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历史高考复习备考之文史常识

合集下载

2011年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备考资料

2011年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备考资料

2011年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备考资料必修Ⅰ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11年福鼎三中高考第一轮复习讲议(暑期)第1课西周政治制度及特点一,分封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3、对象:同姓王族、异姓功臣、先代贵族4、内容①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②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5、分封的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宋、晋等6、演变: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破坏于西周后期,崩溃于春秋战国。

7、影响①积极: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形成对周王室的拱卫,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消极:分封制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二,宗法制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2、实质: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3、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4、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5、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6、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防止贵族间因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纠纷;③以后,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二者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

四,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4、家与国相结合,加强王权统治第一节课时训练1.(08汕头五校联考)右图是江苏省丹徒县出土的一件青铜器,此簋内底有铭文120余字,主要记载了周王将一个贵族分封到宜地,并赐其土地、人口和仪仗等情况。

2011年高考历史考点复习课件3

2011年高考历史考点复习课件3

• 2.“文革”时期的国民经济 • (1)1967、1968年经济破坏 • ①原因:“文革”动乱扩展到_______ 经济领域 _, • 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 • ②表现:经济工作机构瘫痪;许多政策、 规章制度被废除; • 大批工人、干部离岗闹革命。 • (2)1973年经济好转 周恩来 极左思潮 • ①原因:________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在批“________”的同时,着手恢复调整 国民经济,解放一批干部。 • ②结果:1973年国民经济形势出现了复苏
• (3)1974年中断:“四人帮”提出开展所谓的 批林批孔 “ ”运动,矛头直指周恩来。 • (4)1975年经济回升 • ①原因:邓小平提出 的思想,纠 全面整顿 正“文革”中的“左”倾错误。 • ②表现:社会秩序趋于稳定,交通堵塞现象 消除,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 (5)1976年再次中断:在毛泽东的支持下, “ 四 人 帮 ” 发 动 “ 批邓、 批邓、 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刚稳定的 反击右倾翻案风 局势又陷入混乱。
• 1.“文革”的原因 • (1) 内 因 : a. 党 内 指左”倾 想 上 的 导 “左 思 __________错误发展越来越严重;b.党和 国际形势 政府对__________估计得过于严重;c. 民主法制 林彪、江青等野心家的利用、煽动;d.党 内__________不健全。 • (2)外因:国际局势趋于紧张。
• 思考3 怎样认识“四五运动”? • 答案:“四五运动”实际上是群众性的拥 护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 导,反对“文革”“左”倾错误的斗争。 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 思考4 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是什么? • 答案:邓小平的全面整顿从表层上看是抓 经济的恢复和安定,其根本是恢复党的实 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结束“文革”的混乱 局面,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 建设上来。所以全面整顿就是系统地纠正 “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011届高考历史知识点总复习26

2011届高考历史知识点总复习26

高分跨栏
一、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观点的异同 1.相同点 : 都把人类及其环境作为探究的课题。 2.不同点 (1)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人的作用、人是万物的尺度, 各种知识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础;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 道德,主张知德合一。 (2) 智者学派主张民主政治,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人是万物
画圣 ①特点:以擅长画圣母像而著称,被称为“_________” 。
西斯廷圣母 ②杰作: 《_________》。
4.莎士比亚的戏剧 人文主义 (1) 特点:塑造了许多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深刻反映了他
哈姆雷特 的_________思想。
(2)杰作: 《_________》
(3)影响: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对欧 现实主义 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洲_________
答案:A
人文主义与新时代思想观念的联系 时事背景: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
考向定位
该专题主要阐释了自古希腊罗马以来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兴起和发
展的三个阶段,是一个理论含量很高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单元。
1. 从内容看,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
蒙运动等都是新课程高考的主要内容。 2.从命题角度看,往往以时代背景为依托,引入人文思想。 3.还要注意启蒙运动对中国及西方国家民主政治化的作用,中国
特别说明:
中国古代孔子“仁” 基本 内容 评价 欧洲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的“人”
主张爱人;强调人的伦理道 强调人,反对神;主张 德,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个性解放和个人价值; 注重人的社会性 注重人的个性 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 想;在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 定中起了重要作用;但也禁 锢了个性的发展、积极性和 创造性的发展 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个性得到解放,创造性 和积极性得到发挥,促 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但 个人欲望也膨胀

