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

合集下载

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西方哲学思潮

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西方哲学思潮

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西方哲学思潮中国现代文学是受到了西方哲学思潮的深刻影响的。

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背景下,西方哲学思潮为中国的文学带来了新的思想触角,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内涵和形式。

本文将从现实主义、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三个方面探讨西方哲学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一、现实主义的影响现实主义是西方哲学思潮中的重要派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不可忽视。

现实主义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客观描写和真实再现,使文学成为一种反映社会生活的工具。

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在20世纪初兴起,受到了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启发。

中国现代文学家鲁迅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强调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批判。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以及其他一些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写,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文学成为了一种社会批判的工具。

二、存在主义的影响存在主义是20世纪西方哲学思潮中的重要流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存在和自由选择的重要性,对人类存在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中国现代文学家钱钟书的小说《围城》被认为是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的内心独白和对社会现实的描写,探讨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迷茫。

这种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和对自由选择的探索,使中国现代文学在思想层面上更加深入和复杂。

三、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以来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强调对现实的多元性和相对性的认识,对传统的价值观和权威进行了质疑和颠覆。

中国现代文学家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被认为是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多重叙述和对现实的扭曲,展示了现实和虚构之间的模糊边界。

这种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使中国现代文学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和开放。

综上所述,西方哲学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实主义使文学成为了一种社会批判的工具,存在主义使文学更加深入和复杂,后现代主义使文学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和开放。

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西方古代科学寓于对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一些名垂千古的专业科学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天人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即人应征服,控制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看成敌对力量.荷马史诗纯以海外遇险,征服自然为题材,他们的游戏都是在大自然的风浪中锻炼成长的人物.西方人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因而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规律.
有一则趣谈: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这一趣谈反映了一个事实: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
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国门重新向世界敞开,各种西方现代思潮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刚刚从十年文革的政治梦魇中挣扎出来的知识分子,对于来自西方的文化资源有着巨大的渴求。翻译家们为了满足国人的这些迫切的需求,开始大量地翻译和介绍西方各种现代思潮,出版社也大量地出版西方思想家和文学家的著作。如四川人民出版社率先在 80年代初期出版了百余本的“走向未来丛书”,其中大部分是翻译介绍当今世界新的科技、人文、社会科学和政治法律方面的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紧跟着出版了“现代西方哲学译丛”,其后,三联代典籍,更是前所未有地推动了80年代西方现代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人们不仅接触到了康德、新康德主义,黑格尔、新黑格尔主义,也接触到现象学、解释学、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逻辑分析哲学,以及现当代政治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在文学领域,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也被大量地翻译和介绍。袁可嘉主编的共四卷八册的《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出版之后便风行一时,成为最热门的畅销书。其他出版社也竞相出版外国文学作品,如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联合出版的《20世纪外国文学丛书》、《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广西漓江出版社出版的《诺贝尔文学获奖作家作品集》以及各出版社出版的大量的外国文学研究资料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亲睐。伴随着思想界不断掀起的西学热,如萨特热、尼采热、弗洛伊德热、海德格尔热、解释学热、解构主义热、女性主义热、新历史主义热,中国当代文学也不断地产生各种文学思潮,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女性文学”等等。中国的批评家们,也从中学到了各种方法论。如1985年被人们称为“方法论年”,现象学方法、解释学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方法、文艺心理学方法、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荣格神话原型法、结构主义方法等都涌进了学界。评论者运用这些新方法,分析解剖当代作品的内在要素,揭示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呈现文学作品的深层无意识,挖掘意识形态的权力运作模式。

探究西方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探究西方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探究西方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西方文学作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对全球文学的影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现代文学在20世纪初期开始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导致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大变革和创新。

本文将通过对西方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进行探讨,试图揭示出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

一、西方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1.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20世纪初期,现代主义思潮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文化革命,这种思潮影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

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通常具有非传统的故事结构和常规的叙事方式,这种创新的方法在中国文学中同样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就呈现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风格,故事的结构非传统,叙事方式不同寻常。

这种风格让人们对鲁迅的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认可,鲁迅的作品也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2.主题的多元化西方文学的传入,使得中国文学的主题变得更加多元化。

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涵盖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也给了中国作家更多的创作灵感。

当时的中国文学也因此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小说,包括新派小说、女性小说、科幻小说,这些小说形式正确地反映了社会现象,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更多的多样性。

例如,钱钟书的《围城》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小说的主题涉及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人物类型,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3.翻译和传播西方文学被介绍到中国,也得益于一系列翻译的努力。

通过译著的传播,中国的文化圈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学的不同风格和过去时期的文学作品。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和约翰·克里斯托弗的作品,在20世纪时期开始出现在中国的演出中,这种演出使得中国的文学爱好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也激发了更多中国作家的创作灵感。

二、结论西方文学的传入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一直是一个互相交汇的过程,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文学风格和主题上,还表现在艺术思想方面。

西方文学的影响激发了中国作家的创作灵感,也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性。

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2)

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2)

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2)二、先锋小说的繁荣期:(1985-1988)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思潮越来越多地被翻译和介绍进中国,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如心理分析小说,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新小说,以及理论界的形式主义、叙述学、结构主义、存在主义等等在80年代中期成为人们所关注与争论的热点,西方现代文学观念也开始深入人心。

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刺激下,中国的先锋小说创作在1985年后呈现出一种“井喷”的态势。

最早引发“井喷”的是于1985年先后发表的两部小说: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和徐星的《无主题变奏》。

