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教育史料丛刊”序

合集下载

《民国乡村教育文献丛刊续编》评介

《民国乡村教育文献丛刊续编》评介

育 机 构 著 作 1 2 种以
乡村教育研究著
作 28
,著
作出版 。
后 丛书
共 34 ,1275 4
张 ,大 1 6 开 (787x 1092 mm) , 约 950
,是 国 文 献
理出 版
的重 成 一 。
二 、出版《民国乡村教育文献丛 刊续编》的重
年文
,与 国
重收集
理文献的优良传统密可
分,
传承国民族文化是们一代人
1 2 月 出 版 。该 著 是 继 杜 成 宪 教 授 编 纂 《民国乡
村教育文献丛刊》后民国教育文献史料更大一
次 规 模 的 集 成 ,重 点 收 录 了 乡 村 教 育 理 论 著 作 、
乡村 教育 课 程 著 作 、乡村教育教
师范教
乡 教 、乡 村 教 育 教 著 作 、乡村教育
著作 乡村教育研究著作
杨林艳
( 西 华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学 院 ,四 川 南 充 637009)
由乐山师范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
究 团队 一 “四 川 农 村 教 育 的 历 史 发 展 与 当 代
改 革 研究 团队 ”集 体编 辑 完成 的 《民国乡村教育
文 献 丛 刊 续 编 》已 由 国 家 图 书 馆 出 版 社 2 017 年
分 取 得 了 硕 的 成 ,许 乡 村 教 育 实 践
收 稿 日 期 :2018-06-13 作者简介:杨林艳(1994一 ),女 ,四川德阳人。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 究 方 向 :中国教育史。
86
我 们 留 下 了 丰 富 的 乡 村 教 育 文 献 及 经 验 ,这些 乡村教 育史 料是 民国 时期 政治 、经 济 、文化教育 等 诸 多 方 面 的 重 要 载 体 ,除了为我们提供民国 时期农村教育史料、为读者还原真实的民国时 期 乡 村 教 育 概 貌 外 ,还浓 缩了民国时期乡村教 育 同 仁 的 宝 贵 经 验 ,对现今教育理论工作者和 实 践 工 作 者 仍 有 重 要 的 启 迪 和 借 鉴 意 义 。在此 情 况 下 ,《民国 乡村 教育文 献丛 刊续 编》 的整理 和 出 版 ,有 着重 要的 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明人对书院的态度

明人对书院的态度

明人对书院的态度——以明代地方志的书院记载为考察对象发布日期:2015-06-30陈时龙相对宋元时期或清代的士大夫对书院一致的赞誉,明代的士人对于书院的态度是模糊而摇摆的。

理由很简单,因为明代在府州县遍设儒学,而书院却又不在官学“体制”之内,故而很少能得到中央政府的明确支持,在明代后期更是数度遭遇禁毁。

终明一代,如果书院的支持者能够找出若干的理由来颂扬它,反对者同样可以列举出经济的、社会的或者意识形态的种种理由,来阐明书院存在的不合法性。

因此,明朝士人对于书院的态度是多元的。

这种多元化的态度,在明代地方志的记载之中得到清楚的反映。

地方志的编纂者既可能是一位热衷于书院建设的官员或士绅,也可能是一个很拘谨的书院反对者。

考察这些地方志中与书院相关的记载,尤其是观察书院被归入到地方志之中的哪一个类目,以及考察编纂者在凡例或小序中对书院的具体议论,能够全面地了解明朝人对书院的态度,而前者是编纂者对于书院的态度的隐性表达,后者是显性的表达。

大致而言,明代地方志所反映出来的明代士人对书院的态度,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书院非制”。

持这种态度的地方志编纂者不承认书院的合法性,认为书院不在官方教育体制内,因此不愿意将书院相关记载列入“学校”之目,而将书院入于“古迹”、“杂志”等目。

二、“儒学羽卫”。

持这一态度的地方志编纂者尽管坦承书院不属于官学体制,但认为书院对官方儒学有辅助的作用,一般将书院附见于“学校”之目。

三、“前贤往迹”。

这种态度认为,书院尽管不在官学体制内,但作为先贤过化之地以及当下的祭祀先贤之所,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社会教化功能,因而一般会将书院记载归入“祠祀”之目。

一、书院非制明朝初年,朱元璋命天下府、州、县、卫所皆建儒学,使地方学校的规模与系统性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清修《明史》称:“明代学校之盛,唐、宋以来所不及也。

”[①]在朝廷遍设官学的背景下,元代以来逐渐官学化的书院开始面临生存困境。

明人郑岳(1468-1539)说:“宋元时书院领于官,赐额割田,主以直学山长。

民国时期中小学音乐教育法规的演变

民国时期中小学音乐教育法规的演变

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2021年第21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民国是一个特殊的时期。

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此后的37年进入了一个战乱纷繁的时期,虽然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但是这一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法规并没有停止发展,而是经历了从幼稚到逐渐成长的演变。

一、民国初期(1912-1919)1912年1月9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

他上任后废除了原有教育中的封建内容,开始重新建立新的教育体系,立即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及课程标准》,停用清政府颁布的教科书,废止带有封建色彩的课程。

同年,教育部召开了中央临时教育会议,蔡元培在会中提出了德、智、体、美四育齐驱并进的教育主张,并将音乐划入美育的范畴。

1912年9月起至年底,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小学校令》《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中学校令施行规则》,1913年3月颁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

其中,《小学校令》第十一条指出:“初等小学校之教科目,为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1]第一次将音乐列入必修课。

另外三则教育法规规定了小学、中学音乐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每周授课时数等细则。

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政权后,大搞教育复辟,1915年颁布的《国民学校令》《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等文件中形成了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

二、五四运动———20世纪30年代中期(1919-1936)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科学和民主两大旗帜的指引下,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20年,教育部颁布《小学校教员检定细则》,[2]规定了小学校音乐教员的检定内容为单音唱歌、复音唱歌、教育学、音乐教授法。

1922年,全国学制会议在北京召开,11月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将四年制中学改为三三制,分为初中和高中,[3]史称“壬戌学制”或“新学制”。

随后,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制订的《小学音乐课程纲要》《初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于1923年颁布,小学音乐课的教学方法从听唱法教学逐步转变为视唱法教学,并增加了对乐理知识的学习;初中音乐课的内容包含乐理、唱歌、乐器,高中则不设音乐课程。

