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开发商什么行为可属于欺诈
房产开发商不守信用要怎么办
房产开发商不守信用要怎么办房产开发商不守诚信,构成根本违约,屋主有权退房。
根据《合同法》第九十四条第(四)项规定,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在进行商品房买卖的时候,最害怕出现的可能就是开发商不守信用了吧,此时可能出现逾期交房、一房二卖等等情况,而这些都是可能对购房者利益造成损害的。
而在这房产开发商不守信用的情况下,很多购房者也不知道要怎么办才好,下面就让小编来为你解答这个问题吧。
▲一、房产开发商不守诚信,构成根本违约,屋主有权退房。
1、根据《合同法》第九十四条第(四)项规定,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2、再者,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商品房的销售广告和宣传资料为要约邀请,但是出卖人就商品房开发规划范围内的房屋及相关设施所作的说明和允诺具体确定,并对商品房买卖合同的订立以及房屋价格的确定有重大影响的,应当视为要约。
该说明和允诺即使未载入商品房买卖合同,亦应当视为合同内容,当事人违反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据此可知,因房地产开发商虚假宣传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另一方当事人有权请求解除合同,并予退房。
▲二、房地产开发商构成欺诈,屋主有权请求对方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根据《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三)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因此,房地产开发商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在售房过程中进行虚假宣传,即构成欺诈,屋主因此受损,其有权请求甲公司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三、土地使用年限到期怎么办?1、延长土地使用权期限。
可以由房屋业主联名提出,补交土地出让金,这个价格应该低于同类的土地出让金的价格,类似于成本价和市场价的差额。
典型案例的法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某房地产开发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商”)在市中心开发一大型住宅项目,项目名为“城市之光”。
该项目于2010年取得土地使用权,2011年开始动工建设,2014年全部竣工。
开发商在项目宣传和销售过程中,承诺房屋均为精装修交付,且配套有完善的绿化、交通、教育等设施。
然而,在房屋交付后,业主们发现房屋存在诸多质量问题,如墙体裂缝、地板起翘、门窗不严等,且配套设施与宣传不符。
业主们多次与开发商协商无果,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二、法律问题本案涉及的法律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开发商是否构成欺诈?2. 业主的损失如何赔偿?3. 开发商是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三、法律分析1. 开发商是否构成欺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条的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本案中,开发商在宣传和销售过程中,承诺房屋均为精装修交付,且配套设施完善,但实际上房屋存在质量问题,配套设施与宣传不符。
这种行为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构成欺诈。
具体分析如下:(1)开发商在宣传和销售过程中,承诺房屋均为精装修交付,但实际上房屋存在质量问题,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
(2)开发商在宣传和销售过程中,承诺配套设施完善,但实际上配套设施与宣传不符,同样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
(3)开发商的行为导致业主购买房屋时,对房屋质量、配套设施等产生了错误认识,从而作出了购买决定。
因此,开发商的行为构成欺诈。
2. 业主的损失如何赔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本案中,开发商的行为构成欺诈,业主的损失应依法赔偿。
具体分析如下:(1)房屋质量问题:开发商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承担修理、更换、退货或者赔偿损失等责任。
(2)配套设施与宣传不符:开发商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规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房地产销售中的欺诈行为法律处理
房地产销售中的欺诈行为法律处理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房地产销售中的欺诈行为也日益增多。
欺诈行为不仅损害了购房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为了保护购房者的权益,维护房地产市场的正常秩序,我国法律对房地产销售中的欺诈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进行了相应的法律处理。
本文将就房地产销售中的欺诈行为和法律处理加以探讨。
一、欺诈行为的定义和特点房地产销售中的欺诈行为是指销售方通过虚构信息、隐瞒信息、误导消费者等手段,以达到非法获利的目的,误导购房者作出错误的购房决策的行为。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虚构信息:销售方故意制造虚假的房屋信息,如夸大房屋面积、隐瞒房屋质量问题等,以吸引购房者购买。
2. 隐瞒信息:销售方故意隐瞒有关房屋的重要信息,如存在严重的抵押问题、纠纷问题等,使得购房者在未知情况下作出购房决策。
3. 误导消费者:销售方通过不实的宣传广告、虚假口碑等手段,误导购房者相信房屋的价值和质量,从而使其购房。
二、我国对房地产销售中的欺诈行为的法律规定我国法律对房地产销售中的欺诈行为有明确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根据《合同法》第十一章的规定,欺诈行为属于合同无效的情形。
购房者可以要求解除合同、返还已支付的款项,并有权要求销售方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销售者虚假宣传、虚构意见或者把碍于消费者选择或者增加其负担的事实隐瞒的,构成欺诈行为。