《你别无选择》用“音乐式”的结构和“黑色幽默”的语言方式,以看似荒诞的情节,展现某音乐学院僵死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们心灵的扼杀;《无主题变奏》则将心理片断和生活片断“无主题”地串联起来,通过一个自动由大学中退学,并安心于做一个“无所事事”的饭店服务员的青年的自述,展现出年轻一代孤独、迷惘的生存状态。

和王蒙、宗璞等“伪现代派”作品相比,这两部作品已经超越了形式探索的层面,将现代主义精神融入到作品中,在思想意识、文学精神和表现手法上更加成熟,更具有现代主义的特点。

正因为此,批评家们认为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正在步入繁荣期。

而《你别无选择》也被称为“第一部成功的中国现代派文学作品”,是“一代人‘情绪历史’的一个浓缩”。

继刘索拉、徐星之后,马原、洪峰、格非、残雪、余华、孙甘露、莫言、苏童、扎西达娃、北村等一批作家纷纷登上文坛,开始了先锋文学之舞。

中国的先锋文学先天地带有现代文学影响的痕迹。

如莫言将马尔克斯和福克纳比喻为“两座灼热的高炉”,认为他们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作家;余华则对卡夫卡和川端康成推崇倍至,他的小说也充满了新小说和罗布-格里耶的痕迹;残雪的作品,飘荡着卡夫卡的影子;格非、孙甘露的作品,受到了博尔赫斯的深刻影响……当然,他们的探索并不是纯粹的摹仿,也体现出了很强的个性和本土化的特征,如马原、格非等人不同于博尔赫斯对纯粹的幻想世界的迷恋,带上了一种传统东方关注“现象”而不重视“真”与“幻”的区别的亦真亦幻色彩;孙甘露的诗性探索也立足并着力于对现代汉语诗性功能的挖掘,等等。

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之关系研究提纲

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之关系研究提纲

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之关系研究(“中国特色的浪漫主义”形成及成因探讨)第一章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欧洲浪漫主义概观(形成、特征、发展过程、认识与评价)第二章浪漫主义思潮到中国-----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趋同)第一节欧洲浪漫主义思潮的输入与传播(引进、接受、阐发、创作)第二节浪漫主义在现代中国的阶段性发展(盛衰消解)“五四”时期20年代创新社新月社浅草社弥洒社30年代40年代第三节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里的表现与实绩(以作家作品为例)一.鲁迅二.郭沫若三.郁达夫四.蒋光慈五.沈从文第三章浪漫主义中国化------中国浪漫主义的特色与成因考(差异)第一节中国特色(民族特色)举例一.鲜明的历史阶段性。

(现实主义因素的增添使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历史阶段性)二.不充分与不彻底性;(力度与规模欠缺,缺少经典之作)三. 赋予功利性而缺失纯粹性。

(减弱了欧洲“浪漫”的色彩、精神与情调)1.淡化主体性(以群体反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2.抹平情绪化(以颓废感伤取代激越悲愤)3.自然田园化(以风和日丽湮没奇峻诡异)四. 艺术形式的变异与多样性。

(借鉴杂糅多种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第二节形成原因一. 启蒙救国等本土现实历史因素的制约。

(浪漫主义思潮不能在中国充分彻底展开的原因)二.古典文学文化传统的承袭。

(如庄子“安闲而顺从”的人生哲学,使中国作家缺少“拜伦、雪莱式”的冲动、愤怒和激情,常常表现出一种静观默察、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从而减弱了欧洲“浪漫”的色彩、精神与情调。

)三.外来艺术渊源的复杂性。

(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小说等艺术形式的浸染与杂糅)浪漫主义自始至终都是与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等创造方法一起从西方传入、流行,自始至终都纠结在一起,都或显或隐的存在着。

第四章问题总结探讨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规律,总结其成败得失的经验提出一些关于文学发展的值得注意的问题。

外国文艺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外国文艺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中国的新文学是在先辈们不断的向外国文艺运动与创作经验的借鉴中慢慢发展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的理论家及许多重要的文艺理论。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学”,李大钊所推崇的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新文学的方式,等等等等,这些重要人物及其思想都极大的影响和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并在之后形成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与人文主义思潮并存的局面。
文学革命者们吸收和借鉴外国文艺理论与创作经验的重要方式就是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新青年》、《小说月报》、《文学周报》等刊物都在当时大量刊载过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如《新青年》曾翻译易卜生的作品,一些旨在反传统、反专制、提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的优秀作品得到广泛传播,产生很大影响。
五四后,西方各种文学思潮和与此相关的哲学思潮开始更大批地涌入中国,中国文学革命先驱不断对其进行选择与吸收,将其中国化,以使其发挥更大的影响和作用。他们运用这些方法表达苦闷,鞭笞社会,启蒙人们,表现着五四时期的叛逆、自由、创造的精神。外国文艺思潮极大的推动了中国文学从旧文学中站起来,产知识分子开始以改造社会为己任,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不断摸索,奋斗。
那么外来文艺思潮对中国的影响是从何时开始的呢?一般认为,从清末开始,中国文学就已在接受外来思想。但是,外来文艺思潮真正开始对中国文学产生重大影响却是从五四运动时期开始的。
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人是推动中国文学走向现代的先驱。胡适在西方“意象派”的影响下写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章八事”: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陈词滥调、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主张形势上追求具体性、运用口语等,倡导白话新诗。陈独秀则在欧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提出“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号召发动中国的文学革命。鲁迅的《狂人日记》受到果戈里同名小说与尼采思想的影响,猛烈抨击了中国的吃人礼教。

