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评价与分类研究现状综述
《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范文
![《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2f08ea9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c5.png)
《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低渗透储层因其储量巨大而逐渐成为油气勘探与开发的重要领域。
然而,低渗透储层的开发难度大、成本高,因此,对其综合评价方法的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低渗透储层的综合评价方法,以期为低渗透储层的有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低渗透储层基本特征低渗透储层是指渗透率较低的储层,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孔隙度小、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等。
低渗透储层的形成与地质因素密切相关,如沉积环境、成岩作用等。
这些因素导致低渗透储层的油气开采难度大,需要采用特殊的开采技术和评价方法。
三、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针对低渗透储层的特殊性,本文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地质评价、物性评价、工程评价和经济评价四个方面。
1. 地质评价地质评价是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的基础。
通过地质资料的分析和解释,确定储层的形成条件、分布范围和含油气性。
同时,结合地球物理测井资料,对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含油性进行评价。
2. 物性评价物性评价主要针对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等物理性质进行评价。
通过岩心分析、测井解释和数值模拟等方法,获取储层的物性参数,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物性评价有助于了解储层的储油能力和开采潜力。
3. 工程评价工程评价主要针对低渗透储层的开采工程条件进行评价。
包括储层的可钻性、产能预测、采收率预测等方面。
通过分析储层的工程特性,确定合理的开采方案和工艺技术,为低渗透储层的有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4. 经济评价经济评价是对低渗透储层开发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通过对项目投资、成本、收益等经济指标的分析和预测,评估项目的经济可行性。
经济评价是低渗透储层开发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本文以某低渗透油田为例,运用上述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实例分析。
通过对该油田的地质、物性、工程和经济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确定了合理的开发方案和工艺技术,提高了该油田的采收率和经济效益。
储层研究现状及前瞻
![储层研究现状及前瞻](https://img.taocdn.com/s3/m/208afb28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68.png)
储层研究现状及前瞻储层是指地下的含油、含气等可供开发利用的岩石层。
储层研究是油气田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现状及前瞻对于提高油气田勘探开发效率、提高油气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从油气储层特征研究、储层模型构建及预测、储层改造技术、储层工程实践等方面讨论储层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
首先,储层研究的现状主要包括储层特征研究和储层模型构建。
储层特征研究通过物性实验、岩心分析、地震资料解释等手段,对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特征进行分析,为后续的储层模型构建提供基础数据。
储层模型构建主要通过地质建模技术,将不同尺度的地质信息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三维储层模型,为油气储量预测、生产调整等提供依据。
其次,储层研究的前瞻主要包括储层改造技术和储层工程实践。
储层改造技术包括水驱、聚合物驱、CO2注采等多种方法,通过改变储层内的渗透性和孔隙度分布,提高油气开采效率。
储层工程实践是指通过地质、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综合应用,将储层研究结果转化为实践,指导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实施,并根据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不断优化改进储层研究技术和方法。
储层研究的未来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随着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和深水油气开发的迫切需求,储层研究将更加注重对复杂储层的深入研究,例如页岩气、致密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储层。
其次,随着技术的进步,储层研究将更加注重多学科综合应用,通过地震资料处理、岩心分析、沉积学、地质力学等方法相结合,提高储层研究的精度和准确度。
再次,随着储层工程实践的不断推进,储层研究将更加注重模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提出更加可行的储层改造方案和生产优化策略,提高储层的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率。
总之,储层研究是油气田勘探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现状及前瞻对于提高油气田勘探开发效率、提高油气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储层特征研究、储层模型构建及预测、储层改造技术、储层工程实践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相信储层研究将在未来取得更加重大的突破和进展。
