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诗归纳

合集下载

十大著名咏史怀古诗鉴赏

十大著名咏史怀古诗鉴赏

十大著名咏史怀古诗鉴赏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优秀的文言文咏史怀古诗,这些诗歌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于古代历史事件和传说中人物的崇敬,还有着丰富的文学意蕴。

在众多文言文咏史怀古诗中,以下是十大著名咏史怀古诗的简介和鉴赏:一、《苏武牧羊》《苏武牧羊》是司马迁所作,描写了苏武出虞后在紫荆谷牧养羊群的场景。

诗歌中苏武的形象,既有神武、国家大臣的强大的气魄,又有游牧民族的诗人和隐士的柔情。

整首诗把人物心境状态与自然风景融为一体,表现出诗人心中对苏武君之崇敬和赞美。

二、《东皇太一指璧》《东皇太一指璧》是屈原所作,记述了太一帝王在游历河洛时,发现一块璧时的故事,后被台汉五帝立为一位伟大的帝王。

这首诗把太一帝王的风采和他对天地万物的慈悲和统治能力融合在一起,表现出臣下敬仰君王这种贵族礼仪。

三、《搜神记》《搜神记》是苏轼所作,记述了吴传英搜神的故事。

这首诗的语言豪放,表达出吴传英精神的顽强和思想的灵活,以及他对神话中人物的敬畏。

四、《凤求凰》《凤求凰》是李白所作,讲述了凤凰降临的故事。

诗中的风格朴实、意象深远,表达了李白对凤凰灵动和传奇色彩的崇敬和惊叹。

五、《听蜀僧琴》《听蜀僧琴》是柳宗元所作,写了一个蜀僧老人在南山边吹奏琴和唱歌的场景。

诗中蜀僧把时代变迁和苦难变为乐趣,表达了对自由、对变迁的崇拜。

六、《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是李白所作,记述了去东京游览的故事。

这首诗除了表达诗人对古建筑美景的崇敬外,还把李白自身的多情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七、《南乡子》《南乡子》是杜牧所作,描写了南乡子对家乡离别的伤感。

诗中融入了杜牧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怀仁,表达了古人追求梦想的热情和追求理想的意志。

八、《登郊》《登郊》是白居易所作,描述了登上郊外高山的故事。

这首诗以白居易的个人感受为主,把自然和社会的层次,以及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得形象而真实。

九、《落花》《落花》是杜甫所作,描述了郊外落花的场景。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政治局势和社会现实的观察。

咏史怀古诗知识点归纳.ppt

咏史怀古诗知识点归纳.ppt

3、常用的表现手法
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以物的无情 长久反衬人的悲情 短暂 ③今昔对比 ④虚实相生 ⑤用典 借古抒怀 借古讽今
⑥直抒胸臆
咏史怀古诗知识点归纳
• • • • •
吴兴杂诗 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 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 不深不浅种荷花。
1、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历史人物和典故
何地 之情
咏史是为了抒怀: 对史实的看法 对自身的感慨 对社会现象的感叹
①缅怀前贤表达敬仰 ②追慕前贤建功立业 怀才不遇 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的悲怆 其他相关感慨 借古抒怀 ③借古讽今感慨国运衰微 ④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⑤物是人非、人世沧桑,昔盛今衰的感慨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词)鉴赏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词)鉴赏

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与事?
从西晋灭吴角度:警告重新抬头的割 据势力,不要违背历史潮流。
从东吴覆灭角度:提醒骄奢腐败的唐 王朝要吸取教训。“兴废由人事,山 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
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主旨? 借古讽今 寓情于景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拓展阅读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怀人伤己 分

怀古伤今
怀 人 伤 己
对比失落型
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自己 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 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 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 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注意: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
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
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 骊山风景秀丽,相传周幽王在此建骊宫,秦始皇 时改为“骊山汤”,汉武帝时扩建为离宫,唐太 宗营建宫殿取名“汤泉宫”,唐玄宗再次扩建取 名华清宫,因以温泉为特征,又称华清池。
• 新亭对泣: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 藉卉(同“借”凭借、依靠;卉,花草的总称) 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 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 “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乌衣巷:东晋高门大族的居住区。 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 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鼎盛时代的 朱雀桥上衣冠往来车水马龙繁华一时。 王谢:东晋的开国元勋王导、谢安。
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刘禹锡咏史怀
刘备

咏史怀古诗的艺术手法归纳

咏史怀古诗的艺术手法归纳

咏史怀古诗艺术手法:1.对比因为我们的汉语易于整齐、古代的诗歌形式追求整齐、我们的审美习惯、思维习惯都自觉不自觉地趋向整齐,于是习惯于事物两两出现,对比这种思维和方法就特别的常见。

