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法国路易十四时期中国风尚的兴起与发展
王者之风——解读“太阳王路易十四:法国凡尔赛宫珍藏展”
王者之风——解读“太阳王路易十四:法国凡尔赛宫珍藏展”陈燮君
【期刊名称】《上海文博论丛》
【年(卷),期】2005(000)003
【摘要】<正> 从英姿勃发的少年路易,到皇袍加身的路易十四;从端庄贤淑的玛丽-泰蕾莎王后,到运筹帷幄的马扎然大主教;从气势恢弘的凡尔赛宫风景,到帝王
珍爱的宫中陈设……。
80余件(组)来自法国凡尔赛宫珍藏的油画、雕塑、版画、挂毯、家具、天文仪器、建筑装饰等各类文物,将跨越悠悠数百年、遥遥数万里的时
空距离,于金
【总页数】4页(P12-15)
【作者】陈燮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69.5
【相关文献】
1.“太阳王”回访紫禁城——法国凡尔赛宫珍品特展 [J], 戚佩娟;
2.稀土之都:展王者之风走世界之路——第四届中国包头·稀土产业(国际)论坛亮点
解读 [J], 胡兰
3.制造“太阳王”的光辉--从《制造路易十四》看神圣王权与民族国家的塑造 [J], 白晗;汤芸
4.学院与沙龙——法国国家造型艺术中心、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珍藏展 [J], ;
5.2005“‘太阳王’路易十四——法国凡尔赛宫珍藏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法国路易十四的历史简介
关于伏尔泰的简单情况在《路易十四时代》的最后,附录了一份《伏尔泰生平和著作年表》,从这个表里我们能得到如下的关于伏尔泰的情况。
伏尔泰的情况,用一个我们相对熟悉的人来比较的话,其作家的命运有点与李敖类似。
李敖说,自己写了100本书,99本让政府查禁了,结果使他的书沦落到了与地摊上黄色书刊为伍的地步。
伏尔泰的书,具体不知有多少(没数过),但基本上也全是被政府查禁的,有的甚至被政府公开焚毁。
他的书在当时之所以出版,多数是在国外被出版或者在法国秘密出版。
虽然没有沦落到与地摊上黄色书籍为伍的地步,但却深受盗版书的侵害。
当年,《路易十四时代》在柏林匿名出版(1751年,伏尔泰五十七岁,此书之出版当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支持,腓特烈二世后面说到。
),数日售罄,几乎同时,在爱丁堡、伦敦、普鲁士、荷兰等各地出现盗版。
至于伏尔泰本人的命运,正好跟李敖相反,李敖几乎是一辈子在台湾,哪都没去。
而伏尔泰则大多数时间流亡在国外,即使在法国呆着,也不是化名便是匿名,总之躲躲藏藏。
伏尔泰的朋友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帮助他的人;另一类是他帮助的人。
帮助他的这类人几乎都是当时的牛人;他帮助的这类人几乎都是后来直到现在的牛人。
他帮助的这类人,不大用说,因为就是启蒙运动那些,什么狄德罗、卢梭、达兰贝、孔迪亚克等等。
帮助他的人应该说一下,首先是他的红颜知己夏特来侯爵夫人。
他们相识于1733年的西雷城(应该是在夏特莱夫人的别墅),当时伏尔泰三十九岁,夏特莱夫人二十八岁,倾慕伏尔泰已久。
而当时的伏尔泰仍然被迫流亡,此次回到法国是伪装返回法国。
夏特莱夫人于当年夏季即向凡尔赛的王室疏通希望王室允许伏尔泰留居巴黎,结果未成。
1734年,伏尔泰遭到法国政府通缉搜捕,此时夏特莱夫人收留了他,伏尔泰于是便在西雷的夏特莱夫人别墅留居,一留便是十余年,在这十余年中,伏尔泰与夏特莱夫人共同读书学习,研讨学问,又现红袖添香之景,而成为一段佳话。
著名的《风俗论》便是伏尔泰为夏特莱夫人写的,当时夏特莱夫人说,她读过好多历史书,但是没意思,原来的史书把历史全部割裂成了片段,好像这几千年就是那几个伟人的努力和一些无聊的战争组成的。
20196794_美术的诞生:从太阳王到拿破仑
86美术的诞生文艺复兴运动于十四世纪始于意大利。
当时的人们对古希腊罗马文化重燃兴趣,一改中世纪时的风貌,人文主义思想盛行。
法国于15世纪末也开始受到影响,受古典文化启发的作品开始大量出现。
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校园中的一处建筑外立面,至今仍保留着关于法兰西艺术起源的线索:“法国雕塑加上意大利的灵感”,“从古至今的建筑元素汇集在同一个空间内进行对话”。
此次展览入口处的拱券与柱头经过了精心设计,便是为了向展览所关注的“美术的诞生”给予致敬。
1540年左右,由于对古典文化的领会吸收,受古代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全盛期风格启发的作品大量涌现。
此外,宗教战争(1562-1592)之后,寻求政权稳定的亨利四世继续推动文艺复兴运动。
服务于宫廷的艺术家们创建了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并于1648年获得国王的认可。
成立以来,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一直是一个思辨与教育的场所,艺术家经由学院的洗礼后更为独立,从而声名鹊起。
1635年,法兰西学院为规范法语而建立,自中世纪以来一直受到行业协会辖制的画家和雕塑家们,亦联合起来争取创作的自由。
他们极力摆脱匠人身份,期望将绘画与雕塑归属为“自由艺术”,而获取王室支持的代价则是全力效忠于国家。
这时,被称为“太阳王”的路易十四听从柯尔贝尔和画家夏尔·勒布伦的建议,将学院建成为一个为君主专制歌功颂德的机构。
学院享有国家对艺术种类和艺术家的全部财政支持。
学院优先录取院士之子的制度,导谈到世界艺术史,法国历来是不可绕过的存在。
它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发源地,更是19世纪西方美术的中心。
不仅如此,它还对中国近代美术史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上海博物馆在2019年11月5日至2020年2月9日推出的“美术的诞生:从太阳王到拿破仑——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珍藏展”,让我们得以借巴黎国立高美的慧眼,窥见法国从路易十四到拿破仑时期波澜壮阔的艺术历程,也使我们得以追溯法国美术和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起源。
路易十四法国的太阳王
路易十四法国的太阳王法国历史上,路易十四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君主,也是伟大的法国国王。
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太阳王时期,这个时期展示了法国的强大和繁荣。
本文将从路易十四的背景、统治方式、对文化艺术的贡献以及对法国历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背景介绍路易十四于1638年出生在法国,成为法国国王的继任者。
他在1661年登基,直到1715年去世,统治整个法国长达72年之久。