2011届高考历史知识点总复习40

2011届高考历史知识点总复习40

高分跨栏
一、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发生于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运动,不但是一场政治改革 运动,而且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同时也是早期的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力图摆脱封建思想束缚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要了 解其产生的历史根源,可从以下三点来分析: 1.思想基础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以 王韬、薛福成等一批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思潮。他们 要求抵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实 行君主立宪制度。这些维新思潮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思想基础。
选修1 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9课时 戊戌变法 课时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 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 曲折性。
基础再现
一、社会背景 1.民族危机 :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 乘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这激发了救亡图存 的民族意识。 2.经济基础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 史舞台。 4.思想基础: 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 起。
解 析 : 回 答 第 (1) 问 注 意 关 键 词 “ 取 鉴 于 日 本 之 维 新”“《应诏统筹全局折》”。回答第(2)问时多联系所学 知识。明治维新的特点及影响。 答案:(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 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 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 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 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 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2011年高考历史考前复习

2011年高考历史考前复习

2011年高考历史考前复习第一课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考点:分封对象、诸侯的权利和义务、嫡长子继承制(一般是出一段古文文献材料)1、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1)分封对象:①姬姓王室贵族②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③功臣贵族(平民无权获得分封)(2)诸侯权利:①服从命令②随从作战③镇守疆土④缴纳贡赋⑤朝觐述职(3)诸侯义务:①进行分封②设置官员③建立武装④征派赋役(4)影响:前期:巩固周天子对地方统治后期:形成诸侯争霸局面实施与消亡:西周初年到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2、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2)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正妻的大儿子,无论年龄、智力、才能都不可更改)(3)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考点:三公九卿、郡县制、封建国家1、皇帝制度特点: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帝世袭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宰相—协助皇帝;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作用:减少决策失误)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36郡(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创举)秦始皇郡-县-乡-里-亭4、特征:权利高度集中、家天下5、影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嬴政第一个封建朝代:秦朝)汉朝的政治制度1中外朝制度中朝(尚书台)-决策外朝(三公九卿)-执行2郡国并行制:郡县制+诸侯王国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措施:①推恩令②刺史(监察)唐朝三省六部制考点:三省的职能1、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六部2、作用:提高办事效率;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以分权加强皇权)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固1、中央:参知政事-行政;枢密使-军权;三司使-财权三衙-统领禁军;枢密使-调兵2、地方:收精兵,组成禁军派文臣任长官;州郡之下设通判(监督)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元朝行省制度①除河北、山西、山东外其他地方设行省;②边远地区—宣慰司③省的最高长官-平章政事-(蒙古贵族担任)④省下设路、府、州、县2 、中国省制的开端3、①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②枢密使(最高军事管理机关)③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④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君主专制强化)1、废丞相,皇帝直领六部,使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2、设内阁:①明成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②明宣宗-票拟权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目的:最初:军事后来:加强君主专制影响: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考题(有印象即可)单考题:第一个封建皇朝——秦朝唐朝的中央制度——三省六部制派文臣任长官的朝代——宋朝中国省制的开端——元朝的行省制度废宰相的朝代——明朝君主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的标志——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合考题:列个朝代管军事的职位:秦朝-太尉-军事宋朝-枢密使-军权、调兵;三衙-统领禁军清朝-军机处列个朝代管监察的职位:秦朝-御史大夫—监察汉朝-刺史(监察)宋朝-通判(监督)元朝-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古代选官制度:(1)察举制:汉朝建立和发展的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

