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_李道先

合集下载

略论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略论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美 建 筑 是 实 用 艺 术 、 型 艺 术 、 境 艺 术 的 综 合 体 。 它 反 映 把 愉 快 的 和 有 益 的 东 西 结 合 在 一 起 。 ” 学 最 基 本 的 功 能 是 教 造 环
教 激 着 国 家 的 政 治 体 制 、 代 的 审 美 时 尚 、 族 的 建 筑 特 色 以 及 人 人 热 爱 生 活 , 人 热 爱 美 创 造 美 , 发 人 的 聪 明 才 智 。 如 果 没 时 民 们 的 审 美 情 趣 。建 筑 不 像 一 些 暂 存 的 或 抽 象 的 艺 术 , 易 似 过 有 美 , 类 文 明 也 就 难 以 进 展 ;如 果 没 有 美 学 , 筑 文 化 就 会 容 人 建 并 眼 云 烟 般 被 人 随 意 抹 去 或 不 经 意 间 遗 忘 。它 的 完 整 而 明 确 , 庞 衰 败 。 当 然 , 不 能 由此 而 轻 视 建 筑 的 实 用 功 能 。 我 们 的 责 任 大 而坚 实的 体态 , 经百 年 、 年 的时 空考 验而 长期 留存 , 在 于在 最 大限度 地 满 足建 筑 的实 用功 能 的基 础 上 ,充分 发挥 能 千 让
义 ; 代 建 筑 艺术 在 造 型 空 间及 同环 境 的搭 配 上 呈 现 出 多方 面 的 美 学特 征 。 现 关 键 词 : 筑 艺 术 ; 学 ; 美特 征 建 美 审 中 图分 类 号 : U一8 T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9 4 ( 0 2 0 — 0 2 — 0 10  ̄ 6 0 20 )3 0 2 2
维普资讯
第 2 2卷 第 3期
Vo _2 l 2 N0 . 3
开封教 育学 院学报
J u n lo i n n t u e o u a in o r a fKa f g I s i t fEd c t e t o

2024年建筑艺术的美

2024年建筑艺术的美

建筑艺术的美建筑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文化和审美的价值。

从古至今,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建筑艺术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本文将从建筑艺术的美学特征、历史演变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三个方面,探讨建筑艺术的美。

一、建筑艺术的美学特征1.形式美建筑艺术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其外观造型上。

建筑物的线条、形状、色彩、质感等元素,通过巧妙的组合与搭配,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如古希腊的帕台农神庙,其柱式的比例、尺度以及装饰,都体现了古希腊人对形式美的追求。

在中国,古代建筑如宫殿、庙宇、园林等,也以其精美的雕刻、彩绘和布局,展现了东方建筑艺术的形式美。

2.结构美建筑艺术的结构美是指建筑物在承重、稳定、空间划分等方面所展现的技术和艺术水平。

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古罗马的圆形剧场,再到现代的摩天大楼,建筑艺术的结构美体现在人类对建筑技术的不懈追求和创新。

如我国的赵州桥,以其独特的拱桥结构,成为世界桥梁建筑的典范。

3.意境美建筑艺术的意境美是指建筑物所传达的审美情感和文化内涵。

建筑艺术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堆砌,更是建筑师对美、对生活、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

如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其简洁的线条、独特的造型,成为法国文化的象征,传递着浪漫、自由的气息。

在我国,苏州园林以其精巧的布局、优美的景观,展现了东方园林艺术的意境美。

二、建筑艺术的历史演变1.古代建筑艺术古代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宗教、宫殿、陵墓等方面。

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帕台农神庙、古罗马的圆形剧场等,都是古代建筑艺术的代表。

这些建筑物以其宏伟的规模、精湛的技艺,展示了人类对建筑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2.中世纪建筑艺术中世纪建筑艺术以欧洲的哥特式建筑为代表。

哥特式建筑以其尖拱、飞扶壁、彩色玻璃窗等特征,展现了中世纪人们对宗教的虔诚和对光明的向往。

3.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艺术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艺术以意大利为代表,强调人文主义精神,追求古典建筑的和谐与秩序。

建筑艺术审美特征(精选5篇)

建筑艺术审美特征(精选5篇)

建筑艺术审美特征(精选5篇)建筑艺术审美特征范文第1篇1、应用性虽然很多艺术其也具有审美艺术,但是建筑这种艺术,其给人们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由于建筑这种艺术其可以为人们供给一个体验和感受的空间,让人们身处其中来进行体验。

当然具有这种三维空间的艺术也有很多,但是其不肯定能为人们供给一个体验的空间。

比如雕塑其也是具有空间性的,但是人们在对其进行赏识的时候,只能身处其外的某一位置进行体验,而无法身处其中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感受。

所以对于雕塑的审美感受力是远远不及对建筑的审美感受力的。

建筑审美艺术的表达重要是通过线条、颜色、质感等这些因素进行表达的,但是这并不是其审美艺术的关键所在,其关键在于由这些因素所供给的空间环境,而对这种空间环境的感受,则是需要人们去亲身体验的,而且每个人的体验感受都会是不同的,而这也正是建筑艺术的独特之处。

2、个性化我们说建筑是一种艺术,但并不是说全部的建筑都是一种艺术。

比如我们住的单元楼,在我们的小区内其每栋楼的设计可能都是一样的,而对于这种建筑,我们由于已经习以为常了,所以不会觉得其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是对于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鸟巢等这些建筑,我们之所以会将其成为建筑艺术,就是由于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其能够为我们供给不一样的审美视觉,而这种独特的审美视觉就是其具有审美艺术的关键所在。

