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中的感性美、理性美和灵性美

合集下载

浅析美的感觉与灵性的曲同

浅析美的感觉与灵性的曲同
浅 析 美 的 感 觉 与 灵 性 的 曲 同
陈 志 亮
摘 要 :美感其 实是广 义的 ,而大 多数人对它的认识是狭 义的。因为每个人对事物,以及对 美的理 解感受是不 同,所 以美的寓意方向 就有着发散性 。灵性却不 同,它是 突法的产物是一瞬间的,但 它给人更加贴切的感觉和激情。笔 者通过对 美感与灵性两者之间关系的研 究. 探 讨 其 内涵 与 构建 美 的骨 架 ,进 一 步 挖 掘 美的 情 感 体验 和 给 予人 一种 “ 美 ” 的精 神 内涵 。 关键词 :美感 ;感性 ;理性 ;灵性 ;情感体 验



美 感 的 理 性 与 感 性 体 验 形 态
美感是通过审美产生的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 ,美学 家将 这种情感形 态概况分为三个方 面:1 、美 感是感性 的 ;2、美感 是理性 的 ;3、美感 是感性 、理性的统一。关于美感的讨论 ,有很 多流派 ,如鲍 姆嘉通认为
是一种较低级的认识形式 ;居约 、马歇 尔、桑塔亚那等认 为是某种身体 力量与生理感受 ;黑格尔认为视 、听、触 、嗅等感官 的运用 及其相关对 象 的外部可感性质 ;休漠和弗洛伊 德认 为是美感肯定是从性感 这一领域 中延伸 出来 的,对美的热爱中隐藏着一个不可告人 的性感 目的。对于性 所追求的对象来说 ,‘ 美 ’和 ‘ 吸引力 ’是它最重要最 必备的特征 ,这 都是在讨论美感的感性或者是理想体验 的情感表达形态 。这 也是美感无 论是社会功利性与个人直觉性都将体验在此 ,由此 ,美感作 为解构美的构 造 ,在绝对活跃 与开放的 “ 感性动力”和相对静止与封闭的 “ 理性结构” 中,感性作为动力因与未来相联系果 ,理 l 生 作为动力的结果与过去相联系的 因 ,就其本质而言,理性情感是作为批判 、扬弃感性情感表达的存在而存 在 ,进一步说明了美感是灵 性的社会功能属性 的结构存在体系 。

艺术欣赏中的感性美、理性美和灵性美

艺术欣赏中的感性美、理性美和灵性美

艺术欣赏中的感性美、理性美和灵性美每个人对于美都有自己的感悟。

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很容易唤起人对美的认知。

那么美是什么?李泽厚先生在《美学四讲》中的定义是:我们把凡是能够使人得到审美愉快的欣赏对象都叫美。

而我认为,得到的“审美愉快”又可以在三个层面上体会:感性、理性和灵性层面。

因此,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应该主动感受三种递进式的美——感性美、理性美、灵性美。

所谓“感性”,指的是人作为自然存在所具有的需要和能力。

这是人生而具有的。

人为了生存,为了满足自己的感性欲求,首先要调动和发挥这方面的能力,人的工具也是人的感性能力的延伸。

所谓“理性”,指的是人的心智能力。

也是自然赋予的,但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得到磨砺与增进。

“理性”的基本功能在于认知和规范,并由此弥补和增强感性的不足。

如果说“感性”提供的是动力,那么“理性”提供的则是方法和手段。

两者构成求生存的互渗环节。

当人们在欣赏一件作品时,首先是人的感官对于作品的认知,即视觉上的感受,由视觉引起的情绪到达心理的感受——美或者丑,也就是从作为愉悦目的客观感性阶段进入作为赏心的闲情逸致、情感慰藉的主观感性阶段,这种阶段是一般人的普遍欣赏过程,也就是我们文中所说的“感性美”。

但对于某些人来说,还会有思、考、评、鉴的思维活动阶段,而当人进入这样一个阶段,就不可否认是理性阶段,那么,此时人们正在感受的就是“理性美”。

而“灵性”,似乎是个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玄妙概念。

在心理学文献中最早出现的对“灵性”的定义是由威廉•詹姆斯提出的:“灵性是人类超越自身的过程。

对于信仰上帝的人,灵性是他们与上帝的关系的体验;对于人道主义者来说,灵性是与他人相处的自我超越体验;对某些人,它可能是与自然或宇宙的和谐或同一的体验。

它引导我们进入一个王国,在那儿我们可以体验到与某种大于自身的事物的联合,并由此找到自己最大的安宁。

”(James,1902/1958)。

后来,有人在这个定义基础上将灵性定义为“对生活的意义和使命的寻求,对宇宙中的和谐和完整的追求,对一位属性全然是爱的终极力量存在的信念”。

鉴赏诗歌的语言美

鉴赏诗歌的语言美

鉴赏诗歌的语言美汉语言非常优美,这种美主要表现在感性美和理性美两个方面。

感性美是指语言的外在美,像色彩美、形象美、音韵美、滋味美、建筑美、修辞美等,理性美是指语言的内在美,像逻辑美、义理美、情感美、趣味美、意境美等。

而在古典诗词中,汉语言的这种美感体现得尤为鲜明。

鉴赏古典诗词的语言,当然首先要透彻地理解语言,但更为重要的,是要领略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并对其表达作用有所感悟,惟有如此,才能很好地去理解、鉴赏诗词。