在诗歌中,对比也相当普遍。

在怀古诗中,最常用今昔对比。

这大概是因为人的心理活动更常用一种基本方式——联想,相关联想、相似联想、因果联想、对比联想等。

古迹多是残砖断瓦、余柳遗桥,一派寂寞荒凉景象。

今昔对比就很明显,很强烈。

于是,怀古诗就自然而然地采用对比,尤其是今昔对比,即虚实对比的手法,它可以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结构更紧凑。

提问方式:一般提问: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内容与主题、手法等方面的对比;或与学过的课文诗句做对比。

变式提问: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答题步骤:1、找出相关的比较点2、对原诗中具体语句分别进行分析,分条做答。

如不同诗人同题材比较:汴河曲[唐]李益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唐]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⑴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⑵这两首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说明。

参考答案:(1)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

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2)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

(意思对即可。

)如对两首诗艺术手法的比较: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环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而今惟有鹧鹄飞。

石头城刘禹锡山围古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相同点: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反跌手法,把历史上得意君王的一场春梦,与现实显示出这一梦境的残破景象——为辉煌历史哀鸣的翻飞“鹧鹄”和为辉煌历史见证的“旧时”月亮,各自形成对比,共同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悲凉感;《越中览古》以“而今惟有”反跌一笔,振起全篇。

咏史怀古诗总结

咏史怀古诗总结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 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 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 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 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 世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衰的 感慨。 2、比喻。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为 非作歹;忧贤明的人不得重用,忧 国忧君。

1、登高游览,发昔盛今衰、时空流转、世事无常
怀古诗主题:
之叹——伤世

2、怀古伤己 ,抒志士壮志难酬之幽思
——伤己

3、托古讽今、曲意讽谏, 起忧愤讽喻之劝
——伤今(伤时)
这是常见的几种主题,当然也有评论古人、描
写战场、抒写个人见解。
乌衣巷
刘禹锡
石头城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越中览古
李白
评价本诗的思 想情感和艺术手法。 这首诗着重 渲染越宫昔日的 繁华,结句聚焦 在今日荒凉的遗 址,以强烈的对 比表达了昔胜今 衰的感慨,
越王勾践破吴归, 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贾生
李商隐
作者借贾生的历史故事生 发议论,其真正意图是什么?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咏史怀古诗
所谓咏史诗,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有所感慨而创作的诗歌;所谓 怀古诗,则是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 追念往事,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杜甫 咏史怀古 诗

杜甫 咏史怀古 诗

杜甫 咏史怀古 诗1.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2. 《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首诗赞扬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

头两句诗对他的丰功伟业作了高度概括,后两句诗对他的军事才能进行了赞扬。

全诗运用了对仗工整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3.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首诗通过对王昭君出塞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昭君的赞美之情。

全诗以“怨恨”为主题,既写出了昭君的怨恨,也写出了诗人的怨恨。

4.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和钦佩之情。

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诸葛亮与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等贤臣进行对比,突显了诸葛亮的卓越才能和崇高品质。

5.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此诗抚今思昔,感慨万千。

前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着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之情;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全诗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

初中学的咏史怀古诗

初中学的咏史怀古诗

初中学的咏史怀古诗在初中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咏史怀古是众多古诗题材的一种,那么我初中学过的咏史怀古诗有哪一些?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学的咏史怀古诗,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初中学的咏史怀古诗(一)赤壁唐代: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初中学的咏史怀古诗(二)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译文城的东、南、西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的群山,它那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北面的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

那声音仿佛在叹惜,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

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还是过去那轮月亮。

见证历史过后,在夜深人静之际,又心恋恋地爬过凹凸的城墙,小心翼翼来窥探着什么。

初中学的咏史怀古诗(三)山坡羊·潼关怀古元代: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赏析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

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张养浩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

这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怀古诗总结

怀古诗总结

咏史怀古诗知识总结一咏史怀古诗简介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二典型咏史怀古地点典型咏史怀古地点:1、金陵:石头城、台城、六朝旧事、后唐遗事、乌衣巷、朱雀桥、西塞山历史名城南京在漫长的岁月中曾经有过很多名称,其中最响亮的名字莫过于“金陵”了。