2011年高考历史考点指南

2011年高考历史考点指南

2011年高考历史考点指南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57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①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石器助耕;②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①春秋时期出现贵族个体占有土地的现象,私田大量开垦;②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加速了土地国有向私有的转变;③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3)小农经济的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为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经济形态上: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②耕作方式上:铁犁牛耕为,实行精耕细作。

③土地制度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④经营方式上:小农个体经营为主。

考点58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官府垄断生产;工艺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产品仅供贵族和官府使用;产品主要是武器等军需品和奢侈品。

(2)纺织、冶金、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略(见课本)(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建立在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②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③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④生产技术不断进步;⑤生产规模扩大,在明清出现手工工场;⑥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呈相应的变化;⑦长期领先于世界。

考点59商业(1)“市”的形成发展市的发展特点由有时间和区域的限制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注意汉至唐前期、唐后期、北宋。

(2)主要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①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②唐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成都)、广州③宋代:开封、杭州④元代:大都(北京)、杭州、泉州⑤明清时期:晋商和徽商(3)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①建立在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存在;②宋元时期空前繁荣;③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国际贸易全面发展;④长期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和控制之下发展;⑤在发展中出现了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纸币也较早出现。

2011年高考冲刺历史复习要点

2011年高考冲刺历史复习要点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 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
【答案要点】 (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 略反封建斗争。 (2) ①政治: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 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 ②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 封建陋习; ④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 局限性。
解题指导:选C。这道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抗战情况。题目 材料引自李宗仁将军的言论,材料的关键词是“引敌深入"、“予敌主力 以打击”,反映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特征。题中A项虽然也是正面战 场上的重大事件,但当时国民党军队作战是以防御为主,不符合题目“引 敌深入”的特点。C项台儿庄战役抗击的是日军主力,题中材料与之完全 相符。B、D两项是中共指挥的战役,与题中“予敌主力以打击”的特征 描述不相符合。
透过文明的生态史观看现代文明,现代文明孕育着深刻的危 机: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耗损、酸雨现象、森林资源大量毁 灭、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资源危机、垃圾成灾和环境污 染等。这迫使人类必须创造新的文化来挽救支撑人类文明的环 境,这种新文化就是生态文化。 6、革命史观: 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注重从革命的视角审视来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思想、社会变迁等。 不同阶级、不同派别探索与抗争是革命史观的基本内容。 7、唯物史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 切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2、解题方法: 历史阶段特征主要是指某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区别于其他历史 阶段的某些特殊方面的历史特点。 历史阶段特征常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国际关系、 生产关系等方面归纳。 学会从纵向和横向历史发展的趋向去分析、概括、综合、归 纳和比较相关问题。

2011年高考历史 古代部分考点全解析复习

2011年高考历史 古代部分考点全解析复习

2011年高考历史考点全解析古代部分(一)古代中国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1)背景: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

②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加之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周公执政后,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

(2)分封目的: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3)内容:①分封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

②分封核心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③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楚等。

④权利和义务: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政令,承担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贡、派服劳役、朝觐述职等义务;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⑤等级序列: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4)瓦解:①事件:楚王问鼎(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周郑交质、射中王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②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诸侯实力增强,周王室衰落。

(5)影响:①积极影响:前期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疆域;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政治秩序稳定。

②消极影响: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造成了周朝后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2.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来分配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等政治权力)(1)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巩固王权。

(2)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特点,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为小宗);②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结合),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3)作用:①巩固了分封制,保障了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

②家、国结合,使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影响后世。

(4)维护工具:礼乐制度(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其实质是:维护西周等级差别的工具。

2011届高考历史文史常识重要知识点

2011届高考历史文史常识重要知识点

2011届高考历史文史常识重要知识点综备考史常识历史素养类练习题及重要知识点(二)二、史知识(一)古人称谓1、姓氏姓氏的起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大都是女字旁或底。