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的关系

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的关系

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的关系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前者对后者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1)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中国的先锋小说出现了非常强烈的后现代倾向。

中国先锋小说的繁盛期,正是现代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广为流行的时期,由于受到多种西方现代思潮的的影响与渗透,中国的先锋小说不可避免地成为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的混合体。

先锋小说的后现代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中国先锋小说有着十分明显的解构传统小说观念的倾向大多数中国先锋小说,都表现出了对传统小说整体性、连续性、规律性等程序和规定的叛逆,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种种特征:矛盾、排列、不连贯性、随意性、虚构事实的混乱,等等。

如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在故事结构上,颠覆了传统小说整体化、有序化虚构的结构方式;在叙述方式上,叙事者与叙事视角也不断地发生变换,破坏了了传统小说的统一性;在叙事方式的选择上,也破坏了传统小说的因果制约的逻辑;等等。

②中国先锋小说体现出十分明显的“后现代自我”的特征“后现代自我”,是对“自我”这一逻各斯中心概念的消解,它并不制造新的中心概念。

它不是一个人格心理学意义上的概念,不意指自我的人格构成,其实是一个非概念或反概念。

许多中国先锋小说都在文本中有意识地消解自我,有着非常明显的“后现代自我”的特征。

如格非的《迷舟》中的萧,被叙述人有意抽去了本应具有的人性特征,成为一个毫无生气的平面化人物。

余华的一系列充满X腥暴L 的先锋作品中,人也是平面的与零散化的。

③中国先锋小说存在着强烈的反主流话语的倾向中国先锋小说一个非常明显的动作,就是对历史话语的神圣性和主流话语的权威性进行毫不留情的质疑与消解,存在着强烈的反主流话语的倾向。

如余华的《往事与刑罚》,对历史进行了非常残酷与彻底的解剖和消解,体现出十分明显的反历史的特征。

但是,中国先锋小说作家们的作品很难说就是严格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它还受着现代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当代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制约,呈现出比较复杂和独特的创作风貌。

20世纪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文学

20世纪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文学

张炜小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印记中国现当代文学 12181028 叶玉洁摘要:张炜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少有的坚守传统文化的作家,他的作品在一直探寻者人生存的苦难和知识分子的艰难困境。

他中期到后期的创作摆脱了前期卢青河牧歌的调子,转向重大的历史承载和神话般的写作风格,逐渐显现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调子。

他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借鉴不是僵硬的,而是结合齐鲁文化传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美学风格。

本文从张炜小说文本和散文随笔出发,探寻魔幻现实主义在其间的印记。

关键词:张炜魔幻现实主义乡土视角想象引言:张炜,一位当代文学中的本土主义作家,其大量的著作体现出了他的“乡土作家”、“大地守夜人”的倾向。

然而,在张炜中后期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怪诞的想象却含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印记,但这种印记不是僵硬的借鉴,而是抓住了其核心,并与齐文化之中的想象结合以来加以发挥。

张炜在其随笔和散文著作中经常谈到拉美作家马尔克斯、博尔赫斯、阿斯图里亚斯甚至聂鲁达,他对其作品中的魔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尤其在其《羞涩与温柔》、《艾略特之杯》等随笔中。

张炜在2009年山东作家高级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到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诸多内容,并大加赞赏,特别指出了马尔克斯的想象力在其间的体现。

①在张炜看来,阿斯图里亚斯是“正宗的拉美作家,他有点像东方作家,只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伸手一抓全是事物的精髓,完全靠土地气脉的推动来行文走笔”②张炜对阿斯图里亚斯如此推崇,源于他痴迷于大地,承接大地的气脉和人民的气脉这种创作气质。

对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张炜曾详细谈论,并给与了自己的见解:“拉美文学的冲击比西方文学的冲击来得更为猛烈。

因为中国的现实生活—文学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壤与拉美极其相似”,③这个观点指出了中国文学对于拉美文学的接受有了基础。

而对于比较普遍的模仿,张炜指出,我们的文学应该展现出自身特有的东西,这种借鉴不能生硬:“如果冷静地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一个严重的巨大的差异,那就是拉美文学的确是从拉美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带着一股刺鼻的拉美气息;而我们中国的当代文学有很大一部分还没有散发出我们自己这块土地上的强烈气息”④从《古船》转向《九月寓言》开始,《蘑菇七种》、《刺猬歌》等长篇中,这种怪诞的想象体现得尤为明显。

浅谈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

浅谈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

浅谈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以现代戏剧为例摘要:戏剧二十世纪上半叶最活跃的文学形式之一。

话剧,作为一种西方戏剧形式,从19世纪末开始大量传人中国,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起着主导作用。

从最初的“新剧”和“文明戏”对“旧剧”的改良尝试,大大促进了话剧的引进,到“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成熟、浪漫主义戏剧创作的展开。

二三十年代戏剧结合西方文艺思潮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为中国戏剧现代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七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新的文艺思想、理论再次大规模的介绍到中国,掀起了诸如“探索戏剧”热、“小剧场”运动的复兴。

两个时期对于西方文艺思想、理论的大量引进与学习,促进了中国戏剧现代性的形成和不断完善。

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来浅要探讨西方文艺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对现代话剧的影响。

关键词:戏剧话剧现实主义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派文学十分繁荣,名家辈出,流派众多。