《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604368d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d3.png)
《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低渗透储层因其丰富的潜在资源量逐渐成为国内外石油勘探开发的重点。
然而,低渗透储层的开发难度大、成本高,因此,对其综合评价方法的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低渗透储层的综合评价方法,为低渗透储层的有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低渗透储层特点低渗透储层是指渗透率较低的储层,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渗透率低、孔隙度小、非均质性强等。
这些特点使得低渗透储层的油气开采难度大,需要采用特殊的开采技术和方法。
因此,对低渗透储层的综合评价,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三、综合评价方法1. 地质综合评价地质综合评价是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的基础。
通过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包括区域地质背景、沉积环境、构造特征、储层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低渗透储层的地质模型。
在此基础上,结合地震资料解释和测井资料分析,对储层的空间分布、物性特征、含油性等进行综合评价。
2. 物理性质评价物理性质评价主要包括对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参数的评价。
通过岩心分析、测井资料解释等方法,获取储层的物理性质参数,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同时,结合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对物理性质的空间变化进行综合评价。
3. 含油性评价含油性评价是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的重要环节。
通过分析储层的油气显示、油藏类型、油水关系等资料,结合地球化学分析、试油试采资料等,对储层的含油性进行评价。
同时,考虑油藏的动态变化特征,对含油性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4. 经济评价经济评价是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的关键环节。
在综合考虑开发成本、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低渗透储层的开发技术政策、市场需求等因素,对低渗透储层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价。
同时,对不同开发方案进行经济比较和风险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
四、结论低渗透储层的综合评价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需要从地质、物理性质、含油性、经济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通过对低渗透储层的综合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储层的特征和潜力,为低渗透储层的有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与展望
![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a404202b2f60ddccda38a058.png)
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与展望滕彬彬,武爱俊,邓文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东营 257061) 摘 要:本文概括论述了20多年来储层构型分析法的重大研究进展:从对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的研究逐渐转入到对地下储层的分析;从简单的露头剖面测量到多种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储层构型分析法与其它分析方法相结合;从对河流沉积体系的研究逐渐应用到其它冲积沉积体系中去,但目前仍以河流沉积研究为主,以曲流河点砂坝研究最多。
最后,本文指出了储层构型分析法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储层构型分析法;储层非均质性;河流相;地下储层 储层构型分析研究实质上是描述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最终用于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
自M iall于1985年正式提出储层构型分析方法至今的20多年时间里,储层构型分析方法不断完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众多国内外地质学者们掀起了储层构型分析的热潮,他们纷纷投入到对野外露头沉积和地下储层的储层构型分析研究中去,并将储层构型分析法与各种新技术、新手段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认识,从而使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研究得到了很大发展。
1 储层构型分析法的提出1977年,Allen在第一届国际河流沉积学会议(卡尔加里)明确提出了fluv ial architectur e的概念,将其描述为河流层序中河道和溢岸沉积的几何形态及内部组合。
198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质系教授A.D.M iall[1]吸纳Allen思想之精髓,提出了应用于河流沉积相分析的储层构型分析方法(architectural elem ent analy sis),主要研究内容为岩相类型划分、沉积界面划分和构型单元描述。
其核心思想是,地层由代表沉积间隔的界面和连续沉积的沉积单元构成,界面和沉积单元由于跨越了不同的时间尺度而组成了一个等级体系,其中不同等级的界面限定了不同的沉积单元,而由三级到五级界面限定的基本沉积单元即是构型单元,具有各自不同的岩石相组合、外部几何形态、展布方向和垂向剖面。