时至今日,金陵仍是南京最雅致的别称。

南京早在我国唐宋以前就称“六朝古都”。

所谓“六朝”是指:(1)三国吴。

孙权称王,定都建业(今南京)。

(2)东晋。

公元317年,逃亡江南的西晋皇族司马睿被拥戴在建康(今南京当皇帝建立东晋政权。

(3)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均定都建康(今南京)。

故南京史称“六朝古都”。

至于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应天(今南京)、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等都不算在此六朝之中。

①石头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置金陵邑于此,筑城石头山。

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孙权改秣陵为建业,在金陵邑故址石头山上修筑石头城,内设石头仓、石头库,以存储军械、粮食等物资。

石头城南建烽火台,为军事重镇。

东晋义熙年间,以砖筑城,建"入汉楼",仍为军事重镇。

唐末再修石头城,依山筑城,因江为池,形势险要,古有"石城虎踞"之称。

明洪武十九年(1386)筑南京古城将其围在城内,今城垣尚存,烽火台、征虏亭遗迹尚可寻。

唐代以后江水日渐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后,石头城便开始废弃,故中唐诗人刘禹锡作《石头城》一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人笔下的石头城,已是一座荒芜寂寞的“空城”了。

②台城,古城名,本来是三国时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时改建,遂成为南朝台省和宫殿所在地,所以叫台城。

咏史怀古诗知识总结

咏史怀古诗知识总结

04
咏史怀古诗的创作技巧与方法
引用典故与借鉴前人
借助历史典故
咏史怀古诗常引用历史典故或前人诗句, 以表达作者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感慨、怀 念或评价。
VS
借鉴前人技巧
一些咏史怀古诗还通过对前人诗歌、文笔 技巧的学习和借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 格和表达方式。
运用修辞与表现情感
运用修辞手法
咏史怀古诗中常常运用对比、象征、用典、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审美享受
咏史怀古诗作为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审 美价值。在赏析过程中,读者可以感受到 作者运用语言的巧妙、意象的优美、韵律 的和谐等,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THANK YOU.
02
咏史怀古诗的主题与内容
怀古伤今与感慨往事
怀古伤今
诗人通过咏史抒发对当前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忧虑,表达对过 去的怀念和感伤。
感慨往事
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评价,抒发对自己人生的感慨 和对过去的追忆。
借古讽今与批判现实
借古讽今
诗人通过咏史抒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借古喻今,表达对社会现象的 关注和警示。
06
咏史怀古诗鉴赏与赏析方法
背景了解与作者研究
背景了解
咏史怀古诗往往与时代背景、历史事件紧密相关,了解诗歌 背后的历史背景、时代特征对于理解诗歌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研究
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艺术特色等,可以帮助我 们理解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主题解读与意象分析
主题解读
咏史怀古诗的主题通常为抒发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感慨和思考,把握诗歌主 题对于理解诗歌情感和主旨有重要作用。
2023
咏史怀古诗知识总结
contents

咏史怀古诗归纳课用

咏史怀古诗归纳课用

咏史怀古诗归纳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

历史评说"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

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写作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怀古诗古,是指一种古迹,“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

咏史诗“咏史”就是翻阅古书,拾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或事,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人物,借此抒发作者的思考、态度,情怀或讽刺时政,从而抒发自己的独到见地。

咏古诗长于议论精辟,不一定要写景,不表现现在的时空场景。

人文环境1、金陵:石头城、台城、六朝旧事、后唐遗事、乌衣巷、朱雀桥、西塞山。

(1)乌衣巷、朱雀桥:乌衣巷在今南京秦淮河南岸夫子庙文德桥边,是一条幽静狭小的巷子。

乌衣巷得名于三国时吴曾在此扎营,吴兵皆穿乌衣。

六朝时,成为东晋名相王导、谢安的宅院所在地。

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

(2)西塞山〔古战场〕由于西塞山崖陡水急,易守难攻,并由绵延起伏的黄荆山作依托,成为扼守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

历史上在此出战事一百多次。

2、隋宫,隋炀帝杨广建造的行宫。

垂杨:《开河记》:“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争献之。

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栽毕,帝御笔写赐垂杨柳姓杨,曰杨柳也。

”这句说隋亡后,隋堤上只有杨柳依旧,暮鸦哀鸣。

《隋宫》1李商隐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此诗讽咏隋炀帝奢侈嬉游之事。

首二句写炀帝任兴恣游,肆行无忌,且滥杀忠谏之士,遂伏下杀身之祸。

次二句取裁锦一事写其耗费之巨,将一人与举国、宫锦与障泥和船帆对比,突出炀帝之骄奢淫逸。

然而全诗无一议论之语,于风华流美的叙述之中,暗寓深沉之虑,令人鉴古事而思兴亡。

3、赤壁发展历史唐代咏史怀古诗论析:⑴、初唐咏史怀古诗: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告诫当世君主。