他继承了一个国家贫穷而混乱的情况,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将法国从衰落中重新崛起。
二、统治方式路易十四的统治方式相当集权,他将国家的权力紧紧集中在自己手中。
他以绝对君主的身份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手段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他建立了维持国家安全的军队,推行严格的法律和法规来统一法国的内部管理。
他有一套完善的行政制度,通过官僚体系来管理全国各个地区。
三、对文化艺术的贡献路易十四是一个热爱艺术和文化的君主,他对法国的文化艺术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建立了凡尔赛宫作为皇家府邸,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学者。
他大力支持文学、绘画、音乐等各个领域的发展,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和作品都诞生在他的统治之下。
四、对法国历史的影响路易十四的统治对法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通过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强大,使法国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其次,他的君主集权统治方式,对法国王室的后续统治者产生了长期的影响,奠定了法国绝对君主制度的基础。
此外,他的文化政策也对法国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让法国在文化和艺术上成为欧洲的中心。
结语路易十四是法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突出成就的君主,他的统治期被称为太阳王时期。
通过他的努力,法国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他的统治方式和文化贡献对法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可以看到他的遗产。
法国历史中的路易十四时代
法国历史中的路易十四时代在法国历史上,路易十四时代被广泛认为是法国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自1643年继承王位起,到1715年去世为止,路易十四一直统治着这个国家长达72年之久。
在这个时期,法国政府、文化和艺术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政治与行政在路易十四时代,法国政府实行了绝对集权的制度,即君主独揽大权。
路易十四将国家治理视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皇权。
他大力扩展国家行政机构,设立了包括内阁和最高法院在内的一系列官方机构,以确保国家的统一和秩序。
此外,路易十四还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法令和法规,以加强国家的财政、军事和外交实力。
他采取了保护性经济政策,通过发展工业和贸易来增加国家收入。
在军事方面,他致力于强化法国的军事力量,扩张领土,并在欧洲大陆上树立了法国的霸权地位。
二、文化与艺术路易十四时代也是法国文化与艺术的黄金时期。
在他的统治下,法国文化达到了巅峰,并对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之一,大文豪莫里哀便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
他的作品《唐吉诃德》以幽默的风格揭示了社会的荒谬与不公,并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同时,许多其他文学家也在这一时期创作了许多杰出的作品,如拉封丹的《三个火枪手》和鲁埃达的《劝学文》等。
此外,在艺术领域,巴洛克风格在路易十四时代达到了高峰。
法国建筑师路易·勒芒斯光和安德烈·勒诺特尔等人设计了大量宏伟壮丽的宫殿和教堂,如凡尔赛宫和巴黎圣心堂,展现了巴洛克风格的奢华与精致。
三、对外扩张在路易十四统治期间,法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领土扩张。
他不仅通过战争夺取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等地,还试图进一步扩大法国的势力范围。
为此,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扩张,并积极参与欧洲各种政治和军事联盟。
然而,这种扩张主义政策最终导致了法国经济负担过重和社会不满的加剧。
国家财政危机迅速蔓延,民众的不满情绪也逐渐升级。
路易十四的扩张主义政策最终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以失败告终,法国的国际地位也受到了严重损害。
法国路易十四时代太阳王的辉煌盛世
法国路易十四时代太阳王的辉煌盛世法国路易十四(Louis XIV)在17世纪时期执政长达72年之久,被尊称为“太阳王”。
他的统治被视为法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被称为“辉煌盛世”。
在路易十四的统治下,法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对法国乃至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政治体制的巩固太阳王路易十四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与政策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在他的统治下,维权蔑视和国王集权成为法国最重要的政治原则。
路易十四制定并强化了专制君主制度,将王权从其余贵族手中夺取,并将政府机构重新组织。
他建立了高效的行政体系,并任命忠实可靠的贵族为大臣,以控制政府的各个方面。
同时,他还加强了对地方行政机构的控制,以确保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这样的政治稳定为法国奠定了辉煌盛世的基础。
二、军事实力的巩固路易十四致力于扩大法国的领土并巩固其军事实力,以保护法国的利益。
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荷兰战争、西班牙继承战争和大北方战争。
通过这些战争,他成功地将法国的领土扩展到欧洲各地,特别是在法兰西地区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今天的意大利)。
