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求_言语行为在中英文化中的差异
英汉请求言语行为之差异及其原因探究

两 者 间平 等 、 随便 、 承担 任何 义 务 的关 系 。如 丈 不 夫 对 妻 子 说 :“ r g B i me ga s f n a ls o wae , tr
* 收 稿 日期 : 0 0 0 - 0 2 1 - 32 作 者 简 介 : 转 琴 ( 9 8) 女 , 肃 天 水 人 , 师 , 士生 . 常 1 7一 , 甘 讲 硕
好英 汉两种 请 求 言 语 的 差异 , 及 对 英 语 文 化 知 以
识 缺 少 必 要 的 了解 , 造 成 交 际 失 败 的 重 要 原 因 。 是
( la e . pe s) ’
3 )内 嵌式 祈使 (mb d e mp rt e ) i e d d i eai s 。通 v 常用 于 当被 请求 的事 或 行 为 难度 比较 大 , 当请 或
“ ily ns r t o ? ‘It nk y u wil W l ou a we he ph ne ” ‘ hi o l c e n t t h n,wily la he kic e l ou?”
作 中上 级对 下 级 或 家 庭 中 长辈 对 晚 辈 。例 如 , 上
6 )暗示 ( it) hns 。这 是 给 对 方 留有 余 地 的有 较大灵 活性 的策 略 。这种请 求 所用 的 陈述 句 同疑 问句一 样 , 表 面上看并 非 指示 语t e ) 常 用 于 家 庭 成 i eai s 。 v 员 、 辈对 晚辈 或 平 等 关 系 的 人 际 之 间 。经 常与 长
司对秘 书会 说 : ( a ty u t)tp h e o t “ 1w n o O y eterp r fr o . 在 这 种 背 景 下 , 级 对 下 级 的 工 作 o n w ” me 上 有 指示 的权 利 , 上级 的一 个 需 求 意 味 着 下 级 的一 个义 务或 责任 , 级一 般会无 条 件 遵 从 , 下 不管 上 级 的言 语是否足 够委婉 。
不同语言的言语行为差异

不同语言的言语行为差异在全球范围内,有着众多种类的语言,每种语言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这些不同的语言带来了不同的言语行为差异,影响着人们在交流中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探讨不同语言的言语行为差异,并分析其对交流和文化习惯的影响。
一、语言的直接性和间接性不同语言对于言语行为的直接性和间接性表达方式有所差异。
在英语中,人们更倾向于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想法。
例如,他们可能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请求、需求或者不同意见。
而在一些亚洲语言中,如中文、日语和韩语,人们通常更加注重言语的间接表达方式。
他们可能会通过暗示、委婉或者比喻的方式来传达他们的意图,以避免直接冲突或者伤害他人的面子。
二、表达方式的直接性和间接性除了语言本身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也会对人们的言语行为产生影响。
在一些文化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感觉和意见被视为坦诚和直率的表现,而在另一些文化中,直接表达会被视为无礼或者冒犯他人。
这种文化差异会导致在交流中的误解和冲突。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不同文化对于直接和间接表达的偏好是非常重要的。
三、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关的,语言既受到文化的影响,也反过来影响文化。
语言中的某些词汇、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反映了一个特定文化对于某些概念的重视和处理方式。
例如,在一些北欧国家的语言中,有着丰富的词汇来描述冰和雪,因为这些国家的人们生活在寒冷的环境中,对于冰雪的观察和理解比其他国家更为深入。
因此,了解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中的言语行为差异。
四、语言的谦虚和自我表扬不同语言对于谦虚和自我表扬的表达方式也有所差异。
在一些西方文化中,如美国和英国,人们通常更加注重自我表扬,强调自身的能力和成就。
而在一些亚洲文化中,如中国和日本,人们往往更加谦虚,不善于夸夸其谈,更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利益。
这种差异不仅在正式场合中体现,也在日常对话和交流中表现出来。
总结:不同语言的言语行为差异带来了跨文化交流中的挑战和机遇。
英汉直接请求的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语言文学研究英汉直接请求的言语行为对比研究戚旭阳(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吉林长春130114)摘要:请求0语行为属于情感类语0表达形式的一种,请求0语行为的主要构成和基本序列具有普遍性的发展特征,但受文化价值差异的影响,不同语言在选用请求修饰语的过程中,会显示出不同的交际风格,结合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来看,交谈双方的社会地位会影响0语行为#本文对英汉直接请求的0语行为进行对比分析,以更好地了解中西方交际风格特点。