所以我们说建筑要具有审美艺术,就必需具有鲜明的个性,大众化的建筑是很难形成审美艺术的。

虽然我们在强调建筑应当具有个性化,但是个性化并不是说我们的设计要夸张离奇,其必需遵从一些原则。

第一,我们虽然强调建筑的个性化,但是其个性化依旧不能脱离其应用性的本质,由于我们一直在强调建筑其首要的功能是应用性,脱离了应用性再谈起艺术性是没有价值的;第二,个性化的建筑其在构图的时候也应当遵从构图的法则,这些法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比例、尺寸、节奏等的协调,由于这些法则是人们在实际的生活中经过反复的验证不断的总结出来的,所以即使要讲究建筑的个性化,也不能违反这些法则;第三,个性化的建筑在审美上必需遵从人们的审美规律。

对建筑艺术审美特征的探讨

对建筑艺术审美特征的探讨

对建筑艺术审美特征的探讨摘要:建筑的美是在特定功能条件下的结构形式或结构构件给予建筑以表现力的艺术外观。

在某些建筑中,审美因素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必须运用审美的眼去光去解读,以为社会提供精彩的居住建筑和高品位的艺术环境。

关键词:建筑艺术审美规律审美特征建筑以其丰富的表现语言,深刻地反映着当时当境人们的意识形态。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差别。

因此,探讨和分析建筑艺术审美特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建筑艺术的审美规律建筑作为一种“美”的艺术形式,不仅要满足建筑本身的实用性功能,还要具备独特的建筑美感。

在长期的建筑实践过程中,建筑师们不断积累经验,探索出创造建筑美感的客观规律,设计出了令人赏心悦目的建筑作品。

下面从现实生活中建筑的美学现象出发,探讨了建筑艺术中的审美规律。

1.1 效法自然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本是自然的一个部分,效法自然的准绳而生存,是自人类起源之日就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

任凭科技如何发展,尖端的科学技术、深奥的艺术形式等等被追溯到古代时期的雏形,都离不开效法自然。

人类在自然中学习和模仿,获得启示,并将方法经验用于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是各个领域得以发展的源泉。

自然的准绳好比这个世界的一种法则,从这些法则出发,在自然中获得启示,体会天地之间所蕴含的自然之美,是建筑艺术成功的必经之路。

1.2和谐有序美由秩序而生,是秩序的外在表现。

凡是美的,都是和谐的,比例合度的,美的本质在于和谐。

所谓“和谐”,就是在遵循事物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使得具有差异性的事物之间形成统一、共存的关系,当这种“和谐”表现在建筑艺术中,建筑形式中各个相关要素以及和其他相关内容之间,就形成了“多样统一”,“对立统一”或是“变化统一”的关系。

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在体现欣赏者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时,建筑师常常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引入建筑整体布局之中,这实际上也是在强调和谐有序的关系。

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与多样性

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与多样性

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与多样性建筑艺术作为人类创造的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以及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无论是古代的宫殿、寺庙,还是现代的高楼大厦、现代化建筑,都展现出建筑艺术的独特之处和不可替代的价值。

本文将从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多样性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建筑艺术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其审美价值得以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建筑艺术能够通过丰富多彩的外观设计和空间结构来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无论是古代的宫殿式建筑还是现代的摩天大楼,都蕴含着精心的设计和独特的美感。

建筑师们通过运用各种元素,如线条、色彩、比例等,创造出富有艺术感的建筑作品,让人们在欣赏时不仅能够感受到美的视觉冲击,还能够感受到艺术家对于空间利用和流线设计的独到见解。

其次,建筑艺术在传递文化和历史的同时也体现了审美的价值。

建筑物不仅是人们居住和工作的场所,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古代的宫殿、神殿等建筑都承载着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理念,反映了古代文化的繁荣和独特魅力。

而现代的建筑也在不断创新中体现了时代的思潮和审美追求。

无论是历史建筑还是现代建筑,都以其独特的审美魅力吸引人们的目光,并成为城市的地标,展示着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的传承。

最后,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还在于其能够为人们创造宜居的环境和舒适的空间。

建筑物的设计不仅应该考虑到外观美感,还应该考虑到人们的实际生活需求。

一个好的建筑作品能够为人们提供合适的室内外空间,使人们感到舒适和愉悦。

建筑师应当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光线、通风、采光等因素,以及人们的活动需求,使得建筑物既具有美感,又具备舒适性,从而进一步提升审美的价值。

二、建筑艺术的多样性建筑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首先,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艺术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例如,古代中国的宫殿式建筑注重庄重和对称,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强调奢华与华丽,现代主义建筑追求功能性与简约。

不同的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和审美标准的差异,展现了建筑艺术的多元发展。

浅谈中国古建筑之特征及其审美

浅谈中国古建筑之特征及其审美

浅谈中国古建筑之特征及其审美—以一个美学分析的角度建筑是凝固的艺术。

古罗马建筑家维特鲁威在其经典名作《建筑十书》中提出建筑的三个标准:坚固、实用、美观。

由此可以看出,建筑本身除了具有作为最原始意义的供人生活居住的实用功能外,建筑还是一种重要的美学符号,美的载体,有着重要的审美价值和功能。

纵览中国古建筑,其中之审美意趣可谓别具一格,极富特色,楼阁宫殿之设计既求实用,且不失其高雅品位,其背后更是深蕴中华文化之精义,昭显古人之高尚个性情操,是集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于一身的特殊艺术形式。