初唐四杰及盛唐诸名家都写了不少咏史诗篇,题材也很广泛,上自春秋吴越旧事,下到隋炀帝荒淫无道,都成了诗人们吟咏的对象。

咏史怀古诗十首经典

咏史怀古诗十首经典

咏史怀古诗十首经典咏史怀古诗是古代诗词中的一种,主要通过凭吊古迹、古事来抒发诗人的感慨,以下为你推荐咏史怀古诗十首经典:1. 《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 《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3.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 《桂枝香·金陵怀古》柳永登临送目。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6.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7.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8. 《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9.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留色,旧径残云独赏春。

落笔生辉成佳句,满腹才思化雅文。

朝吟风雅颂,暮唱赋比兴。

桃园约共酒一杯先庆贺,杏坛约撰文一篇贺高贤壮志未酬身先死,文采高妙笔难眠。

关于怀古咏史的经典诗词

关于怀古咏史的经典诗词

【导语】怀古咏史诗是诗⼈以历史事件、历史⼈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的。

下⾯就给⼤家分享下关于怀古咏史的经典诗词,欢迎阅读!关于怀古咏史的经典诗词篇⼀ 1、《汴河曲》 唐·李益 汴⽔东流⽆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

2、《汴河怀古》 唐·⽪⽇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今千⾥赖通波。

若⽆⽔殿龙⾈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3、《咏史·⾚壁》 唐·胡曾 烈⽕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4、《⼭坡⽺·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河表⾥潼关路。

望西都,意踟蹰。

伤⼼秦汉经⾏处,宫阙万间都做了⼟。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坡⽺·叹世》 陈草庵 江⼭如画,茅檐低凹。

妻蚕⼥织⼉耕稼。

务桑⿇,捕鱼虾, 渔樵见了⽆别话, 三国⿍分⽜继马。

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6、《贾⽣》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贾⽣才调更⽆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问⿁神。

7、《蜀先主庙》 唐·刘禹锡 天下英雄⽓,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8、《⽯头城》 唐·刘禹锡 ⼭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东边旧时⽉,夜深还过⼥墙来。

关于怀古咏史的经典诗词篇⼆ 1、《⾚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消,⾃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乔。

2、《蜀相》 唐·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春⾊,隔叶黄郦空好⾳。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

出师未捷⾝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

江东⼦弟多才俊,卷⼟重来未可知。

咏史怀古诗的艺术手法归纳

咏史怀古诗的艺术手法归纳

咏史怀古诗艺术手法:1.对比因为我们的汉语易于整齐、古代的诗歌形式追求整齐、我们的审美习惯、思维习惯都自觉不自觉地趋向整齐,于是习惯于事物两两出现,对比这种思维和方法就特别的常见。

在诗歌中,对比也相当普遍。

在怀古诗中,最常用今昔对比。

这大概是因为人的心理活动更常用一种基本方式——联想,相关联想、相似联想、因果联想、对比联想等。

古迹多是残砖断瓦、余柳遗桥,一派寂寞荒凉景象。

今昔对比就很明显,很强烈。

于是,怀古诗就自然而然地采用对比,尤其是今昔对比,即虚实对比的手法,它可以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结构更紧凑。

提问方式:一般提问: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内容与主题、手法等方面的对比;或与学过的课文诗句做对比。

变式提问: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答题步骤:1、找出相关的比较点2、对原诗中具体语句分别进行分析,分条做答。

如不同诗人同题材比较:汴河曲[唐]李益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唐]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⑴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⑵这两首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说明。

参考答案:(1)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

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2)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

(意思对即可。

)如对两首诗艺术手法的比较: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环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而今惟有鹧鹄飞。

石头城刘禹锡山围古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相同点: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反跌手法,把历史上得意君王的一场春梦,与现实显示出这一梦境的残破景象——为辉煌历史哀鸣的翻飞“鹧鹄”和为辉煌历史见证的“旧时”月亮,各自形成对比,共同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悲凉感;《越中览古》以“而今惟有”反跌一笔,振起全篇。

归纳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归纳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归纳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咏史怀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或古代事物的追忆和讴歌,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情感的宣泄。

本文将从内容表达、艺术手法及意蕴等方面归纳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一、内容表达1. 历史事件追溯:咏史怀古诗常常选择重要的历史事件作为题材,通过对事件的回顾和追溯,展现了历史的辉煌与沧桑。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王之涣通过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抒发了对古代王朝兴衰的感慨。