消费者有权要求销售者承担赔偿责任。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屋买卖合同条例》:根据《房屋买卖合同条例》第十一条的规定,销售方故意隐瞒房屋存在的问题或者提供虚假信息的,购房者有权要求解除合同、返还已支付的款项,并有权要求销售方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三、房地产销售中欺诈行为的法律处理措施针对房地产销售中的欺诈行为,我国法律采取了一系列的法律处理措施,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和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
民事欺诈十种表现
民事欺诈十种表现在现代社会,民事欺诈已经成为了许多人面临的严峻问题。
民事欺诈是一种利益为首的行为,它给被害人带来了严重的财务损失和精神上的痛苦。
本文将会介绍民事欺诈的十种常见表现。
1. 溢价房屋溢价房屋是一种常见的欺诈手法。
它常常出现在房地产市场中,欺诈者会将房屋的价格虚高,并在此基础上收取高额的佣金。
这种欺诈手法也常常出现在二手房交易中。
2. 虚假广告虚假广告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民事欺诈行为。
欺诈者会发布虚假广告,它们可能涉及到商品的品质、属性、数量和价格,从而欺骗消费者。
3. 伪造合同欺诈者可能会伪造合同,这种欺诈行为常常是在商业交易中发生的。
欺诈者会采用合同伪造、虚假陈述等手段来欺骗合同另一方。
4. 虚假违约虚假违约是一种常见的欺诈行为,它通常出现在企业之间的商业交易中。
欺诈者可能会故意违约,以此来获取非法收益。
5. 恶意破产恶意破产是一种常见的欺诈行为,它目的是为了逃避债务。
这种欺诈行为常常出现在企业破产中,欺诈者会将资产转移至他人名下,以避免财产被法院查封或拍卖。
6. 虚构投资项目欺诈者通常会虚构高利润的投资项目,以此来吸引投资者投资。
但其实,这些投资项目往往是不存在的,投资者将会遭受巨大的财务损失。
7. 假冒品牌假冒品牌是一种常见的民事欺诈行为,欺诈者可能会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到假冒品牌的产品。
这些产品可能存在质量问题,还可能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威胁。
8. 假冒身份一些欺诈者会利用假冒身份的手段来诈骗钱财。
例如,欺诈者可能会冒充公务员、警察、医生或者律师等专业人员。
9. 虚假销售虚假销售是一种常见的民事欺诈行为,欺诈者会故意将一种劣质或者过期的商品作为高质量的商品出售,以此来获取高额的利润。
10. 虚构财务欺诈者可能会通过编造虚假的财务报表来吸引投资者或者欺骗合作方,这种欺诈行为往往会涉及到伪造账目、财务造假等问题。
结论通过以上十种民事欺诈行为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行为的种类繁多、手法复杂。
简论房地产企业对购房者的欺诈行为
目前 ,为 了减少房地产方面的欺诈行为 , 我 国 已经制定很 多法律来应 对 。但一 部新的 法律 要 取得 良好 的社会效果 毕竟要先 有一个 实施 的过程 ,只有 购房者懂 得充分运用 法律 手段维护 自身权益 ,物权法 才能实现 法律效 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 购房 者在与商 品房开发 商订立房屋 买卖 合 同时,要认真 审查房屋是 否 已经 出售 并对 把违约 后果写入合 同条款 中,明确房地 产公 司 的违 约责任 在 合 同签订 以后应 当有 预告 登记意 识,及 时到 有关部 门办理预告 登记 , 办理 了预 告登记之 后 ,如果 能办理房屋 所有 权转移 登记手续 ,应尽快办 理 。因为物 权法 规定在 办理预告登 记后 ,要 从能够进行 不动 产登记之 日起三个 月 内申请 登记 ,否 则预告 登记失 效。另外 ,购 房者在 发现房地产 开发 商将商 品房一房二卖 导致 已经签订 的合 同得 不到履行 后 ,不 能仅仅要求 其偿还 已付 购房 款 ,而应 该依据有 关法律要 求其承担违 约责 任 ,进行 赔偿 ,以惩罚房地 产开发商 的一房 二卖行 为。在预 防性的法律 法规还没 有施行 的情况 下,购房者 利用惩戒 性的法规 维护 自 己的合法 利益将是 对一房 多卖现象 的最好回
一
、
房地产欺诈 行为
欠 二往行 便 已 房 密 土屋 起且
房地产 交易 是指 以房 地产为 商品而进 行 的转让、租赁 、抵押等各种经营 活动 的总称 。 般情况 下 ,只 有取得 合法手续 的房产才 能 而 作为合格 的 “ 商 品 ”推 向市场交 易 。而 消费 者在购 买房产 时,只有 五证齐全 的房屋 ,才 属于可放心购买 的 “ 商 品” 。 随着 市场经济 的发展 ,房地产 交易越 来 越多 ,房 地产市 场也越来越 繁荣 。然而 ,越 来越繁 荣的房地 产交易 也让很多房 地产企 业 在利益的驱使下 ,想尽办法去钻法律 的漏洞 。 越来越 多的房地 产方面 的犯罪应 该使我们 警 觉, 以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的正 常发展 。 目前 ,诉至法 院的房地产案件 中,“ 一房 两卖 ” 、“ 一房 多卖 ”案件 较多 ,这种现象 严 重损害 了购房者 和消费者 的合法权 益 ,并 严 重影 响社 会信用 。一房 两卖 、一房 多卖 ,是 我 国现阶 段房地 产交易 市场 存在 的一个突 出 问题 ,一 房多卖 从中渔利 的不法房 地产商 , 严 重挫伤 了群众购 房 的积 极性 ,影 响 了我 国 房 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 在社会 实践 中,房屋重 复 出售 中欺诈 行 为的主要形式有 以下几种 : ( 一 ) 商 品房一房二卖或一房 多卖 ,侵 犯 了消 费者的合 法权益 。一房多卖 是指开 发 商或原房 产权人 先后将 同一套商 品房 出售 给 二个 以上 购房者 的行为 。在众多购 房者 中, 只有哪个 办 了产权 登记 ,领 取 了房 屋所有 权 证 书 的的购房者才 能取得房 屋 。其 余的购 房 者 只能望 “ 房 ”兴叹 。 ( 二 )房屋预售后抵押或售卖抵押房屋 , 这 是 开 发 商故 意 处 置购 房 者 权利 的欺 诈 行 为 。开发 商为 了筹集房地产 开发 资金 ,未 告 知买受人 将该房 屋抵押给第 三人 ,或者将 已 抵押的房屋 出卖给第三人 。 ( 三 )售房者 收受购房 人部分 房款后 , 未办理过 户手续 ,又将房 屋售予第 三人 。此 种 情况表 现为售 房者与购 买人签 订房屋买卖 合同后 ,购买者仅 付 了部分购房款 ,未办 理 过户手续 ,便搬 入房屋 中居 住 ,推 拖给付 尾 欠的房款 ,售房 者又将房屋 转卖给 第三人 , 并办理 了过户手 续,第三 人因不 能入住房 屋
房地产暴雷法律后果(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法律风险。
近年来,房地产暴雷事件频发,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本文将分析房地产暴雷的法律后果,包括但不限于合同纠纷、债务违约、投资者权益受损等方面。
