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社区”转型机理与发展路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意社区”转型机理与发展路径

摘要: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和创意城市、文化城市的发展,需要“创意社区”的活力激发和创意导向下的“社区重塑”。创意社区在其本质逻辑上不同于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创意园区,强调从经济性到社会性、从产业性到生活性、从园区性到社区性、从自足性到开放性、从功能性到多样性等特征转型,“创意社区”为我国城市创意与文化的发展提供

了具有充分驱动的新路向。创意社区有助于加强“社会性创意”、升级创意城市构成,探索实践中国城市和文化发展新

阶段下的创意更新、社区更新、城市更新、文化更新。“创

意社区”的构建有文化社区型、公共场域型、特色区域型、公共服务型、创意集群型等具有典型性和重要性的进路模式。

关键词:创意社区;创意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意园区;社会性创意

中图分类号:G124;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5)05-0045-06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近年来取得显著发展,各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功能区和创意园区纷纷涌现,创意城市和文化城市的建设也取得积极成效。在各地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背景下,“创意社区”

的构建在当下还未成为一个引起足够重视的理论和实践命题,而这也是我国创意文化、城市文化实力和文化经济转型升级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路径。

一、转型与升级:创意文化的社区重塑

我国对“创意社区”的研究和实践,在近几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和创意产业园区、创意城市发展的深入而逐步出现。胡沂佳以杭州为对象基于创意园区向创意社区转变的研究、施玮基于地方特色文化的创意社区构建模式以及基于古城

镇开发保护的创意社区地方实例研究、丁继军和凌霓基于“新都市主义”个案的创意社区规划建设研究等成果中,对创意社区的基本现象和理念进行了触及和探讨。总体而言,创意社区研究还处于初步状态,对于创意社区的构成特征和转型机理也缺乏系统的把握和阐述分析。

需要指出的是,创意社区不同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功能区或创意园区,是一种新的文化创意发展路径,也是城市文化与创意城市建设进程中一种尚较少实践的社区文化

构建模式,它强调社区化、社会性、公共性、多样性的空间结构,通过社区内创意社群、创意网络、创意氛同的营造而提升社区的创意能力,促进地区和城市创意产业和创意文化的发展提升。“创意社区”具有以下方面的转变趋势特征。

(一)从经济性到社会性

创意产业和创意园区一直以来承担着推动文化经济的

重任,也是创意经济的构成主体。在这种经济主导的发展范式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文化创意集聚区、功能区其首要的目标是文化经济的增长,以及作为“增长极”对于区域经济的拉动和转型,并进而推动城市或地区在后工业时代的发展方式转变。这一层面的创意文化发展有其阶段的必然性和意义,但是随着文化和城市、社会发展的深入,也呼唤着创意文化的理念转变和升级。“创意社区”开始从文化规划发

展的经济意义强调其社会意义和社会功能,也即创意文化对社会特征的影响、融合和转变。事实上在西方的文化规划进程中也存在着这样的演变轨迹,诚如黄鹤所指出,从20世

纪70年代强调文化对于城市经济和环境重建的作用逐步演

变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侧重于文化和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文化被定义为整体生活方式,文化规划是城市和社区发展中对文化资源战略性以及整体性的运用,在关注文化产品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关注文化的政治和社会效益。在这种转变轨迹的牵引力下,创意社区对社会功能的凸显也成为城市文化创意发展的题中之义和内在升级演化要求。这种模式下的创意文化和创意城市不仅仅是创意经济的繁荣,而是将创意融人到社会之中的“社会性创意”和广泛主体参与的创意社会土壤,通过创意文化和创意单元推动城市和区域新的转型构建。

(二)从产业性到生活性

创意社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再强调空间区域的产业

主导,而是转而注重“创意生活空间”的营造和生活型创意文化。在传统的创意园区和创意街区中,文化创意空间或注重文化创意生产主体的汇聚、或侧重文化创意消费的集聚,这其中文化创意是作为直接的产业化和商业化以及消费文

化的承载,这样的模式中本地居民的参与以及生活化的“公共领域”和交往空间往往处于被抑制的边缘性。“‘创意园区‘会形成相应完善的生产链,效率高,但生产与生活是脱离的。现有大多数‘创意园区’仅是作为创意人士的工作场地而已。”兰德利指出,创意环境让非正式的与随机性的沟通都可以轻易地发生。正如王慧敏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转变态势所关注的,新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集生活型的创意空间、创意工作与创意生活融为一体,可称之为“创意城区”,它“表达了一种创意性的生活方式,多元的咖吧文化、活跃的创意社群、频繁的创意活动构成集聚区的主体单元,创意成为区域内一种普及性、开发式的、大众普遍参与的活动,创意人才的市民化、城市居民的创意化成为发展趋势,形成了园区、商区、社区‘三区联动’的格局”。事实上在这样的转折路向中,创意社区需要在文化产业园区、文化消费街区等基础上进行更为深入的理念更新,将文化创意社区的生活化空间属性置于范式特征地位,突出生产性、消费性向生活性的逻辑演绎,打破各种话语空间区隔和身份制约,通过非正式化的日常生活领域沟通与激荡各种创意主体和行为,

加强新型创意共同体的建构和活化。

(三)从园区性到社区性

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创意园区中,突出服务链、产业链的构建和经营环境的场所特质,把物的属性置于具有中心地位的创意主体、创意社群和创意氛围的要求之上,这是园区工业对于文化创意生产的流水线式纳入与收编。部分园区由于缺乏有效的创意主体参与和融入而出现“空壳化”、“圈地化”的问题。文化创意更为重要的不是园区的物质性而是创意主体的激发、交互以及创意社群、创意网络的活跃和强化,是创意文化的非物质性。“单纯的一座大厦、一个

广场即使冠以‘集聚区’之名,如果没有创意企业、创意人才的参与,缺乏社区居民和城市居民的认同,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一定要早日走出‘创意城市即意味着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数量多的城市’的误区”。社区在某种意义上具有

融人本地文脉的不可移植性,尤其是其中主体和主体、主体和环境之间的社群关系、地方关系都是嵌入式和不可复制的。创意社区的建构与发展要求充分的具有文化底蕴和创意特

质的主体的人驻,要求居民对于本地文化的实际的参与能力和社区共同文化的建构,要求社区各种显在或隐在的文化要素、创意元素都融人到社区的共同体和氛围之中。这是文化型的空间生成而不是空间性的文化生成,人文主体、居民和文化参与、文化传统和地方“文脉”等都是创意社区不同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