2.英雄人物颂扬:咏史怀古诗常常赞颂历史中的英雄人物,描绘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品质。

比如杜甫的《登高》一诗中,他咏史叙事,将事迹塑造成一种伟大,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之情。

3.古代事物展示:咏史怀古诗经常将古代的事物作为意象,通过对其细腻描绘,表达对古代文明与文化的赞美。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以草原为背景,抒发了对古代草原繁荣与辽阔的向往。

二、艺术手法1.叙事抒情相结合:咏史怀古诗常常将叙事与抒情结合,通过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描写,诗人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为例,他通过描绘唐皇宫廷的荣辱起伏,抒发了自己对流年逝去的悲伤之情。

2.夸张修辞手法:咏史怀古诗常常使用夸张和修辞手法,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比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描绘了深秋夜晚的冷清,通过修辞手法烘托出思乡之情。

3.对比手法运用:咏史怀古诗中经常使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古今、过去与现在的对照,突出历史的沧桑变迁。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他通过对唐朝盛世与衰落的对比,表达了对兴亡的思考。

三、意蕴1.承载情感:咏史怀古诗借助历史题材,将诗人的情感寄托其中,通过对历史的回溯和对古人命运的思索,凸显诗人对人生、历史的感悟。

2.激发思考:咏史怀古诗常常通过对历史事件、英雄人物的讴歌,引发读者对历史、人性和社会的深思。

这些作品透过历史的镜头,提出了一系列令人深省的问题,并试图引发读者对当下社会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归纳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归纳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咏史怀古诗的特色
借古事、先人、遗迹或历史事件抒发谈论,托古讽今抒发感情。

(1)构造:临古地-思先人-忆其事-
抒己志
(2)意象:历史人物、城池、宫殿、寺庙、陵墓等;江山、流水、野草、燕子、明月等
(3)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豪侈、古地-昔盛今衰、先人-壮志难酬
(4)表现手法:对照、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怀、情形交融、虚实联合、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
(5)思想感情:
A.抒发对先人的怀念之情,表达像古代英豪同样立功立业的理想,表达爱国热忱。

B.抒发不可以立功立业(壮志难酬)、岁月虚度或怀才不遇的叹息、失落、愁闷
C.抒发昔盛今衰的感触,表达对历史兴亡的思虑和伤感
D.对统治者忽视人民疾苦,沉沦于享福的
抽打,对统治者的昏庸腐败、荒淫误国的嘲讽。

(6)语言:委婉
(7)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委婉沉郁。

咏史怀古诗归纳

咏史怀古诗归纳
②台城,古城名,本来是三国时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时改建,遂成为南朝台省和宫殿所在地,所以叫台城。故址在今江苏南京鸡鸣寺南。
③“玉树”,指《玉树后庭花》曲,为南朝最末一个帝王陈后主为其爱妃张丽华所制,一向被当作六朝荒淫的一个标志。
④南唐在中主李景的后期就面临周、宋的威胁,国势日弱,终至委靡不振。这些没落小王朝的君臣,既不能励精图治,振作有为,即使还强欢作乐,苟且偷安。李煜南唐形势更岌岌可危。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且偷安的生活,还纵情声色,侈陈游宴。南唐为宋所灭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二年多的囚徒生活,终于在九七八年的七夕,被宋太宗派人毒死。
⑤隋宫 隋炀帝杨广建造的行宫。《舆地纪胜》:"淮南东路,扬州江都宫,炀帝于江都郡置宫,号江都宫。"《嘉庆一统志》:"江苏省扬州府古迹:临江宫在江都县南二十里,隋大业七年,炀帝升钓台临扬子津,大燕百僚,寻建临江宫于此。显福宫在甘泉县东北,隋城外离宫。……江都宫在甘泉县西七里,故广陵城内。中有成象殿,水精殿及流珠堂,皆隋炀帝建。……十宫在甘泉县北五里,隋炀帝建。《寰宇记》:十宫在江都县北五里,长阜苑内,依林傍涧,高跨冈阜,随城形置焉。曰归雁、回流、九里、松林、枫林、大雷、小雷、春草、九华、光汾。"
5.腐草无萤火:《礼记·月令》:"腐草为萤"。古人以为萤火虫是腐草变化出来的。《隋书·炀帝纪》:"大业十二年,上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这句采取夸张的手法,说炀帝已把萤火虫搜光了。
《隋宫》3陈 恭尹
谷洛通淮日夜流,渚荷宫树不曾秋。 十年士女河边骨,一笑君王镜里头。
月下虹霓生水殿,天中丝管在迷楼。繁华往事邗沟外,风起杨花无那愁。
咏史词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人物,直接写作者的思考、态度,不一定要写景,不表现现在的时空场景。