如:姬、姜、姒、姚等。

有的则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宋、吴、越、秦、楚、韩、赵、魏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其它方法略。

2、谥号、庙号、尊号(1)庙号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朱棣称成祖。

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

(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克定祸乱曰武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

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3)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

3、年龄称谓不满周岁:襁褓。

孩提:2~3岁。

垂髫:三四岁——八九岁。

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

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弱冠:20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天命: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耄耋:80岁、90岁。

期颐:100岁4、兄弟排行古代以伯(孟)、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孟)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向父”等。

另外,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仲父”,仲父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

、古人的名,字,号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

自称用名,称人以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2011届高三历史复习提纲(中国近代史)[1]

2011届高三历史复习提纲(中国近代史)[1]

2011届高三历史复习提纲近代部分(一)近代中国考点6.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鸦片战争(1)背景:①根本原因: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要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②直接原因:英国以中国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2)经过:1840年-1842年(3)结果:清政府屈辱求和,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4)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背景:英法以“修约”讹诈遭拒绝为机会,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2)经过:1856年---1860年;英法火烧圆明园。

(3)结果:签订《天津条约》(1858俄美英法)、《北京条约》(1860英法俄)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

(4)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三)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1851-1864年)1、过程:金田起义(1851年)—开始、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定都天京(1853年南京)---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北伐、西征、东征—军事全盛、天京变乱—转折、天京失陷—失败。

2、《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1)内容:①土地分配: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原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

②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③理想目标: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理想社会。

(2)评价:①革命性: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②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现实,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

③落后性: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

3、《资政新篇》(1)提出:1859年,洪仁玕(2)内容:(政治)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教育)开设新式学堂。

2011年高考历史重点

2011年高考历史重点

2011年高考历史重点、热点问题汇总一、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知识整合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

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1、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①、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②、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④、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⑤、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中外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

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2、明末清初(17~18世纪)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而言:①.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②.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③.民族关系领域: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④.对外关系出现新现象: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

⑤.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的特征——承古萌新。

201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要点总结

201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要点总结

201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要点总结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一讲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单元课标要求(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夏商周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①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②神权色彩。

3、西周:①分封制1、目的:巩固西周统治2、范围:王族、功臣、先代贵族3、内容:周王封土地和人民;诸侯尽义务;诸侯继续分封4、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②宗法制1、定义:是与分封制紧紧结合在一起,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小宗体系)3、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4、维护的工具:礼乐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西周的政治主体。

三代特点:三代的政治制度是由松散的内外服联盟制,逐渐向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封邦建国、天下共主制发展的。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含义: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说就是皇权至高无上;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基本内容:A皇帝制;B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刺史制度、三省六部制;C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封国制、行省制度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基本特征:皇权至高无上三大基础:经济:封建小农经济;政治:地主阶级统治确立;理论:法家思想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七国之乱:刘邦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削夺诸侯王封地;吴王联合六国诸侯,发动“七国之乱”。

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3)隋朝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并开始部分推 行以庸代役的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开凿大运 河,便利于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 了中央对全国的控制;隋朝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开 启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
(4)隋朝加强与东突厥等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发展 与朝鲜半岛上的国家、日本等国的友好往来,对唐朝时期 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对盛世局面的认识 一方面,盛世局面是封建社会暂时的安定,有利于 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 面,封建时代的盛世局面只是相对而言,并没有消除地主 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也没有解决地主对农民的剥削问 题,所以在盛世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仍然非常尖锐。
②影响: 积极: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 流;在后世及今天都发挥了重大作用,是世界上最早、最 长的大运河。 消极:过度征用民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 阶级矛盾。
3.隋的灭亡 (1)原因:隋的暴政(沉重的劳役、严刑酷法)使生产遭 到严重破坏;天灾严重。 (2)概况:611年,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618年,隋 朝被推翻。
(5)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隋朝在农民起义 的风暴中灭亡,其教训为唐初统治者所接受,促进了唐朝 前期的繁荣。
【例1】 (2009·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中练
习)隋由北而南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完成统一的社会经济原
因是
()
A.南北经济差异在缩小 B.北方少数民族强大
C.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 D.南方政权腐朽衰败
正确认识隋朝的历史地位 隋朝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但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 大,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王朝。 (1)隋朝在前一时期民族融合和南北经济发展的基础 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重新实现国家的统一。 (2)隋朝在借鉴前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开创了三省 六部制和科举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唐朝及 以后历代王朝产生了重要影响。

