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的庭院意象研究

合集下载

远望与徘徊之间:性别空间视域下的宋词庭院意象建构与文化意蕴

远望与徘徊之间:性别空间视域下的宋词庭院意象建构与文化意蕴

远望与徘徊之间:性别空间视域下的宋词庭院意象建构与文化
意蕴
莫亚容
【期刊名称】《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16)1
【摘要】“庭院”作为宋词惯用意象,亦是典型的性别空间。

结合性别空间理论再看宋词庭院意象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归纳宋代男女词人在庭院书写中的异同,结合女
词人的在场自述,还原庭院意象“性别化”的真实状态;而在男性词人进入庭院书写后,庭院意象的内涵得到部分延展,其中历史积累的写作经验亦是不可忽视重要因素。

【总页数】8页(P39-46)
【作者】莫亚容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22.7
【相关文献】
1.宋词中的庭院意象及其文化蕴涵研究
2.五代、北宋词“庭院楼台”意象的文化诗学分析
3.论唐宋词三大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4.宋词庭院意象形成的文化语境
5.唐宋
词中的禽鸟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宋、清闺阁诗词中的庭院女性形象

试论宋、清闺阁诗词中的庭院女性形象

彭永瑜意象是指“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1],在宋、清闺阁诗词中,存在大量书写庭院女性生活的作品,通过分析不同时代闺情诗词中庭院女性的形象差异及原因,可以探究不同时代庭院女性所蕴藏的时代语境与女性意识转变。

下面以《摸鱼儿》与《次韵早秋杂兴》为例,分析他们作品中庭院女性形象的差异。

一、《摸鱼儿》与《次韵早秋杂兴》所见庭院女性形象比较程垓,南宋人,号书舟,有《书舟词》一卷。

其词《摸鱼儿·掩凄凉》借用女性口吻抒思念之情。

从上阕看,“黄昏庭院,角声何处呜咽”是作者着意描绘的凄清庭院场景,意图渲染悲凉的气氛。

由此作者心中思绪开始繁芜,在夜不能寐后忆起昔日的时光。

而下阕则道出“伤心处,却忆当年轻别”,这是主人公凄凉之因。

与爱人分别令人心寒,而满园怒放的梅香本应与人共赏,却因心上人的离别只能与“暮云千叠”作伴,无人留意。

此时庭院中的女性形象是无人留意的梅香,是承受着相思枷锁之苦的苦情人。

王琼瑶,江苏常熟人,著有《纫余漫草》一书。

诗作《次韵早秋杂兴》如下:长堤杨柳叶初凋, 空对秋风倦舞腰。

小院露寒虫咽砌,官洒潮上水平桥。

诗书尽可供吟咏,针线何妨遣暮朝。

最喜嫩凉宵渐近, 闲吟不叹夜无聊。

长堤上,秋寒渐至 ,杨柳叶显露出一丝微黄的色彩,在秋风的吹拂下慵懒地扭动着细长的腰肢,“倦”字体现出抒情主人的娱情心态。

随后,诗人将视角转向庭院:小院中寒虫呜咽,无处安放的潮露只能暂栖于水平桥。

诗人是江苏人,江南湿寒较重,寒虫、潮水与稀少的人构成了霜重凄冷之暮秋。

诗作本该如《摸鱼儿》一样,将凄冷的气氛一贯到底,但王琼瑶却于寂静之中添上一层新意与俏皮,“诗书尽可供吟咏, 针线何妨遣暮朝”,庭院中的女性在读书吟诵、女工针线之间嬉戏玩耍,为庭院增出了千般活力。

“最喜”两字吐露出闺阁女子的欣喜之情,这漫漫长夜不再是程垓一般庭院深锁,反而与闲适为伴,自有一番安逸闲适。

程垓词风本就凄婉,后人叹其有“柳永之余韵”,通过检索《书舟词》有关情感表达的关键字词,发现在一百五十六首词作中,“愁”字与“恨”字出现的频率最高[2],可见其词集凄婉绵丽,所以《摸鱼儿·掩凄凉》中所见的凄凉风格并不算独有。

宋词中的意象与审美特色分析

宋词中的意象与审美特色分析

宋词中的意象与审美特色分析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其独特的意象表达和审美特色使其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宋词中的意象和审美特色进行分析,探讨其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首先,宋词中的意象丰富多样,通过形象的描绘和意境的营造,使词人的情感得以寄托和表达。

宋词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要手法,其中山水意象是极其常见且重要的表现形式。

词人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描写,展现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通过描绘溪亭和夕阳的美景,词人表达了自己沉醉在美好时光中无法自拔的心情。

除了山水之外,宋词中还包含了丰富的花草、鸟兽、月夜等意象,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词曲的视听效果,更加深了情感的渲染。

其次,宋词的审美特色独具一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婉丽含蓄。

宋词注重情感的微妙表达,通过暗示和含蓄,使读者在留白之间自行脑补。

这种婉丽含蓄的风格既体现了词人的情感内敛,又给人以余韵和想象的空间。

二是浓缩精炼。

宋词以短小精悍的形式表现丰富的情感,通过对抒情内容的浓缩处理,使词曲达到情感的高度凝练和艺术的完美呈现。

例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通过两句抒情的文字,词人表达了思念之情和对爱情的赞美。

