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题考点解析与练习:

合集下载

语文高考试卷真题及答案解析

语文高考试卷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是()A. 潇洒(xiāo sǎ)B. 炫目(xuàn mù)C. 惊愕(jīng è)D. 沉默(chén mò)答案:C解析:A项应为“潇洒(xiāo xiāo)”,B项应为“炫目(xuàn mù)”,D项应为“沉默(chén mò)”。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精美,色彩搭配得体,令人赏心悦目。

B. 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卫星,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C. 他在比赛中勇夺金牌,为国家争光,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D. 这篇论文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答案:B解析:A项中的“赏心悦目”应改为“令人赏心悦目”;C项中的“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应改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D项中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应改为“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我国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使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B.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C. 这篇文章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使读者受益匪浅。

D. 他凭借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智慧,成功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问题。

答案:C解析:A项中的“使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应改为“使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B项中的“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改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D项中的“成功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问题”应改为“成功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问题,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了贡献”。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B. 我国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展现出了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风貌。

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及解析

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及解析

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及解析一、阅读理解1. 题目:请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文章内容摘要:这是一篇关于小说《红楼梦》的介绍性文章,主要讲述了小说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受欢迎程度等方面的信息。

问题: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写《红楼梦》的动机是什么?解析: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作者写《红楼梦》的初衷是为了描绘人物形象,展示社会生活,以及抒发自己的情感。

2. 题目: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正确的观点。

文章内容摘要:这是一篇探讨环保主题的文章,主要讲述了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应该如何保护环境等内容。

问题:以下哪种观点在文章中未被提到?A. 加强环境治理措施B. 推广绿色能源利用C. 人类应该任由环境污染发展D. 增加环保意识和法制教育解析: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文章并未提到人类应该任由环境污染发展的观点。

二、作文写作请根据以下提示,写一篇题为《我的梦想》的作文。

提示内容:1. 你的梦想是什么?2. 为什么选择这个梦想?3. 你将如何努力实现这个梦想?我的梦想我心中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选择这个梦想的原因在于我热爱教育事业,希望能够为学生们的成长和发展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相信,教育是能够改变世界的力量,而每一个学生都是值得被关爱和教育的。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将努力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们的未来搭建一个更加美好的平台。

以上便是高考语文试卷的部分真题及解析,希望考生们能够在备考中充分掌握文章解析的技巧,提高自己的答题效率。

祝各位考生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高规格的考试,自然对语文这门基础学科要进行考察,而且要求也更高。

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解析,仅供参考。

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9分)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

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

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

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

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

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

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

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

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

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

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

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

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

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

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1. 根据文本,作者认为“文化自信”的内涵是什么?答案解析:作者认为“文化自信”是指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和自豪感,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坚定信念。

2. 文中提到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有何联系?答案解析:文中指出“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只有充分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

3. 作者认为如何培养“文化自信”?答案解析:作者认为培养“文化自信”需要从教育、传播、创新等多个方面入手,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推动文化交流,鼓励文化创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1. 小说中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案解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经历了从最初的迷茫、困惑,到后来的觉醒、抗争,最终达到自我救赎的过程。

2. 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展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答案解析:作者通过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的反应、与他人的对话、内心独白等细节,展现了其坚韧不拔、勇于抗争的性格特点。

3.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解析:小说的主题是探讨个人在逆境中的成长与自我救赎,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现了人在面对生活挑战时的不屈不挠和自我超越。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1. 文本中提到的“绿色发展”理念有哪些具体措施?答案解析:文本中提到的“绿色发展”理念包括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2. 如何理解文本中提到的“生态文明建设”?答案解析:“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3. 文本中提到的“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有何联系?答案解析:“可持续发展”是“绿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而“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

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

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 论述类文本阅读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徐良高的《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论证中国考古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展现了中国上古史构建的广阔学术前景。

文中列举的诸多考古发现,有助于考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鼓励他们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2. 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摘编自德国科普作家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第6题要求学生回答,人工栽培的植物要经常喷洒农药带给人们什么思考,引导学生在充分掌握和理解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对从材料引申出来的问题作深入思考。