鄂尔多斯盆地某气田区块储层分类评价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某气田区块储层分类评价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80de2781eb91a37f1115c61.png)
鄂尔多斯盆地某气田区块储层分类评价研究【摘要】本文结合鄂尔多斯盆地某区块的地质特征、测井解释资料和岩心测试资料,评价了储层的岩性及物性;从存储系数、地层系数和流动带指数三个方面,对储层进行综合分类评价,得出各类储层的平面分布情况。
【关键词】岩性物性综合分类评价1 区域概况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天然气勘探发现的重点地区。
有资料显示,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天然气总资源量为111200亿方,超过我国陆上天然气资源量的20%,主要分布于伊陕斜坡。
截至2003年底,鄂尔多斯盆地已探明天然气储量12329亿方,资源探明程度11.09%,表明该盆地北部天然气勘探潜力巨大。
2 储层评价2.1 岩性特征根据薄片鉴定结果表明,盒1段储层中石英含量在39%~85%,平均67.05%,岩屑含量在15%~58%,平均29.04%,长石含量在0%~10%,平均含量为3.87%。
盒1段岩石以岩屑砂岩为主,占90.20%,其次为岩屑石英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分别占7.84%和1.96%。
薄片资料显示,储层的碎屑组分主要为石英,其次为岩屑组分,偶见少量长石颗粒,长石颗粒平均含量不超过4%。
从岩石结构特征的统计上看,碎屑胶结类型有孔隙式、再生-孔隙式、接触式和薄膜-孔隙式胶结,接触式胶结与薄膜-孔隙式胶结所占比例很小,岩石的磨圆度以次棱角状为主,粒间多以点-线式接触为主。
2.2 物性特征根据岩心物性分析资料统计可得:孔隙度分布范围为0.20~16.50%,平均值为7.61%,主要分布在2.60~11.60%之间。
渗透率分布范围为0.00~4.14×10-3μm2,平均值为0.37×10-3μm2;主要分布在0.02~0.65×10-3μm2之间。
2.3 单因素评价单因素评价方法为,按累计频率在25%与75%位置的存储系数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三类。
2.3.1?存储系数评价法存储系数(hφ)是定量评价储层储集能力的常用指标。
油气田储层评价方法综述
![油气田储层评价方法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6c7da8a7f1922791788e835.png)
油气田储层评价方法综述作者:柳慧敏李立尧柳琳琳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年第17期征以及储层的渗流特征三个方面研究了储层的特征。
为油田下一步的勘探与开发提供前提与依据。
关键词:油气田;储层评价;沉积微相;孔喉特征;核磁共振储层的评价也是一个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
静态是指对储集层的沉积与岩石特征的评价,在微观下分析油气资源分布在储集岩的哪些位置中。
而动态分析是以渗流力学的理论为指导的对储集层中流体的分布规律研究。
将储层沉积和岩石学特征与储层的渗流特征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是目前储层评价的趋势。
1 储层的沉积特征1.1 沉积环境的判断沉积微相控制着砂体的平面展布特点,同时砂体的平面展布又是沉积微相划分的依据。
对沉积特征的研究首先要对储层的沉积环境进行研究。
沉积环境是指沉积时所处区域的自然条件与地貌特征的总和,在不同的地貌单元内发生一系列独特的物理、生物和化学作用,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沉积特征。
沉积岩的颜色是判断古气候与古地理条件的重要依据。
1.2 沉积粒度分析与平面砂体的展布判断出储层的沉积环境后,通过分析储层的粒度特征结合沉积构造、沉积成因单元以及沉积序列等多种参数来综合分析,判断出储层沉积的环境与水动力条件。
沉积粒度分为滚动、跳跃、悬浮三个组分。
滚动组分粒度最大,悬浮组分粒度最细。
因此不同沉积微相就会对应出不同的粒度。
通过测井与录井资料,分析储层的测井相与单井相,得出不同微相下的测井相特征,总结出不同微相下的相层序。
最后在相控的基础上得出砂体的平面展布特征。
为后期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2 储层的岩石孔喉特征2.1 铸体薄片研究孔喉特征储层孔喉特征研究是储层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岩石的孔隙是油气储集的主要场所,而喉道则是油气运移的微观通道。
不同的喉道与孔隙导致储层内部的储集性能与渗流特征发生变化。
因此对于储层孔喉特征的研究对于储层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对于孔隙结构的分析不仅仅局限与简单的薄片观察分析,还可以通过铸体薄片分析系统来进行。
油气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油气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3d74b35b770bf78a652954f4.png)
169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对油气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虽然促进我国油气逐渐进入高度成熟的勘测时期,并且也在逐渐开始了对岩性油气的探索。
现如今,岩性油气的探索在我国油气储层探索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实现我国油气产量逐渐增加。
本文主要是从地球的物理、化学演变、层序地层学、计算机建模技术的应用等几个方面为切入点,对油气储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索。
1 地球物理在油气储存研究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在油气储存研究的过程中运用最多的就是测井技术。
根据一位专家的研究表明,在对储存层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拟化为导电模型,运用导电模型来对储存层进行分析,用电阻与电阻的长度的乘积与电阻横截面积的比值、空隙度所得的值来表示油气储存层的性质。
专业人员还用这些值来判断油气储存层的性质,并且能够计算油气储存层对物质的透过的能力,从而能够计算出油气储存层对物质透过的系数。
张小龙等对刚果盆地、四川盆地和黑龙江盆地等几个地方的油气储存沉积的环境、沉积的性质合成为岩石的过程进行分析与对比,从而得出了低孔低渗储存层应当采取何种测井类型,并且提供了一系列的措施。