一、合同纠纷1. 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房地产暴雷往往导致开发商无法按时交付房屋,购房者与开发商之间的合同纠纷随之产生。
主要表现为:(1)开发商无法按时交付房屋,购房者要求解除合同,退还购房款及利息。
(2)开发商交付的房屋存在质量问题,购房者要求维修、退房或赔偿。
(3)购房者因开发商违约导致房屋无法按期交付,要求开发商承担违约责任。
2. 房地产开发合同纠纷房地产暴雷还可能引发房地产开发合同纠纷,如:(1)开发商与供应商、施工单位等之间的合同纠纷。
(2)开发商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合同纠纷。
(3)开发商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合同纠纷。
二、债务违约1. 开发商债务违约房地产暴雷导致开发商资金链断裂,无法按时偿还债务。
主要表现为:(1)开发商对银行、供应商等债权人的债务违约。
(2)开发商对购房者、合作伙伴等债务人的债务违约。
2. 投资者权益受损房地产暴雷导致投资者权益受损,主要表现为:(1)股权投资者权益受损,如公司经营不善、资产缩水等。
(2)债权投资者权益受损,如无法收回本金及利息。
三、投资者权益受损1. 股权投资者权益受损房地产暴雷导致开发商股价下跌,股权投资者权益受损。
主要表现为:(1)投资者持有的股票价值缩水。
(2)投资者无法实现预期投资回报。
2. 债权投资者权益受损房地产暴雷导致债权投资者无法收回本金及利息,权益受损。
主要表现为:(1)投资者无法实现预期投资回报。
(2)投资者权益受到侵害。
四、法律后果及应对措施1. 法律后果房地产暴雷的法律后果主要包括:(1)合同纠纷:购房者与开发商、开发商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合同纠纷。
(2)债务违约:开发商对债权人、投资者等的债务违约。
(3)投资者权益受损:股权投资者、债权投资者权益受损。
房地产开发商的不正当竞争法律追究
房地产开发商的不正当竞争法律追究引言:房地产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然而,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一些开发商为了谋取更大的利润,采取了不正当竞争的手段,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对于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法律对房地产开发商有明确的追究规定,本文将从法律角度探讨房地产开发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及相应的法律追究。
一、房地产开发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1. 虚假广告宣传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吸引更多的购房者,常常通过虚假广告宣传手段夸大项目的优势,故意误导消费者。
例如夸大项目的地理位置、临近配套设施等,让购房者产生虚假的期望。
这种虚假广告宣传不仅违背了商业道德,也违反了《广告法》的相关规定。
2. 恶意恶性竞争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一些房地产开发商采取恶意恶性竞争的手段,不惜施用各种手段打击竞争对手。
例如诋毁竞争对手的声誉,通过恶意攻击、散布谣言等手段来谋取购房者的青睐。
这种恶意恶性竞争不仅违背了商业道德,也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
3. 不正当低价销售为了迅速变现,一些房地产开发商采取不正当的低价销售策略,以吸引购房者,压制竞争对手的价格。
这种不正当低价销售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损害了购房者的利益。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房地产开发商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商品,不符合正常市场竞争规则,应被视为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法律对房地产开发商的追究1. 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房地产开发商在进行不正当竞争行为时,可能导致合同违约,损害购房者的合法权益。
购房者可以通过起诉等方式,要求房地产开发商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包括赔偿损失、履行合同等。
2. 行政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于房地产开发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监管部门可以依法进行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吊销或暂扣许可证等措施,以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 刑事责任在严重情况下,房地产开发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可能触犯刑法的相关规定,如编造虚假广告宣传、敲诈勒索、诽谤、寻衅滋事等。
购房合同诈骗22种及案例
购房合同诈骗22种及案例购房合同诈骗22种及案例1. 虚构房屋信息诈骗:卖方虚假描述房屋信息,以达到欺骗消费者的目的。
案例:卖方对房屋的地理位置和面积作出虚假描述,从而以虚高价格卖出房产。
2. 假冒卖方诈骗:使用假卖方身份欺骗消费者。
案例:假冒卖方以虚假身份签订购房合同并要求消费者预付定金。
3. 非法存款诈骗:通过虚假承诺获取消费者存款。
案例:卖方承诺在购房合同签订后,消费者需要先支付定金。
事实上,卖方没有提供有效的购房合同,也无法退款给消费者。
4. 非法收取款项诈骗:卖方以各种名义要求消费者支付高额“意外费用”。
案例:卖方要求消费者支付高额手续费、装修费、或其它费用,但是消费者后面发现这些收费是不存在、不合法或过高的。
5. 擅自变更合同内容诈骗:毫无征兆地、未经消费者同意,改变购房合同的内容。
案例:卖方在向消费者出售房屋的同时,未对房屋明确所有发票和合同,让受害人损失惨重。
6. 非法出租房屋诈骗:卖方将非法房屋进行出租,以获取利润。
案例:卖方出租违法建筑的住房,大量吸引了受害人前来租房,但是卖方在出租过程中并未履行相关合法手续,造成了经济损失。
7. 非法占有、使用房屋诈骗:卖方在未正确支付合法代价的情况下,擅自占有和使用该房屋,导致购房者经济损失。
案例:卖方在签订购房合同前,已经将该房屋不法占有。
之后,卖方伪造合同文件,进行违法占有和使用该房屋。
8. 不正当竞争诈骗:卖方使用下调价格、降低质量、扰乱市场等方式,以欺骗消费者。
案例:卖方以低价出售房屋,和其他卖方合谋作弊,迫使消费者决定买房,且价格过高。