三是崇尚自然。

宋词追求自然本真的审美观念,强调与自然的融合和共鸣。

词人常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相结合,将自然与人文融合成为一体,表达词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之真实的追求。

这种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四是情感真挚。

宋词刻画人物形象时往往直截了当,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宋词词人常常在情感之间摇曳生姿,轻描淡写地表达自己的执著和卑微。

通过表现人物的真实情感,宋词打动人心,引发读者共鸣。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宋词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展现了词人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感悟,同时也呼应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理想。

宋词以其婉丽含蓄、浓缩精炼、崇尚自然和情感真挚的审美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宋词中功用性亭意象的抒情内涵及其艺术营构

论宋词中功用性亭意象的抒情内涵及其艺术营构

论宋词中“功用性亭”意象的抒情内涵及其艺术营构王慧敏1(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 215104)内容摘要:“亭”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具有独特风格与功能的建筑形式,它凝缩了我国古代园林建筑中形式美的精华,集实用价值与观赏性能于一体,因而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长期的文学实践中,“亭”逐渐变成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的意象。

宋代词人频繁地以“功用性亭”意象入词,并以之为核心载体,巧妙灵活地组合诸多传统意象,或写离别之痛;或诉相思之苦;或抒羁旅思乡之愁;或道行人不归之怨,营构出了种种凄婉动人的词境,展示出了丰富的悲剧美学内涵,从而使宋词更具感人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宋词;功用性亭;意象;抒情内涵;艺术营构一、“亭”意象在宋词中频频出现的原因“亭”在唐五代诗词中已经是一个常常出现的意象:“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李白《劳劳亭》)、“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白居易《忆江南》)、“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杜牧《题齐安城楼》)、“嫩草如烟。

石榴花发海南天。

日暮江亭春影渌。

鸳鸯浴。

水远山长看不足”(欧阳炯《南乡子》)、“花满驿亭香露细,杜鹃声断玉蟾低。

含情无语倚楼西”(张泌《浣溪沙》)、“轻轻制舞衣,小小裁歌扇。

三月柳浓时,又向津亭见。

(牛希济《生查子》)、“暖傍离亭静拂桥。

入流穿槛绿摇摇。

不知落日谁相送,魂断千条与万条”(孙鲂《杨柳枝》)……“亭”意象在宋词中更是频频出现,除了有具体名字的亭以外,还有诸如“长亭”、“短亭”、“离亭”、“旗亭”、“津亭”、“邮亭”、“驿亭”“风亭”、“危亭”、“江亭”、“小亭”、“虚亭”、“水亭”、“池亭”、“石亭”、“野亭”、“溪亭”、“闲亭”、“幽亭”、“凉亭”、“茅亭”、“梅亭”、“山亭”、“园亭”、“竹亭”、“林亭”、“草亭”等等,宋代词人为何这么垂青“亭”意象呢?简言之,亭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具有独特风格与功能的建筑形式,它凝缩了我国古代园林建筑中形式美的精华,集实用价值与观赏性能于一体,因而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长期的文学实践中,亭逐渐变成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的意象,它不仅点缀着真实世界的人文景观,也映衬了文学的优美境界,真可谓赏心悦目、怡情怡性。

宋词园林意象的审美文化解读

宋词园林意象的审美文化解读
第 l 1卷 第 6期 21 0 1年 6月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OURN F JX NI AL O I IU VER I Y ST
V l 1l 号 :6 2— 78 2 1 )6- 0 6—2 17 6 5 (0 1 0 09