李然等初次讨论如何应用测井测量油气存储层的敏感性,并且从测井技术得到的数据结果中去分析15个岩性,并且根据物体的性质的数据为实验的基础,对油气储存层的敏感性质和各项性质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提出一系列数据去证明使用测井资料来大量估测油气储存层的敏感性。
在研究地震储存层时,以地震得出的数据信息为研究对象,并且从测井的过程、试验井的过程、地质探测的过程、采取油气的过程以及最后的油气的实验分析等各种各样的数据来分析储存层分布的实际情况、岩石层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岩石层厚度变化的情况、油气的性质、所含液体的流动情况等一项涉及范围广泛,内容极其复杂的研究性实验。
在对油气存储的早期时候都是利用地震的分析得出的数据和地震周围区域的地质分析数据为实验依据,并在对油气存储分布区域研究的时候采用地震地层学和程序学的研究方法。
奈曼地区储层分类评价方法研究与单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奈曼地区储层分类评价方法研究与单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e8ef51c844769eae009ed6b.png)
奈曼地区储层分类评价方法研究与单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本文结合大量的系统取心、配套的分析化验、丰富的试采测试资料和全面测井信息,针对奈曼地区开发射孔针对性差等具体问题,开展了奈曼地区中生界砂岩储层分类评价方法研究工作。
通过储层综合分类评价,确定了奈曼地区主力开发区块、主力开发层系及主力油层组,并建立了不同类别有效厚度与单井产能关系,进而优化了射孔井段,确定了单井产能,实现了油田合理高校开发。
关键词:奈曼凹陷;储层分类;有效厚度;低渗;中生界0、引言奈曼凹陷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奈曼旗境内,陆家堡凹陷的南部,是开鲁坳陷西南侧的一个次级负向构造单元。
西北与乌兰尔格一东三义井凸起及张三园子一新庙凹陷相望,东与章古台凸起及八仙筒凹陷为邻,构造面积800km2。
奈曼凹陷是1990年以来在辽河外围盆地发现的一个新的含油凹陷,也是辽河外围盆地近年来在勘探上沉寂多年后,取得重大勘探突破的凹陷。
根据本区岩心样品的物性统计分析:奈曼地区九佛堂组上段孔隙度主要分布在7%-23%之间,平均孔隙度14.8%;渗透率主要分布在50mD以下,平均渗透率为11.2mD,为中-低孔、低-特低渗储层。
1、储层分类评价方法储层分类评价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根据J函数对储层进行分类评价,主要目的是识别有效储层、划分有效厚度、计算储量参数,为储量研究提供依据;另一种是地质上常用的储层综合分类评价,该方法是在J函数分类的基础上对储层进行评价,主要评价目的是确定主力区块、主力开发层系、主力油层组,为开发部署提供依据。
1.1J函数分类J函数处理是进行储层分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利用该区比较丰富的毛管压力资料,经J函数处理后,将奈曼地区储层划分为三类,通过对毛管压力曲线孔隙结构分类特征对比分析后,总结出三种类型的储层所对应的孔隙结构特征通过对奈曼地区九上段4个油层组储层分类统计:Ⅰ类储层占储层总厚度的23.6%,Ⅱ类储层占35.4%,Ⅲ类储层占41.0%,表明奈曼地区九上段储层的渗流能力总体较差。
浅析石油地质勘探中的储层评价
![浅析石油地质勘探中的储层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9648482f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8e.png)
浅析石油地质勘探中的储层评价摘要: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比较依赖石油资源,所以我国每年会消耗掉大量的石油资源,想要使原油产量得到提升,石油地质储层勘探工作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社会发展更加稳定的技术保障。
为使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石油资源量的需求,石油企业也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石油勘探开发。
而当前开发勘探的成本不断增加是勘探开发现代石油资源过程中的重要制约因素,所以非常有必要研究石石油储层评价体系,为其采取相关解决措施提供依据。
关键词:石油地质勘探;储层评价;创新引言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石油资源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石油也引发了中东地区的许多战争,所以一个国家的健康发展过程中石油的影响力非常大。
长期以来我国都从战略的高度看待石油事业,新中国成立以后便加大了开展石油事业的力度,在石头勘探和开采方面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取得的成绩也比较辉煌,在我国国防、经济、工业等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出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在近些年全球能源危机的影响下,我国不断的扩大工业生产的规模,交通运输业等的发展中需要的石油量更多,加上我国的发展会因使用原油靠进口的方式受到较大制约,所以为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提供便利,需对石油开次加大勘探力度,对石油地质勘探和储层评价技术引起充分重视,通过高效的开发和利用石油资源,促使当前国家发展中石油紧缺的困境得到较大缓解。
本文以定边油田为例,简要的阐述了石油地质勘探和储层评价技术及其重要作用,希望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概述石油地质勘探石油地质勘探作为开采和获取石油的重要条件,勘探及技术水平对石油的开采量有直接影响。
尽管我国当前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但却只有少量石油资源可开采,那些在地表之下储藏的石油,开采并不充分。
在开采这些地表之下储藏的石油难免会破坏到地表环境,如果不能充分了解地表环境和地质构造,还可能出现安全事故,石油的开采进度也因此受到影响。
所以石油地质勘探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储层微观特征及分类评价
![储层微观特征及分类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1338582bb4daa58da0114a1a.png)
4.储层微观特征及分类评价4.1孔隙类型本次孔隙分类采用以孔隙产状为主,并考虑溶蚀作用,结合本区实际,将孔隙分类如下:1. 粒间孔隙粒间孔隙是指位于碎屑颗粒之间的孔隙。
