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人心临终遗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上最震撼人心临终遗言,至今读起仍振聋发聩
本文由读史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人之将死,其言也真,有时候还会带点幽默。
想读更多此类好文章请加微信:mr6281奇妙的是,临终遗言经常还能与一个人的职业、地位、性格联系起来,充满个性和智慧。
以下是20位名人的临终遗言。
人这一生从告别了童年开始就学会了一次又一次地用谎话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直到有一天大限将到,那曾经处心积虑所获得的一切在死亡面前都不值一提时,人们才往往会看破人世,才会不加掩饰地说出心中的真实。
从古到今,无数的古人在弥留之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话语,那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体悟!
大彻大悟类:
1.王阳明(1472—1529年)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阳明年谱》)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二程、朱、陆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阳明年谱》记载了王阳明临终时的情形。
当时他召弟子周积进来,过了很久,才睁开眼睛看着他说:“我走了!”周积眼泪落了下来,问:
“有什么话留下来吗?”王阳明微微笑道:“此心光明,还用说什么?”片刻后,溘然长逝。
2.苏轼(1037—1101年)
西方不无,着力即差。
(《东坡纪年录》)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文化大师苏轼在常州病逝。
弥留之际,好友维琳方丈在其耳边大声说:“端明宜勿忘西方。
”(端明学士应该不要忘记西方啊)苏轼喃喃回应说:“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
”(西方世界不是没有,但却是不能使力的)。
好友钱济明也凑近他的耳朵说:“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须着力。
”(先生一生都在践行于此,此时更应该使力)苏轼说了人生最后一句话:“着力即差。
”(使力就全错了)
佛家讲不执、随缘。
大半生向佛的东坡居士,用生命中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他对佛法的终极领悟。
3.弘一法师(1880—1942年)
悲欣交集。
(《弘一大师年表》)
李叔同,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
后剃度为僧,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弘一大师年表》中有这样的记载:“八月廿八日下午,自写遗嘱三纸。
”“九月初一日,书‘悲欣交集’四字,与侍者妙莲,是为最后之绝笔。
”
叶圣陶先生解释“欣”字,一辈子“好好地活”了,到如今“好好地死”了,欢喜满足,了无缺憾。
钱仁康教授认为“‘悲’是悲悯众生的苦恼,‘欣’是欣幸自身得到解脱”。
大空法师说“大师之所谓‘悲’者,悲众生之沉溺生死,悲娑婆之八苦交煎,悲世界之大劫未已,悲法门之戒乘俱衰,悲有情之愚慢而难化,悲佛恩之深重而广大,总之为慈愍众生而起之‘称性大悲’也。
大师之所谓‘欣’者何,欲求极乐,欣得往生,欣见弥陀而圆成佛道,欣生净土而化度十方”。
著《弘一大师传》的作者台湾省陈剑慧教授说,“弘公把‘悲欣交集’交给他的法侣——妙莲法师,是告诉妙莲,他是决定‘往生’了。
‘悲欣交集’是弘公当时临终的情境。
是一种念佛见佛,一悲一喜的境界,不见佛的人,便不知道念佛也会起悲心”。
此说甚妙,和盘托出弘一大师当时之心境,而此境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只有过来人才能知晓,有同等感受之人才能道出。
壮志未酬类:
1.宗泽(1060—1128年)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过河!过河!过河!(《宋史·宗泽传》)
宗泽,宋朝名将。
刚直豪爽,沉毅知兵。
宗泽在任东京留守期间,曾20多次上书高宗赵构,力主还都东京,并制定了收复中原的方略,均未被采纳。
他因壮志难酬,忧愤成疾而卒。
当时宗泽忧愤成疾,背上长毒疮。
诸将入室问候病情,宗泽看着诸将说:“我因为徽、钦二帝遭受不幸,积愤成这样。
你们如果能够消灭敌人,则我死而无恨了。
”诸将都流着泪说:“怎敢不尽力!”诸将出去后,宗泽叹息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2.陆游(1125—1210年)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剑南诗稿》)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开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史弥远发动政变,诛杀韩侂胄,遣使携其头往金国,订下“嘉定和议”,北伐宣告彻底失败。
陆游听到消息,悲痛万分。
嘉定二年(1209年)秋,陆游忧愤成疾,入冬后,病情日重,遂卧床不起。
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陆游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五岁。
临终之际,陆游留下绝笔《示儿》作为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3.袁崇焕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纵然是身陷重围,纵然是粉身碎骨,这个被厌恶他的人称为“南蛮子”的袁崇焕从未改过他刚毅的本性,即使是在含冤受屈,将要被他效忠的皇帝处死,被他浴血奋战所保护的百姓唾弃的时候,他仍然只想着:守护边疆,守护他所爱的国家和人民。
最终他死得比岳飞还要冤,还要惨,甚至他的冤案最后是被他的敌人平反的。
可是这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在他死的那一刻,一缕忠魂就永远地载入了我们的史册之中!
4.孙中山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虽然中山先生一生的革命道路是曲折的,而且也曾经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是他想要恢复中华、强我民族的革命精神却是不容置疑的。
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革命,从未顾惜过自己的身家性命,每看到一丝共和
的希望,他都会倾其心血,付出所有。
所以直到今日,他的这句勉励后人的遗言仍可以指导着我们继续向前!
