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物资源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我国睡莲研究现状及展望

我国睡莲研究现状及展望

我国睡莲研究现状及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睡莲是一种优雅的水生植物,常常被用来装饰园林和荷塘。

我国睡莲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引起了众多生物学研究者的关注。

睡莲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具有药用和水生植物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

尽管睡莲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研究意义,但相关研究却相对薄弱。

目前,关于我国睡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分类学、遗传学、生长发育、生态学等方面。

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表层,对睡莲的深入研究还有待加强。

我国睡莲产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比如研究技术不够先进、品种选择不够多样化等问题。

有必要对我国睡莲进行深入研究,以充分挖掘其潜在的价值和功能。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引起更多研究者的重视,推动我国睡莲研究的发展,为睡莲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我国水生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做出贡献。

1.2 研究意义睡莲是一种优美的水生植物,具有多种药用和观赏价值。

对我国睡莲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我国水生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还可以推动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在当前环境恶化、水生植物资源逐渐减少的情况下,加强睡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睡莲研究有利于促进水生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睡莲不仅具有药用和观赏价值,还可以用于水质净化和湿地修复。

通过深入研究睡莲的生长特点、生理生态特性和适应性,可以为其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持,推动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睡莲研究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对我国水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面,还体现在推动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和促进环境保护的进程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睡莲研究将在未来的发展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

2. 正文2.1 现状总结我国睡莲研究目前处于较为初级阶段,虽然有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但整体来看仍有待深入和完善。

目前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睡莲的分类学、生长发育规律、生理生态特性、遗传育种等方面。

在睡莲的分类学研究中,已经有一些学者对睡莲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但受限于样本数量和分布地域的局限,对睡莲的分类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调查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调查
规,禁止非法采伐、盗伐和破坏野生植物资
源的行为。同时,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维护法律的权
威性。
03
公众教育和意识提高
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意识,使人们认
识到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公众参与保护工作,形成
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科学研究和开发
加强野生植物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发掘新的用途和价值。通过科学研究,可以发现新的药 物、食品和其他用途,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
可持续发展策略
长期规划和发展战略
制定针对野生植物资源的长期规划和发展战略,明确保护和利用的目标和方向。 同时,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保护和利用野生植物资源提供保障。
合理利用建议
可持续利用
在利用野生植物资源时,应采取可持续利用的措施,避免过度开采和破坏生态环境。例如 ,可以制定合理的采伐计划,控制采伐数量和速度,保持生态平衡。
多元化利用
通过对野生植物资源的多元化利用,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掘其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例如 ,可以将野生植物资源用于医药、食品、化工等领域,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热带雨林地区
包括云南、海南、广东等地的 热带雨林,重点调查热带植物 的种类、群落结构和生态特征 。
高寒地区
包括青藏高原、新疆高原等高 寒地区,主要调查高寒植物的
种类、分布和生态习性。
调查方法和技术
野外调查
文献资料收集
通过实地考察和观测,收集野生植物的标 本、照片、录像等数据,记录植物的种类 、形态特征、生长环境等信息。
保护和管理野生植物资源的必要性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环境变化的影响,许多野生植物资源正面临丧失和 破坏的风险。因此,对中国野生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和保护变得至关重要。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植物入侵是全球环境领域的一大挑战,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中国作为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也面临着外来入侵植物的严重问题。

随着全球化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外来植物种类和数量在中国境内不断增长,给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的现状目前,中国已经有大约500种外来植物在本土生长并且蔓延。

这些外来入侵植物来自不同地区,如亚洲、欧洲和美洲等。

一些外来入侵植物已经广泛分布,并且快速扩张,对当地的原生物种和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例如,水葫芦、金鱼藻等水生植物入侵了许多湖泊和河流,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而秋茄、三角杏等陆生植物则入侵了农田和林地,对农作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平衡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存在的问题1. 缺乏有效监测和早期预警机制:中国外来植物入侵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缺乏有效的监测和早期预警机制。

由于外来植物的入侵具有隐蔽性和不可预测性,及时发现和控制入侵物种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建立科学、可行的监测和早期预警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2. 研究水平不高:目前,中国的外来植物入侵研究水平相对较低。

虽然有一些研究在进行,但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对于入侵机制、入侵规律、入侵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此外,有关外来植物入侵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3. 缺乏全面的管理措施:当前,对于外来植物入侵的管理措施还不够全面和有效。

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和学术机构开展了一些防治工作,但是仍然存在着管理的片面性和不协调性。

另外,外来植物种群的控制和治理工作中也缺少系统性和科学性。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1. 建立完善的监测和早期预警机制:加强外来植物入侵的监测和早期预警是避免和防止植物入侵的重要手段。

加强对关键领域的监测,采用新技术手段,建立预警网络等,可以提高对外来植物入侵的掌握和应对能力。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调查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调查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其中野生植物资源更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野生植物资源在生态、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其进行调查和保护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将介绍中国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的现状、意义和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一、现状近年来,中国对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和保护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和大学,都在进行着自己的调查工作。

