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哲学之领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和阳光、空气并称生命的三大要素,极为重要。然而水又极为平常,以致于我们无处不见到它,无时不受益于它。作为常见的物质,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我们可以说已经很了解水,然而,从哲学的角度,对水我们似乎更觉得总也了解不完,总也看不彻底,总也领悟不透。在老子看来,水是最接近于“道”的,“水”几乎能涵盖“道”的所有特性。近些年,国学盛行,耳闻目染,体验“国学内涵”,真感到“水似道”的说法,也暗合了当今世界之良知。水,真的不一般!水的哲学人人都该好好的领悟。

水的重要人人皆知,水是万物之源,它和阳光、空气并称生命的三大要素,为此我们探测外星球有没有生命,水就是一个重要标志。然而水又极为平常,以致于我们无处不见到它,无时不受益于它。

作为常见的物质,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我们可以说已经很了解水,从小学的自然课,进而到中学的物理、化学课,都有对水的讲解。特别是物理上对水的认识极为明白: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透明的液体。纯净的水不易导电。在常压下,水的凝固点(冰点)是0℃,沸点是100℃,在4℃时,1立方厘米的水的质量为1克,此时密度最大。将水冷却到0℃,可以结成冰而体积增加,它的体积为原来的1.09倍;如果加热到100℃,使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增加1600多倍。水对很多物质的溶解能力很强。水中含有溶解的空气,水中生物的生活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其实对这点物理性质,虽然明白,却也有怎么也想不透的地方,比如说0℃―4℃的水是冷张热缩(而不是热胀冷缩)的性质。

然而,作为无时不受益于水的社会来说,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或者说从哲学的角度,对水我们似乎更觉得总也了解不完,总也看不彻底,总也领悟不透。对于这一点我们好像还不如先祖文人孔子和老子(其中孔子的“智者乐水”和老子的“上善若水”是最有名的了)。看来要领悟水的哲学,还是先听听这两位哲人对水的论说,受一下启发吧:

孔子直接说到水的言论并不多,最有名、也最精彩的是他答弟子问时的一段话,《荀子·宥坐》中有,孔子说:“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孔子说:水么,广大普遍地给予所有生命而自己并无偏私、无所作为,好像德。它流动起却向着低下的地方,桀鹜不驯难以束缚,但他的流动随弯就直、随物赋形必遵循一定的规律,好像义;它浩浩荡荡没有穷尽,好像道;如果有人掘开堵塞物而使它通行,它随即回声应和,奔腾向前,奔赴上百丈深的山谷也不畏惧,这似乎是它的勇敢精神。它注入量器时一定很平,好像法度;它注满量器后不需要用刮板刮平,好像公正;它柔和地所有细微的地方都能到达,好像明察;各种东西在水里出来进去地淘洗,便渐趋鲜美洁净,好像善于教化;它千曲万折而一定向东流去,表现出他的意志。所以君子看见浩大流水一定要观赏它。)

相对于孔子来说,老子对水的论述颇多。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

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在我国历史上最早把水明确的提到哲学的高度进行全面而深刻地论述,因此老子的哲学又可称之为水的哲学。

老子的“上善若水”说最为有名。老子《道德经?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认为: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有利于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他停留在人们不喜欢的地方,所以近乎于道。安居于应处的地位,心如深渊而包容纳物,以友善之心与人交往,说话语出必言而有信,立身处世总持平正衡,担当做事一定尽其所能,行动时更能择待良机。正因为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归咎,不会招致怨恨。)

老子在《道德经》中用很多语言来阐述水的“善”、“柔”、“不争”、“处下”等“几于道”的道理,丰富了他的水哲学:

《道德经·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认为: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能成为百谷王。)

《道德经?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老子认为: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水的。世上没有什么能够取代这种能力,也就没有比它力量更大的东西。天下没有人不知道弱能胜强,柔可克刚的道理,却无法付诸实施。所以圣人说:“能承受全国的侮辱,才配做社稷之主。能承受全国的灾祸,才配做天下之王。”这就是正言恰是反言(合于真理的话,表面上与说出来的正相反)的道理。)

《道德经?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老子认为:人在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后就会变得僵硬;草木活着的时候也很柔软脆弱,而死后也会变得枯槁坚硬;所以坚强者都是属于死亡的类型,而柔弱者却是属于生存的类型。因此兵力太强会招致失败,树木太强硬会被砍折。凡是坚强的往往处于劣势,而往往柔弱的却能处于优势。)

《道德经?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老子认为:(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驾驭天下最坚强的东西,因为(水)不见其形,所以可以穿透进入没有缝隙的东西。因此我才知道无为的益处。这种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人懂得,也很少人能做到。)

《道德经?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老子认为:委曲才能保全,弯曲反而能伸直,低洼正所以能满盈,破旧正所以可换新,少了才能得到,多了反而迷惑。因此,圣人怀抱着整体的道来做为天下人所学习的范式。不自我表现,因此反而明白;不自以为是,因此反而彰显;不自我夸耀,反而能见功劳;不自我矜持骄傲自满,反而得以长久。要是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天下就没有什么能和它争的了。古来所说的“曲折才能得以周全”这样的话,哪里是虚饰的话呢?实在说,只有像这样的周全才能归一于道啊!)

在老子看来,“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随物赋形,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浊。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真乃至仁至善……。越是深究,就越会发觉这“水”几乎能涵盖“道”的所有特性。近些年,国学盛行,耳闻目染,体验“国学内涵”,翻阅先人言论,真感到“水似道”的说法,也暗合了当今世界之良知。水,真的不一般!水的哲学人人都该好好的领悟:

从常人的角度来看水,在通常情况下,水给人的最常性感觉是:水性不争,黯然有成。加热也罢,冷却也罢,它总是默默承受,平静如常;增之不厌其多,减之不畏其少;广纳兼容,不厌其烦,循规守则,秉性自然,奔流不息,昼夜不舍,汇归大海,泱泱有终;正因为其性不争,所以终而成其有。琢磨先人的论说,再面对我们随时接触到的最平凡的物质水时,不由得会作种种联想,于是我们看到了水的品格和精神,了解了这样的一个水:

⑴自己活动,推动别人:“水往低处流”,只要有渠道,或是高低落差之处,水就会自己顺势流动,同时还可以推动其它物品顺水而流。

⑵婉转自如,委曲求全:水能委屈求全,自己转弯,要前要后,婉转自如,碰到阻碍,总是迂回曲折,另找出路。

⑶寻找方向,不断延伸:“青山挡不住,毕竟东流去”。尽管山丘、沟壑千万,却挡不住“东逝水”。无数的江河、小溪,或奔腾咆哮,或潺潺低吟,或明流,或暗潜,但终究流归大海。

⑷洗涤污垢,清净自在:水能洗涤污垢,自己虽然也会局部一时变髒、变浊,但是不管净垢,水始终怡然自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