它可以是原生粒间孔隙或残余原生粒间孔隙,即原生粒间孔隙在遭受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等一系列成岩作用破坏后而保留下来的那一部分孔隙。
多呈三角形,无溶蚀标志。
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是粒间溶蚀孔隙,即原生粒间孔隙经溶蚀作用强烈改造而成,或者是颗粒间由于强烈溶蚀作用的结果。
粒间空隙一般个体较大,连通性较好。
粒间孔隙是本区主要的孔隙类型。
2. 粒内(晶内)孔隙这类孔隙主要是砂岩中的长石、岩屑等非稳定组分的深部溶蚀形成的,在研究区深层砂岩中普遍存在。
长石等非稳定组分的溶蚀空隙可以进一步分为粒内溶孔和晶溶孔。
晶内溶孔是指长石颗粒内的溶孔,而粒内溶孔是指岩屑等碎屑内部的易溶组分在深部酸性流体作用下形成。
常常沿长石的解理缝、双晶纹和岩屑内矿物之间的接触部位等薄弱带进行溶蚀并逐渐扩展,因而常见沿解理缝和双晶结合面溶蚀形成的栅状溶孔。
长石、岩屑等非稳定组分的溶蚀孔的发育常常使彼此孤立的、或很少有喉管项链的次生加大晶间孔的连通性大为改进,而且,这类孔隙的孔径相对较大,从而优化了深部储层的储集性能。
3. 填隙物孔隙填隙物孔隙包括杂基内孔隙、自生矿物晶间孔和晶内溶孔。
杂基内孔隙多发育与杂基含量较高的(>10%)砂岩中,孔隙数量多,个体细小,连通性差。
自生矿物晶间孔隙发育在深埋条件下自生矿物,如石英、方解石、沸石、碳酸岩小晶体以及石盐晶体之间,个体小,数量多随埋深有增加之趋势。
但由于常生长于粒间孔隙中,连通性较好,又由于其晶体小,比表面积大,孔隙结构复杂,影响流体渗流。
因此在埋深3500米以下,孔隙度降低较慢,而渗透率降低很快。
这类晶间孔隙在徐东-唐庄地区相对发育。
另外,杜桥白地区深层还可见到丰富的碳酸盐晶内溶孔和石盐晶内溶孔。
4. 裂隙裂缝在黄河南地区较不发育,在桥24井沙三段3547.5米砂岩中见一构造裂缝,此外多见泥质粉砂岩或细砂岩中泥质细条带收缩缝。
石油储层构型研究现状及发展
![石油储层构型研究现状及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e768037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13.png)
石油储层构型研究现状及发展油气勘探化工设计通讯Petroleum ExplorationChemical Engineering Design Communications·229·第44卷第9期2018年9月我国的很多学者对储层的构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储层结构模型,为储层非均质特征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支撑与帮助。
对于储层构型的研究实质上是研究储层的非均质性,最终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1985年,Miall 等学者就已经正式提出了储层构型分析的一系列方法,在这20多年的时间内,其他各种各样的新方法不断出现,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极大地促进了储层构型的研究。
1 储层构型的级次划分1.1 国外储层构型划分Allen 等提出了“Fluvial architecture ”这一概念后,对河流相进行了划分,主要分为交错层系、交错层系组以及复合体这三个构型界面。
Miall 在Allen 对构型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六级构型界面划分方案。
紧接着又增加了一个0级纹层间的界面以及7及的大型沉积体系界面和8级盆地充填复合体界面。
虽然目前为止,Miall 所提出的9级对储层构型的划分理论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模型,但是Miall 主要是针对河流相所提出的,在层序地层级次的衔接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1.2 国内储层构型划分吴胜和基于Miall 的九级构型提出了12 级的构型分级方案。
其中的1~6 级是参考了层序地层学的研究,7~9 级界面的划分分别对应着Miall 对构型分级划分方案中的5~3 级,10~12 级的界面与Miall 提成的构型分级方案中的2~0 级界面相对应,也就是10级对应着层序组、11 级对应着层系、12 级对应着纹层。
针对储层构型的分级有正序和倒序两种模式,两种方案各有特点。
正序方案指的是随着数字的增加界面的级别越来越高,数字最大即为界面最大。
该种模型比较适用于地面的地质情况研究,正如Miall 所提出的的构型分级方案。
储层研究现状及前瞻
![储层研究现状及前瞻](https://img.taocdn.com/s3/m/1308be11b7360b4c2f3f640e.png)
式中:
Φs=kπh/R (3) z Φ=44.6e-010006· (4) R为岩石颗粒直径,mm;k为校正系数。
中国致密砂岩气资源潜力与发展前景
致密砂岩气资源评价方法 [28]
致密砂岩气资源评价方法:国外致密油气等非常规资源评价方法, 主要以建立在成熟的勘探开发数据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类比法 和 统 计 法 为 主 . 类 比 法 以 美 国USGS的FORSPAN法为 代表,即评价单元从等面积的网格到变面积的井控范围;统计法包括 体积法、单井储量估算法(EUR)、随机模拟法、发现过程法和油 气资源空间分布预测法等。 中国致密砂岩气的勘探已具备一定规模,通过近期综合分析研究 认为,致密砂岩气资源评价有2个关键环节:一是资源量计算以类比 法和单井控制法为主;二是通过递减法确定技术采收率。基本思路包 括以下4个方面:①通过典型致密砂岩气田的解剖研究,分析各盆地 致密砂岩气成藏主控因素,明确致密砂岩气成藏有利分布范围;②结 合典型致密砂岩气藏解剖,掌握气层基本特征与关键参数;③采用类 比法计算地质资源量;④结合已开发气田递减法确定的采收率,计算 各盆地的可采资源量。
构造、沉积、成岩作用控制圈闭的发育与分布 川西坳
陷由于喜马拉雅期构造形变较强,形成了众多局部构造,对早期油气藏 具有很强的调整和改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局部构造 位置控制着油气的分布,使得单个圈闭高部位含气、低部位可能含水;
二是形成的裂缝系统与相对优质储层相匹配,构成天然气高产、 富集带[10]。 高能沉积相带是岩性圈闭形成的基础[12]。沉积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主要表现在对储层空间分布的控制,沉积微相类型直接控制了砂体分 布。致密砂岩储层发育的沉积环境水体能量低,沉积物分选性差,泥 质含量较高,致使原始孔隙度低 [13]。 沉积作用是形成致密储层的最基本因素,决定后期成岩作用的类 型和强度;成岩作用是形成低孔渗储层的关键。致密砂岩形成的早期 主要以沉积作用为主,而中、后期则主要以成岩作用为主[14-15]。成岩 作用研究表明,绿泥石衬垫和溶蚀作用是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通过 对长石、岩屑等易溶矿物形成次生孔隙。胶结作用往往是最主要的破 坏性成岩作用,是成岩后期导致孔隙大量减少的主要方式[10、17]。长 岭断陷中部及东部地区储层物性的改善主要依靠有机酸对长石的溶解, 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取决于气源断裂演化与有机酸充注时间的配置关 系。排酸期一般都早于天然气充注期,烃源岩排出的大量有机酸通过 气源断裂进入储层溶解长石形成次生孔隙发育带,有利于后期天然气 的聚集成藏[17、18]。成岩流体是水岩化学反应的介质和物质迁移的载 体。在一定的温压条件下,孔隙流体化学组分与储层矿物间达到化学