民国史料丛刊

民国史料丛刊

四史地类地理第787、788、789、790册民国地志 4 卢龙、白月恒·共和印刷局·北京民国10年1556页中国经济地理吴敬恒商务印书馆1921年168页第791册中华民国省区全志(京直绥察热五省区志)白眉初、韩镜明·北京师范大学史地系509页第792册北方快览北平民社·北平民国22年337页京绥游记周颂尧撰民国14年82页第793册北京便览姚祝萱编·文明书局民国12年482页第794册北平旅行指南马芷庠编·经济新闻社531页实用北京指南商务印书馆编民国15年580页第795册今日之绥远丁君陶三江书店1937年392页绥远的富藏卓宏谋中华书局1947 145页第796册天津指南民国11年256页津门杂谈刘炎臣著·三友美术社民国32年108页北戴河指南徐珂编·商务印书馆民国12年106页河北省西部古建筑调查纪略刘敦桢·中国营造学社·北京民国24年82页第797册太原指南山西民社·北平民社·北平241页晋阳日报卅周年纪念特刊·三十年来之山西民国25年207页第798册山西进步的方向中外记者团访并观感正中通讯社·北京民国37年225页今日之雁门民族革命通讯社编民族革命出版社1929页今日之华北薛慧子中央书报发行所1940年102页第799册我们的外蒙古独立出版社编辑·独立出版社民国27年65页抗日的蒙古德恒山著1930年126页抗战与蒙古续编杨令德·寒风社1930年166页伪蒙政治经济概况中国边疆学会·正中书局民国32年114页东北概观东北文化社民国20年816页第800、801册东北要览 2 国立东北大学·三台国立东北大学出版组民国33年876页第802、803册东三省纪略徐曦·商务印书馆·上海605页第804册东北九省宋家泰·中华书局民国37年216页东北地理与中国民族生存之关系武尚权独立出版社1944东北九省地理要览周惠连编著宇宙书局1946年版第805册东三省之过去现在与未来雷殷·民大出版社民国15年81页东三省之实况王幕宁·中华书局·上海1929年110页今日的东北干彦禾·天马书店·上海民国26年143页东北现势马毅著重庆独立出版社1944年199页第806册东三省旅行指南李珍甫·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15年154页东北游记卢作孚·成都书局民国20年154页第807册东北视察记何西亚著·上海现代书局民国21年339页第808册东北印象记第二版王雨亭著·实现社民国22年324页东北考察记马鹤天·正中书局·南京民国23年191页第809册东北实地调查记俞省羞民国22年401页第810册东北之经济资源王成敬·商务印书馆民国36年146页东北的社会组织王正雄著·中华书局民国21年118页东三省韩俄交界道里表聂士成·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25年84页东北协会文献辑要1933 民国22年62页第811册东北问题1 东北问题编委会民国21年171页东北问题2 方乐天民国22年134页东北问题之真象唐允·时代出版社·南京民国30年209页第812册东北问题上、下万良炯·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26年365页关于东北问题阎宝航1947年41页第813册长春要览董香东·东三省时报社民国17年238页北满概观1 哈尔滨满铁事务所·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26年438页第814册北满概观 2 哈尔滨满铁事务所·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26年438页满洲快览河村清·满洲事情案内所康德6年65页满洲古迹古物名胜天然纪念物汇编民生部厚生司教化科康德9年257页第815册西北揽胜邵元冲主编·正中书局民国25年200页西北历程李烛尘著·《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文化印书馆民国34年194页西北导游胡时渊·中国旅行社·上海民国24年171页西北徒步之一瞥吴震华200页第816册西北随轺记高良佐编著·建国月刊社民国25年358页第817册西北的刨面杨钟健地质图书馆1932年10 305页西北视察日记薛桂轮申报发行1934年62页西北行潘泰封中国旅行社1943年170页第818册西北之地文与人文王金绂1943年229页河西南疆之交通路线邓敬中中国营造学社1944年31页华西联合大学西北考察团报告华西联合大学170第819册西北地理严重敏·大东书局·上海1946年251页西北情况演讲周演讲集倪冏人·西北导报社·南京民国26年71页抗战中的西北徐盈著·生活书店民国27年116页西北问题一夕谈缪凤林编24页伟大的西北蒋经国·天地出版社民国32年120页第820册甘青藏边区考察记1一2编马鹤天著·商务印书馆民国36年288页209页第821、822册中国西北地理大纲608页第823册甘肃省一瞥陈博文·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15年87页河西走廊陈正祥著·《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民国32年27页西北考察记(青海篇)马鹤天·国民印务局民国25年292页第824册上海市指南第二版沈伯经、陈怀圃编·中华书局民国22年419页上海风土杂记上海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编辑部编民国21年101页第825册大上海指南1947年417页第826册上海风土杂记上海信托股份有限公司1932年101页上海市地理及社会概况上编杨赞廷·警察局警察训练所民国34年102页第826、827册上海顾问王定九·丁燮生·中央书店民国23年768页第828、829册吴县 2 乔增祥、梅成吴县县政府社会调查处1930年民国18年670页第830册江苏省一瞥詹念祖编·商务印书馆民国20年207页江浙旅行记王桐龄·文化学社·北京民国16年159页第831、832册杭州市指南张光剑·杭州市指南编辑社民国23年484页杭州导游中国旅行社1947年增订三班64页安徽省地方概况报告100页第833、834册山东问题汇刊上下张一志·上海欧美同学会民国10年737页山东政俗视察记上卷张育会民国23年446页第835册山东问题始末谭天凯·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24年293页第836册青岛指南青岛市特别市社会局礼教科民国36年275页第837册济南山水古迹纪略陈丹书1942年105页青岛概要叶春犀1929年140页曲阜泰山游记倪锡英1931年217页第838册江苏省各县概况一览江苏省民政厅民国20年261页江西省周杰·商务印书馆·上海1928 94页第839册福建省一瞥盛叙功编辑·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16年118页福建纵横何敏先·教育图书出版社民国35年110页我们的家乡——福建徐春梅福建省政府1947 45页第840册福州旅行指南郑拔驾编·商务印书馆民国23年330页今日的厦门赵家欣福建省抗敌后援会厦门分会宣传工作团1937 38页第841册台湾半月游记江庸民国18年83页台湾考察报告1 陈体成·福建省建设厅民国24年625页第842册台湾考察报告 2 陈体成·福建省建设厅民国24年625页第843册台湾见闻录周文德·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上海民国36年254页台湾考察纪要广东省立法商学院社会考察团编民国37年95页第844册今日的台湾徐子为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1945年564页第845册台湾朝鲜与东北国民党党部1930年125页台湾名胜指南台湾旅行社1947年101页台湾全貌庄孟伦、胜利出版社龙溪分社1947年第846册湖北省概况胡哲民·中国文化学会总会445页第847册湖北省一瞥陈博文编著·商务印书馆民国17年71页湖北省概况十种湖北省秘书处统计室1936 43页武汉概况 1 书报简讯社1949年418页第848册武汉概况 2 书报简讯社1949年418页湘乡史地常识谭日峰·教育会民国24年248页第849册抗战期间的岭南66页广州纪游高语罕编·上海亚东图书馆民国11年299页第850册汕头指南谢云影编著民国23年308页桂林导游顾震白桂林大众出版社1942年144页第851册广西游历须知赖彦于主编民国24年104页广西旅行记田曙岚·中华书局·上海民国24年501页第852册抗战后方的新广西虞伯舜著1938年124页广西指南改订本沈永椿·商务印书馆民国28年190页桂林市指南徐祝君、谢浩、葛乃邦、郑洛克、杨禅吾著·桂林前导书局民国31年126页桂林导游顾震白·大众出版社·桂林1942年144页第853册大香港邓超299页澳门考略刘万章·德政街三友印刷社民国18年46页第854册澳门指南俞永济·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30年189页澳门地理何大章、缪鸿基著·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民国35年121页第855册海南岛台湾总督官房调查课·南洋协会台湾支部132页海南岛之现状李待琛·世界书局民国35年123页海南岛旅行记民国35年225页第856册海南岛资源之开发陈植编著正中书局343页第857册海南岛地理陈正祥·正中书局民国33年100页海南岛新志民国38年293页海南岛资源之开发全一册陈植·正中书局民国36年343页第858册今日的新西南白冰言行出版社1939年135页黔滇川旅行记薛绍铭·中华书局·上海民国25年239页华西青年步行到边疆蒋翼振·中华基督教宗教教育促进会华西分会37页陪都要览周俊元·上海书店民国32年90页第859册成都指南莫钟民国32年203页蜀西北纪行吴景洲著1944年93页川游漫记第三版陈友琴著·正中书局民国23年180页我怎样通过小凉山梁瓯弟著1944年76页川西南记游冯玉祥著1944年380页第860册川康游踪易君左等著·中国旅行社民国32年397页第861册昆明导游黄丽生、葛墨盦·中国旅行社民国33年297页第862册滇游一月记郑子健·中华书局发行所·广州民国26年128页滇西边区考察记方国瑜民国32年249页第863册滇西经济地理张印堂·国立云南大学西南文化研究室民国24年199页边区行之一滇康道上曾少轮文友书店1943年238页第864册贵阳指南中国航空建设协会贵州分会航建旬刊编辑部编民国27年152页贵州沿公路各县概况京滇公路周览会筹备会贵州分会宣传部61页建设新贵州之理论与实践杨森·省政府秘书处·贵州民国33年154页贵州革命与建设民国31年70页第865册西康综览李亦人著1940年488页第866册西康社会之鸟瞰柯象峰著1940年107页康藏史地大纲任乃强·健康日报社·雅安民国31年268页稍不清第867册康藏刘家驹·新亚细亚月刊社·上海民国21年115页康藏概况报告格桑泽仁著民国21年67页宁属调查报告汇编民国28年153页宁属洛苏调查报告委员会调查室编民国31年48页第868册西藏问题谢彬著·商务民国15年96页西藏问题4 华企云著·大东民国19年272页西藏问题3 陈键夫著·商务民国24年263页第869册西藏调查记张其勤、沈白著·商务印书馆民国13年87页羌庄考察记庄学本良友图书印刷1937年314页西藏六十年大事记朱锦屏京报社1925年75页第870册全国都会商埠旅行指南喻守真·中华书局·上海民国15年570页第871册京汉旅行指南第四期京汉铁路局民国2年475页京绥铁路旅行指南 1 京绥铁路管理局编译课民国5年337页第872册京绥铁路旅行指南 2 京绥铁路管理局编译课民国5年337页京奉铁路旅行指南京奉铁路管理局总务处编查课民国13年452页第873册津浦铁路旅行指南津浦铁路管理委员会总务处编查课编民国22年282页京沪路旅行指南姚逸云·世界出版合作社·上海民国22年160页第874册胶济铁路旅行指南胶济铁路管理局总务处编查课编·青岛胶州路文华印刷社民国23年419页第875册平绥铁路沿线特产调查/中国经济地理/中国抗战地理/陇海铁路旅行指南陇海铁路管理局总务处民国24年310页第876册中国国防地理民国37年56页中国抗战地理民国29年189页最新国防地理民国31年149页浙江国防地理史话孟锦华中国史地学社1943年95页第862册本国商业地理世界书局127页广西经济地理文化供应社249页第878册今日之华南周开庆·光明书局·上海民国26年220页八省旅行见闻录贺伯辛·开明书店·重庆民国24年217页历史第879册广州武汉革命外交文献你高承元·神州国光社民国18年267页中华民国建国史郑鹤声著民国30年226页第880——882册武昌革命真史前编正编3第883册民国二次革命史郭斌佳·国立武汉大学·武昌90页善后会议史民国14年402页第884册奉直战史上、下第2版上海宏文图书馆编著民国11年218页民国史要陆光宇著·《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北平文化学社民国16年117页第885册民国以来大事年表255页民国十周年纪事本末1 许指严·交通图书馆·上海民国10年737页第886册民国十周年纪事本末 2 