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角

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角
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角

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角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有人曾有感于当时中学语文课堂的现状而撰写过这样一副对联:“台上鲁迅郭沫若说书演义,座中琼瑶梁羽生谈爱说情。”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将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在课堂上独自演说的过程,教师虽是感情充沛,不免精彩,但却往往唱的是独角戏,因为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没有给学生留下多少戏份,教师始终采用的是“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去听、去看、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因此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兼“主角”,而学生则只是充当“配角”、“群众演员”,甚至只能充当“观众”或“听众”的角色,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低得可怜。这样的课堂教学哪里还会有生气和乐趣可言呢?难怪在课堂上教师讲得唇干舌燥,而学生却是天马行空想着课堂外的事情,做其他事情,甚至打瞌睡,这样的课堂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尤为重要。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不少初中生认为语文难学,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成绩仍是一般,不如理科,背背要领,做做题目,成绩突出,因而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对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

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语文。例如,在教学《爱莲说》一课前,要学生理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再转到莲为什么不是“近墨者黑”的方面来,作者仅仅是写莲吗?还有其他写莲的文章吗?这些问题,学生很感兴趣,他们会主动学习课文,搜集资料,解决有关问题。

二、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的激情激发学生情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竭力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共同探讨问题,引导学生大胆阐述并讨论他们的观点;让学生说明他们所获得结论的有效性,老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提供示范,建议和指导,并讨论进行评价。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体验、感受及创造。如学习《敬业与乐业》就该先从“业”的含义入手,导入课文,然后让学生感受品味课文,了解敬业与乐业之必要,以及乐业是敬业的更高层次,说出对课文中精彩语句的理解和体会。学生积极发现问题、设疑、质疑,在阅读品味之中互相讨论,充分发挥自己的看法见解,在讨论中得到结论,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品出文章的韵味。有些学生独到的见解得到大家的掌声和鼓励,精彩的表述赢得赞许的微笑和目光,整个课堂教学在轻松民主的气氛中进行,学生从未知到已知,从自主探究学习中获得新知。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积极为学生提供活动的空间,学生从中获得信心,受到了教育。

三、论论交流,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有所收获,就会产生喜悦,如在这时再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自主学习成果的机会,将会更好地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展示机会的最好途径就是让学生与老师和其他学习共同讨论交流。共同探讨新方法,交流学习体会和学习材料,互相帮助。在指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时,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主动性,让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情,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收获自主学习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更乐于自主学习,更善于自主学习。

四、要把时间还给学生

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总是担心不多讲学生就不明白、考试不会做,一节课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喋喋不休地讲,学生很少有时间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自主探究学习更是无从说起,探索精神、个性根本得不到培养和发展。其实初中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社会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完全有能力进行一些探究性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学会把时间还给学生,要精讲,讲该讲、必讲的内容,把剩下的时间都还给学生,去指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让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讨论、多动笔、多说话。只有动起来了,学生才会学得有趣,才会有成就感,越学越有味,越学越想学了。这就要求教师认真

备好课,明确哪些内容该讲,哪些内容不该讲,大胆取舍。如《故乡的榕树》,文章内容较容易理解,学生自己阅读一般能明白,对文章的情感也能感受得到,教师在教学中大可不必逐层逐段分析,要把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多读多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达到一种自我的情感体验,从而升华自我的情感。如教一些诗歌时,教师也不应将它分析得支离破碎,应给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诵读、品味、探究。还有文言文教学,也不应该全都是逐句串讲。应把时间多留给学生找难点,总结规律,让他们在不断探索中学会阅读。

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事半功倍。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保持下去,关键在于让他们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首先,教师作为引导者,课前要指导学生自主预习。教师可围绕学习目标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查资料,然后要求学生列出回答问题的发言提纲。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让学生展示自己查找资料的结果,共享资源,但要防止学生养成过分依赖的习惯。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质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