鉴赏古典诗词语言美,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一、语言特色。

如清新、朴实(朴素、质朴、平实)、绚丽、明快、含蓄、简洁、典雅等。

要把握语言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分析、鉴赏:1.语言的性格色彩。

包括:A. 显与隐(明快与含蓄);B. 直与婉(直抒胸臆与委婉曲折);C. 刚与柔(豪放与婉约);D. 庄与谐(严整与幽默);2.语言的语体色彩。

包括:E. 文与白(文采绚丽与文风朴实);F. 散与整(句式错落有致与整齐有力);语言是有性格的,正是这种性格,让人们在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看到的是“关西大汉,弹铜琵琶,执铁绰板,高歌‘大江东去’”的情景;而在读柳永的《雨霖铃》时,看到的则是“十七、八岁的女郎,手执红牙拍板,轻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情景。

同时,语言又是有语体区别的,从而使语言有了俚俗与典雅之别。

这两个方面都可以从“辞色”角度去领略去鉴赏。

如北宋晏几道的《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gāng,油灯)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这首词语言明快、典雅。

上阙用“殷勤”“拼却”“舞低”“歌尽”等词,下阙用“几回魂梦与君同”“犹恐相逢是梦中”等语言,直接而鲜明地将当年相聚时的欢乐、别后相忆及再相逢的喜悦几近直白地表达出来。

但作者又善于铺彩设色,如用“彩袖”“醉颜红”“杨柳”“桃花扇”“银釭”等词语、意象,又善于经营工巧雅致的句子,如“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语言显得典雅。

艺术欣赏中美感的特点与类型

艺术欣赏中美感的特点与类型

艺术欣赏中美感的特点与类型
美感是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产生的审美感受和愉悦感。

在艺术欣赏中,美感的特点和类型涉及到主观感知、审美经验和文化背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美感特点和类型:
●美感的特点:
1.主观性:美感是个人主观感受的体现,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美感体验可能不同。

2.情感性:艺术作品能够唤起观者的情感,美感常常与情感体验紧密相连。

3.审美意义:美感常常与艺术作品的审美意义相关,包括形式美、内容美、情感美等。

4.变动性:美感可以随时间、心境和文化因素的变化而变动。

●美感的类型:
1.形式美感:强调作品的形式元素,如线条、颜色、形状、结构等。

抽象艺术常强调形
式美感。

2.内容美感:强调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故事情节、情感等内容方面的美感。

叙事性艺术
常强调内容美感。

3.情感美感:强调作品所引发的情感体验,包括喜悦、忧伤、温馨等。

表达主义艺术通
常强调情感美感。

4.文化美感:强调艺术作品与文化、历史、传统之间的关联。

文化背景不同,美感的体
验也可能不同。

5.精神美感:强调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哲学、人生观等方面的美感。

抽象表现主义艺术
通常强调精神美感。

6.社会美感:强调作品对社会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映。

社会艺术通常强调社会美
感。

在实际的艺术欣赏中,这些美感类型常常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而丰富的审美体验。

观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文化背景和审美理念来体验和理解美感。

理性与感性的完美平衡——刘寿祥水彩艺术赏析

理性与感性的完美平衡——刘寿祥水彩艺术赏析

艺术家大多是感性的,他们情感强烈、思维跳跃,反映在作品中会使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但是一些艺术家并非只有感性的一面,如水彩艺术家刘寿祥,他的作品于磅礴大气之中又有严谨细腻,于潇洒张扬之中又有含蓄收敛,可谓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他的作品没有激进的光线和色彩,也没有刁钻的构图和透视,而是用典型的视角高度提炼普通生活中的事物,让作品能够进入观者的最佳舒适区,达到了盛则过之、少而不及的境界。

这种强大的控制力恰恰反映出他在艺术创作中理性的一面。

一、静物系列笔者首先以刘寿祥的静物系列入手,其于2019年创作的《有干果的静物》(图1)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从构图看,画面呈三角形,高挺的罐子撑起了画面的高度,两个罐子一粗一细、一高一低,并排放置,变化微妙。

散落在桌面上的果子看似随意,实则法度森严。

左下角的蛇果分别展现出正面和侧面,外轮廓形成极具张力的圆形,在与饱满的罐体形成呼应的同时,又与平直的深蓝色桌布轮廓产生对比。

右下角的三个石榴呈三角摆放,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稳定感,后面折叠的桌布形成了密实的线条,产生了丰富的效果。

画面中部是孤立的干莲蓬,与周围的果子和罐子都有相对应的距离,使画面产生空间感,但又将蛇果与石榴联系在一起,形成统一而又富有变化的整体。

粉色桌布左侧平直的线条与蓝色桌布的走向相适应,右侧自然交错的线条也与罐子后面堆叠的桌布相接,使整个画面的构图于随意中藏着缜密,于统一中又蕴含着变化,耐人寻味。

从色彩看,刘寿祥进一步挖掘了黑色在水彩画中的作用。

以往人们对水彩画的印象多为具有轻薄、淡雅的风貌,以轻快、富有诗意的画面效果见长。

但是他反其道而行之,着重表现油画擅长的厚重感,将较多的黑色运用在作品中,使水彩画一反常态地形成了沉稳、厚重的观感。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刘寿祥便开始了鲜果系列的创作,对黑色的运用也初见端倪。