关键词:英汉直接请求0语行为对比研究在同一社会语境下,受到年龄、性别、请求目的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的言语行为,东西方社会环境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文化价值观等基本理念各不相同,导致英汉请求言语行为组织方式不同。
言语行为理论最早是由英国语言学家提出的,认为言语行为作为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带有预告、描述、命令、感谢、欢迎等表达形式,是人们交际过程中常的语言$中,的施某行为的语言表达形式就是请求言语行为。
一、英汉直接请求言语策略选择的对比中西方不同的语言文化决定了表达请求语的策略选择方式不同,英国的请求语,中国的表达,在请求言语略的过程中,过表现的形式,为请求提的$例如,在上司对下属、的请求言语策略选择过中$英国:1.Close the door.Give me a cup of coffee,please.2.I want you type the report for me now.中国:1.,$2.$3.言,下年$从以上的需求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英语在表达请求言语行为的过程中,是,常please 形式,性的言语行为带有一定的命令性,中国的表达形式,并留有一定的选择余地。
之的语言差异,是为中西方的价值不同,西方文化中人作为的价值观念,人性,个人都受到尊,即年龄位不同,也建平等的人际系,中国文化加集体价值观。
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下意识人与人的谐相处,即在出请求言语行为,也会给予方一定的尊$二、英汉直接请求言语行为的交际风格对比请求言语行为是让某人做某事,修饰语的受交谈双方社会关系的影响,如教师学生发出请求,两者名正言遵守系,在语言组织过程中,无须过于接表达,一般述句,学生会将表达内容作为应尽的务责任执行。
英汉请求言语策略实证对比研究

英汉请求言语策略实证对比研究请求是一种在日常语言生活中颇为常见的言语行为。
英汉两种语言在请求言语策略上有明显差异。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母语为英语和汉语的两组被试分别展开实证性调查,对比分析两种语言在请求言语策略方面的异同。
研究发现,汉语请求言语中规约性间接策略的使用频率占据主导地位,从而证实了Blum-Kulla等人关于“普遍语用特征”的假说。
标签:请求普遍语用特征言语策略英汉对比一、引言请求是一种在日常语言生活中颇为常见的言语行为,在言语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Brown和Levinson(1978)指出,请求很有可能损害到受话者的行动或者驱使受话者付出某种行动,本质上是一种“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因此发话者必须采取某种言语策略,降低这种面子威胁程度,以期自己的请求得到理想回应。
Blum Kulka等人(1989)实施的“跨文化言语行为表现方式项目”(CCSARP),进一步按照直接程度的不同,把请求言语策略分为“直接请求策略”和“间接请求策略”两大类型,其中“间接请求策略”又分“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和”非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两种。
以上三种类型构成一个直接程度(directness)的连续统,“直接请求策略”和“非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位于这个连续统的两端,“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则位于中间。
所谓“直接请求策略”(本文简称“直接式”,下同),是用明确的话语直截了当地向受话者发出请求,一般通过祈使句或陈述句来实现。
“直接式”的特点是请求明确,但不够礼貌。
所谓“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本文简称“规间式”,下同),是发话者借助于一些固定形式,委婉间接地表达对受话者的请求。
如汉语中的“能不能”“陈述句+可以吗?”等,英语中“Would you(mind)”“May I”“Could I”等。
“规间式”的特点是请求明确,又比较礼貌。
所谓“非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本文简称“非规间式”,下同),是发话者借助一些暗示等方式向受话者含蓄表达的一种请求方式,受话者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感知“言外之意”。
英汉请求言语行为比析

福建 省社会 主义 学 院学报
J OURNA OF F I NS I U E OFS I IM UJAN I T T T OC AL S
No 5201 . 1
sr l . 6 ei a No 8
英汉请求言语行为比析
一
令/ 请求 。如果使用祈使句来表达请求 ,就是直接
言语行为 ,如果使用陈述句或疑问句来表达请求 ,
那 么就是 间接 言语 行 为 。
二 、英 汉请 求言语 行为 对 比
、
奥斯 汀 的 “ 语行 为理 论” 言
英 国哲 学家奥斯 汀 (L A sn J . ut )在五 十年 . i
f 麻烦您 / 4 ) 劳驾 / 对不起, 门关上 ,好吗 / 把 好
不好 / 不行 。 行