3.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巴金的散文《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赞美机械具有“创造的喜悦”和“散布生命”的诗性,以独特的视角塑造工人形象,礼赞劳动,引导考生思考“机械的诗”背后是工人的辛勤创造。

二、古代诗文阅读1. 文言文阅读(单文本)材料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文中周尧卿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事母至孝、周济亲族、为官爱民。

第11题B选项将文中“何怨”与教材中李白《行路难》“今安在”的结构进行比较。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试题不要求考生具备系统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只需要熟悉课文中同类句子即可。

2. 古代诗歌阅读材料选用宋代晁补之的《临江仙》,是一首典型的“言情”之作,面对未来与友人的离别,词人愈加珍视与朋友的相聚时光,词作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两人间深厚的情谊。

词中有被后人赞为“绝妙”的两句“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第15题要求学生分析这两句的“妙处”,引导考生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受,品味诗词的语言之美。

3. 名篇名句默写(1)《行路难》(2)《邹忌讽齐王纳谏》(3)以花喻雪或以雪喻花三、语言文字运用材料摘编自张志公的《说工具》一文,通过介绍三位教师对成语“破釜沉舟”的不同教学方法,引入对语言作为思维和交流工具的思考。

语文高考试卷八套答案解析

语文高考试卷八套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解析1.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根据上下文,"故"在此处表示“因此”,与选项C“因此”相符,故选C。

2.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通过分析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可以知道诗人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愁绪,选项D“以景衬情”正确。

3.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现代文阅读的理解。

根据文章内容,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的经历,表达了对家庭教育的关注,选项B“关注家庭教育”符合题意。

4.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根据文学常识,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选项A“鲁迅”正确。

5.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

根据成语“掩耳盗铃”的含义,可知其表示自欺欺人,选项C“自欺欺人”正确。

二、填空题解析6. 答案:①水天相接;②花影扶疏;③山高月小;④空山新雨后。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记忆。

根据诗句内容,分别填入对应的诗句即可。

7. 答案:①朝花夕拾;②阿长与<山海经>;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识记。

根据名著名称,填入对应的情节。

三、简答题解析8. 答案:①运用比喻,把“月”比作“白玉盘”,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②运用拟人手法,写“玉盘”无声,反衬四周环境的寂静;③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玉盘无声”的“静”来衬托“蝉鸣树间”的“动”,突出了夏夜的寂静。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赏析的能力。

通过分析诗句的表现手法,可以得出以上答案。

9. 答案:①在结构上,本段是文章的开头,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②在内容上,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对段落作用的掌握。

根据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和内容,可以得出以上答案。

10. 答案:①通过举例说明,使论述更加具体、生动;②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的观点;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掌握。

通过分析论证方法,可以得出以上答案。

四、作文解析11. 答案:题目:成长路上的陪伴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与运用。

语文高考真题试卷答案及解析

语文高考真题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悲怆(chuàng)沉鱼落雁B. 雕梁画栋(dòng)娇羞C. 骄阳似火(yáng)雕梁画栋D. 风和日丽(lì)沉鱼落雁答案:D解析:A选项中“悲怆”应为“悲壮”;B选项中“娇羞”应为“娇嗔”;C选项中“骄阳似火”应为“骄阳似火”。

D选项中字形、字音均正确。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浪费现象仍然严重。

B.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浪费现象仍然严重。

C.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浪费现象仍然严重。

D.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浪费现象仍然严重。

答案:B解析:A选项中“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前文“随着社会的发展”搭配不当;C选项中“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前文“随着社会的发展”搭配不当;D选项中“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前文“随着经济的发展”搭配不当。

B选项中语句通顺,没有语病。

3. 下列各句中,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画龙点睛B. 一鸣惊人C. 贻笑大方D. 一帆风顺答案:C解析:A选项中“画龙点睛”用于形容文章或讲话中关键的一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B选项中“一鸣惊人”用于形容一个人在某个领域突然取得突出成就;D选项中“一帆风顺”用于形容事情进展顺利。