许指严·交通图书馆·上海民国10年737页第887册民国野史姜泣群·光华编辑社民国3年238页民国艳史修竹乡人·文学书社·上海民国3年151页第888册民国趣史第二集李定夷·国华书局·上海民国5年245页安福趣史第二版鸿隐生著·上海宏文图书馆民国9年96页第889册福建辛亥革命史料福建私立光复中学编辑委员会建国出版社1940年第890册五卅痛史486页五卅外交史孔另境·永祥印书馆民国35年88页五四运动史包遵彭青年出版社1946年60 页第891册五月九号国耻史国文局113页上海罢市救亡史觉迷民国8年131页济南惨案史李宗武编·上海开明书店出版民国17年84页国耻小史续编赵玉森中国图书公司1915年1924年77页第892册九一八后国难痛史资料第三卷陈觉东北问题研究会1933年581年第893册民族抗战史略傅纬平著·商务印书馆民国16年87页八年抗战史料图解杨应彬·联美书店·广州民国36年65页抗战建国史料蒋介石·文化出版社·重庆民国34年230页第894、895册抗战纪实第一册赵曾俦·商务印书馆·上海250页抗战纪实第二册赵曾俦·商务印书馆·上海238页抗战纪实第三册赵曾俦·商务印书馆·上海274页第896、897、898册十九路军抗日大战史民强书局128页十九路军抗日血战史料 2 华振中、朱伯康编·上海书店民国22年877页第899册上海抗日血战史何天言编·现代书局1932年383页第890册上海抗战全史第二编憾庐民国26年358页第891册上海工人运动史 1 中国国民党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编593页第892册上海工人运动史 2 中国国民党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编593页中国职工运动简史邓中夏知识出版社1947年220页第903册抗战外史 2 刘贯一辑著·胶东通讯社466页文化汉奸罪恶史司马文侦著1945年56页汉奸丑史第一辑大同出版公司民国34年36页满洲伪国史建设日报馆·中华国货促进社筹备处民国22年95页第904册中国宪法史陈茹云著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476页中国宪法史纲要潘大逵著上海法学编译社1933年244页中国议会史顾敦录著1931年88页第906册民国宪法及政治史陈茹云·政治学社民国17年252页民国政党史谢彬著·上海书店·上海民国16年261页第907册中国外交史及外交问题夏天上海光华书局1932年441页第908册中国外交史纲要任启珊中华书局19334年95页中国外交史钱亦石上海书店1947年243页第909册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郭湛波1038年340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陈炳坤上海太平洋书店1931年274页国民军史稿民国19年591页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民国18年656页第910~917册民国财政史1民国续财政史一二三四六贾士毅·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21年3148页第918册卷烟统税史程叔度·财政部卷烟统税处民国18年331页第919册中国纸币发行史徐沧水编纂银行周报社1924年253页民国钞券史徐沧水·银行周报社·北京民国13年119页第920册十年来中国金融史略郭家麟民国32年327页第921——924册增改最近上海金融史副刊徐寄编1930年135页增改最近上海金融史上下册 4 民国18年717页414页甘肃省银行小史甘肃银行经济研究室1944年50页第925册福建财政史纲上、下闽侯王孝泉·远东印书局民国24年571页第898册中国铁道史谢彬著民国15年582页第927册本国纪念日史朱公振编·世界书局242页民国以来广东省教育行政制度沿革史民国20年127页武汉新闻史秋虫·中日文化协会民国32年139页年鉴第900、901册民国年鉴徐哲身民国17年219页国民年鉴1 国民新闻社编·国民新闻社出版部·东京民国18年683页第902册国民年鉴国民新闻社编·国民新闻社出版部·东京1949年514页第903、904、905、906册国民政府年鉴·第二回:行政院行政院880页国民政府年鉴行政院民国30年1012页第907、908、909册内政年鉴1—4 内政部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纂著1936年1113页第910、911、912、913、914册中国外交年鉴民国22年527页中国外交年鉴朱家治著1934年522页民国二十四年中国外交年鉴朱家治·世界书局505页中国外交年鉴民国29年327页第915、916、917、918、919册财政年鉴上、下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纂处·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24年1390页1318页第920、921、922、923册1934全国银行年鉴中国银行经济研究室·汉文正楷印书局·上海1934年1748页第924、925、926、927、928册全国银行年鉴1935 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经济研究室2007页第929、930、931、932册中国经济年鉴续篇第一章—第六章民国24年1063页第一回经济年鉴纪念册实业部著1933年232页第二回经济年鉴纪念册罗敦伟260页第933册国货年鉴国货事业出版社编辑部·国货事业出版社·上海民国23年572页第934册陇海年鉴陇海铁路管理局·郑州民国22年524页第935、936、937、938、939、940册第一次中国劳动年鉴王清彬·北平社会调查部·北京1425页第二次中国劳动年鉴上、中、下邢必信、吴铎、林颂河、张铁铮民国21年252页211页287页第941、942、943册山西省统计年鉴上、下山西省政府秘书室民国23年424页419页山西造产年鉴刘杰樊等·造产救国社519页第944册上海市劳工年鉴邵心石、邓紫拔·大公通讯社民国27年263页吴县工运年鉴吴钟生·吴县总工会民国36年139页第995~997册上海市年鉴1935 吴铁城1268页第998~1000~1002册民国二十五年上海市年鉴上、下上海市通志馆年鉴委员会·中华书局·上海民国25年1289页1121页上海市年鉴1937 上海市通志馆年鉴委员会编·中华书局946页上海市年鉴1946 吴国桢民国35年445页上海年鉴1947 周钰宏编·华东通讯社217页第955册武进年鉴1927 建设局同人·武进县建设局民国17年515页第1007-1009册江西年鉴1936年版刘治干·江西省政府统计室民国25年1373页赣县年鉴1945 赣县文献委员会民国34年208页第1010~1022册广州年鉴上1935年12月第1013册广州年鉴张远峰1652页广州工商年鉴1 1946年工商出版社民国35年93页广州工商年鉴2 1947年版工商出版社民国36年172页第1014~1020册广西年鉴第一回广西统计局·广西民国22年905页广西年鉴第二回广西统计局·广西民国24年1228页广西年鉴第三回广西省政府统计处·广西811页第1021~1022册湖北省年鉴第一回湖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民国26年874页第1023~1025册湖北省统计年鉴1943 湖北省政府编印民国32年1124页第1026~1027册湖南年鉴1936 湖南省政府秘书处第五科·湖南省政府秘书处民国25年1096页第1028~1029册湖南省政治年鉴1930 湖南省政府秘书处第五科编1931年885页第1030册桂林市年鉴易熙吾·桂林市政府1949年525页人物第1031册党国名人传余牧人·世界书局·上海民国17年233页抗敌将领印象记第二版陈文杰编著·战时读物编译社1938年101页当代人物志陆丹林著、李鸿球主编·世界书局民国36年95页第1032册现代工商领袖成名记徐鹤椿著1941年221页当代中国实业人物志徐颍盈著1948年202页有一页发黑,有三页盖有藏书章挡住几个字第1033册广州工商领袖人物志宋子文·文化出版社·广州民国37年226页上海工商人物志中国经济资料社1948年329页第985册袁大总统书牍汇编八卷徐有明著民国3年316页民国叛人张勋传文艺编译社·上海民国6年63页陈炯明历史东粤浮生著·崇正学会154页第986册绘图新编黎元洪全书半痴生·上海公平书局民国11年49页黎大总统书牍汇编汪钰孙·新中国图书局·上海民国3年267页黎黄陂轶事贡少芹著民国5年117页第987册段祺瑞第八版沃邱仲子编·广文书局民国9年140页段祺瑞爱妾之艳史李贞姑·上海和平书局民国9年80页段氏卖国记温世霖著民国8年99页第988册蔡松坡第二版李旭编著·青年出版社民国35年116页蔡松坡轶事民国13年52页蔡松坡先生传记初稿民国34年152页第989册蒋百里抗战论集蒋百里·新阵地图书社·金华民国28年281页蒋百里先生传民国37年254页第990册国父民初革命纪略叶夏声·孙中山侍卫同志社·广州民国37年236页孙中山先生北上与逝世后详情黄昌毅·民智书局51页孙中山最后演讲集高尔松225页第991册廖仲恺先生哀思录119页廖仲恺先生演讲集中国国民党浙江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宣传部·浙江民国17年41页陈英士孔繁霖·青年出版社·重庆民国35年92页陈英士先生民国33年56页程璧光故事程汉文·上海民兴社民国12年53页第992、993册胡汉民先生哀思录军事新闻社·军事新闻社出版部民国25年393页胡展堂先生最近言论汇刊132页胡汉民言行录时希圣·广益书局564页第994册陈肇英先生言论集福建省党部民国26年228页何芸樵先生讲演集第一集:铲共十讲何芸樵·长沙洞庭印务馆132页何主席入鲁随征记李仲勋·山东公报社民国35年112页第995、996册戴季陶言行录时希圣·广益书局1929年553页戴德生的生平明灯报社编·广学会民国28年46页戴季陶讲演集新生书局民国17年174页第997、998册吴稚晖言行录时希圣·广益书局·上海民国18年537页吴稚晖书信集吴稚晖、徐逸如、许信谊·文林书局民国25年222页吴稚晖的人生观吴稚晖·中山书店民国15年148页第999册冯玉祥小传孙嘉会·北平戊辰学社·北平140页冯总司令治军记张奋启·上海三民公司民国17年35页冯焕璋先生讲演集冯玉祥·西北边防督办署民国14年99页讨伐冯逆宣传大纲训练总监部政治训练处民国18年22页讨伐叛逆军阀冯玉祥宣传集民国18年114页第1000、1001、1002、1003、1004册冯玉祥抗战诗歌选民国27年75页冯玉祥日记民国史料编辑社530页冯玉祥书牍全编竞智图书馆民国11年87页冯玉祥训令汇编孟宪章·军学社·上海589页冯玉祥军事要电汇编1—4编冯玉祥·东方学社·北平392页冯玉祥先生名著集上、下袁清平、李剑萍·军事新闻社民国25年461页420 第1005、1006册蒋委员长革命史雷一鸣·革新书店民国34年120页伟大的蒋主席邓文义·国防部新闻局·上海民国35年476页我所认识的蒋介石第二版冯玉祥著·文化供应社1949年246页第1007册蒋委员长西安蒙难记第十一版刘百川编·汗血书店民国26年271页第1008册蒋委员长新生活运动讲演集蒋中正·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民国25年559页第1009册蒋主席的生活和生活观陶百川·中州出版社176页委员长生活漫记史诺等·王仁德民国34年71页蒋先生之人格与修养104页蒋主席家书民国35年81页第1010册讨蒋文电集汇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非常会议364页讨蒋言论集中国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非常会议205页第1011册蒋夫人抗战谈乙编:宣告国内部分宋美龄·进步英华周刊社·汉口28页蒋夫人言论集国民出版社民国27年471页中英对照第1012册蒋经国先生思想与生活丁钟山、蒋国忠·文益书局·上海民国36年345页第1013、1014、1015册李宗仁将军传赵轶琳·大时代书局·上海民国27年83页第一任副总统李宗仁先生传李家骏·吼声书局·上海77页李总司令白副总司令抗日救国言论34页李宗仁将军言论集:焦土抗战李宗仁·一星书店·汉口民国27年76页白崇禧将军传张公达·长沙上海书店民国27年78页“六一”运动后白崇禧的言论南宁更声报社民国16年295页白副总司令最近演讲集白崇禧368页第1016册张主席言论集华中出版社著1938年345页第1017、1018册陈主席政治言论选辑陈诚·湖北政府秘书处·武汉民国29年158页陈总司令言论集国民革命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政治训练处民国22年501页陈诚将军抗战言论陈诚·新生出版社·广州民国27年95页第1019册何总监在武汉之演说及论著汉口武汉印书馆民国18年142页何总长应钦出席历次重要军事会议训词民国29年108页如此的韩青天王履冰编1938年64页戴笠将军及其事业黄楫清、陈公恕、罗仪·扫荡丛刊社民国35年101页程潜最近言论程潜民国37年67页陈长官通知辑要民国35年45页陈长官治台言论集101页第1020、1021册邓主任论川康建设邓晋康·新闻报馆文化服务部民国30年72页邓主任言论集第一辑川康绥靖主任公署秘书处民国31年493页邓主任言论集第二辑川康绥靖主任公署秘书处民国29年391页黄旭初先生之广西建设论亢真化民国27年177页。