同时,他还建立了雄厚的军事力量,并成立了现代化的法国海军和陆军。
三、文化繁荣的推动太阳王非常热衷于推动文化的发展,他建立了许多文化机构和艺术学院,如法兰西学院和法兰西艺术学院。
他的宫廷也成为了文化和艺术的中心。
在路易十四的支持下,法国文艺复兴达到了顶峰,有许多文学、艺术和建筑的杰作问世。
法国的戏剧、歌剧、芭蕾舞等艺术形式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许多伟大的作家、艺术家和建筑师都在这一时期问世,包括莫里哀、拉封丹、鲁贝尔和曼森等。
在法国宫廷举行了许多盛大的庆典和宴会,这些庆典和宴会的浪费和奢华也成为了欧洲其他国家学习的对象。
路易十四还注重为自己留下文化遗产,他的宫殿凡尔赛宫至今仍被视为法国艺术与文化的典范。
四、经济的繁荣在太阳王的统治下,法国的经济取得了繁荣和稳定。
路易十四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鼓励农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并积极推动法国的贸易。
12集大型历史纪录片《故宫》全文解说词
12集大型历史纪录片《故宫》全文解说词.txt鲜花往往不属于赏花的人,而属于牛粪。
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空白人生有三样东西无法掩盖:咳嗽贫穷和爱,越隐瞒,就越欲盖弥彰。
12集大型历史纪录片《故宫》全文解说词书籍简介12集《故宫》将从故宫的建筑艺术、使用功能、馆藏文物和从皇宫到博物院的历程等方面,全面展示故宫辉煌瑰丽、神秘沧桑的宫殿建筑,丰富多彩、经历传奇的珍贵文物,讲述不为人知、真实鲜活的人物命运、历史事件和宫廷生活。
触摸历史跳动的脉搏,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前所未有的鼎力之作豪华震撼的视听盛筵厚实凝重的文化享受全面系统的文明检阅目录△第一集肇建紫禁城△第二集盛世的屋脊△第三集礼仪天下△第四集指点江山△第五集家国之间△第六集故宫藏瓷△第七集故宫书画△第八集故宫藏玉△第九集宫廷西洋风△第十集从皇宫到博物院△第十一集国宝大流迁△第十二集永远的故宫第一集肇建紫禁城本集简介:一座城市兴起的开端;一个国家转折的焦点。
本集内容是紫禁城建造历史的展示,在历经百年的规划、设计与修建中,也伴随着激烈的政治斗争,大的历史震荡,本集将告诉你这座经典的古代历史文化遗存是怎样诞生的。
是谁创造了历史?又是谁在历史中创造了伟大的文明?公元1403年1月23日,中国农历癸未年的元月一日。
这一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依然延续着自古以来的传统,度过他们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农历元旦。
这一年,人们收到的类似今天的贺年卡上,不再有建文的年号了。
建文帝4年的统治,在一场史称靖难之变的战争后,成为了往事。
公元1403年的大年初一,大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正式启用永乐作为自己的年号。
这一年为永乐元年。
年号的更替,随之带来的将是这个王朝的更多变化。
永乐元年,明朝的首都在今天中国南京。
这座六朝古都自东汉时代起就被认为有王者之气。
明太祖朱元璋将都城定在这里,并集中国两千年宫殿建筑之精华,建造了皇家宫殿。
今天这座宫殿仅留下了这些遗址,但仍不失当年的气魄。
路易十四时代,法国的宫廷礼仪之风是如何“刮起来”的?
路易十四时代,法国的宫廷礼仪之风是如何“刮起来”的?伏尔泰曾认为,世界历史到他那时候为止,“只有四个时代值得重视”,其中路易十四时代是“四个时代中最接近尽善尽美之境的时代”。
虽然这个说法有失偏颇,但是不可否认,路易十四时代是法国封建社会时期“最后的辉煌”。
当时的法兰西在各个方面都已经走到了同时代的欧洲的前列:“太阳王”路易十四内修政治、外扩领土、加强君主集权、建立宫廷秩序,使整个法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经历了一次彻底的洗礼。
法式风尚不仅成为法国光荣的标志,还将这种影响扩展到整个西欧,改变了整个欧洲的精神文化风貌。
那么法国的宫廷礼仪之风是如何“刮起来”的?路易十四亲政后,就以“朕即国家”的绝对王权统御整个法国。
为巩固这种统治方式,他需要人民发自内心的认同,而不是言不由衷的无奈折服,这就需要从思想入手,反复对臣民进行洗脑,培养他们对于王权至上的认同感。
因此,一整套完整且严谨的凡尔赛宫廷的权力秩序规范应运而生。
路易十四用王室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向臣民展示着国王的绝对权威,从而使得其下每一阶级都不由自主的去遵循这套秩序的划分,自觉的用所处阶级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日复一日,人人都会以按规范扮演好自身所处阶级的角色为最高荣誉。
这其中,宫廷生活的代表性不言而喻,法国宫廷的礼仪规范也是出名的严格。
每一个出入宫廷的人都对自己应处的位置有着清醒的认知,不敢擅自僭越,但也不会忽视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力。
路易十四本人无疑是其中的“领头者”。
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当他在晚宴上看见一位没有头衔的女士座位排在一位公爵夫人之上而大为不高兴,他认为这是一种对于礼仪规范乃至权力秩序的亵渎”。
不过,对于贵族们来说,餐桌上的排位只是荣誉高低与否的一种体现,随侍国王才是获得荣誉的根本。
路易十四显然很享受这种奉承,这是众人对他权力中心和至高无上地位的一种肯定。
这位国王高兴的后果就是再接再厉,设计出了一套繁琐的起床仪式和就寝仪式,将宫廷礼仪进一步规范化。
法国的路易十四时代绝对君主的辉煌统治
法国的路易十四时代绝对君主的辉煌统治法国历史上,路易十四时代被誉为“绝对君主时代”的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以绝对君主的身份统治着法国,他的统治给法国带来了辉煌的成就和雄伟的历史遗产。
本文将探讨路易十四时代的背景、统治方式以及他在政治、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卓越贡献。
一、背景和统治方式路易十四于1643年登基,时年四岁,其母亲担任摄政。
在这之后的二十年里,法国经历了一段动荡的时期,政治和社会秩序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然而,随着成年后的路易十四确立起自己的权威,绝对君主制度在法国建立并稳固起来。
绝对君主制度是指国家的权力几乎完全集中在君主手中,君主拥有最高的权威和决策权,不受其他势力的限制。
在路易十四的统治下,法国的政治权力几乎完全被集中在他的手中,他通过设立庞大的宫廷和实行集权政治来巩固自己的权威。
二、政治方面的贡献在政治方面,路易十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首先,他加强了王室的权力,削弱了其他贵族的势力。