刘寿祥开始受到王肇民的影响较多,欣赏王肇民的水彩作品可以发现,他很早就开始加强黑色在水彩画中的运用。

理智与感性的艺术平衡

理智与感性的艺术平衡

理智与感性的艺术平衡在人类的生活中,理智和感性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属性,然而,这两者的平衡却是创造艺术的基石。

理智代表着人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而感性则表达着情感和直觉。

在艺术创作中,这两者共同作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平衡,引领着人们进入美的世界。

艺术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而这个触动往往源自创作者的感性表达。

无论是绘画、音乐还是文学作品,都需要倾注创作者的情感和直觉。

感性的表达使作品有了独特的魅力和深度,能够引起观者内心的共鸣。

例如,梵高的《星夜》中,他运用了丰富多彩的笔触和夸张的色彩,展现了他内心的激情与痛苦。

观者在欣赏作品时,也会感受到这种情感的冲击,与梵高产生共鸣。

然而,单纯的感性表达也会导致作品缺乏内在的力量和思考。

这时,理智的作用进入了艺术的创作过程中,给予作品更多的深度和内涵。

理智能够帮助艺术家思考作品的结构、主题和表达方式。

通过理性的分析和反思,艺术家能够将个人感性的表达与大众思考的需求相结合,使作品更具普适性和影响力。

例如,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中,他巧妙地运用了数学和逻辑来构建作品的结构和和谐感,使音乐旋律更具有持久的吸引力。

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理智与感性的平衡需要艺术家的自觉和努力。

艺术家们需要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感受自己的情感和直觉,并通过创作将其转化为作品的形式。

同时,艺术家也需要保持理智的思考和反思,审视自己的作品是否符合艺术的要求。

这个过程需要艺术家同时发挥自己左脑和右脑的思维能力,寻找平衡。

只有在理智与感性的相互作用下,艺术才能得以发展和进步。

对于观众来说,理智与感性的平衡也是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的关键。

在欣赏作品时,观众需要用感性的心灵去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需要用理性的思考去解读作品的含义和目的。

通过理性的思维和分析,观众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作品的内在思想和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理智和感性相互结合,使观众与艺术作品形成了更加深入的对话。

综上所述,理智与感性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要素。

绘画艺术中的感性与理性情感探析

绘画艺术中的感性与理性情感探析

绘画艺术中的感性与理性情感探析摘要:在绘画艺术中,一幅幅动人的画作来源于感性与理性情感的交织。

感性使得作品有了灵魂,理性给了作品以恰当的表达方式,艺术在这感性加理性的思索中不断地成长、升华。

本文主要介绍绘画艺术中的感性与理性情感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绘画;艺术;感性;理性;情感;Abstract: In the art of painting, depicting the moving paintings from the emotional and rational emotions intertwined. Sensibility makes the work with the soul, the rational to work in an appropriate way, art continues to grow, sublimation emotional plus rational thinking.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motional and rational emotional content in the art of painting.Keywords painting; art; emotional; reason; emotion;引言艺术世界更多需要的是艺术家的情感投入和哲学沉思。

西方近代美学家黑格尔关于美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现,暗示了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人的理念或精神赋予了它。

,中国艺术的真实观,要求的是艺术家情感真诚以及艺术描写对象与人情感的相符合。

在艺术创作中,绘画技巧固然重要,却不能轻视情感表现,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推动的。

“情感”本身就是人的心理的主要品质,它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内部感受和心情的反映。

因此,绘画就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是把内在情感呈现出来以供观众感受和认识的形式。

1、绘画艺术中的情感“艺术是一种情感系统, 正是产生优美形式的温床” , 这是英国著名艺术理论家赫伯特里德对艺术的定义。

艺术中的心灵与灵性

艺术中的心灵与灵性

艺术中的心灵与灵性艺术是一种表达,一种连接人类内心与灵魂的媒介。

它不仅可以唤起情感共鸣,而且还能够触及人们内心深处的灵性。

在艺术的世界里,心灵与灵性交融成为了一种美妙的舞蹈,让我们一同探索艺术中的心灵与灵性。

I. 艺术引发的情感共鸣艺术作品往往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使我们能够与作品建立情感上的共鸣。

在艺术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或艺术家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从而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情感世界。

例如,一幅画作可以通过色彩的运用和构图的设计唤起观者的喜悦、悲伤或平静,使人们能够通过艺术作品与作者之间建立一种情感的链接。

II. 艺术的启迪与思考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对情感的表达,更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启迪与思考。

通过观赏作品或参与艺术创作过程,我们可以从艺术中获得思考和启示,认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和追求。

艺术作品的独特创意和审美观点可以激发我们对生活、社会和自己存在的思考,进而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III. 艺术中的超越与灵性艺术是人与世界之间建立精神纽带的桥梁,它超越了物质的界限,达到了一种纯粹的境界。

在艺术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超越身体、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

通过艺术,我们可以与更高层次的存在进行沟通,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内心宁静与平和。

艺术的灵性不仅在于作品本身所表达的意义,更在于艺术所提供的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体验与感悟。

IV. 艺术的创造与传承艺术中的心灵与灵性并不仅仅囿于观者的接受与感受,同时也体现在创作者的创造与传承中。

艺术家通过将自己的情感、思想与灵感融入到作品中,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内心深处的渴望和追求。