叶圣陶教育活动年谱

叶圣陶教育活动年谱

叶圣陶教育活动年谱(1911—1949)院系:信工系专业:教育技术班级:607班制作人:王晓敏赵翔张巧陈文瑶3月27日“余为多妹讲国文教科书已近三十课矣……盖余之讲法,实在不好……且又有一最忌之事,则余之心燥也……余越火妹越不懂,盖启蒙宜诱而不宜逼也。

近阅《教育杂志》,益知其大不宜,而未能少改也。

后当慎之。

”(日记)时,《教育杂志》每期必看。

5月29日创办年级小报《课余》。

后改名《课余丽泽》。

6月17日停刊。

9月7日发表评论《儿童之观念》,刊《妇女时报》第三号,署名叶陶。

(收入《叶圣陶集》时改题名为《儿童观念之养成》)。

文章书述说儿童观念之养成受外界的影响甚深,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

12月2日日记述其志向:“此身定当从事于社会教育,以改革我同胞之心,庶不有疚于我心焉。

”1912年十八岁1月25日准备当小学老师。

“小学教师之席亦难乎得之也,苟得之,则其品亦至可高贵,固新民之基础须是赖焉;且其中乐趣亦无有穷尽。

”(日记)2月担任苏州中区第三初等小学(言子庙小学)任二年级的年级主任,教二、三、四年级的国文,还兼教二年级的修身课和算术课,每周国文十七节,算术五节。

“我开始当教师在民国元年(1912年),担任的是初等小学二年级的级任教员,教国文和算术。

”(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刊《中国语文》1978年第2期)3月26日与潘森伯谈国文教学,“君办小学有年,颇多经验之语,听之足益进。

”(日记)6月1日日记谈教师的“兴趣”:“则学生与教师之精神固互相提携,互相竞争者也。

其一方面失精神,双方斯俱失之矣。

”4月由郭绍虞介绍到尚公小学任教,做高等班的级任,教国文。

1917年二十三岁1月尚公小学放寒假回到苏州,假期参加吴县教育会的演讲会,听章伯寅讲《教育上之心得》、余日章讲《教育救国》、沈信卿讲《自勤主义之教育》、贾秀英讲《训练上之注意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之重为归束》、黄任之(炎培)讲《国文新教授法》,以及欧洲人麦克洛讲《体育问题》。

民国初年的中学国文教科书

民国初年的中学国文教科书

民国初年的中学国文教科书作者:李斌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7年第02期1912年,民國成立后调整中学修学年限、课程设置及教学目的:中学年限由五年调整为四年;废止读经;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不再作为修身的惟一教学内容,修身也不再承担古诗歌的教学任务;民初虽有乐歌课,但任务是“谙习唱歌及音乐大要,以涵养德性及美感。

乐歌先授单音,次授复音及乐器用法”[1],也不承担教授古诗歌的功能。

课程调整后,中学生是否需要学习经部文献、儒家学说及古诗歌,通过什么途径学习,这是当时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

1912-1913年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和《中学校课程标准》要求中学国文教学任务集中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与“自由发表思想”上,并以文字源流、文法要略及文学史为辅助课程,且不承担清末经学和修身课的任务。

1914-1915年,总统袁世凯、教育总长汤化龙在《特定教育纲要》却规定中学国文教科书“明道统之源流”、“养成政治知识”等。

[2]这体现了政府对于中学国文教学究竟要承担何种功能,内部看法并不一致。

一民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除请许国英将林纾、吴曾祺所编中学国文教科书重订出版外,还请许国英编辑新的中学国文教科书,由商务四大“开国元勋”张元济、高梦旦、蒋维乔、庄俞担任校订。

1913年8月,许国英编辑的《共和国教科书国文读本》(共四册)开始出版,1914年2月起,许国英为该套教材编注的评注本陆续问世。

民初崛起的中华书局,打破了商务印书馆对教科书市场的垄断局面。

中华书局进入市场的标志是武昌起义后组织人力迅速编撰而出的“中华教科书”,刘法曾、姚汉章编辑的《中华中学国文教科书》(共四册)作为其中之一,于1912年8月开始出版,这是民初第一套新编中学国文教科书。

两年后,谢蒙编辑的中学用四册《新制国文教本》由中华书局出版。

不久后,《新制国文教本》评注本也由朱宝瑜编注,姚汉章、张相校阅出版。

这样,在1914年的教科书市场上,至少同时流通着林纾、吴曾祺、许国英、刘法曾、谢蒙编辑的5套中学国文教科书。

《民国艺术史料丛刊》序言

《民国艺术史料丛刊》序言

《民国艺术史料丛刊》序言作者:李景文来源:《寻根》2020年第06期民国艺术史料是指1911年到1949年间以图书、报刊、影视等载体出版发行的绘画、书法、雕塑、设计、建筑、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电影等中文文献,也包含非正式出版的手稿、抄本、油印资料、海报、宣传册、节目单、书画作品、音响音像资料等,它多方位呈现了民国时期的艺术成就,也见证了历史转型时期艺术思潮的互动与流变,因而具有极高的史料、艺术以及版本学价值。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特殊时期,短短的几十年,中华大地发生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社会经历了“旧”与“新”的更迭、“中”与“西”的冲撞、社会政治与文化艺术的转型。

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文学革命、国画改良、西乐东渐激荡着艺术家的心灵:一方面是保存国粹,一方面是主张西化,艺术家群体的情感世界在摹古与西化、保守与开放、淡泊与功利之间升腾与沉淀。

正是在这样一个新旧社会交替、中西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仁人志士走出国门,到日本,去欧洲,在世界各地寻求救国救民之真理,对科学救国、民主救国、文化救国、实业救国等济世方略的思考与追求异常活跃。

随着西学东渐和向西方学习时代思潮的兴起,日本和西方的艺术史观和方法被大量介绍到中国来,中国的艺术研究也逐渐具有“世界眼光”。

像姜丹书、陈师曾、潘天寿、黄宾虹、傅抱石、滕固、李朴园、胡蛮、郑午昌、余剑华、李叔同、沈心工、黄自、赵元任、青主、宗白华、马采、邓以蜇等一大批有志者留学海外,其思维方式、艺术观念、审美情趣无不受到日本、西方文化和科学的影响,他们以异域文化为参照反思中国文化,用跨文化、跨视域的方法,改造、创新中国传统的画学、乐学和戏剧学,推动着中国艺术文化从中国民族传统向以科学精神为标准的现代转型。

启蒙与变革时代,这群归国精英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对外交流频繁、经济文化發达地区组建艺术社团,创办艺术期刊,建立艺术师范或专门学校,开办美术展览、音乐演唱会等。

开_教科书革命_之先河_中华民国第一部中学历史教科书述评_马慧英

开_教科书革命_之先河_中华民国第一部中学历史教科书述评_马慧英

●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开“教科书革命”之先河*———中华民国第一部中学历史教科书述评北京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马慧英1911年10月10日,湖北爆发武昌起义。

1912年元旦孙中山以“倾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的誓言,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月12日,一份《清帝退位诏书》,宣告清王朝对中国长达268年统治的结束,终结了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

1912年1月19日,刚刚成立19天的中华民国向全国颁布《普通教育暂行方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明令“各种教科书务必合于共和国民宗旨”,进行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革新。

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政局变动,新政府对教科书的要求,成为当时教育界、出版界等各界人士必须要做出的选择。

以陆费逵为首的一些年轻人用实际行动向新政府送交了自己的答案。

一、与“民国”同生的中华书局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告成立,陆费逵等人在上海亦宣告中华书局成立。

参与创立中华书局的陈寅曾回忆说:“客岁革命起义,全国响应,阴历九月十三日(11月3日)上海光复,而苏杭粤相继下。

余于九月十六日(11月6日),与同志辈共议组织中华书局。

良以政体改变,旧日教科书胥不适用。

战争扰攘之际,未遑文事,势所必然。

若以光复而令子弟失教,殊非民国前提之福也。

协商数日,遂定议,一面编辑课本,一面经营印刷改造事宜。

其时,困苦万端,余等皆出以坚忍。

……民国元年一月一日,临时政府成立,吾居适于是时规划粗定,余等遂确定以是时为吾局成立之期。

”①在辛亥风云激荡下,几位关心时局发展,关注祖国命运的年轻人,预见到中国政局变动已经不可逆转,中国的教育必须跟进,教科书必定要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怀着对未来的期望,抱着对新商机的渴望,他们不惜艰辛,开始了新教科书的编写,并乘着中华民国成立的机遇,宣告一个新的出版机构———中华书局诞生。

书局名称与国号相同,此举意义何在?陆费逵说“将来,遇民国成立纪念,即吾局成立之纪念也。

民国教育统计资料汇编

民国教育统计资料汇编

《民国教育统计资料汇编》目录本书收录民国时期教育相关统计资料共计七十四种,包涵了全国性与地方性的、综合性与单一性的,涉及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基于资料连续性的考虑,本书对于清末的几种重要的相关统计资料也收入其中,如清光绪三十三年由学部总务司主持编制的《第一次教育统计图表》、宣统二年由直隶学务公所主持编制的《直隶教育统计图表》等。

