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期末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立法目的是: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
2、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①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②指导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强化环境管理;
③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④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3、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①具有法律强制性;②纳入基本建设程序;③评价对象偏重于工程项目建设;
④分类管理;⑤评价资格实行审核认定制。
4、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实行定期登记制度。
登记有效期为3年,有效期满前应按有关规定办理再次登记。
5、自1986年起,中国建立了评价单位的资格审查制度,评价资格经审核认定后,发给环境影响评价证书。
评价证书限额发放,分为甲乙两级。
(甲由国家环保总局发放,全国有效;乙由省市环保局发放,仅限本省本市)
6、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分级
甲级——4名高级和6名中级技术职称的专职人员,且最少有6名专职技术人员具有3年以上从业经验。
乙级——至少配备6名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专职人员,
评价工作范围包括:评价的环境影响要素(10种)和行业类别(18个)两部分。
7、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开始实施
8、环境标准的概念:环境标准是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地方优于国家;
第二章
1、环境影响评价程序遵循的原则(简答):①目的性原则;②整体性原则;③相关性原则④主导性原则;⑤等衡性原则;⑥动态性原则⑦随机性原则;⑧社会经济性原则;⑨公众参与原则
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国家对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实行资格审查制度。
3、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共分三个阶段:准备阶段、正式工作阶段、报告书编制阶段
4、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应在开展评价(换评)工作之前编制;
5、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①搜集资料法;②现场调查法;③遥感法
6、环境预测(名词解释):在对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推测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的状况。
7、(填空)建设目标的环境影响分为三个阶段(建设阶段、生产运营阶段、服务期满或退役阶段)和两个时期(冬、夏两季或丰、枯水期)生产运行阶段可分为运行初期和运行中后期。
8、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点(可简答):(1)总论:(2)建设项目概况(3)环境现状(背景)调查(4)污染源调查与评价(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6)环保措施的可行性分析及建议(7)环境影响经济损益简要分析(8)结论及建议(9)附件、附图及参考文献
9、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审批部门应当自收到环境影响报告书之日起60日内,收到环境影响报告表之目起30日内,收到环境影响登记表之日起15日内,分别作出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10、《环境保护法》第26条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三章
1、(简答)环境影响程度识别:工程建设项目对环境因子的影响程度可用等级划分来反映,按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两类分别划级。
(1)不利影响:常用负号表示,按环境敏感度划分。
例如可划分极端不利、非常不利、中度不利、轻度不利、微弱不利等5个等级。
(2)有利影响:一般用正号表示,按对环境与生态产生的良性循环,提高的环境质量,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程度而定等级。
例如亦可分5级,即微弱有利、轻度有利、中等有利、大有利、特有利。
第四章
1、水体污染:水的感官性状、物理化学性质、水生物组成、底部沉积物的数量和组分等发生恶化,破坏水体原有功能的现象。
按排放形式可将水体污染源分为:点污染源和非点污染源(非点又称面源);按排放方式分:点源、面源(面,线或分散点);按污染物性质分:持久性污染物:如重金属、非持久性污染物:如一般有机物
水体酸碱度:以pH为表征、热效应:造成受纳水体的水温变化;
点污染源排放的废水量和污染物可以从管道或沟渠中直接量测流量和采样分析组分浓度确定,在经费和其他条件有限制时,常采用排污指标(例如排放系数)推算的方法。
非点污染源:又称面源,是指分散或均匀地通过岸线进入水体的废水和自然降水通过沟渠进入水体的废水。
城市非点污染源负荷来源:城市雨水下水道及合流制下水道的溢流。
2、水体自净:水体在其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受纳的污染物浓度不断降低,逐渐恢复原有水质的过程。
包括三种:①物理自净②化学自净③生物自净
3、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方法主要是稀释接种法;