C选项中“贻笑大方”用于形容自己因无知而闹出笑话,不适合用于描述别人。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无数英勇无畏的医护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最美逆行者”的称号。

②在这场抗疫战争中,我们看到了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

比如,有一位名叫钟南山的老院士,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然地投身到抗疫一线。

浙江高考语文试卷考点分析(含答案)

浙江高考语文试卷考点分析(含答案)

浙江高考语文试卷考点分析(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是浙江高考语文试卷的基本组成部分?A. 诗歌鉴赏B. 数学应用C. 历史分析D. 物理实验2. 浙江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主要考察的是哪方面的能力?A. 现代文学B. 古代文化C. 科学推理D. 美术鉴赏3. 在浙江高考语文试卷中,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的是哪种类型的文本?A. 小说B. 论文C. 诗歌D. 戏剧4. 下列哪一项不是浙江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写作部分?A. 作文B. 小作文C. 应用文D. 翻译5. 浙江高考语文试卷的阅读理解部分主要考查的是哪种能力?A. 数据分析B. 文学欣赏C. 历史理解D. 物理实验二、判断题1. 浙江高考语文试卷的考试时间为3小时。

2023西藏高考语文试题及解析(详解)

2023西藏高考语文试题及解析(详解)

2023西藏高考语文试题及解析(详解)高考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一.对偶的定义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而背离了修辞的根本目的。

二.对偶的种类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如: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三.对偶的结构1、成分对偶。

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时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2、句子对偶。

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四.对偶的作用对偶的作用: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五.对偶的注意事项对偶时应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对仗而背离了修辞的根本目的。

常考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1、上乘:一般指境界高妙的文学作品、选工精巧的工艺品和传世的美术作品。

2、大亨:指社会上有权势地位的人。

3、斗胆:形容胆量很大。

4、双簧:本是一种曲艺演出形式。

现在,人们常把生活中一方出面,一方在背后操纵的活动叫做演双簧或唱双簧。

5、吃香:原意为凭借职权而享受到的某种好处,现在一般指受人欢迎的意思。

6、舌耕:人们把教书称为“舌耕”。

7、沙龙:原指装点有美术品的屋子,后指一种在欣赏美术品的同时,谈论艺术、玩纸牌和聊天的场合,现在更多的是指这样的集会。

8、抬杠:两人互相狡辩,互相驳斥,南方称作“讲扳理”,北方叫做“抬杠”。

9、说项:表示替别人讲好话,替别人说情。

“说项”也叫“逢人说项”。

10、映雪:表示勤学苦读。

11、点卯:旧时官吏的一种考勤方法,现在常用来指到时上班应付差事。

12、借光:指请求别人给自己方便。

13、捉刀:指请人代笔作文,也可指代人做事。

高考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语文

高考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0分)从“微信”到“微信运动”:社交传播的进化张晓刚①社交,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交传播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最初的文字、图片、音频,到现在的短视频、直播,社交传播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微信”和“微信运动”的出现,无疑标志着社交传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②“微信”作为一款即时通讯工具,自2011年发布以来,迅速占领了全球市场。

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

在“微信”之前,人们主要通过电话、短信进行沟通,沟通速度慢,费用高。

而“微信”的出现,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低成本地进行沟通。

这种便捷的沟通方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社交生活。

③然而,随着“微信”的普及,人们发现,尽管沟通变得更加便捷,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互动却越来越少。

人们更多地沉浸在虚拟的社交网络中,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微信团队在2015年推出了“微信运动”。

④“微信运动”是一款记录用户步数的应用。

用户可以通过“微信运动”了解自己的运动情况,并与好友进行互动。

这种互动方式,既可以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也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互动。

在“微信运动”推出后,许多用户都积极参与其中,形成了良好的运动氛围。

⑤“微信运动”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独特的互动方式,还在于其背后的社交传播机制。

首先,“微信运动”利用了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将运动数据与社交网络相结合。

这使得用户在分享运动数据的同时,也在无形中传播了健康理念。

其次,“微信运动”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将运动过程变得有趣,从而吸引了更多用户参与。