中国有着古老而灿烂的历史文明,中国古建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建筑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具体来看,商周至秦汉时期,为其萌芽与成长时期,从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为其发展的成熟与高峰时期,而明清时期则是中国古建筑营造程式化、定型化时期。

在这一过程中,曾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卓越的建筑人才,营造了许许多多令人惊叹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等等。

欣赏中国古建筑,其实就好比翻阅一部沉甸甸的历史巨著。

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霸业、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这一切的一切皆可从每一面历史的城墙上寻索到关于那个时代的痕迹和回忆,是那些古建筑让历史更为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中国古建筑是谓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之存在,无论其营造规制、实效价值还是其审美意趣,皆得中华几千年文化之精义,宜合地理之气候特征。

与风水之调和,与人居之生息,与自然之融通,无不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之说。

中国古建筑总体上而言,是以木架结构为主,以茅草、木材、砖瓦为常用建筑材料,具有朴素淡雅的风格。

整个建筑按照结构需要的实际大小、形状和间距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规范、完善的统一体。

而这恰恰也反映了古代宗法社会结构的清晰严谨、有序和稳定。

由于木质材质制作的梁柱不易形成巨大的内部空间,古代建筑便巧妙地利用外埠自然空间,组成庭院,从而使整个建筑看上去更具空间感和层次感。

建筑艺术的四个审美特征

建筑艺术的四个审美特征

建筑艺术的四个审美特征建筑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建筑艺术中,审美特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代表了人们对建筑艺术的认知和评价。

本文将从建筑艺术的四个审美特征入手,探讨建筑艺术的审美意义和价值。

一、形式美形式美是建筑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它是建筑艺术中最直观、最基础的审美要素。

形式美是指建筑的外观、形态、线条、比例等方面所体现出的美感。

建筑的形式美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包括建筑所处的环境、功能、文化背景等,同时还需要考虑建筑的实用性和结构性。

形式美的实现需要建筑师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和设计能力,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二、空间美空间美是建筑艺术中的另一个重要审美特征,它是建筑艺术中最具有艺术性的一个方面。

空间美是指建筑内部空间的布局、大小、高低等方面所体现出的美感。

建筑内部空间的布局需要考虑到功能性和美学性的平衡,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空间的舒适性和人性化。

空间美的实现需要建筑师具备深厚的美学素养和设计能力,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三、材料美材料美是建筑艺术中的另一个重要审美特征,它是建筑艺术中最具有质感和触感的一个方面。

材料美是指建筑所使用的材料所体现出的美感,包括材料的质地、颜色、纹理等方面。

建筑材料的选择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功能、环境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材料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材料美的实现需要建筑师具备深厚的材料知识和审美素养,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四、文化美文化美是建筑艺术中的另一个重要审美特征,它是建筑艺术中最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一个方面。

文化美是指建筑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包括建筑的历史背景、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方面。

建筑的文化美需要考虑到建筑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历史背景,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实用性和结构性。

文化美的实现需要建筑师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历史知识,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浅谈建筑独特的审美外在表现

浅谈建筑独特的审美外在表现

浅谈建筑独特的审美外在表现摘要:建筑是人类文明最大的艺术成果之一,建筑作为艺术,其所具有的审美特征又是独特的,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分析建筑独特的审美个性,激起人们对建筑的内涵与外在之美的品味,从中更好地理解蕴藏在建筑中博大精深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以期进一步提高建筑艺术的欣赏水平。

关键词:建筑;审美;表现方式Abstract: the architecture is the largest human civilization achievements of art, architecture as art, it is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is unique,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s, analyses the unique aesthetic personality, prompts people to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external beauty of taste, to better understand contain in building the broad and profound history and culture connotation, so a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art of architecture appreciate level.Keywords: architecture; Aesthetic; expression“建筑”一词,在辞海中是一多义词,它既表示建造活动,也体现其成果——建筑物与构造物,更是某一时代、某种风格建筑技术与艺术特征的总概括。

建筑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有实用性,也具有艺术性。

建筑被称为艺术,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中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并位列雕塑、绘画、音乐、文学五大艺术之首。

论中国古建筑的审美特征和欣赏

论中国古建筑的审美特征和欣赏

中国古建筑的审美特征与欣赏摘要:中国古建筑美属于建筑艺术美,但是它融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乃至社会美于一体,成为内涵丰富的旅游审美对象。

中国古建筑同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古建筑引起广大旅游者寻古探奇之幽情。

尤其是古代文人墨客到过的地方,留下了诗词楹联、雄文华章,更为广大旅游者所神往。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发展审美特征欣赏中国古建筑种类繁多,其美有共同点,但又各具特点。

现在我们从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审美特征及审美层面来分析和解读中国古建筑。

一、中国古建筑的发展中国古建筑的产生发展与其所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理地貌状况等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这些自然条件的客观存在直接影响了古建筑的结构、布局、装饰,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体风格的形成。

(1)自然条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亦造就了不同地域用于搭建房屋的材料、结构、朝向等诸多方面的不同。

就整体外观而言,北方建筑具有厚重庄严的朴实之美,而南方建筑则显示出轻盈淡雅的灵秀之美。

(2)中国古建筑的发展阶段商周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建筑的萌芽与成长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建筑发展的成熟与高峰时期到了元朝时期——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发展逐渐程式化、定型化。

