俗学

民俗学

第一讲绪论:什么是民俗学——以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一书为例什么是民俗学:首先,研究民俗或者说民俗学并不是只调查原始的落后的社会生活和搜集一些民间文学作品、风俗习惯。

对于民俗学研究者来说,民俗永远是“现在”的民间生活现象,它是一种生气勃勃不可遏制的力量。

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中第一次使用“遗留物”这个词,用来指那些“被习惯势力带进不同于他们早先的社会环境”的见解、观念和习俗,因而这种“遗留物”是“从古老文化条件下产生的一种需要的证明和例子”。

兰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遗留物”这个词的。

弗雷泽在他的巨著《金枝》里集纳了全世界无数类似仪式和信仰的例证,从而显示出原始植物草木崇拜残余在现代农民中的存在。

其次,民俗学之所以秉赋如此现实的社会功能,在于其研究的价值取向向民俗主体的延伸。

民俗学自然以民众的风俗现象、生活形态为观照的对象,但又不止于此,反过来,从民俗的“俗”转而审视民俗的“民”,亦即创造和传播风俗文化的主体。

第三,本尼迪克特对风俗的研究洵非停留于描述的层面。

民俗学需要细致、客观的民俗描写。

民俗学要求认定的是民间风俗背后的民众观念、民众思维和民众性格,而不是民间风俗的现象本身。

第四,在《菊花与刀》的第一章,作者论述了民间文化研究的方法,提出了一些很值得注意的意见。

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比较民间文化的方法。

民俗学需要作比较研究,以图发现民俗现象背后的意义。

第二讲民俗的本体特征(一)关于民俗的种种定义:西方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就什么是民俗写出了二十一条简明的定义,即反映了纷陈的局面。

综合起来大致可分为七类,将民俗这些概念词义综合对照,我们发现可以归纳为三类,第一,就是认为民俗代表文化传统,尤其是限定在某些范围内的文化传统。

这是民俗学开创者、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Thoms)率先提出,后人相应延袭的观念(民俗学一词源于汤姆斯发表在1846年8月《文学俱乐部》上署名为安布罗斯·默特尔的一封信)。

民俗学第一章导论民俗概说

民俗学第一章导论民俗概说

(二)民俗学研究的内容 1.民俗学原理
对民俗事象发生、发展、演变及其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理论探索,包 括对综合或单项问题的研究。 2.民俗史
对民俗事项的历史探究与描述,包括通史、断代史、综合性的或单项性的民 俗事象发展史。 3.民俗志
一种对全国或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的民俗事象进行综合或单项的科学记述的 作品。 4.民俗学史
这种现象的学问。
3.现今国际学术界: Folklore专指研究对象,即民俗事象或
民俗传承。 Folkloristics专指“民俗学”。
4.当代中国学术界: “民俗”即民间的风俗,指一个国家或
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 文化。
二、“民间”与“风俗”
(一)民间民众中间,对应官 Nhomakorabea而言。主要组成部分 为中、下层民众。
民俗学
课程简介
▪ 必修课 ▪ 通识课 ▪ 考查课 ▪ 30个学时 ▪ 教材:任何一种版本均可 ▪ 学习方式:做好笔记 ▪ 田野调查:注意收集整理家乡民俗 ▪ 联系方式:
第一章导论 民俗概说
▪ 民俗学的内涵 ▪ 民俗的基本特征 ▪ 民俗的功能 ▪ 民俗的分类
第一节 民俗的内涵
一、有关民俗的概念
(一)我国传统意义上的 “民俗”“风俗” 内涵
在中国,过去研究得比较多的民俗现象,也主 要是民间文学。
2.广义观
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 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 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 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 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方式 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民俗 虽然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但也是人民现实 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3)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把民俗仅限于传统

第一讲 民俗学概论

第一讲 民俗学概论

的“俗”概念的一般特点。
——《美国的民俗概念》
——民俗的分类




经济民俗:以民间传统的经济生产习俗、交易习 俗以及消费习俗为主要内容; 社会民俗:以家族、亲族、乡里村镇的传承关系、 习俗惯例为主要内容,其中社会往来、组织、生 活仪礼是重点,近来又扩展到都市民俗; 信仰民俗:以传统的迷信(如敬神驱鬼)与俗信 (如不再有迷信色彩而只余下祝吉贺喜意义的贴 春联)的诸事象为主要内容; 游艺民俗:以民间传统文化娱乐习俗为主要内容, 包括口头文艺活动,也包括传统竞技等在内。
驳、讥笑、嘲弄、绕口令、问候与送别用语、民间
言语(例如,俚语)、民间语源、民间比喻(例如, 洁白如雪)、民间隐喻(例如,从煎锅上跳入火
海)、名字(例如,绰号或地名)、民间诗歌——
从较长的民间史诗到儿童的韵语,如拍球歌、跳绳
歌、数手指脚指歌、哄小孩的歌、丢手绢歌(在游
戏中决定“它”会是谁)和儿歌。还有一些书写形 式的民间韵语,例如签名册上的诗句、墓志铭、厕 所文学(墙壁涂鸦)。一般的非言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民俗学的理论框架



基础理论 应用民俗学 民俗史学(1、民俗发展史;2、民俗 学史) 民俗资料学(民俗资料的收集、整理、 保存等)
民民民民概 俗俗俗俗念 学的的学、 方分特的对 法类征社象 论 会、 功范 能围





基 础 理 论
等旅经法商心语宗文社 等游济律业理言教艺会 民民民民民民民民民 俗俗俗俗俗俗俗俗俗 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
课程作用
课程设置
课程定位
编导专业选修课 了解民俗文化 参与民俗学田野调查
课程目标
是什么? 职业技术课程 营销专业必修课 为什么? 怎么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民”、“俗”
(民:非官方;俗:与雅相对)
3、民俗内涵的变迁
4、民俗与民间文化
(民俗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文 化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 的方式扩布和传承,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
5、系统的文化整体
6、民俗与官俗?
五、民俗的形成
经济的原因 政治的原因 地缘的原因 宗教的原因 语言的原因 心理的原因
六、民俗的功能
1、教化功能 2、规范功能 3、维系功能 4、调节功能(娱乐、宣泄、补偿) 5、历史功能
第二节 民俗学
一、民俗学的概念
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众所传承的各种民俗 事象的独立学科。
二、民俗学的学科定 交叉学科性质
三、民俗学的学科体系 民俗学原理;民俗史;民俗志;民俗学史;民
俗学方法论;资料学
狭义:文化遗留物说(英国)、“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间文学说”(美国、苏联)、“传统 文化说”(西方)。
广义: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 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 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 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 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四、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民俗学与人类学 2、民俗学与社会学 3、民俗学与民族学 4、民俗学与民间文艺学 5、民俗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语 言学、宗教学等)
五、学习民俗学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节 中国民俗的起源和发展
一、史前民俗
(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之前的民俗)
二、古代民俗
(夏朝至清代鸦片战争前)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民 俗
一、“民俗”一词的出现
国外:1846年英国古物学者汤姆斯, “Folklore”意为民众的知识或关于民众知识 的科学.
中国:1922年北京大学创办《歌谣》周刊,使 用了“民俗”一词。19的名词。
二、民俗的概念
1、概念:狭义与广义的分野
三、近现代民俗
(清代鸦片战争以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