最后,“微信运动”通过设置不同的运动目标和奖励机制,激励用户不断挑战自我,形成了一种积极的社交氛围。

⑥可以说,“微信”和“微信运动”的出现,是社交传播进化的重要标志。

它们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还丰富了人们的社交生活,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互动。

高考语文题答案及解析

高考语文题答案及解析

高考语文题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1.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

根据上下文,可以判断出“蹊”在句中意为“小路”,因此选项A“道路”最为接近原意。

2. 此题测试现代文阅读的理解能力。

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和主旨,我们可以得出答案C“作者通过对比古今中外的例子,阐述了坚持自我的重要性”最为符合文章的中心思想。

3. 该题要求考生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

根据语境,选项B“不刊之论”表示不可更改的言论,符合句意,因此选B。

4. 此题考察古诗词鉴赏能力。

通过对诗句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到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因此选项D“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限眷恋”是正确的。

5. 本题测试考生对语言文字运用的准确度。

根据句子成分和语法规则,可以判断出B选项“搭配不当”是正确的。

二、非选择题1. 阅读理解(1)本文通过讲述主人公的成长故事,揭示了面对困难与挑战时,个人意志和努力的重要性。

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心理刻画,展现了主人公从迷茫到坚定的心路历程。

(2)文章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语言生动形象。

例如,“心中的火焰”比喻了主人公不灭的斗志和追求,而“岁月的河流”则拟人化了时间的流逝,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

2. 古诗文默写(1)根据题目要求,考生需要准确无误地默写出指定的古诗文句。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青青子衿》)(2)在默写过程中,考生需要注意诗句的准确性,包括字词的正确书写和标点符号的使用。

任何细微的错误都可能导致扣分。

3. 作文本次作文题目为“我与未来”,要求考生围绕主题进行创作。

在写作过程中,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对未来的展望,展开丰富的想象和深入的思考。

文章应具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合理的结构布局,以及流畅的语言表述。

同时,考生应注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文章开头,可以简要介绍自己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为下文的展开做好铺垫。

正文部分,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或设想,展现自己对未来的规划和努力。

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考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

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考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

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在高中阶段学习语文,每位学生都需要学习古代诗歌,了解古代文化,并通过古代诗歌学会更好地感受世界的美好。

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是我们国家文化的瑰宝之一。

因此,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复习,重点考虑了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这个考点测验用来考察我们的阅读理解和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能力。

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考试的古诗歌考点,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诗歌鉴别和诗歌解题能力。

如何更好地准备这一考点,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

一、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在开始复习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中华文化制度的基本概念:如五言诗、七言诗等。

2、古代诗人的基本作品: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

3、读懂古代诗词的技巧:如平仄、押韵等。

二、阅读练习题的重要性通过练习试题,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记忆诗歌,并且加强自己的复习效果。

以下是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复习古代诗歌的一些练习题:1、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的意思是:A、秋天的景色真美,猿猴也喜欢晒太阳B、登高以观天地之大,猿猴凄厉声鸣,景色优美C、长江之大,水势滚滚,无数琉璃般的黄叶飘落D、山中的景色清秀,江河之中河水清透,小鸟飞回晚秋答案是B,诗人杜甫用登高的方式观察自然,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感悟,猿猴的声音是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声音的凝结,强调了山水自成一体的美景。

2、唐代张旭的《滕王阁序》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今世事如棋局。

谁人曾识,轻财重义,狎客临风,自逐东吴之绿舟。

”,其意思是:A、迎着柔和的春风,我随意地飘荡《滕王阁序》,慵懒而愉快B、我死之后,我想要我们国家的人民能够保持仁义道德的本质C、文艺的人在谈论和交流,那些风中凌乱的衣物是闲逸和无忧的象征D、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就像下棋,谁是赢家还未可知,要坚守中庸之道答案是D,他从历史的角度,通过赏析滕王阁,阐述所感所想,关注社会整体的大环境。