诗歌鉴赏之咏史怀古诗

诗歌鉴赏之咏史怀古诗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昔 盛 (起)述历史事件:勾践破吴 归。(喜悦)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第二句描述越军胜利者姿态 (骄傲) (承)
第三句写王宫繁华欢乐的景象 (荣华)
对 比
今 只今惟有鹧鸪飞。 衰
(转) 第四句写眼前凄凉景象。 (凄凉)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2、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不得意,感慨身世, 观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感伤怀才不遇(怀古伤己)的 心境。如杜甫的《蜀相》,诗人幽幽思古,感慨万千,遥念诸葛亮 一生,为他业绩和精神所感动;盛赞刘备礼贤下士、诸葛亮雄才大 略、君臣相契。结尾两句,诗人想到诸葛亮多次北伐,情系匡复汉 室,有统一中国雄心大计,可惜操劳过度,死于军中。对此诗人充 满哀思与痛惜之情。因此,这不仅是一首咏史诗,而且将咏史与讽 今、咏人与写己有机结合起来。写诸葛亮雄才大略,就是希望当朝 出现类似英雄平定天下; 写刘备三顾茅庐,就是讽喻当朝皇帝不要猜忌贤才、黑白不辨; 写诸葛亮未捷先死,就是抒发自己壮志不伸、一生潦倒的悲愤。因 而咏史诗更显得情韵丰蕴、意义深远,富有现实 主义精神。
了。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 似,都用了对比手法。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 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 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转出主意。苏台 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 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 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 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 巧。
(三)历史事件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 一己感慨;此类诗作,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高度, 独抒机杼,表达对历史事实独特观点,启迪世人。这 些诗作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自己切实的 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 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 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借古讽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史怀古诗归纳一咏史怀古诗简介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

大者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怀古词古,是指一种古迹,怀古词是抒发跟特定的古迹相关的古人古事的忧思。

因此,怀古又往往跟登临主体结合在一起。

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要写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

咏史词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人物,直接写作者的思考、态度,不一定要写景,不表现现在的时空场景。

二典型咏史怀古地点典型咏史怀古地点:1、金陵:石头城、台城、六朝旧事、后唐遗事、乌衣巷、朱雀桥、西塞山历史名城南京,在漫长的岁月中曾经有过很多名称,其中最响亮的名字莫过于“金陵”了。

时至今日,金陵仍是南京最雅致的别称。

南京早在我国唐宋以前就称“六朝古都”。

所谓“六朝”是指:(1)三国吴。

孙权称王,定都建业(今南京)。

(2)东晋。

公元317年,逃亡江南的西晋皇族司马睿被拥戴在建康(今南京)当皇帝,建立东晋政权。

(3)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均定都建康(今南京)。

故南京史称“六朝古都”。

至于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应天(今南京)、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等都不算在此六朝之中。

①石头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置金陵邑于此,筑城石头山。

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孙权改秣陵为建业,在金陵邑故址石头山上修筑石头城,内设石头仓、石头库,以存储军械、粮食等物资。

石头城南建烽火台,为军事重镇。

东晋义熙年间,以砖筑城,建"入汉楼",仍为军事重镇。

唐末再修石头城,依山筑城,因江为池,形势险要,古有"石城虎踞"之称。

明洪武十九年(1386)筑南京古城将其围在城内,今城垣尚存,烽火台、征虏亭遗迹尚可寻。

唐代以后江水日渐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后,石头城便开始废弃,故中唐诗人刘禹锡作《石头城》一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人笔下的石头城,已是一座荒芜寂寞的“空城”了。

②台城,古城名,本来是三国时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时改建,遂成为南朝台省和宫殿所在地,所以叫台城。

故址在今江苏南京鸡鸣寺南。

③“玉树”,指《玉树后庭花》曲,为南朝最末一个帝王陈后主为其爱妃张丽华所制,一向被当作六朝荒淫的一个标志。

④南唐在中主李景的后期就面临周、宋的威胁,国势日弱,终至委靡不振。

这些没落小王朝的君臣,既不能励精图治,振作有为,即使还强欢作乐,苟且偷安。

李煜南唐形势更岌岌可危。

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且偷安的生活,还纵情声色,侈陈游宴。

南唐为宋所灭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二年多的囚徒生活,终于在九七八年的七夕,被宋太宗派人毒死。

