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人口迁居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人口迁居特征、迁居原因和影
响因素分析
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些大城市出现了中心区人口减少、外围区人口增多的变化趋势,其中,市内人口的迁居是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以广州市为例,对迁居特征和迁居原因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迁居者本身、社会因素、城市规划与建设、经济发展、人口政策、土地制度和住房政策等因素对人口迁居的影响,认为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是现阶段影响中国人口迁居最根本的因素。
一、迁居特征
1.迁居者特征
为了弄清迁居者的自然特征、社会特征以及迁居的原因,以广州市为对象,设计了问卷,对迁入城市外围成片新住宅区(1980年以后建成的住宅区)的住户进行抽样调查。问卷调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共回收284份(即284个,916人,抽样率达1‰以上。
(1)性别在所调查的916人中,男性448人,女性468人,性别比为96(女=100)。另外,对广州市人口减少的清平街、人口增多的江南中街派出所进行了调查,据整理出的户口登记资料表明,清平街迁出、江南中街迁入的人口都是以女性居多,前者为83.16,后者为97.53(1992年)。无论是问卷调查,还是户口登记资料都是迁居的女性人数多于男性。这与中国的传统及妇女地位等因素有关,表现在:①男性的迁居往往有女性迁居的伴随,即夫走妻从;②因婚姻(结婚、离婚)发生的迁居又以女性占多数,即男婚女嫁;③男性就业率高,单位分房的可能性大,所以在迁居总量上表现出女性略多于男性。
(2)年龄迁居者年龄集中于20~59岁之间,大于60 岁的和小于14岁的人口分别仅占10.7%和12.26%。户主的年龄集中在30~59 岁之间,占72%,60岁以上仅占16%。30以下近占12%。其中,20~29岁正是结婚的年龄段,也是最需要住房的阶段;30~49岁多是生育小孩、家庭成员增多的年龄,是家庭追求扩大住房面积的阶段;50~59岁往往是一个人在事业上逐渐获得成功、资历加深的年龄,是调整住房机会最多的阶段。
(3)户主职业一个家庭的迁居,往往以家庭中某一成员的迁居为先导,其它成员都可以看作是随迁人员,因此在分析迁居者的职业时,必须分析能得到房子的家庭成员的职业构成。在我国最有机会得到房子的往往是家庭中年纪较长的在业男性,即家庭户主,所以只分析家庭户主的职业。 2.迁居的空间特征
为了弄清迁居的空间规律,选择广州市人口减少的清平街和人口增加的江南中街作为调查对象,根据派出所迁移登记卡的地址,在广州市地图上逐个标出清平街迁出人口的新定居点和江南中街迁入人口的来源点,然后作统计分析。从迁移的距离上看,以清平街的几何中心为圆心向外作圆,迁出人口41%分布在离清平街2.5km 范围内,76 %分布在5km的范围内,仅2.9%分布在离清平街7.5km的范围外。与此相对应,江南中街迁入的人中有48%位于离江南中街2.5km的范围内,94 %分布在5km范围内,仅1.3%分布在7.5km范围以外。人口呈短距离、蔓延式向外扩散。
迁居量随距离衰减,具有以下模式:
二、迁居的原因
迁居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可以归结为两类:主动的和被动的。被动迁居往往表明迁居者受外界控制很大,自己虽然有改善居住状况的愿望,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少有、甚至没有选择迁居(包括住宅区位、面积、样式等)的权利;主动迁居表明迁居过程中对住宅有相
当充分的选择权利。当然,主动迁居和被动迁居划分也不是绝对的,两者也不是绝然分开的,这里只是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才将其分开。74%迁居为被动迁居,其中以单位分房为主;20.4%的迁居是主动迁居,其中以买房为主。主动迁居和被动迁居的多少不仅仅反映了居民迁居的自由程度,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居民的经济状况。
四、影响迁居的因素分析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人口迁居逐渐活跃。我国城市人口迁居的动力机制是住户对住宅的需求所产生的内部压力和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建设所产生的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对现阶段影响我国城市人口迁居的因素作具体分析。
1.迁居者本身
迁居者本身是造成迁居的内在因素,但这种内在因素能否使迁居成为现实还要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住户经济实力有限时,这种因素被抑制,而经济发达,生活水平提高之后,这种内在因素就会充分表现出来。
(1)迁居者的需求
包括住宅需求和住宅区位需求两方面。
对住宅的需求产生于 4 个方面:人口增加导致人均住房面积的缩小和孩子长大家庭生活不方便,所产生的住宅面积的需求;因结婚等原因家庭分裂,新户形成所产生的住宅的需求;地位升高所产生的住宅需求;经济能力的提高所产生的住宅需求。
住宅区位需求产生于两方面:因工作地点太远而产生的住宅区位要求;因环境关系而产生的对住宅区位的需求。
(2)社会文化心理
住户在有了迁居的愿望后,迁居过程能否实现还要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外界因素能否起作用,还取决于内在因素——居民社会文化心理。在市民眼中,城市与农村、老城与新城在各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人们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城区生活环境的吸引,除非迫不得已,往往不会迁到城市的外围。例如,1986年上海郊区金山石化总厂到市区招工,尽管该厂为全国少有的大型企业,住房标准、生活设施、服务条件也好,但由于地处远郊卫星城,应招的人寥寥无几,其吸引力竟还不如市里某区的一个废品公司。另据在广州市的调查,城市居民最喜欢居住的城市部位是闹市边缘区,而愿意住郊区的廖廖无几(见表3)。
表 3 广州市居民居住区位选择意愿抽样调查表城市部位闹市区闹市边缘区新建区郊区无所谓
% 10.13 62.03 12.66 2.5 12.66
资料来源:本文的问卷调查
迁居者的需求能否实现取决于住房的提供和分配制度,以及居民的经济负担能力。应该指出,目前绝大多数居民选择住房的自由度还是相当小的。
2.社区影响
长期生活在某一社区的居民,对周围的物质环境十分熟悉,而且建立了以家庭联系和私人交情为基础的社会网络。一般来讲,他们不太愿意搬迁它处。据上海市旧城区居民的调查,发现尽管多数人对“物质环境”很不满足(73%的住户人均居住面积在1~5.9m[2]之间,90%以上的住房没有室内卫生间,85%以上没有煤气,50%以上的住户没有厨房),但有80%以上的居民愿意留居原地,15.6%的居民愿意搬迁到附近的地段,只有3.8%的人不愿意定居原地。广州市也是如此,如广州金花街旧城改造中,74.2%的居民不愿意离开原住地。表明牢固的社区关系对人们的迁居有一种限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