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文章内容省略...1. 文章中提到的“他”指的是谁?(4分)答案:文章中提到的“他”指的是作者的父亲。

2. 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表现“他”的性格特点?(6分)答案:作者通过“他”在困难面前的坚持、对家人的关爱以及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等细节描写来表现其坚韧不拔和充满爱心的性格特点。

3. 文章最后一段中“那束光”象征着什么?(8分)答案:文章最后一段中的“那束光”象征着希望和未来,它代表了作者对“他”的怀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古诗文阅读(共3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文言文内容省略...4. 请解释文中“之”的用法。

(4分)答案:“之”在文中用作助词,表示“的”。

5. 文中“所以”一词的含义是什么?(6分)答案:“所以”在文中表示“……的原因”,用于解释前文所述情况的原因。

6.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传达什么样的思想?(8分)答案:作者通过这篇文章传达了对古代圣贤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个人修养和道德追求的重视。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7. 请将下列句子改写成被动句。

(4分)原句:学生们正在积极准备即将到来的考试。

改写:即将到来的考试正在被学生们积极准备。

8. 请根据所给语境,填写合适的成语。

(4分)语境:他虽然在这次比赛中失利,但并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地训练,准备下一次的挑战。

成语:愈挫愈勇9. 请分析下列句子中使用修辞手法的效果。

(6分)句子:春天的风像母亲的手,温柔地抚摸着大地。

分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春风比作母亲的手,形象地描绘了春风的柔和与温暖,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10. 请根据所给材料,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短文,描述你眼中的四季变化。

(6分)答案:略结束语:以上是本次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解析,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为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2

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2

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调.度/宏观调.控降.解/降.龙伏虎搪塞./敷衍塞.责B.省.视/省.吃俭用拓.本/落拓.不羁纤.绳/纤.尘不染C.圈.养/可圈.可点喷薄./厚古薄.今重.申/老成持重.D.臧否./否.极泰来乐.府/乐.不思蜀屏.蔽/屏.气凝神【考点】11:字音.【分析】读音辨析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记忆,部分词语也可以根据词义和词性来辨别读音。

【解答】A.diào/tiáo,jiàng/xiáng,sè;B.xǐng/shěng,tà/tuò,qiàn/xiān;C.juàn/quān,bó,chóng/zhòng;D.pǐ,yuè/lè,píng/bǐng。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多音字读音的辨析,平时复习时要准备一个积累本,摘录一些常易读错、易混淆的词语强化记忆。

2.(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随着全球气温升高,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B.对“80后”作家来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才是他们的发展之路C.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开始回升.D.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考点】27:病句辨析修改.【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解答】A.搭配不当,“极端气象事件”后缺少成分“发生”致搭配不当;B.不合逻辑,“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表意费解,可以删去“要克服”;C.表述正确;D.成分残缺,为滥用介词“由于”致使主语缺少,删去“由于”。

全国高考语文真题试卷答案

全国高考语文真题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0分)1. 答案:D解析:根据文章内容,作者通过描述自己与父亲的关系,表达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和期望,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选项D“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与文章主旨相符。

2. 答案:B解析:文章通过对比父亲和“我”在生活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揭示了“我”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与父亲的不同。

选项B“通过对比父亲和‘我’在生活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与文章结构相符。

3. 答案:C解析:根据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认为父亲的教育方式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我”在人生道路上更加坚定。

选项C“使‘我’在人生道路上更加坚定”与文章结论相符。

二、古诗文阅读(34分)1. 答案:C解析:根据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无论相隔多远,都能感受到彼此的陪伴。

选项C“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与诗句意境相符。

2. 答案:D解析: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描绘了一幅凄凉、萧瑟的夜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选项D“描绘了一幅凄凉、萧瑟的夜景”与诗句意境相符。

3. 答案:B解析: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壮阔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选项B“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与诗句意境相符。

三、作文(60分)题目:我的梦想答案: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小我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到那些饱受病痛折磨的人们,我立志要成为一名医生,帮助他们摆脱病痛的折磨。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努力学习医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医生需要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