他废除了贵族的私有城堡,迫使贵族居住在他的宫廷里,成为他的臣子。
同时,他控制了政府的最高职位,使得国家各级行政机构都成为他的工具。
其次,路易十四实行了一系列的国内重建政策,以加强法国的国力。
他推行经济保护主义,支持国内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并通过建设庞大的海军和强大的军队来准备战争。
三、文化和艺术方面的贡献在文化和艺术领域,路易十四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注重培养艺术家和学者的才华,促使法国艺术和文学的繁荣。
他邀请了许多著名的画家、建筑师和雕塑家,如凡尔赛宫的设计者勒瓦、画家杨塞和洛克等,为法国的艺术创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此外,路易十四还打造了一支世界闻名的乐团,并推动了法国歌剧的发展。
他亲自演奏音乐,每天都会安排一场精彩的音乐表演。
这使得法国成为了欧洲最重要的音乐中心之一。
结语可以说,在路易十四的统治下,法国经历了一个极为辉煌的时期。
他的绝对君主统治不仅恢复了法国国内的秩序和稳定,同时也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新浪专访卢浮宫:17世纪风靡法国的“中国风”
新浪专访卢浮宫:17世纪风靡法国的“中国风”17世纪的法国,一个名为“Chinoiserie(中国风)”的时髦风格迷倒了凡尔赛所有的贵族:雍容富丽的瓷器、奢华繁复的首饰、温润光滑的服装、曲径通幽的园林——路易十四甚至修建了一座以“白瓷”为灵感的“中国宫”——在这个名词背后,是法国人对神奇富饶的东方文化艺术宝藏的憧憬。
很快,这种新兴的法式品味便像流感一样席卷了欧洲大地。
到了18世纪,法国开始孕育出本国文化的现代性。
这一历史过程,正好也伴随着前现代时期欧洲与中国最成规模的进出口贸易往来、思想文化交流,以及科学技术与审美观念的交融。
因而,“中国风”不仅仅是众多的文物和历史现象,更是人类伟大文明之间思想的碰撞留下的绮丽风景。
1.法国人想象出的“中国风”“Chinoiserie(中国风)”这个法语词的词根是Chine(中国),最初指称来自中国的商品,主要是指各种工艺品。
后来这个词被欧洲各国广泛采用,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词汇,含义也随之大为扩展。
除了指称来自中国的新奇物品外,还被用来指称受到中国艺术品影响的欧洲艺术风格和体现中国情趣的各类日常活动。
不过也有人认为,“中国风”的主要含义是指欧洲人在模仿中国风格时产生的那种兼具中西却又非中非西的风格。
美国学者罗柏森则认为,这个词来自中国瓷器。
他指出,当年欧洲人仿制的中国瓷器上所绘中国人物和场景,大多是欧洲人根据少量中国实物充分发挥想象的结果,与现实的中国相距甚远。
这些欧洲仿制品回流中国后,被中国出口商看中,为了迎合欧洲人的口味,他们便依照这些欧洲仿制品制作出口产品,于是产生了仿制品的仿制品。
这些“仿制品的仿制品”上画的虽然依旧是“中国的人物和场景”,但却愈加离谱。
然而,欧洲人不明就里,以为这种滑稽可笑、不伦不类的东西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国风格”。
“中国风”还指当时欧洲人因倾慕中国而出现的所有事物和所有活动,既指物,也指事,例如,饮中国茶,穿中国丝绸,坐中国轿子,打扮成中国人的样子举行舞会,演所谓的中国戏等等,都可以用“中国风”一词来表达。
路易十四时代的文化特征
商业故事BUSINESS STORY170摘要:路易十四时代作为法国重要的历史时期,对于法国以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以路易十四时代的文化特征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了路易十四时代的历史概况,然后又从路易十四为了政权统治国家发展的目的而进行的文化统治,分析了其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路易十四;法国;文化软实力引言:法国作为一个欧洲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灿烂的文化,法国巴黎被成为浪漫之都,法国作为一个文化艺术大国,在文化方面对于世界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目前来看,法国从古至今出现了像伏尔泰、孟德斯鸠这样的大思想家,巴尔扎克、福楼拜这样的大作家,并且在奢侈品市场,法国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
法国人因为较高的文化品位被称为法式优雅,法国大餐,法国的名胜古迹,法国的服装等等,都吸引着世界各国人们的目光,从文化软实力方面来说,法国这方面做的很出色,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但是又不是现代感,处处时尚的国度,这样一个迷人国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执政有着很大的关联,路易十四对于法国文化不遗余力的投入和支持奠定了今天法国灿烂文化的基础。
本文通过对于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文化特征的分析来揭示引领法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原因。
希望本文在该方面的研究对于从事法国文化研究的同仁有所启发。
一、路易十四时代历史概况路易十四时代是法国在欧洲最辉煌灿烂的时代,那时候法国的疆土辽阔,物产丰饶,经济实力雄厚,处于欧洲的中心霸主地位,而这个时代正好和我们东方的康熙大帝时代相对应,而康熙时期的中国也正是疆域最辽阔的时代,东西方两大国度在某些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然而,两者的文化发展并不相同,康熙时期中国开始兴起文字狱,因为清朝的满人身份,被很多汉人所不接受,为了维护统治实行及其严酷的文化统治,残害了很多无辜的百姓。
但是在法国,对于文化的统治却走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子,随着历史的不断延续和发展,终于塑造了法国作为文化之都,浪漫之都的世界地位。
“太阳王”回访紫禁城——法国凡尔赛宫珍品特展
“太阳王”回访紫禁城——法国凡尔赛宫珍品特展
戚佩娟
【期刊名称】《大美术》
【年(卷),期】2005(000)008
【摘要】300多年前东西方的两位伟大的君主路易十四和康熙大帝开创了中法两国早期交流的局面,古老的紫禁城和凡尔赛宫就曾是这种早期交流的重要场所和中心。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又达到新的巅峰。
伴着中法文化年的盛典,故宫博物院在建院80周年之际,与法国凡尔赛宫博物馆再度联袂,共同举办《"太阳王"路易十四——法国凡尔赛宫珍品特展》,成为中法文化交流活动中浓墨重彩的一章。