慷慨就义类:
1.文天祥(1236—1283年)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史·文天祥传》)
文天祥,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宋末三杰”。
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
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
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
自杀未遂被元军俘后,元廷召见文天祥,告谕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
”
文天祥临上刑场时特别从容不迫,对狱中吏卒说:“我的事完了。
”向南跪拜后被处死,终年四十七岁。
他的妻子欧阳氏收拾他的尸体,在衣服中找到赞文:“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忠义至尽,仁才能够做到。
读圣贤的书,所学习的是什么呢?自今以后,可算是问心无愧了!”
2.方孝孺(1357—1402年)
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明史·方孝孺传》)
方孝孺,明初大臣、学者。
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牵连其亲友学生870余人全部遇害,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
在北平发兵时,姚广孝曾对朱棣说:“城池攻克这一天,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希望你不要杀他。
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绝了。
”朱棣答应了。
朱棣想让方孝孺起草诏书,把他召到宫中后,悲痛的哭喊声响彻宫殿内外。
方孝孺连续发出质问,朱棣想强迫方孝孺就范:“向天下发诏书,非你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扔到地上,一边哭一边骂道:“死就死,诏书我是绝不可能给你起草的!”朱棣大怒,命令在闹市将他处死,方孝孺慷慨就义,时年四十六岁。
3.杨涟(1572—1625年)
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杨涟血书》)
杨涟,明末著名谏臣,东林党人。
天启五年(1625年)任左副都御史,因弹劾魏忠贤24大罪,被诬陷“受贿一万两”,历经拷打,惨死狱中。
忠心报国,力战“阉逆”,贯穿了杨涟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动。
史家评价他“为人磊落,负奇节”,是极为中肯的。
杨涟在狱中,曾先后遭受“土囊压身,铁钉贯耳”等加害手段,但并未身亡。
天启五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1625年8月28日),许显纯以一枚大铁钉钉入杨涟头部,终将其害死,时年五十四岁。
临刑前,杨涟咬破手指,写下血书一封,写完仰天大笑。
血书内容摘录如下:……我仁义一生,现死于诏狱,难说不是死得其所,有何遗憾于天?有何怨恨于人?只因我身为副宪臣,受先帝顾命,孔子说:“受托孤和临终之命,临大是大非而不可失去气节!”持此信念,终可以无愧于先帝在天之灵,对得起二祖、十宗与皇天后土、天下百姓世世代代了。
大笑,大笑,还大笑!奸佞砍去头颅,于我何惧?
4.谭嗣同(1865—1898年)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四岁,与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并称为“戊戌六君子”。
1898年9月22日,谭嗣同被捕入狱,在狱中,谭嗣同泰然自若,题诗于壁曰:“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8日,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行刑时,他仰天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被害时年仅33岁,闻者莫不痛惜落泪。
5.张自忠(1891—1940年)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
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
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张自忠,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中国国民党上将衔陆军中将,追授二级上将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
1940年5月,日军为了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重庆的运输线,集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
1日,张自忠亲笔昭告各部队、各将领出战,内容如上。
16日下午4时,张自忠所部全军覆没,张自忠战死。
张自忠殉国当日,由38师师长黄维刚带领敢死队,端着轻机枪于16日夜间突袭南瓜店,奋勇抢回了张自忠的遗骸。
日军则下令停止飞机轰炸,以免伤到张自忠遗体。
尸骨运回后方后,经检视,张自忠身有八处伤口,其中炮弹伤二处,刺刀伤一处,枪弹伤五处。
日军设在汉口的广播电台在张自忠死后,当日发出报道称张自忠为“壮烈战死的绝代勇将。
”
6.豫让(春秋)
吾可以下报智伯矣!(《史记·刺客列传·豫让》)
豫让,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是晋卿智瑶(智伯)家臣。
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赵﹑韩﹑魏共灭智氏。
为了给智伯报仇,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自己成为哑巴,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却未遂,而为赵襄子所捕。
豫让知道生还无望,无法完成刺杀赵襄子的誓愿了,就请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一件,让他象征性地刺杀。
赵襄子满足了他这个要求,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据说当时赵国的志士们听到豫让死的消息,皆痛哭流涕。
在中国的历史上,像豫让这样的刺客是不为正统所容的,但是他们身上的那种重义轻利,为知己者可奋不顾身的任侠精神却几千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豫让是这些人中的代表人物,他“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情,足以令后世忘恩负义者汗颜!
临死预言类:
1.叶赫那拉·布扬古(?-1619年)
吾子孙虽存一女子,亦必覆满洲!(《崇陵传信录》)
叶赫那拉·布扬古,叶赫那拉氏,布寨子,末代叶赫贝勒(西城)。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廷发动萨尔浒之战,叶赫作为明朝的盟军一同出兵征讨后金,结果明军大败。
同年,后金天命汗努尔哈赤偕胜利之威进兵叶赫。
叶赫贝勒金台吉、布扬古分守东西二城。
努尔哈赤率额亦都围东城,代善等围西城。
数日后,努尔哈赤掘土攻破东城,金台吉死之。
布扬古听说东城已破,便与其弟布尔杭古遣使请降,并请代善立誓不杀。
代善同意,并与布扬古及其母盟誓,布扬古终于决心投降。
然而,布扬古还是在被引见努尔哈赤之后遭缢杀。
据《崇陵传信录》载,布扬古临终时发毒誓说:“我叶赫那拉氏子孙中就算只剩下一个女人,也必要灭掉满洲!”而清朝爱新觉罗氏最终确实亡于叶赫那拉氏之手——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氏。
最终签署清帝退位条约的就是慈禧太后的侄女——隆裕皇太后,也姓叶赫那拉。
2.伍子胥(前559年—前484年)
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史记·伍子胥列传》)
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
想读更多此类好文章请加微信:mr6281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
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
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
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