二、中国古建筑景观类型中国古建筑种类繁多,其美有共同点,但又各具特点。

它包括古城建筑、宫廷建筑、寺庙建筑、石窟建筑、佛塔建筑、陵园建筑、坛庙建筑、楼阁亭建筑、桥梁建筑,以及园林建筑等等。

1、古城建筑中国古城一般都筑有城墙,城墙外有护城河(或叫护城壕),有的城内还有皇城、宫城、内城,有的还有外城。

长安古城由三重城墙组成,即外城、皇城和宫城,布局完整。

古人建城一般不注意外观的审美,主要讲究高大、厚实,从实战出发,以利防御。

但对于现代人来说,古城则完全成了审美对象,即成为现代人游览、观赏的对象。

2、宫廷建筑“宫”在我国出现得较早,原是指“圣人”的屋宇。

从秦始皇开始,“宫”成为皇帝及其皇族居住的地方,宫殿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演变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演变。

这种建筑风格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还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演变。

一、尊重自然与和谐统一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追求与自然元素融为一体。

传统建筑常常以山水为背景,择地取势,让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

例如,在园林建筑中,池塘被称为“倒影”的艺术,通过水中倒影展现建筑之美。

另外,中国古代建筑还注重建筑的顶端与大地的统一,通过巧妙的天人合一的设计手法来表达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追求高度的技术与工艺水平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特征中,技术与工艺水平的追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成功的古代建筑常常需要精湛的工艺与技术,如檐口与屋顶彩绘、屋脊与独特的铺装等。

这些技术与工艺不仅体现了建筑师与工匠们的智慧,也是建筑作品得以永久保存的重要条件。

三、尊重传统与发展创新的结合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审美特征上注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古代建筑师注重传统建筑风格的传承,力求保留旧有艺术与审美特色。

然而,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同时也注重发展与创新。

历代建筑师通过对建筑材料、结构和装饰等方面的不断改进,使古代建筑艺术实现了创新的发展。

四、文化内涵与宗教信仰的折射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特征与文化内涵紧密相连。

古代建筑常常通过建筑的布局、装饰和雕塑等方式,体现主人的文化修养以及宗教信仰。

例如,佛教寺庙中的佛像、道教庙宇中的神像等,都是建筑与文化内涵、宗教信仰相互融合的体现。

五、城市规划与社会发展的体现古代建筑艺术还是中国城市规划及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常常以古代建筑为基石。

城市中的宫殿、庙宇、园林和民居等,都反映了城市规划和社会发展对建筑艺术的影响。

古代建筑艺术与城市规划的完美结合,不仅在技术层面上带来了许多突破,也展示了社会发展的辉煌成果。

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建筑艺术啊,那可真是个神奇又美妙的存在!你想想看,我们每天都在各种各样的建筑里进进出出,可曾认真留意过它们独特的魅力?那些古老的宫殿、庙宇,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庄严。

它们高高的屋檐,精致的雕花,就像是岁月沉淀下来的瑰宝。

走在其间,你难道不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吗?这不就像是打开了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

再看看现代的高楼大厦,那挺拔的身姿,那闪耀的玻璃幕墙,多帅气呀!它们就像是城市的守护者,骄傲地矗立着。

晚上灯光一亮,哇,那简直就是璀璨的星空落到了地上。

这难道不像我们人类,各有各的个性和风采吗?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就是它的造型美。

就像一个人的身材一样,有的高挑修长,有的敦实厚重。

不同的造型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有的建筑线条流畅,让人感觉轻盈灵动;有的建筑则方方正正,给人一种稳重可靠的印象。

你说这神奇不神奇?还有色彩呢!色彩就像是建筑的外衣,能瞬间抓住你的眼球。

温暖的红色让人感到热情洋溢,宁静的蓝色让人心情舒畅,深沉的灰色则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奢华。

这就好比我们穿衣服,不同的颜色搭配会有不同的效果,对吧?空间布局也是非常重要的呀!一个好的建筑,它的内部空间一定是合理又舒适的。

就像我们家里的布置一样,客厅要宽敞明亮,卧室要温馨安静。

在那些大型的公共建筑里,巧妙的空间布局能让人在其中自由穿梭而不觉得拥挤或别扭,这多厉害啊!而且建筑艺术还和周围的环境紧密相连呢!它要融入到自然中去,成为风景的一部分。

你看那些建在山上的寺庙,与山林浑然一体,仿佛它们本来就该在那里。

这就像是我们交朋友,要找到和自己合拍的,才能相处得愉快呀!建筑艺术不仅仅是一堆砖头瓦片的堆砌,它是有灵魂的呀!它能让我们感受到美,感受到文化的传承,感受到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当我们欣赏一座美丽的建筑时,难道不应该心怀敬畏和感动吗?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建筑遗产,同时也期待着更多精彩的建筑作品出现,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滋有味!这不就是建筑艺术的魅力所在吗?难道不是吗?。

浅谈建筑艺术的审美性

浅谈建筑艺术的审美性

浅谈建筑艺术的审美性王富俊西安思源学院人文学院[摘要]:建筑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美学观念,使建筑形象有机的将建筑艺术的审美性和观念、应用、文化结合起来,真正的体现建筑艺术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形式美,以及民族性和时代感.[关键词]:艺术欣赏是审美活动的主要形态,是实现艺术的美育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也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审美活动。

建筑艺术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车尔尼雪夫斯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从美感要求”。

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建筑是一种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人们常常爱用德国诗人歌德的这句话来说明建筑美的特质。

变化与统一、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这些通则可以用来分析建筑的艺术形态和审美特征。

一、建筑美学观念中不同的审美情绪在西方建筑美学研究中,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意义和内涵。