4、生物降解的两个阶段:①碳化阶段:主要是不含氮有机物的氧化,部分含氮有机物的氨化后生成不含氮有机物的继续氧化,7~8天,产物为水和CO2;②氨氮硝化阶段:含氮化合物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由氨氮氧化为硝酸盐的过程;
5、饱和溶解氧浓度:ρ(DO s)=468/(31.6+T);式中T为水温。
6、完全混合模型,混合后的污染物浓度
式中:Q—河流的流量,m3/s;
ρ1—排污口上游河流中污染物浓度,
q—排入河流的废水流量,m3/s;ρ2—废水中的污染物浓度,mg/L。
(5、6为案例分析用)
7、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
污水排放量Q(m3/d)按大小划分为五个等级:
①Q≥20,000;②20,000>Q≥10,000;③10,000>Q≥5,000;
④5,000>Q≥1,000;
⑤1,000>Q≥200
★★★(重点判断污水)注意:污水排放量中不包括间接冷却水、循环水以及其它含污染物极少的清净下水的排放
量,但包括含热量大的冷却水的排放量。
8、评价等级的划分:根据拟建项目排放的废水量、废水组分复杂程度、废水中污染物迁移、转化和衰减变化特点
以及受纳水体规模和类别,将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分为三级。
不同级别的评价工作要求不同,一级评价项目要求最
高,二级次之,三级较低。
9、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按污水中拟预测的污染物类型以及某类污染物中水质参数的多少划分
为复杂、中等和简单三类。
①复杂:污染物类型数≥3,或者只含有两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
②中等:污染物类型数=2,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或者只含有一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
的水质参数数目≥7;
③简单: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测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
地面水域的规模河流与河口,按建设项目排污口附近河段的多年平均流量或平水期平均流量划分为
①河:≥150m3/s;②中河:15~150m3/s;③小河:<15m3/s。
10、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点的确定:为了全面反映拟建项目对该范围内地表水环境影响,一般选以下地点为预测点。
①已确定的敏感点;②环境现状监测点,以利于进行对照;
③水文条件和水质突变处的上、下游,水源地,重要水工建筑物及水文站附近;
④在河流混合过程段选择几个代表性断面;⑤排污口下游可能出现超标的点位附近。
11、消除和减轻负面影响的对策:(本题可适当简答)
(1)一般原则:对环保措施的建议一般包括污染消减措施和环境管理措施两部分。
①消减措施的建议应尽量做到具体、可行,以便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工程设计起指导作用。
对消减措施应主要评述其环境效益(应说明排放物的达标情况),也可以做些简单的技术经济分析。
②环境管理措施建议中包括环境监测(含监测点、监测项目和监测次数)的建议、水土保持措施的建议、防止泄漏等事故发生的措施的建议、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的建议等。
(2)常用消减措施
①对拟建项目实施清洁生产、预防污染和生态破坏是最根本的措施;其次是就项目内部和受纳水体的污染控制方案的改进提出有效的建议。
②推行节约用水和废水再用,减少新鲜水用量;结合项目特点,对排放的废水采用适宜的处理措施。
③在项目建设期因清理场地和基坑开挖、堆土造成的裸土层应就地建雨水拦蓄池和种植速生植被,减少沉积物进入地表水体。
④施用农用化学品的项目,可通过安排好化学晶施用时间、施用率、施用范围和流失到水体酌途径等方面想办法,将土壤侵蚀和进入水体的化学品减至最少。
⑤应采取生物、化学、管理、文化和机械手段一体的综合方法。
⑥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利用人工湿地控制非点源污染(包括营养物、农药和沉积物污染等)。
人工湿地必须精心设计,污染负荷与处理能力应匹配。
⑦在地表水污染负荷总量控制的流域,通过排污交易保持排污总量不增长。
(3)提出拟建项目建设和投入运行后的环境监测的规划方案与管理措施。
第五章
1、湍流:大气的上下、左右摆动的无规则运动;分为:机械湍流:机械或动力作用、热力湍流:热力因素
2、大气稳定度是:是表示气团是佛易于发生垂直运动的判据。
用气温的垂直递减率γ与干绝热递减率γd 来判定是否稳定:稳定γ﹤ γd 中性 γ= γd 不稳定γ﹥ γd
3、高斯模式的四点假设:(1)污染物在空间中呈正态分布(高斯分布);(2)在整个空间中风速是均匀的、稳定的;
(3)源强是连续均匀的;(4)在扩散过程中污染物质量是守恒的。
连续点源高斯模式 :当有风时(u 10≥1.5m/s)
c (x,y,z) ——下风向某点(x,y,z )处的空气污染物浓度,mg/m 3;
x ——下风向距离,m ;y ——横风向距离,m ;z ——距地面高度,m ;
Q ——气载污染物源强,即释放率,mg/s ;
u ——排气筒出口处的平均风速,m/s ;
σy 、σz ——分别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扩散参数;
H e ——有效排放高度,m 。
4、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布点布设方法:①网格布店;②同心圆多方位布点法;③扇形布点法
④配对布点法;⑤功能分区布点法 大气监测点设置数量:一级评价,不应少于10个;二级评价不应少于6个;
5、 P i 的定义为: P i = C i /C 0i ×100%
式中:P i ——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 i ——用估算模式计算的第i 个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mg/m 3;
C 0i ——第i 类污染物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 3
C oi 一般选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其修改单中1h 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