是研究当时教育状况的重要史料。

分册目录:第一册第一次教育統計圖表(1)〇〇一第二册第一次教育統計圖表(2)〇〇一第三册中华民国第四次教育统计图表:四年八月至五年七月〇〇一第四册中国教育统计概览〇〇一全国教育统计简编〇七七历年全国中等教育统计简编民国二十五至三十四学年度一〇三全国高等教育概况统计民国二十一年度一二七全国高等教育统计民国二十一年度二〇九第五册全国高等教育统计民国二十二年度〇〇一全国高等教育统计民国二十三年度三一七第六册全国中等教育统计民国十九年度〇〇一全国初等教育统计民国二十二年度二七九第七册全国社会教育概况民国十九年度〇〇一全国社会教育概况统计民国二十年度一七七全国社会教育概况统计民国二十一年度三六七第八册全国社会教育概况统计民国二十二年度〇〇一全国社会教育统计民国二十三年度一七五全国社会教育统计简编民国三十五学年度四一三调查工人家庭生活及教育程度统计四一九第九册华北教育统计民国二十八年度〇〇一华北社会教育概览民国三十年度一四五第十册直隶教育统计图表宣统二年〇〇一直隶被灾各县教育状况一览表三七九直隶教育统计表民国十二年度五四五直隶教育统计表民国十四年度五七五第十一册河北省各县普通教育概览民国十七年度〇〇一河北省教育统计概要一四九河北省教育概况二二一京师教育概况三七一第十二册北平特别市初等教育统计民国十七年度〇〇一山西省第九次教育统计民国十三年度二〇九辽宁省教育概况四六一第十三册南京特别市教育概况统计民国十七年度〇〇一南京市教育概况统计民国十八年度〇七五南京市教育概况统计民国十九年度一四三南京市教育概览民国二十二年度二六七南京市教育概览民国二十三年度三四七第十四册上海特别市教育统计民国十七年度〇〇一上海大.中.小学调查录三八一第十五册奉贤县教育年刊民国十七年度〇〇一奉贤教育民国十八年度二三七奉贤教育民国二十二年度五三一第十六册江苏六十县八年度教育状况表〇〇一江苏教育概览(1)〇六七第十七册江苏教育概览(2)〇〇一第十八册江苏最近教育概况〇〇一第十九册二年来的无锡教育〇〇一第二十册无锡教育最近概况报告〇〇一第二十一册常熟县三年间教育状况〇〇一三年来浙江教育行政概况三六三第二十二册浙江省三年来教育概况〇〇一第二十三册教育概况〇〇一浙江省教育统计图表〇六三三年来浙江中等教育概况一五三三年来浙江初等教育概况二六三三年来浙江社会教育概况三九五浙江省社会教育概况五〇五第二十四册杭州市教育概况〇〇一杭县三年来初等教育社会教育辅导概况一一七嘉兴县王店区教育概况民国十八年度三三三嘉兴县第五学区教育概况民国十九年度四〇一第二十五册安徽省教育统计民国二十年度〇〇一安徽省教育统计民国二十一年度一七七安徽省教育统计民国二十二年度三二三第二十六册安徽省教育统计民国二十三年度〇〇一安徽省各县教育概况简明图一四五安徽教育要览(第二回)二一五安徽教育厅工作一览三二七第二十七册安庆市小学教育概况〇〇一第二十八册江西省教育统计民国二十一年度〇〇一江西省各县教育概况民国二十二年度一一五第二十九册广西省教育概况统计民国二十二年度上学期〇〇一第三十册广东省二十三年度教育概况〇〇一福建省教育统计: 民国十九年度二九九台湾一年来之教育四七一[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民国期刊《历史教育》再考述

民国期刊《历史教育》再考述

民国期刊《历史教育》再考述作者:陈德运来源:《中学历史教学》 2017年第5期民国唯一历史教育刊物《历史教育》并未因民国研究热受多大关注,杨俊光《民国时期历史教育类专业刊物——《历史教育》杂志考论》(《兰台世界》2013年第31期)一文虽有涉及,某些问题还需重新考论。

背景考述九一八后民族危机加深,《历史教育》诞生于这样背景,但非唯一原因。

清末新政“催生了一些教育杂志”,民国初年“新报馆纷纷成立,盛极一时”,加之一系列有待解决的教育问题促使了教育期刊春天的到来。

“教育期刊经过民初的快速发展,也很幸运地迎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兴盛发展时期”,国民政府前10年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又再次促使教育期刊快速发展,此时是教育期刊数目最多的时期。

除政府、教育机构、个人外,高校也积极参与。

其原因一方面“学者们在政治上感受到压抑,较为苦闷,于是转向学术研究,而学术研究则回避了现实政治问题”;另一方面在于一些青年学生“总是要表达改革社会,改革学校的愿望。

”高校参与期刊创办,促使其类型进一步分化,办刊质量进一步提高。

正是这些因素的推动,1936年北平师范大学史学会筹办了《历史教育》。

期刊创办须解决资金、稿件等问题,《历史教育》不例外,原定1937年元旦出版,因“储备期间太短,预定的稿件大多没有收到”,直到2月第一期才出版。

“七七事变”后,少数教育期刊西迁得以保全,多数夭折。

据统计1937年创办的教育期刊约有40份左右,多数为上半年创办,但寿命极短,随着北平师大内迁,《历史教育》停刊。

宗旨、栏目考述经营良好的杂志少不了发刊词,它“指示杂志今后的努力方向,以及内容选择的依循”,且拟订时,“须注意对时代、对国家,以及对社会的责任。

”近代教育期刊都有服务教育初衷,《历史教育》即为“努力实现历史教育的重要使命、培植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提倡历史教育之普及、研讨历史教育之改进”,换句话说就是服务于历史教育与唤起民众爱国心。

一、服务历史教育宗旨。

2019年中华民国史资料丛刊——大事记-易修改word版 (1页)

2019年中华民国史资料丛刊——大事记-易修改word版 (1页)

2019年中华民国史资料丛刊——大事记-易修改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刊——大事记
[名称]中华民国史资料丛刊——大事记第五辑
[作者]中华民国史研究室
[出版/发表]中华书局,1978年12月第一版
[提要]本辑记述了1919年(中华民国九年)间政治、军事、外交,还涉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1972年9月,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组(1978年9月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成立之始,就制订了编纂一部书(《中华民国史》)和三部资料长期规划。

这部《中华民国大事记》,便是规划中的三部资料之一。

中华民国的历史,从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到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终结,前后只有38年。

比较起纵贯百年、千年的编年史,这部大事记须加处理的史事自然要少得多。

民国是距今最近的一个朝代,亿万人数十年活动遗留下来的文献,虽经时间消磨,战乱毁损,依然浩如烟海,尚未很好地爬梳整理。

并且,当时的社会斗争深刻地影响着不止一代人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几乎每一个稍微重要的事件和人物,都可能引起激烈的争议。

中华民国史以研究民国时期的统治阶段及其政权的活动为中心内容。

民国大事记纪事范围较广,不仅包括政治、军事、外交,还涉及经济、文化,甚至天灾地变;不仅包括统治阶级及其政权的活动,还涉及人民的革命斗争和自发反抗。

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

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

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一、概述清末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其中包括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

儿童文学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初步探索到逐渐成熟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杂志》作为中国近代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期刊,对于儿童文学教育的推广和学术研究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育杂志》自创刊以来,一直关注并推动着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

它不仅是儿童文学教育理念的传播者,也是儿童文学教育实践的推动者。

通过梳理《教育杂志》中关于儿童文学教育的文章和观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学术研究的轨迹。

本文旨在通过对《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深入探讨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脉络和学术研究成果。

我们将从《教育杂志》对儿童文学教育的介绍与推广、对儿童文学教育的理论探索以及儿童文学课程、教材、教法和师资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讨论。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的学术史,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我们也将注意到,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变革、教育改革、教育理念的变化等。

在探讨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脉络时,我们将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期能够更准确地揭示儿童文学教育在这个时期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本文将以《教育杂志》为基础,通过对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的深入研究,揭示这一时期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学术研究成果,为儿童文学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支持。

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中国教育的历史长河中,清末民国时期无疑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创新的时期。

随着社会的剧烈转型,儿童教育逐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儿童文学教育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开始崭露头角。

作为记录这一历史时期教育变革的重要文献,《教育杂志》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视角。