宋 词 中 园林 意 象 构 成
童寓先生在《 江南 园林 志》 中提 到 : 园之 布局 , 变 “ 虽 幻无尽 , 而其最 简单需要 , 实全含于 园字 之内 。 园 的繁体 ” 字 圜即是 园林 的象 形 : 口是 围墙 , 大 土为 亭 台楼 阁等 建 筑, 中间小 口像 池塘 , 下 的笔 画就如 石如 树 。 就字 形 底 … 构成而言道 出 了园林 的 基本 构成 : ( ) 、 水 泉 石 建筑 以及 花木植物等 。“ 一切景语皆情语 ” 这些 园林 景物 自然 会 , 成为文人笔下 的描写客体 , 成为他们情感 的寄托 , 体现 他 们 的审美情怀 和人 生态 度 , 这些 景物 也 因为文人 们 的文 化浸染具有 了丰富的意蕴与灵气 。宋词 中对 园林 景物的 描写很多 , 仅直接提到 “ 园林 ” 两字 的作 品就有 多处 , : 如 园林 晴昼谁 为主?( 柳永《 黄莺儿 ・ 咏莺》 ) 方杏靥匀 酥 , 须 吐绣 , 花 园林 翠红 排 比。 ( 苏轼 《 稍 遍》 ) 甚无情便 下得雨倡风憾 , 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 。( 辛 弃疾《 粉蝶儿 ・ 和晋 臣赋落 花》 ) 晴皎霜花 , 晓镕 冰 羽 , 开策觉 道寒 轻 。误 闻啼鸟 , 生 意又 园林 。( 张炎《 满庭 芳 ・ 小春》 ) 此外“ 院” 西园 ” 南园” 庭 “ “ 等字样更 是常见 o j 至于 L 2 园林 中的池水 、 台楼阁 、 亭 花卉草木 等景物 的描写随处 可 见, 它们构成 了宋词 中丰 富多彩 的 园林 意象。宋 词对 园 林 意象的选择和描绘 透露 了词 人们 的 审美哲 思 , 具有 深 厚 的审美文化 内涵 , 从而构成优美而深远 的词 境。 二 宋词 中常用园林 意象解读 下面选取宋 词 中 出现频 繁 的水 ( ) 西楼 、 泉 、 植物 三 类 园林意象来解读 它们 的文 化 内涵 , 而探 析宋 代词 人 从 们 的情怀世界 , 感受宋词 的艺术美 。 1水 ( ) . 泉 的审美文化解读 。园林 景物 中 , 水是无 色、 灵 动的 , 园林 平添了无限生机 , 为 平静如镜 的水面可倒 映 园 中秀色 , 曲曲弯弯的流水可造成 园景的 曲折 不尽之感 , 涓涓 的水声 又为园景增 添 了一份 静谧 , 园林 是 离不 开水 的 。宋词 中对池 、 、 的描绘极多 , 泉 水 又极 多姿多彩 。 小雨初 晴 回晚 照。金 翠 楼 台 , 倒影 芙 蓉 沼 。( 诜 王 《 蝶恋花 》 )

五代、北宋词'庭院楼台'意象的文化诗学分析

五代、北宋词'庭院楼台'意象的文化诗学分析

Cultural and Poetic Analysis of 'Courtyard and Balcony' Imagery in the Five Dynasties and
Northern Song Dynasty's Ci
作者: 李旭
作者机构: 广东五邑大学中文系,广东,江门,529020
出版物刊名: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2-85页
主题词: 庭院楼台意象;文化诗学;女性;士大夫文人
摘要:从文化诗学的观点来看,五代、北宋词中大量存在的'庭院楼台'意象,深刻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女性的一种典型状况:她们生活在狭小封闭的世界,与真正的大自然和纷繁的社会隔离;在以男性为抒情主人公的作品中,庭院楼台意象则反映了士大夫文人拟身女子、侍君如妾的地位和人格意识上'向内转'的特有的历史内涵;联系中国诗歌史,这种情形凸现得更为清楚.。

论宋词建筑意象的表现形态与文化功能

论宋词建筑意象的表现形态与文化功能
神性 的理想 人格 的崇奉 和 内心世 界 的探 索上 ,而 同时进 入 世俗生 活 的体验 和官 能感受 的追 求 ,提 高和 丰 富生活 的质
量 和 内容 ” 。 宋 词 中 的建筑 意 象 能给 人一 种 视觉 美 。凡 是 美 的事 物 都是 以具体 的感 性 形 象 出现 的,“ 美的 享受 的 特 殊性 , 即在那 直接 性 ”/ 6 1 。建 筑 的色彩 、材 料 、结构 等
沸 。恣游人 、无 限驰 骤 ,娇 马 车如水 。竞 寻芳 选胜 ,归来 向 晚 ,起 通 衢 近 远 ,香 尘 细 细 。太 平 世 。少 年 时 、 忍把 韶光 轻 弃 。 况有 红妆 ,楚腰 越 艳 , 一 笑千 金 何 啻 。 向尊 前 、舞袖飘 雪 ,歌 响行云止 。愿长绳 、且 把飞 乌系 。任好
建筑意象 ,不仅具有丰富的表现形 态,而且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本文概括 总结 了宋词 中存在的建筑意象表现形态, 并 从 三个 方 面 进 一步 论 述 了宋 词 中建 筑 意 象 的 文化 功 能 : 1 ) 它是 宋词 审美 关 照 的感 性 载体 ; 2 ) 它 是宋 词 情 感抒 发 的
这一 点 ,在宋 词 中对 一些 木构 件 、室 内装 饰 、家具 摆设 的 描 绘 ,可 以反 映 出来 。如 晏殊 《 燕 归梁 》 :“ 双 燕 归 飞 绕
画堂 。似 留恋虹 梁 。 ”欧 阳修 《 踏莎 行 》 :“ 画梁新 燕 一双
相 关 的。 如 与 亭相 关 的有 《 遇 仙 亭 》《 长 亭 怨 慢 》《 山亭 宴 》《 亭 前柳 》《 江亭怨》《 离 亭 宴 》 等 ;与 楼 相 关 的有 《 楼 上 曲 》《 醉 亭 楼 》《 最 高 楼 》《 望 仙 楼 》《 江楼 令 》《 过 秦 楼 》《 凤 楼 春 》《 倚 西 楼 》《 翠 楼 吟 》《 金 莲绕 凤 楼 》《 新 雁 过 妆 楼 》等 ; 涉及 到 阁 、殿 、 台、 堂 、 窗、 园 、桥 的