学着们将这些各不相同的流派都归结为一类——现代派。

这个现代派了包括现代文学,也包括后现代文学。

现代派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后半叶象征主义的诞生,之后历经发展,出现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等等流派,也出现了如卡夫卡、萨特、等大批名家名作,这在文艺复兴以后当属头一次集体式爆发,而且前赴后继。

中国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先后两次对西方文学经典和其他如哲学经典的大批引进、探讨、研究,对中国文学乃至文人学者们的思想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戏剧也是如此[1]。

曾孝谷、李息霜等1906年在日本东京成立春柳社,旨在“研究旧戏曲,冀为吾国艺界改良之先导”,并制定《春柳社演艺部》专章;次年2月组织出演法国亚历山大.小仲马的《茶花女》第三幕;1907年6月有欧阳玉倩、陆镜若等加盟的春柳社在东京演出了曾孝谷改编自美国著名作家斯陀夫人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黑奴吁天录》。

这些话剧的上演反应了当时中国留学生对现实主义的渴望与推崇。

同时,这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历史性转折,是中国戏剧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发展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西方思潮对中国文学影响

西方思潮对中国文学影响

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寻根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魔幻现实主义使中国作家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自身的文化传统,并开始注重中国人自己的思维向度、文化品位和精神意向。

魔幻现实主义的一大特征是以拉丁美洲的现实生活为土壤,把西方现代主义的手法融合在本土的文学传统中,从而表现真实的现实生活。

魔幻现实主义的背景是神秘、古老、博大的印第安文化,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的许多充满魔幻和神奇色彩的情节来源于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神话、民间传说和宗教典故。

魔幻现实主义的这一特征激发了中国作家的寻根意识——到中国文化的母体中,去寻找中国文化的“根”。

这一点可以从“寻根派”作家们的文学主张上体现出来:他们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在这种文学理念的指引下,中国作家创作了一批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探讨与沉思我国传统文化的“寻根文学”作品。

例如阿城的《棋王》,有意将故事的内涵置于极为庞大的传统文化空间中。

从故事外壳来看,阿城似乎只写了王一生对吃和下棋的专注,用吃这个生存的基本条件来本能地对抗物质上的困顿和折磨,用下棋这个传统而又简单的娱乐方式来消解精神上的苍白和无聊,但由于王一生在选择下棋这一精神自慰方式的过程中,始终将下棋与传统文化上的悟道紧密地关联在一起,使得这部小说对传统哲学中人的生存方式与理想有着更为深远的观照,也令人联想到中国传统中的儒道式生存哲学。

陆文夫的《美食家》,取材于苏州小巷的凡人琐事,如饮食起居、婚丧嫁娶,从整体氛围上反映出历史悠久的吴越文化的底韵。

其他作家,也立足于他们生活的环境,创作了反映不同地域文化的作品,如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秦汉文化;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系列,表现了大兴安岭少数民族生活的;扎西达娃的系列小说,反映了带有浓厚宗教神秘色彩的高原藏民文化心态;张承志的《黑骏马》,礼赞了那种积极入世、忧患天下的儒化人生;等等。

借助具体作品谈谈当代文学对于外国文学思潮的借鉴和吸收

借助具体作品谈谈当代文学对于外国文学思潮的借鉴和吸收

借助具体作品谈谈当代文学对于外国文学思潮的借鉴和吸收当代文学对外国文学思潮的借鉴和吸收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借助具体作品,本文旨在探讨当代文学对外国文学思潮的借鉴和吸纳,以及这种借鉴和吸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文学创作中的引用与借鉴文学创作中,作者常常会使用引用、借鉴等手段,来丰富自己的作品。

这种引用和借鉴不仅仅是对于同一种文学形式的作品,也包括对其他文学形式和跨文化的作品的引用和借鉴。

借鉴是一种常规行为,艺术家在学习,自我培养和借用工具方面都具备强烈的工具特征。

例如,中国作家鲁迅就重视对于各国文学的借鉴。

他曾将莎士比亚、荷马、但丁、歌德、雨果等多位外国文学大师的作品翻译成中文,并在自己的文章中借鉴其思想和艺术手法。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就借鉴了荷兰文学家迪德里克斯《忘我会》中的“我狂奔于川上,可川已流尽”这一句话,表达了自己思想上的独特见解。

二、文学思潮的借鉴和吸收文学创作中的借鉴和吸收,不仅仅是对具体的作品进行借鉴,还包括对于外国文学思潮进行吸收和融合。

当代文学正是在这种思潮借鉴与吸收中不断发展,为传统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以美国诗人艾略特为例。

艾略特在自己创作的重要诗歌作品《荒原》中,借鉴了东方文化中的节令和象征,使得诗歌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语言和极高的艺术性。

同时,艾略特通过借鉴他人的作品和思想,塑造了自己特有的思想观念,并将这种观念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三、当代文学的吸收与创新当代文学对于外国文学思潮的借鉴和吸收,不是简单地照搬,而是要在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当代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具有独特创新性的文学形式和语言风格。

例如,《盲点》这部小说,作者用诗歌的语汇和结构来写故事,使读者感受到了诗歌和小说结合的新潮。

另外,幽默、科幻、奇幻等元素在当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更加突显了作品的个性和创新性。

例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且听风吟》,就将幽默和奇幻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独特的幽默风格,引领了时代文学的潮流。

西方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西方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西方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西方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西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理论思想的引进。

