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词的类型及其特点】
诗歌鉴赏课件:咏物诗
诗中所写的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 象?诗人是怎样写这匹马的?
• 诗歌前四句对马进行形象地描写,为我 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 • 诗歌后四句写马的品格,抒发对马的感 情。
胡马大宛名
来历
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
风入四蹄轻
朗读诗歌前四句, 看看诗人如何描画马的?
诗中的马是一匹骏马,神清骨俊、 奔驰生风、纵横驰骋。“竹批双耳峻, 风入四蹄轻”,一静一动写出了马非 凡的气概。其品质,秉性诚笃,对主 人忠诚尽力 。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形象特点:立足破岩,备受风霜雨雪的 磨难,依旧顽强生存。 2、思想情感:诗人在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 中,隐寓自身不媚权贵、不流世俗、洁 身自好的刚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 1、形象特点: 柳“倚得东风势便狂”“ 飞花蒙日月”。 • 2、诗人感慨: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 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 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 3、手法:托物言志
【注】留侯:汉代名将张良,功高位重, 但却摒弃人间富贵。传说他有大丈夫的胸 怀,又有美如少女的外貌。
王安石和陈焕两首咏梅诗,都抓 住了梅花的同一特征进行歌咏,这一 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是怎样借此抒 发他们的情感的?
答:傲然独立的风姿。王安石的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 写了严冬群芳纷谢,独有梅花凌 寒开放的景象,歌咏了不怕困难、 倔强不屈的傲然风骨。陈焕的 “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 妆匀。”写出在深山僻野、人迹 罕至的地方,诗人突然发现了傲 然特立、寂寞开放的一树梅花, 感到意外、惊喜。抒写了诗人洁 身自好的襟怀。
•
在这首诗中,杜甫恰似一位丹青妙 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匹神清 骨峻的“胡马”,请谈谈颔联哪几个动 词写得极为传神,好在哪里?
咏物诗(诗歌形式)
诗歌形式
01 描述对象
03 主要特点
目录
02 代表作品 04 鉴赏方法
基本信息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 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 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古人很喜欢咏物。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 物诗6262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7首。咏物诗最多的在晚唐时期。
鉴赏方法
鉴赏方法
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 点(曲尽其妙)。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 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谢谢观看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 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 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 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 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 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
咏物诗鉴赏20190821
•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简析】比兴手法。通过咏马、赞马或慨 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 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 【北宋】李纲《病牛》
• 耕田千亩实千箱,筋疲力歇谁抚伤?
• 但求众生皆得饱,何辞羸病卧残阳?
• 【简析】运用牛的形象来抒写像病牛一样 无怨无悔为国为民甘愿贡献自己生命的忠 臣良将,无所索取与回报。
• 【唐朝】章碣《焚书坑》
•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 【简析】由物论史。诗人由焚书坑想到了 历史上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发表了自己 的评论,从三方面论说了其大错特错:焚 书坑儒毁掉了立国的基础,使帝王的基业 由此虚弱;焚书坑儒使天下民心相背,雄 关大河也救不了秦国的覆亡:焚书坑儒毫 无作用,最后灭秦的刘邦、项羽原本就不 是读书人!短短四句,言简意赅,不亚于一 篇史论。
• 【北宋】苏轼《琴诗》
• 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 【简析】琴、手指是弹奏出动听音乐的客、 主观条件,两者相互依存,对立统一。
• 【唐朝】虞世南《蝉》
•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秋藉风。