古希腊建筑艺术受到哲人思想家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研究的影响。

古罗马时期,赫拉斯等人提出现实需求合理与合适的才是美的.中世纪宗教艺术影响着西方艺术的各个领域,宗教象征性表现得最为突出,随着文艺复兴的崛起,对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的不断吸收,形成新的古典主义。

然而,纵观西方建筑美学的发展历程理性思维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西方建筑美学有机的和数结合起来,成为衡量建筑关系的重要指标之一,古希腊人发现了黄金分割比例,他们认为世界上美的事物、美的形式都可以用黄金分割比例来解释。

典型代表就是欧几里德的科学巨著《几何原本》中提出的0.618“黄金分割点”,科学的分析了人类视觉感受对和谐的要求,对建筑艺术的发展和审美的认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西方建筑在不同的时期都受黄金分割点影响,数成为检验建筑创作的主要手段,成为人们追求美的一种思维方式。

论建筑艺术审美特征

论建筑艺术审美特征

论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摘要:建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根本条件之一,建筑是人类按照实用的要求,在对自然界加工改造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实体;同时又在这个加工改造中,运用了美的规律,注入了审美理想,显示了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建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有着自身的审美特征。

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体现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建筑的造型美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上。

关键词:建筑;建筑艺术;审美特征建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根本条件之一,从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就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

建筑是人类按照实用的要求,在对自然界加工改造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实体;同时又在这个加工改造中,运用了美的规律,注入了审美理想,显示了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就其物质性而言,建筑是人类抵御风雨烈日的使用生活设施,人类与他朝夕相处,生老与共;就建筑的精神性而言,建筑又使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最庞大的,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建筑由于他的耐久性和社会性而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1]。

建筑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建筑是人类文明史诗中最辉煌的篇章。

建筑艺术作为”石头写成的史书”无处不在,它组成了大城市、小城市和乡村居民点,是人们最常见的艺术品,具有广泛的社会审美意义,因而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审美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建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有着自身的审美特征。

一、建筑的艺术性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总和,建筑在拉丁文中的原意是”巨大的工艺”可见在人类早期,建筑就与艺术有密切的关系。

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

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黑格尔《美学》一书说”就存在或出现的次第来说,建筑也许是一门最早的艺术”[2]。

浅析中国古建筑的审美特征

浅析中国古建筑的审美特征

浅析中国古建筑的审美特征众所周知,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由于长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千百年来在以土木为基本材料的基础上,其建筑布局,形式,装饰等都遵循“守陈稳定”的规制,于是形成了自成体系,民族特色浓郁的建筑风格,甚至影响了周边许多的国家。

II我国古建筑很早就运用了韵律、和谐、对比、对称、轴线等设计手法,使建筑在保持功能合理的同时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

我国建筑的布局形式多以群组方式横向为主,对建筑的高度不做过多的要求。

建筑总体主要呈显著横平的线条,自两汉之际佛教传入我国,楼阁式佛塔类建筑得以盛行。

也使建筑组群出现横竖结合的立体布局,但除塔类建筑外很少有其他建筑采用这样的布局方式,中华民族的务实精神在建筑领域彰显的淋漓尽致。

建筑的发展过程使我们看到:建筑不单单是工程技术的组合,而是工程与艺术的的综合产物。

一座堪称完美的建筑,不但要合乎使用功能同时也要达到艺术审美的最佳和谐效果。

那么古建筑中的和谐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一、集体的美中国古建筑的布局一般以庭院式的组群形式存在,这种布局形式,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空间格局,在古代的都城规划中,都将主宫殿建造在中轴线上,以此为主体,次要建筑建于两侧,成左右对称布局。

从古代建筑的绘画当中也不难看出,其平面布局始终遵循着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都是由若干单体建筑和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以传统的北京四合院为例,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其结构布局就是以纵轴线上的正面建筑为主要建筑,东西两侧以及倒座建筑则为次要建筑。

以四面的房屋建筑,围绕出中间的庭院,从而形成四方形或长方形的院落,院落四周以围墙或房屋的后墙形成环绕封闭,故称“四合院”模式。

二、功能体现的美建筑的功能性是指建筑的实用性、群众性、耐久性。

所谓实用性,就是说,建筑的首要目的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

屯堡建筑特征及其美学思想研究

屯堡建筑特征及其美学思想研究

屯堡建筑特征及其美学思想研究作者:张馨予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年第11期摘要:建筑在人类发展早期仅是为了生存而建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建筑越来越有审美的性质,建筑艺术是精湛技术和多种艺术结合的产物,并且其本身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特征是其审美的重要因素,建筑以其直观形象的方式反映出社会意识形态和物质发展水平。

欣赏建筑艺术,除了分析它的美学特征之外,更应该理解其丰富的美学艺术思想,并从中认识到它所体现出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

文章从建筑基本特征、美学思想等角度对屯堡建筑群进行美学分析,以期为屯堡建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屯堡建筑;建筑艺术;美学思想一、屯堡建筑的基本特征今贵州安顺平坝一带,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不是少数民族,又和贵州当地的汉族有着明显的差异,他们被称为“屯堡人”。

他们的祖先大多来自江南、中原地区。

明代,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派30万大军进攻西南,消灭了元朝残余势力,并把军队留在云贵地区,又下令将留戍者的父母妻子儿女全部送到戍地,他们的后代就是如今的“屯堡人”。

六百多年过去了,当地人们依然在建筑、服饰、文化艺术上保留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屯堡的建筑。