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在制定和执行一些相关政策和法规,以加强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

例如,2007年以来,国家林业局开展了“中国国家级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调查与评估”项目,旨在全面调查和评估我国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的分布、生态特征、数量和危险程度等方面的情况。

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中国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调查人员和调查范围的不足。

目前中国的野生植物众多,而调查的人员和力量显然还远远不够。

很多远离城镇的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力物力紧缺,甚至许多地方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植被资源调查。

二是调查手段和技术的滞后。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一些新的调查手段和技术已经问世。

但是,传统的野外调查方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这导致不少野生植物资源的数据获取比较困难,甚至存在误差。

三是调查数据的不完整和不准确。

由于调查的人员和力量有限,以及采取的技术和方法的差异,导致部分调查数据存在不完整、不准确等问题。

这使得对我国野生植物资源的统计和分析变得更加困难。

二、意义中国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对于我国的生态、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生态方面来说,野生植物是自然界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野生植物的多样性和分布状况也反映了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因此,对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能够帮助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从经济方面来说,野生植物在食品、药品、建材、化工、皮革、纺织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采摘、种植、加工等环节对于民生和产业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的综述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的综述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的综述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药用植物资源尤为丰富。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培育和利用这些植物对中国的医药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综述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并探讨其对经济和生态的影响。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据统计,我国药用植物种类约为5000种,其中有很多是独特的物种,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例如,中药材葛根是一种具有抗肿瘤和抗炎作用的植物,被广泛用于中药制剂中。

此外,中药材川芎、陈皮等也都是具有丰富药用价值的植物。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通过种植和繁育,推动药用植物的规模化生产。

中国对一些常用的中药材进行了大规模种植,并通过优化种植技术提高了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其次,通过研究和开发,提取和利用植物中的有效成分。

许多药用植物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如植物碱、挥发油等,这些成分被提取出来用于制药和保健品生产。

最后,通过保护和研究,推动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保护药用植物的生态环境,确保其种群的稳定和繁衍,是实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中国的经济和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促进了中国的医药产业发展。

药用植物是中药制剂的重要原料,对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大规模种植和提取植物成分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

其次,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大量种植和采集植物可能导致植物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因此,需要加强对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确保其可持续利用。

为了更好地利用药用植物资源,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建立了药用植物资源数据库,对各类药用植物进行了分类和记录。

这有助于科研人员和决策者更好地了解和利用这些资源。

其次,加强对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现状与保护

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现状与保护

2018年第9期现代园艺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现状与保护刘亚儒杨绣坤(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河北张家口075700)摘要:当今社会,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使得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严重破坏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过度地开发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导致许多野生动植物灭绝,因此,应加强保护野生动植物。

从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现状和加强对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策略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现状;保护野生动植物因其多样性强,为培育扩大物种资源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基因资源。

野生动植物在漫长历史中,为人类的医学和科学研究提供了研究本体。

1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现状1.1动植物保护意识薄弱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人们重视工农业的发展,重视经济的提升,缺乏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意识,并没有将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列入日常工作中。

另外,在利益面前,人们忽视了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认为野生动植物可以随意狩猎,严重危害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1]。

1.2法律无法满足当前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工作相关法律法规中缺乏对当前乱捕滥杀、随意占地等各种问题的规定,从而导致相关部门的执法缺乏相关法律依据,在日常的管理中无法进行合理惩罚。

当前,自然保护区内出现了乱采乱挖、随意占地、随意捕杀的现象,一些不法分子采取更加先进的猎捕方式,当前的法律法规无法对其行为进行准确的评估,现行法规已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3经费不足,保护工作不力在保护林区内的动植物时需要专项经费,成立专项保护小组对林区内的动植物进行保护,同时展开相关的科研工作。

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内仍然缺乏专项保护资金,科研工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科研工作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受到了阻碍,影响了当地自然林区的发展。

保护经费不足使得自然保护区内的保护手段相对落后,无法采用最新的保护方式,同时当地自然保护区内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展开保护工作,难以对保护区实现有效的保护[2]。

中国芳香植物资源开发现状及应用前景

中国芳香植物资源开发现状及应用前景

SPECIAL REPORT I特别报道Plant RESOURCES中国芳香植物资源开发现状及应用前景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和气候,使得芳香植物资源的分布广泛,种类非常丰富。

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将芳香植物加以运用;到了现代,在芳香植物资源开发和应用过程中,我们既要认识到芳香植物极高的品质和利用价值,也要适度开发,注重保护,科学应用,形成可持续发展。

文/王敏China Cosmetics Review 20p i S H l我国芳香植物的使用历史人类对于芳香植物的使用已有上 千年的历史,从古埃及到在希腊与罗 马等欧洲国家盛行,一直伴随着人类 历史和社会的发展。

芳香植物种类十 分丰富,人扪普遍认为,能从植物组织 中提取精油、挥发油或含有能作为辛 香料及难以挥发的树胶的植物都属于 芳香植物,而并非指那些具有观赏性花朵或可散发怡人气味的植物。