• 【简析】后两句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 笔。蝉声远传,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 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 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 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 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 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 咏物诗歌大体的类型及其特点: • 1、描摹情态类 • 只对物象进行生动直接的情态描摹,从而抒发对
古典诗词分类赏析之咏物诗
代表诗人有骆宾王、贺知章、杜甫、李贺、王安石、王冕、 于谦、陆游、郑燮等,代表作品有《咏梅》《咏鹅》《竹 石》《马诗》《梅花》《严郑公宅同咏竹》等等。
二、基本特征
意象特征:梅、兰、竹、菊、松、荷、芳草等所咏 之物。 表达技巧:托物言志、正面描写、侧面衬托、象征、 比喻、拟人、对比等 语言风格:慷慨悲壮、凄婉感伤。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山楹:指山间的房屋。 (1)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诗人 是如何表现的? ⑵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 也”,请简要分析此诗的 “余味”所在。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 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 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 涯。“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言 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 ⑴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⑵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⑶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专项练习
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⑵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 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充 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 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 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 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 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咏物言志诗鉴赏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咏物言志诗鉴赏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
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一、基本特点1、标题:直接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
2、形似:用形象语言描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多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3、神似:借物抒怀,表达理想、志向、情怀。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4、分类(1)描摹情态类这类诗歌诗人往往满怀喜悦之情对事物的形、神、意进行描摹,字里行间往往洋溢着诗人的喜爱。
(2)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3)咏物抒怀类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
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4)以物喻人类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
(5)托物言理类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
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
4、写作技巧(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2)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3)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比喻、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二、鉴赏方法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一)注意“三读”1、读标题咏物诗以动植物名称作为标题,如《蝉》(李商隐)、林逋《山园小梅》、《鹧鸪》(郑谷)、《金钱花》(罗隐)、《石灰吟》(于谦)、《小松》(杜荀鹤)。
从标题中我们明确了作者所描述的对象,理解作者所选取的事物的特性和寓意。
高二唐诗宋词鉴赏专题——咏物诗
高二唐诗宋词鉴赏专题——咏物诗一、知识积累(一)概念介绍: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1.常描写的景物:菊、竹、梅、柳、蝉2.特点归纳:(1)咏物。
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3.常用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区别:托物言志强调的是作者的主观感情,象征重在客观意义,事物本身具有这样的本质,如草、白杨两者本身具有坚强、高大)、联想、比喻、(以物喻人)拟人、双关、衬托、对比。
4.解题步骤归纳①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②A物的这些特点与人的哪些品质相似?B物与诗人自身经历、所处社会环境有哪些相似之处?或者与社会中哪些人哪些事物相似。