历史高考复习备考之文史常识

历史高考复习备考之文史常识

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例题4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有“贫贱之交”、“金兰之交”、“刎颈之交”;、“患难之交”、“莫逆之交”、“竹马之交”、“布衣之交”、“忘年交”、“忘形交”、“车笠交”、“君子交”、“神交”等。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关系应属于( ) A、金兰之交 B、贫贱之交 C、刎颈之交 D、莫逆之交 例题5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下面属于儿童到成人的年龄称谓且按从小到大年龄称谓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束发 ②而立 ③垂髫 ④总角 ⑤期颐 ⑥弱冠 ⑦耄耋 ⑧不惑 ⑨花甲 ⑩豆蔻 A、②⑦⑤⑧①B、③④⑩①⑥C、①③⑤⑥⑩D、④⑥⑨⑩②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有年号,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有的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如唐太宗年号“贞观”、明太祖年号“洪武”、明成祖年号“永乐”;有的皇帝有两个年号,如宋高宗年号“建炎” “绍兴”、元世祖年号“中统” “至元”;有的皇帝有多个年号,如唐高宗有14个年号、武则天有17个年号。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年号,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故往往就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年号“乾隆”,称乾隆皇帝。
例题2 嫦娥本名姮娥,西汉时,汉文帝名刘姮,为避帝讳改名为嫦娥。这件事情反映出( ) A、避讳现象开始出现 B、皇帝权力受到了侵犯 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 D、百姓对汉文帝的尊敬
例题3《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下令“更名民曰黔首”。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27)下令“使黔首自实田”。黔首之称,在战国时已经广泛使用,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相同。下列选项中同属于对百姓称呼的是( ) ①黎庶 ②苍生 ③优伶 ④氓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历史: 2011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重点知识

历史: 2011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重点知识

历史:2011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重点知识必修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BC1046年(1)分封制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BC230-221 韩赵魏楚燕齐(1)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

三公的职责: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

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2)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2011年高考历史分类汇总必修Ⅲ文化史

2011年高考历史分类汇总必修Ⅲ文化史

2011年高考历史分类汇总必修Ⅲ文化史专题一: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一.选择题(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C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根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2011年全国卷文综12)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史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 DA.经部B.史部C.子部D.集部(2011年北京卷文综14)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艰难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

这一现象表明 A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文庙额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2011年北京卷文综15)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D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201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贽C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2011年安徽卷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