而后,这些艺术作品将被传承下去,通过观众的欣赏与理解,艺术家的心灵与灵性也得以延续与传递。

V. 艺术的力量与人类文明艺术的力量无限,它在人类的发展与文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凝结了整个社会和时代的心灵与灵性的结晶。

艺术通过各种形式和载体,记录了人类的历史、思想和情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美术鉴赏原则

美术鉴赏原则

美术鉴赏原则美术鉴赏是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评价和欣赏,而美术鉴赏原则是指在进行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时,所依据的一些基本准则。

下面将分别介绍美术鉴赏的主要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美的标准。

美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需要以美的标准为依据。

这其中美的标准包括形式美、艺术技巧美、情感美、思想美等。

形式美是指艺术作品中形式的美感,包括颜色、造型、构图等方面。

艺术技巧美是指艺术作品中艺术家运用技巧创造出的美感。

情感美是指表现人物情感和氛围、场面等方面的美感。

思想美是指艺术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美感。

第二个原则是整体性。

艺术作品是一个整体,不是单独的局部。

整体性是指艺术作品中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这些元素包括色彩、线条、形状、构图、结构等等。

艺术作品的整体性是评价艺术作品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三个原则是表现力。

表现力是指艺术作品能够传达出作者想要传达的内在情感和意义。

表现力包括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意义表达和文化内涵。

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可以让人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让人对生活和世界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个原则是时代性。

艺术作品是与时代和文化紧密相连的。

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体现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时代精神不同,这也是评价艺术作品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艺术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会影响到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和作品的受众。

综上所述,美术鉴赏原则是评价艺术作品的基本准则。

这些原则包括美的标准、整体性、表现力和时代性等方面。

只有通过对这些原则的综合考量,才能够对艺术作品进行准确无误的评价和欣赏。

音乐鉴赏中的理性与审美

音乐鉴赏中的理性与审美

音乐鉴赏中的理性与审美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古典的贝多芬、莫扎特,还是现代的披头士乐队、迈克尔·杰克逊,每位音乐家都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着情感和信息。

然而,当谈到音乐鉴赏时,有人认为音乐是情感的表达,只需要用心去感受;还有人认为音乐需要理性的分析才能真正欣赏。

那么,在音乐鉴赏中,理性与审美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理性和审美的定义。

理性是一种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它基于逻辑和事实。

而审美则是对艺术形式所产生的美感和情感的感受和评价。

理性和审美在音乐鉴赏中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理性在音乐鉴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理性使我们能够对音乐的结构和元素进行分析。

例如,当我们听到一首新的音乐作品时,我们可以通过理性的思考,分析其音调、和声、旋律和节奏等元素,以理解音乐家的意图和创作目的。

通过这种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和特点。

而且,理性还能帮助我们判断和比较不同音乐作品的价值。

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比较,我们可以客观地评估和判断不同音乐作品的优劣。

这种判断并不是主观的情感体验,而是基于对音乐的理性分析和对音乐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

理性的判断可以帮助我们从众多的音乐作品中筛选出真正优秀的作品,提高我们的音乐鉴赏水平。

然而,音乐的鉴赏并不仅仅只需要理性,审美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审美是我们对音乐作品产生情感和美感的能力。

音乐具有独特的表达能力,它可以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快乐、悲伤、愤怒等各种情绪。

这种情感的表达是超越了理性的范畴的,它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体验。

审美还与个人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

每个人对音乐的审美标准都不尽相同,这取决于个人的背景、经验和情感状态。

同样一首音乐作品,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它所带来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这种主观的感受正是审美的体现,它使音乐鉴赏成为一种个性化的体验。

然而,理性和审美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艺术欣赏总结领略美学之美的艺术之旅

艺术欣赏总结领略美学之美的艺术之旅

艺术欣赏总结领略美学之美的艺术之旅艺术欣赏总结:领略美学之美的艺术之旅艺术是人类精神的真实表达,通过感官和情感的联结,艺术作品能够引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在这个文化多元、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从绘画、音乐、雕塑,到舞蹈、戏剧等等。

在这篇总结中,我将分享我在艺术欣赏过程中领略到的美学之美,以及在艺术之旅中所得到的心灵触动。

1.形式美:绘画中的线条与色彩在艺术作品中,线条和色彩是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绘画作为一种常见的艺术形式,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运用,表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美。

线条可以是直线、曲线、粗线、细线等各种形态,它们在绘画作品中交错相融,组成不同的图案和构图。

线条的变化不仅赋予画面以节奏感,还能引导观者的视线,给予作品更多的表现力和情感张力。

色彩能够通过明暗、冷暖、对比等方式传递情感和意境。

明亮的色彩让人愉悦,冷暖的对比能够营造出不同的氛围。

在观赏绘画作品时,我常常被艺术家智慧的色彩运用所吸引,能够感受到他们对色彩的用心与独特的视角。

2.表现美:音乐中的旋律与节奏音乐作为一种非常抽象的艺术形式,通过旋律和节奏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在音乐的世界中,我沉浸在旋律的律动中,感受到了表现美的魅力。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它像是艺术家的心声,通过音符的连续演奏展示出来。

不同的旋律带给人的情感体验也不尽相同,柔美的旋律让人陶醉,激昂的旋律能够激发人的热情。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它决定了音符的快慢和力度的强弱。

音乐的节奏能够让我们产生共鸣,有时会引起内心的颤动,有时会让我们陷入深思。

在音乐的律动下,我感受到了时间与空间的交融,仿佛与音乐融为一体。

3.意义美:雕塑中的形态与寓意雕塑作为一种三维空间中的艺术形式,通过形态和寓意来传达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