作为世界上的植物资源大国,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和气候复杂多样,芳香植物资源种类非常丰富。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芳香植物约有3300余种,已开发利用的约有200种。

我国芳香植物在1000种以上,已开发利用的约150种。

芳香植物在我国的利用历史也非常久远,早在先秦的《诗经》《楚辞》等典籍中就有不少关于香木的记载,两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也有关于芳香植物药用的描述,直到今天我国的中部和南部地区仍延续此习俗。

在我国传统医药中,也多有对芳香植物和芳香类药物使用的案例和理论描述。

基于芳香植物的各种中医芳香疗法,加之其独特的使用方法和使用场景,综合内服、外敷、熏蒸及淋洗,可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i芳香植物资源的IIIHII保护与开发我国芳香植物资源的分布颇为 广泛,主要资源集中在长江、淮河以 南地区,尤其以西南、华南最为丰富,特别是一些地理和生态环境特殊的地区,分布着众多独特的芳香植物资 源。

除人们所熟知的西南地区和华南 地区以外,一些极端气候环境如青藏 高原地区、蒙新宁海地区,海南岛等 也拥有大量优质的芳香植物资源亟待保护和开发。

我国植物资源学研究概况

我国植物资源学研究概况

我国植物資源学研究概况植物資源学是研究植物的分类、系统发育、解剖、生理、生态、遗传、育种、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的科学。

它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国植物資源学研究自古以来就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积淀,目前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

植物資源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

首先是植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这是植物資源学的基础。

通过对植物形态、解剖结构、花粉、种子等特征的研究,可以对植物进行分类,并推断植物的进化关系。

我国的植物分类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例如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其次是植物生理与生态学的研究。

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植物生理学研究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理过程和适应机制。

而植物生态学则研究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植物的适应性、竞争关系、群落结构等。

这些研究对于了解植物的生命活动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植物资源都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遗传学是研究植物遗传变异和遗传规律的学科。

通过对植物遗传物质的研究,可以揭示植物的遗传特性和变异规律,为植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我国在植物遗传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例如水稻的杂交育种、杂交小麦的研究等,这些成果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也是植物資源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我国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包括药用植物、食用植物、观赏植物等。

通过对这些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为人类提供药物、食品、化学原料等。

同时,植物资源的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植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总结起来,我国植物資源学研究概况是非常丰富多样的。

从植物的分类、系统发育到生理、生态、遗传、育种、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方面,我国的植物資源学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为我国的农业、医药、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也为世界植物資源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植被生态学研究的进展和趋势

中国植被生态学研究的进展和趋势

中国植被生态学研究的进展和趋势I. 内容描述中国植被生态学研究的进展和趋势可谓是一日千里,这些年我们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从研究方法的创新到理论体系的完善,从实地调查到数据分析,我们都在努力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首先我们在研究方法上不断创新,过去我们主要依靠实地考察、文献资料等手段进行植被生态学研究。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GIS技术等手段对植被进行精确监测和分析。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我们的研究效率,还拓宽了研究领域,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植被生态的现状和变化。

其次我们在理论体系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过去植被生态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生理、植物地理等方面。

如今我们已经开始关注植被生态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关系,构建起了更加完善的理论体系。

这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植被生态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再者我们在实地调查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为了更好地了解植被生态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了大量的实地调查活动,深入基层、农村、山区等地,对各类植被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观测。

这些实地调查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在数据分析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揭示了许多植被生态的规律和特点,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国的植被生态学家共同探讨问题,共同推动植被生态学研究的发展。

中国植被生态学研究的进展和趋势是积极向上的,在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植被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性和背景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植被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森林砍伐、草地过度放牧、荒漠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土地退化和气候变化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植被生态学,找出保护植被的有效途径,为我们的地球家园提供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

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

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摘要】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起着关键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利用压力和生存威胁。

本文从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出发,分析了资源利用中存在的挑战,并提出了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对策,强调了规范管理和科学技术应用在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可以得出,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展望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大保护力度,同时推动科学技术在资源保护中的应用,以确保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关键词】关键词: 野生动植物资源, 利用, 保护, 现状, 挑战, 对策, 规范管理, 科学技术, 研究结论, 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这些资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加快,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存在着过度开发、滥捕滥猎等问题,导致很多珍稀物种濒临灭绝,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各种生态系统遭受到威胁。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有必要对其现状进行深入了解,并提出有效的保护对策。

本研究将就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现状、利用挑战以及保护对策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为加强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利用现状,为未来的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意义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我国宝贵的生态财富,对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非法捕猎、非法贩卖等行为的增多,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压力。

深入研究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现状及保护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中国植物演替研究现状

中国植物演替研究现状

中国植物演替研究现状摘要:一、引言二、中国植物演替研究的意义三、中国植物演替研究现状1.植物演替的基本理论研究2.植物演替的应用研究3.植物演替的实证研究4.植物演替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发展四、中国植物演替研究的挑战与展望1.数据采集和分析的困难2.跨学科研究的不足3.植物演替与环境保护的协同作用五、结论正文:一、引言植物演替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一个群落中,物种组成和数量随着时间而发生的变化过程。

