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国家 地区 经济增长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28 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经济增长方式
1、案例呈现:
自觉地把经济增长作为政府首要的经济政策目标,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最早是美国,于二十世纪50年代率先实现了转变,原联邦德国于60年代、英国、法国、日本分别于70年代相继实现了转变。
在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中,亚洲的新加坡、中国香港特区和台湾省于80年代,韩国于90年代,也相继实现了转变。
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虽然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相继提出了生产集约化方针,要求经济发展转向集约化为主的道路,但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剧变时,没有一个国家达到预期目标,经济增长方式仍处于粗放型状态。
拉美的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则迄今尚未实现转变。
(见表1)
注:衡量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量化指标,主要以全要素生产率(投入产出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表示:等于或小于0时为完全粗放型,大于0小于0·5时为粗放型为主;大于
0·5小于1时为集约型为主,等于或大于1时为完全集约型。
资料来源:据《世界发展报告》1983年、1995年、1997年资料综合计算。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般都首先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活劳动耗费,使劳动力的增长低于经济的增长,实现劳动力使用的集约化。
然后注意控制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果,尽力缩减投资增长超前于经济增长的系数,进而达到低于经济的增长,实现投资使用的集约化。
这样,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呈现出从单项到综合、从局部到全面、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例如英国、`韩国,见表2:
资料来源:据《世界经济统计简编》、《世界发展报告》1983年、1993年、1995年、1997年资料计算,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显示出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即经济增长中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获得的比重,通常是由小到大,逐步增加,累积到一定程度,超过了靠要素投入增加获得的比重,从而发生质的变化,使粗放型经济增长转为集约型增长。
例如日本,1950-1960年间,经济增长率中靠要素生产率提高获得的比重为31。
2%,1960-1970年上升到45。
1%,均属粗放为主型;1970-1980年进一步升为71。
2%,超过了靠要素投入增加获得的比重,从而使粗放为主型转成了集约为主型。
又如新加坡,1960-1970年经济增长中靠要素生产率提高获得的比重为10。
1%,1970-`1980年上升为35。
5%,1980-1990年进一步上升为64。
1%,从而实现了由粗放为主型向集约为主型的转变。
其它国家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有的国家,如韩国,则经历了从完全粗放型到粗放为主型,再到集约为主型的转变过程。
见下表3:
资料来源:据《世界发展报告》1983年、1995年、1997年资料计算(葛霖生:《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经济增长方式比研究》,载《上海体改研究》1998年第2期;《1983年、1995年、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1996年台湾统计年鉴》;《世界经济统计简编》,三联书店,1983年。
)
2、案例讨论:
(1)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模式有什么特点?
(2)结合实际,说明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案例点评: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现代化社会大生产的内在规律,是实现社会、经济高效性和永续性发展的根本途径。
因此,科学选择适应本国国情的战略、方针和政策,并有效地贯彻执行,则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顺利实现,起着决定性作用。
上述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给我们的启示是:选择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方式,既要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又必须考虑我国国情,资源条件、技术水平、文化背景、生态环境、经济基础和经济发展所处特定阶段等多方面因素,趋利避害;还必须遵循经济增长方式的规律性,在立足现实环境和对未来趋势正确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总要求,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