中国现代文学在发展中吸收了西方文学的文学理论思想,特别是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理论,对现代中国文学的创作模式和审美理念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学体裁的引入。

西方的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引入和融合,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类型和文体结构。

3.语言风格的变革。

西方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语言风格的影响也很大,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自由诗运动、白话文运动等。

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风格,对中国现代文艺的语言表现形式进行了深远的影响。

4.人文主义思想的传入。

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贯穿在许多经典之作中,启发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又由此延伸出活生生动的审美与情感。

在诗人、小说家的作品中,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也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西方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增强了中国文学的创造力和创作实践,而且也深化了中国文艺创作与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对西方文艺思潮与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分析

对西方文艺思潮与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分析

对西方文艺思潮与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分析摘要:中国文学已经步入新的发展时期,由于中国文化有很高的包容性,西方文艺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逐渐深入。

基于对西方文艺思潮内容的探究,结合对新时期中国文学定义的解读,本文提出了西方文艺思潮对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影响效果,辨析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路线。

关键词:西方文艺思潮;新时期;中国文学引言:西方文艺思潮发展路线长远,出现了大量文艺思想,包括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这些文艺思想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对我国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思路。

考虑到新时期中国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与西方思潮不同时期的文艺思想内涵发展,可以确定对新时期中国文学产生最大影响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分析具体的影响方式。

一、西方文艺思潮的内容(一)古典主义古典主义起源时间不明,但是可以知晓的是,古典主义自17实际开始就在法国和其余一些西欧国家盛行,其创作思想为基于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基础上,以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为样板开发的一种思想流派。

古典主义的特点为,首先具有很高的王权服务特色,其次为强调理性至上,表现为以理智克制情欲,笛卡尔提出一切事物都需要符合情理,反对中世纪的神学发展观点,在他的带领下,理性思维成为古典主义中的主要思维体系,最后为将古罗马、古希腊文学视作古典主义的中流砥柱,文学作品多具备借古喻今的表现形式。

(二)启蒙主义。

启蒙主义事实上为一场舆论准备和构建活动,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已经意识到传统封建专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启蒙主义发展时期,参与舆论的人们应用自由、博爱等理论,意图达到推翻传统统治体系的目的,同时也应用无神论、唯物论等理论体系冲击宗教迷信。

启蒙主义的主要思想有三种,其一为宇宙可被充分全面认识,并非超自然力量;其二为提出“科学方法”概念,认为应用这种方法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其三认为所谓的“教化”并不能完全改变人类思想[1]。

(三)浪漫主义浪漫主义起源于启蒙主义,思想基础为德国的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这一理论基础强调了个人的作用,所以创作的作品更加强调个人思想。

关于在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探讨

关于在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探讨

关于在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探讨中国文学自古以来就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受到世人的推崇。

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体现在中国文学创作的主题、风格以及艺术表现形式上。

本文将对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进行探讨和分析。

首先,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独特的主题进行了革新和拓展。

西方现代思潮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对社会结构和权威进行了批评和反思。

这种思潮使得中国作家开始关注自我、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例如,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就直接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道德约束和压抑,呼吁个体奋起反抗。

这种主题的出现使得中国文学更新了观念,更加贴近人的内心需求。

其次,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还表现在创作风格的变革上。

西方现代思潮追求写作的个性化和多元化,推崇自由的表达方式。

这种影响使得中国作家开始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

例如,叶圣陶的小说《春》就摒弃了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结构,改用多个视角和时间线交织的方式来展示故事。

这种新颖的写作风格不仅让作品更具张力,也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达形式。

此外,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艺术表现形式上。

现代派艺术思潮的出现使得中国文学在艺术形式上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诗、文、曲等形式。

一些中国作家开始尝试运用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手法来表现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贾平凹的小说《破产》就采用了一种模糊的写作方式,通过对梦境与现实的交错呈现,来探讨现代人的困境与人性的复杂。

这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更多的表达可能性。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带来了一些质疑和争议。

有人认为,中国文学应该保持自身的传统特色,不应盲目追随西方的思潮。

他们担心西方思潮的引入过程中,会出现文化侵蚀的现象,导致中国文学的丧失独特性。

因此,对于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我们还需要有一个客观而批判性的态度。

综上所述,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研究

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研究

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研究第一章引言在当代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学作品也成为了人们了解和传递不同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在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进行研究,旨在探讨这种影响在中国文学中的体现及其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二章西方文学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启示1.启蒙思潮的影响西方启蒙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蒙思潮提倡人的自由、平等和人权意识,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和家族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国知识分子受到启蒙思潮的启发,开始探索个人自由,关注社会进步和民主权益,这些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主题和人物塑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以真实、客观地描绘社会现象和人物为特点,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积极介绍和翻译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对中国作家的创作观念和写作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诸如鲁迅、周作人等一批作家的作品深刻揭示了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使中国现代文学开启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

第三章西方文学形式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1.小说形式的变革19世纪末,西方小说逐渐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重要指导对象。

西方小说所采用的第一人称叙事、意识流等手法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使中国作家有了创作新的可能性。

伍尔夫、乔伊斯等西方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对中国小说的现代化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于中国作者而言,西方的小说形式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法,更是对现实的把握和表达的新途径。

2.戏剧形式的发展西方戏剧形式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西方戏剧理论的引入使中国戏剧逐渐摆脱了中国传统戏剧的束缚,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欧内斯特的表演理论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实践对中国话剧的现代化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中国戏剧逐渐走向现代。