方式一使用陈述句来表达请求 ,属于间接言语 行 为 ,在 汉语 中通常 也不 采用 这种 方式 ,因为 中 国 人也觉得这种表达方式过于直接和带有命令性。方
() ud yu pe s c s te d r 4Wo l o l e l e h o ? a o
请求 , 作为一种 指令性 的言语行为 ,在 日常 生活 当中经常会 遇到, 而且不 同的语言往往会使 用不 同的请求语 ,如何认识这些不 同的语言现象,
如何 分 析其 背 后 的原 因, 这些 问题 正 越 来 越 引起 语
区 分 为 直接 言语 行 为 和 间接 言 语 行 为 , “ 当语 言 结 构 和语 言 功 能存 在 直 接 对 应 时 ,就 是 直 接 言 语 行 为 ;当 语 言 结 构 和 语 言 功 能 存 在 间 接 对 应 时 , 就 是 间接 言语 行 为 。 2 ”[ 1以英语 为 例 ,英 语 中存 在 三 种基 本语 言 结 构 ,即 陈述 句 ,疑 问句 和祈 使 句 , 分 别 对 应 三 种 基 本语 言 功 能 ,即 陈述 ,疑 问 和 命
浅析英汉请求策略语言表达形式的异同

浅析英汉请求策略语言表达形式的异同一、引言请求言语行为是面子威胁行为,并对被请求者有强加性,所以发起者要用礼貌策略来维护其面子以确保请求顺利实施。
因为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选择策略上有差异,在语言表达形式上也有差异,所以随着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有必要对英汉请求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以避免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语用失误。
二、理论框架Austin1962年提出言语行为理论,他认为说话者说话时可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1969年Searle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并将言语行为分为五类:陈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和宣告类。
请求言语行为是说话人让听话人做事,所以属于指令类。
Brown and Levinson 1978年把面子分为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和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并指出请求者要考虑双方的熟悉度,权力关系以及请求的大小,再决定使用何种策略提出请求。
三、异同及影响因素Ervin Tripp把英语请求策略分为六类:(一)需求陈述(need statements)多用于工作环境中老板对员工,或用于家庭中长辈对小辈的请求。
如,“I want you to type this file.”(二)祈使(imperatives)多用于家庭中长辈对小辈,或者是具有平等人际关系的家庭成员的请求。
如,“Please answer the telephone, Lily. I am in bath.”(三)嵌入式祈使(imbedded imperatives)通常请求者是受惠对象,并且请求对于听话者来说难度大时用此策略。
如,“Could you borrow me $100?”(四)允许式请求(permission directives)常用于工作环境中下属对上司,或是家庭中辈分小的,年龄小的对辈分大的和年龄大的请求。
中英请求言语行为策略选择的比较研究

中英请求言语行为策略选择的比较研究作者:井婧来源:《各界·下半月》2017年第10期摘要: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推进,对于中外语言之间的交流差别也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而且通过使用正确的交流语言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外交流的发展与推进。
因此本文将对中英请求言语行为策略选择的不同展开分析,并就一些具体的细节问题展开分析和探讨,推动中外语言交流的发展。
关键词:中英;请求言语行为策略;比较研究对于中英语言交流来说,由于受到各个地区之间的基本文化差异的影响,因而会出现一些较为不同的语言习惯,那么在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对这些基本的风俗差异的研究,来促进中英之间语言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只有对彼此的文化差异以及语言环境有了一个基本的掌握,才可以更好地减少交流摩擦,实现无障碍的交流。
因此本文将主要从进行中英请求言语行为策略选择之比较研究的意义、中英请求言语行为策略选择之间的比较分析以及推进中英请求言语行为策略正确选择的基本策略等三个基本方面来进行研究,共同促进中英语言的交流与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交流人才。
一、进行中英请求言语行为策略选择之比较研究的意义通过进行中英请求言语行为策略的选择,可以对目前中英请求言语行为策略选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这样就可以根据这些现实的问题来进行措施的分析,从而有效地推进中英请求言语行为策略选择的科学发展;而且随着中国加入世界合作的步伐不断加快,那么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就必须要准确地把握中英请求言语行为策略的选择,以一种最恰当的方式来进行语言行为,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推进中英之间的文化交流,实现教学方案的革新与发展。