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 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
D 10% —在通过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结果中,找出污染物地面浓度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0%Coi 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
6、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级别 222
222()()(,,)exp(){exp )exp )}2222e e y z y z z z H z H Q y C x y z u πσσσσσ⎡⎤⎡⎤-+=⋅-⋅-+-⎢⎥⎢⎥⎣⎦⎣⎦
评价范围的直径和边长不应小于5km(主要考虑环境监测和敏感点的调查)
第六章
1、通用土壤侵蚀方程:A=R·K·L·S·P·C
式中,A 为年平均土壤侵蚀量 (t/hm2);R 为降水侵蚀力指标;K 为土壤侵蚀性因子;L为坡长 S 为坡度;P 为水土保护措施因子;C 为各耕种管理因素。
2、土壤污染定义: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者无意地将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退化:土壤沙化、盐渍化、沼泽化和土壤侵蚀等引起的土壤肥力下降的现象。
土壤破坏:土壤资源的损失,即被非农、林、牧长期占用,或土壤极端退化而失去土壤肥力的现象。
3、(简答)防治土壤污染、退化、破坏的对策与措施:①加强土壤资源法制管理②加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
③加强土壤环境的监测和管理④加强土壤保护的科学技术研究
4、土壤质量分类: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土壤环境质量划分为三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保持自然背景水平。
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溶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除外)。
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5、土壤污染类型:①有机物污染②无机物污染③土壤生物污染④土壤放射性物质的污染
6、土壤自净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7、土壤环境影响按影响结果划分:①土壤污染性;②土壤退化、破坏型。
第七章
1、等效连续A声级:将某一段时间内连续暴露的不同A声级的变化,用能量平均的方法以A声级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
这种声级称为等效连续A声级,简称等效声级,用L eq表示,单位为dB(A)。
2、昼夜等效声级:噪声在夜间对人的影响更大。
考虑到这一现实,将夜间噪声增加10dB,然后用能量平均的方法计算24小时A声级的平均值,用L dn表示,单位为dB(A)。
3、噪声衰减的影响因素:噪声从声源传播到受声点,受到传播距离、空气吸收、阻挡物的反射与屏障等影响。
4、(看看)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为三级
⑴一级评价:①受噪声影响的范围内有适用于GB3096规定的0类声环境功能区,以及对噪声有限制的保护区等噪
声敏感目标;
②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5dB(A)以上(不含5dB(A) )
③受影响人口显著增多的情况。
⑵二级评价:①其所在功能区属于适用于GB3096规定的1类、2类标准的地区;
②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3dB(A) ~5dB(A)(含5dB(A))
③受噪声影响人口增加较多的情况。
⑶三级评价:①处在适用GB3096规定的3类、4类区;
②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在3dB(A)以下(不含3dB(A) )且受影响人口
变化不大的情况。
注:在确定评价工作等级时,如建设项目符合两个以上级别的划分原则,按较高级别的评价等级评价。
5、固定声源为主的建设项目一般项目边界向外200m的评价范围可满足一级评价的要求;
6、机场噪声环境影响预测: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L
WECPN =L
EPNL
+10lg(N
1
+3N
2
+10N
3
)-39.4
N1:(07:00-19:00)白天通过该点的飞行架次
N2:(19:00-22:00)傍晚通过该点的飞行架次
N3:(22:00-07:00)夜间通过该点的飞行架次
L EPNL:单架飞机对预测点引起的有效感觉噪声级
机场评价项目
(1)评价范围可根据飞行量计算到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LWECPN为70dB的区域;
(2)一般主要航迹下离跑道两端各6~12km,侧向1~2km内的评价范围可满足一级评价要求;
(3)二、三级评价范围可根据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及敏感目标等实际情况适当缩小;
(4) 评价范围内所有的环境敏感目标都应作为预测点。
7噪声防治对策:①从声源上降低噪声(1)改进机械设计(2)改革工艺和操作方法以降低噪声(3)维持设备处于良好
的运转状态②在噪声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⑴采用“闹静分开”和“合理布局”的设计原则,使高噪声设备尽可能远离噪声敏感区。
⑵利用自然地形物降低噪声。
⑶合理布局噪声敏感区中的建筑物功能和合理调整建筑物平面布局,即把非噪声敏感建筑或非噪声敏感房间靠近或朝向噪声源。
⑷采取声学控制措施,以振动、摩擦、撞击等引发的机械噪声,一般采用减振、隔声措施,一般材料隔声效果可达15~40dB。
③从受声敏感目标自身降低噪声。
第八章