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我努力学习各种医学理论,熟练掌握各种诊疗技术,同时注重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很多偏远地区的群众就医困难。

高考语文江西试题及解析完整版

高考语文江西试题及解析完整版

高考语文江西试题及解析完整版高考语文江西试题及解析完整版高考语文是对学生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学素养的考核,对于考生来说,语文试题无疑是备考中的重要一环。

江西省的高考语文试卷也是备受关注的,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份高考语文江西试题及解析的完整版。

第一部分:选择题1. 题目:下面哪个成语的意思与“洪荒之力”的意思相近?A. 震撼人心B. 刀光剑影C. 翻云覆雨D. 石破天惊答案:D解析:根据句子的意思可知,“洪荒之力”的意思是力量强大,可以轻易改变、打破常规。

因此,选项D“石破天惊”与其意思最接近。

2. 题目:下面哪个句子的语法结构是正确的?A. 尽管下雨了,但大家都照常出去玩。

B. 他又跑又跳地赶了过来。

C. 她虽然很疲惫,但还是坚持完成了任务。

D. 昨天去了图书馆,借了几本书回来。

答案:C解析:选项C的句子结构正确,虽然句子较长,但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和语法关系明确,符合语法规范。

3. 题目:下面哪一个成语的意思与“一触即发”相近?A. 慢慢来B. 乱七八糟C. 千钧一发D. 平安无事答案:C解析:根据句子的意思可知,“一触即发”的意思是形势非常紧张,一点触动就会爆发。

因此,选项C“千钧一发”与其意思最接近。

第二部分:阅读题阅读下面的文章,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从前的日落,是美丽的。

红红的太阳慢慢沉入西方的大海,顷刻全天候变成漆黑的夜晚。

可是,从前的日落,只有在田野、草地上能够欣赏得到。

城市的楼群,大桥的跨越,使人们对日落接触越来越少,逐渐淡忘了日落的美丽。

文中看似讲述了人们对日落的遗忘,但反之作者想表达出的是日出的美丽。

原因何在呢?也许是日出能看见每一天的开始,是一种对新的一天的期待,是一种朝阳,告诉我们前面的路有多远。

4. 题目:作者在文章中想表达的是什么?A. 人们对日落的遗忘B. 日出的美丽和意义C. 城市景观对日落的影响D. 日出与日落的对比答案:B解析:通过文中的描述可知,作者实际上是想强调日出的美丽和意义,以及它代表每一天的开始和新的希望。

河北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河北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河北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1. 根据文章内容,作者主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案:作者主张的主要观点是[具体观点内容]。

2. 文章中提到的[某一概念],其具体含义是什么?答案:[某一概念]在文中指的是[具体含义]。

3. 作者在论证过程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案:作者在论证过程中使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1. 文章中[某角色]的性格特点是什么?答案:[某角色]的性格特点是[具体描述]。

2. 作者通过[某情节]表达了什么主题?答案:作者通过[某情节]表达了[主题思想]。

3. 文章中的语言特色有哪些?答案:文章中的语言特色包括[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精炼等]。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1. 文章中提到的[某现象/事件],其成因是什么?答案:[某现象/事件]的成因包括[具体原因]。

2. 作者对[某问题]的看法或建议是什么?答案:作者对[某问题]的看法或建议是[具体建议]。

3. 文章的结构安排有哪些特点?答案:文章的结构安排特点包括[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等]。

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9分)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具体解释]。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具体翻译]。

3. 文中[某人物]的行为或言论体现了什么品质?答案:[某人物]的行为或言论体现了[具体品质]。

4.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答案:文章的主旨是[具体主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1. 诗歌中[某意象]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答案:[某意象]的象征意义是[具体解释]。

2.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诗歌表达了作者[具体情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一)词语运用(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1. 根据语境,选择或填写正确的词语。

新课标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新课标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试卷结构2024年新课标高考语文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选择题共40分,包括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文学常识等四个部分;非选择题共60分,包括作文、文言文翻译、古诗文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等四个部分。