西方文学思潮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西方文学思潮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西方文学思潮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论述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转型中西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是如何体现的?从单纯的时间性概念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1917年至现在的文学,近年来人们一般又把它称为中国20世纪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它的诞生之初被叫做“中国新文学”,这一称谓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性概念,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乃至思想史上一种革命意义的显示。

其发展转型过程既是中国文学本身现代化的过程,又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的艺术显示。

而对中国新文学具有本质性影响的是西方文学思潮。

它是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西方文学史上曾今存在过诸多的文学思潮,如古典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这些文学思潮使中国新文学具备了真正的反封建的“现代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大系统现代化发展转型的推手。

其中西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从“五四”时期开始,起源于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便同现实主义文学运动一道输入中国文坛。

但由于社会的需求,浪漫主义的潜质与影响,被人为地忽视。

实际上,每在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总是浪漫主义以其理想主义的激情因素和富于创造性的艺术魅力,激活着沉闷而压抑的中国文坛并赋予它全新的文学形象。

1917—1927年文化整体批判时期,受近代日本文学和欧美文学的影响,以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等创造社作家为主体而形成的浪漫主义作家群,从个人的生活感受出发,强化了个性解放的思想主题。

他们的作品,如《天狗》《沉沦》等,抒发现代青年情感压抑的苦闷,深刻描写“五四”时期的某些极端主义情绪,以对传统的全面反叛和对偶像的彻底破坏,直接反映了“五四”时期的积极进取精神,以及已经觉醒了的青年一代的思想状态。

30年代以后,随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日益加深,中国现代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但我们仍可以从戴望舒、艾青等人的诗歌以及沈从文等人的小说中,发现许多作家依旧在以饱满的激情,讴歌光明,赞美自然,抒发个性,颂扬反抗。

西方文艺思潮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西方文艺思潮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西方的文艺思潮对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很大,也很复杂。

首先说西方现实主义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关系。

在“五四”时期,西方的很多文学思潮被引进中国,但“五四”文学却独尊现实主义。

但是,“五四”文学的现实主义又与西方现实主义不同,它显现出宽泛化的趋势。

只要是现实主义价值取向所需的,统通作为现实主义。

反映了“五四”文学主体心态的开放性。

却也牺牲了其它美学观念、思潮的独立性。

其次说说西方浪漫主义思潮与五四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

“五四”文学在理论上并不提倡浪漫主义,因为觉得它不够趋时。

但有些作家的作品实际上已经有意无意地趋近于浪漫主义了。

比如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创造社,创造社是从情感表现角度选择与接受浪漫主义的。

但“五四”文学的浪漫主义并不等同于西方浪漫主义,它带着浓郁的时代特点,同时又倾向于现实主义。

再次,是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

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在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影响是深刻的、持久的,却又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不同的解释和利用。

在其影响下,中国现代主义出现了三次浪潮:20年代初期所形成的,但因多种原因很快消退了;80年代所形成的,误解与误读表现得更为明显;后来出现的后现代主义,
2。

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思潮的碰撞与对话

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思潮的碰撞与对话

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思潮的碰撞与对话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西方读者。

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崛起,更是因为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思潮的碰撞与对话。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中国现代文学正是在这种趋势下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思潮的碰撞,首先体现在文学题材的选择上。

传统的中国文学主要以历史、宗教和传统文化为题材,而现代文学则更加注重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的反映。

西方文学的影响使得中国现代文学的题材更加多样化,涉及到了更广泛的领域,包括政治、社会问题、人性等。

这种题材的多样化使得中国现代文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加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思潮的对话,不仅仅体现在题材上,还体现在文学风格和技巧上。

中国传统文学以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而闻名于世,而西方文学则更加注重个人的表达和情感的表现。

中国现代文学在接触到西方文学后,吸取了其优点,并加以融合和创新。

在文学风格上,中国现代文学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诗词和散文的形式,而是更加注重故事的叙述和人物的塑造。

在技巧上,中国现代文学也借鉴了西方文学的写作技巧,例如采用多角度叙述、时空穿梭等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思潮的碰撞与对话,还体现在文学思想和观念上。

中国传统文学注重的是道德伦理和人生哲理,而西方文学则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个性的追求。

中国现代文学在接触到西方思潮后,思想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一方面,中国现代文学开始关注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探讨社会的不公和压迫;另一方面,中国现代文学也开始反思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对传统文化的忽视。

这种思想的碰撞和对话使得中国现代文学更加富有思想性和深度。

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思潮的碰撞与对话,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交流和融合,更是一种文化自信和自我认知的体现。

中国现代文学在与西方思潮的对话中,既保持了自身的独立性和特色,又吸收了西方文学的优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和风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以现代戏剧为例摘要:戏剧二十世纪上半叶最活跃的文学形式之一。

话剧,作为一种西方戏剧形式,从19世纪末开始大量传人中国,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起着主导作用。

从最初的“新剧”和“文明戏”对“旧剧”的改良尝试,大大促进了话剧的引进,到“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成熟、浪漫主义戏剧创作的展开。

二三十年代戏剧结合西方文艺思潮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为中国戏剧现代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七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新的文艺思想、理论再次大规模的介绍到中国,掀起了诸如“探索戏剧”热、“小剧场”运动的复兴。

两个时期对于西方文艺思想、理论的大量引进与学习,促进了中国戏剧现代性的形成和不断完善。

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来浅要探讨西方文艺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对现代话剧的影响。