四部丛刊总目

四部丛刊总目

《四部叢刊》1、2、3编总目四部叢刊(1)張元濟等編民國一八年上海商務印書館重印本2100册經部第一‧二册周易九卷坿略例一卷魏王弼注晉韓康伯注王弼撰略例唐邢璹注景上海涵芬樓藏宋刊本經部第三‧四册監本纂圖重言重意互注點校尚書一三卷漢孔安國傳唐陸德明音義景烏程劉氏嘉業堂藏宋刊本經部第五至八册毛詩二十卷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陸德明音義景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刊巾箱本經部第九至一四册周禮一二卷漢鄭玄注唐陸德明音義景長沙葉氏觀古堂藏明翻宋岳氏刊本經部第一五至一九册儀禮一七卷漢鄭玄注景長沙葉氏觀古堂藏明徐氏翻宋刊本經部第二〇至二四册纂圖互註禮記二十卷漢鄭玄注唐陸德明音義景上海涵芬樓藏宋刊本經部第二五至三〇册春秋經傳集解三十卷坿春秋二十國年表一卷晉杜預撰唐陸德明音義□ 闕名撰附錄景玉田蔣氏藏宋刊巾箱本經部第三一至三三册春秋公羊經傳解詁一二卷漢何休學唐陸德明音義景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建安余氏刊本經部第三四‧三五册春秋穀梁傳一二卷晉范甯集解唐陸德明音義景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建安余氏刊本經部第三六册孝經一卷唐李隆基注景建德周氏藏宋刊本經部第三七‧三八册論語十卷魏何晏集解景長沙葉氏觀古堂藏日本正平刊本經部第三九至四一册孟子一四卷漢趙岐注景清內府藏宋刊大字本經部第四二册爾雅三卷坿音釋三卷晉郭璞注□ 闕名撰音釋景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刊本經部第四三册京氏易傳三卷漢京房撰吳陸績注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天一閣刊本經部第四四‧四五册尚書大傳五卷序錄一卷辨&一卷漢伏勝撰漢鄭玄注清陳壽祺編景上海涵芬樓藏陳氏原刊本經部第四六‧四七册詩外傳十卷漢韓嬰撰景上海涵芬樓藏明沈氏野竹齋刊本經部第四八‧四九册大戴禮記一三卷北周盧辯注景無錫孫氏小綠天藏明袁氏嘉趣堂刊本經部第五〇‧五一册春秋繁露一七卷漢董仲舒撰景上海涵芬樓藏武英殿聚珍版本經部第五二至六三册經典釋文三十卷坿校勘記三卷唐陸德明撰孫毓修編校勘記景上海涵芬樓藏通志堂刊本經部第六四册方言一三卷漢楊雄撰晉郭璞注景江安傅氏雙鑑樓藏宋刊本經部第六五册釋名八卷漢劉熙撰景江南圖書館藏明翻宋書棚本經部第六六至六九册說文解字一五卷漢許慎撰宋徐鉉等奉敕校定景日本岩崎氏靜嘉堂藏北宋刊本經部第七〇至七七册說文解字繫傳四十卷南唐徐鍇撰卷首至二九景烏程張氏適園藏述古堂景宋鈔本卷三〇至四〇景古里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刊本經部第七八至八〇册大廣益會玉篇三十卷宋陳彭年等奉敕重修景建德周氏藏元刊本經部第八一至八五册廣韻五卷宋陳彭年等奉敕重修景海鹽張氏涉園藏宋刊巾箱本史部第八六册竹書紀年二卷梁沈約注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天一閣刊本前漢紀三十卷漢荀悅撰景無錫孫氏小綠天藏明翻宋本史部第九三至九八册後漢紀三十卷晉袁宏撰景無錫孫氏小綠天藏明翻宋本史部第九九至一七八册資治通鑑二九四卷宋司馬光撰景上海涵芬樓藏宋刊本史部第一七九至一八四册資治通鑑考異三十卷宋司馬光撰景上海涵芬樓藏宋刊本史部第一八五至一九四册資治通鑑目錄三十卷宋司馬光撰景上海涵芬樓藏北宋刊本史部第一九五至一九七册司馬溫公稽古錄二十卷宋司馬光撰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刊本史部第一九八至二〇二册資治通鑑外紀十卷目錄五卷宋劉恕撰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刊本史部第二〇三至二〇七册資治通鑑釋文三十卷宋史炤撰景烏程蔣氏密韻樓藏宋刊本史部第二〇八至二四九册通鑑紀事本末四二卷宋袁樞撰景上海涵芬樓藏宋刊本史部第二五〇册汲冢周書十卷晉孔晁注景江陰繆氏藝風堂藏明嘉靖癸卯刊本史部第二五一至二五四册國語二一卷吳韋昭解景杭州葉氏藏明嘉靖翻宋本史部第二五五至二六二册戰國策十卷宋鮑彪校注元吳師道重校景江南圖書館藏元至正刊本史部第二六三‧二六四册晏子春秋八卷景江南圖書館藏明活字本史部第二六五至二六七册劉向古列女傳七卷坿續列女傳一卷漢劉向撰□ 闕名撰續景長沙葉氏觀古堂藏明刊本史部第二六八至二八一册五朝名臣言行錄十卷三朝名臣言行錄一四卷宋朱熹撰景海鹽張氏涉園藏宋刊本吳越春秋十卷漢趙曄撰元徐天祜音注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弘治鄺璠刊本史部第二八四‧二八五册越絕書一五卷漢袁康撰景江安傅氏藏明雙柏堂刊本史部第二八六至二八八册華陽國志十卷晉常璩撰景烏程劉氏嘉業堂藏明錢叔寶寫本史部第二八九至三〇〇册水經注四十卷後魏酈道元注景上海涵芬樓藏武英殿聚珍版本史部第三〇一至三〇四册大唐西域記一二卷唐釋玄奘奉敕譯唐釋辨機撰景江安傅氏雙鑑樓藏宋刊藏經本史部第三〇五至三〇八册史通二十卷坿札記一卷坿札記補一卷唐劉知幾撰孫毓修編札記姜殿揚編札記補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張鼎思刊本子部第三〇九至三一一册孔子家語十卷魏王肅注景江南圖書館藏明覆宋刊本子部第三一二至三一七册荀子二十卷唐楊倞注景上海涵芬樓藏黎氏景宋刊本子部第三一八‧三一九册孔叢子七卷坿釋文一卷漢孔鮒撰□ 闕名撰釋文景杭州葉氏藏明翻宋本子部第三二〇册新語二卷漢陸賈撰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弘治刊本子部第三二一‧三二二册新書十卷漢賈誼撰景江南圖書館藏明正德乙亥吉藩刊本子部第三二三‧三二四册鹽鐵論十卷漢桓寬撰景長沙葉氏觀古堂藏明刊本子部第三二五‧三二六册劉向新序十卷漢劉向撰景江南圖書館藏明覆宋刊本子部第三二七至三三二册說苑二十卷漢劉向撰景平湖葛氏傳樸堂藏明鈔本子部第三三三册楊子法言一三卷坿音義一卷漢揚雄撰晉李軌注宋闕名撰音義景上海涵芬樓藏景宋刊本子部第三三四‧三三五册潛夫論十卷漢王符撰景江南圖書館藏述古堂景宋精寫本子部第三三六册甲鑒五卷漢荀悅撰明黃省曾注景江南圖書館藏明嘉靖乙酉刊本子部第三三七册徐幹中論二卷漢徐乾撰景江安傅氏雙鑑樓藏明嘉靖乙丑刊本子部第三三八册中說十卷隋王通撰宋阮逸注景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刊本子部第三三九至三四二册孫子集注一三卷宋吉天保編景江南圖書館藏明嘉靖乙卯刊本子部第三四三册六韜六卷景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景宋刊本吳子二卷景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景宋鈔本司馬法三卷景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景藏宋鈔本子部第三四四至三四七册管子二四卷唐房玄齡注景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刊本子部第三四八册登析子二卷景江南圖書館藏明刊本子部第三四九册商子五卷景上海涵芬館藏明天一閣刊本子部第三五〇至三五二册韓非子二十卷□ 闕名注景上海涵芬樓藏景宋鈔校本子部第三五三至三五六册齊民要術十卷後魏賈思勰撰景上元鄧氏群碧樓藏明鈔本子部第三五七至三六一册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二四卷唐王冰注宋林億等校正景上海涵芬館藏明翻北宋本子部第三六二至三六五册黃帝素問靈樞經一二卷景上海涵芬樓藏明趙府居敬堂刊本子部第三六六‧三六七册王翰林集註黃帝八十一難經五卷明王九思集注景上海涵芬樓藏日本活字本子部第三六八‧三六九册新編金匱要略方論三卷漢張機述晉王叔和編宋林億等詮次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嘉靖俞橋刊本子部第三七〇至三七三册注解傷寒論十卷漢張機述晉王叔和編金成無巳注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嘉靖乙巳刊本子部第三七四‧三七五册新刊王氏脈經十卷晉王叔和撰景上海涵芬樓藏元刊本子部第三七六至三八七册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三十卷宋唐慎微撰宋寇宗奭衍義金張存惠重修景上海涵芬樓藏金刊本子部第三八八‧三八九册周髀算經二卷坿音義一卷漢趙爽注北周甄鸞重述唐李淳風等奉敕注釋宋李籍撰音義景南陵徐氏積學齋藏明刊本子部第三九〇至三九二册九章算術九卷坿音義一卷魏劉徽注唐李淳風等奉敕注釋宋李籍撰音義景上海涵芬樓藏微波榭刊本子部第三九三至三九五册太玄經十卷坿說玄一卷坿釋文一卷漢揚雄撰晉范望注唐王涯撰說玄宋林瑀撰釋文景上海涵芬樓藏明萬玉堂翻宋本子部第三九六至四一一册易林一六卷漢焦贛撰□ 闕名注景北京圖書館藏元刊本子部第四一二至四一五册墨子一五卷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嘉靖癸丑唐堯臣刊本子部第四一六册尹文子一卷景江南圖書館藏明覆宋刊本子部第四一七册慎子內篇一卷外篇一卷補遺一卷逸文一卷坿內篇校文一卷清繆荃孫編補遺逸文孫毓修撰校文景江陰繆氏藝風堂蕅香&寫本子部第四一八册鶡冠子三卷宋陸佃解景江陰繆氏藝風堂藏明覆宋刊本子部第四一九册鬼谷子三卷梁陶弘景注景正統道藏本子部第四二〇至四二四册呂氏春秋二六卷漢高誘注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刊本子部第四二五至四二八册淮南鴻烈解二一卷漢劉安撰漢許慎注景上海涵芬樓藏景鈔北宋本子部第四二九册人物志三卷魏劉邵撰後魏劉昺注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刊本子部第四三〇册顏氏家訓二卷北齊顏之推撰景江安傅氏雙鑑樓藏明刊本子部第四三一‧四三二册白虎通德論十卷漢班固撰景江安傅氏雙鑑樓藏元刊本子部第四三三至四四〇册論衡三十卷漢王充撰景上海涵芬樓藏明通津草堂刊本子部第四四一‧四四二册風谷通義十卷漢應劭撰景常熟鐵琴銅劍樓瞿氏藏元刊本子部第四四三至四五八册群書治要五十卷唐魏徵等奉敕編景上海涵芬樓藏日本尾張刊本子部第四五九至四六〇册意林五卷逸文一卷補二卷唐馬總編清周廣業編逸文清李遇孫錄補景上海涵芬樓藏武英殿聚珍版本逸文補景別下齋本子部第四六一册西京雜記六卷漢劉歆撰晉葛洪錄景江安傅氏雙鑑樓藏嘉靖壬子刊本子部第四六二至四六四册世說新語三卷坿校語一卷劉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清沈巖撰校語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嘉趣堂刊本子部第四六五‧四六六册山海經一八卷晉郭璞傳景江安傅氏雙鑑樓藏明成化庚寅刊本子部第四六七册穆天子傳六卷晉郭璞注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天一閣刊本子部第四六八至四七一册唐段少卿酉陽雜俎前集二十卷續集十卷唐段成式撰