9. 恶意追索合法费用诈骗:卖方以虚假的理由,要求购房者支付各种费用。
案例:卖方通过一系列欺骗手段,对购房者追索不合理或过高费用,并要求购房者在一定时间内支付,否则,要求购房者承担法律责任。
10. 暴力威胁诈骗:卖方以暴力或者威胁的行为,让消费者进行购买。
案例:卖方在售房过程中,向购房者发出威胁,说要通过暴力方式来获得用户购买房屋的选择。
什么情况下可以确定为房屋销售欺诈行为
什么情况下可以确定为房屋销售欺诈⾏为
开发商有欺诈⾏为要双倍赔偿,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确定为房屋销售欺诈⾏为呢,下⾯店铺⼩编为⼤家解答,⼀起来看看吧,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什么情况下可以确定为房屋销售欺诈⾏为
1、销售现房时,将伪劣房屋冒充合格甚⾄优质房屋销售的;
2、销售现房时,故意隐瞒房屋真实⾯积,以牟取暴利的;
3、⼀般的合格房屋冒充优质⼯程从⽽骗取优质⼯程加价的;
4、销售明知不能进⼊房地产市场进⾏公开销售的房屋的;
5、虚标最低价、清盘价等欺骗性价格进⾏销售的;
6、故意隐瞒开发商真实⾝份,或冒充其他开发商名义销售的;
7、采取雇佣他⼈等⽅式进⾏欺骗性的销售诱导的;
8、利⽤⼴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众媒体对商品房做不可实现的虚假宣传的。
对于⼀般商品⽽⾔,判断经营者的⾏为是否构成欺诈,看其是否符合以下⼏点:
1、⾏为的⼿段。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对欺诈消费者⾏为的认定,应当采⽤客观⽅法,即根据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时所采⽤的⼿段来加以判断,并列举了⼀些典型的欺诈⾏为,如销售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等。
2、⾏为的后果。
⽬的是遏制经营欺诈和维护市场秩序,所以,⾏为的社会危害性是实施这种制裁的充分、必要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概要求有实际的损失或损害发⽣。
依此法精神,只要经营者的⾏为按其性质⾜以误导消费者,就可以被认定为欺诈。
3、⾏为的主观⽅⾯。
欺诈,是指掩盖事实真相、误导消费者上当受骗的⾏为。
以上就是⼩编对相关问题进⾏的解答,⼤家如果需要进⼀步了解法律⽅⾯的知识,欢迎进⼊店铺进⾏法律咨询。
中央法律房产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本案涉及一宗位于我国某一线城市核心区域的房产纠纷。
原告王某(以下简称“王某”)与被告李某(以下简称“李某”)于2018年签订了一份《房屋买卖合同》,约定李某将其名下的一套房产出售给王某,总价款为人民币800万元。
合同约定,王某支付定金后,李某应在一个月内办理好房屋过户手续。
然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发生了纠纷。
二、案件事实1. 合同签订与履行2018年5月,王某与李某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约定李某将其名下位于某一线城市的房产出售给王某,总价款为800万元。
合同签订后,王某支付了定金人民币20万元。
2. 房屋过户问题合同签订后,王某多次要求李某办理房屋过户手续,但李某以各种理由推脱,未能在约定时间内办理过户。
王某多次与李某协商,均无果。
3. 房屋价值下跌在等待过户期间,由于市场原因,该房产的价值出现了大幅下跌。
王某认为,李某未能在约定时间内办理过户,导致其遭受了经济损失。
4. 诉讼请求王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李某:(1)继续履行《房屋买卖合同》,办理房屋过户手续;(2)赔偿因其未能在约定时间内办理过户而遭受的经济损失人民币100万元;(3)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三、争议焦点1. 李某是否构成违约?2. 王某的经济损失如何计算?3. 法院应如何判决?四、法律分析1. 违约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本案中,李某未能在约定时间内办理房屋过户手续,已构成违约。
根据合同约定,李某应承担继续履行、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2. 经济损失计算王某的经济损失包括:(1)房屋价值下跌造成的损失;(2)因未能在约定时间内办理过户而多支付的费用。
具体损失金额,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算。
本案中,王某主张经济损失为人民币100万元,法院可结合相关证据进行认定。
3. 判决结果根据上述分析,法院可作出如下判决:(1)李某继续履行《房屋买卖合同》,办理房屋过户手续;(2)李某赔偿王某经济损失人民币100万元;(3)李某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房地产开发商的欺诈行为法律责任
房地产开发商的欺诈行为法律责任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开发商作为其中的重要角色,承担着房屋供应和建设的职责。
然而,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常常以欺诈手段来获取购房者的信任并获取更多的利润。
本文将对房地产开发商的欺诈行为进行法律责任的探讨。
一、欺诈行为的定义和特点欺诈行为是指房地产开发商在销售、广告等环节中,以虚假陈述、隐瞒事实、不履行承诺等手段误导购房者,使其受到经济损失的行为。
欺诈行为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虚假陈述:房地产开发商在宣传、广告中故意夸大房屋的质量、配套设施或涂饰房产的优势等,以引诱购房者购买。
2. 隐瞒事实:房地产开发商故意隐瞒或不提供与房屋质量、产权、环境等有关的真实信息。
3. 不履行承诺:房地产开发商不履行对购房者的承诺,如不按时交付房屋、不提供合格的物业管理等。
二、欺诈行为的法律责任1. 民事责任:欺诈行为侵害了购房者的合法权益,购房者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追究房地产开发商的民事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撤销权:购房者可以要求法院判决合同无效,将房屋交还给开发商,并要求开发商返还购房款及利息。
(2)损害赔偿:购房者可以要求开发商对其遭受的经济损失进行赔偿,包括购房款、装修费用、维权费用等。
(3)利息赔偿:购房者可以要求开发商按照法定利率支付合同履行期内购房款应当支付的利息。
2. 行政责任:房地产开发商的欺诈行为也违反了房地产市场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关监管部门可以对其进行处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罚款:对房地产开发商进行罚款,金额视具体的违法行为而定。
