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语文名篇名句默写真题汇总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高考语文名篇名句之理解性默写题汇总之一
1.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2.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出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_____,_____”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5.《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6.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狂风停止之后云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引出下文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
7.《论语.述而》中将“君子”与“小人”的心态进行对比的两句是“_____,_____”
8.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9.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骇浪惊涛的壮丽景色。
10.《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11.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_____,_____" ,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12.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
希望能够“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
13.《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表示,生是我希望得到的,义也是我希望得到的,但“_____,_____”。
14.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15.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着皇帝临幸。
16.《左传·曹刿论战》中记载,鲁庄公十年,齐国入侵,曹刿求见国君献策,但他的乡人质疑道:“_____,_____”
17.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18.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
19.陆游在诗中称西村为“小桃源”,使人联想到《桃花源记》,其中有: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
20.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_____,_____”一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
21.《西村》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是对仗的。杜甫《登高》中也有两联是对仗的,请写出其中一联。_____,_____。
【答案】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3.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5.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6.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8.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9.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0.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1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12.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4.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15.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1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17.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18.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19.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0.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2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或“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附:提分秘籍突破生僻难写字
对于文质兼美的名篇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往往在考试中得不到分,原因就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注意同音异义词
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篇名句中大量存在,这也是命题人设置陷阱的热点。复习中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比较,既知其音,更知其义。
区分同义异形词
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篇名句中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类词对学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要留意具体环境
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要注意语句出处
很多名句经过长期流传,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大众名言”。但是,在演变流传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名句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了新的说法。这样答题时,就一定要看清句子后面的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