C诗人借此物要抒什么感情,言什么志向?(二)分类简析:咏物诗可分为纯咏物的和借物抒怀的两大类。
1.纯咏物直接描写物象,表达对此事物具有的品质的赞美(希望能具有这种崇高的志向,高洁的品格)或者批判。
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诗通过赞美“竹石”立足破岩,备受风霜雨露的磨难,依旧顽强地生存着,隐寓诗人不媚权贵,不流世俗,洁身自好品质。
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贺诗是纯粹的咏柳,通过比喻,曾诗也是写春柳,表面上看,是讽刺柳条得意轻狂,柳絮不自量力,实质上抒发作者对那些得势便忘乎所以妄图一手遮天的权贵的厌恨之情,是借物喻人,咏物刺世,咏物抒怀。
2.咏物抒怀诗还可分为下列数种:①托物言志。
古诗词鉴赏之咏物
四、总结:
1、鉴赏咏物诗的步骤: ①“读清”全诗; ②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 在品性; ③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 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④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2、咏物诗的感情类型:
表达个人喜好与兴趣 流露个人志向与人生态度 讽刺时世 曹邺的《官仓鼠》 官仓 老鼠大如斗, 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 无粮百姓饥, 谁遣朝朝入君口? 隐含生活的道理 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确:诗人托物言志,以水边的杏花 自况,纵然被春风吹落水上,仍保持 着纯洁,远胜于路边的杏花,在车水 马龙中被碾碎,化为污浊的尘土。流 露出悲壮的情感,表现出坚持自己的 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在诗中诗人用“作雪”和“成尘” 作喻 ,形成对比,再以“纵被”和 “绝胜”强调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 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注:虞世南原是陈隋旧臣,入唐后以文才和德行受到唐 太宗的器重,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于世。 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 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蝉的特点
触须似“垂緌” 饮清露 居疏桐(高处)
情感
抒发立身品格高 洁的人,并不需 要某种外在的凭 藉,自能声名远 播的情怀。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 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 尘,只有香如 故。
古诗词鉴赏之咏物诗
一、关于咏物诗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 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 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咏物的诗文档
咏物的诗引言咏物的诗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诗人对物体的歌颂与赞美,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倾慕之情。
咏物的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历史上许多著名的诗人都曾写过咏物的作品,如杜甫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本文将为您介绍咏物的诗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并通过几个经典的咏物诗例子,展示其魅力与美妙。
特点咏物的诗是以物体为中心进行描写的一种诗歌形式。
在咏物的诗中,诗人会从感官的角度出发,用丰富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展示物体的形态、颜色、气味等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相关性。
抒发情感咏物的诗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通过对物体的描写来表达与自然界的情感亲近与思考。
诗人会通过与物体的交流与接触,引发内心世界的共鸣与共情,从而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抒发思考与寓意咏物的诗不仅仅是对物体的歌颂,也是诗人思考生命与世界的一种方式。
通过对物体的深入观察与思考,诗人可以提炼出一些哲理、寓意。
咏物的诗有时可以成为诗人对当时时代背景下所感受到的社会、政治等问题的隐喻。
写作技巧咏物的诗写作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准确的描写咏物的诗需要准确地描写物体的形态、颜色、纹理等特征。
诗人需要通过选择适当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物体的存在感和美感。
使用比喻和象征咏物的诗可以使用比喻和象征来增加表达的深度和广度。
诗人可以通过将物体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感受和意图。
选择合适的意象咏物的诗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物体作为意象,使诗歌能够更好地传递和表达感情。
物体的选择应该与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相符,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经典例子以下是几个经典的咏物诗例子,让我们一起欣赏它们的美妙。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草地无边,似无边际;飞鸿踏水,行云急起。