浅论宋词中的意象

浅论宋词中的意象

浅论宋词中的意象引言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巅峰时期,其中诗歌成为了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唐宋诗歌中,特别是词和曲,有着非常独特的“意象”艺术。

它不仅是唐宋文学的表现手法之一,更是人们对美好情感的描述和表达方式。

近些年来,学者们对唐宋词歌的“意象”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它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丰富了对唐宋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旨在对唐宋词歌中“意象”的解读进行研究,探讨唐宋文学中的“意象”艺术形式以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和意义,旨在深入探讨唐宋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为后人深入了解唐宋文学和传统文化提供帮助。

“意象”概述在唐宋诗歌中,“意象”是指诗歌中用于表达情感、描绘景物和抒发对自然的赞美等所使用的具象化形象。

它以物为喻,以景为象,以感为主,是一种基于具象化现象的比喻和象征性表现方式。

“意象”是唐宋诗歌的重要表现手法,可以通过描绘情景、描写色彩、感官描写等多个方面进行表现。

它可以反映出唐宋文学的时代特色和文化气息,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与此同时,“意象”也需要读者积极的理解和解读,它也成为了唐宋诗歌中意味深长的一部分,享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和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唐宋词歌“意象”的分类唐宋词歌中的“意象”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分类,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分类方式:自然意象:包括山、水、花、树等自然物象。

唐宋词歌鲜明地表现出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性与感悟,自然意象表现出了唐宋文学中对自然景物的真实感性描写和诗人的情感体验。

动物意象:包括鸟、狗、马等动物形象,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和深刻的象征意义。

植物意象:包含花草树木等植物的形象,这是唐宋词歌中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婉约派的词人更多地将植物意象用于表达情感的深情,豪放派的词人则更多地把植物意象作为表现豪气的手法。

社会意象:包括人、事、物等社会生活中的形象。

这些意象所描述的对象多基于历史、现实生活及其上升到哲学、宗教等层次的现象,反映唐宋大众的生活、疾苦、思想等。

庭院设计:在宋词的庭院描述

庭院设计:在宋词的庭院描述

庭院设计:在宋词的庭院中花静静地开着或落着,偶尔有小鸟从庭院的上空一飞而过,但庭院很快沉人更加宁静的气氛之中。

如李之仪《千秋岁》中写道:“深秋庭院,残暑全消退。

天幕迥,云容碎。

地偏人罕到,风惨寒微带。

初睡起,翩翩戏蝶成对。

‘在这里,连残存的暑天热气都消退了,整个世界与炎热的季节隔着很远的距离,一切都归于寂静。

天幕是那样地高,云是那样地远。

深秋的庭院,没有来访的外人,显出微微的寒意。

赵令峙《小重山)楼上风和玉漏迟。

秋千庭院静,百花飞。

午窗才起暖金危;,写的是静悄悄的庭院,庭院中的秋千也是静悄悄的。

此外,朱敦儒《渔家傲}}’’客散黄昏庭院悄。

灯相照。

春寒燕子归来早”,陆游《水龙吟》“花落月明庭院。

悄无言、魂消肠断”晃端礼《踏莎行》“庭花影转,珠帘人静,依旧厌厌闷’,等等,这些词句都是从庭院的静着手来写景言情的。

没有事务的喧嚣、没有过多的交往,这使宋词中的庭院显得格外宁静。

晃端礼《踏莎行》写道: “营草栏干,榴花庭院。

悄无人语重帘卷,着意渲染的都是庭院的宁静感。

此外,晏几道《更漏子》“柳丝长,桃叶小。

深院断无人到”“人去日,燕西飞。

燕归人未归”,姜特立《菩萨蛮》“日长庭院无人到”等等,也都写的是庭院的空寂感。

因为没有人造访,庭院中的独居者常常睡意朦胧。

苏轼《菩萨蛮》写道:“柳庭风静人昼眠。

昼眠人静风庭柳’,在静静的柳庭中,人的睡眠更显出了庭院的宁静和空寂。

宋词中的庭院是那样幽静,榴花在静静地开放,秋千在静静的荡漾。

这静寂中有着平静的心,但也有着一种朦胧的期待和一丝等待的寂寞。

第三,宋词中的庭院普遍较为黯淡。

黯淡主要指的是色彩的深沉和幽暗。

如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通过“阴满中庭”的重复,加强了庭院的黯淡感。

张孝祥《踏莎行》“藕叶池塘,榕阴庭院中的庭院掩映在浓重的榕树阴影之中,因而显得深沉、幽暗。

晃端礼《踏莎行》“柳暗重门,花深小院’,中的小院在浓重的柳荫中,在深花的掩映下,显得颇为阴沉。

【美丽乡村】宋词中式庭院意境

【美丽乡村】宋词中式庭院意境

【美丽乡村】宋词中式庭院意境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和庭院艺术——庭院诗词、庭院绘画、庭院小说、庭院戏曲等,共同构成了令人魂牵梦绕的中国古代士大夫生活美学。