《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范文
![《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0605235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e1.png)
《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低渗透储层因其储量巨大而逐渐成为油气勘探与开发的重要领域。
然而,低渗透储层的开发难度大、成本高,因此,对其综合评价方法的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低渗透储层的综合评价方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勘探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低渗透储层基本特征低渗透储层是指渗透率较低的储层,其特点是孔隙度小、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
由于这些特点,低渗透储层的油气采收率往往较低,开发难度大。
为了有效开发低渗透储层,必须对其基本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岩性、物性、含油性及空间分布规律等。
三、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针对低渗透储层的特征,本文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资料综合分析:通过收集和分析区域地质资料,了解低渗透储层的分布范围、岩性特征、物性参数等。
2. 测井资料解释与评价:利用测井资料,通过岩电关系、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的测定与解释,对储层进行初步评价。
3. 试油与试采资料分析:通过试油和试采资料,了解储层的产能、流体性质及动态特征,为后续开发提供依据。
4.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应用:利用地震、测井等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对储层进行精细描述和评价。
5. 经济评价与风险分析:综合考虑开发成本、采收率及可能面临的风险等因素,对低渗透储层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估。
四、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以某低渗透油田为例,应用上述综合评价方法,对该油田的储层进行评价。
首先,通过地质资料分析,了解了该油田的岩性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其次,利用测井资料对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进行了解;再次,通过试油和试采资料分析该油田的产能及流体性质;最后,结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对储层进行精细描述和评价。
经济评价与风险分析表明,该油田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五、结论本文提出的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对地质资料、测井资料、试油与试采资料及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低渗透储层的全面评价。
碳酸盐岩储层评价技术综述
![碳酸盐岩储层评价技术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4e114dd50e2524de4187e02.png)
碳酸盐岩储层评价技术综述储层评价是以测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地质、地震资料、岩心分析资料以及开发过程中的动静态资料等,从测井角度综合评价含油气储层,查明复杂岩性储层的参数计算方法、流体性质判别以及解决面临的某类特殊地质问题等。
中国石油拥有一批科研院所和测井公司,对碳酸盐岩复杂岩性测井评价方法有深入研究。
其中在国内油田比较有特色的单位有四川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塔里木塔河油田等,在国外区块对碳酸盐岩有深入研究的有长城钻探、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等。
过去几十年已经储备了一批碳酸盐岩测井评价专家,形成了多项特色评价技术。
(一)储层参数评价技术复杂岩性碳酸盐岩储层通常具有较大的非均质性,它使得基于均质性地层模型的阿尔奇公式难以准确地描述储层岩性、物性、电性和含油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为了获得这类储层的孔、渗、饱及其它关键参数,借助微观岩心分析、数字岩心技术和特殊测井方法,有针对性地改进了均质性储层参数评价方法,形成了新的针对非均质性储层的参数评价技术。
1.储层四性关系综合评价技术u技术原理:碳酸盐储层岩性复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大小相差大、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常规的孔隙不能完全反映储集性能,岩石物理研究采用薄片分析、X-衍射、毛管压力实验等多种手段解析岩石组分、内部结构、孔隙类型、裂缝发育情况、孔喉大小、孔喉配置关系等岩石内部的微观结构,充分了解岩石的岩性、物性特征,用岩心刻度测井,分析储层电性特征,结合录井、试油资料,确定储层的含油性,只有立足于充分的岩石物理研究才能更好地确定储层的“四性”关系。
u技术特点:以岩石物理研究为坚实基础,确定岩性、物性特征,以测井资料为主,结合录井、试油资料进行储层综合评价。
u适用范围:复杂岩性碳酸盐岩储层。
u实例:下图为某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研究实例,通过岩石物理研究确定储层岩性、物性、划分储层类型,通过岩心刻度测井,分析测井响应特征,结合录井和试油资料分析储层的流体性质。