银霜满地,露凝低树;黄叶飘零,秋风如丝。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咏物诗鉴赏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榴花 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1)诗的前二句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 人这样描写的用意何在? (2)本诗通过吟咏榴花的生长环境与命运,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路总结
• 鉴赏咏物诗首先要抓 住所咏之物的形象特 点,能结合诗句分析 其外形和内蕴(神态 品格)。绝妙的咏物 诗应形神兼备。
答题技巧总结:
• 一般提问方式:说出诗中所咏之物的形 象特点(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题思路: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 点,尤其要分析出内在神韵性格;结合 诗人自身经历思想等剖析所托之情。 • 模式: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 么感情。
(1)结尾两句巧妙地将荷花开放与凋谢的时节 与它的生性品质、命运遭际联系在一起,一方 面表现“美人”、“君子”不愿趋时媚俗的品质和 严肃不苟的态度,另一方面又显示出他们年华 虚度、怀才不遇的悲哀。 (2)此词上片写莲花生长在偏僻的柳塘里,虽 有幽香,但蜂蝶不慕,喻自己不见于世;红花 零落之时,只剩下芳心自苦,喻自己迟暮之感。 下片写莲花在潮水兼雨水的打击下沉吟悲叹, 暗喻自己不为当世所容,只能郁郁终生。词人 借咏荷花寄寓仕途失意的情怀,寓意悠远。
知识梳理
• 二.咏物诗标题一般是“咏(题)+物” 的格式,如贺知章的《咏柳》、黄巢的 《题菊花》;或直接以所咏之物为题, 如苏轼的《海棠》。
知识梳理
• 三.托物言志是咏物诗的本质特征,托 物言志又叫“感物抒怀”或“托物寓 意”,是指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 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品格志 向。
古诗分类讲解(二) 咏物诗
古诗分类鉴赏(二)咏物诗一、概念阐释:咏物诗是指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二、咏物诗的特点:1、从描写对象上看,咏物诗中往往只有一个主体对象,并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
2、从表达手法上来说,常常采用象征或以物喻人的方式。
三、咏物诗常见的类别及相关的主题(一)咏物抒怀类:这类诗歌所吟咏的物象往往是诗人自己的化身或是与世人有某种相似。
1、借助赞美诗歌中物象的高尚品格,表达诗人自己的人生态度、追求。
例如: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诗歌首句,告诫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
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
“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
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
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
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
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
“露湿秋香满池岸”,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
“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
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
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
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
“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这首诗歌中的“菊”,实际上是诗人自我写照,表达了诗人清高自守,不图高官厚禄,不慕荣华富贵的高尚品格。
咏物诗鉴赏要点
咏物诗鉴赏要点一、概念解说1、概念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物与景: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与情: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二、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构思上——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三、咏物诗分类⑴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点蜡烛去欣赏花。
将海棠比拟为美人,写出了海棠的娇艳妩媚,深切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爱花惜花之情。
⑵托物言志类作者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如:竹石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
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⑶咏物抒怀类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如: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寓情于物,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咏物言志诗的特点
咏物言志诗的特点
咏物言志诗是一种通过对物体描写和赞美来表达诗人情感和思想的诗歌形式。
以下是其一些特点:
1. 物象描写:咏物言志诗常常通过对物体的形象、特征以及所具有的功能进行描写和描述。
诗人通常通过具体、生动的语言来刻画物体的外貌、颜色、质地、声音等来让读者产生直观的感受。