深深庭院,每每落笔于古人的诗词画境里,其中,又以宋词为最。

那时的词人,无论皇帝、达官贵人、平民百姓,还是僧人、风尘女子,大多居住在某一处庭院里。

因而,宋词中的庭院词占有较大篇幅。

人们把自己的心性、人生悲欢都精妙地编织进一曲曲词里供人传唱、赏味。

凭藉美妙的人生情怀和审美意趣,这些词便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的璀璨篇章,一直影响着宋朝以后的中国文学乃至日常生活。

近千年以后,我们沿着宋词,再次发现中国庭院之美。

或者说,在宋词里,我们会遇见我们真正向往的一种生活。

宋词里的庭院构成建筑理论家拉普卜特认为:“人类住宅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领域的界定。

”宋代的民居庭院就是由建筑、围墙和大门围合起来的一个空间系统,其中院落可能处于房前屋后,也可能处于住宅中心。

门门是庭院的起点,犹如戏剧的序幕和文章的开头。

作为入口,它是公共领域和私人空间分界线上的重要结点。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蒨罗裙。

——苏轼《浣溪沙》(节选)姑娘们囿于社会礼俗,不能自由地出去观看,于是纷纷拥在篱笆门边,相互推攘中把裙子都踩破了。

由此可见,门在人的心理上具有重要的暗示意义,它是内与外、私与公、行为的可与否之间的一个界定。

院落半晴天,风撼梨花树。

人醉掩金铺,闲倚秋千柱。

——周紫芝《生查子》“金铺”原指门上的铜铺首,这里指代门。

这种装有铜铺首的大门,是十分考究的住宅之门。

从词中可以看出,关掩上门的院落,为居住者提供了一个十分安全自在的心理环境。

围墙围墙可以由各种材料构成,其最原始的功能是起边界、屏障作用,但居住者随后往往将其功能扩展到了环境美化方面。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秦观《行香子》这里虽未明确出现有关围墙的材料,但由词意仍可判断其“围墙”即是通透的篱笆墙。

李煜词的‘庭院’意境

李煜词的‘庭院’意境

李煜词的‘庭院’意境作者:王丹来源:《速读·上旬》2016年第08期摘要:‘庭院’一词在李煜的词中通过深、静、空三字给我们呈现出来。

使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寂寞、惆怅的庭院,院中的帘、窗、小楼三个景物又使词人的心迹略显纸上。

它们呈现出来的意境让人幻想,在此,我们也一起去揣摩一下词人的心情。

关键词:庭院;深;静;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李煜的词一直以来都令我着迷,在庭院中的一切,那帘,那窗,那小楼在他眼中是那么的有感情。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词中的“庭院”,去感悟一下他的思想和情感。

一首《捣衣子令》:深院静,小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中“深院静,小庭空”把‘深’、空’、‘静’、三个字都体现出来了。

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深;一种“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的空;一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静。

是的,整个院子,整个庭院都有着深、空、静的气息。

在这个庭院里,远处的砧声夹着风声飘来,打破了诗人的睡梦,砧声越来越来响亮,风声越来越凄厉,让词人在这个很空的院子里更难受。

词人后来的生活大都可以用这三字来概括。

《喜迁莺》晓风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梦回芳草恩依依,天远雁声稀。

啼莺散,余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这首词是写在一个暮春早晨,词人在深院中等待舞人归来的相思之情。

其中“寂寞画堂深院”中的‘深院’一词的意境让人耐人寻味。

院外,晓月初坠,夜云淡泊,院中莺散,花落,人盼。

词人独自休床而坐,默默无语,可能是因为院太深,给人联想的空间太大,主人公从户外、户内逐渐转到朦胧的睡梦中。

词人情意绵绵的先梦回芳草尔后又留待舞人,这可能也是因为庭院太深,让他觉得天远了,地也远了。

同时,又因为院中莺声破梦,余花散乱,使原本就无法独眠的词人更加的寂寞、愁怅、孤独。

晓月坠,清晨的残月落下了,为什么,为什么舞人还没有回来,还没有回来。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艺术及其文化内涵探析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艺术及其文化内涵探析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艺术及其文化内涵探析唐诗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的代表,以其深邃的意象艺术和博大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唐诗宋词中的意象艺术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析。

一、意象艺术的概念与特点意象艺术是指通过形象化的表达手法,将抽象的思想、感情、景象等转化为可感知的形象符号,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沟通力。

在唐诗宋词中,意象艺术表现得尤为突出。

1.多样的意象表达方式唐诗宋词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手法来表达意象,例如采用象征、借代、写景等手法,创造出了大量具有生动形象的意象形象。

2.精细入微的意象描绘唐诗宋词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将意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3.意象的象征性质唐诗宋词中的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性质,它们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和文化内涵,通过这种象征性的表达,使作品更具深远的意义。

二、唐诗中的意象艺术及其文化内涵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作品所蕴含的意象艺术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了完美的呈现。

1.山水意象与中国文人精神唐代山水意象丰富多样,从峰峦叠嶂的五岳到奔腾不息的黄河,都成为了诗人们灵感的源泉。

这些山水意象不仅展现了中国壮丽的自然风光,更融入了中国文人独有的情怀和哲学智慧。

2.花鸟意象与审美情趣唐代诗人常常用花鸟意象来描绘美丽的风景和生动的生活场景。

从梅花的坚韧,到牡丹的豪放,再到鹤鸟的儒雅,每个花鸟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追求。