“屯堡”二字包含两层含义,“屯”指的是军队驻扎所在地,“堡”是移民与商人修建的住所。

屯堡建筑文化是六百多年来在黔中腹地形成的屯堡社区建筑,屯堡建筑带有明朝时期江淮一带徽式建筑风格,又因为受屯军性质、环境经济条件等影响,其建筑群具有粗放实用的风格特征。

屯堡村寨的选址,多在地理位置和风水俱佳的地方,向山而定,近山而不靠山,临水而不傍水,背靠大山又不依山而建,满足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战时防御需求,临水而在有一定坡度的“坝子”上建造,又满足了闲时农作的生活需要,并且免受洪涝灾害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一个个山水相连、视野开阔、军事防御地势极佳的屯堡村落群像。

屯堡村落和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相辅相成。

建筑艺术的四个审美特征

建筑艺术的四个审美特征

建筑艺术的四个审美特征建筑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创造的最为基本和根本的艺术形式之一。

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更是为了表达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审美情趣。

因此,建筑艺术不仅仅是一个实用性的事物,更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本文将从建筑艺术的四个审美特征入手,探讨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

一、建筑艺术的功能审美特征建筑艺术是一种具有实用性的艺术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因此,在建筑艺术中,功能性是最为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

建筑艺术的功能性不仅仅是指建筑物的实用性,还包括建筑物的美学性。

一个好的建筑作品,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也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感受。

因此,建筑艺术的功能审美特征是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建筑艺术的形式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形式审美特征是指建筑物在形式上的美感表现。

建筑物的形式包括建筑物的线条、形状、比例、纹理、颜色等,这些元素的组合和运用,可以表现出建筑物的美感。

建筑艺术的形式审美特征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建筑物美感的重要表现形式。

一个好的建筑作品,不仅仅要满足实用性的需求,还要在形式上表现出美感,让人们能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感受。

三、建筑艺术的文化审美特征建筑艺术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特征。

因此,在建筑艺术中,文化审美特征是非常重要的。

建筑物的文化审美特征包括建筑物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人文环境等。

一个好的建筑作品,不仅仅要满足实用性和形式美感的需求,还要能够表现出其所处文化背景下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四、建筑艺术的环境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环境审美特征是指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一个好的建筑作品,不仅仅要满足实用性、形式美感和文化审美的需求,还要能够与周围的环境相互融合、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因此,在建筑艺术中,环境审美特征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体现出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一种自然的美感。

形式美概念详解

形式美概念详解

色彩、形体(线条)、 )、声音 色彩、形体(线条)、声音
第四讲
形式美和艺术美
二、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属性
(一)色彩
色彩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 色彩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也是美感的最普及形式 色彩的审美特性十分明显, 色彩的审美特性十分明显,它具有一定的感情意味
第四讲
形式美和艺术美
第四讲
形式美和艺术美
二、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属性
石涛书画欣赏 至人无法 非无法也 无法而法 乃为至法
石 涛 绘 画 欣 赏
第四讲
形式美和艺术美
二、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属性
(三)声音 声音
声音是物质的自然属性. 声音是物质的自然属性. 声音具有一定的模拟功能、类比功能、 声音具有一定的模拟功能、类比功能、 象征功能, 象征功能,但是最突出的则是它的表情 功能
第四讲
形式美和艺术美
三、形式美的主要法则
形式美法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研究和 形式美法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 总结出来的各种形式因素的特点、规律, 总结出来的各种形式因素的特点、规律,而获得的经 验。构成形式美的各种物质材料,必须按照一定的规 构成形式美的各种物质材料, 律组合起来,才会具有一定的审美特性。 律组合起来,才会具有一定的审美特性。
第四讲
形式美和艺术美
三、形式美的主要法则
形式美主要法则包括: 形式美主要法则包括: 单纯齐一 对称均衡 调和对比 匀称比例 节奏韵律 多样统一
第四讲
单纯齐一
形式美和艺术美
单纯齐一,又叫整齐一律,这是最简单的形式美, 单纯齐一,又叫整齐一律,这是最简单的形式美,是由 各种物质材料按照相同的方式排列而成的一种单纯的反复。 各种物质材料按照相同的方式排列而成的一种单纯的反复。 这种单纯的反复, 这种单纯的反复,产生整齐一律的美 黑格尔说: 整齐一律一般是外表的一致性, 黑格尔说:“整齐一律一般是外表的一致性,即同一形 状的一致的重复。 状的一致的重复。”

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欣赏

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欣赏

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欣赏建筑,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和最古老的艺术之一。

从古埃及大漠中的金字塔、罗马庞培城的斗兽场到中国的古长城,从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阔显赫的故宫、圣洁高敞的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幽别致的峨眉山寺到端庄高雅的希腊神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豪华眩目的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无不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1.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1)建筑艺术是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物质功能性是指建筑的实用性、群众性、耐久性。

所谓实用性,即是说,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

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动的具体要求。

其它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

建筑的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

即是说,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

试想,一座通风不良、噪声震耳、光线幽暗的车间,打扮得再花哨,也不会引起工人的美感;一座华贵高大的楼房,如果风一吹就要倾倒,那么色彩无论怎么鲜艳,多姿多彩,住在这座楼房里的人也不会觉得它美。

相反,如果实用功能处理得好,往起来很舒适,即使外形简单一般,也会给人以美的感受。

即使是艺术比重大的建筑,比如展览馆、歌剧院、大会堂、高级酒店、园林,如果用起来让人别扭,也会被认为“华而不实”。

建筑的实用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而艺术性中也常常包含着实用性。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还表现在它的群众性上。