中国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对植物演替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对我国植物演替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

二、中国植物演替研究的意义植物演替研究对于理解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预测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制定合理的生态保护措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植物演替研究还有助于揭示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外部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三、中国植物演替研究现状1.植物演替的基本理论研究:我国学者在植物演替的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如提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植物演替模型。

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植物演替理论研究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2.植物演替的应用研究:植物演替研究在我国的林业、农业、草地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通过研究植物演替,可以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森林生产力;可以预测草地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为草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3.植物演替的实证研究:我国植物演替实证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对典型区域的植物演替进行了长期观测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

这些实证研究为植物演替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4.植物演替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发展:在植物演替研究方法和技术方面,我国学者不断引进和开发新技术,如遥感技术、DNA测序技术等,为植物演替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四、中国植物演替研究的挑战与展望1.数据采集和分析的困难:植物演替研究需要大量长期观测数据,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金、人力等因素的限制,数据采集和分析面临诸多困难。

植物资源面临的现状和保护

植物资源面临的现状和保护

28
我国旳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方法
风景名胜区 最新统计成果显示中国发展风景名胜事业在20数年来已经建立风
景名胜区677个,面积960万公顷。其中国家要点风景名胜区177个。 在这些风景名胜区中有22处被列入世界生物保护圈,29处被列入世 界遗产名目,其中7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或自然 与文化双重遗产。
8
我国旳珍稀濒危植物现状
为了加强对珍稀濒危植物旳保护,1987年我国在《中国珍稀濒危保 护植物名目》中公布了第一批389种受国家保护旳珍稀濒危植物,约 占我国珍稀濒危植物总数旳1/7,涉及蕨类植物13种,裸子植物71种, 被子植物305种,其中被定为濒危种类旳121种,稀有种类旳110种, 渐危种类旳158种。
15
我国旳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方法
中国主要植物园 庐山植物园创建于1934年,原称庐山森林植物园,是一座亚热
带植物园。著名旳庐山特产云雾茶及众多旳欣赏植物,均产于此,庐 山植物园现已汇集园内外植物3400多种,储备名植物标本10万多号。 庐山上旳这座植物园以研究灌木为主,兼茶果、园林、药用植物。已 搜集国内外植物标本10万余种,引种驯化3400多种。
18
我国旳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方法
中国主要植物园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始建于1956年,位于武昌东湖之滨,磨山南
麓,国家4A级景区,始建于1956年,占地70公顷,各类植物8000余 种,作为中国三大关键植物园之一,武汉植物园在改造后,该园植物 种类从4000种增长到7500种,温室内旳植物就多达1600余种,其中 涉及1200多种热带雨林、多浆肉质植物及400多种兰花。
11
我国旳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方法
植物园树木园建设及其引种栽培 植物园以搜集、保存多样性旳植物为基本特征。目前我国已建立

我国植物保护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我国植物保护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我国植物保护的发展现状与展望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人们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利益最大化,导致许多珍贵植物濒临灭亡,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加强环境保护,推行植物保护工作成为人们共同的愿望。

为此,博兴县农业局深入农村,实地考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使植物保护工作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得到有效开展。

本文主要就植物保护工作展开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更好进行植物保护。

关键词:植物保护;发展现状;新世纪展望一、我国植物保护现状1.稀有植物面临危机我国珍稀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有不少是我国特有或世界上著名的贵重用材树种。

长期以来,由于对珍稀植物保护不够,使其日益减少,有的甚至濒于绝迹。

近50年来,我国约有200种植物灭绝;中国高等植物中受威胁物种已达4000~5000种,占总种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水平。

我国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工作主要由环保、林业、农业等部门负责。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正式启动了稀有濒危植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多年来,我国开展了全国各地珍稀濒危植物调查、编制受威胁植物名录、就地保护和迁地保存等多方面的工作。

2.植物保护推广工作人员文化素质低从事植物保护推广的工作人员文化素质低,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术,使得植保科技转化率低。

在植物保护工作进行时,不能全面开展,不能把植保重点,植保目标不明确,不能够迅速地找到问题并解决,不利于植物保护工作开展,影响工作效率。

当前,相应的成立了植物保护机构和办公区,配置了植保工作技术员,但是植物保护体系还缺乏许多专业性设置,缺少对植物保护工作的全程记录和监督,导致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后无法迅速得到解决,也无法真正发挥植保的作用,降低了植物保护工作的质量,不利于新时期植物保护工作开展。

二、新时期我国植物保护的展望1. 迁地保护迁地保护作为挽救植物物种的重要举措,已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植物园所应用。

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

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

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野生动植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十分珍贵的资源,具有生态、物质资源、遗传基因、文化四大功能,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同时,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大力培育、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状况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复杂、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气候多样化,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从而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领土广阔,全国有脊椎动物6000多种,约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10%。

