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桃花源记》说课稿
化州市丽岗中学苏心清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下册一篇文言散文,这时的八年级学生对一些浅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学习体会和基础积累,有必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接触、学习文言文的其他样式。而《桃花源记》它是我国千古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这一课给学生印象的好坏必将影响到以后学生对文言散文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背诵这样的文章,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很有帮助。教学中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这一类文言文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二)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初中语文新课标对文言文的学习的基
本要求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课文,掌握文言知识归纳和积累;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讨论理解文章的主旨,并培养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基于以上分析,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定如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归纳积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 . .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熟读成诵,并对文本内容有体会。
(四)教学重难点
1、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掌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知识归纳。
2、串译课文并能领会课文描述的具体内容。
3、顺畅朗读并熟读成诵。
二、关于教法、学法的设计
根据新课标要求,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习惯。本课设计的“分组质疑讨论”的教学模式就是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课前预习”是要求学生自主的、独立的去学习,“分组质疑讨论”则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精神,这样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的掌握学习规律并形成习惯;“归纳教学法”对文言文的学习很重要,特别是对多音词、一词多义等知识点的积累尤其重要,要让学生逐步掌握这种方法并形成习惯。基于以上理论依据,本课时的教法、学法设计如下:
教法:
1、用分组质疑讨论法解决字面上的翻译及对文意的理解。
2、用归纳法积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文言基础知识。
学法:
1、自主、合作与探究,养成查找工具书和质疑讨论的习惯。
2、熟读成诵,反复朗读增强语感,力求对课文内容有创新体验。
三、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设计如下:
. . .
. 课前预习-情景导入-成果展示-设疑讨论-
时空连线-小结作业
主要是围绕新课标中对文言文学习的三个要求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习惯而展开,现解读如下:
(一)、以“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导入环节,我用《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段美好音乐创设一个环境优美、生活和谐的社会美景,美好的音乐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对审美的感知、想象以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之情,然后问:这样优美的生活环境你向往吗?这样处处是桃花人人是笑脸的
地方你能用一个成语概括吗?学生基本上是异口同声的回答:“世外桃源”!这时,我再以深情的语调说:这个成语就出自陶
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陶先生笔下的“武陵人”走进桃花源去,共同体验这美好的世界吧!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这样被调动起来了。
(二)、以“课前预习”、“成果展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上课前,首先布置学生预习,课前预习要求如下:1.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课前预读;2.借助文本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标
记出不理解的字词句;3.查找资料,熟悉作者、背景及“记”的文体特点。以上三点,均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完成。然后在上课时花几分钟时间让各组学生展示他们的预习成果,并引入小组竞争机制,各小组抢着争先展示成果,不管是分组的朗读、卡片解词的抢答还是对于作者背景或“记”文体的理解,学生都是竞争激烈、热情高涨,有的小组搜集到的关于陶渊明的资料,是出乎我意料的丰富。坚持这样下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何愁不成呢?
. . .
. (三)、以“设疑讨论”培养学生归纳积累
及“合作、探究”的习惯。
在“设疑讨论”这个环节里,首先声色并茂的多媒体朗读视频开始,引导学生注意情感及朗读节奏,进一步感知课文,为下面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通过上面的预习与朗读,学生已扫清了文字的障碍,也对文本有了基本的理解,紧接着就是对学生归纳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我主要是通过归纳示范,然后让学生按示范去查找同类知识点,并试着总结规律的方法。比如讲述古今异义时,我举了个例子:交通,古义是交错相通,今义通常指运输和邮电业的通称。然后让学生去查找文中出现的这一类词,并试着解释并总结规律。大部分学生都能借助工具书找到这类词并解释出来,其中还有一个学生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这些词的古义,通常是把这词拆开来解,比如:妻子中的妻指妻子,子指
儿女,妻子就指妻子和儿女;绝境中的绝是隔绝,境指地方,绝境就指与世隔绝的地方;鲜美中的鲜指鲜艳,美指美丽,鲜美就指鲜艳美丽,而这些词在现代汉语的意思通常是不能拆开解的。就这样,我又引导他们去用卡片归纳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的词,并把归纳得好的让他们抄出来张贴在教室,让全班同学共享。有学生说,学会了归纳总结,我再也不怕一词多义的考题了。
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的能力,我做法如下:以就近原则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约10个人,每个小组可针对字词句或课文的理解等方面提出自已的疑问,在小组内讨论解决,时间约8分钟,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问题提出者提交到班上讨论,由各小组共同解决,班上都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老师解决,老师不能当场解决的
. . . . 问题由老师带回去讨论解决。这样,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提的问题也是包罗万象,有的是某个虚实词的解释,有的是句式的理解和句子的翻译,有的是文本的理解甚至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有同学问:桃源人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呢?也有同学提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呢?同学们的回答也各有精彩,他们质疑和解疑的能力常常出乎老师的意料,令你不得不佩服他们。长此以往,合作与探究的习惯就在学生的心中潜滋暗长了。
(四)、以“时空连线”游戏检验学生对课文的感受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