⑤隋宫隋炀帝杨广建造的行宫。

《舆地纪胜》:"淮南东路,扬州江都宫,炀帝于江都郡置宫,号江都宫。

"《嘉庆一统志》:"江苏省扬州府古迹:临江宫在江都县南二十里,隋大业七年,炀帝升钓台临扬子津,大燕百僚,寻建临江宫于此。

显福宫在甘泉县东北,隋城外离宫。

……江都宫在甘泉县西七里,故广陵城内。

中有成象殿,水精殿及流珠堂,皆隋炀帝建。

……十宫在甘泉县北五里,隋炀帝建。

《寰宇记》:十宫在江都县北五里,长阜苑内,依林傍涧,高跨冈阜,随城形置焉。

曰归雁、回流、九里、松林、枫林、大雷、小雷、春草、九华、光汾。

"垂杨:《开河记》:"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争献之。

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栽毕,帝御笔写赐垂杨柳姓杨,曰杨柳也。

"这句说隋亡后,隋堤上只有杨柳依旧,暮鸦哀鸣。

隋宫1作者:李商隐乘兴南游不戒严2,九重谁省谏书函3?春风举国裁宫锦4,半作障泥半作帆5。

此诗讽咏隋炀帝奢侈嬉游之事。

首二句写炀帝任兴恣游,肆行无忌,且滥杀忠谏之士,遂伏下杀身之祸。

次二句取裁锦一事写其耗费之巨,将一人与举国、宫锦与障泥和船帆对比,突出炀帝之骄奢淫逸。

然而全诗无一议论之语,于风华流美的叙述之中,暗寓深沉之虑,令人鉴古事而思兴亡。

隋宫2 李商隐紫泉宫殿锁烟霞1,欲取芜城作帝家2。

玉玺不缘归日角3,锦帆应是到天涯4。

于今腐草无萤火5,终古垂杨有暮鸦6。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全部注释】 1.紫泉:即紫渊,因唐高祖名李渊,为避讳而改。

司马相如《上林赋》描写皇帝的上林苑"丹水亘其南,紫渊径其北"。

此用紫泉宫殿代指隋朝京都长安的宫殿。

锁烟霞:空有烟云缭绕。

2.芜城:即广陵(今扬州)。

鲍照有《芜城赋》写广陵。

二句意谓隋炀帝将长安的宫殿闲置起来,又到扬州大建行宫。

《隋书·炀帝纪》:"大业元年三月,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八月,上御龙舟幸江都。

" 4.锦帆:《开河记》:"帝自洛阳迁驾大梁,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时舳舻相继,连接千里,自大梁至淮口,联绵不绝。

锦帆过处,香闻百里。

"何焯评此句云:"著此一联,直说出狂王抵死不悟,方见江都之祸,非偶然不幸,后半讽刺更有力。

"这两句说,如果不是李渊夺取了隋朝的政权,杨广的船大概会游到天边去了吧。

5.腐草无萤火:《礼记·月令》:"腐草为萤"。

古人以为萤火虫是腐草变化出来的。

《隋书·炀帝纪》:"大业十二年,上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

"这句采取夸张的手法,说炀帝已把萤火虫搜光了。

《隋宫》3 陈恭尹谷洛通淮日夜流,渚荷宫树不曾秋。

十年士女河边骨,一笑君王镜里头。

月下虹霓生水殿,天中丝管在迷楼。

繁华往事邗沟外,风起杨花无那愁。

[作者简介]陈恭尹(1631—1700),字元孝,号半峰,晚号独漉,顺德(今属广东)人。

清初诗人、书法家。

幼时其父陈邦彦抗清牺牲,他以逃匿得免。

以父荫,南明桂王授为锦衣卫指挥佥事。

桂王失败后,避迹隐居。

其诗多有颂扬抗清人物之作。

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为“岭南三大家”。

有《独漉堂集》。

[注释]谷洛通淮:隋炀帝曾从河南洛阳引谷水、洛水达于黄河,又自板渚(河南汜水南)引黄河水通淮河。

“以十年”、“一笑”两句:首句意谓炀帝在位十多年,因开运河,造龙舟东巡,使无数百姓为服役死于非命;次句言隋炀帝曾揽镜自照,对萧后说:“好头颈,谁当所之?”喻炀帝死期不远。