3.宫廷意象与贵族文化唐代宫廷意象在诗词中的运用非常广泛,以宫人、御花、金鱼等元素为代表。

这些意象不仅体现了唐代宫廷文化的繁荣与典雅,更传达了贵族阶层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

三、宋词中的意象艺术及其文化内涵宋词作为唐诗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延续了唐诗的意象艺术,并在其中加入了更多独特的文化内涵。

1.婉约意象与女性文化宋词以其婉约柔美的风格而著称,其中描绘女性的意象尤其突出。

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宋词展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独特魅力和智慧,彰显了中国传统女性文化的价值与魅力。

古代诗词作品的意象研究

古代诗词作品的意象研究

古代诗词作品的意象研究古代诗词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元曲明传,都是诗人们极具才华和智慧的结晶。

在这些诗词中,存在着许多令人难忘的意象,它们为诗词增添了生动形象和深刻内涵。

因此,对古代诗词作品中的意象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略和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一、意象的定义和分类意象是指诗词中通过对具象事物的描述、象征引用和抒情描写所产生的感性体验。

它既可以是具体的物品和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和感受。

常见的意象有自然现象、物体形象、人物形象、动物形象、色彩形象、声音形象、岁月景观等。

按照意象在诗词中的表现方式,可以将其分为直接意象和间接意象。

直接意象是指通过对客观物体形象的直接描述来表现诗词的情感、思想和意蕴。

间接意象则是以象征、比喻或隐喻的方式,通过一些具体物品或抽象概念的感官描绘来表现诗词的情感、思想和意蕴。

二、意象的作用意象是诗词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增添形象和美感。

意象是诗词中最为形象化的表现手法,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使得诗词形象生动、感性鲜活,更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想象。

2、提升诗词的文化内涵。

通过意象的丰富和深刻表现,诗词可以引发读者对于文化、哲学、社会等多方面的思考和理解,从而增强诗词的文化价值。

3、表达情感和情绪。

意象不仅有形象表述的功效,也有隐喻和抒情的功能。

通过对象征或者隐喻所表达的意义进行扩展延伸,诗人可以满足自己的情感表达,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受。

三、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古代诗词作品中的意象非常丰富,下面介绍几个比较典型的意象:1、春天的意象。

春天是文化中最为传统的象征,是希望和生机的象征,也是蓬勃和焕发的象征。

如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个意象向我们展示了离别之意,也反映诗人对自然循环的深刻领悟。

2、花的意象。

花常作为诗词中的抒情材料,一般是以装饰和伴侣的形式出现。

如唐代杜甫的《春望》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试论宋清词中“庭院意象”的演变

试论宋清词中“庭院意象”的演变

庭院已深深” 、 “ 飞花时节 , 垂杨巷陌, 东风庭院” ; 况周颐 “ 冷月闲庭院” 、 “ 闲庭院清绝却无尘土” 等等, 姿态万千。 从这些词作中如果对其“ 庭院意象” 的审美特性作深入分
析, 便可以看出其审美差异性。在陈莉《 宋词中的庭院意 象研究》 一文中, 对宋词中“ 庭院意象” 的审美特性做 了详
频率相当之高。以两宋为例, 如欧阳修就有“ 庭院深深深 几许” 、 “ 沉沉庭院莺吟弄” 、 “ 秋千别闭深庭院” 、 “ 闲庭院,
梅花落尽千千片” ; 李清照“ 萧条庭院, 又斜风细雨” 、 “ 晚风
后逻, 何计将他躲匿, 笑颤花枝 , 鞋尖露一丝。 ” 这里将庭院
的凉的身体感受写成视觉的水晶, 而不再是凄凉、 暗淡, 并
第3 3卷 第 6期
Vo 1 .3 3 No.6
许 昌学 院学报
j oUR NAL OF X UC HAN G U NI VER S I T Y
2 0 1 4年 第 6期
No .6 ,2 01 4
试论宋清词 中“ 庭 院意 象 " 的演 变
伍 令
( 西华师 范大 学 文学 院 , 四 川 南充 6 3 7 0 0 0 )
有旷志怡神, 蜉蝣尘外者; 有澄想遐观运量宇宙而游牧其
知识世界 , 使士人在所有公开和公众的场合 , 不能不 自觉
依照这种天经地义的原则说话 , 否则就有被指责为“ 离经 叛道” 的危险, 除了不公开的私人生活外。于是, 私人生活 成了人们表达真实情感的唯一空间, 成了思想逃逸的唯一
寄焉者。 ” 由此可见 , 作为私家园林 的庭院成为了文人的精
诗人情感和思想的主客统一的符号化表象。 ” 在这里, 意 象是属于符号学的一部分 , 有其特定的能指和所指。并且

