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能力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略管理理论起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安索夫、安德鲁斯为代表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阶段;以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为代表的竞争战略理论阶段和以普拉哈拉德、哈梅尔为代表的核心能力理论阶段。[1]随着对基于RBV(Re-

source-basedperspective,基于资源观)的核心能力

研究的深入,核心能力理论的一些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这样,企业能力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分支———追求以迅速进行资源整合获得动态环境下的竞争优势的动态能力(DynamicCapabilities)理论逐渐发展了起来,并且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的一个新的研究焦点。

管理学重要的理论贡献往往是通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来呈现,对这些论文进行深入梳理是了解动态能力研究进展的最好方法。因此,本文从覆盖期刊非常全面的EBSCO外文数据库以及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中检索以动态能力为标题的论文,得到外国相关文献31篇以及中国相关文献71篇。作者对这些文献进行通读与深入研究后认为,

从1994年

Teece与Pisano首先提出动态能力的概念至今,[2]动

态能力理论经过十几年来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它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核心能力理论的研究,研究范围也从最初动态能力的概念框架、特征,逐渐延伸到指标体系以及与企业绩效的关联等。具体研究进展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阐述。

一、动态能力研究的理论视角

目前,各学者对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主要以三种理论为基础,形成了各自的动态能力观:基于战略管理理论的动态能力观、基于演化理论的动态能力观和基于组织理论的动态能力观。研究的理论基础不同,其概念与内涵也不尽相同。[3]

考虑到国内研究的滞后性,我们仅对国外相关文献的研究理论视角进行了概括。在1995-2007年发表的31篇论文中,从战略管理视角对动态能力进行研究的论文有17篇,以组织理论视角以及演化理论视角为基础进行研究的论文分别有6篇和4篇,其他观点的有4篇。从战略管理视角对动态能力进行研究仍是该领域的主流,也是管理领域学者的共识。

收稿日期:2007-12-19

基金项目: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编号:EIA070246);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编号:04JZD00018)

作者简介:崔世娟(1971—),女,山东济南人,深圳大学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战略管理方向的研究;王志球(1982—),男,湖南衡阳人,深圳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战略管理方向的研究。

企业动态能力研究综述

崔世娟1、2

,王志球1

(1.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广东深圳518060;2.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摘要:在现今超竞争的动态环境中,企业如何形成动态能力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是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焦点。从动态能力研究的理论视角看,基于战略管理理论、基于演化理论、基于组织理论形成了不同的动态能力观。对动态能力的测度,学术界从战略管理,演化理论、组织理论及其结合的视角进行了探索,但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动态能力与绩效的关系的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未进入成熟阶段。总体看,未来对于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在诸多方面应该大有可为。

关键词:动态能力;战略管理;演化理论;组织理论;竞争优势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0X(2008)02-0092-05

第25卷第2期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25No.22008年3月JournalofShenzhen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

Mar.2008

1.基于战略管理理论的观点。从定位学派的行业—结构—绩效模型,认为在行业内企业清晰的定位可以获得竞争优势,到资源观及学习学派的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强调企业资源、内部能力的重要性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战略管理理论解释竞争优势的来源经历了往复过程。在现今动态环境下,战略管理的研究重点开始转移到将企业的内部资源、核心能力与外部宏观环境、行业环境进行动态匹配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即动态能力方面。Teece(1997)在对高科技产业如半导体、软件业的研究中发现,关于企业竞争优势的三种传统战略范式:五种竞争力量模型、战略冲突、基于资源的观点均不能指导企业在快速变化的全球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因此在文章《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中,将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整合、建立以及重构企业内、外能力以便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Ability)。与以前的战略观点相比较,动态能力强调“动态”和“能力”两个方面:“动态”是指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具有不断更新自身能力的能力;“能力”是指企业在更新自身能力以满足环境变化的要求方面具有关键的作用。因此动态能力是指企业保持或改变其作为竞争优势基础的能力的能力。Teece还描述了动态能力的三大特征维度:明确的流程、资产、路径,正是这三个维度构成动态能力的战略框架。

2.基于演化理论的观点。演化经济学把企业视作是惯例的集合体,认为组织的决策规则和惯例是企业竞争力的来源,企业遵循某种发展路径从而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演化理论主要基于组织惯例的角度对动态能力进行研究。演化观的经典范式变异——

—选择——

—保留机制,使得从演化经济学角度进行动态能力的研究更加关注环境因素。[4]Zol-lo&Winter(1999)从组织演化角度详细地分析了企业的动态能力,并将其定义为“动态能力是一种集体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态能力,企业能够系统地产生和修改其经营性惯例,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5]这个定义跳出了以前用能力来定义能力的思维,从侧面引入了组织惯例这一新名词,于是,动态能力便与企业的经营行为紧密联系起来了。而且,Zol-lo&Winter通过强调学习方式来说明,动态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改造形成的。

3.基于组织理论的观点。组织理论并没有直接研究动态能力,而是从研究组织学习、知识管理这样一类与动态能力有密切相关的问题入手来研究动态能力。组织理论认为企业在个人、群体、组织层面的学习与企业创造新知识的模式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来源。组织理论与战略管理理论中的学习学派相结合,认为组织学习是揭示动态能力黑箱的有力工具。Nonaka(1994)、Nonaka&Takeuchi(1997)在关于知识研究的论文中指出,企业动态性也与其他任何组织的动态性一样,是由企业创造更多知识的能力如学习能力所驱动的。[6]Nielsen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各种知识对于企业能力的作用,并将之分成三类:特殊知识、整合性知识以及配置性知识。特殊知识和整合性知识通过配置性知识进行组合,从个人层次开始,逐步上升到集体层次、组织层次,最终形成组织的动态能力。

4.其他学者的观点。Kathleen(1998)认为,动态能力是明确的常规惯例或者流程,包括:整合资源的动态能力、重新配置资源的能力以及获取和让渡资源有关的动态能力。[7]Henderson和Clark(1990)从技术角度对动态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指出这些技术和知识在动态能力的形成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Subba和Nrarasimha(2001)在研究中借鉴了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免疫系统具有一种识别多种抗原多样性并在需要时产生相应抗体,从而使人体具有应对生物环境的能力,他们提出动态能力是产生多样化业务的知识特性;董俊武、黄江圳和陈震红(2004)认为,动态能力是指企业保持或者改变其作为竞争优势基础的能力,能力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知识的集合,能够改变能力的能力的背后是技术知识

;第2期崔世娟,王志球:企业动态能力研究综述・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