(2)撤销开发商资质:对于严重违法欺诈行为,监管部门可以撤销开发商的开发资质,限制其从事房地产开发活动。
(3)责令停业整顿:对于情节严重的欺诈行为,监管部门可以责令开发商停业整顿一段时间,以期通过整改提高其诚信度。
3. 刑事责任: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涉嫌犯罪的欺诈行为,购房者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相关职能部门将依法追究开发商的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房屋中介和卖方串通隐瞒欺诈的法规
房屋中介和卖方串通隐瞒欺诈的法规在房地产交易中,房屋中介和卖方之间的串通欺诈问题时有发生。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购房者的利益,也违背了公平正义的原则。
为了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购房者的权益,法律法规对房屋中介和卖方串通隐瞒欺诈行为做出了明确规定。
首先,我国刑法对房屋中介和卖方串通隐瞒欺诈行为进行了规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八条的规定,房屋中介和卖方串通隐瞒真实房屋信息,对购房者进行欺诈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
合同诈骗罪是指在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或者采用其他欺骗手段,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根据法律规定,合同诈骗罪一经认定,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厉的惩处。
另外,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对房屋中介和卖方串通隐瞒欺诈行为进行了规定。
根据该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房屋中介和卖方有义务向购房者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并明确告知房屋的质量、瑕疵及其他影响使用的事项。
一旦房屋中介和卖方故意隐瞒房屋的真实情况,对购房者的权益造成损害,购房者有权要求赔偿。
购房者可以依法要求房屋中介和卖方承担民事责任,包括赔偿购房者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赔偿等。
此外,根据《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房屋中介必须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向购房者提供真实、准确的房屋信息。
中介应当及时告知购房者有关房屋的重要事项,如瑕疵、异议以及相关法律规定等。
如发现任何串通行为,购房者可以向有关房地产管理部门进行投诉,要求依法处理涉及的违规行为。
对于购房者而言,如何避免落入房屋中介和卖方串通隐瞒欺诈的陷阱?首先,购房者应当增加对购房信息的了解,多关注房屋市场行情,不轻易被房屋中介和卖方的夸大宣传所吸引。
其次,购房者在购买房屋前,应当详细了解房屋的实际状况,包括房屋的质量、产权状况、产权人是否一致等。
最重要的是,购房者应当选择正规、有信誉的房屋中介机构,并与其签署合同,确保自己的权益能够得到保障。
总之,为了维护市场秩序,保护购房者的权益,我国法律法规对房屋中介和卖方串通隐瞒欺诈行为进行了严格规范。
开发商销售抵押房合同欺诈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一些开发商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顾法律法规,采取销售抵押房的手段进行合同欺诈。
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购房者的合法权益,损害了市场秩序。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开发商销售抵押房合同欺诈的相关问题,并提供维权攻略及法律依据。
一、开发商销售抵押房合同欺诈的表现形式1. 隐瞒房屋已抵押的事实,以正常房屋销售的名义与购房者签订购房合同。
2. 在签订购房合同后,故意拖延办理房屋产权证的时间,以抵押贷款为由拖延解押。
3. 利用购房者对房地产市场的无知,以低价诱导购房者购买已抵押的房屋。
4. 在购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已抵押的房屋再次抵押给其他金融机构。
二、购房者维权攻略1. 保留证据:在购房过程中,购房者要保留好所有与开发商签订的合同、协议、付款凭证等相关证据。
2. 依法维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相关法律法规,购房者可以向开发商主张违约责任,要求退还已付房款,并要求赔偿损失。
3. 向监管部门投诉:购房者可以向房地产主管部门投诉,要求监管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
4. 提起诉讼:在协商无果的情况下,购房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四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可以请求解除合同。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九十一条:抵押权人有权请求抵押财产的登记机关注销抵押登记。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六条:经营者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免除其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排除消费者权利。
总结开发商销售抵押房合同欺诈行为严重损害了购房者的合法权益。
购房者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警惕,依法维权。
在购房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房屋情况,保留好相关证据,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真实案例揭秘房地产开发商陷阱
真实案例揭秘房地产开发商陷阱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火热,各种房地产项目纷纷涌现,购房者也在这波热潮中积极参与,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房地产开发商的陷阱。
本文将通过真实案例揭秘这些陷阱,以提醒购房者保持警惕。