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刊本子部第四七二至四七六册弘明集一四卷梁釋僧佑編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刊本子部第四七七至四八八册廣弘明集三十卷唐釋道宣編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刊本子部第四八九至五二四册法苑珠林一百二十卷唐釋道世撰景上海涵芬樓藏明萬曆刊本子部第五二五至五三一册翻譯名義集七卷宋釋法雲撰景南海潘氏藏宋刊本子部第五三二册老子道德經二卷漢河上公章句景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刊本子部第五三三册沖虛至德真經八卷晉張湛注景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北宋刊本子部第五三四至五三八册南華真經十卷坿札記一卷晉郭象注唐陸德明音義孫毓修撰札記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刊本子部第五三九至五四四册抱札子內篇二十卷外編五十卷晉葛洪撰景江南圖書館藏明嘉靖乙丑魯藩刊本子部第五四五至五七六册雲笈七籤一二二卷宋張君房撰景正統道藏本集部第五七七至五八一册楚辭一七卷漢王逸章句宋洪興祖補注景江南圖書館藏明覆宋本集部第五八二‧五八三册蔡中郎文集十卷外傳一卷漢蔡邕撰景上海涵芬樓藏明華氏活字本集部第五八四‧五八五册曹子建集十卷魏曹植撰景江安傅氏雙鑑樓藏明活字本集部第五八六册嵇中散集十卷魏嵇康撰景江安傅氏雙鑑樓藏明嘉靖刊本集部第五八七册陸士衡文集十卷晉陸機撰景江南圖書館藏明正德覆宋刊本陸文龍文集十卷晉陸雲撰景江南圖書館藏明正德覆宋刊本集部第五九〇‧五九一册箋注陶淵明集十卷晉陶潛撰宋李公煥箋景上海涵芬樓藏宋刊巾箱本集部第五九二‧五九三册鮑氏集十卷宋鮑照撰景上海涵芬樓藏毛斧季校宋本集部第五九四册謝宣城詩集五卷南齊謝朓撰景上海涵芬樓藏明鈔本集部第五九五册梁昭明太子文集五卷梁蕭統撰景烏程許氏藏明刊本集部第五九六‧五九七册梁江文通文集十卷坿校補一卷梁江淹撰清葉樹廉編校補景烏程蔣氏密韻樓藏明翻宋本集部第五九八‧五九九册徐孝穆集十卷陳徐陵撰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屠隆刊本集部第六〇〇至六〇二册庾子山集一六卷北周庾信撰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屠隆刊本集部第六〇三册寒山詩一卷坿拾得詩一卷唐釋寒山撰唐釋拾得撰附錄景建德周氏藏景宋刊本集部第六〇四至六〇七册王子安集一六卷附錄一卷唐王勃撰景江南圖書館藏明刊本集部第六〇八‧六〇九册楊盈川集十卷附錄一卷唐楊炯撰景江南圖書館藏明刊本集部第六一〇‧六一一册幽憂子集七卷附錄一卷唐盧照鄰撰景江安傅氏雙鑑樓藏明刊本集部第六一二册駱賓王文集十卷唐駱賓王撰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刊本集部第六一三至六一五册陳伯玉文集十卷唐陳子昂撰景秀水王氏二十八宿研齋藏明弘治楊澄刊本集部第六一六至六一九册張說之文集二五卷補一卷唐張說撰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嘉靖丁酉刊本唐丞相曲江張先生文集二十卷附錄一卷唐張九齡撰景南海潘氏藏明成化刊本集部第六二四至六三三册分類補註李太白詩二五卷分類編次文五卷唐李白撰元楊齊賢集注元蕭士贇補注景蕭山朱氏藏明郭雲鵬刊本集部第六三四至六四三册分門集註杜工部詩二五卷坿年譜一卷唐杜甫撰宋闕名集注宋呂大房撰年譜宋蔡興宗撰年譜宋魯訔撰年譜景南海潘氏藏宋刊本集部第六四四册須溪先生校本唐王右丞集六卷唐王維撰景上海涵芬樓藏元刊本集部第六四五册高常侍集八卷唐高適撰景上海涵芬樓藏明活字本集部第六四六册孟浩然集四卷唐孟浩然撰景江南圖書館藏明刊本集部第六四七‧六四八册唐元次山文集十卷拾遺一卷唐元結撰景江安傅氏雙鑑樓藏明正德刊本集部第六四九至六五一册顏魯公文集一五卷補遺一卷坿年譜一卷坿行狀一卷坿碑銘一卷坿舊史本傳一卷坿新史本傳一卷唐顏真卿撰宋留元剛撰年譜唐因亮撰行狀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刊本集部第六五二册岑嘉州詩七卷唐岑參撰景蕭山朱氏藏明正德刊本集部第六五三‧六五四册晝上人集十卷唐釋皎然撰景江安傅氏雙鑑樓藏景宋精鈔本集部第六五五‧六五六册劉隨州文集十卷外集一卷唐劉長卿撰景上海涵芬樓藏明正德刊本集部第六五七‧六五八册韋刺史詩集十卷附錄一卷唐韋應物撰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刊本集部第六五九至六六二册毘陵集二十卷補遺一卷附錄一卷唐獨孤及撰景上海涵芬樓藏趙氏亦有生齋刊本集部第六六三‧六六四册錢考功集十卷唐錢起撰景上海涵芬樓藏明活字本集部第六六五至六六八册唐陸宣公集二二卷唐陸贄撰景上海涵芬樓藏宋刊本集部第六六九至六七六册權載之文集五十卷補刻一卷坿校補一卷唐權德輿撰姜殿揚編校補景無錫孫氏小綠天藏大興朱氏刊本集部第六七七至六八四册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遺文一卷唐韓愈撰宋朱熹考異宋王伯大音釋景上海涵芬樓藏元刊本集部第六八五至六九二册增廣註釋音辯唐柳先生集四三卷別集二卷外集二卷附錄一卷唐柳宗元撰宋童宗說注釋宋張敦頤音辯宋潘緯音義景上海涵芬樓藏元刊本集部第六九三至七〇〇册劉夢得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唐劉禹錫撰景上海涵芬樓藏武進董氏景宋刊本集部第七〇一‧七〇二册呂和叔文集十卷唐呂溫撰景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述古堂精鈔本集部第七〇三册唐張司業詩集八卷唐張籍撰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刊本集部第七〇四册皇甫持正文集六卷唐皇甫湜撰景上海涵芬樓藏宋刊本集部第七〇五‧七〇六册李文一八卷唐李翱撰景江南圖書館藏明成化乙未刊本集部第七〇七册歐陽行周文集十卷唐歐陽詹撰景平湖葛氏傳樸堂藏明正德刊本集部第七〇八‧七〇九册孟東野詩集十卷唐孟郊撰景杭州葉氏藏明弘治己未刊本集部第七一〇册唐賈浪仙長江集十卷唐賈島撰景江南圖書館藏明翻宋本集部第七一一册歌詩篇四卷集外詩一卷唐李賀撰景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金刊本集外詩景北宋本集部第七一二‧七一三册沈下賢文集一二卷唐沈亞之撰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刊本李文饒文集二十卷別集十卷外集四卷補一卷唐李德裕撰景常熟瞿氏藏明刊本集部第七二〇至七二三册元氏長慶集六十卷集外文章一卷坿校文一卷唐元稹撰張元濟撰校文景江南圖書館藏明嘉靖壬子刊本集部第七二四至七四七册白氏文集七一卷唐白居易撰景江南圖書館藏日本活字本集部第七四八至七五二册樊川文集二十卷外集一卷別集一卷唐杜牧撰景江南圖書館藏明翻宋刊本集部第七五三‧七五四册姚少監詩集十卷唐姚合撰景上海涵芬樓藏明鈔本集部第七五五‧七五六册唐李義山詩集六卷唐李商隱撰景江安傅氏雙鑑樓藏明嘉靖庚戌毗陵蔣氏刊本集部第七五七‧七五八册李義山文集五卷唐李商隱撰景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舊鈔本集部第七五九册溫庭筠詩集七卷別集一卷唐溫庭筠撰景江南圖書館藏述古堂精鈔本集部第七六〇册丁卯集二卷唐許渾撰景常熟歸氏鐵網珊瑚人家藏景宋寫本集部第七六一册唐劉蛻集六卷唐劉蛻撰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吳氏問青堂刊本集部第七六二册唐孫樵集十卷唐孫樵撰景上海涵芬樓藏吳氏問青堂刊本集部第七六三册李群玉詩集三卷後集五卷唐李群玉撰景上元鄧氏群碧樓藏宋刊本集部第七六四册碧雲集三卷南唐李中撰景上元鄧氏群碧樓藏宋刊本集部第七六五册唐李推官披沙集六卷唐李咸用撰景上元鄧氏群碧樓藏宋刊本集部第七六六‧七六七册皮日休文集十卷唐皮日休撰景湘潭袁氏藏明刊本唐甫里先生文集二十卷坿校勘記一卷唐陸龜蒙撰張元濟撰校勘記景江南圖書館藏黃蕘圃校本集部第七七三册玉川子詩集二卷外集一卷唐盧仝撰景上海涵芬樓藏舊鈔本集部第七七四‧七七五册司空表聖文集十卷唐司空圖撰景上海涵芬樓藏舊鈔本集部第七七六册司空表聖詩集五卷唐司空圖撰景海盬涉園張氏藏唐音統籤本集部第七七七册玉山樵人集一卷香奩集一卷唐韓偓撰景上海涵芬樓藏舊鈔本集部第七七八至七八〇册桂苑筆耕集二十卷唐崔致遠撰景無錫孫氏小綠天藏高麗刊本集部第七八一至七八三册唐黃先生文集八卷唐黃滔撰景閩縣李氏觀槿齋藏明刊本集部第七八四册甲乙集十卷唐羅隱撰景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陳道人書籍鋪本集部第七八五‧七八六册白蓮集十卷坿風騷旨格一卷唐釋齊己撰景上海涵芬樓藏景明鈔本集部第七八七‧七八八册禪月集二五卷唐釋貫休撰景武昌徐氏藏景宋精鈔本集部第七八九册浣花集十卷補遺一卷前蜀韋莊撰景江安傅氏雙鑑樓藏明朱子儋刊本集部第七九〇至七九二册廣成集一七卷前蜀杜光庭撰景北京白辰觀藏正統道藏本集部第七九三至七九八册徐公文集三十卷宋徐鉉撰景上海涵芬樓藏校鈔本集部第七九九至八〇一册河東先生集一六卷宋柳開撰景上海涵芬樓藏校鈔本王黃州小畜集三十卷坿札記一卷宋王禹偁撰張元濟撰札記景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刊配呂無黨鈔本集部第八〇八册王黃州小畜外集殘七卷宋王禹偁撰景江南圖書館藏景宋寫本集部第八〇九册宋林和靖先生詩集四卷補一卷宋林逋撰景江安傅氏雙鑑樓藏景寫明黑口本集部第八一〇册河南穆公集三卷遺事一卷坿校補一卷宋穆修撰孫毓修撰校補景杭州葉氏藏述古堂景宋鈔本集部第八一一至八二〇册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別集四卷政府奏議二卷尺牘三卷坿年譜一卷坿年譜補遺一卷坿言行拾遺事錄四卷坿鄱陽遺事錄一卷坿又附錄一三種宋范仲淹撰宋樓鑰撰年譜景江南圖書館藏明翻元天曆本集部第八二一至八二四册河南先生文集二八卷宋尹洙撰景上海涵芬樓藏春岑閣鈔本集部第八二五至八二七册蘇學士文集一六卷坿校語一卷宋蘇舜欽撰清河焯撰校語景上海涵芬樓藏白華書屋刊本集部第八二八至八四三册溫國文正公文集八十卷宋司馬光撰景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紹興刊本集部第八四四至八五一册直講李先生文集三七卷外集三卷坿年譜一卷坿門人錄一卷宋李覯撰□ 闕名撰年譜門人錄景江南圖書館藏明刊本集部第八五二至八五九册陳眉公先生訂正丹淵集四十卷拾遺二卷坿年譜一卷宋文同撰宋家誠之撰年譜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刊本集部第八六〇至八六九册南豐先生元豐類藁五十卷附錄一卷宋曾鞏撰景烏程蔣氏密韻樓藏元刊本集部第八七〇至八八一册宛陵先生集六十卷拾遺一卷附錄一卷宋梅堯臣撰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刊本集部第八八二至八八五册伊川擊壤集二十卷集外詩一卷宋邵雍撰景江南圖書館藏明成化刊黑口本。