此次展览接着将移师上海博物馆展出。
【总页数】4页(P16-19)
【作者】戚佩娟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114
【相关文献】
1.太阳王“回访”紫禁城 [J], 展轩;
2.王者之风——解读“太阳王路易十四:法国凡尔赛宫珍藏展” [J], 陈燮君;
3.2005“粤海珍萃——清代广东贡品特展” [J],
4.2005“‘太阳王’路易十四——法国凡尔赛宫珍藏展” [J],
5.王锦珍副会长赴中展集团调研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的巴洛克艺术宫廷文化的辉煌时刻
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的巴洛克艺术宫廷文化的辉煌时刻法国历史上的巴洛克时期堪称艺术宫廷文化的辉煌时刻,其中尤以路易十四时期最为耀眼。
路易十四在位期间,巴洛克艺术在法国达到了巅峰,以其繁复奢华的风格和浓郁的内涵吸引了整个欧洲的瞩目。
在路易十四的大力支持下,法国巴洛克艺术在宫廷的培育下得以迅速发展,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欧洲艺术潮流,也为后来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路易十四时期的社会背景巴洛克艺术在法国得以迅速兴盛,与路易十四时期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
路易十四被誉为“太阳王”,他统治下的法国政权强大稳定,经济繁荣,社会文化发展迅速。
这一时期,法国社会地位的差距逐渐减小,中产阶级的兴起使得人们对艺术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极大地推动了巴洛克艺术的繁荣。
二、巴洛克艺术的风格特点巴洛克艺术倾向于繁杂、夸张、奢华,主张表现力强烈的情感和意象。
在建筑艺术方面,巴洛克风格的宫殿和教堂呈现出浓重的装饰感,建筑物的外立面通常有浮雕、柱子等装饰物,富有动感和层次感。
在绘画艺术方面,巴洛克艺术家注重色彩对比和细节描绘,创造出雄浑壮丽、富有戏剧性的画面。
此外,巴洛克音乐和雕塑也具有类似的特点,从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富丽堂皇的风格。
三、巴洛克艺术在宫廷的发展巴洛克艺术在路易十四的宫廷得到了大力的推广与支持,宫廷中的许多建筑和艺术品都展现了巴洛克的风格。
凡尔赛宫是法国巴洛克艺术的代表,以其庞大而精美的建筑、超凡脱俗的室内装饰和丰富的艺术品收藏而闻名于世。
凡尔赛宫也成为了其他欧洲国家效仿的对象,许多君主为了效仿法国的宫廷文化,争相在自己的国家修建类似的宫殿和花园。
四、巴洛克艺术对欧洲的影响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的巴洛克艺术在欧洲各国广泛传播,并对当时的欧洲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国的巴洛克建筑和宫廷文化被其他国家所模仿,推动了欧洲各国艺术的发展。
与此同时,巴洛克艺术对于后来的洛可可艺术和新古典主义艺术等风格的产生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巴洛克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法国巴洛克艺术虽然在路易十四时期达到了巅峰,但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逐渐衰落。
皇家风尚——清代宫廷风范vs西方贵族奢华
艺术生活ART LIFESTYLE清代宫廷的珠宝清代宫廷的珠宝从来不只是为了表现矿石的美丽,因为单纯的美丽隐约指涉着奢侈与肤浅,珠宝被珍视的原因在于它的德性和内涵。
东珠因为产于满洲龙兴之地而尊贵;青金石、蜜腊、珊瑚、绿松石因为材质色泽的比附,用以祭祀天、地、日、月诸神;饰品的纹样设计往往具备福、寿、平安等吉祥或节庆的意涵。
除了宝石本身不仅只于其稀有性与晶莹感,伽楠木、果核、菩提子等植物材质,因为特殊的香味或与宗教意义关联,而普遍地被制成朝珠、手串等饰物;翠鸟的羽毛,则因其无可取代的鲜艳色泽,受到仕女的青睐。
黄金,更以其币值身价,一直是国人永恒的最爱。
清代宫廷珠宝的发展中,属于礼制规范者的,往往谨守不变;但是妇女平日的装饰,在不违背满洲传统的原则下,风格日趋华丽与夸张。
又因截取汉妆特色,运用西方珐琅、玻璃材质,并吸取西洋宝石切割与镶嵌技法,使清代宫廷珠宝的样式呈现多元面貌。
皇家礼制的珍宝清高宗于乾隆42年(1777年)敕修完成《皇朝礼器图式》,其中四卷规范君臣后妃的冠服,依地位高低和祭祀吉庆场合,合宜的穿戴。
运用耀眼的黄金与珍奇的珠翠宝石,铺排色彩,组合以满洲传统为主的固有纹样以及特定模式,共同构成皇家无可比拟的至上尊荣。
最能体现皇家礼制的最为奢华的饰品可谓非朝冠莫属,朝冠是大典时佩戴的礼帽,历代后妃都以百鸟之首的凤鸟为主要代表身份的纹饰,清代也不例外。
展览中展出的清代皇贵妃夏朝冠,青绒斜顶的圆冠,冠外覆以红色的丝纬,朱纬之上环绕凤(左页图)清 黑貂饰如意花卉红绒结顶帽 附龙纹垂带材质:貂皮、碧玺、翠玉、米珠、绸带尺寸:帽径2332cm 全高12.532cm 垂带长32cm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上图)清 皇贵妃夏朝冠 材质:金、东珠、青绒、朱纬尺寸:外径31.5cm 含帽顶高31.5cm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上)清 郎世宁 清高宗皇帝朝服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下)清 红宝石冠顶材质:铜镀金、红宝石、翠羽尺寸:底径4.36cm 全高11.5cm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上)清 无款 高宗孝贤纯皇后朝服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下)清 铜鎏金点翠囍字满钿材质:铜鎏金、翠羽、珊瑚、珍珠尺寸:长32cm 宽19cm 高17cm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鸟7只,凤鸟的头、颈、背及双翅饰东珠9颗,展开如屏的尾翅上饰小东珠20颗。