首先,某城市某房地产项目以“限时优惠”吸引了大量购房者的眼球。
开发商宣传称在一定时间内,购房者可享受一定的折扣,并给出了购房者感兴趣的户型样板房,吸引了众多购房者前往看房。
然而,在实际销售过程中,很多购房者发现开发商并没有按照事先承诺的方式执行,房价上涨、优惠减少等情况频繁出现。
这样的行为不仅导致购房者的利益受损,也损害了整个房地产市场的信誉。
其次,在购房者签订购房合同之前,一些开发商会以“买断套内装修”等名义进行补贴吸引购房者。
然而,一旦购房者签订了购房合同,开发商往往会以种种理由拒绝提供装修套餐,导致购房者权益受损。
这种诱导和欺骗行为不仅给购房者带来经济损失,也破坏了开发商与购房者之间的信任关系。
此外,有些开发商在规划和宣传新楼盘时,会夸大项目的优势和配套设施,但实际上并不能如他们所说的那样提供。
例如,宣传材料中承诺的配套公园、学校、医院等并未如约建设,或者只是半途而废。
这种虚假宣传误导了购房者的购房决策,让购房者在实际居住和生活中面临诸多不便和困扰。
同时,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在销售过程中的销售手段也具有欺诈性。
举例来说,一些销售人员会利用购房者对房地产市场的不了解,通过虚假宣传误导其购房决策。
他们往往将一些缺点和问题掩盖起来,而突出一些看似优势的方面。
这种欺诈行为使得购房者在购买之后才发现真相,陷入到无法逆转的局面中。
面对上述陷阱,购房者应当如何应对?首先,购房者要保持谨慎和冷静的态度,不要盲目相信开发商的宣传和承诺。
在购房前,可以咨询相关专业人士或者第三方机构的意见,了解项目的详细情况。
其次,购房者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保障。
如果发现合同存在问题或者与事先承诺不符,应及时和开发商协商解决。
房屋买卖中的隐瞒与欺诈行为
房屋买卖中的隐瞒与欺诈行为在房屋买卖交易中,买卖双方在签订合同前都有义务提供真实的信息,隐瞒或欺诈对方的行为是违背契约精神的,可能导致交易纠纷和法律后果。
本文将探讨房屋买卖中可能出现的隐瞒与欺诈行为,并分析其影响以及应对方法。
隐瞒行为是指卖方故意不提供信息,以规避法律责任或影响交易方的判断。
常见的隐瞒行为包括对房屋损坏、污染或法律纠纷的事实保持沉默,未披露相关文件或许可证,对房屋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虚假陈述等。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契约精神,也使买方处于劣势位置,无法充分了解房屋的真实情况。
相较于隐瞒行为,欺诈行为更为恶劣,它涉及有意提供虚假信息来欺骗交易对方。
例如,卖方故意掩盖存在的结构问题或关键设施损坏,通过伪造交易文件或虚构价值来夸大房屋的价值等。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买方的利益,也严重违反了商业道德。
隐瞒与欺诈行为在房屋买卖交易中带来严重的后果。
首先,它会导致合同效力受损。
在发现被隐瞒或欺骗后,受骗一方有权要求合同的解除、返还已支付的费用或索赔损失。
其次,这种行为会危及交易双方的信任。
买方对卖方的不信任可能会导致交易的中断或延迟,而卖方也可能失去其他潜在买家的信任,从而影响未来的交易。
此外,隐瞒与欺诈行为还会给双方带来巨大的精神和经济损失,可能需要通过诉讼等法律程序来解决纠纷。
为防止与应对隐瞒与欺诈行为,双方在房屋交易中应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首先,买方应进行充分的调查和核实,如委托专业人士进行房屋评估、律师审查相关文件以及联系当地房产管理部门核实相关手续。
其次,卖方应履行信息披露的义务,提供真实的房屋信息,如房屋损坏记录、使用证明等。
同时,购房合同应明确约定双方在信息披露和真实陈述方面的义务,以及违约的法律后果,从而增加双方在交易中的责任感。
对于受到隐瞒与欺诈行为侵害的一方,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维权。
首先,可以尝试与对方进行协商和调解,寻求补偿或解决方案。
其次,可以依法起诉,通过法律途径要求赔偿损失和维护权益。
开发商欺诈售房业主或可要求退房并双倍返还购房款精品
开发商欺诈售房业主或可要求退房并双倍返还购房款精品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火热让许多开发商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择手段,其中一些开发商甚至涉及欺诈售房的行为。
面对这种情况,业主们有权要求退房并双倍返还购房款。
首先,开发商欺诈售房是一种违法行为,违背了购房合同的约定和法律法规的规定。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52条的规定,当事人以欺诈、胁迫或者乘人之危等手段订立合同的,受害方有权要求撤销合同。
对于开发商的欺诈行为,购房人可以认定为欺诈一方的欺诈行为,因此,购房人可以要求退房。
其次,根据我国《物权法》第118条的规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受害人有权要求恢复原状、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承担违约责任和赔偿损失等。
对于开发商的违法行为,购房人可以要求开发商双倍返还购房款以及承担违约责任。
这是一个合理而公正的处理方式,可以保护购房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纪律,净化房地产市场。
此外,根据我国《合同法》第94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对交付的标的物存在瑕疵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瑕疵性交付的,受害方有权要求修理、更换、退货或者减少价款。
对于开发商欺诈售房的情况,购房人可以认为所购房产存在瑕疵,要求退房并双倍返还购房款。
最后,购房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要求开发商退房并双倍返还购房款。
购房人可以向相关部门或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司法程序中,法院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实际情况进行公正的判断和裁决,以保护购房人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开发商欺诈售房是一种不道德且违法的行为,购房人有权要求退房并双倍返还购房款。
购房人可以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通过诉讼等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这样的规定和判决不仅能够强制开发商遵守市场准则,也能够有效防范和打击房地产市场的欺诈行为,促进市场的更加健康和有序发展。
房地产消费欺诈的认定及赔偿标准
房地产消费欺诈的认定及赔偿标准房地产消费欺诈是指在房地产交易过程中,开发商或其他相关方以虚假、误导、欺骗的手段,给购房者带来经济损失的行为。