民国时期史地教育问题述评

民国时期史地教育问题述评

民国时期史地教育问题述评作者:吴豪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6年第08期一、民国史地教育的基本概况《史地周刊》系《大公报》一副刊,于1934年9月21日由史地周刊社主办,顾颉刚担任主编。

《史地周刊》办至1937年7月23日停刊,在其存在的三年时间里,基本每周刊发一期,总共出版146期。

《大公报·史地周刊》产生于特殊年代,在教育理念上,民国史地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相结合。

民国时期,大多数中学教师进行史地教学时会结合当时发生的大事件和相应的教学挂图、实物模型等教具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教育内容上,民国史地教育融合官方、民办和个人优秀的史地知识,力求教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丰富了民国史地教育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民国史地教育扬长避短,汲取传统优秀教育方法结合西方先进教育方法,提倡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对后世教育教学有重要影响。

二、民国史地教育存在的问题民国时期的史地教育,是在社会极具变革的大背景下,既继承传统又汲取西方先进教育思想而逐渐形成的具有民国特色的课程教育。

自1934年开始一直到1936年末,《史地周刊》针对民国史地教育问题开展了激烈讨论,对中小学史地教育的方法、教师的培养、教材的编纂和选用等不同主题都有涉及。

笔者通过研读归纳为以下几点:1、教科书知识体系不完善民国时期中学史地教育书籍参差不齐,教学内容缺乏鲜明的时代性。

例如,民国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第一条指出“‘研求中国民族之演进,特别说明其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且培养其自信自觉发扬光大之精神’,而在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第一条中则指出‘叙述我国民族历代文化政治社会之变迁,以说明本国现状之由来’”。

以九一八事变为例,日本侵略者侵占我国沈阳后又陆续占领了东北三省,然而这种丧权辱国的大事件在当时的民国本国史教科书中只是简单地讲说之后就跳过了。

正如徐世劻所说“历史的本身原是富有兴趣的,而且一个人生来就是有历史兴趣的,不幸现在学校里竟缺乏培养这种兴趣的教科书”。

民国时期《四库全书学典》的编纂与出版述略

民国时期《四库全书学典》的编纂与出版述略

第c卷第1期Vol.8,No.2长安学刊Changan Xue Kan 2017年5月May.,2017民国时期《四库全书学典》的编纂与出版述略周勇军(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海淀100872)摘要:民国时期出版的《四库全书学典》是一部对《四库全书》进行全面性介绍的知识类书籍,具有较 高的文献与学术价值。

通过考察《四库全书学典》的编纂缘起、内容体例和出版意义,有助于展现《四库全书 学典》的价值所在。

随着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重新审视并挖掘《四库全书学典》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学典;《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学典》;杨家骆文章编号:978 - 7 -80736 - 771 -0(2017)02 - 004 - 03《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堪称“传统文化的总汇,古代典籍的渊薮”1。

《四库全 书》的纂修起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历时十余年而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

《四库全书》自修成之后,便受到官方与民间的双重重视,一些学者也展开了对《四库全书》相关问题的研究。

到了民国时期,出现了一 系列的研究成果,“就数量而言,杨家骆堪称民国时期在 《四库全书》研究领域成果最为丰硕的学者,并且涉及 ‘四库学’的诸多方面。

杨家骆的成果有三部,分 别是《四库大辞典》(1931 )、《四库全书概述》(1936)和 《四库全书学典》(1946),其中尤以《四库全书学典》最 具特色和全面。

通过考察《四库全书学典》的编纂与出 版情况,进一步挖掘《四库全书学典》的价值,有助于加 深对《四库全书》的研究,从而更好地弘扬优秀的传统文 化。

_、《四库全书学典》的编纂缘起《四库全书学典》,杨家骆(1912 - 1991)著,世界书 局1946年出版。

它的编纂与出版,有多方面的原因。

可以说,《四库全书学典》不仅是其个人的产物,也是时 代的产物。

首先,《四库大辞典》和是《四库全书概述》的出版 是《四库全书学典》得以编纂的重要基础。

“民国教育史料丛刊”序

“民国教育史料丛刊”序

“民国教育史料丛刊”序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特殊时段,是传统中国发生现代性转型的一个重要历程。

在此期间,由于社会形态的急剧变革,思想、文化和教育领域也空前活跃,陆续出版了一大批反映时代风貌的图书文献,这批图书文献至今仍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传承价值。

然而,以往大陆学界对于近代中国的研究,多在晚清史或革命史上用力,对于民国史的研究相对薄弱,其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出版也相对滞后。

近些年来,部分出版机构整理出版了一批民国图书,但对于民国文献的总量而言,还远远不能满足学术研究和保护收藏的需要。

大象出版社作为一家品牌教育出版机构,一向注重历史文献的整理与出版,逐步形成了规模化、专业化的民国图书出版体系,先后影印出版了“民国史料丛刊”“民国史料丛刊续编”(共计2268册、4500余种)。

这批图书以保存史料、抢救文献为目的,既满足了学术研究的严肃性,也体现了历史文献的真实性。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社近期又决定影印出版“民国教育史料丛刊”,遴选民国时期有关教育理论、教育事业、各级各类课程标准、中小学和师范教材等图书约5000余种,成书1120册,从专业史的角度深度开发民国文献。

中国是一个具有文化教育传统的国家。

继晚清废除科举之后,民国建立之初,颁布新式学制,创建新式学堂,从而开启了民国数十年间教育的快速发展。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特别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教育进入一个繁荣成长的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进一步完善教育行政和教育管理体系,颁布《教育宪法》,确立教育的法律地位。

短短数十年间,政府和社会均以大力推进教育为己任,即便在抗战时期也从未放松对教育的推进和保护。

归纳起来,民国年间的教育活动,一是各种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教育思潮的研究广泛开展,二是教育法规、教育政策和教育行政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三是各种教育类型、教学实验及乡村教育和社会教育积极推行,四是翻译、编译、译述乃至自编各级各类课本教材大量出版,形成了教育图书文献的出版高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教育史料丛刊”序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特殊时段,是传统中国发生现代性转型的一个重要历程。

在此期间,由于社会形态的急剧变革,思想、文化和教育领域也空前活跃,陆续出版了一大批反映时代风貌的图书文献,这批图书文献至今仍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传承价值。

然而,以往大陆学界对于近代中国的研究,多在晚清史或革命史上用力,对于民国史的研究相对薄弱,其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出版也相对滞后。

近些年来,部分出版机构整理出版了一批民国图书,但对于民国文献的总量而言,还远远不能满足学术研究和保护收藏的需要。

大象出版社作为一家品牌教育出版机构,一向注重历史文献的整理与出版,逐步形成了规模化、专业化的民国图书出版体系,先后影印出版了“民国史料丛刊”“民国史料丛刊续编”(共计2268册、4500余种)。

这批图书以保存史料、抢救文献为目的,既满足了学术研究的严肃性,也体现了历史文献的真实性。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社近期又决定影印出版“民国教育史料丛刊”,遴选民国时期有关教育理论、教育事业、各级各类课程标准、中小学和师范教材等图书约5000余种,成书1120册,从专业史的角度深度开发民国文
献。

中国是一个具有文化教育传统的国家。

继晚清废除科举之后,民国建立之初,颁布新式学制,创建新式学堂,从而开启了民国数十年间教育的快速发展。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特别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教育进入
一个繁荣成长的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进一步完善教育行政和教育管理体系,颁布《教育宪法》,确立教育的法
律地位。

短短数十年间,政府和社会均以大力推进教育为己任,即便在抗战时期也从未放松对教育的推进和保护。

归纳起来,民国年间的教育活动,一是各种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教育思潮的研究广泛开展,二是教育法规、教育政策和教育行政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三是各种教育类型、教学实验及乡村教育和社会教育积极推行,四是翻译、编译、译述乃至自编各级各类课本教材大量出版,形成了教育图书文献的出版高潮。

仅据《民国时期总书目》统计,这一时期出版的教育类图书有13000多种,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作者多为一流的学者和教育家。

民国时期教育的发展历程,具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诸如教育经费投入、教师职员薪酬、强调平民教育、注重个性发展、提倡学术自由等。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现代大学制度得以在民国年间逐步确立并迅速成长。

在诸多教育名家的主导下,民国的大学形成了独特的学术独立精神和学术评价机
制。

在这样的学术生态环境下,民国的大学为精英人才的培养、为科学文化的进步、为国家民族的振兴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富有创新力的社会组织。

当然,民国时期的教育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深层影响,形成公私并存、新旧交汇的复杂形态,有积极进步的因素,也有保守落后的成分。

但不可否认,民国的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历程的重要一环,其思想、制度和实践,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今人认真地总结和汲取。

教育史料是教育文化的载体和学术研究的基础,由于中国近代教育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并不顺利,民国教育遗产并未得到认真、及时的总结和清理,民国时期教育图书文献的整理和出版也不乐观。

只是最近二三十年间,这一状况才有所改观。

今天大象出版社系统影印和出版的这套“民国教育史料丛刊”,即是对这笔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其学术价
值已远远超出其出版价值,这不仅会推进中国近代教育史的研究,也定会对当今中国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有所裨益。

2014年5月2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