“庭院”意象的性别视角与时代语境隐喻——试以宋代、清代闺情诗词作比

“庭院”意象的性别视角与时代语境隐喻——试以宋代、清代闺情诗词作比

第36卷第3期 2018年6月龙岩学院学报JOURNAL OF LONGYAN UNIVERSITYV〇1.36No.3June 2018文学•艺术“庭院”意象的性别视角与时代语境隐喻—试以宋代、清代闺情诗词作比李青青(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9)摘要:“庭院”这一审美意象在宋朝、清朝两代闺情诗词中被广泛书写,展现闺阁生活,传达闺 中情怀。

比较程垓《摸鱼儿》与王琼瑶《次韵早秋杂兴》中的“庭院”描写,发现“庭院”意象的所指 及附加色彩不仅受到作家本人经历、创作风格等的影响而产生不同,而且也受到历史文化语境的 影响,在宋、清两种不同时代背景下呈现出迥异的风格,同时也受到性别视角的影响,折射出男女 文人各自独特的文化心理与审美观照。

关键词:闺情诗词;庭院;性别视角;时代语境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629(2018)03-0120-06“庭院”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意象,屡屡出现于诗词、小说、戏曲之中,其在诗词作品中被 描写得尤为出彩。

在唐以前庭院”即已作为意象出现于诗作中,其中以魏晋南北朝最为普遍,譬如“秋 风兼夜戒,微霜凄旧院”(张载《杂诗》)、“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左思《杂诗》)、“荒庭寂以间,幽岫峭 且深”(张协《杂诗十首•其九》)。

宋代以降,伴随私家园林的蓬勃发展,“庭院”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 越来越高。

据统计,仅《全宋词》中“庭”字便出现了 1339次,“院”字出现了 1067次,与庭院相关的词约占 全宋词的5%,庭院空间在宋人生活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除宋代以外,“庭院”意象在清代诗词中亦十分 常见,并呈现出与宋代迥异的风格。

“意象是在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相互作用下,以直觉思维的形式而瞬间生成的艺术表象”[2]。

“庭院”作为审美意象被赋予了作者乃至时代的生命情感,具有实际的能指与所指,而其所指随着性别视角与时代 语境的不同而发生演变。

洞庭湖文化与文学系列之一——宋词洞庭湖意象研究

洞庭湖文化与文学系列之一——宋词洞庭湖意象研究

洞庭湖文化与文学系列之一——宋词洞庭湖意象研究袁志成1*李智美2(1湖南城市学院中文系湖南益阳413000 2隆回周旺中心小学422000)摘要:宋词洞庭湖意象渊源流长,有动态与静态的洞庭湖,有整体或复合与个别或局部的洞庭湖,往往与其他意象叠加组合在一起,共同表达词人的思情意绪。

作为一个文学符号,洞庭湖意象亦传达了宋代词人特有的文化心理。

关键词:洞庭湖;意象;宋词;文化透视在宋代词人词作中,意象纷呈,有千娇百媚的花、欣欣向荣的草、参天大树、布满星空的月夜、语意盈盈的燕子、黄鹂、令人魂牵梦绕的柳絮等,构成了词作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份,词人亦借此触景生情、感叹人生。

因为词人赋予它们独特的情感,所以得到后世词学研究者的青睐。

与此相比,拥有着潇湘神话屡次出没于宋词当中的洞庭水府意象少人关注。

洞庭湖文化源远流长,亦是浪漫主义楚辞文学的发祥地。

在宋代,诸多词人多次以洞庭湖为意象,抒写家国之思、手足之情。

洞庭湖意象在宋词中的形成可以说是洞庭湖文化对词学渗透影响的结果。

因此,本文拟从洞庭湖意象渊源入手,对宋词洞庭湖意象展开分析,从而探讨洞庭湖意象形成过程中的文化因素。

一、洞庭湖意象源远流长洞庭湖意象源远流长,洞庭湖真正以意象出现在诗词当中有着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最初出现在《庄子·天下》:“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

’”《淮南子》卷八:“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断修蛇于洞庭………。

”《庄子》与《淮南子》皆散文体,此之洞庭湖还未构成完整意义上的意象。

作为意象的存在,洞庭之名应出自于诗歌。

屈原《九歌》中《湘君》、《湘夫人》二篇写湖湘水神故事,其背景正是洞庭湖。

屈原诗歌中的洞庭湖是主人公活动之地,但从整体效果来看,洞庭湖亦仅仅作为背景而出现罢了,对于全文的诗意诗境未有任何辅助作用,更谈不上意象了。

洞庭湖作为诗歌意象出现较早,南朝诗人阴铿《渡青草湖》曰:“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

宋词中的意象美学探析

宋词中的意象美学探析

宋词中的意象美学探析宋词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文学之美不仅表现在词的语言文字上,更表现在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意象美学上。

宋词的意象美学是从词人对物象的感性认识、情感体验和表现手法所构成的,而这种美学在宋词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展示。

一、山水意象宋代是中国文学艺术中山水意象盛行的时期。

宋词也充满了山水意象,这种意象不仅表现在词人笔下的具体山水自然风光中,更体现在对山水意象的修辞和表现手法上。

如欧阳修的“春云千里满,草色万家生”中的“春云”、“草色”等意象表现出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而“千里满”、“万家生”则表现出了大自然的无穷广阔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陈亮的《渔家傲·秋思》中也有着浓重的山水意象:“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浩兮,可以容我舟”。