针对此类欺诈行为,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认定和赔偿标准,以维护购房者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就房地产消费欺诈的认定和赔偿标准进行论述。
一、房地产消费欺诈的认定标准1. 虚假广告和宣传:以明显夸大或虚假的宣传来吸引购房者,在宣传内容和实际情况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可以认定为房地产消费欺诈。
2. 虚构或隐瞒关键信息:开发商故意隐瞒房屋质量问题、土地使用权问题等关键信息,或者故意虚构房屋的地理位置、交通等优势,导致购房者在交易过程中产生损失的,可以认定为房地产消费欺诈。
3. 强制搭售和强制交易:开发商通过将其他产品或服务强制搭售给购房者,或者以强制交易的手段迫使购房者做出不利于自身的决策,存在明显欺诈行为的可以认定为房地产消费欺诈。
4. 违约履行和售后服务问题:开发商未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提供不合格的房屋或未提供相应售后服务的,造成购房者经济损失的可以认定为房地产消费欺诈。
二、房地产消费欺诈的赔偿标准1. 返还购房款:对于因房地产消费欺诈导致购房者受损的情况,开发商应当退还全部购房款,并承担相关违约责任,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支付相应的违约金和利息。
2. 赔偿附带经济损失:对于因房地产消费欺诈而导致购房者产生的额外经济损失,开发商应当赔偿购房者的全部损失,包括但不限于购房过程中的交通费用、律师费用、差旅费用等。
3. 赔偿精神损害和时间成本:对于因房地产消费欺诈而导致购房者遭受精神损害、时间成本的情况,开发商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规定,给予购房者相应的精神抚慰金和时间成本补偿。
4. 惩罚性赔偿:对于情节特别恶劣或者采取特别欺诈手段的房地产消费欺诈行为,可以根据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规定,判处开发商支付相应的惩罚性赔偿金,以起到惩戒和警示作用。
三、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撑为了更好地保护购房者的权益,需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房地产消费欺诈的认定和赔偿标准。
房产中介八大欺诈行为及对策
房产中介八大欺诈行为及对策买二手房大多要通过房产中介,一个好的中介会让你买得称心、放心,觉得付的佣金物有所值,一个不好的中介不仅会让你买出一肚子火,而且还会遭受经济上的损失,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在我们办理的案件中,不少是上家或下家与房产中介之间产生的纠纷。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少数房产中介利用自身的经验优势和客户对房产买卖程序的不熟悉,欺骗、引诱上下家成立买卖意向,以便获取中介佣金。
下家(买方)常常是房产中介不规范行为的直接受害者,以下是我总结出来的房产中介八种典型的欺诈行为(包括不规范行为)及对策:第一类:签合同不给正本出现概率:五颗星损失程度:五颗星案例:张小姐与中介公司签订了一份居间协议,居间协议约定张小姐(乙方)以106万元向上家王先生(甲方)购买一套房屋,中介公司(丙方)提供居间服务,合同还约定了付款的时间和交房时间等内容,中介说这个合同一式三份,等张小姐签好后再那去给上家签字,等上家签好后再给张小姐一份。
但等张小姐再拿到合同时才发现,合同上原来的一段空白行里增加了一句话,写明成交价是106万元,但交易时合同做成90万元,其余16万元以装修款名义支付。
中介解释说是上家想少付点营业税,张小姐提出异议,认为这一条是她没有认可过的内容,不能算数的。
中介却说张小姐字也签了,也就是认可了,必须按这个条件签正式合同。
对策:签合同时不给签字方留存正本,或者干脆只签一份合同留在手上,再按自己的意图对合同进行修改,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相应的,给委托人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
因此,如果与中介签订合同后中介不肯给正本,一定要拒绝签订。
如果象这个案例中所遇到的情况,中介称要将合同带到上家处让上家签了再给下家,那至少要多长一个心眼,让中介将合同复印一份,再叫中介盖个章,并写明“此复印件与原件一致”,这样就不担心中介私自修改合同了。
第二类:强制规定独家委托出现概率:五颗星损失程度:二颗星案例:刘先生(甲方)与中介公司(乙方)签订的居间合同里有这么一条:“在签订本合同之日起6个月内,甲方(买方刘先生)本人或其亲属不得私自与出售方(即卖方王先生)签订该房屋的买卖合同,在该期间内,甲方也不得通过其他中介公司与出售方签订该房屋的买卖合同,否则甲方应按该房屋成交价的2%向乙方支付违约金”。
售楼常见的套路
售楼常见的套路在购买房产时,消费者需要小心谨慎,避免落入开发商或销售商的套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售楼套路,供消费者参考。
1.价格陷阱开发商或销售商常常采取虚假的价格策略,以吸引客户的注意力。
他们可能把价格标得比实际价格低,或者标高一些再打折,让客户产生购买的冲动。
实际上,这些价格并不真实反映房屋的价值,而是为了误导消费者做出不理智的购买决策。
2.虚假宣传开发商或销售商经常进行虚假宣传,以夸大其词的方式吸引消费者。
他们可能宣传说,房屋具有高品质、高性能、高性价比等优点,但实际上并不符合这些宣传。
消费者应该保持警惕,不要被宣传所迷惑,要仔细核实信息,了解房屋的真实情况。
3.内部优惠开发商或销售商经常采取内部优惠策略,以吸引更多的客户。
这些优惠可能包括折扣、减免物业费、赠送家具等。
然而,消费者要小心这些优惠背后的陷阱。
有时候,这些优惠可能并不像宣传的那样优惠,或者在使用时存在限制条件。
4.制造恐慌开发商或销售商经常利用消费者的恐慌心理,以达到销售的目的。
他们可能宣称房屋供不应求,再不购买就来不及了,或者制造一些其他的紧迫感,让消费者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
消费者应该保持冷静,不要被恐慌所影响,仔细思考后再做决策。
5.捆绑销售开发商或销售商可能采取捆绑销售策略,强制消费者购买一些他们不需要的物品或服务。
这些捆绑销售可能包括家具、装修、车位等。
消费者应该了解自己的需求,不要被捆绑销售所迷惑,要仔细研究每个选项的价格和实用性。
6.物业陷阱物业陷阱是一些开发商或物业公司在物业服务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他们可能利用消费者不知道相关规定的情况或者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故意提高物业费。
7.口头承诺口头承诺是售楼过程中常见的陷阱之一。
销售人员可能会口头承诺一些房屋的细节或附加设施等。
然而,这些承诺往往没有明确的书面记录,因此很容易被忽略或否认。