中国康熙皇帝与法国路易十四国王的服饰文化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康熙皇帝与法国路易十四国王的服饰文化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服饰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和审美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的服饰文化反映了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中国康熙皇帝与法国路易十四国王是两位历史上的杰出君主,他们在服饰文化方面拥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康熙皇帝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文化皇帝”,他倡导学术、热爱文艺和收藏文物,而他的服饰也因其独特的造型和华丽的细节被人们津津乐道;路易十四国王则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太阳王”,他在典礼、文艺和时尚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卓越的贡献,其服饰也因为其奢华的材料和奇特的造型而闻名于世。
因此,通过对中国康熙皇帝与法国路易十四国王的服饰文化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加深对两国文化的了解,并探讨服饰与文化、历史、审美观念之间的关系,拓展人们的文化视野和审美趣味。
二、研究内容1. 中国康熙皇帝的服饰文化2. 法国路易十四国王的服饰文化3. 两国服饰文化的异同点对比4. 服饰文化与文化、历史、审美观念的关系探讨三、研究目的1. 比较研究中国康熙皇帝与法国路易十四国王的服饰文化,探究两国文化的异同点,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审美观念的影响。
2. 了解中国康熙皇帝与法国路易十四国王的服饰艺术特点和设计思路,探讨其对现代服饰设计的启示和影响。
3. 借助对比研究,拓展人们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趣味。
四、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法:收集、阅读、整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如历史书籍、文艺作品、艺术品和研究论文等。
2. 实地考察法:通过实地考察、观察和体验相关的文化、艺术、历史场所,如博物馆、故宫、凡尔赛宫等,探究两国服饰文化的本质和特点。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服饰案例进行分析、比较和解读,从而深入了解两国服饰文化的设计思路和艺术特点。
五、研究意义通过对中国康熙皇帝与法国路易十四国王的服饰文化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拓展人们的文化视野和审美趣味,提高人们对文化、艺术和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风
添加义项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1.中国风格、中国流行风尚中国风格、中国流行风尚2.诗人凉子诗集作品诗人凉子诗集作品1.中国风格、中国流行风尚编辑本义项中国风求助编辑百科名片中国风中国风即中国风格。
它是以中国元素为表现形式,建立在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基础上,并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有着自身独特魅力和性格的艺术形式。
在近年来尤其是2008年之后,中国风开始流行于文化、艺术领域,如广告、电影、音乐、服饰、建筑等。
中国风格即中国或中华文化的风格或风尚。
中国风格是建立在中国或东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中国元素为表现手段的一种艺术形式或生活方式。
目录近代欧洲的中国风格现代流行音乐中国风详细释义词曲来源唱法中国风音乐中国风广告中国风建筑差异传承辨析中国风茶具释义种类中国风游戏近代欧洲的中国风格现代流行音乐中国风详细释义词曲来源中国风音乐中国风广告中国风建筑差异传承辨析中国风茶具释义种类中国风游戏展开编辑本段近代欧洲的中国风格欧洲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时(此时中国正值清朝康乾盛世时期)曾长时间流行“中国热”,在这段时间内欧洲对中国的许多方面均十分追捧,对中国风(Chinoiserie)的狂热追逐曾经是当时欧洲社会的普遍时尚。
1700年,为庆祝新世纪的到来,“太阳王”路易十四在法国凡尔赛宫金碧辉煌的大厅里举行盛大的舞会时曾身着中国式服装,坐在一顶中国式八抬大轿里出场,使得全场顿时发出一片惊叹声。
这种中国风尚体现在当时整个欧洲社会中,并渗透到了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装饰、园林建筑等。
受中国风影响的洛可可风格与中国式园林亦在欧洲各国王室流行。
欧洲的中国风尚在18世纪中叶时达到顶峰,直到19世纪以来才消退。
编辑本段现代流行音乐中国风中国风,即在歌曲中加入中国古代一些典故作为创作背景,用现代的音乐唱出古典的味道,唱法多样周杰伦现代流行乐中国风开创者。
曲风偏向传统的东方演奏,加入的是一些东方乐器,通曲音调婉转,回环,有一种传统东方的美感,周杰伦的《东风破》是现代流行乐纯粹中国风与古典中国风的分水岭!因为它完全符合“三古三新”标准,此外还有《发如雪》,《菊花台》。
300年前康熙未能收到的一封信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300年前康熙未能收到的一封信导语:日前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一场“康熙大帝与太阳王路易十四中法艺术文化的交会”的特展上,一封泛黄的路易十四致康熙的信函引起了人们日前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一场“康熙大帝与太阳王路易十四——中法艺术文化的交会”的特展上,一封泛黄的路易十四致康熙的信函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路易十四为何要给康熙写这封信?这封信的内容是什么?康熙为何未能收到此信?要解开这些疑惑,我们就要回溯到300多年前的时代。
17世纪,法国为了扩张势力、发展科学和传布天主教,决定派遣一批数学造诣很深的耶稣会士赴华,但财政大臣科尔伯的去世使这一计划一度搁浅。
直到168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法国长久以来的心愿得以实现。
当时,恰逢一个暹罗使团到访法国,转达了纳莱王与法国结盟并开放通商口岸的愿望。
路易十四决定借机向东方派出一艘名为“飞鸟号”的战舰,以期造访暹罗和中国。
1685年3月3日,以肖蒙骑士为大使的赴暹罗使团和以洪若翰神父为团长的赴华传教团在布雷斯特港登船起航了。
赴华传教团由洪若翰(又名洪若)、张诚、白晋、李明、刘应和塔查尔六位耶稣会士组成。
他们个个饱学多能,并在出发前都被路易十四授予了“皇家数学家”的称号。
“飞鸟号”于1685年9月22日到达暹罗。
传教团随后应自行设法前往中国,但由于海上风暴以及季风原因,继续前行的计划被打乱了。