关键词:戏剧话剧现实主义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派文学十分繁荣,名家辈出,流派众多。

学着们将这些各不相同的流派都归结为一类——现代派。

这个现代派了包括现代文学,也包括后现代文学。

现代派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后半叶象征主义的诞生,之后历经发展,出现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等等流派,也出现了如卡夫卡、萨特、等大批名家名作,这在文艺复兴以后当属头一次集体式爆发,而且前赴后继。

中国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先后两次对西方文学经典和其他如哲学经典的大批引进、探讨、研究,对中国文学乃至文人学者们的思想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戏剧也是如此[1]。

曾孝谷、李息霜等1906年在日本东京成立春柳社,旨在“研究旧戏曲,冀为吾国艺界改良之先导”,并制定《春柳社演艺部》专章;次年2月组织出演法国亚历山大.小仲马的《茶花女》第三幕;1907年6月有欧阳玉倩、陆镜若等加盟的春柳社在东京演出了曾孝谷改编自美国著名作家斯陀夫人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黑奴吁天录》。

这些话剧的上演反应了当时中国留学生对现实主义的渴望与推崇。

同时,这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历史性转折,是中国戏剧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发展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2]为话剧的引进进行了一次深入探索。

1912年陆镜若在上海组织新剧同志会,加之王钟声领导的春阳社、任天知领导的进化团演出《孽海花》等剧,以及南、北的学生剧演,尤其是南开新剧团的剧演活动,形成了20世纪初年的新剧(又称文明戏)演出景观。

文明戏以写实的对话、动作替代传统戏曲的唱念做工,采用西方话剧的幕表制演出,并衍生出定型化的角色分配制,令人耳目一新。

新剧的不断引进和演绎使得与以传统戏剧为代表的所谓“旧剧”产生了深刻对立,这种对立在五四运动到来时显得格外尖锐。

一、西方文艺思潮与二三十年代中国戏剧1918年10月《新青年》专门出了一期“戏剧改良号”,基本观点是中国传统戏曲与现代话剧势不两立,讲传统戏曲称为“旧剧”,以艺术进化论、西方人道主义精神与写实主义创作方法为思想武器组成了对“旧剧”的激烈批判。

他们翻译介绍外国戏剧理论和创作。

从古希腊戏剧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以及表现派、象征派、新浪漫主义等。

被集中介绍比产生较大影响的西方剧作家有莎士比亚、萧伯纳、契科夫等,而最有影响力的是易卜生。

1、以易卜生为代表的现实主义1918《新青年》推出了“易卜生专号”着力推荐这位剧作家。

这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批判现实的目的分不开的。

胡适的《终身大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被看作是对易卜生《娜拉》的仿制。

剧作里年轻一代针对“中国风俗规矩”和“祖宗定下的祠规”,喊出“自己决断”的呼声,振聋发聩,为时代之音。

与此同时一批从内容到形式都借鉴易卜生的问题剧诞生,余上沅的《兵变》、欧阳玉倩的《泼妇》、成仿吾的《欢迎会》里,更多的《娜拉》型戏剧作品和“出走型”戏剧人物的出现,“五四剧坛问题剧的勃兴,就是世界近代批判现实主义戏剧在远东的渗透与反响”[3],剧作家们将这样一种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与本土戏剧的创作实践相结合并稳定下来。

到30年代,易卜生式的现实主义与“为人生”的戏剧思想成为主流。

熊佛西、欧阳倩玉、洪深等人都取法现实主义戏剧思想。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写实体验思想也在此时被介绍进中国戏剧界。

曹禺、夏衍以《雷雨》、《日出》、《上海屋檐下》的杰出成就显示现实主义戏剧的成熟。

中国传统戏剧中并非没有现实主义,但是,以易卜生为代表的世界近代戏剧那种真实地“把社会种种腐败醒醒的实在情形写出来叫大家仔细看”[4]的现实主义的译介,确实使中国戏剧从传统的注重伦理风情的“关风化”转向直面现实中各种尖锐的社会问题,并从描写历史事迹转而揭示现实人生,从表现社会上层的荣华富贵转而反映平常人的平常事,从大团圆结构的瞒和骗转而撕破人生丑恶的痛苦思索,它从审美精神到具体的艺术表现,对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审美观念都是有力的冲击与补充,使其具有20世纪的现代化品格。

2、浪漫主义和新浪漫主义随着五四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时代狂飙,中国人比任何时候都要尊崇自我、强调创造。

它彻底推翻了“文以载道”的封建文学观念,不再“代圣人立言”,而是本着自己的内心要求,把戏剧创作看作是生命的表白、灵魂的呼喊、苦闷的象征。

如此强烈的现代意识包容在浪漫主义这早已不趋时的躯壳中,遂使五四浪漫主义戏剧充满现代意识,较之民族古典文艺更多个性色彩和世界观念。

田汉、郭沫若所标榜的新浪漫主义实质上是浪漫主义,带有不同程度的现代派戏剧表现手法。

“艺术的动机只在表现自己理”[5]“艺术是我们自我的表现……”[6]。

田汉和郭沫若的这两句话,可以说是五四浪漫主义戏剧的轴心和灵魂。

它们言简意赅,包含着浪漫主义所必须的主观观照、情感流泻、艺术独创等丰富内涵。

然而,无论是自我表现还是个性解放,面对那把人不当作人的封建制度,浪漫主义在这里就必然首先要从自我的扩展中呐喊出改革社会的愿望。

这种自我表现就绝少那漫无约束的放纵情感、驰骋想象,其浪漫风筝的线始终牢系在现实大地上。

田汉说自己《获虎之夜》、《咖啡店之一夜》等早期剧作,“它们同表示青春期的感伤,小资产阶级青年的仿徨与留恋,和这时代青年所共有的对于腐败现状的渐趋明确的反抗”,即透示出浪漫主义戏剧的独特内涵。