2.基于成像测井资料裂缝、孔洞参数定量评价技术u技术原理:根据裂缝、溶蚀孔洞等复杂孔隙空间在声电成像测井资料上的电导率或声阻抗响应异常,应用图像模糊识别技术,提取不规则响应的轮廓边界,经过电阻率或声阻抗测井资料标定,得到裂缝及溶孔储层的长度、密度、面孔率、水动力宽度、孔隙度、渗透率等视参数,从而达到半定量评价复杂岩性碳酸盐岩储层的目的。
我国煤层气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_蔚远江
![我国煤层气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_蔚远江](https://img.taocdn.com/s3/m/78e0dbd8b9f3f90f76c61be8.png)
我国煤层气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蔚远江 杨 起 刘大锰 黄文辉(中国地质大学能源系,北京,100083)摘 要:通过对煤层气储层描述及储层评价、煤储层分布、预测及选区评价、煤储层研究方法及实验技术等方面的系统评述后认为,我国目前已基本掌握了煤储层地质特征研究和地质评价选区技术、煤层气储层工程技术和储层模拟软件系统,并在煤层气储层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但我国煤储层的构造复杂,煤层多强烈变形、煤层结构常呈碎粒状及糜棱状等,煤储层多为贫煤和无烟煤,呈“三低一高”(煤层压力较低、煤层渗透率低、在水压裂等强化措施下形成的常规破裂裂缝所占比例低;煤层普遍具有较高的吸附力)的物性特征,且变质程度偏高,高煤级煤(贫煤—无烟煤)占49%,独具“中国特色”。
进而讨论了当前我国煤层气储层研究急待解决的8个方面的科技问题和难点,指出了在21世纪初叶我国煤层气储层研究的7大发展趋势。
关键词:煤层气;储层;评价;预测中图分类号:P61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849(2001)01-0056-05 煤层气(或称煤层甲烷)是指与煤同生共体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主要以吸附状态赋存在煤层之中,可从地面上进行采收的非常规天然气。
它是一种洁净的气态燃料和化工原料,在我国的开发程度较低。
煤层气的排采利用除去了煤层中的瓦斯气体,可减少煤矿开采中的灾害,减少因甲烷向大气中排放而产生的温室效应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变害为宝的新型能源矿种。
据初步预测[1,2],我国煤层气资源量为(30~35)×1012m 3,几乎相当于我国天然气的远景资源量;而在煤层埋深为300~1500m 范围内煤层气总资源量约为25×1012m 3,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我国煤层气勘探起步较晚,目前正处于地质选区及早期探采试验阶段,开始由预探评价向区域勘探过渡。
截止1999年10月底,全国累积实施煤层气钻井157口¹,主要分布在华北区、东北区和南方区,尤以华北区为多,而西北区较少,滇藏区尚无煤层气探井。
《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范文
![《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b9ede40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0b.png)
《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低渗透储层因其丰富的潜在资源量逐渐成为国内外石油勘探开发的重点。
然而,低渗透储层的开发难度大、成本高,因此,对其综合评价方法的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低渗透储层的综合评价方法,以期为实际勘探开发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二、低渗透储层基本概念与特征低渗透储层是指渗透率较低、单井产能较差的储层。
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孔隙度小、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等。
这些特征使得低渗透储层的开发难度大,需要采用特殊的开采技术和综合评价方法。
三、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内容低渗透储层的综合评价主要包括地质特征评价、物性特征评价、资源潜力评价和开发经济性评价等方面。
其中,地质特征评价主要关注储层的沉积环境、构造特征等;物性特征评价则主要分析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等物理性质;资源潜力评价则是对储层资源量进行预测和评估;开发经济性评价则是对开发成本与收益进行综合分析。
四、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一)地质分析法地质分析法是通过对储层的地质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岩性、物性、沉积环境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对储层进行评价。
该方法主要依赖于地质资料和钻井数据,通过综合分析,得出储层的综合评价结果。
(二)物理模拟法物理模拟法是通过物理模型来模拟储层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模型进行实验和分析,得出储层的物理性质和开发潜力。
该方法可以直观地了解储层的物理性质和流体运动规律,为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三)数学地质法数学地质法是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对储层进行评价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对储层的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得出储层的综合评价结果。
数学地质法具有精度高、处理速度快等优点,在低渗透储层的综合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五、综合评价方法的实际应用在低渗透储层的实际勘探开发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综合评价方法。
同时,应注重多种方法的相互验证和补充,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油层组储层综合研究及评价.doc
![油层组储层综合研究及评价.doc](https://img.taocdn.com/s3/m/c40eb99ad1f34693dbef3e15.png)
鄂尔多斯盆地姬嫄地区罗1井区长8-1油层组储层综合研究及评价前言1 论文来源及目的意义本题目来源于长庆油田研究院油藏评价室的科研项目《鄂尔多斯盆地姬嫄地区罗1井区长8-1油层组储层综合研究及评价》。