除此之外,我国有许多特有的野生动物,其中:特有的兽类86种,鸟类80种,两栖类163种,爬行类126种。

例如大熊猫、金丝猴、朱鹮、华南虎、羚牛、藏羚羊、褐马鸡、绿尾虹雉、白鳍豚、扬子鳄为我国特有动物;全国约有高等植物3万多种,仅次于世界植物最丰富的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前三位,其中特有植物种类约1.7万余种,如水杉、银杉、台湾杉、百山祖冷杉、珙桐、银杏、香果树等,均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类。

二、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困境虽然,我国在野生动植物数量上让世人瞩目、羡慕。

但是,如今中国的野生动植物的现状不容乐观。

特别是近年来,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了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极度减少,物种衰退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

第一,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资源过度利用,特别是商业目的的贸易活动使大量野生动植物遭到捕杀、破坏。

第二,由于经济的繁荣带动着石油时代的继续发展,全球气候问题直接影响着地球生态类型的变异和瓦解。

第三,我国人口压力逐渐增大,大量占用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第四,我国公民的保护野生动植物意识普遍缺乏,与野生动物为敌并随意加以捕杀或者随意破坏其栖息地第五,生物入侵也是导致野生动植物物种濒危与消失的重要因素,我国主要是外来草本植物的入侵,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的和谐,使野生物种的栖息地逐渐破碎化与丧失。

我国的植物资源及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我国的植物资源及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我国的植物资源及影响世界的我国植物一、概述植物资源是指植物体的各种性状和部分,包括其形态、生理和遗传特性等。

植物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作为植物资源大国,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其中一些植物更是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我国植物资源的丰富性和对世界的影响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二、我国植物资源的丰富性1. 植物物种多样性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和地形多样,孕育了种类繁多的植物物种。

据统计,我国共有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约有xxx多种,其中绝大多数是国产植物。

这些植物分布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从高寒地区的冰岛植被到炎热的热带雨林,几乎所有自然植被类型都能在我国找到。

2. 植物资源的地理分布我国的植物资源分布十分广泛,横跨亚热带、热带、温带和寒带四个气候带,因而拥有着多样的地理分布特点。

亚热带地区的茶树、芋头等热带作物,以及北方的小麦、玉米等温带作物,都是我国植物资源丰富的体现。

3. 植物资源的用途多样性我国植物资源的用途十分广泛,不仅可以供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还可以用于药用、食品加工、建筑材料、纺织原料等多个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民间药物中使用的草药中约有80以上是由植物提取的,这也是植物资源丰富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4. 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尽管我国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部分植物资源面临丧失的风险。

加强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变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大对植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以确保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影响世界的我国植物1. 世界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发明,而其重要原料就是竹子。

竹子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植物资源,它的耐磨耐腐蚀的特性使得竹纸成为一种独特的造纸原料。

我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连续数千年的使用历史也让竹纸成为了我国植物对世界的重要影响之一。

2. 亚洲四大名茶之一——龙井茶龙井茶是我国茶叶的一种,自古以来以其“色绿、香高、味醇、形美”而享誉全球。

中国珍稀濒危动植物的保护现状及对策

中国珍稀濒危动植物的保护现状及对策
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对于维护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研究意义
研究中国珍稀濒危动植物的保护现状 及对策,有助于了解这些物种的生存 状况和保护需求,为制定科学合理的 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通过研究对策的实施效果,可以不断 完善和优化保护措施,提高珍稀濒危 动植物的保护水平,为全球生物多样 性保护提供中国经验和方案。
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保护技术和设备,提高保护工作 的科技含量。
加强科研支持
加大对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推 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创新保护模式
探索建立生态补偿、生态移民等新型保护模式,提高 保护工作的可持续性。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严厉打击非法活动
对于非法捕猎、砍伐、贩卖珍稀濒危动植物的行为,中国政府采取 严厉打击的措施,确保相关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建立执法机构
中国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执法机构,负责监管和打击非法活动,确保珍 稀濒危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自然保护区建设
建立自然保护区
中国政府在珍稀濒危动植物分布 区域建立了大量的自然保护区, 限制人类活动,为动植物提供良
务,加强与各缔约国的合作与交流。
02
《生物多样性公约》
中国加入该公约,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与各国共同应对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挑战。
03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中国作为缔约方,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加强与各国的交
流与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挑战。
国际援助与技术交流
中国珍稀濒危动植物 的保护现状及对策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中国珍稀濒危动植物现状 • 保护对策与措施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案例分析 • 未来展望与建议

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现状

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现状

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现状摘要:介绍了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取得的主要成绩,分析了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野生动植物保护;成绩;问题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拥有从寒温带至热带的各类森林、荒漠、湿地、草原和海洋生态系统,孕育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据统计,我国有脊椎动物6347种,占世界种数的14%以上;无脊椎动物100多万种;高等植物32 800多种,占世界种数的12%以上。

大熊猫、朱鹮、金丝猴和水杉、银杉、珙桐等大量物种均为我国独有。

这不仅是我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取得的主要成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逐步扭转了野生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的趋势,保护和抢救了一批珍稀濒危物种,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1自然保护区建设初具规模,有效地保护了野生动植物资源目前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1757个,总面积1.33亿hm2,已占国土面积的13.20%,到2010年,全国自然保护区的总数将达到180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将达到16.14%。