1、(以前说的,看看)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区域发展规划为依据,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据此制定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规划或方案,同时也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的过程。
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类型:流域开发、开发区建设、城市新区建设、旧区改建等四种类型。
通常情况下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发生在区域开发规划纲要编制之后和区域开发规划方案编制之前。
3、(以前说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目的意义:①宏观论证区域开发的选址、规模、性质的可行性,避免决策失误,
减少区域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破坏。
②为区域开发合理布局,筛选入区项目提供决策依据。
③了解区域环境状况和区域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助于制定区域环境污染总量控制计划和建立区域环境管理体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④为入区项目提供审批依据和开展单项工程环评的基础,使单项工程环评更具科学性、指导性,缩短单项工程环评周期
4、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类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情况下,某一环境单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
5、(以前画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指在某一区域环境范围内,为了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计算或核定区域内主要污染物的环境最大允许负荷(近似于环境容量),并以此对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合理规划和分配,最终确定区域内各污染源允许的污染物排放量。
6、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分类:容量总量控制、指令性总量控制;(后者相比大些)
7、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
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限值,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不论在规模、强度,还是速度上超过了这个限值以后,环境结构和状态就将发生不利于人类进一步生存发展的变化。
8、生态环境敏感区分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科学研究基地;
10、生态环评中的敏感保护目标:
⑴法规确定的保护目标
⑵具有生态学意义的保护目标:主要有具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如湿地、红树林、天然森林等生物多样性较高或具区域代表性的生态系统)、重要保护生物及其生境(如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动植物及其生境)、重要渔场及产卵场等。
⑶具有美学意义的保护目标:如风景名胜区
⑷具有科学文化意义的保护目标:如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
⑸具有经济价值的保护目标:如基本农田保护区
⑹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具有社会安全意义的保护目标:如水土保持重点区、泥石流区
⑺生态脆弱区:如沙尘暴源区等处于剧烈退化中的生态系统
⑻人类建立的各种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义的对象:如动物园、植物园、生态示范区
⑼环境质量急剧退化或环境质量已达不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地域、水域
⑽人类社会特别关注的保护对象:如学校、医院、居民集中区等
第九章
1、富营养化发生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
(1)总磷、总氮等营养盐相对比较充足;
(2)缓慢的水流流态(以流速、水深为要素的水流结构)
(3)适宜的温度条件。
2、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可适当简答)
(1)保护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①地域连续性②物种多样性③生物组成的协调性④环境条件匹配性;
(2)保持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
(3)以生物多样性为保护核心:①避免物种濒危和灭绝②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③防止生境损失和干扰
④保持生态系统的自然性;⑤可持续利用生态资源
(4)关注特殊性问题,注意解决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
(5)解决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3、自然保护方针是:全面规划、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永续利用;
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方针是: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
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亦采取: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