没有一个人能离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

人们可以不听音乐,不看戏剧,不欣赏画展,不读小说,但却不可能不住住宅,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视而不见。

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另一表现是在于它的耐久性。

简论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审美特征

简论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审美特征

简论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审美特征
李道先;侯曙芳
【期刊名称】《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5(013)001
【摘要】徽派古民居建筑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辉煌的艺术成就,在世界建筑艺术和建筑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徽派古民居建筑从内容到形式上的特点,都与皖南山区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相适应,并注入了徽州居民个性化的审美追求.徽派古民居建筑追求人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追求功能实用与工艺装饰的完美结合,形成了"商而兼士,贾而好儒"的独特人文景观,具有丰富而深厚的审美文化内涵.
【总页数】4页(P5-8)
【作者】李道先;侯曙芳
【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法律与政治系,合肥,230022;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法律与政治系,合肥,2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6
【相关文献】
1.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 [J], 侯曙芳;李道先
2.徽派古民居建筑的文化特征 [J], 郑瑞超
3.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J], 郭立群
4.简论徽派建筑的文化元素 [J], 潘宇宁
5.徽派古民居建筑中铺首衔环的艺术特征探析 [J], 马健; 张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李道先(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社会科学部,安徽合肥 230022) [摘 要] 研究和把握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有助于对建筑艺术进行审美鉴赏,丰富审美教育的内容,促进建筑创造的艺术性和美学化。

文章把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概括为:功能实用的空间艺术;各具个性的造型艺术;以人为本的环境艺术;内涵丰富的综合艺术。

[关键词] 建筑美;建筑艺术;建筑审美[中图分类号]T 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04)02-0101-03On the aesthefic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tectural artsLI Dao-xian(Department of S ocial Science,Anhu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 re&Industry,Hefei230022,China) Abstract:It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the aesthetic apperciation of architectueal arts,to enrich the conten t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to p romote the artistic qual ity by studying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tectural arts.The w riter aums up the characteristics as follow-ings:the space arts of practical function;the plastic arts of individual character;the environmental arts of man-centering and the compre-hens ive arts of rich indications.Key words:architectural beauty;architectural arts;architectu ral aesthetics 建筑艺术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建筑艺术是由线条、形体、色彩、质感、光影以及装饰等建筑语言要素按照人的审美理想构建的,具有实体性和空间性相统一的建筑形象,建筑既是实用的又是艺术的,建筑艺术既不是纯粹技术产品,也不是纯粹艺术产品,属于实用艺术的范畴。

建筑艺术与其他门类艺术相比,其审美特征也有所不同。

研究和把握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有助于对建筑艺术进行审美鉴赏,丰富审美教育的内容,促进建筑创造的艺术性和美学化。

本文试对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作一简要论述。

一、功能实用的空间艺术人类早期的建筑,完全是为了实用目的而建造的。

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类审美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建筑才越来越具有审美的性质。

建筑的审美性结合其实用功能,适应了人们各种实际活动的需要。

因此,在建筑中实用性是首要的,建筑的实用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而且艺术性中也常常包含着实用性[1]。

与所有其他艺术相比,建筑艺术的特征就在于它使用的是三度空间语汇,它是一种将人包围在其中的巨大雕塑作品,人可以进入其中并在行进中来感受它的艺术效果。

雕塑是三度空间的,但人只能从外部来欣赏雕塑艺术。

因此建筑的关键不在于外部结构的长、宽、高的总和,而在于所形成的空间本身。

建筑艺术是实用艺术,它的本质特征反映在建筑内在的空间上,建筑的形体、线条只是构成空间的因素,建筑形体是表达建筑空间需要的体现。

建筑的一切造型是由建筑内部使用关系和内部环境空间组成的,认识建筑的关键就在于领会和感受建筑空间,而对于空间的领会和感受只有通过直接的体验。

·101·2004年6月第13卷第2期高等建筑教育Jour 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 tio n in Insitutions o f Hig her LearningJun.,2004Vol.13 No.2[收稿日期]2004-03-15 [作者简介]李道先(1964-),男,安徽定远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讲师,从事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研究。

对于建筑而言,空间才是主角,形体和装饰上的特征无疑是极为有用的,但如果忽略了建筑的空间来评价建筑艺术,我们所使用的词汇,如体量、尺度、均衡、节奏、色彩等就会显得空泛[2]。

建筑作为最大的造型艺术品,它的形体和色彩使它成为人们不可以视而不见的庞大的审美对象。

美国建筑大师莱特指出,一个建筑物的内部空间便是那个建筑的灵魂,这是一种重要的概念,外部空间则应由室内居住的原状中生长出来。

因此可以说,建筑物中一切实体只不过是建筑物本身,而真正构成实体的一切空间才是建筑的核心内容,对建筑艺术的审美评价,除实用功能和造型审美外,更应包括对其内部空间的评价。

因此空间既是实用功能,也是实用艺术,真正为人使用的还在建筑空间[3]。

缺乏艺术的建筑就会失去生机,但建筑艺术又不能脱离建筑的实用功能,实用功能在建筑中永远是核心因素,失去实用功能的建筑更会失去艺术生命。

二、各具个性的造型艺术别林斯基说,在真正的艺术作品里,一切形象都是新鲜的,具有独创性的,其中没有哪一个形象重复着另一个形象,每一个形象都凭它所特有的生命而生活着。