另外在全国还建立了850处森林公园,面积750多万公顷。

全国自然保护区保护了我国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

国家重点保护的300余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130多种珍贵树木的主要栖息地、分布地通过保护区得到了较好保护。

同时,这些自然保护区还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改善环境的重要作用。

1.2组织实施了拯救工程,一些濒危物种得到恢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开展主要濒危物种的拯救繁育工作,先后建立了14个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和400多处珍稀植物种质种源基地,促进了一些濒危物种种群的恢复和发展。

中国植物演替研究现状

中国植物演替研究现状

中国植物演替研究现状植物演替是指一定地区内植被类型和结构随时间的演替变化。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植物演替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植被资源的国家,对植物演替的研究也备受关注。

目前,中国植物演替研究的现状可以总结如下:1. 地理环境多样性: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多样,气候条件复杂,这为植物演替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条件。

从亚热带到寒带,从平原到高山,中国的地理环境使得植物在演替过程中呈现出多样性。

2. 物种多样性:中国拥有丰富的植物物种资源,包括许多特有植物和濒危植物。

在植物演替研究中,研究人员不仅关注植被的结构演替,也着重研究植物物种的演替过程,以揭示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3. 植被覆盖变化:随着城市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中国的植被覆盖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植被退化、森林砍伐和土地沙漠化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些对植物演替过程的影响也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4. 研究方法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的植物演替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遥感技术、分子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模型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更为全面和精确的数据,加深了对植物演替规律的理解。

5. 生态环境保护:中国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也推动了植物演替研究的发展。

通过开展植物演替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总的来说,中国植物演替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研究者们不断探索植物演替的规律和机制,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做出贡献。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相信中国的植物演替研究将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研究现状与进展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研究现状与进展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研究现状与进展
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大量的珍稀濒危植物资源。

这些植物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环境污染的加剧,越来越多的植物种类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为了保护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国内外的学者和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

目前,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珍稀濒危植物资源调查和监测。

通过对各地珍稀濒危植物的调查和监测,了解它们的种群数量、分布范围和生长环境,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建立珍稀濒危植物自然保护区和植物园,对植物进行保护、监测和研究。

三、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保护措施研究。

对珍稀濒危植物的种质资源进行收集、保藏和利用,发展植物保护的技术和方法。

四、濒危植物的生理、生态和遗传研究。

通过对植物的生理、生态和遗传特征进行研究,了解它们的生长特性和适应能力,为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五、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珍稀濒危植物资源保护和交流活动,与国际组织、专家和学者开展合作,共同推动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总之,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保护措施,加强科研和实践,保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调查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调查
保护价值
中国的一些野生植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需要 加强保护以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利用潜力
一些野生植物资源可以用于医药、农业、工业等领域,具有较高的 利用潜力。
开发前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一些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前 景广阔,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05
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中国野生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数量及生态状况,为制定保 护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促进野生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调查范围与方法
范围
调查范围涵盖了中国各地的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以及高山、峡谷、沙漠等特殊生境。
方法
采用样地调查、路线调查和遥感技术等多种方法进行调查。样地调查是在代表性区域设置一定数量的样地,对样 地内的植物进行详细调查;路线调查则是沿着一定的路线对沿途的植物进行观察和记录;遥感技术用于获取大范 围植被信息,辅助调查工作。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将科研成果 应用于实践,提高野生植物资源
的可持续利用水平。
建立野生植物资源信息数据库, 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和利用。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的 合作与交流,共同研究和制定 全球性的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策
略。
参与国际野生植物资源保护 项目,分享经验和资源,提 高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中国拥有大量的野生植物资源,其中一些物种的 种群数量庞大,具有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资源质量差异
不同种类的野生植物资源在质量上存在差异,一 些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和质量均较低。
3
资源保护与恢复需求
针对一些数量和质量较低的野生植物资源,需要 采取保护和恢复措施,以保障其可持续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植物资源研究现状姓名:小星星班级:xx级种工一班学号:xxxxxxxx中国植物资源研究现状一、现状中国植物资源(botanical resources of China)按照遗传学观点,每一植物种具有不同的遗传特性,都应视为不同的种质。