储层综合研究及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寻找、认识、改造储层,充分发挥储层能量,以达到提高勘探开发效益的目的。
因此合理、客观、快速地对储层进行评价和分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近年来我国原油消费量的持续增长,以及基于国家石油战略方面的考虑,开发和利用好低渗透油藏对保持我国的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
为了对这部分储量进行有效的动用,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姬源油田罗1井区长8:油藏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储层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严重,由于其处于开发早期,目前对沉积微相类型,平面展布规律认识不清,对砂体的空间展布规律缺乏整体认识,非均质性刻画尚欠精细,储层参数不够准确,也没有建立精细的储层模型,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油田的勘探开发工作, 制约了油田合理的油藏开发技术政策的制定和开发方案的确定"因此,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预测有利区带, 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姬嫄地区作为鄂尔多斯盆地的主要产油区之一,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经过近几年的勘探工作,对其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研究区构造单元属伊陕斜坡中部,具有低孔、低渗、低饱和度的储层特征,属于典型的低渗特低渗油气藏,发育岩性油气藏和岩性一构造油气藏。
本文旨在通过对罗1井区长8-1油层组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的研究,同时结合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在全面分析储层特征的基础上,找出影响储层物性的主控地质因素,发现其形成及分布规律,进而对有利区带进行预测,优选出勘探目标,为石油勘探与开发提供依据。
2 研究现状和趋势储层评价目前采用的方法总体上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大类。
定性评价主要以孔隙度和渗透率为评价依据,将储层分为好、中、差3个等级。
此外也结合岩石成分,结构(粒度、分选、磨圆)、杂基含量、成岩作用、压汞和退汞参数等指标,评价储层的储集性能。
油气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油气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0cbde14ffad6195f312ba69a.png)
油气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作者:荣浩达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年第12期摘要:现阶段关于油气储层的研究有很多,各种说法都不一,新技术也是层出不穷。
文章在总结多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对油气储层研究进行了详细地阐释,并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层序地层学、计算机等四种研究技术在油气储层中的应用为例,分析探讨了油气储层未来的发展趋势。
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可以为相关学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以便更好地推动油气储层的发展。
关键词:油气储层;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层序地层;研究分析;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全世界资源紧缺现象的频频出现,对油气开采及存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我国目前而言,对其含油开采区域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含油区域的逐渐减少与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多,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加,使得探索油气储层的研究问题越来越突出。
如作为我国陆地上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之一岩性油气藏则面临着极其严峻的问题,对我国现实油气增储的可能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下面文章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层序地层学、计算机建模等技术在储层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岩性油气藏转变研究方法起到一点借鉴意义。
1 地球物理在油气储层研究中的应用地球物理技术在油气储层中的应用相比较而言是比较广泛的。
有研究学者指出,在进行地球物理技术研究应用中,主要是考虑储层中电阻率、孔隙度等因素的数值变化,依据储集层之间导电模型的理论分析,进而确定油气储层的孔隙结构参数,这种方法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掌握储集层物源、沉积环境、沉积相带及成岩的变化,对于油气储层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也有学者将测井技术引入到油气储层研究中,希望可以利用测井方法及相关数据对油气储层的研究有所帮助,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测井技术中所提取的相关物质对油气储层的敏感性及参数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如在研究地震储层时就可以考虑利用综合测井技术对地质、采油等分析,从而得出油气储层的分布情况、岩土特征等信息。
在油气勘探的早期,主要是利用地震资料、露头地质资料及地震的相关理论知识对测量区域进行油气储层分析,其中地震技术在储层预测和油藏描述等方面的应用主要有:碎屑岩储层的横向预测;特殊岩性的横向预测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