建筑作为“真正的艺术”,无论是从物质性功能出发,还是从精神性功能出发,其造型都必须要有个性,有独创性。

没有个性、没有独创性的建筑造型就没有艺术活力,就缺乏审美意味。

那些成为杰作的建筑艺术,如北京故宫、巴黎圣母院、悉尼歌剧院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流水别墅等,之所以为人们称道,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建筑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和不可重复的个性。

建筑造型的个性化是形成建筑视觉美和独特风格的基础,是审美价值的重要体现[4]。

作为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建筑以其巨大的、富有个性化的建筑形象作用于人的审美视觉,缺乏审美个性的建筑,就缺乏艺术生命力。

那些没有创意、缺乏构思、未加推敲和千篇一律的“房屋”,无论如何都难以给人以美感。

因此,优秀的建筑师都十分注重追求建筑艺术的个性化。

建筑造型的个性化是建筑物功能性质的外在表现。

首先,建筑造型的个性化必须适应建筑功能性质的要求,现代主义一味强调“形式追随功能”固然不妥,但如果抛弃功能性质与空间要求一味追求造型的独特个性,则与人们的审美追求相去更远,正如意大利有机建筑学派理论家布鲁诺·赛维所强调的,按功能进行设计的原则是建筑学现代语言的普遍原则。

其次,建筑造型的个性化必须遵循相应的建筑构图法则(形式美法则),如比例与尺度、韵律与节奏、均衡与稳定、对位与呼应、对比与微差、变化与统一等等,因为这些法则的产生、发展和形成,是人们通过长期反复实践、认识而总结出来的,是建筑艺术形成的统一要求,建筑本身功能要求的多样性而导致建筑造型的多样性,建筑艺术就要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

第三,建筑造型的个性化追求又必须遵循审美规律,造型艺术具有丰富的寓意性和明显的精神性主题,这是建筑艺术美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观念形态的建筑美,是重要的建筑语言;建筑造型的寓意性和精神性主题又包含着丰富而又独特的文化色彩,反映着一定时代和民族的意识观念、文化形态、审美倾向。

从古至今,人们都重视通过建筑特别是公共建筑和纪念性建筑来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而建筑的表现功能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因而许多成功的建筑,尽管经历了许多世纪,仍然保持着自己的艺术魅力。

所以说,建筑反映着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它是“石头写成的历史”,是人类文化历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见证。

三、以人为本的环境艺术人类的建筑活动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建筑作为造型活动,包括的内容很多,但最根本的是服务于人,为人所用,以人为本。

从建筑的社会本质来看,建筑是人在社会中生命与精神的寄托所,建筑本身就是人类生活生存的环境,建筑活动就是环境的再创造活动。

建筑创造应符合人类的心理需求,关注人居环境,追求人性化设计,从精神方面给人以关怀和尊重,让建筑物给人以温情和真实感,创造亲切、舒适、静谧的气氛,让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用审美的眼光去享受建筑与环境的和谐融合所形成的艺术氛围的美妙与温馨。

人对建筑艺术的审美认识和审美情趣不仅来自建筑本身,环境给予了建筑美丽而生动的神韵和光彩。

建筑不应该抽象地独立于外部世界,而必须依靠和植根于周围环境之中,与周围的环境氛围有机统一。

环境是建筑的陪衬,离开了环境,你就欣赏不到建筑美。

建筑审美应特别注意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立足这一角度,我们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审美观感,还可以更好地理解建筑装扮环境所特有的美学品格。

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说过,“一座好的建筑物应该能适应周围环境,它不是力求在那里表现自己,而是应该去改善、美化和丰富周围环境,这·102·是设计一座建筑最起码的要求”[4]。

因此,处理好建筑与人、建筑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是建筑艺术美的重要原则。

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流水别墅就是建筑和环境和谐融合的典范。

在三面临水的悉尼港半岛上,悉尼歌剧院好似面向碧海、迎着蓝天而起航的白帆,又如簇簇盛开而又静谧地浮于水面的睡莲,它和横跨海湾的悉尼大桥遥遥相对,长桥卧波,巨大的弧形衬托着歌剧院白色的建筑,分外醒目,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加上宽阔的大海和广袤无际的蓝天为背景,使它显得更加出色。

美国建筑大师莱特精心创作的流水别墅,直接建造于瀑布之上,凌空挑出的阳台下,山间瀑布自由倾泻,建筑与山石、树木、瀑布共同组成有机的观赏整体,他那与生活相依、与环境融合的创作思想和表现手法被广为称赞。

正是环境与建筑的融合给建筑增添了无穷生机和艺术魅力[3]。

建筑必须依靠环境才能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

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必须放在广阔无垠的沙漠中,才有永恒的性格,如果搬到了中国的江南水乡,则会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当然,强调建筑环境的整体美,绝不意味着要扼杀建筑物的个性,抹平建筑个体的特色,相反,真正的具有个性和特色的建筑,反而会强化这种环境上的整体美。

建筑美、建筑艺术的产生,是主体把环境作为对象来进行创造的结果。

人类的创造活动使环境变得越来越美好,同时美好的环境反过来又对人产生作用,促使人类的审美意识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环境也创造了人[5]。

四、内涵丰富的综合艺术作为空间造型艺术和环境艺术的建筑,常常融合着多种其他艺术形式,属于内涵丰富的综合艺术范畴。

雕刻、绘画、工艺美术是建筑艺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德国的谢林和歌德把建筑叫做“凝固的音乐”;其本身所具有的深厚的历史文化特征是建筑艺术重要的审美因素;历史上任何成功的建筑,都是技术和艺术的综合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