在观赏雕塑作品时,我领略到了意义美的深度与广度。

雕塑作品以石材、金属等材料为基础,通过刻削、铸造等技艺呈现出立体的形态。

形态的塑造需要艺术家的精湛技巧与对材料的驾驭,每一条线条、每一个纹理都凝聚了艺术家的心血。

艺术中的感性与理性

艺术中的感性与理性

艺术中的感性与理性发布时间:2022-05-21T08:34:55.636Z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2年6月作者:陈丹阳[导读]陈丹阳当阳市庙前镇佟湖小学 444100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2)06-224-01在美术课堂中,直观感性很重要,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画,自由发挥;而美术课本中设置了不同的学习内容,给定了主题、创作方向和要求,美术老师在专业领域对学生的创作也有专业性的要求,向渗透着自己的知识积累。

不仅是在课堂上,在所有的美术学习上都会有类似的情况,即想要满足感性需求,又要有理性的要求,是值得衡量的问题。

同样的情况在其他场景中也有出现,比如在老师在学习美术知识的时候,老师学习途径很多,比如各大视频app,有许许多多的UP主、主播在上传绘画视频,或是在线直播。

也有各家网站,有专门的艺术板块,视频里的老师也是各大美院、高校的教授。

这些教学里有各种各样的绘画类型、绘画风格、绘画方法,好像这些教学都值得看一看、学一学,集各家之精华,希望吸取各家理性的方法,但感性告诉我们:“好像有的风格、有的画法你不喜欢,而且这么多方法,你也学不过来。

况且你还要教学工作,哪来那么多时间学这些。

”这时,理性会反驳:“这是你的专业,你的爱好,你擅长的东西应该在上面‘添砖加瓦’,多学、多看,否则就会落后,你没有坚持……”在上述的情景中,不仅是艺术作品中有感性和理性,围绕着艺术创作其他事情也有。

当然,万事万物都有感性和理性存在,在这里着重讨论艺术里的感性与理性,如何协调他们的关系呢?以感性起步。

无论是培养兴趣,还是学习艺术,都得是先看到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过程,在心中泛起“涟漪”,觉得很作品好看、创作过程很酷、好玩,接着去画,同样地希望得到和所看到的乐趣,才会有进一步发展。

每个人开始觉得艺术好玩的情况不一样,但都是感性的。

比如我的开始喜欢画画的情况是这样的,在小学之前,并不觉得绘画是男生要干的事情,但在上初中的一个晚自习,写作业的笔不出墨水了,大力甩笔,然后在墙上留下一长条墨迹,我用手指随意在上面抹了几下,像极了蜻蜓,于是我变觉得我可能在绘画上面有所建树。

艺术美的三种表现

艺术美的三种表现

艺术美的三种表现艺术美是指通过艺术形式所表现出来的美感和审美价值。

艺术的美是世界上最为广泛认同的美,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欣赏。

艺术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和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将探讨艺术美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视觉美、听觉美和心灵美。

首先,视觉美是艺术中最为常见和直观的一种表现形式。

通过视觉艺术,人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感知艺术作品的形状、颜色、线条等元素,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美感。

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摄影等形式。

例如,在绘画中,艺术家运用不同的画笔技法和色彩搭配,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画面,让观者感受到画作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在建筑中,建筑师通过设计独特的建筑结构和精美的外观,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建筑空间。

这些都是通过视觉艺术所表现的美。

其次,听觉美是通过声音和音乐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美。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不同的音符、节奏与和声的组合,营造出各种不同的音乐体验。

音乐的美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它能够直接触动人们的情感和心灵。

音乐既可以通过乐器演奏来传达,也可以通过歌声来表达。

音乐家借助乐器和歌声,能够创作出旋律优美、动人心弦的音乐作品,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赞赏。

听觉美不仅存在于音乐中,也可以在自然声音中体验到,如鸟儿的歌唱、风吹树叶的沙沙声等都能带给人们听觉上的享受。

最后,心灵美是通过文学、戏剧和电影等艺术形式所展现的一种内在美。

心灵美是指通过作品所传递的情感、思想和人性的美。

文学作品通过文字和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描绘环境和述说故事,通过情节和表达方式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戏剧和电影则通过演员的表演和故事的情节展现出人物的情感和命运,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和思考。

心灵美能够打开人们的心灵,触动人们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感悟。

总而言之,艺术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视觉美、听觉美和心灵美。

通过视觉艺术、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等不同的艺术形式,人们能够感受到艺术作品所传达的美感和审美价值。

视觉美通过观察艺术作品的形状、颜色和线条等元素来感知美;听觉美通过声音和音乐来触动人们的情感;心灵美通过文学、戏剧和电影等艺术形式来刻画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美感与灵性-美感性质新解

美感与灵性-美感性质新解

美感与灵性-美感性质新解美感与灵性-美感性质新解1这里所说的美感是狭义的,指审美当下所产生的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

这种体验的性质如何,美学家们有着不同的理解。

综观有关美感的种种论述,似可归纳为三个方面:1、美感是感性的;2、美感是理性的;3、美感是感性、理性的统一。

“感性”一词在不同的作家那里有着不同的理解。

在有关的美感讨论中,通常或指不假概念、判断、推理的直接性(如克罗齐);或指视、听、触、嗅等感官的运用及其相关对象的外部可感性质(如黑格尔);或指一种较低级的认识形式(如鲍姆嘉通);或指某种身体力量与生理感受(如居约、马歇尔、桑塔亚那等);等等。