2. 抒发情感:这类诗歌常常通过对物体的赞美、颂扬来抒发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诗人可能会借助对物体的感悟,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人性等方面的看法和感受。
3. 转诘人事:咏物言志诗也常常通过对物体的描写和赞美,暗含着对人类社会的批判或讽刺。
通过与人类行为和思想相对照,凸显出人类的缺点或优点。
4. 认同与思辨:咏物言志诗有时也通过对物体的描写和赞美,认同并崇尚其中所体现的美、价值和意义。
它诗人则通过与自身经验和思考的反思,引发对世界、人类和自我身份的思考和探索。
总的来说,咏物言志诗以对物体的描写和赞美为手段,通过情感、思想和观察力,表达诗人对人生、社会和人类的感悟和认识。
它常常通过物象的具体形象和象征意义,与人类的行为和思想相对照,让读者在美的享受之余,对人类的生活和行为进行反思。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的特点是“不粘不脱”。
1、“托物言志”型。这类咏物诗中
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
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
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2、“借物抒情”型。在这类咏物诗 中,作者往往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 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 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1)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飞,一年恍若一梦。 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 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 的感情。 (2)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 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 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 觉。
菊花 唐·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1、 描述对象有什么特点? 注意: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不 能仅仅抽象概括。 2、 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移情于物、借物抒情;借物咏怀、 托物言志、象征 3、作品思想内容是什么?
对所咏之物的喜爱; 寄情自然,闲适自得; 洁身自好,坚贞自守; 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 (2)以物拟人,移情于物(借物喻人)。
(3)借物抒怀,咏物明志(托物言志)。
辛夷坞 唐· 王维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 (2)以物拟人,移情于物(借物喻人)。
(3)借物抒怀,咏物明志(托物言志)。
(4)咏物寓理,物理浑然。
子 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咏物诗词的类型及其特点】
【咏物诗词的类型及其特点】什么是咏物诗?简单地说:就是以大自然中的某一景物、或某一器物、一种动物及某一植物为描写吟咏的对象,来抒发作者的个人情怀为主要内容的诗,基本上都称作咏物诗词。
从历史的发展渊源来看,咏物诗从最早的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体、古体诗及古乐府歌行演变成律诗绝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顶峰时期,咏物诗也在这个时侯逐渐趋向成熟阶段,到了宋代不管是咏物诗或咏物词在诗坛上都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发展极其繁盛,它们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倾倒着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文人墨客、小至平民百姓,直到如今我们还在传唱抒写此类体裁。
我们首先来了解下咏物诗大体的类型及其特点:1、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进行生动直接的情态描摹,借以抒发对所咏之物的喜爱之情,没有其他深刻的寓意。
譬如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六岁时所作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语言清新活泼,活灵活现地再现了白鹅红掌在绿水中划游高歌的样子,表达了小作者对所咏之物的喜爱之情。
再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只是运用三个比喻的手法,把早春时的“柳”形象刻画得形神兼备,情趣盎然,生动地勾勒出春天里杨柳阿娜多姿的形态,在春风中苏醒、茁壮、成长,为我们带来春的生机气息与美的活力享受。
这类作品在咏物诗中不占主导地位,下面介绍的托物言志类、咏物抒怀类在咏物诗中占的比例较大。
2、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好像是在描写具体的物象,但仔细品味后,才发觉作者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以物来喻自己的志向与抱负。
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从整体来看是一首比较浅显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只是用石灰的“清白”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的心愿与高洁的无尚情操,最重要是在诗句的内部证明自己光明磊落的胸襟与非常崇高的气度。