二、中英请求言语行为策略选择之间的比较分析(一)直接请求策略分析这种语言行为的策略就是指,在进行交流的时候,采取直接表明的方式,也就是所谓的开门见山的交流方式。
通过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来使对方了解到自己的基本需求,这样的表达方式也就是以基本的祈使句为多。
例如,在英语,陈述和祈使句往往表达的是一种命令的语气,比如“Give me a cup of coffee”,这种语气就会经常出现在上下级的关系中,虽然在中国文化中对于这种现象会感到很特别,但是在英语文化中,这是一种非常平常的直接请求的语言交流方式;那么在中国来讲,人们一般都会采用相对来说较为委婉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中西文化请求策略的差异及原因解析

中西文化请求策略的差异及原因解析摘要:虽然请求话语的结构和信息序列有一些共同特点,但是来自中西两个文化的人们交流时采取不同的请求策略,因为中西方文化模式有很大不同,比如不同的礼貌系统和价值体系等。
关键词:请求话语行为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权力距离1、简介请求言语行为是各种文化中的共同的传统现象。
为什么我们要研究请求策略?这主要是因为请求行为在本质上让人们的面子面临威胁。
如果请求行为不恰当,所期望的目标可能无法达成。
在实际情况中,听话人所接收的请求行为的实施力是相对的,它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如社会距离和社会地位。
客观来说,没有一个国家比其国家更加有礼貌只是各有差异。
2、请求言语行为理论2.1请求言语行为的定义请求行为是不同文化共有的的交际行为。
塞尔说:“请求行为属于间接言外行为。
而作为一个威胁到面子的行为,它是威胁人的公共自我形象话语或行动。
”如果说话人的请求是礼貌的,请求行为可能会顺利被执行。
2.2请求言语行为的构成通过解构以下两个例子,分析请求言语行为的成分:汉语中的请求言语行为:大爷,去市博物馆怎么走呀?我对这儿不熟。
英语中的请求言语行为: Tom, can you lend me your bike, mine is broken.请求言语行为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引起注意的标识大爷Tom(2)言语行为的主体去市博物馆怎么走呀?Can you lend me your bike?(3)支持语步我对这儿不熟Mine is broken2.3请求策略的三个层次通过请求行为,听者可能会觉得这是对他/她的行动甚至是权力的侵犯。
由于请求行为会对听话人有所侵犯,有必要减少对请求者的强制性。
方法之一是采用间接而非直接的话语策略。
以下三种策略可以反映出直接的程度:(1)直接策略:把门关上。
(Close the door.)(2)传统意义上的间接策略:去看电影好吗?(How about going to movie?)(3)非传统意义上的间接策略(暗示):这个蛋糕味道不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特征。
在英语语境中,thesupportivemoves经常紧随于the
headact之后,即“后语序”。
它可能起源于主题先出现的演绎思维模式。
因此,在生成“请求”过程中,英语国家的人倾向于先陈述请求行为,然后才提供理由,如可能的话(贾,1997;张和王,1997)。
恰好相反,在中文语境中supportivemoves通常置于
thebeadact之前,这至少可以有两个原因来解释:首先,它属于归纳思维模式;其次,是为了保全“面子”观点的考虑。
在“请求”生成的语篇中,中国人通常使用下面的模式:因为A,因为B,因为C,因此D。
如果……那么……
虽然……但是……
下面是一个“请求”生成的典型中文例子,其中原因的陈述置于请求行为之前:
一个中国人:我想打听一件事,因为我们大部分原材料来自于日本,而且……今年量越来越大,而根本不是我想象的价格的增加,而是我们在对换率上损失太大。
其次,我明白了去年我们在TVAD中花了大量的钱。
因此,在这种情
况下,我想建议:削减一半用于电视广告的预算,花点钱在Mad杂志上。
这个“后语序”模式特别适合予中国人对“面子”观点的考虑,因为supportivemoves一方面能加速所请求的行为得以接受,因而维护了说话人的脸面,而另一方面也补偿了被请求人的负面的“面子”观点,因为请求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威胁面子的行为。
“请求”生成的先后次序的区别通常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经常会引起误解。
这种中文里通常使用的间接性“前语序”请求结构经常会使英语国家的人很恼怒,因为他们喜欢直接并开诚布公的陈述自己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他们认为中国人是故意在绕弯子而没触及到问题的实质。
在下面的谈话中(许余龙,1992:303),一位中国警官想从他的英国上司那里请假,但没能如愿。
他交际失误的分析印证了上面所述的区别怎样影响两种文化的人们的交流:[A是一位中国警官,B是他的英国上司;A/B前的数字是他们各自的话轮;括号里的信息是各自的话语行为]
(1)A:Sir?[打招呼]
(2)B:Yes?Whatisit?[回应,要求更多信息]
(3)A:Mymotherisnotverywell,sir.[提供信息]