美感与感性的关系也依上述理解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内容。

在把美感转到等同于主观快感上。

休漠和博克可说开了风气之先。

前者把美感视为一种“同情感”,后者则视为“类似爱的情欲”.他们的观点后继有人。

弗洛伊德沿此方向走得更远。

他断言:“美感肯定是从性感这一领域中延伸出来的,对美的热爱中隐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性感目的。

对于性所追求的对象来说,‘美’和‘吸引力’是它最重要最必备的特征。

”○1在这方面,D.H,劳伦斯也差不多持同样的观点。

他认为:性欲和美原本浑然一体,就像火焰与火。

美的东西既是激起性欲的东西,那么很显然,引起的感受即美感也就是性感。

然而,这种把美感直接等同于本能欲望和生理快感的极端看法并不多见,更多的是承认它们只是美感中的一个方面或一种因素。

在中国当代美学中,朱光潜先生十分强调生理性的“节奏感”在美感生成中的重要作用。

但却区分了一般的快感与美感。

○2然而也还有人特重美感的感性基础,坚持认为应从人的生理构造即肌体、感官与中枢神经的活动方式中去把握美感的结构体系。

○3另一些美学家却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看来,把美感的性质划入感性,特别是归结为生理性的快感或生物性的性欲,是看低了美感。

美感应该是某种更高东西的表现。

理性就是这种更高的东西。

但在不同的使用中,理性(therational)也有不同的含义。

不同程度的美的说法

不同程度的美的说法

不同程度的美的说法
美的三个程度——感官美、理性美、感性美
第一种:感官美感官美来自我们天然感官所面对的对象,是知觉能力的对象,接受到对象发来的刺激所形成的感觉,在感官美之中我们知道有一个外物,有一个对象存在那里,它和我们相互对立,我们用感官,知觉能够去触摸到它。

但我们对于外物仅仅知道它存在在那里,或者说,我们仅仅知道,那里有一个外物,它与我是不同的,第二种:理性美理性美是理性能力的对象,理性美的特点是,它是由人类的理性主动地构造起来的东西,因此他是不生不灭的,但在理性美中并没有外物,它只是纯粹的形式。

当我们看到所有的外物时,我们除了用天然感官,用我们的知觉能力去接受外物的刺激,更同时在用理性能力。

第三种美感性的美。

发现人类的最高的能力感性能力。

感性的美是人类感性能力所感知到的。

首先必须把感官美和感性美做区分。

用圆圈做对比的话,实际的圆圈是个小圆,真际的圆圈是个大圆,感官美是个小圆,感性美是个大圆。

感官美是天然感官的对象,是知觉能力构建起来的。

应该说,感官美是所有有知觉能力的存在物都具有的能力,比如动物也有感官,也能接受到外物的刺激,我们看到,猫狗也喜欢被人轻柔地抚摸。

它们也能享受这种温柔的刺激。

这说明他们也能享受这种感官美。

美的鉴赏的三个层次

美的鉴赏的三个层次

美的鉴赏的三个层次
美的鉴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感性层次、理性层次和哲学层次。

感性层次是对美的第一感受,是直接感受到美的感觉。

它是基于感官的直观感受,包括对颜色、形状、音乐旋律、节奏、诗歌语言、舞蹈动作等的感受。

这个层次是最基础的,是以个人的感受为主,没有客观标准。

理性层次是对美的分析和评价,是对感性层次的感受进行理性的判断和分析。

它是基于知识、经验和判断力的,通过分析色彩、构图、形式、技法、风格等方面的要素,对艺术作品做出评价。

这个层次需要较为深入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相结合的。

哲学层次是对美的最高境界,是对美的深层思考和体悟。

它是基于哲学思想和人生哲学,通过探讨人类社会、人性、存在等问题,从更高层次上理解美的内涵和价值。

这个层次需要对哲学和人文知识有较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是超越个人感受和理性分析的境界。

艺术欣赏解读艺术作品中的美与哲理

艺术欣赏解读艺术作品中的美与哲理

艺术欣赏解读艺术作品中的美与哲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艺术作为一种表达形式和思想载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艺术作品中的美和哲理是艺术欣赏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通过解读艺术作品中的美与哲理,探讨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一、美与哲理在艺术中的表达艺术作品中的美和哲理往往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法进行表达。

首先,视觉艺术作品中的美以图像和色彩的组合呈现给观者,通过形状、线条、构图等元素的应用,创造出视觉上的美感。

同时,艺术家通过创作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将其个人的哲理融入到作品当中。

例如,梵高的《星夜》以其夸张的色彩和弯曲的线条表现了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孤独,同时也传达出对自然与宇宙的敬畏之情。

其次,音乐作为一种无形的艺术形式,通过音符的组合和旋律的运用传达出美感和哲理。

音乐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使人们在音符的流动中获得心灵的宁静和情感的潮涌。

例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以其庄严肃穆、富有力量感的音乐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团结友爱和美好未来的向往。

此外,文学作品也是表达艺术作品中美与哲理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文字的安排与组合,文学作品能够创造出文字美和思想的深度。