二、选择题解析1. 现代文阅读(10分)题目: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文章节选自孙甘露的小说《千里江山图》,讲述了地下特别行动小组在1933年完成战略任务的故事。

以下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答案:(1)陈千里和叶桃的别离情节展现了共产党人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精神。

(2)通过陈千里和叶桃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内涵。

2. 古诗文阅读(10分)题目: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关雎》)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C.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陆游《卜算子·咏梅》)D.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答案:D3. 语言文字运用(10分)题目: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B.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我们的家园。

C. 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D.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答案:D4. 文学常识(10分)题目: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小说之最”。

B. 《水浒传》以宋江、武松等108位好汉为题材,描绘了他们的英雄事迹。

C.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以唐僧师徒取经为线索,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D. 《三国演义》以曹操、刘备、孙权三国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群雄逐鹿的战争场面。

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解释解析

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解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题目】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这篇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对家乡美景的回忆。

B. 文章中作者通过对比,展现了家乡的变化。

C. 文章最后,作者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D. 文章中提到的“我们”指的是作者和他的朋友们。

【答案】D【解析】选项D中,“我们”指的是作者和他的朋友们,而实际上,文中的“我们”是指作者本人。

这里存在偷换概念的错误。

(二)简答题2. 文章中作者对家乡美景的描写手法有哪些?【答案】①白描手法;②对比手法;③借景抒情。

【解析】作者通过对家乡美景的描写,运用了白描手法,如“远处的山,近处的树,都是那么的清晰”,通过对比手法,如“那时候的家乡,是那么的美好”,以及借景抒情,如“望着家乡的远山,我不禁想起了那些年的快乐时光”。

二、古代诗文阅读【题目】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一)选择题3. 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B. 诗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描绘了诗人在夜晚仰望月亮时的情景。

C. 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反映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D. 诗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祝福。

【答案】B【解析】选项B中,诗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并非描绘诗人在夜晚仰望月亮时的情景,而是表达了诗人在看到月亮时对家乡的思念。

(二)简答题4.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答案】①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月亮、故乡、友情等;②运用了对比手法,如“独在异乡为异客”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对比;③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三、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岁月如歌,青春无悔。

”请以“岁月”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略【解析】本题要求以“岁月”为话题,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20 新闻
1.(2012·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

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
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还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

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

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

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这种甘作“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

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记者:这种精神的确是宝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
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

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

“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

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静心求实。

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

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
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

做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
爱。

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

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

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

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的。

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

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

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

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秦:应形成良性关系。

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

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

记者:有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

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

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

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

但是,学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

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

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

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

(原载《解放日报》2009年9月11日第17、18版,有删改)(1)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倡导?(5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先根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筛选原文的相关的句子,再加以提炼信息。

访谈在记者的提问和总结的带动下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均为秦绍德对“寂寞出学问”不同方面的认识,由此分别列出要点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做学问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耐得住寂寞。

②对学问要有兴趣,热爱学术,才能耐得住寂寞。

③媒体与学者之间应形成良性关系。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5分。

意思答对即可。

(2)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4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本题在采访之初即提及,在采访末段专门讨论媒体与学者应有的关系,答题区域可以确定主要在末段,但是也不能忽视前文,媒体作为外部环境是对学者思想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这个影响点在于出学问必须“静”,如果媒体过分关注,无疑会打扰学者做学问。

【答案】①媒体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会影响学者专心治学。

(2分)②在传播学术成果时,一些学者将名利和传播挂钩,成为“媒体学者”,失去学术界限,降低学术影响,暴露自身不足。

(2分)
意思答对即可。

(3)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

(6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这题的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作答时也应该紧密结合文章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①秦绍德针对目前学界普遍存在的浮躁学风,倡导“寂寞出学问”的传统治学精神。

这个倡议不仅适用于复旦大学,也适用于其他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领域,所以说“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

(3分)
②文中提到的浮躁现象,不仅是学术界存在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都普遍存在而应重视的问题。

静心求实的作风,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也是社会其他领域的从业者应学习的。

所以说“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