直至1687年6月,除塔查尔外的五位神父才乘坐一艘商船向他们期望已久的中国驶去。
1687年7月23日,传教团初到宁波,便遭浙江巡抚等人的诘难。
后来,在南怀仁和殷铎泽两位神父的斡旋下,康熙帝最终下令:“洪若等五人,内有通立法者亦未可定,着起送来京候用;其。
法国的路易十四时期和巴洛克艺术的兴起
法国的路易十四时期和巴洛克艺术的兴起法国的路易十四时期(1643年-1715年)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巴洛克艺术兴起的关键时期。
在这段时期,巴黎成为了法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路易十四以其庞大的宫廷和强大的国家力量塑造了法国的独特文化风格。
与此同时,巴洛克艺术在法国迅速兴起,并在艺术、建筑和宫廷布置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法国路易十四时期和巴洛克艺术的兴起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一时期对法国文化的影响。
一、路易十四时期的政治和文化背景在法国,路易十四时期被称为“太阳王时代”。
路易十四在1643年登基,成为法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国王。
在他统治下,法国的政治中心逐渐从城市转移到了宫廷,国家力量和王权的集中度得到了极大增加。
路易十四在巴黎建造了凡尔赛宫,将法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活动集中在这座宫殿中。
凡尔赛宫的宏伟和奢华成为了整个欧洲宫廷建筑的典范。
二、巴洛克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法国的发展巴洛克艺术起源于罗马,于16世纪末开始在欧洲各国传播。
巴洛克艺术的特点是复杂而富丽堂皇的装饰,强调艺术形式的夸张和运动感。
这种艺术风格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也符合路易十四扩张主义的政治需求。
在法国,巴洛克艺术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绘画和雕塑等领域。
巴黎的许多教堂和宫殿都采用了巴洛克的建筑风格,如圣伯多禄教堂和国立博物馆。
巴洛克绘画以宗教和历史题材为主,具有浓密的色彩和逼真的细节描绘。
同时,巴洛克雕塑以其丰满的肌肉和动态姿势而闻名。
三、路易十四时期对法国文化的影响路易十四时期的政治和文化集中导致了法国文化的整体风格的确立。
巴洛克艺术的兴起和路易十四政权的强大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法国文化的独特性。
首先,路易十四时期的宫廷文化对法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凡尔赛宫的建造和宫廷生活的奢华成为了法国贵族和上层社会追求的榜样。
宫廷文化的繁荣也为艺术家和作曲家提供了广泛的机会,如著名作曲家勒利奥(Jean-Baptiste Lully)和著名建筑师曼桢(Jules Hardouin-Mansar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國路易十四時期中國風尚的興起與發展周功鑫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前言法國至今仍為世界公認以文化立國的國家。
法國能擁有這項美譽,可謂自中世紀之後,法國歷代王室在文化建設上的積極作為所累積的深厚傳統。
開風氣之先,影響深遠的當屬十六世紀上半葉的法王法蘭西斯一世(1515-1547)。
法蘭西斯一世是位雅好藝術的君王,最讓人不可思議的地方,對法蘭西斯一世而言,當藝術遇上政治衝突,他是可以分開處理的。
自中世紀始,法國與義大利的戰爭自查理八世(1485-1498),經路易十二(1498-1515)到法蘭西斯一世不曾中斷。
法蘭西斯一世於1515年1月繼位,9月即向米蘭公國挑戰,1照理說兩國應是敵對而不相往來的,然而法蘭西斯一世在第二年1516年即延聘當時義大利文藝復興著名畫家到法國,其中最有名的是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並安排達文西住在風景優美的羅亞爾河畔(la Loire)的安伯斯皇宮(Clos Lucé d’Amboise);2另外一些義大利的畫家則安頓在楓丹白露宮。
這些義大利文藝復興的畫家成了法國美術發展的啟蒙導師,尤其楓丹白露宮的義大利佛羅倫斯文藝復興畫家如羅索(Rosso Fiorentino, 1494-1540)、普利馬提喬(Francesco Primaticcio, 1504-1570)等將義大利風格與法國宮廷趣味結合,形成了法國楓丹白露畫派。
在十六世紀末法王亨利四世(1589-1610)支持下,楓丹白露畫派獲得復興,並為法國美術發展奠下堅實的基礎。
亨利四世是路易十四(1643-1715)的祖父,熱愛藝術,在藝術的倡導上,用力甚深,並將羅浮宮經營成為藝術中心,新建「大畫廊」(la Grande Galerie)及擴建原有的「小畫廊」(la Petite Galerie)作為畫家、雕塑家與藝匠的工坊,並安排貴族進住羅浮宮,促成貴族與藝術結盟。
3這項政策除提昇貴族藝術素養外,也為藝術家找到基本贊助支持者。
亨利四世對藝術的倡導以及贊助直接影響了他的兒子法王路易十三(1610-1643)及其孫子路易十四對藝術的喜愛。
由上見到十六、十七世紀時,在藝術方面,法國與義大利關係密切。
此外,路易十四最早接觸藝術也是經由義大利為中介-義大利籍的樞機主教馬薩罕(Mazarin),也是路1張芝聯主編,《法國通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頁86。
2周功鑫,〈羅浮宮與羅浮宮博物館〉,《故宮文物月刊》,1995年10月,頁129。
3同前注,頁130。
易十四的父親路易十三於彌留時向皇后安娜‧朵特莉琪(Anne d’Autriche) 建議任馬薩罕樞機主教為首相。
當時路易十四僅五歲。
4馬薩罕為路易十四的教父,除在政治上訓練他外,在藝術上也給予路易十四很深的影響。
馬薩罕熱愛藝術,他對藝術品的喜愛已近乎痴狂。
他不錯過當時歐洲每個重要收藏的出讓或拍賣,他是十七世紀時歐洲最重要收藏家之一。
當他於1661年逝世後,將其全部財產包括收藏遺贈給路易十四,其中包括馬薩罕的中國瓷器、織品與古玩等藏品。
5由上可見路易十四藝術素養的建立與養成的環境背景。
路易十四時期中國風尚的興起與發展的探討,將從下列四個方面進行:壹 十七世紀歐洲與中國的關係貳 自1661年路易十四掌權前中國風尚的醞釀參 法王路易十四與清康熙帝關係的建立肆 法王路易十四中國風尚的帶動與發展壹 十七世紀歐洲與中國的關係於1489年葡萄牙人達迦馬(Vasco de Gama)發現好望角之後,歐洲人不再受制於土耳其人與阿拉伯人所壟斷由地中海通往遠東的道路,可沿大西洋海岸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進入印度洋,來到東方。