3、咏物抒怀类:这类咏物诗俯拾即是,和托物言志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所咏之物的具体环境和作者本身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咏物言志诗鉴赏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咏物言志诗鉴赏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
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一、基本特点1、标题:直接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
2、形似:用形象语言描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多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3、神似:借物抒怀,表达理想、志向、情怀。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4、分类(1)描摹情态类这类诗歌诗人往往满怀喜悦之情对事物的形、神、意进行描摹,字里行间往往洋溢着诗人的喜爱。
(2)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3)咏物抒怀类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
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4)以物喻人类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
(5)托物言理类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
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
4、写作技巧(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2)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3)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比喻、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二、鉴赏方法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一)注意“三读”1、读标题咏物诗以动植物名称作为标题,如《蝉》(李商隐)、林逋《山园小梅》、《鹧鸪》(郑谷)、《金钱花》(罗隐)、《石灰吟》(于谦)、《小松》(杜荀鹤)。
从标题中我们明确了作者所描述的对象,理解作者所选取的事物的特性和寓意。
咏物诗:体物肖形,传神写意
咏物诗:体物肖形,传神写意⾼考古诗歌鉴赏专题(2)“咏物诗”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咏物诗概述】咏物诗就是“咏物诗”,是指那种以客观的“物”为描写对象,或细致地刻划它的⾊彩与形态,或借以抒怀兴感的诗作。
咏物诗可分两类,⼀类单纯状物,如骆宾王的《咏鹅》、贺知章的《咏柳》;⼀类则于状物之外,别有寄托,也就是“托物⾔志”,如于谦《⽯灰吟》。
咏物诗除运⽤托物⾔志⼿法外,还兼⽤⽐喻、象征、拟⼈、对⽐、⽐兴、联想和想象等修辞,达到亦物亦⼈、形神兼备的佳境。
咏物诗导源于《诗经》中的咏物描写,但⼀般认为第⼀⾸咏物诗是屈原的《橘颂》。
唐代以前咏物诗以追求形似为主,物态描摹有余,传神造境⽤⼒不⾜。
到了唐代,咏物诗有迅猛的发展,⽆论题材的开拓,表现⼿法的运⽤,抑或托物寓意传情,都超越了前代,杜甫是唐代咏物诗的集⼤成者。
宋元明清,咏物诗有了进⼀步的提升和发展,苏轼、陆游、元好问、龚⾃珍等都是咏物诗的重要诗⼈。
【真题回放】12.阅读下⾯这⾸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
⽂名颇盛,因恃才傲物,⽽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2)这⾸诗有什么含意?采⽤了什么表现⼿法?(5分)参考答案:(1)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起归去。
在花中出没,顺着⾼低不同的绿叶飞翔。
写了素蝶的远近⾼低不同⽅位的动作,采⽤细节描写,以蜂、雀、⽇、风、花、叶作衬托。
(2)托物⾔志,写⾃⼰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赏识,施展才能。
【鉴赏指津】咏物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点:⼀、体察物态,形神兼似描摹物态是咏物诗的共同特征,因此,赏析咏物诗可以从体察物态开始,要抓所咏之物的形态、⾊泽、特征,或所处环境,追求贴切逼真,从⽽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关于咏物诗的特点
关于咏物诗的特点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的生活情趣。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咏物诗的特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食笋朝代:宋朝|:曾几花事阑珊竹事初,一番风味殿春蔬。
龙蛇戢戢风雷后,虎豹斑斑雾雨馀。
但使此君常有子,不忧每食叹无鱼。
丁宁下番须留取,障日遮风却要渠。
巽公院五咏朝代:唐朝|:柳宗元净土堂结习自无始,沦溺穷苦源。
流形及兹世,始悟三空门。
华堂开净域,图像焕且繁。
清冷焚众香,微妙歌法言。
稽首愧导师,超遥谢尘昏。
曲讲堂寂灭本非断,文字安可离! 曲堂何为设?高士方在斯。
圣默寄言宣,分别乃无知。
趣中即空假,名相与谁期? 愿言绝闻得,忘意聊思惟。
禅堂发地结菁茆,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
芙蓉亭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
清香晨风远,溽彩寒露浓。
潇洒出人世,低昂多异容。
尝闻色空喻,造物谁为工? 留连秋月晏,迢递来山钟。
苦竹桥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谅无要津用,栖息有馀阴。
落花朝代:宋朝|:宋祁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
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
沧海客归珠有泪,章台人去骨遗香。
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西湖杂咏·夏朝代:元朝|:薛昂夫晴云轻漾,熏风无浪,开樽避暑争相向。