3、左翼戏剧思潮的出现早在1918年李大钊就第一个在中国大地上举起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旗帜,宣传马克思主义,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也激起了一种前卫的、激进的戏剧思潮与运动在上海发动,与上海方兴未艾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相呼应。

30年代普罗现实主义的浪潮汹涌,使得五四时期与现实主义同步发展的浪漫主义、新浪漫主义思潮顿失滔滔,田汉、白薇等浪漫主义作家和向培良、陈楚淮、等新浪漫义戏剧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转向。

1929年6月5日,由中共地下党员夏衍等人策划成立了艺术剧社。

艺术剧社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戏剧”(“普罗列塔里亚戏剧”),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戏剧运动的领导,意在使中国现代戏剧运动由五四开始的个性主义潮流转向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强调“阐明社会的矛盾,引导大众发生一种革命的热情来反抗斗争,而达到革命的目的”。

于是就有了1930年4月田汉发表的《我们自己的批判》,批判南国社的小资产阶级感伤倾向。

接着他有改编了梅里美的小说《卡门》为革命色彩的话剧,鼓吹革命。

1930年8月,以艺术剧社为中心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戏联)正式成立。

剧联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活动纲领》强调革命戏剧深入工农群众,强调创造内容要暴露地主资产阶级与反动派的罪恶,从各种斗争中指出政治出路等。

这一戏剧主张把五四时期的社会问题剧观念发展为政治宣传剧思想,后来成为中国现当代戏剧的主导思想,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影响非常大。

[7]二、八十年代戏剧80年代,戏剧较多的受西方现代戏剧观念的影响。

探索戏剧占据主流。

在艺术观念上,摆脱了政治工具的束缚;在创作中,作家不再是生活被动的反映着,突破了写实戏剧的陈规,运用各种现代的艺术手法到戏剧表现中。

从十七年的“文革”文学中走来,“高大全”式的人物塑造要求,样板戏的“三突出原则”。

文学似乎又成了“载道”的工具,政治高压的结果是文学发展的畸形。

四人帮被粉碎以后,被压抑已久的戏剧界渐渐发出声音。

1977年事新时期戏剧孕育、再生的一年。

《枫叶红了的时候》和《曙光》的问世标志着话剧创作的再生。

使得五四以来形成的话剧战斗传统得以恢复和发扬广大。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提上日程,戏剧界的视野又逐渐开阔,呈现短暂的热闹局面。

《报春花》、《救救她》、《灰色王国的黎明》等及时反映社会生活中重大问题(出身问题、平反冤假错案问题、权大于法问题)的剧作引起极大反响。

这些剧作的问世,标志着80年代现实主义戏剧鼎盛时期的到来。

进入80年代,“话剧热”降温,话剧开始步入困境。

由此也激发了戏剧工作者对于戏剧艺术的探索热情。

戏剧探索主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同时展开:1、80年代戏剧在理论探索方面的成果新时期戏剧观的变革,除了受到来自现实的深刻影响外,还受到两种传统戏剧的影响:一是五四以来尤其是十七年以来的话剧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二是外国现代主义戏剧的观念和实践。

1982年前后在中国出现了一场戏剧观的争鸣。

这次争鸣是在西方现代派文学对中国文学形成广泛影响的情况下发生的。

除了五四时期曾介绍过的梅特林克、约翰.孤沁、拖勒、奥尼尔以及未来主义剧作家玛丽帝尼、基蒂等剧作家的作品被再度介绍外,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法国兴起,一度席卷欧美的贝克特、尤涅斯库、品特、阿尔比等人的荒诞派戏剧也被介绍到中国。

1979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出了布莱希特的叙述体戏剧《伽利略传》,实验布莱希特与斯坦尼拉夫斯基两大剧演体系的结合。

1981年上海青年话剧团在沪演出了萨特名剧《肮脏的手》。

1983年5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了由阿瑟.米勒亲自执导的《推销员之死》。

“奥尼尔热”催发了中国舞台的表现主义。

在戏剧理论方面首先得到介绍的是布莱希特的“叙事体戏剧”,紧接着是对荒诞派戏剧理论的介绍,然后,格罗托夫斯基的“质朴戏剧”、彼得.布鲁克的“残酷戏剧”等等,也被介绍到中国并对剧作界和舞台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8]西方现代派戏剧对于现实主义的反叛对于中国戏剧界重新认识话剧传统,重新估价中国传统戏曲遗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影响最终在戏剧观念方面引起了争鸣。

2、80年代戏剧在创作和舞台实践方面的探索最早引起关注的探索戏剧是哲理剧《屋外有热流》。

该剧大胆借鉴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荒诞派的戏剧技巧(现实的场景和回忆梦幻交错,自由的舞台时空,死人穿墙而过,等等),令人耳目一新,推动了戏剧的探索。

至1984、1985年,探索戏剧达到顶峰。

其中有影响的有《血,总是热的》、《秦皇李世民》、《绝对信号》、《车站》等等。

在探索戏剧风头正健的时候,现实主义仍有不俗表现,有《明月照人》、《谁是强者》、《高粱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