现知中国高等植物有2.7万多种,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有利于人类的。

各种有用植物都归属不同分类单位的科、属、种,往往具有大量的近缘属种,可以进行杂交育种,产生新的优质后代。

长期栽培的植物也因不同程度的特化,而往往具有不同的种质特征。

然而由于人们对于天然植被的不合理开发和破坏以及局部地方的强烈污染,已使一些植物种类濒危或绝灭,而种质的损失是不可再造的。

因此在中国必须建立有用植物的“种质库”。

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应担负起保护种质资源的重大任务。

中国植物资源丰富,据60年代初的普查,按单项用途一种一次计,共2411种,尚不及全国植物种类的1/10。

植物的资源按用途可分为食用、药用、工业用、保护改造环境用和种质资源5大类:【食用植物资源】包括直接和间接(饲料、饵料)食用的植物,可分为7类。

①淀粉、糖类植物。

如橡子、薯芋、蘑芋、蕨类、葛根、百合、慈姑、菱等,是中国野生淀粉植物中较主要的种类。

各种橡子种实淀粉含量多在50%以上,可供食用及酿酒等;含糖及甜味植物有龙眼、荔枝、柿、枣、罗汉果、马槟榔、甜茶(石栎幼叶)等。

②蛋白质植物。

包括小球藻、叶蛋白、食用菌类、四棱豆、派克豆等。

③油脂植物。

初步查明全国野生油料植物含油量在15%以上的约1000种。

其中木本油料含油量在20%以上的约300种,能够食用的百余种,如蝴蝶果、油瓜、榛子、文冠果及各种野生油茶、核桃、松籽等。

④维生素植物。

以各种野生植物为主,如猕猴桃、阳桃、沙棘、山楂、海棠及蔷薇属的许多种,其鲜果一般每百克含维生素200~800毫克。

缫丝花(刺梨)可达2000毫克。

⑤饮料植物。

除茶叶、可可、咖啡三大饮料外,还有若干地区性饮料植物(主要是代茶植物),如云南的扫把茶,四川的白茶,广东的布渣叶、鸡蛋花及中国传统的槐花、桑叶茶、菊花茶、金银花等。

⑥食用香料色素植物。

苏仿木、茜草、红花、姜黄等为中国传统食用色素。

香茅、木姜子、花椒、茶辣及砂仁、三奈、八角、桂皮等为中国特产调味香料。

⑦植物性饲料、饵料。

包括大部分禾草类、豆科植物的枝叶荚果、构树叶、高山栎、各种野芭蕉、芭蕉芋等。

【药用植物资源】可分为2类。

①中草药。

载于历代本草的中药在500种以上,常用的有300多种,绝大部分来自野生植物,但多逐渐栽培。

如三参(人参、党参、丹参)、杜仲、黄连、贝母、天麻、枸杞、当归、川芎、柴胡、甘草、栝楼、桔梗等,均为较名贵的或常用药。

全国药草达5000种以上,常用的约400种,有些已进行栽培和制造成药,或作为化学药品的原料,如萝芙木、三尖杉、锡生藤等。

②植物性农药。

包括土农药植物,如除虫菊、冲天子、鱼藤、百部、无叶假木贼等共约500种。

它们含有除虫菊素、植物碱、糖甙类等物质,有杀虫灭菌或除莠的功能。

还有植物激素如露水草(含脱皮激素)、胜红蓟(含抗保幼激素)等,也可作农药用。

【工业用植物资源】包括木材、纤维、鞣科、芳香油、胶脂、工业用油脂及植物性染料等资源。

①木材资源。

中国是少林国家,而且森林分布不均,随木材的大量采集和森林资源的减少,今后进行树种资源的调查研究并人工营造速生、珍贵木材将是重点工作之一,如团花、八宝树、望天树、阿丁枫、毛麻楝、泡桐、杉木、各种杨树等都是优良速生树种。

②纤维资源。

中国重要纤维植物有190种,主要利用禾本科、鸢尾科、香蒲科、龙舌兰科、棕榈科等单子叶植物的杆叶及榆、桑、荨麻、锦葵、木棉、罗布麻等的根、茎、皮部或果实的棉毛,用以纺织、造纸、编制等。

竹类、芦苇、稻草、麦秆、玉蜀黍皮资源最富,用途最广。

③鞣料资源。

鞣科植物含有丰富的单宁,不仅可以烤胶鞣革、制药,并已发现还是优良的去水垢物质。

各种落叶松、云杉、铁杉、黑荆树、红树、儿茶等都是重要单宁原料植物。

④芳香油资源。

芳香油植物是提取香料、香精的主要原料,中国种子植物中约有60余科含有芳香油植物。

木姜子、樟树、枫茅、香草、依兰香、金合欢、安息香等都是中国用于生产的香料植物。

⑤植物胶资源。

包括富含橡胶、硬胶、树脂、水溶性聚糖胶等的植物,如松科的很多种,豆科的槐、瓜儿豆、金合欢、黄芪等,杜仲、多种卫茅、夹竹桃科的鹿角藤、花皮胶、杜仲藤及菊科的橡胶草、银叶菊等。