映湖光,逞新妆。
笙歌鼎沸南湖荡,今夜且休回画舫。
风,满座凉;莲,入梦香。
疏影·咏荷叶词牌名:疏影|朝代:宋朝|:张炎碧圆自洁。
向浅洲远渚,亭亭清绝。
犹有遗簪,不展秋心,能卷几多炎热。
鸳鸯密语同倾盖,且莫与、浣纱人说。
恐怨歌、忽断花风,碎却翠云千叠。
回首当年汉舞,怕飞去、谩皱留仙裙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物诗词的类型及其特点】什么是咏物诗?简单地说:就是以大自然中的某一景物、或某一器物、一种动物及某一植物为描写吟咏的对象,来抒发作者的个人情怀为主要容的诗,基本上都称作咏物诗词。
从历史的发展渊源来看,咏物诗从最早的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体、古体诗及古乐府歌行演变成律诗绝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顶峰时期,咏物诗也在这个时侯逐渐趋向成熟阶段,到了宋代不管是咏物诗或咏物词在诗坛上都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发展极其繁盛,它们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倾倒着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文人墨客、小至平民百姓,直到如今我们还在传唱抒写此类体裁。
我们首先来了解下咏物诗大体的类型及其特点:1、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进行生动直接的情态描摹,借以抒发对所咏之物的喜爱之情,没有其他深刻的寓意。
譬如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六岁时所作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语言清新活泼,活灵活现地再现了白鹅红掌在绿水中划游高歌的样子,表达了小作者对所咏之物的喜爱之情。
再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只是运用三个比喻的手法,把早春时的“柳”形象刻画得形神兼备,情趣盎然,生动地勾勒出春天里柳阿娜多姿的形态,在春风中醒、茁壮、成长,为我们带来春的生机气息与美的活力享受。
这类作品在咏物诗中不占主导地位,下面介绍的托物言志类、咏物抒怀类在咏物诗中占的比例较大。
2、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好像是在描写具体的物象,但仔细品味后,才发觉作者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以物来喻自己的志向与抱负。
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从整体来看是一首比较浅显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只是用石灰的“清白”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的心愿与高洁的无尚情操,最重要是在诗句的部证明自己光明磊落的胸襟与非常崇高的气度。
3、咏物抒怀类:这类咏物诗俯拾即是,和托物言志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所咏之物的具体环境和作者本身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商隐大家都非常熟悉,他的《无题》诗歌非常出名,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文学财富,而当时的作者却深陷“牛党争”的政治漩涡,以至于过着颠簸流离饥寒交迫的底层幕僚生活。
他的一首《咏蝉》诗歌,非常典型地透露这些信息给阅读的人们。
本以高难绝,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它的意思是说高洁的蝉难免有所困苦与饥寒,但怨恨的鸣叫也是徒劳的,不管从白天叫到黑夜,眼看五更将近,声音渐近呻吟嘶哑,快要发不出声音了,但那一树的叶子仍然无动于衷,没有任何反应,甚至早已厌恶了这聒噪的声音。
接着的诗句暗喻作者做着微小的官吏不和蝉一样到处漂泊犹如桃的核一样么,家乡的宅院已经败落荒芜,多么想回到自己的家乡过着清净的日子呀,幸而有你的鸣叫惊醒了我,我们何尝不是一样的命运啊。
我们进一步从思想容上来分析一下诗的写作背景与角度,作者虽有盖世才华,但因“牛党争”的牵连,里外不是人,岳父去世后,仍然受到令狐楚儿子令狐綯的排挤,仕途坎坷,地位低下,奔走在各个幕府,毫无能力照顾还在老宅自己的妻儿,更无法伸展自己的才学与抱负。
他的诗调充满了孤独、孤高、孤清的惆怅调;从结构上看,前半部分是写禅的命运,后半部分是写自己的命运,用一句“烦君最相警”把禅和自己命运联系在一起,全诗贯穿着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涵。
通过对禅这生命短暂弱小动物形象的塑造,鲜活生动地抒发了个人难以施展的襟怀与抱负。
所以一首好的咏物诗不仅在构思与章法上有所安排,而且所咏之物必须是作者非常熟悉的物类,这样才能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怀。
由此我们得知,一首好的咏物诗,必须有物的特征,加上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诗歌暗中的灵魂,做到物中有情、情中有物,二者结合乃至相溶的境界,把容上升到一定高度与寓意,使物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来吸引读者的眼球,又能在有意无意的伏笔中隐隐透露出作者的生活态度与认识,寄寓深刻的含义和生活哲理。
简单介绍下第四类以物喻人类:这类咏物诗所描写的对象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人相似,不单单指作者自己。
北宋宰相纲的《病牛》也非常典型:耕田千亩实千箱,筋疲力歇谁抚伤?但求众生皆得饱,何辞羸病卧残阳?运用牛的形象来抒写像病牛一样无怨无悔为国为民甘愿贡献自己生命的忠臣良将,无所索取与回报。
4、托物言理类:简单地说此类咏物诗是通过具体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在宋代理学兴盛的时代,此类作品不少。
如轼的《琴诗》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无怪是通过琴与指头的相互配合,才能产生出美妙的音韵,再深刻一点讲就好比在文学创作中有了素材以后还要取舍,取舍以后还要讲究章法与技巧,这样有机的配合,才能诞生出一篇完整的作品来。
咏物类的诗我们暂且了解在这里。