葡萄牙人第一個來到中國的是1514年的荷吉‧阿瓦雷斯(Jorge Alvares)曾到珠江口的屯門島。
6三年之後,於1517年,葡萄牙國王唐‧曼努爾(Don Manuel)派遣費爾南‧佩雷斯‧當德拉德(Fernao Peres d’Andrade)率領八艘船艦所組成的使節團,帶著葡王獻給明正德皇帝的禮物,來到屯門。
7費爾南這次來訪雖沒見到正德皇帝,他卻藉著在中國一年的時間,深入廣州、琉球群島及泉州各地,蒐集當地資料並私下進行貿易。
8自此之後,葡萄牙人陸續來到屯門及廣州進行貿易活動。
另於1564年獲得明嘉靖政府同意以徵關稅的方式在澳門貿易。
從此澳門成為葡萄牙在遠東的貿易據點。
9葡萄牙人在澳門的貿易發展不久,因葡萄牙國內政治起變化,造成海外勢力急遽衰落。
於1580年葡萄牙國王為西班牙菲力普二世所擊敗,而將葡萄牙兼併。
葡萄牙人在澳4LOUIS XIV-L’HOMME- L’ARTISTE- LE ROI, LE FIGARO hors-série, 22.5H. Belevitchstankevtch, Le goût chinois en France au temps de Louis XIV(Paris, 1910), 147.6張天澤,《中葡早期通商史》(香港:中華書局,1988),頁38。
7郭廷以,《中國近代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頁91。
8同注6,頁47。
9同注7,頁117。
門的努力雖沒被西班牙所取代,10但也因國家淪亡,勢力減弱。
荷蘭人自十六世紀中葉擺脫西班牙人的統治之後,即致力遠東貿易的拓展,中國及東南亞是它的目標。
11並於1602年,結集所有海外勢力,成立荷蘭東印度公司(Verenigde Oost Indische Compagnie, V.O.C.)積極從事遠東貿易。
12同年,荷蘭人在馬六甲海峽內攔劫來自澳門的葡萄牙船〈卡特琳娜〉號(Catherina),奪取船上大批商品,如絲綢、漆器和瓷器。
這些商品運抵阿姆斯特丹販賣,獲得高利,更激發荷蘭人與中國貿易的慾望。
13十七世紀的遠東貿易與海上勢力轉由荷蘭人取代了葡萄牙人。
歐洲國家向亞洲拓展貿易市場及尋求貿易專利權,為十六世紀末及十七世紀時歐洲各國普遍的政策。
英國為海島國家,深諳海性,當然不願落人後,當時在伊莉莎白與詹姆斯一世時代曾兩次試圖致書明代萬曆要求通商未果,因而看中葡萄牙人。
14在當時,葡萄牙人在亞洲的勢力雖趨沒落,然而卻擁有澳門與中國直接貿易的據點。
葡萄牙人為防英人在中國取得貿易權,不准英人入澳門。
英國人與中國直接通商屢遭失敗,而轉向以臺灣為據點,以間接貿易方式,曾與鄭經合作。
1674年鄭經收復廈門,並於1676年准許英人在廈門設商館。
英人與中國政府直接貿易的宿願終於得償。
15十七世紀歐洲國家來華的目的,有些如荷蘭及英國純為貿易外,有的如葡萄牙及法國等天主教國家還為傳教。
法國最早是以傳教方式與中國接觸。
早在十三及十四世紀元代時期,教皇與法國國王就曾派方濟各會士及多明我會會士在北京、汕頭及揚州等地活動。
16十六世紀,由於葡萄牙人活躍於亞洲,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六世於是將遠東的傳教工作交給葡萄牙人負責。
17到了十七世紀,葡萄牙國力衰弱,無力繼續維持在遠東的傳教,尤其是對中國。
這時在康熙帝任職欽天監的荷蘭(比利時)耶穌會士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 1623-1688)因年歲已高,促法國選派具科學素養的耶穌會士來華。
路易十四派「五位國王的數學家」於1688年抵北京。
這五位國王的數學家是洪若翰(Jean de Fontaney)、張誠(Jean François Gerbillon)、白晉(Joachim Bouvet)、李明(Louis le Comte)、以及劉應10同注7,頁115。
11包樂史,《中荷交往史》(萊頓與廈門:路口店出版社,1989),頁270。
12Hosa Ballou Morse, 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to China, 1635-1834, vol. 1 (Taipei: Ch’eng-wen Publishing, 1975), 3.13同注6,頁135。
14Morse, “Chronicles”(see note 12), 6,10.15Ibid., 45.16Belevitchstankevtch, “goût” (see note 5), xiii.17馮作民,《清康乾兩帝與天主教傳教史》(Claude de Visdelou)。
18這時深得康熙帝寵信的南懷仁已去世,於是康熙將張誠與白晉留在宮中,接替南懷仁的工作。
19其他三位洪若翰、李明及劉應則由他們到各省自由傳教。
20綜上,十七世紀的歐洲向遠東尤其中國拓展其貿易,事實上,為求國家強盛所推動的政策──重商主義(le Mercantilisme)的手段之一。
國家強盛需要的是資源,需要是國防建設如軍隊、軍備、船艦等。
而這些資源或設備的供應皆需不受制於其他國家,也就是經濟的獨立性。
當時物質交換的方式是珍貴的金屬貨幣(la monnaie de metal précieux)。
只有金屬貨幣才能買賣,才會促進生產、發展經濟、降低飢荒及社會動亂等危險,並有助於對內秩序的維持,對外則是外交安全的獲得。
因此,金屬貨幣是「經濟的血脈」,也是「國家的血脈」。
但是金屬貨幣的總量是逐漸大量減少的。
也因此,形成一種國與國之間永不止息的銀錢戰爭。
每個國家皆尋找得以創造一種利於平衡及保住珍貴金屬幣的商業。
21奢侈品的進口被禁止,商品進口也儘可能降低,讓國內的工作率提升。
儘量由國內自己生產,就算比國外成本高也由自己生產。
原物料大量開採,用於國防,用於建設。
此時殖民地成為原物料重要來源,而遠東-亞熱帶國家的商品,這些在地生產品也是歐洲所無。
這些亞洲殖民地的商品價格低廉,可大量運至歐洲市場再銷售。
22上述十六世紀末及十七世紀時歐洲國家不論早期的葡萄牙、西班牙,或後來的荷蘭、英國及法國,開拓殖民地或尋求貿易壟斷,皆源自當時國家主義下的經濟政策。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重商主義的經濟政策,原是當時西歐國與國之間,各自求生存發展的政策。
原是一種封閉式的政策,然而不論島國或臨海的這些歐洲國家因深諳海性,藉向外拓展貿易或殖民地,達到其重商主義的作法,同時也成就了十七世紀東西貿易與文化的交流。
前已述及歐洲各國向遠東貿易拓展,主要目標是中國。
但是除了葡萄牙人在澳門擁有貿易據點外,不論荷蘭、英國皆無法直接與中國貿易。
然而法國卻能以文化直接進入中國政治核心-清王室,而且是由法王路易十四一手主導。
十七世紀時,英國人及荷蘭人在遠東所拓展的殖民地及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成功貿易造成法國極大的壓力。
路易十四雖於1643年5歲時繼位,但是直到1661年路易十四23歲時樞機主教馬薩罕過世,才正式掌權。
路易十四主政後,積極作為,其中有兩項建設關係到中、法關係發展,一是於1664年8月成立法國東印度公司;23一是於1666年創設18同前注,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