“月下”、“天中”两句:首句言灯影如虹霓起自龙舟(即水殿);次句言如在天上奏乐的弦管出于迷楼。

无那:无奈,无可奈何。

⑥乌衣巷、朱雀桥:乌衣巷在今南京秦淮河南岸夫子庙文德桥边,是一条幽静狭小的巷子。

乌衣巷得名于三国时吴曾在此扎营,吴兵皆穿乌衣。

六朝时,成为东晋名相王导、谢安的宅院所在地。

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

朱雀桥为东晋时建在内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六朝时代都城正南门(朱雀门)外的大桥,是当时的交通要道。

⑦西塞山〔古战场〕由于西塞山崖陡水急,易守难攻,并由绵延起伏的黄荆山作依托,成为扼守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

历史上在此出战事一百多次。

三咏史怀古诗的源流咏史怀古诗的源流:咏史怀古诗的源流:咏史怀古诗的产生源远流长。

诗骚中已见一些关于咏史怀古的内容,但与真正的咏史怀古诗还有差别。

A、班固的《咏史》,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

此诗写的是汉文帝时期缇萦舍身救父的故事,在写法上,“隐括本传,不加藻饰”,以叙述本事为主,末二句是作者的议论,整首诗写得“质木无文”。

B、左思《咏史》八首,真正实现了“诗”与“史”的结合,使得史事的叙述和咏怀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咏史诗体格一新。

二唐代咏史怀古诗论析:⑴初唐咏史怀古诗: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告诫当世君主,成为初唐咏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

此类诗作多隐括史事,兴寄的成分较少。

初唐四杰及盛唐诸名家都写了不少咏史诗篇,题材也很广泛,上自春秋吴越旧事,下到隋炀帝荒淫无道,都成了诗人们吟咏的对象。

此外,借史来抒发建功立业的怀抱,也是初唐咏史诗的一大主题。

最具代表的是陈子昂《蓟丘览古》七首中的《燕昭王》和《登幽州台歌》。

⑵盛唐咏史怀古诗:盛唐咏史怀古诗寄托了诗人们对功名的热望,表现他们积极进去的热切心态。

如王维《西施咏》《夷门歌》,李白《古风》其十、《登金陵凤凰台》,即此类。

杜甫的咏史诗借咏史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感慨。

如《蜀相》《八阵图》等。

⑶中晚唐咏史怀古诗:咏史诗辉煌的顶峰是中晚唐。

随着唐帝国迅速由盛转衰,安史之乱的现实和六朝朝兴夕败,隋帝国短暂的辉煌等旧事,犹如巨大的阴影时时笼罩在诗人们头上,给他们的咏史怀古留下了更宽阔的天地。

诗人们通过怀古,或警策当朝统治者(借古鉴今),或感叹唐帝国江河日下(借古伤今),或抒发自身在覆巢之下的忧畏之情(借古抒怀)。

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怀咏,或对历史古迹的凭吊,针贬时弊,寄托怀抱。

刘禹锡是此时咏史诗人之冠。

《乌衣巷》《金塞山怀古》都堪称传世名作。

其他,《长恨歌》(白居易)、《连昌宫词》(元稹)、《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塞下曲》(李益)、《过华清官三绝句》、《过乌江亭》(杜牧)、《隋宫》、《贾生》、《马嵬》(李商隐)等咏史佳作,它们都成为中国诗歌中的上品。

在中晚唐怀古诗人中,最突出的当数李商隐和杜牧。

晚唐,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国势衰微,生活在这个时代,诗人往往选取历史上突出的亡国乱政的皇帝(甚至包括本朝的唐玄宗)以托讽,对他们的贪欲、无视历史教训终于自亡其国的事实加以讽刺揭露,借史实以警世人,他们堪称中国咏史怀古诗人中的圣手。

三宋代咏史怀古词论析:咏史怀古也是宋词中的重要内容。

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感慨于六朝兴衰,并转入对现实的忧虑。

苏轼《念奴娇o赤壁怀古》借咏怀周瑜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

贺铸《将近酒》(城下路)讽刺名利之徒,寓托胸臆。

周邦彦《西河o金陵怀古》蕴涵着浓郁的历史沧桑感,在写作上善于化用前人诗句。

北宋百年间虽然出现了《明妃曲》、《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题李愬画像》(惠洪)、《绝句·生当做人杰》(李清照)等名篇,但更多的咏史之作已少见唐人咏史诗精辟的见解、深刻的嘲讽。

南宋咏史怀古词多借古说今,抒发北伐抗金的志向,风格慷慨悲壮。

如辛弃疾《南乡子o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永遇乐o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o过南剑双溪桥》等词作将咏史与抒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刘过的《六州歌头》(镇长淮)以扬州的兴衰痛陈金兵的罪行与南宋统治者偏安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