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BA.①④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2011年广东卷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入学儒家,即 B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历史高考复习备考之文史常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姿多彩。以往的高考文化史 试题很注意文化的“精深”,学术味相当浓,却忽略了 常识性问题。为克服这种偏向,近年历史高考试题中出 现了一些文史常识试题。如下:
◆ 帝王谥号题(2007年“文综”全国卷I第12题)。
◆ 祭祀功能题( 2007年“文综”全国卷II第12题)。
谥号是帝王、诸侯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 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 性质的称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已出现,秦时曾一度 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表褒的称号有文、景、武、 明、穆等,如晋文公、秦穆公、汉武帝;表贬的称号有灵、 厉、炀、哀等,如周厉王、隋炀帝。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 字,如汉武帝(武,威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 远礼曰炀);其余人(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 (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 中国古代避讳题( 2007年“文综”宁夏卷第26题)。
◆ 山南水北为“阳”题(2008年“文综”全国卷II第12题)。
◆ 山北水南为“阴”题( 2008年“文综”全国卷I第13题)。
◆ 干支纪年题( 2008年“文综”宁夏卷第20题)。
◆ 民国“元旦”与新中国“元旦”区别题(“文综”宁夏卷第32 题)。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该题考查古代的避讳制度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人们对皇帝或尊长 不能直呼、直书其名,否则就有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 险。在说话或者写文章时,人们遇到应该忌讳的人的 名字时,必须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就是避讳。 秦始皇名政,于是下令全国改正月为端月。
①黎庶 ②苍生 ③优伶 ④氓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 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例题4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有“贫贱之交”、“金兰之 交”、“刎颈之交”;、“患难之交”、“莫逆之交”、“竹 马之交”、“布衣之交”、“忘年交”、“忘形交”、“车笠 交”、“君子交”、“神交”等。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记载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关系应属于( )
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叫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祖”, 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开国皇帝之后 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 大体上来说,唐代以前的殁世帝王一般简称谥号,如汉 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以后则改称庙号,如唐 太宗、宋太祖等。
◆ 京剧题(2008年历史广东卷第20题、历史海南卷第4题)。
◆ 端午习俗题(2008年历史上海卷B组第4题)。
近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出现对文史常识的考查, 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有利于提升学生素养。 这些试题的出现给只关注课本知识而忽视课外常 识的考生一个“下马威”。因为它考查的内容基 本上是书本没有明确的表述,却又是中学生必须 掌握的基本的文史常识性知识。它给我们的启迪 是:重视课外常识,重视文化常识题,注意中华 文化中传统性常识的学习与把握。
尊号、徽号: “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 “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 尊号起于唐代。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如尊号 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 所上,或死后追加,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 光孝皇帝”。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 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 徽号为“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上几次,实际 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从汉武帝开 始有年号,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 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有的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如唐太 宗年号“贞观”、明太祖年号“洪武”、明成祖年号 “永乐”;有的皇帝有两个年号,如宋高宗年号“建炎” “绍兴”、元世祖年号“中统” “至元”;有的皇帝 有多个年号,如唐高宗有14个年号、武则天有17个年号。 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年号,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故往 往就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年号 “乾隆”,称乾隆皇帝。
文史常识试题的内容较广泛,包括姓名称谓、 天文历法、古代地理、风俗礼仪、音乐文娱、科 举பைடு நூலகம்职、文史典籍、史学理论等。
一、文史常识高考试题的体现形式
1、姓名称谓
【2007年全国文综卷I,12】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 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该题考查古代帝王的谥号、庙号和年号
例题1 《清高宗实录》、“文景之治”、《永乐大 典》三个专有名词中的“高宗”“文景”“永乐” 分别是( )
A、谥号、年号、年号 B、庙号、谥号、年号
C、年号、尊号、庙号 D、尊号、谥号、庙号
【2007宁夏文综,26】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 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 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1、国讳:主要是避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有的朝 代延伸至避讳皇帝的姓、字、生肖以及陵名等等。
2、官讳:是封建官场的下级官员为了巴结讨好上司, 主动避长官的名讳。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 名讳。甚至一些骄横的官员严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 讳。
3、圣人讳: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 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 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
4、家讳:指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仅限于亲属内部。 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
例题2 嫦娥本名姮娥,西汉时,汉文帝名刘姮,为避帝讳 改名为嫦娥。这件事情反映出( )
A、避讳现象开始出现 B、皇帝权力受到了侵犯
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 D、百姓对汉文帝的尊敬
例题3《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 下令“更名民曰黔首”。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27)下令 “使黔首自实田”。黔首之称,在战国时已经广泛使用, 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相同。下列选项中同 属于对百姓称呼的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