4、划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原则和依据是生态因子之间互相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的范围主要根据评价区域与周边环境的生态完整性确定。
划分为三级:对于1、2、3级评价项目,要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的方向为扩展距离,1、2、3级评价项目的评价范围,一般分别不能小于8~30km,2~8km和l~2km。
5实施减缓措施的途径:从生态环境的特点及其保护要求考虑,主要采取的保护途径有:保护、恢复、补偿和建设6、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分析需注意的问题有:
(1)持生态整体性观念,切忌割裂整体性作“点”或“片段”分析。
(2)持生态系统为开放性系统观,切忌把自然保护区当作封闭系统分析影响。
(3)持生态系统为地域差异性系统观,切忌以一般的普遍规律推断特殊地域的特殊性。
(4)持生态系统为动态变化的系统观,切忌用一成不变的观念和过时资料为依据作主观推断。
课件题目
1、(第二章不一定考)确定环境影响预测的范围和内容取决于(ABCD)。
A 评级等级
B 项目大小 C工程特点 D环境特性
2、在进行环境影响预测过程中,考虑到环境对影响的衰减能力,应考虑哪几个时段(BD)。
A 影响的衰减能力最强的时段B影响的衰减能力最弱的时段
C 环境对污染的净化最强的时段
D 影响的衰减能力一般的时段。
3、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中不包括的工作环节是(CE)
A 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
B 筛选重点评价项目
C 审查环境影响报告书
D 环境现状调查
E 评价项目的经济可行性
4、 划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时需考虑的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包括(ABCD)
A 工程性质
B 工程规模
C 能源及资源的使用量及类型
D 污染物排放特点
5、 环境影响评价中确定现状调查的范围和应调查的有关参数主要考虑以下因素(ABD)
A 所在地环境特点
B 评价等级
C 项目投资性质
D 项目性质
E 环境标准的要求
6、(补充第四章):判据的档次划分
(1)污水排放量:>20000m 3/d 、10000~20000m 3/d 、5000~10000m 3/d 、1000~5000m 3/d 、200~1000m 3/d 五个档次;
(2)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A =污染物类型数,B =需预测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
复杂:A =3,或A =2 且 B ≥ 10
中等:A =2 且 B < 10,或A =1且B ≥ 7
简单:A =1 且 B < 7
(3)受纳水体规模 (水深< 10m 与≥10m )
大:多年平均流量≥150m 3/s 的河流、水面≥ 50km 2(水深<10m )或 水面≥ 25km 2(水深≥10m )的湖(水库);
中:多年平均流量15~150m 3/s 的河流、水面5~50km 2(水深<10m )或 水面2.5~25km 2(水深≥10m )的湖(水库);
小:多年平均流量<15m 3/s 的河流、水面<5km 2(水深<10m )或 水面< 2.5km 2(水深≥10m )的湖(水库)。
6、 (第四章例题)某一热电站位于某一工业园区,厂区西隔一道路与河流A (Ⅲ类水体,多年平均流量16.6m 3/s )
相邻,北接河流B (主要功能为灌溉),东西两面为规划工业用地。
热电站设计规模为130t/h 锅炉2台、25MW 汽轮发电机组1台,采用循环流化床锅炉,汽轮机组为抽气凝气式。
厂区采用直流供水系统,取水自西侧河流
A (河流
B 为备用水源),排水入西侧河流A ;直流循环水(温排水)排放量约5930m 3/d ,经预测,温排水造成
河流A 周平均温升为2.2℃;一般废水排放量为449t/d ,COD Cr 210mg/L ,处理达标后由厂内总排口排入西侧河流A 。
试判断该项目地面水环境评价等级。
解:1.该项目污水排放量为5930+449=6379m 3/d ;
2.污染物类型数=2,需预测浓度的水质参数数=2,则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为中等;
3. 纳污河流年平均流量16.6m3/s ,河流规模为中河;
4.水质要求为Ⅲ类。
因此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
7、某一河段,河水流量Q h =6.0m 3/s ,河流BOD 5浓度C h =6.16mg/L ,河面宽B =50.0m ,平均水深h =1.2m ,河水平均
流速u x =0.1m/s ,水力坡度I=0.9 ‰。
河流某一断面处有一岸边污水排放口稳定地向河流排放污水,其污水流量Q p =19440m3/d ,污染物BOD 5浓度C p =81.4mg/L ,河流的BOD 衰减系数k 1=0.3/d ,试计算混合过程段(污染带)长度。
如果忽略污染物质在该段内的弥散和沿程河流水量的变化,在距完全混合断面10km 的下游某断面处,污水中的BOD 5浓度是多少?
解:(1)计算混合过程段长度
(2)计算下游10km 处 BOD 浓度
8、一条河流可简化为一维均匀的流态。
设初始断面的苯酚浓度40μg/L ,纵向扩散系数E x =2.5m 2/s ,衰减系数k =0.2d -1,河流断面平均流速u x =0.6m/s 。
试求以下三种条件下在下游1000m 处的苯酚浓度:
⑴一般的解析解;⑵忽视弥散作用时的解;⑶当不考虑污染物衰减(即k =0)时的解。
⑴ 般的解析解: m gHI B H Bu a B l 2462109.02.18.9)500065.02.1058.0(1.050504.0)0065.0058.0()6.04.0(3
=⨯⨯⨯⨯+⨯⨯⨯⨯=+-=-L mg Q Q Q C Q C C h p h h p p /88.80
.686400/
194400.616.686400/194404.810=+⨯+⨯=++=L mg C /27.61.086400100003.0exp 88.8=⎥⎦⎤⎢⎣⎡⨯⨯-=0exp 12x x u x C C E ⎡⎤⎛=-⎢⎥ ⎢⎥⎝⎣⎦L mg /04.06.0864005.22.04115.2210006.0exp 04.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