怎样写好咏物诗?要靠大家对身边事物的留心观察,然后运用发自心的情感,能把物形象化,生动化,拟人化的笔墨描摹出来。
必须要有一颗敏锐善感的诗心,才能写出哀伤凄恻、缠绵婉约、雄壮豪放、激情澎湃的诗句来抒发个人情怀。
咏物诗最忌口水话,或者公式样的套话,这样读起来不仅生硬而且干巴巴的没有肉质感,完全失去诗歌的感染能力,应以避之。
下面我来简单向大家介绍下咏物词的特征:一般来说要确定是否咏物词,要看词作是否以物为关注的对象,即把物放在主要的审美地位。
咏物词,力求能够做到“体物”、“状物”,有的侧重客观物体,描摹物象的精细工巧;有的以表意为主,物象只是表现作者的主观意念与感情象征。
应做到物我同一,身与物化、意境互溶的状态,令读者回味无穷的境界。
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天的人,嘉佑进士。
神宗时期因反对新法,多次被贬谪外调,任过很多地方的知州,后在被召回京的路途经因病去世,在诗文字画方面很有成就,与父洵弟辙和称“三”。
我们一起来赏析他的一首很用名的咏物词《卜算子》咏孤鸿的描写,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格意境高远,运笔空灵,措辞忠厚,笔下毫无尘俗之气,读后有荡气回肠之感。
《文心雕龙.物色》云:“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又云:“物以情兴,情以物观。
”很有道理,解析下这首词是否蕴涵此意:一轮残月,低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夜深人静,一派幽冷孤寂的秋情。
一个孤单的幽人,独来独往;一只孤鸿,飘渺如影。
作者先写环境幽寒,为幽人、孤鸿的出场营造氛围,冷落凄静的夜晚,唯有孤鸿与幽人相对,那孤傲不群,独来独往的孤鸿,不正是幽人的化身吗?下片承接上片的歇拍专写孤鸿。
它突然被什么惊动,惊慌地扑翅高飞,还不忘回头看看。
它的心怀幽恨,却无人能懂。
寒林千枝,它却不肯栖息。
最后,它悲鸣,飞过长江,落在江心那一点寂寞寒冷的沙洲上。
缺月、疏桐、幽人、孤鸿、沙洲,每个意象都那样的幽寒清冷,全词笼罩着沉郁的孤独与感伤的气氛,已经清幽绝尘,其中“孤鸿”的形象尤为鲜明突出。
上片写幽人,幽人犹若孤鸿,下片写孤鸿,孤鸿幽恨如幽人。
全词语句双关,托无寓怀,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初贬期间的苦闷孤高的复杂情怀。
笔墨疏淡,含蓄蕴藉。
还有他的《水龙吟花》也是非常典型的咏物词,大家有时间就多看看,来借鉴学习下。
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市)人。
父亲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兼散文家,曾任礼部员外郎等职,博通经史,能诗善文,很受轼的赏识。
母亲也是壮元王拱辰的女,擅长诗文,很有文学才能,可谓是珠联壁合的官宦之家。
清照18岁和曾任宰相的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明诚结为伉俪。
清照从小生活在这样比较宽松,开明而环境优越的仕宦之家,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
她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有过目不忘之记性,精通诗词,尤其酷爱填词,亦工于散文,能书画、通晓音律,才华出众。
常以精炼的语言寓自然于典雅,并能精熟的接受当时一统文坛的男性写作规,运用自如的形成有别于男性词人的题材容和传统格局。
在创作上精益求精,能将全部身心投入进去,达到忘情的沉溺和困倦的冒险,最后是喜出望外的成功收获。
有词证明: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诗人能够自辟蹊径呈现出独特的个性魅力,绽放出奇异的光彩,最终成为婉约派最有成就的女词人,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文学财富和研究价值。
看她的一首咏物词《多丽咏白菊》: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寿愁眉。
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
细看取、屈平令,风韵正相宜。
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
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这是一首咏白菊的词,赞颂了白菊的容颜、色泽、风韵、香味、气质等,尤其突出了白菊品质的高洁和端庄,隐隐是词人理想品格的写照。
词人对白菊的枯萎凋零寄予无限的留恋、哀悼之情,但始终没有掩盖词人赏菊的好兴致。
在清照的词中,“花”是出现得最多的意象。
她笔下的花,不仅有人的情志.如“宠柳娇花”(《念奴娇·萧条庭院》),“梅心惊破”(《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而且有眉、腮,如“柳眼梅腮”(《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有肌骨,如“玉骨冰肌”(《瑞鹧鸪·双银杏》);因而也有肥瘦,如“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菊花纤细,这里就用“揉损琼肌”来描写菊花的纤纤玉骨。
然后进一步用四个历史人物来作类比反衬。
贵妃醉脸,是对牡丹的比喻。
正封《咏牡丹》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唐玄宗认为可比妃醉酒(见《松窗杂录》)。
作者通过铺贵妃、寿、令、徐娘等典故,来说明白菊既不似妃之富贵丰腴,更不似寿之妖娆作态。
其香幽远,不似寿之香异味袭人;其色莹白,不似徐娘之白,傅粉争妍。
她是屈子所餐,潜所采。
屈原《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渊明《饮酒》之五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细赏此花,如对直臣高士,香淡风微,清芬酝藉,不减于酴釄。
酴釄,即荼蘼花,花黄如酒,开于春末。
下片续写,用一“渐”字表示时间推移,秋阑菊悴。
“雪清玉瘦”呼应“揉损琼肌”,紧扣白菊在风雨中挣扎自立从开到的神态。
这里不说人对残菊的依恋,反说菊愁凝泪洒,依依惜别。
用班婕妤“汉皋解佩”的典故,以“秋扇见捐”自喻。
这两个典说的都是得而复失、爱而遭弃的失落、捐弃的悲哀。
怅惘之情,融入朗月清风,浓烟暗雨之中,又通过这既清朗、又迷离的境界具象化。
同时,它又暗示了,菊既不同流俗,就只能在此清幽高洁,又迷蒙暗淡之境中任芳姿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