杜甫《登高》一诗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感人之处就在于凝练的文字和深邃的哲理。

二、艺术作品中的美与哲理的价值和意义艺术作品中的美与哲理是人们获取精神愉悦和思想启迪的重要来源,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美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元素,通过感知美感,人们能够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美好和愉悦,获得审美的享受。

这种美的感知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还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

其次,艺术作品中蕴含的哲理能够给人们带来思考和启示。

艺术家通过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将自己对人生问题和社会现象的看法转化为作品中的哲理,通过作品发出自己的声音。

观赏艺术作品时,人们能够通过对作品中的哲理进行解读和思考,增加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艺术作品中的美与哲理还有助于人们塑造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艺术作品的审美感悟和感悟力培养

艺术作品的审美感悟和感悟力培养

艺术作品的审美感悟和感悟力培养审美感悟是指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人们对于作品内在美感的一种深刻体验和领悟。

艺术作品的审美感悟力培养,就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人们对艺术作品美的感知、理解和创造能力。

一、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1.形式美:艺术作品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作品的线条、色彩、构图、质感等方面。

2.内容美:艺术作品的内容美是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寓意等方面的美感。

3.创意美:艺术作品的创意美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独特的创意和表现手法。

二、审美感悟的层次1.感官层次:感官层次的审美感悟主要是对艺术作品形式美的感知,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2.情感层次:情感层次的审美感悟是对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的共鸣。

3.理性层次:理性层次的审美感悟是对艺术作品内涵和创意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三、感悟力培养的方法1.欣赏经典艺术作品:通过欣赏经典艺术作品,感受艺术作品的美,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2.学习艺术理论知识:了解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法,提高艺术鉴赏的理性认识。

3.实践创作:参与艺术创作,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培养艺术创造力。

4.交流与分享:与他人交流艺术欣赏心得,分享艺术感悟,拓宽审美视野。

四、艺术作品欣赏与感悟的注意事项1.保持开放的心态: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拘泥于传统观念和固有认知。

2.注重个性化体验:每个人的审美感悟都是独特的,要注重个性化体验,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

3.持续学习和积累:艺术审美感悟力的培养需要时间和持续的学习积累,要有耐心和毅力。

通过以上学习,希望能对您的艺术作品审美感悟和感悟力培养有所帮助。

习题及方法:1.习题: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主要包括哪些方面?方法:回顾课本或教材中对艺术作品审美特征的介绍,提取关键信息,整理成答案。

答案: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主要包括形式美、内容美和创意美。

其中形式美体现在作品的线条、色彩、构图、质感等方面;内容美是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寓意等方面的美感;创意美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独特的创意和表现手法。

艺术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艺术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艺术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再现和表现的统一简述艺术作品的感情和理性及二者的统一艺术具有情感性,情感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

审美情感体蕴含在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中,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

审美情感不仅仅都是感性的,其深处往往有理性的认识,这种理性是潜伏在艺术家和欣赏者的内心深处,如康德认为理想的美是蕴含价值观念的美,黑格尔认为美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艺术的情感性是情与理的统一,贯穿在艺术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中。

一、艺术作品的理性因素在艺术作品中理性因素是相对于感性因素来说的,是指通过艺术形象所凸现出来的理性的意义,引发人们深思的作品内涵。

二、艺术作品的感情因素首先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经过艺术构思,运用艺术语言以及一定的物质媒介,将头脑中形成主客体统一的意象物态化,而创造出来的审美对象。

艺术家将自己所体验到的生活,增添自己的审美和思想感情而创造出的艺术形象,是带有艺术家本人的主观色彩情感的对象。

这里的感情是相对于理性而言的,是指艺术作品中充满情感的因素。

艺术生产活动是特殊的精神生产,主体性贯穿整个艺术生产的过程,因此不仅创作时艺术家们带有情感,欣赏艺术的接受者同样会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投射到艺术作品中,根据自身经历与需要去欣赏艺术作品,完成审美享受。

三、艺术作品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一)创作中二者的统一艺术创作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转化为生动的、具体的艺术形象。

人是能动的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们的审美创造的产物,其中包括艺术家的感情思考与逻辑,艺术家会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感与内心所想通过艺术作品融合表现出来。

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需要艺术典型或意境的突出表现,形成一个情境交融,具有时代性的艺术作品。

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表达积极向上的艺术情感,引发观众思考,具有教育意义,因而这一过程也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二)鉴赏中二者的统一艺术鉴赏是审美再创造的艺术活动,接受主体是能动的,每一个人所思所想、以往经历与艺术素养不同,鉴赏过程中对艺术品的体验也有所不同。

浅谈艺术欣赏的本质特点

浅谈艺术欣赏的本质特点

浅谈艺术欣赏的本质特点艺术欣赏是一种心灵上的享受,是人们在美与丑,优美与丑陋之间做出选择和判断的一种活动。

艺术欣赏的本质特点是多样的,其中包括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审美情感、感官享受、审美主体和客体的互动等。

下面我们来浅谈一下艺术欣赏的本质特点。

第一、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指通过感官对艺术作品的直观和感性的认识,通过视觉、听觉等具体感官来感受作品的美和意义。

艺术是以感性为基础的,人们的感官感受会决定欣赏的程度和效果。

例如,我们欣赏一张画,首先看到的是画面的美感、配色的运用等,这些都是感性认识在作用。

第二、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通过逻辑思维、分析、辨别来理解艺术作品的意义和内涵。