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大海和舟船意象,不仅表达了出航的豪迈,更抒发了舟子远离家乡的孤独,渴望回到家的思念。

二、花鸟意象花鸟意象是宋词中的常见意象之一。

词人用花与鸟来表达人情世态,常以花鸟品种的不同来抒发情感。

比如,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的花卉意象与宫廷爱情挂钩,赵嘏《青玉案·元夕》则以百花园中的花卉为背景,表达了恩爱夫妻的情感。

在宋词中,鸟儿常以夜莺或黄莺的形象出现,其歌声常被用来表达人们美好的思绪和情感。

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夜莺的歌声中寓意着词人对挚爱之人的笃定之心。

三、月色意象宋词中的月色意象也非常丰富,词人们通过月色意象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眼中的美。

比较典型的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中,借助“白日”、“青天”抒发了壮丽壮观、大气恢宏的感受,而对比的“黄河”、“万条”等则对比凸显了众生的短暂与转瞬即逝。

还有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首词中月色的意象通过对情感的表述,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转瞬即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词中的庭院意象研究
摘要
庭院意象被广泛应用于宋词中,作者通过对庭院的描写,给庭院赋予了主观上的感情,来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

庭院本身具有封闭、安静、阴暗等自然特点,将具有这些自然特点的庭院写入词作,形成庭院意象,即具备了丰富的审美内涵。

宋词中的庭院意象主要体现词人落寞、孤单的情绪体验,忧愁、惆怅的心理情感、以及凄苦、悲凉的人生感悟。

庭院意象之所以被广泛应用,主要是因为庭院的自然属性适合诗人的抒情。

同时宋朝园林艺术的辉煌发展,庭院走进词人的生活。

宋代文人士大夫仕途命运多舛,感情细腻脆弱,庭院成为了他们的情感归宿。

关键词:宋词,庭院,意象研究
The research of courtyard imagery in Song Ci
Abstract
Courtyard image is widely used in the Ci poetry, the author through to the garden, courtyard with the subjective feelings, to show the rich inner world. Garden itself has closed, the natur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quiet, dark, will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natural garden written word, image formation of the courtyard, has rich aesthetic connotation. In the courtyard of Ci poetry imagery mainly reflect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Ci lonely, lonely, sad, melancholy, psychological feelings and bitterness, the dismal life feeling. Courtyard image have been widely used, mainly because of courtyard of nature is suitable for the lyric poet. The brilliant garden art of Song dynasty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courtyard into the people’s life. The song dynasty literati political ill-fated, delicate feeling vulnerable, courtyard became their emotional end-result.
Key word:Song Ci,Courtyard,Image studies
一、绪论
宋词中带有庭院意象的作品有很多很多,如李清照《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晏殊《踏莎行》“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欧阳修《玉楼
春》“沈沈庭院莺吟弄。

”苏轼《虞美人》“深深庭院清明过,桃李初红破。

”李清照《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陆游《水龙吟》“花落月明庭院。

悄无言、魂消肠断。

”陆游《昭君怨》“昼永蝉声庭院,人倦懒摇团扇。

”柳永《临江仙》“梦觉小庭院,冷风淅淅,疏雨潇潇。

”戴复古《鹊桥仙》“新荷池沼,绿槐庭院,檐外雨声初断。

” 潘汾《丑奴儿慢/采桑子慢》“对浓绿阴中庭院,燕语莺啼。

” 姜夔《八归》“芳莲坠纷,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

”……
庭院作为词人吟咏的载体,其涵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庭院本身的作用与意义,更多地赋予了词人的所思所感,给庭院这个实实在在存在的物质上面加上了人类的主观情感,使庭院散发出韵味,或哀伤、或闲适,形成庭院意象,具有了丰富的审美意蕴。

对意象的意蕴内涵的挖掘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解读宋词,了解宋人心境。

庭院意象作为一个被广泛应运的独特意象,它的形成、内涵以及被广泛使用的原因都值得我们去探讨与研究。

宋词中意象研究已是如火如荼,但关于宋词中的庭院意象研究的,却仍少之又少。

笔者目力所及,专门研究宋词中庭院意象的论文不过两篇:陈莉的《宋词中的庭院意象及其文化蕴涵研究》与伍令的《试论宋清词中“庭院意象”的演变》。

陈文分析了宋词中庭院的特点及被广泛应用的原因,伍文综合分析了宋清词中庭院意象被不断描绘和重组的原因。

两文均只是简略的概述,研究并不深入细致。

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本细读、综合归纳,分类分析等方法更深入系统地研究宋词中庭院意象的生成、内涵及原因,挖掘庭院意象的丰富审美意蕴,为更加深入解读宋词作家作品服务。

二、庭院自身的客观属性特点
古人住所多有庭院,庭院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建筑或者场所。

不同时期的庭院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园林艺术的总体特点,不同人家的庭院体现出庭院主人的不同偏好,但庭院作为一个类型化的场所,不同的庭院在整体上有着相似的客观属性。

这些客观属性在某种程度上与词人的情感属性有相通性,这是庭院成了意象的客观前提。

(一)庭院是封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