(4)B:So?[表示怀疑.要求作出解释]
(5)A:Shehastogointohospital,sir.[进一步提供信息]
(6)B:well,getonwithit.whatdoyouwant?[要求得到请求行为]
(7)A:OnThursday,sir.[进一步提供信息]
(8)B:Bloodyhell,man,whatdoyouwant?[责备,要求得到请求行为]
(9)A:Nothing,sir.[避免提出请求]
在这个谈话中,A尽力想去适应怎样作出的一个间接
性请求,因为首先他没有提出请求,相反,他通过(3)、(5)和
(7)把他母亲的健康状况告知了他的上司,讲明了他母亲在
哪里就医,何时进的医院。
警官之所以这样做,首先是想显
得更有礼貌一些,因为他的请求无疑会给自己的上司带来
不便,以致于上司还得去找人来顶替他。
紧接着最初谈及
他母亲的健康状况,这个警官想借此来引起上司的注意,以
便在最佳时刻他能向上司提出请假的请求而不致于被拒绝
而失面子。
然而,这一典型的中国式的请求模式在这位英国上司
面前是行不通的,因为在这种类似的情况下英国人会直接
提出请求而不会绕弯子。
英国上司在(2)、(4)和(6)中几次
要求得到直接的请求信息,但都是徒劳的。
因此在(8)中,
他已生气了,再一次要求得到直接的请求,但这个可怜的警
官此时根本就不敢提出什么请求了。
这个中国警官的请求未获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两种
文化中不同的请求语境:中国入遵循通常的间接性的“前语
序”模式,而英国上司是以他们惯常的直接性的模式来期望
和解读这个中国警官的请求言语行为的。
当然,两种文化
在这方面的差异并不是总是这样的,英语国家的人们也可
以先陈述理由,再做出请求,而中国人也可以直接提出请
求。
我们讨论的是这两种文化的一个总的趋势。
3.在相互作用方式上
人种论学者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语言社区共享一些可探
查的言语模式。
这个部分将探究中英文使用者在“请求”言
语行为中文化相互作用的方面。
下面这个比较是分别基于
BI哪一Kulka等(1989)和中国学者张绍杰和王小彤所做的
研究结果。
图1表明了这两种文化在直接性/间接性方面
请求行为的研究结果。
图1impositivesConventionallyNon—conventionally
%distributionofstrategytype
根据上图,很明显说英语的人比说中文的人更直接:只
有9.8%的英语国家人作出的请求是强加型的,然而80%
以上的是习惯性间接型的,还有差不多8%是暗示。
如果
这两种间接性请求加在一起,比例可达90%。
如此高的间
接性百分比表明在不同情况下策略变换的程度是很低的。
根据Bl哪一Kulka和House(1989),英语请求中直接强加
型的比例任何情况下不会超过27%。
这就反映了英语国
家以个人为中心的文化,他们非常重视个人独立。
习惯性
间接型,这是通过间接性的问题而实现的。
譬如听者的能
GXMDxB
"请求"言语行为在中英文化中的差异
作者:易之
作者单位:攀枝花学院
刊名: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7,29(z1)
被引用次数:1次
1.Wei Hong An empirical study of Chinese request strategies 1996
2.Searle J R 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 1979
3.Searle J R Speech Acts 1969
4.Ervin-Tripp Susan Is Sybil there?The structure of some American English directives 1976
5.Blum-Kulka S;J House Cross-cultural and situational variation in requesting behavior 1989
6.Blum-Kulka S Indirectness and politeness in requests:same or different 1987
7.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 1994
8.赵永新汉英祈使句的比较 1988(03)
9.张绍杰;王小彤'请求'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 1997(03)
10.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 1992
11.洪玮对言语行为'请求'的教学探讨 1996(02)
12.Weizman E Requestive himts 1989
13.Weizman E Interlanguage requestive hints 1993
14.Jia Yuxim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997
15.Hu Wenzhong;C Grove Encountering the Chinese:A Guide for Americans 1991
16.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 1992(04)
1.王雪娟中英礼仪文化差异与语用差异浅析[期刊论文]-太原大学学报 2009(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gxmzxyxb-zxsh2007z104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