艺术作品通常包含许多符号、象征和隐喻等,需要通过理性的分析才能完整地领悟。

例如,我们看到一幅抽象画,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解析其中的意义和信息。

第三、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对艺术作品产生的感情上的反应和体验,是欣赏艺术作品的根本动力。

高尚的情感能够产生受到艺术的独特魅力所折服,并对这种美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我们看到一幅婴儿的画,会产生温暖、亲切等情感。

第四、感官享受感官享受是指通过感官的刺激所产生的愉悦和舒适感。

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通常会注重感官享受的体验,例如,音乐界的大师们在音乐中加入了美妙的声音效果,以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听众们感受到美妙的享受。

第五、审美主体和客体的互动艺术作品的产生离不开艺术家和观众,艺术欣赏也需要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

欣赏艺术需要观看者将自己与艺术作品融为一体,通过主观的思考和情感的体验来感受艺术的美。

因此,艺术的价值是充满了主观性、个性化和开放性,观众也是创造艺术的一部分。

总之,艺术欣赏的本质特点是多样的,包括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审美情感、感官享受、审美主体和客体的互动等。

这些特点是交织在一起的,通过它们我们才能体验到艺术的魅力和魔力。

欣赏艺术不仅让我们跨越物质世界,也是对心灵的一次文字洗礼和的精神升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欣赏中的感性美、理性美和灵性美
每个人对于美都有自己的感悟。

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很容易唤起人对美的认知。

那么美是什么?李泽厚先生在《美学四讲》中的定义是:我们把凡是能够使人得到审美愉快的欣赏对象都叫美。

而我认为,得到的“审美愉快”又可以在三个层面上体会:感性、理性和灵性层面。

因此,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应该主动感受三种递进式的美——感性美、理性美、灵性美。

所谓“感性”,指的是人作为自然存在所具有的需要和能力。

这是人生而具有的。

人为了生存,为了满足自己的感性欲求,首先要调动和发挥这方面的能力,人的工具也是人的感性能力的延伸。

所谓“理性”,指的是人的心智能力。

也是自然赋予的,但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得到磨砺与增进。

“理性”的基本功能在于认知和规范,并由此弥补和增强感性的不足。

如果说“感性”提供的是动力,那么“理性”提供的则是方法和手段。

两者构成求生存的互渗环节。

当人们在欣赏一件作品时,首先是人的感官对于作品的认知,即视觉上的感受,由视觉引起的情绪到达心理的感受——美或者丑,也就是从作为愉悦目的客观感性阶段进入作为赏心的闲情逸致、情感慰藉的主观感性阶段,这种阶段是一般人的普遍欣赏过程,也就是我们文中所说的“感性美”。

但对于某些人来说,还会有思、考、评、鉴的思维活动阶段,而当人进入这样一个阶段,就不可否认是理性阶段,那么,此时人们正在感受的就是“理性美”。

而“灵性”,似乎是个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玄妙概念。

在心理学文献中最早出现的对“灵性”的定义是由威廉•詹姆斯提出的:“灵性是人类超越自身的过程。

对于信仰上帝的人,灵性是他们与上帝的关系的体验;对于人道主义者来说,灵性是与他人相处的自我超越体验;对某些人,它可能是与自然或宇宙的和谐或同一的体验。

它引导我们进入一个王国,在那儿我们可以体验到与某种大于自身的事物的联合,并由此找到自己最大的安宁。

”(James,1902/1958)。

后来,有人在这个定义基础上将灵性定义为“对生活的意义和使命的寻求,对宇宙中的和谐和完整的追求,对一位属性全然是爱的终极力量存在的信念”。

总而言之,西方心理学界对于灵性的定义基本上都包含了超越、终极的存在或价值、合一、神圣等这样的主题。

依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灵性”是对人类自身感性与理性局限的超越,是与身外世界的一种贯通、连接与合一,是人对于自我生命超越和世俗自由突破的一种终极意义追求与归宿力量。

佛法言,众人皆佛,只有度或未度之分。

那么,我想借此说明,其实人人都有灵性,只有激发与未激发之分,而灵性存在于各个方面,人类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可以达到灵性的一致,比如人人都爱好和平。

而在艺术欣赏上,“灵性美”则不再是简单地评价美或者不美,然后以某些规则、原理解释美或不美的原因,而是上升到整个人类的高度,将作品与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或悲或喜,是对整个世界的关注。

其实艺术欣赏与艺术创作都是一种主观活动过程,感性认知是一个门槛,进入这道门槛,有的人只停留在感性阶段,他们仅凭自我的情感、自我的喜好来决定自己的审美经历;有的人则进入更深的阶段,他要研究赏心悦目之外的东西,他要总结“存在的表达”这种表象背后的“潜在”内涵,他要将人类在欣赏过程中的情绪化的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把感官所得到的情绪变成能够用语言、文字等逻辑性可表述的艺术欣赏所具有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律。

其实在艺术欣赏中,感性是重要的,没有感性,则拒绝了欣赏的过程;理性也是重要的,没有理性,则无法评判作品的优劣;而灵性,诚如捷克诗人杨·斯卡瑟所说:
诗人并不发现诗,
诗在后面的某个地方。

许久许久以来它就在那里,
诗人只是发现它而已。

艺术作品的“灵性美”原本就蕴藏在作品本身之中,只不过有人能读懂它,有的人此时还不能读懂而已。

换句话说,你发现或者不发现,灵性美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