因此,消费者应该要求将所有口头承诺写入合同中,以便在后续出现问题时有依据。
8.隐瞒信息售楼过程中,开发商或销售商可能会隐瞒一些重要信息,例如房屋的缺陷、产权问题、周边环境等。
房地产开发商哪些违规行为可能构成犯罪
房地产开发商哪些违规⾏为可能构成犯罪就多数中国⼈的想法中,买房⽆疑是⼀⽣中需要完成的事业之⼀,这直接造就房地产⾏业持续居⾼不下。
房地产开发商哪些违规⾏为可能构成犯罪?店铺⼩编为您整理出来相关的内容,欢迎⼤家浏览,谢谢。
房地产开发商哪些违规⾏为可能构成犯罪以下⼴告⾏为造成当事⼈经济损失达到情节严重标准的涉嫌虚假⼴告犯罪:1.开发商对房地产项⽬通过⼴告夸⼤实际销售数据,⽽实际仍有⼤批房源待售;2.⽤雇⼈排队等⽅式通过⼴告虚假制造热销情形和⽓氛;3.通过⼴告向消费者宣称赠送⾯积,但实际上或者占⽤公共空间或者将赠送⾯积考虑进成交价格,并⾮真正意义上的赠送等等⾏为,《中华⼈民共和国⼴告法》对“⼴告”及“虚假⼴告”的定义:⾸先,该法规定,在中华⼈民共和国境内,通过⼀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服务的商业活动,称之为⼴告。
其次,该法规定,以虚假或者引⼈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构成虚假⼴告。
主要是以下表现形式:(⼀)商品或者服务不存在的;(⼆)商品的性能、功能、产地、⽤途、质量、规格、成分、价格、⽣产者、有效期限、销售状况、曾获荣誉等信息,或者服务的内容、提供者、形式、质量、价格、销售状况、曾获荣誉等信息,以及与商品或者服务有关的允诺等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对购买⾏为有实质性影响的;(三)使⽤虚构、伪造或者⽆法验证的科研成果、统计资料、调查结果、⽂摘、引⽤语等信息作证明材料的;(四)虚构使⽤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效果的;(五)以虚假或者引⼈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其他情形。
《中华⼈民共和国刑法》对“虚假⼴告”的处罚规定:《刑法》第⼆百⼆⼗⼆条【虚假⼴告罪】⼴告主、⼴告经营者、⼴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定,利⽤⼴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情节严重的,处⼆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
其他涉嫌犯罪罪名1、如果开发商采⽤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约定回购、销售房产份额等⽅式对房产进⾏促销或销售,则涉嫌⾮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如果采⽤上述⽅式销售,⽽后不能交付的,则涉嫌集资诈骗罪或合同诈骗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房产开发商什么行为可属于欺诈
“商品房”作为商品之一,受市场因素的影响,由买卖双方协商进行买卖,属于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的商品,应当适用《》。
所以,房地产纠纷也应当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自然,如果在房屋买卖过程中开发商做出了“欺诈行为”,依照第49条,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增加的赔偿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但在实践中出现的房地产纠纷案中,不乏有认为开发商在售房过程中有欺诈行为而要求双倍赔付者,但胜诉的却寥寥无几,其原因就在于对商品房买卖中的“欺诈行为”的理解存在问题。
对于一般商品而言,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构成欺诈,看其是否符合以下几点:
1、行为的手段。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于1996年3月发布的《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的规定,对欺诈消费者行为的认定,应当采用客观方法,即根据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时所采用的手段来加以判断,并列举了一些典型的欺诈行为,如销售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等。
2、行为的后果。
制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目的是遏制经营欺诈和维护市场秩序,所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实施这种制裁的充分、必要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一概要求有实际的损失或损害发生。
依此法精神,只要经营者的行为按其性质足以误导消费者,就可以被认定为欺诈。
3、行为的主观方面。
欺诈,是指掩盖事实真相、误导消费者上当受骗的行为,但在《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中规定了五种情况下经营者“不能证明自己确非欺骗、误导消费者而实施此种行为的,应当承担欺诈消费者行为的法律责任”的例外情况。
对于商品房这一较为特殊的商品而言,由于其生产周期长、环节多、价格高等特点,不能简单地照搬以上几个因素而轻易地把某些开发商的行为定性为“欺诈”而要求其双倍赔偿。
那么,哪些行为可以认定为商品房买卖行为中的“欺诈行为”呢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有关,以下情况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1、销售现房时,将伪劣房屋冒充合格甚至优质房屋销售的;
2、销售现房时,故意隐瞒房屋真实面积,以牟取暴利的;
3、一般的合格房屋冒充优质工程从而骗取优质工程加价的;
4、销售明知不能进入房地产市场进行公开销售的房屋的;
5、虚标最低价、清盘价等欺骗性价格进行销售的;
6、故意隐瞒开发商真实身份,或冒充其他开发商名义销售的;
7、采取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的;
8、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对商品房做不可实现的虚假宣传的。
如果开发商在销售商品房的过程中出现以上几种情况的,并且开发商是故意或明知的,购房者可以以开发商作出欺诈行为为由而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要求其双倍赔付。
文章来源:律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