他们分别产各种胶脂,但栽培的三叶橡胶树仍是现今橡胶的主要来源。

⑥工业用油脂资源。

在含油量20%以上大约300种木本油料中,工业用油树种占50%以上,如油桐、漆树、乌桕、风吹楠属植物等。

桐油、生漆为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品。

工业能源植物还有续随子、马利筋等以及新近引种成功的西蒙德木。

⑦工业用植物性染料。

如桑色素、苏木精、红木靛叶、姜黄等。

【保护和改造环境植物资源】有5类。

①防风固沙植物。

如木麻黄、大米草、多种桉树、银合欢、毛麻楝、杨树、琐琐、柽柳、沙拐枣等。

②保持水土、改造荒山荒地植物。

如银合欢、金合欢、雨树、牛油树、油楝、黄檀、洋槐、锦鸡儿、胡枝子、榛葛藤及多种木本油料植物。

③固氮增肥、改良土壤植物。

如桤木、碱蓬(钾肥植物)、紫苏(增加土壤有机质)、田菁、紫云英、红萍等。

④绿化美化、保护环境植物。

包括各类草皮、行道树、观赏花卉、盆景等。

中国到处都有各色观赏植物,如菊梅、牡丹、芍药、海棠、山茶花、杜鹃花、樱花、报春花、龙胆、百合花、兰花及龙柏、水杉、台湾杉、珙桐、棕榈等。

⑤监测和抗污染植物。

如碱蓬可监测环境中汞的含量,风眼兰能快速富集水中的镉类金属,清除酚类。

森林对于净化环境有极大作用,许多水藻也有净化水域的功能。

二、存在问题(1)野生植物的保护意识尚需提高;由于城市建设、工农业发展、村镇建设、人口增加对山区土地与生物资源依赖程度增加,在一些地方领导的思想中,生态意识淡薄、只注重经济效益,没有真正把野生植物保护工作列入议事日程;部分群众思想观念落后,认为“野生无主,谁猎谁有”;野生植物主管部门人力不足、执法尚不够严格。

(2)相关法律法规滞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野生植物保护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周边群众乱捕滥猎、乱挖滥采、挖沙采石、乱占林地等致使一些需求量大的野生植物种资源下降到濒危程度。

违法分子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手段也日趋先进,而且处罚力度较之盗猎的暴利乃九牛一毛,犯罪分子为暴利所趋“愈罚愈猎”,现行法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3)补偿机制不完善;目前野生植物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针对群众反映的野生动物危害群众家畜、家禽、庄稼等情况,由于缺乏专项补偿资金而束手无策,无法让群众满意,以至于群众对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形成逆反心理,造成新的矛盾。

三、改进措施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需以生物学为基础,将生物分类学、生态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生物学科与政治、经济、法律、人口等社会学科进行学科的渗透和综合,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开展植物多样性编目中国植物志及各地方植物志的编写植物资源调查工作。

濒危及濒危植物的调查、鉴别和评价。

对濒危物种以及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类群的研究保护,特别对于其致濒机理的研究将对植物多样性保护起到重大作用。

加速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和红色名录的编著。

通过互联网使有关植物多样性的信息更易于获取。

建立多样性的价值评价方法。

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

政府对植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

具体的措施有:(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要加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就必须建立健全完备的法律体系。

政府和各级职能部门要结合当地的工作实际,协调一致而又经常性的采取各种措施,加快修改和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已迫在眉睫,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以利于实际执法操作。

行政执法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采滥挖、乱占林地、非法运输、非法经营野生动物植物的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有效遏制破坏野生动物植物案件的发生。

要将重要野生动植物资源切实用法律的形式保护起来。

保护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最终要通过保护,更加有效地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

(2)加大保护力度,进一步健全机构;目前除保护区管理局外,县级及其以下林业部门尚无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基本处于有林业局、林派所或乡镇林业站代管,责任不明确,不利于全面保护。

建立健全专职机构,实行专人负责,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工作,加大保护力度。

同时,有计划地建立珍稀动植物科普基地,更好地保护稀有珍贵和濒危种类,使自然保护区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天然科学研究室和生物基因库。

要建设必要的?望塔、观测站等辅助设施,加强对保护区的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野生动物防疫工作。

在防治病虫害工作中,以生物防治为主,辅以化学防治,避免环境污染。

(3)完善补偿制度体系,发展生态经济;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因保护野生动植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国家和地方应给予补偿,并形成有效机制。

所以,国家必须制订相应的补偿标准和程序,使其形成规范、合理、有序的赔偿机制,从而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积极性。

要根据各地自身优势,依法利用保护区内的土地、景观、水和非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等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和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

结合保护区当地民俗风情,引导和帮助群众合理利用动植物自然资源,积极发展生态型产业,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实现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

(4)筹措资金,加强科研,推动保护事业良性发展;国家和地方财政要将野生动植物保护纳入预算经费,安排一定数量的经费专项用于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

成立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通过有组织性的行为,募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救护基金。

用活用足现行野生动植物保护政策,严格征收资源保护费等。

保护区要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积极开展资源调查,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信息系统,整理完善物种、生境、生态系统和景观状况等相关基础数据与图片的数据库,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决策信息,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动态管理。

进行资源学、生物学、生态学、保护学等基础理论研究和野生动植物栖息与保护区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模式与技术等研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四、发展趋势目前,我国一些具有重大经济价值,但尚未纳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更是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威胁,兰科植物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我国约有兰科植物173属1200多种和大量的变种、品种,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保护范围。

但由于兰科植物未被列入已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导致兰科植物的保护目前没有法律依据,加之许多兰科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所以其野外生存状况很不乐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